登陆注册
9354900000011

第11章 香港故事(2)

电懋在50年代声势独大,但自1962年开始就出现了竞争对手--有本钱与之匹敌的是邵氏兄弟。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半岛的邵氏影城正式启用。邵氏的资金来源并不像国泰集团那样来自跨国企业,而是来自公司本身的业务:当时邵仁枚负责东南亚的几百间邵氏电影院,最初是购买别人的片来放映,后来他们决定自己开拍电影,就用电影院赚到的钱投资。那年代的东南亚华人没有很多消遣,周末多数会一家大小到电影院,加上邵氏电影一向不俗,所以他们的生意发展得很好。一部电影通常上映一周左右,因为人家不会重看上星期已看过的片子,就是说,邵氏一年大概需要出品五十二部电影。

电懋和邵氏竞争激烈,喜欢抢拍一样题材的电影(例如《武则天》及《杨贵妃》),率先上映的就会赢得票房,后来者就好像在重播旧片,乏人问津。其中一部抢拍的戏是《红楼梦》。因为个人喜好,我父亲最想拍的也是《红楼梦》,并安排让张爱玲写剧本,可惜被邵氏抢了先,电懋觉得也没有必要再拍。电懋1971年结业后,这个剧本下落不明,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想去找,但找不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剧本到哪里去了。电懋之所以结业,是因为陆运涛在1964年去台湾参加亚洲影展途中,因空难身亡。5关于空难的原因有很多种猜测,有人说是劫机导致撞山,言之凿凿,张大春在《城邦暴力团》中也提起过这件事。陆运涛辞世后,业务由其妹夫朱国良打理;1971年正式关闭了制片部,再顺势把永华制片厂转让给嘉禾。

我父亲在电懋时,主要有三个工作地点。第一个是电懋在九龙尖沙嘴美丽华(也就是现在弥敦道美丽华酒店)的办公室。第二个是九龙牛头角的永华片场,这片场至少有两个厂,可以同时拍不同的室内戏。我小时候到片场,见他们拍戏前总要响铃,示意现在要拍戏了,请大家安静。第三个地方就是我现在的家,他们就在这里讨论剧本。我们这个房子位于加多利山嘉道理道的山景大楼,不少明星就住在附近的太子道,来这里很方便。为什么当时大家都住在这一带呢?原来沿着太子道走到九龙城就是机场,过了机场再经过一片荒芜之地就会到达片场,一众明星为了方便,就聚居太子道一带了。

他们的工作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写好剧本,再排版印出来,然后大家拿着剧本讨论。通常开会的有正、副导演以及制片和主角。讨论时间非常长,有时从下午一直谈到夜深。他们会不断饮咖啡或茶,甚至靠抽烟提神,往往弄得烟雾弥漫,所以每次碰到他们开会,我都会连忙躲进房间。

从1957年到1963年,父亲在电懋担任过六十多部电影的制片人,最成功的包括张爱玲编剧的《南北一家亲》和王天林导演的《野玫瑰之恋》等。他自己担任编剧的电影一共有两部,一部是在电懋之前所编的《有口难言》,另外一部就是在电懋期间的《南北和》(1961年)。其实《南北一家亲》也是我父亲编剧的,但只署了张爱玲的名字。我的猜测是张爱玲写了第一稿,但她实在不了解南北文化的冲突,我父亲便改了很多,考虑到张爱玲的名声,他最后就仅仅署了她的名字。

父亲编的剧本中,最满意的应该是喜剧片《南北和》(1961年),那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验写成的。从1949年开始,香港人口膨胀,上百万的人从内地涌来,文化冲突很厉害--不仅语言上,还有价值观等方面。我父亲会听粤语,但说得不好,常自嘲每次打的,总自以为是用地道的广东话说出地址,而司机却听得一头雾水。

