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99

第99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15)

“无上法王”一切众生悉有,所以众生本性是佛,但为什么众生毕竟是众生而不是佛,原因在于“无明”。“无明”是众生迷于“无上法王”,认识颠倒造成的,是一切世间生死得以发生的最初根源。按经文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卷一,下同)既然众生本有“无上法王”,自性“圆觉”,怎么“从无始来”就有“种种颠倒”?经文本身没有解释,其他类似的经论,如《楞伽经》、《起信论》等也都没有解释,因为无法解释,所以只好认作当然的前提,照直陈述下去。在本经中,无明颠倒的第一位结果,是“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即“身”与“心”及“身”与“心”的分离。人身由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构成,这是佛教的共识;把众生生活的周围环境称作“六尘缘影”,则是唯识经论的独家之说——所谓“色声香味触法”,其作为周边世界的构成元素,乃是唯识所现的影像,又是诸识所缘的对象,一般人即以识体具备这“能”、“所”两种功能,称作“自心相”。换言之,在说明世界众生生起的具体原因时,经文采用的是唯识家的理论,但略去了它的繁琐。这是《圆觉经》不同于其他类似经论的主要特点。

“身心”可以作“有情世间”的略称,“六尘”可以作为“器世间”的略称,所以一旦身心形成,亦即意味着全部世界万有的形成。经文接下来就断定无明及其所生这个世界的根本性质——“空”: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用“梦”与“空花”譬喻世间人生的虚妄不实,是大乘诸经常用的论证方法:“无上法王”本质是无生无灭,由于无明而生身心世界,也因身心世界而有生死轮回,这样,“无明”即是“妄见”,所以说,“于无生(无上法王)中妄见生灭”。

按照这种世间缘起论,决定菩萨修行就是这个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菩萨修行的中心任务,是修“圆觉”,即依圆觉,认识圆觉,按圆觉性能实践,于是觉知身心本无,不受生死轮回;同时知此觉者(我)虽空,觉性不空,这就是随顺“净觉”(超脱生死的圆觉)的行为了。为什么呢?因为“圆觉”虽然蕴含一切法,但其自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此即谓“虚空性”;圆觉亦即“如来藏”,虽具备一切如来佛法,但并无知见起灭;圆觉亦如“法界性”,虽无具体形象,但遍满十方一切法,是诸法本质——万事万物,悉是圆觉的体现,皆具圆觉性。在唯识法相家将“唯识性”作为一切现象之本质规定的地方,本经改作了“圆觉性”,差别就在这里。如果沿以上认识发心修习菩萨行,就是清净的、正确的。

由此看来,《圆觉经》的本体论、世界发生论及其解脱修行论,只是在《大乘起信论》基础上,对如来藏说、唯识论、华严论等的杂糅,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创新。

二、 圆觉不动、无明缘起的“性起”论

依据众生皆有无上法王圆觉之说,理应“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同样,无明为众生从“无始”即有,所谓“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换言之,世界有两个本源:一是圆觉,是成佛之因,亦可等同于佛;一是无明,是烦恼之因,即是“异生”(非佛教徒)。这两个本源,究竟以哪个为先?而无论以哪个为先,在逻辑上都难说得通。 于是佛解释道: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佛反对用前后生灭等含有差别相续一类动态词句表述“圆觉”与“无明”的关系,一旦使用这类词句,亦即意味着流转轮回。只要身心未出轮回流转,“圆觉性”即处于世间,同于世间。经论之谓:譬如动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譬如患瞖,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瞖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瞖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瞖……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以上三喻,都不新鲜,前二喻《楞严经》就有,后一喻华严学家常用。这里都是用来说明下列道理的:

(1) “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妙圆觉心”即“圆觉”的本质,就是无差别、无生灭,永恒不变的“寂灭性”。

(2) “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唯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声闻人以“身心断灭”为修习终点,不可能达到他们向往的涅槃境界;凡俗以“有思唯心”测度圆觉境界,也不能入于大涅槃。为了克服凡俗声闻的这些缺陷,首先需要断除“无始轮回根本”。

(3) “有作思唯,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亦如空花。用此思唯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凡俗的通病是“有思唯心”或“有作思唯”。此“思唯”指凭借语言的逻辑思维,佛籍一般译作“觉观”或“寻伺”。它的主要特点是妄想为“有”,并加以“分别”,诸如区分“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等,即是“思唯”的产物。本经将这一思维方式定为“心”之“六尘妄想缘气”,即以内心妄想“六尘”为缘的习惯势力。

