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91

第91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7)

元晓的解释是这样的:“心真如门”者,即释彼《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也;“心生灭门”者,是释《经》中“一心名如来藏”也……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唯是一心,如是名为心真如门……又此一心体是本觉,而随无明动作生灭,故于此门如来之性隐而不显,名如来藏。这一释文用以证明的经典是《楞伽经》,要点有三:(1) “一心”即是“真如”,全称“心真如”;“一心”也是佛性,其作为潜在的佛,称“如来之性”,名“如来藏”。(2) “一心”的唯一特性,是“不生不灭”,即绝对的静止,所谓“寂静”,由于“无明”熏动而有了“生灭”变化;虽随顺“生灭”变化,而其作为“一心”,依然“不变”,这就是后来华严宗所谓的“不变随缘”和“随缘不变”。(3) “此一心体是本觉”,别本作“此一心体有本觉”,本文不取。这可说是元晓最特殊的命题,需要重点分析。

按《起信论》“本觉”区别于“不觉”、“始觉”和“究竟觉”,只能在“生灭门”中。元晓把“本觉”当作“一心”之“体”,等于确定“一心”的本质即是“本觉”。所谓“体”者,按照《起信论》学者的通解,“法无藉他名为体,亦可应用所依在之为体”净影慧远《起信论疏》(上之下)。,是一种不藉任何时空和条件而存在又能发生特定功能作用的实体。

元晓《起信论疏》又专门解释“一心”之“心”说:“此无二处(即一心无分别的状态),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以“神解”解“一心”之“心性”,说明“神解”即是“本觉”的内容。小乘上座部说:“心性本净”,大乘《涅槃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信论》说:“众生心”。此“心性”、“佛性”、“一心”究竟指谓的是什么?元晓以非常清晰的语言回答:是“本觉”,而“本觉”就是“神解”。

“神解”是元晓独运的概念,有可能脱胎于慧远的《起信论疏》。此《疏》有云:“非为木石,神知之虑,故名为心。”显然,这“神知之虑”是用来区别“木石”而给“心”下的定义。元晓的“神解”不同,他虽然没有给“神解”下过完整的定义,但从许多分散的说法中,大体可以看出有两种基本含义:

第一,“神解”之“神”,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实体,即佛教所谓的“识神”,一般所谓的“灵魂”。元晓在解释“生灭心”与“不生灭”的关系为“不一、不异”时说:“若是一者,生灭识相灭尽时,心神之体亦应随灭。”这里讲的“心神之体”,即是“神解”之“神”,亦即是“体”,特点是永恒“不灭”。其作为“不灭”之识,亦名“自真相”。所以元晓又说:“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自真相灭,但业相灭。”此“自真相”,指的就是在“一心”未被无明熏动和虽随生灭而自身不变的状态。至于“神解”之“解”,与“知”同义,但“解”偏重于主体的内在认识,接近于“悟”,而含有理解的成分,比“悟”更为理性;“知”着重于向外的认识,很容易与一般的认识论相混。据此,“神解”即是“神”之“解”或“神”即“解”,指精神实体本来具有的悟解能力,或“神”自体就是这种解悟能力的实体化。

第二,“神解”之“神”意谓玄妙莫测,用以形容众生“一心”先天本具之“解”的奇特功能。元晓在《疏》中说:不生灭心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相;生灭之相,莫非神解,故生灭不离心相。又说:本觉之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故名自真相……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异,故亦得名为自真相。此处所讲“神解”、“神解之性”,都是“神妙的悟解”的意思,说明“心真如”、“心自体”亦即“一心”之根本特性。

从上述引言中,可以直接推演出两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第一,一切众生无例外的都有一个永远不灭的“神”;第二,这个“神”的本质是“先知先觉”是天赋的知觉能力。第一个结论同印度佛教的“无我”说,尤其是同般若中观派的无“神”论相背离,而与东晋慧远的“神不灭论”遥相呼应,与儒家灵魂不死的观念吻合;第二个结论则摈弃了儒家关于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容纳了佛家众生平等、无有差别的观念。