《南北和》的前身,是电懋贺岁晚会里的舞台小品,以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文化差异为主题,因为广受好评才改编电影。《南北和》的主角是两个裁缝,一个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南方裁缝在香港多年,注重的是和客人的交情;北方裁缝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货品质素和价钱公道。彼此发生种种冲突,结果两家子女巧结良缘,大家才冰释前嫌。电影用喜剧手法讽刺当时社会的各种偏见,既能解颐,也发人深省。那年代的南北冲突,也许不下于今天香港人和内地人的冲突,但现在许多人只会怨恨,似乎略欠幽默感。

加入邵氏影业

1962年,我父亲给陆运涛写了一封辞职信,内容大意是:辞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私人原因是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太少,另一原因是这份工作渐渐出现很多其他事务,既不是他熟悉的,也不是他感兴趣的(如管理财务、出入机场、参加派对、开漫长的会议等)。有时总公司不汇钱来,他就无法给员工支薪,压力之沉重,令他身心疲惫,累得连话也不想多说。而且他旧病复发,本该早两个月就动手术,但因公事一拖再拖,所以他不得不辞职休养,否则一定会弄垮身体。最后他在辞职信上说,希望1963年1月前离职。结果陆运涛极力挽留,只批准他放病假,直到后来他身体确实撑不下去才正式离职。1964年,我父亲病得很重,有一次竟要送他到玛丽医院抢救,最后才幸运地逃过一劫。

那时我父母也认识了后来的影业大亨邹文怀、名导演胡金铨等,他们都是美国之音的同事。我父亲在1996年去世时,邹文怀还用他的劳斯莱斯载我们到火葬场,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坐劳斯莱斯。关于我家与邹文怀的关系,现在也不妨谈谈。他是上海圣约翰大学1949年的新闻系毕业生,跟我母亲相差八届。来香港后,他在1951年进美新处主持美国之音,1959年入邵氏,1970年创立嘉禾。

60年代中期,邹文怀在邵氏晋升为制片主任。那时我父亲刚离开电懋不久,邵氏正急速扩张,一年要拍五十二部电影,又不能粗制滥造,邹文怀便找上我父亲。他希望父亲可以担任邵氏编剧部总监,又知道父亲厌恶办公室政治,所以不用他上班,只要他指点一下公司的编剧就够了。我父亲觉得条件合适,就在1965年加入了邵氏。

当时邵氏有两个编剧把我父亲视为老师,就是邱刚健和丁善玺,他们会把写好的剧本给我父亲修改。这些工作对父亲来说很轻松,而且还没有办公室政治。但毕竟这两个徒弟是邵氏的人,而邵氏又是电懋的死对头,所以他们每次来我家做客,一碰上有人按门铃,父亲便会叫他们立刻躲进厨房-如果访客是电懋的人,气氛便会很尴尬。当时父亲虽已离开电懋,但不时还有人来找他改剧本,甚至问他该怎么写。

当年拍电影跟现在一样,只要找到一条成功的方程式,便会不断重复。像李小龙不停地拍功夫片,即使他死了,还是有人按照那模式继续拍下去,希望成为第二个李小龙。当这模式走到末路,市场上不受欢迎了,才会出现成龙的功夫喜剧。当年邵氏一套惯用的模式就是用黄梅调拍杨贵妃。邵氏的电影其实不难拍,诀窍不过是为某个明星度身定造一些剧情而已。但编剧偶尔也会忽发奇想,希望拍一些冷门题材,这时我父亲便会协助他们分析,看看是否可行。有次邵氏想拍足球电影,我父亲便评论:四分之三的观众是女人,她们不看足球,剩余的四分之一男人又有多少是踢足球的呢?结论是这种电影不可能卖座。如此说来,他一定不会同意周星驰开拍《少林足球》了。

关于父亲那两个徒弟,我觉得邱刚健比较有趣。他非常热爱电影,在台湾跟朋友合办了一本电影杂志,叫《剧场》。来港加入邵氏后,他送了好几本《剧场》给我父亲,但父亲没有看,就堆在我房间的书柜上。当时我的房间很小,只有一个铁柜和一张床。我有空就会看这些杂志,我记得有些内容很冷门,纯粹是满足编者的个人兴趣,应该没什么销路。我倒从中学到不少新事物,例如他们曾经把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剧本翻译成中文,其中有让-吕克·戈达尔的剧本,很意识流,没头没尾的。那本杂志除了翻译,还有一些原创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邱刚健写的一篇《我是上帝》,十几页都是四个字“我是上帝”“我是上帝”“我是上帝”……这不是纯粹为了满足作者的个人兴趣吗?

