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100

第100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16)

由此可知,制服的对象与制服的觉悟必定共生共灭,智慧与无明相依为命——对立即存在于统一中。这好像是辩证法,但在表达上,或者在实践上,却只有统一而无对立,故曰: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宮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如果说,作为至上法王的心性或如来,是无分别的,这还说得通;但用于混世的佛徒,也完全合适,其与世俗凡夫的唯一区别,就是前者视世间为虚幻不实,后者视之为真实不虚而已。《华严经》提出,佛与诸众生,无别无有异,《圆觉经》则作了如此发挥,由此指导实践,就成了这样一种处世哲学,是之谓“随顺觉性”的“一切种智”: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最好是不起妄念,一旦有之,随其自然;对待妄想境界,则不知不辨。这可以是《老子》的“大智若愚”,可以是《庄子》的无是非观;清代士大夫发出的“难得糊涂”,近代文人追求的“无差别境界”,也都可以从中引申出来。

“循诸性起”是《华严经》所论“性起”最简明的概括,也是华严宗核心宗旨所在。它以心性“不生不灭”为本体,与瑜伽唯识系规定心体本为生灭杂染区分开来;它用无明贪爱依圆觉而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说明世界缘起之根由,则受到宋代天台家主张一心即具善恶之所谓“性具”说的挑战。要想把握瑜伽唯识新旧二译的区别,华严与天台二宗以及反映在天台内部山家与山外之争,了解“循诸性起”是极重要的一方。

在众生由“圆觉性净”转变为污染世界时,经文还有另一番解释。

一是以憎爱为二妄,等同流转与涅槃之因。经文载净诸业障菩萨问:“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其后还有大段陈述,兹不备录。

二是用爱憎作为“我”见的根底,觉悟的障碍。经文载世尊言: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楞严》语),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由此现示,《圆觉经》把爱憎情感因素视作左右世俗人生最重要的成份,比之于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和认识问题,在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更为强烈。

三、 “顿悟”与“渐修”的觉修论

如果世界以及众生皆是幻化,立马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世尊就此答道: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这是再次复述无明幻化依圆觉而起的道理:圆觉犹如虚空,幻化犹如空中之花,花灭空不灭,幻灭觉不灭。但此说只是客观陈述,并非肯定圆觉是有是无,是幻是真,因为圆觉本质不动,没有任何差别,也不能作任何规定。故曰: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据此,解脱的根本任务就是远离一切幻化境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这里的远离以及远离亦须远离,相当般若所谓的“无所得,无所得亦无所得”。此既可作一切皆无所执著解,亦可解作对“远离”或“无所得”的否定解,所以又说:“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至于“远离”的方法,重点在“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知”字当头,则远离诸幻,不须方便;离即是觉,亦无渐次。这是《圆觉经》最具特色的修行理论。禅宗荷泽神会系提倡“言下便悟”的顿悟说,宗密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在这段经文中就可以找到痕迹。

以下颂文,对本经的整体世界观有极明晰的表述,文义浅显,无需再作解释: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此谓之“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然而“顿”是仅就“知”或“观”而言的。为了保障幻灭与圆觉的完满,持戒与禅定等传统的修习方法还是必要的,这属于“渐”。问题是这样提出的:所谓“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唯,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佛答: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此等禅观,相当于传统佛教“四念处”中的观“身”和观“心”,不同的地方在于,以观“身”为“四大和合”,取代了原有的“观身不净”;以“六根四大”、“积聚缘相”为“心”,取代了“观心无常”。这种取代的实际意义,在于用身心的自然结构发明本经经旨,抵消了用佛教教义界定身心性质的武断。此中对“心”形成的机制的说明,颇有特色:按照它的逻辑,四大和合有身,身则表现为“六根”;六根乃司认识的官能,又与外部之四大统一(中外和合),于是就有了“缘气”——“缘气”是本经独创的概念,意指能够对外攀缘境界的“气”;此气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能够反映境界相状的功能,“心”即由此而生。

我们知道,关于意识(精神)的起源,始终是科学和哲学企图解决的问题,但至今还在探讨中,没有定论,《圆觉经》的“缘气”说,固然有些神秘,但毕竟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指出了意识(精神)源于物质这个正确的方向,比之上帝吹口生气给人,人就有了灵的解释,更有意义。