《起信论》论本释“众生心”时说:“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事物无不包容于众生一心中,这同孟轲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在表达方式上完全相同。元晓的“神解”,则将这“摄一切法”和备有“万物”的一心,确定为永恒的、以“既智且仁”为唯一规定性的“自体”。因此可以说,“自体论”是元晓佛教体系的哲学基础。

3

“自体”一词,在元晓的《疏》中经常出现。上述之“自真相”是它的异名之一,实指“一心”。他在疏《起信论》本文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一句时说:自体名法。今大乘中一切诸法皆无别体,唯用一心为其自体,故言“法者,谓众生心”也;言“是心即摄一切法”者,显大乘法异小乘法,良由是心通摄诸法,诸法自体唯是一心;不同小乘,一切诸法各有自体。就是说,“一心”之作为“自体”,不但是万物的本原,而且同时是万物的“自体”。这段话的意思,与小乘作比较,更易理解。此处所指小乘是“有部”的观点。这个部派认为,现实的一切现象,均产自“自种类”,系属于什么种类,就以什么种类为“自体”。如苹果、香蕉都属水果一类,亦即以水果为“自体”。所以有多少种类,就有多少自体,故谓之“诸法各有自体”。元晓从他的“大乘”观看“小乘”的“各有自体”说,认为是不能成立的。诸法由同一心源发生,依“一心”而存在,以“一心”获得种种性、相、因、果,其不以“一心”为“自体”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又说:

“一切妄法,皆是佛心之相;相现于自体,自体照其相。”

此中“妄法”,泛指一切可分别的现象;“佛心”即是“一心”。一切现象,都由“一心”所现示,亦由“一心”所解知。用当代通俗的话说,“一心”是万物的主宰,为万物立法;万物只有作为对象的时候,才能展现出来,为人所认识,也才能作用于人和被人所作用,而对象难免不打上主观的烙印,成为人的精神的异化物。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既按照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世界,也把世界看做是自身精神的一种体现。这与当代的哲学中称作主体论的思想,比较相似。

元晓依据“自体”论策划的实践,集中反映在他的“止观”学说上,所谓“止观双运,万行斯备”。

佛教大乘的实践,大体包容在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六度”上。从《起信论》开始,将禅、智二度合而为一,所谓“定慧双修”,通称“止观”,隋代天台宗更以“止观”为组织其宗派理论的纽带。因此,在元晓的年代提倡“止观”,并不新鲜。关键是他对“止观”的解释。

元晓在《疏》(下),用了约五分之二的篇幅广示“止观”的内容。他说:“止一切境界相”者,先由分别系诸外尘,今以觉慧破外尘相,尘相既止,无所分别,故名“止也”;

“分别生灭相”者,依生灭门观察法相,故言“分别”。是即为“观”。为了说明这一解释的正确性,他引《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品》作证: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及诸无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当知名观。据此作出结论说:依真如门,止诸境相故,无所分别,即成无分别智;依生灭门分别诸相,观诸理趣,即成后得智也。此处所论的“止观”在很大程度上关系佛教大乘的认识论,所以为“止观”所下的定义,与专就禅观而言的“定慧”就有很大不同。《起信论》把瑜伽唯识学确立的“唯识无尘”(尘,唐译作“境”,指不依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境物)作为当然的前提;而破除识外有境则是成立这个前提的根本任务。元晓定义的“止”,就是“以觉慧破外尘相”,使“尘相”不生,由此达到内心“无所分别”的状态。据此用以“破外尘相”的“觉慧”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止”诸尘相,“无所分别”则是此过程的另一个阶段。按佛教传统的观点,“无分别”阶段是全部认识中的一大飞跃,虽然为时极短,但标志着对真理的直接体认,是走上“圣智”的决定性步骤,所以元晓把它放在“真如门”中,一般称为“根本无分智”。“观”是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元晓定义为“分别诸相、观诸理趣”,由此成就所谓“后得智”。此“后得智”全称“无分别后得智”,是在“根本无分别智”对真理的把握基础上,对诸现象及其道理的重新观察和分析,也就是以既掌握的真理,指导对世界、人及其解释的再认识和实践。