我所认识的电影明星

1966年和1967年,我父亲在家养病,闲着没事,每天看很多份报纸。当时有派报纸服务,很方便,父亲便一口气订了十几份。我记得当中的《银灯》和《明灯》都是娱乐新闻报,只有四页,多数是报道某某明星在启德机场出现之类。昔日的明星会给记者面子,请他们到半岛酒店喝下午茶,不会被狗仔队跟踪偷拍。我当时还有一本相簿,里面满是有关父亲的剪报,可惜现在不知哪里去了。

因为父亲是电影圈中人,我小时已见过不少明星。父亲在电懋时职级排行第二,故每逢年初二就有很多人来拜年,我最喜欢就是伏在阳台,看看有什么明星上来。要说哪个女明星最美,我首选胡燕妮。她已息影多年,2004年一度复出与刘德华合演《龙凤斗》,我看后只觉得风华不再。

和我父亲比较熟的明星,电懋时代的应该是尤敏。她住我们附近,就在嘉多利家族的圣佐治大厦。她当过两届亚洲影后,婚后就息影了。她曾经和自己的母亲为了钱而对簿公堂,她母亲控告她不给家用,不供弟弟读书,致舆论指责她不忠不孝,令她受尽压力。那段时间,我父亲为尤敏出庭做证,证明她的收入有多少。我父亲指出,尤敏没有不给家用,只是她母亲要求的数目太大了。这件事成了当年娱乐八卦中的大新闻。1996年,尤敏六十岁时去世,跟我父母一样都葬在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坟场,我每次去那里扫墓,都会顺道看望一下她的灵位。

另外,父亲跟李丽华也颇熟络。在《私语张爱玲》一文中,父亲写道:“(李丽华)脸部轮廓极好,工作态度更是有口皆碑,无怪走红影坛历久不衰,有’长春树‘之称。我们同她相熟后,知道她坦率风趣,说话刮辣松脆,有时三字经都会出口。”我不常见到李丽华,也没有听过她的三字经,但我跟她的儿子倒是同学。

还有一个明星林翠,她的哥哥曾江是当时香港电影界少有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很有书卷味。他有一段日子好像失业,百无聊赖,便来我家吃午饭。那时的厨子老李是山东人,没什么文化,说的国语带山东口音。他认得曾江,但从不知道名字,所以只称呼曾江为“来吃饭的那位先生”。家里没有其他人时,曾江就会跟我玩,就在那张从上海搬来的餐桌中间放一块木板,我们两人打起乒乓球来。这么多年过去,我再也没见过曾江,只知道他已经从“小生”晋升为“老生”了。

林翠的前夫是秦剑,是一个导演,拍粤语片出身。他到我们家喜欢说欧美电影术语,如蒙太奇,大家都觉得他不懂装懂,所以给他起了一个花名叫“懵太奇”。

另外一个明星是王羽,我们认识他时,他是邵氏的签约演员,刚从内地来香港,没有名气,只当闲角,一个月只有几百块收入,住在邵氏片场的宿舍。王羽跟我说,他以前是上海市蛙泳选手,因为蛙泳有利于打水球时抢占位置,后来便加入了水球队,但他说参加水球比赛中,打架比游泳更重要。没有电影拍时,他就常常来找我玩。我跟他一起打乒乓球,打十三张,玩上海的扑克牌游戏“打赤脚”。林翠与秦剑后来离了婚,秦剑自杀,林翠就嫁给了王羽。