上述思想其实很简单:圆觉性寂灭而永恒,不因生死轮回而消失,时时处处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一切生灭本质是空,存于其中的圆觉本体不空。凡俗声闻之所以不能证得自己本有的圆觉,一个是因为在证得之前身心已经断灭了,一个是思唯方式障碍了亲证圆觉的可能。

妨碍证得圆觉的原因,也是世界形成的原因,即是上述“无始轮回根本”。这一“根本”,抽象讲都可以归咎于无明,具体可分有两层:一是贪欲,尤其是淫欲;二是思唯,尤其是分别世间与出世间的思唯。先看爱欲: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爱欲”是生死轮回的直接原因:“人趣”以下,由“淫欲”而延续性命;诸“天”实现“禁欲”,但助长了对“天”果的“爱”,因而都不能超越轮回。众生想解脱生死流转,必须首先断除贪爱。这类思想,只是佛教原始教义的重复。但这有例外: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例外的是菩萨。菩萨生活于世间,生死爱欲齐全,但这只是假象,本意是慈悲,令诸众生舍离爱欲,永断轮回。这例外也有出处,原始版本就是《维摩经》。稍有新意的是下列说法: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按大乘佛教通说,所谓二障指“烦恼障”与“所知障”;此处之“理障”即是“所知障”,“事障”相当“烦恼障”。经文的特殊点,在于指明“二障”皆本于“贪欲”;无始即有的“无明”,因“贪欲”才得以发挥作用。大乘通说,是将贪欲仅仅归结为“烦恼障”的规定,“所知障”则全属认识论问题,与贪欲没有干系。换言之,《圆觉经》把“贪欲”作为启动先天“无明”的动因,其作用是统帅所知、烦恼二障的。

所谓“五种性”说,盛唱于瑜伽唯识家,《圆觉经》显然沿袭此说,但在具体解释时,又增添了一些特殊点: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这样,五种性就变成这个样子:(1) 二障未断,名“未成佛众生”;(2) 已断事障未断理障,名“声闻缘觉”;(3) 二障已伏,即是“菩萨”;(4) 二障永灭,则成“佛果”;(5) 未得正悟,是谓“外道”。此说与瑜伽唯识相比,则(1)相当于“不定种姓”;(2)、(3)、(4),即声闻、菩萨、佛,相当于“定性种姓”,而(5)当是“无性种姓”——恰恰在此处,经文没有下这个结论,而是把“未得正悟”的责任推给了他的师长。也就是说,《圆觉经》接受了五种性说,但不承认有无佛种的人,其用“未得正悟”替代“一阐提”,显然是华严学家的思想。

然而,既然“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皆有,为什么依同一圆觉证得的众生会有三乘五种性等差别?经载,尔时世尊言: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意思是说,法王圆觉的自性,不是圆觉自身规定的,它自身也无所谓自性,也没有众生所谓的自性之有。众生但可“循诸性起”,而其性自身,“无取无证”,当然也没有“菩萨及诸众生”等差别。原因何在?答案又回到前述之世界本原上:无明贪欲导致众生于圆觉迷倒,造成幻化。譬如眼能见诸万物,但不能见眼自身,人们能依圆觉了知万有,但却不能认识圆觉自身。这段话的要义,是“循诸性起”:众生无不依靠“圆觉”兴起,由无明贪爱等程度的不同,形成世间种种差别。以下经文就是具体解释这个道理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未曾开悟圆觉,而耽着五欲者,相当于凡夫;开悟圆觉,已了知无常而劳虑永断,虽然“随顺觉性”,而于圆觉不得自在,这是诸天和二乘人,性质依然属于凡夫;至于菩萨,在圆觉的理解上已无障碍(“解碍”亦即“理碍”),但仍有解碍或理碍的主体意识,所谓“见觉”,这是未入菩萨地者的“随顺觉性”。及至灭除诸碍的自我意识也灭除了,直达净圆觉性,连作为开悟圆觉的语言文字都不需要了,此名地上菩萨“随顺觉性”。据此,众生差别,全在于是否能够制服自身的无明、贪欲和诸碍,悟解本有的圆觉以及悟解的程度。