因此,以“无所分别”的心态去观察种种现象,或虽观察种种现象而于心无所分别,是元晓描述的认识过程,也是认识方法,也是他讨论“止观”说的重心所在。元晓《疏》先后引用《般若经》的命题:“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不动实际而建立诸法”,并名之为“不废观行而入止门”,都是论证他的“止观”说的。

关于这套“止观”的论述,可以有多方面的诠解。元晓强调的是“不依外尘”,“直欲定心,与理相应”。就是说,“止”在定心于“理”上,令“观”不受“外尘”的干扰;“观”在“不依外尘”,令“与理相应”,“理”是“止观”中的核心观念。元晓《疏》分“止观”为两类:其一曰“顺理俱行止观”,其二曰“对障俱行止观”。“对障”主要在克服“外尘”对止观的影响,目的在令止观“顺理俱行”。所以他屡屡强调大乘“止门唯修理定”“理定”的概念出自慧远的《起信论义疏》,其卷下之下说:“言真如三味者,理定也。小乘之中但止心流,住在一境,名为得定。大乘之中解其妄理,理中住心,名为得定。故《经》中云:诸佛菩萨常在住定,游法性也。”,也就是专心于“理”,以“理”思维的意思。那么,什么是“理”呢?

《起信论别记》(末)说:“转识所现色相,不离转识,而意识不知如是道理,谓自心外实有佛身……”意谓“佛身”与其他“色相”一样,都是“转识”所现,意识不明这一“唯识道理”,所以妄执为“心外实有”。又说:“非为无明所起业识,即能觉知唯识道理也。”

因此,从广义上说,元晓的“理”,就是“唯识理”,在法相宗说来,就是“唯识真如”。但是,二者字句虽然相同,涵义差别极大。法相宗所谓的“唯识理”,是觉知(菩提)的客观对象,因此,“真如”与“菩提”是两回事;元晓所谓的“唯识道理”,指对“本觉”、“神解”的自我体认,这种体认的功能,即在“本觉”、“神解”自身,因此“真如”(理)与“菩提”(本觉)是一回事。换言之,法相宗偏重于对对象的认识,元晓偏重于对精神自体功能的发挥,即“神解”的“解”的发挥。所以也可以说,元晓的“止观”说,正是他的“自体”论在实践上的贯彻。

从以上论述看,元晓的思想似乎侧向于慧解,而不甚看重禅定,大有融禅入慧之势。事实不尽如此。元晓《疏》在释《起信论》的“奢摩他(即‘止’)观义”和“毗跋舍那(即‘观’)观义”时,全文引用了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的解说,即以“九种心住”解“止”,以“四种慧行”释“观”。由此评述坐禅的五个条件和五肢安置的坐姿,并从“数息”说起,历陈内心禅行的种种路程,包括坐禅入魔的各类表现和克制的途径,以及得禅时刻的身心感受,诸如“八触”之类。这其中固然有沿袭前人的说法,但绝不排除也含有他自身的禅实践经验。然而同样不能据此说他在由慧入定,走向所谓“暗证”。

接着,元晓又说:“寻此文义,乃说声闻止观法门。然以此法趣大乘境,即为大乘止观之行。”这说明,元晓之采取《瑜伽论》中声闻乘的“止观”说,仅仅是作为他的大乘“止观”说的修持方法,其止观所对之“境”,即止观修持的内容,则是属于他本人的。因此,“九种住心”全在令心专注于其“唯识道理”上;“四种慧行”则成了指导和控制“九种住心”的理性思维。这样,“止观”互依并行,不但实现在静坐修持的过程,而且足以统帅行者的全部生活,包括社会实践。

元晓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今天人们可以有种种理由不同意他的观点,驳斥他的观点。但是,在他的体系中有没有一种精神,一种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认真思索的地方呢?我认为是有的,并且相当重要。作为清末民初学界英杰的章太炎在《答铁铮》一文中说:

“自贵其心,不以鬼神为奥主”,或“自贵其心,不依他力,”亦即佛教所谓的“依自不依他”的“自力”说,实为“孔子之后,儒、道、名、法变易万端”的共同根源。由此涵养而成的性格是“自尊无畏”,尤见于“艰难危机之时”的“气节之士”。进入本世纪30年代的非常时期,中国文坛又重新讨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问题。如此等等,如果顺着这一思路考察元晓树立的“自体”观念和“神解”学说,那么,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了。不论就个人或民族、国家言,一旦具备了这样的性格,也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思维定式,其凝聚和产生的力量,将是不可限量的。

同类推荐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本书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网游之问道苍生

    网游之问道苍生

    阿宅,一个平凡的小宅男,被女朋友甩过,也穷过,但恰逢地球联盟开发出一款名曰《问道》的游戏,于是平凡的阿宅却开始了他不平凡的游戏生活,什么是道?要问道,先问心,我心之内处处是道!何谓道?吾心即吾道!问心之道!
  • 神则歌

    神则歌

    一个公主瑶,一个上神离。本来刚要成亲,但是...半路杀出来一个“程咬金”--许苏!把好好的一对有情人打下了凡间!一个当了皇帝,一个当了歌姬兼舞姬,啧啧..地下没好过,当然天上也没好过:可怜的许苏被一直赞赏他的神尊和圣尊“赏”了十八道“诛神雷”!啧啧...这可让深爱许苏的冰曦心疼死了。许苏这小子受完诛神雷后,又被扔下了凡间....啧啧,自作孽不可活啊....
  • 豪门第一太子

    豪门第一太子

    第一豪门的太子爷是三代单传!为了让家族开枝散叶,家族交给了王烁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去找女朋友!能找多少找多少!接下这个任务后!王烁哈哈一笑!不错!这个任务我喜欢!(本书以弃坑,小邪又重新开了一本书,还是本书的内容,大方向不会改变,但情节可能会有稍微的变动。起点中文网《邪情太子》)
  • 王俊凯你可知道我从未放下你

    王俊凯你可知道我从未放下你

    ”既然要放弃,为什么做不到,我很爱你,可是你却毫不在乎。“—boy沐允”沐允,你知道吗,我很喜欢你,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boy王俊凯”当决定放弃他的时候,为什么我的心那么疼,但又越爱越深。“—boy岚琪”请你不要离开我的身边,我想要和你在一起”—boy王源“千玺,我走了,或许我们还能见面,希望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你可以快乐。”-boy若曦“若曦为什么你不给我那么一点点希望,让我可以挽留你。”-boy千玺
  •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未来尽头

    未来尽头

    时光旅行在科技大爆炸年代得以实现。而电磁光墙的研制者科技暴徒,在其后不久便留下神秘字条离奇暴毙。与此同时,由世界最强军团组成的未来探险队,原本要穿越百年窥探未来,岂料却突然停在了十年之后。探险队发现在这个无法穿越的世界里,时间流速急剧放缓,形成一个无法解释的时间漩涡。这一停滞不前的世界后来被人们称为未来尽头。由于时间停滞不前,后续的时空又相继到来,多重世界强制重叠,超负荷的人口大爆炸导致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未来尽头笼罩在一片永无止尽的恐惧之下。探险队返回后,这一恐怖的消息立刻被严密封锁。现阶段各国政府开始隐瞒事实,并极力寻找未来尽头的成因,不惜一切代价试图阻止。此时距离到达未来尽头的时间仅剩十年
  • 四季域

    四季域

    四季域界,春颜人心冷暖,叛血余妖有意;秋灵迷离叹息,冬魔重拾情谊。神魔院出世,极境欲何寻?万般劫难尽,虚空始降临!——让我们跟着主角梦辰体验这场轮回梦。
  • D版魔武世界游戏系列

    D版魔武世界游戏系列

    让我们一起探索魔武新地球文明世界的奥秘!书如笔名D版fishbook,书读百遍不如追根溯源!天下之事,文以魔武,字如游戏。亲斤世界,多加提防!系列网文,随意心口!……特别改头换面的D版书名,继续无底线的码字!囧
  • 辟天之羿

    辟天之羿

    万事万物皆有其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宇宙的意志,世人称它为“天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产生,便就是这宇宙的意志,便是天道。有什么事情,已经发生了。而人们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宇宙重归混沌,谁会成为第二个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