由四大六根缘气积聚而成的“心”,当然不是与圆觉同位的心,而是“虚妄心”,经云: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认识达到这种程度,算是修习的基本完成。但具体说来,由于“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愚智不同,五种性有异,在修习的方便手段上也必有差别,总括起来,略有三种:

1. 奢摩他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奢摩他”与“三摩地”在含义上没有区别,都可意译为“止”,但它特别被用于对特定的佛教观想,所以多与毗钵舍那(观)并用,所谓“止观”、“定慧”。这里则特指依据悟解了本有圆觉的“净觉心”,澄除杂念,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寂静轻安”心理状态,由此显现遍于十方的内在“如来心”。

按佛教通行的说法,这相当对“真如”的实证,此处则指作为“至上法王”圆觉的证得。在整个修习过程,这是由“解”悟向“证”悟的一种飞跃,完成了认识上的根本转变。

同类推荐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热门推荐
  • 天荒神诀

    天荒神诀

    大元世界,浩瀚无垠。八域四海七十二府,八千州无尽圣城,生灵亿万万。强者飞天遁地,一言可定国之兴衰,一语可定万人之生死。这里有无穷玄妙的功法,妖、人、海族演绎万世之辉煌,谱写天地之传奇。少年身怀至强功法,炼战体,掌神火,上临苍穹之巅,下探九幽之密,一路扶摇而上,成就天下至尊。
  • 销售为王:成交才是硬道理

    销售为王:成交才是硬道理

    是众多优秀销售员的智慧结晶,会教你如何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成功的销售员,让自己在销售中尽可能地保证成交。《销售为王:成交才是硬道理》依照销售的顺序,为读者传授了各个环节的秘诀,并辅以丰富实例、名言警句和生动比喻,将哲理寓于文学之中,使读者读来轻松。
  • 那年曙光

    那年曙光

    青春,记载了我们的回忆,那一年我们十七岁,有一些东西正在悄悄萌芽。
  •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

    今生情缘不负相思引,繁花抖落离人泪。莫回首,痴痴逍遥只为伊人醉。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我将就温一壶思念,将往事饮尽;漂泊天涯,只为红颜一笑,却不尽这滴滴思念,让人肝肠寸断!相逢何处紫烟长,望断天涯,依旧话凄凉。如真,如假;我痴,我笑。
  • 明星丫头遇冷少

    明星丫头遇冷少

    一个是黑帮大哥,一个是一介明星,两人一见面就掐,他们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 梦醒梨落之复仇

    梦醒梨落之复仇

    谁无爱过谁,谁无被爱过。因貌美,因权势,因利益,因温暖,因懵懂。也许撕心裂肺,也许平淡无常。或辗转反侧,肝肠寸断,或疯狂窒息,痴癫至极,或夕阳西下,伊人相偎。皆是因果。最终都随风散去......她倾国倾城,是蜀国的才女,名门之后,一心嫁给自己心爱的人。原本是一场甜蜜的联姻,谁知却是阴谋的开始。她步步陷入陷阱,被自己心爱之人利用得体无完肤,家破人亡,投河自尽。谁知命运的造化,重生过来,潜伏在他的身边,且看她运筹帷幄之中,一步一步向敌人复仇,上辈子命运弄人,这辈子不愿再把自己的命运交与他人手中。从一个小白兔少女成功蜕变成腹黑女神。
  • 少帅归来

    少帅归来

    都市白领间的微秒的恋爱宁小川被家族敢出却被漂亮的李肖薇救祝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在外人看来不可能的恋爱……
  • 一滴水有多深

    一滴水有多深

    著名作家刘醒龙一本关于故乡的大书。有关心灵。有关欲望。有关救赎。诗一样疼痛的情绪。骨血般情感的文字。作为自然,乡村像诗一样美丽。作为人生,乡村像诗一样痛苦。城市是一个被男人宠爱着的少妇。她的骄横、她的媚嗲,都是男人千姿百态想象的后果。乡村是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从年轻一直泡到年迈的母亲。没有乡村,独舞的城市就会成为倚门卖笑的那一类女子。城市是欲望在地理上所能达到的顶点,乡村只是人的家园。乡土并不真正属于乡土中人,它的真正主人是那些远离乡土的城里的读书人。
  • 凌乱江湖

    凌乱江湖

    凌乱江湖的霞光剑影,痛快淋漓的武侠生活。
  • 堕落帝尊

    堕落帝尊

    穿越成为堕落天使,带着洛神系统,洛凌轩的异界好生活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