同类推荐
  • 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

    本书以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禅的入世智慧,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禅在心中心中有禅,处处即禅心不妄动,超脱化外原本无物,何染尘埃等六部分内容。
  • 儒教简史

    儒教简史

    在当代学界“儒学是宗教”由任继愈先生首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书作者承任先生衣钵,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分十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儒教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讨论儒教的改革和演变,资料翔实,论述精当,从中可见儒教发展、变迁的基本面貌,对管窥中国宗教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 道教一本通

    道教一本通

    本书从“道”字入手,详细讲述了道教的历史、教派、典籍、神仙、仙境、道术、科仪、文化的方方面面。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热门推荐
  • 上古世纪梦靥

    上古世纪梦靥

    遥远的歌谣神圣的祈祷众神褪去了冠冕沉睡在众星之间遗忘在繁花盛开的时刻谁在祈祷着神的光辉洒向世间
  • 嫡女谋非玉不嫁

    嫡女谋非玉不嫁

    她,现代古武世家少主,一朝莫名穿越为将军嫡女,却是备受欺凌的草包木讷嫡女。但,既然她来了,就要改写历史!嘿嘿,不管如何,有钱就好。咦?那位公子,貌似很有钱的样子,不如嫁了吧?
  • 债务海啸

    债务海啸

    中国债务总水平,已达无法承受的极限,而且还是在社保投入严重亏空情况下。债务危机再也不是其他国家的事,这和我们息息相关。政府的债务就是每个人的债务!对中国人来说,债务危机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只有透彻理解中国债务本质,我们才能把握财富未来。
  • 那年夏天一顾倾城

    那年夏天一顾倾城

    那年,他一身白衣,肆无忌惮的闯入我的心房,从此再未离开。我为他哭,为他笑,当一切都成定局,当宁静的生活掀起波澜,我该何去何从。你为何离开,又为何回来,你可知死灰不能复燃?你我之间,除了怨恨还剩什么?
  • 爱情交响旋律

    爱情交响旋律

    爱之花盛开在那艰难的环境,让我们见证他的美丽的身影。上天感动让他们重获新生,爱情之花从此绽开。
  • 美军战斗手册:16条生存法则

    美军战斗手册:16条生存法则

    本书总结了新版《美军战斗手册》所包含的16个最重要的生存法则,构成这些法则的概念、策略和观点既适用于教育和家庭,商业和职场,更适用于整个人生的发展和规划。一部让美军在战斗中伤亡比例大大降低的生存手册!美军从无数次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的生存法则,堪称“血的精华”! 看似好走的路,其实布满了地雷。避开雷区,学会自己清除障碍。还原美军历史战斗中的真实画面,通过真实、沉痛的战斗故事,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和灾难中使生命得以升华,从一个个包涵寓意的法则中认识自身,进而重获光明和处世的自信。在疼痛与苦难面前,现实生活时刻提醒着鲜活的生命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 花千骨之画骨

    花千骨之画骨

    孤星流百花残梦醒千年瑶池相约长留情纠缠心米乱三生石旁奈何桥头我可曾见过你?三生石旁可曾见落花时节又逢君问苍天是劫还是缘?
  • 咏无夜

    咏无夜

    彼岸花开花落,人间悲欢离合。一个肩负使命的少年,走上了一条注定不会平凡的道路。这是一首歌咏“无夜”的史诗!
  • 姑娘庙

    姑娘庙

    深山悬崖之上立有一阴庙,人称姑娘庙,究竟它拥有怎样的力量,让那一带的古人不信神佛信鬼魂?历经千百年沧桑,竟无人知晓它的来历。荒废的庙宇,消失的神像,刻有奇怪音符与文字的石碑,连着祖坟地道的枯井。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尘封,它安静的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一个拥有灵异体质的女大学生因为机缘巧合来到姑娘庙,从此,生活中的灵异事件大爆发,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诡异事件,梦中溪边的辫子姑娘,究竟这一切的源头跟谜底在哪儿,我们往更久远的方向看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一样的存在

    不一样的存在

    他少年得志,却因自己行事风格开始碰壁,坐了三年牢,出来后堕落黑道,不小心成了黑道大老,开始有五颜六色的女人在身边围绕,走向了权利金钱的高峰,醉睡美人膝,醒掌地下权,当他停下脚步享受时,却发生了意外,成了僵尸,开始了不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