王羽与邵氏签约时是基本演员,1967年拍《独臂刀》后成为巨星,《独臂刀》也奠定了武侠片在影坛的地位,大家一窝蜂去抢拍。后来王羽脱离邵氏,到台湾拍电影,我听说王羽在台湾是黑道上的大哥。这么多年来我也没有再见王羽,前几年看到他在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武侠》里演七十二地煞教主,出镜时间不长,但那一声大喝“什么!”依然架势气派十足,不见得其他人能办到。

以上是我对当年那些明星的印象,至于他们对我父亲又有什么印象,实在不得而知。但那时在电懋还是童星的邓小宇,近日在《我的“国际电影”情意结》一文中却忆起我的父亲。他说:“宋淇是当年电懋的高层,尤敏、葛兰她们称他作Stephen。小时候我不知道宋淇是学问家,当然更不知道他们夫妇和张爱玲的渊源,只识得叫宋淇叔叔。后来长大了,在《明报月刊》看过他写过多篇有关《红楼梦》考据和美学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宋淇叔叔就是学术界极具名望的林以亮。最后一次见到宋淇是《号外》创刊不久,有天中午在加连威老道一间川菜馆”枫林阁“碰到他。他居然不单认得我,还知道《号外》以及我有份参与《号外》,更称赞我们做得很好,我是开心了不止半天,简直是一世!世上确是没有能比得到你敬重的前辈嘉许那么令人gratifying(有满足感)了。”

因病退出电影圈

其实邵氏对我父亲很好,知道他抱病在身,从不硬性要求他必须做完什么工作,也不用做行政管理工作,只需监管剧本。1965至1967年,我父亲担任邵氏的编剧总监,月入大概三千多块,在当时算很高,我母亲在美国新闻处月入才千余元。当然,我父亲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自小被祖父熏陶,年轻时又办过剧社,加上他在电懋也是负责监管剧本。他在邵氏为剧本把关,电影甚受欢迎,所以公司也觉得聘请他物有所值,不用担心花冤枉钱拍烂片。

同类推荐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在追溯名人的成长历程时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使他们从此走上追求真正人生的道路,并获得人生的成功。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决不仅仅依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所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王士倬(1905——1991),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作为中国航空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风洞,协助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航空科研工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以钱学森同志的书信为序,收录了王士倬写的《我的自传》及其家人、同事撰写的文稿、回忆录和书信。以王先生的生活历程为线索,回顾了中国航空事业初建时期的成就和业绩,高度褒扬了中国航空先驱者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本书为航空领域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客观、鲜活的审读视角,也为各图书馆藏提供了一份可读的参考资料。
  •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 江青传

    江青传

    “苦孩子”出身的山东李云鹤,凭借其争强好胜的个性和工于心计的天赋,闯荡上海滩而成为风流浪漫的蓝苹,“进军”延安而成为“第一夫人”江青;一身不安分的血液和那日渐膨胀的权欲,使那原本活泼率直的天性变成阴险歹毒,“文革”中她的心狠手辣使多少无辜蒙难!最终她变为人民公敌而沦为阶下囚。本书是作者一部力作,经过多次修改补充,以更加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示了江青不寻常的一生,成为有关江青的一部权威之作。
  • 影响世界的犹太巨人

    影响世界的犹太巨人

    张箭,男,1955年生于成都。1978年夏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读本科,1982年夏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应届考取川大世界中世纪史硕士研究生,1985年夏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在川大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今合并为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工作。
热门推荐
  • 忆纷飞

    忆纷飞

    帝君无情,落惆怅。前世,你忘我忆,痛,败回下一世,终不爱。当情弦已断,当回忆成泡沫纱影。我宁愿你从不存在,我宁愿,我从未爱
  • 天才丞相别逗我之晴幻梦回

    天才丞相别逗我之晴幻梦回

    她是22世纪的天才,在一次不是意外中架了个空,使她脑洞大发,立志要做一名逆天到要死的女神,可在半路上,却杀来了一堆妖魔鬼怪。“呔,长的倒是人模狗样,说,为啥要当俺小晴的路!”众鬼怪面面相望,齐声道:“女神,嫁给我吧!”哎?原来是想吃了我啊,那我当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小晴,为什么你不肯嫁给铭哥哥啊?铭哥哥好心痛。”“可是铭哥哥,小晴才八岁唉,不想那么快进坟墓。”·“谦雨晴,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嫁不嫁!”“明镜城。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滚不滚!”·“小晴儿,今天姐姐跟你睡好不好啊?”“如果你真是女人的话,我也许会勉强答应。”
  • 万器尊神

    万器尊神

    破武脉,聚灵丹,追大道。以道体惊世,以炼器,以制傀,骋天下。万方大动,唯吾定天。
  • 网王之荼蘼凉奈

    网王之荼蘼凉奈

    前世的她,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冷血杀手,矫健的身手,聪明的头脑,被她盯上的猎物,必死无疑。很受组织里的BOOS赏识,也因为这样,让她遭受陷害,让她在一次任务重失败,被组织追杀。重生后的她让所有人对她刮目相看,她不会再让任何欺负她,如是谁敢欺负她必定全数奉还给你,魔女化身不为情动唯独对他倾心……他傲娇自恋,却又自恋的资本,他是所有女生心中的帝王,拥有令人羡慕的家世完美的样貌,却唯独对她温柔,天之骄子的他却对她动心……他们能否厮守终生,还是有缘无分呢……(本文不会按照动漫故事情节发展……所以女主所在的学校会很厉害……表喷我!)
  • 懂老公的女人最幸福大全集(超值金版)

    懂老公的女人最幸福大全集(超值金版)

    简言之,懂老公,与老公的梦想发生共鸣,与他分享喜悦、分担痛苦,是做一个好妻子的义务,也是在婚后进一步赢得老公青睐和柔情蜜意的基础。懂老公的女人,幸福一生;不懂老公的女人,一生凄惨。身为女人,别总是把羡慕的眼光向外投射,甚至嫉妒其他的女人比自己命好,嫁了一个好老公,哀叹自己命薄无福。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纠结于他人比自己婚姻幸福,与其自怨自艾,不如用心经营婚姻,反观自己,纠正自己在婚姻相处中的不足之处,做一个懂老公的睿智女人,否则婚姻将是一张令你恐惧到不敢面对的面孔,幸福自然也只能永远驻足在别处。
  • 腹黑冥王妃:傲娇小魔后

    腹黑冥王妃:傲娇小魔后

    21世纪的风云人物影特王璃沫语(上官绯裘),在一次暗杀任务中被叛徒捅了一刀,昏了过去。醒来却到了平行世界的众国之首紫胤国里,代替了被杀的丞相家的大小姐。。。。。。。
  • 创世狂神奏

    创世狂神奏

    一个丑八怪样的天使来到充满各种各样魔法,斗气,武魂的世界会有什么样的作为,是屈辱?还是创造奇迹?是否因为创世神的消失来缔造一曲狂神奏,来谱写新的乐章?一切的一切,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尽在创世狂神奏!
  • 一生的财富(经典励志文丛)

    一生的财富(经典励志文丛)

    在拿破仑·希尔的诸多著作中,《一生的财富》可谓是最重要的作品,被誉为“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所有美国人的潜能”。你真想将自己的生活改变得更好吗?如果是的,那么本书可能是你所碰到的最好的书之一。阅读它,再阅读它,然后开始行动。这是一本铸造富豪的奇书。这本书介绍了一个最奥妙、最玄炒,也是最科学、最实用的法则——“每个人都能成功”——每个人都能发掘自身所潜藏的“积极的心态”,都能思考致富。
  • 青春角关系

    青春角关系

    《青春角关系》中记忆如纹,镌刻在岁月的眼角里;青春如角,圈点下的期许成追忆。一个大型学校里几个高中生的生活,面对学习和考试压力时的彷徨和坚持,面对爱情的懵懂和执着,面对失败的觉醒和领悟,青春就是一个点一个点织成的网,每个人,每段事都是一个角一个角组成的关系,不经历就不会成长,不心痛就不会珍惜。
  • 王俊凯的恋爱故事

    王俊凯的恋爱故事

    王俊凯和女主角在学校里会插上什么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