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7300000009

第9章 作息有常——起居养生(4)

语意:安置坐榻的时候,如果不贴着墙壁,就会被后面吹来的贼风所侵袭。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坐榻》。曹庭栋认为,为了避免坐榻后面贼风的侵袭,应当做三扇屏风,中间高两边低,围在榻后,这就是所谓的“山字屏”。古时的文人墨客,常在山字屏上书写座右铭或者格言,陆游诗中所说的“虚斋山字屏”即是。

依据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养生理论,风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帝内经》认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也就是说,风邪侵袭人的时候,在病变上有寒热、热中、寒中、疠风、偏枯、风等的不同;在侵入的部位上有外侵肌表和内侵脏腑的不同。在病原上同为感受风邪的侵袭,但是在症状上却有不同的变化。《黄帝内经》又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也就是说,风邪开始入侵的时候,是由浅入深的。待其变化时,乃为各种疾病,所以说风是百病之长。风在变化的时候,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黄帝内经》说它无常方。风所致的病症,虽然是变化多端,但其致病的根源,只是风气而已。正因为如此,防风是起居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杖曰扶老,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顾,行不急躁。

语意:杖又叫扶老,既可以在行路时借力用,又可使手足相顾,行走的时候不急躁。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杖》。《礼记·王制》指出,老年人五十岁即可用杖于家,六十岁可扶杖于乡,七十岁可以用杖于国,八十岁上朝也可用杖。古时的杖比人要高,出入门户时可能不太方便,然而古人故意这样设计,大概是有深意的。曹庭栋认为,依据《礼》的规定,老年人适合用杖的时候,就可以用了,不要勉强把自己当做少年而弃置不用。

用竹子做杖,是因为其轻而易举。竹子的种类不一,质厚结实的才能做杖。藤亦可做杖,但有人说藤不如竹,因为藤较重。但也有人说竹不如藤,因为竹子年代稍久即变得脆而易折。物无完物,大抵如此。然藤、竹两种杖的不同特性,使用者不可不知。近年来,老年人多用短杖,其长仅及腰,顶端有四五寸的横杆,以便于手执。此种短杖,非古时之杖也,为区别于古杖,人们称之为“拐”。用天然分叉的梅柘条做拐,坚硬致密,选适宜于手握的为好。年轻人游山的时候,也可以带着,颇借其力。老年人在旷野散步或者闲立庭院时,也可以偶然用一下拐。然而,喜欢方便易行而不喜欢委曲求全是人之常情,所以现在人们常用拐而很少用杖了。杖高于人而拐仅及腰,二者一长一短,效用有短有长。行于坎陷之地,杖优于拐;出入门户之间,则拐便于杖;杖可一手持,亦可两手扶;拐则一手拄极方便,两手用难为功。故荀子认为,“便者,不便之便也”,此古人之意欤?

杖有铭,所以寓劝诫之意,古人恒有之。

语意:杖上刻有铭言,有劝诫之意,古人常有这种做法。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杖》。杖是一种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古人所用之杖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杖头悬物与杖头铭记上。杖头悬物,以取其象征意义为主,有时兼有实际价值:鸠鸟是不噎之鸟,《后汉书》记载古杖端有以鸠鸟为饰者,是祝愿老人饮食不哽不噎之意;有人以钱挂于杖头,叫做杖头钱;也有人以小瓶插花挂于杖头,叫做杖头瓶;修道者常于杖头挂葫芦,《抱朴子》指出,杖悬葫芦可以贮丹药,若是出入于山林,杖悬葫芦还可以避山怪。

杖头铭言因人而异,曹庭栋曾自铭其杖,“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此铭记何意?他自己解释说,“左之”的意思是说扶杖当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杖与左脚随其后,步履方为稳顺,扶拐也是这样。作为拐杖的使用方法,这样解释当然不错。实际上,曹老先生只说其一,未言其二。此铭亦可见其人之精神境界:古人书写时,竖行自右向左,故右为先,左为后。“左之左之”,即是说靠后啊、靠后啊,这与“毋争先”是一个意思,可见曹氏是以杖铭劝诫自己不要与人争先。不与人争先,就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对于养生而言,当然是很重要的。“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又可看出曹氏虽到老年,却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平和而充满自信,这就是这位清代著名养生家的晚年精神境界。何以曹庭栋先生自己只说杖铭是使用方法而不言其他呢?唯其不言,方能见其人真如其铭也!

寒欲渐著,热欲渐脱。

语意: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

语见宋代养生家蒲处厚的《保生要录·论衣服门》。蒲处厚认为,“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也就是说,穿衣服要随天气增减,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到有凉意,但凉意不应使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

《吕氏春秋·重己》指出,“衣不热,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也就是说,衣服不要穿得太多,若使人感到极热,则可使人的肌肤纹理堵塞,这样卫气不能透达而易致病。相反,若是衣服穿得太少也易生病。《黄帝内经》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就是说,在冬季感寒而伤其邪气,到春天多会引发春温之病。明代养生家万全的《养生四要》指出,“背宜常暖,暖则肺气不伤”。也就是说,背部应该常保持温暖,这样肺气就不会被外界凉冷邪气所耗伤,人也就不易患肺病。正因为如此,养生家特别重视随时增减衣物。宋人施肩吾的《西山群仙会真记》认为,应“先寒而衣,衣不得顿多,先暖而解,解不得顿少”。也就是说,天气转寒之前就得加衣,但一次加衣不可太多;天气转暖之前就得减衣,但一次减衣也不可太多。唐代孙思邈的《卫生歌》说得更为具体,认为春天还有乍寒的时候,切莫穿着花哨而且薄的衣裳闲逛,这是很容易受凉生病的;夏季暑热出汗较多,被汗浸湿的衣服应及时换下来,以免受暑湿而为患;秋冬天气已寒冷,应渐渐添加衣服以保温暖,切不要等生病了才去服药,而宜预防为先。

寒暖饥饱,起居之常。

惟常也,往往易于疏纵,自当随时审量。

语意:寒、暖、饥、饱,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正因为这样,往往容易被疏忽,自己应当随时注意。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燕居》。曹庭栋主张,衣服可加就加,不要以为不太冷而稍加忍耐;吃饭要适可而止,不要因悦口而贪吃。《济生编》中说,衣服不怕穿得多些,饮食不怕吃得少些。这些话虽然有点偏激,但有一定的道理。春天冰未融化时,下衣一定要足够暖和,上衣倒可以略减,此即为养阳之生气。棉衣不可以立即穿,稍暖又需要暂时脱。北方谚语说,“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谚语说,“若要安乐,频脱频着”。夏天夜里在月下纳凉,这是以阴乘阳;冬天围绕火炉取暖,则是以阳乘阴。阴阳都不可以违背时令。《黄帝内经》中说,智者的养生方法,一定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起居动静。然而,冬寒时节还可以近火取暖,因为其火在表;夏热之时,应尽可能避免纳凉,因为阴寒之气进入体内,对身体是有害的。《济世仁术编》中说,手心通心窍,故在非常热的时候,可以用扇子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曹庭栋认为,扇手心的方法,不及民间俗语所说的“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值得回味。

生活起居中的很多细节,人们往往不重视。然而,明代养生家张景岳的《类治·摄生类》指出,“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斫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也就是说,生活起居没有节制,以致不到五十岁即现衰者,这都是因为损伤了精神,许多事都违背养生之道,故不能长保健康而终其自然的寿命。

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毋过热。

语意:人头部的阳气最盛,宁可使其稍稍冷一点儿,也不要太热。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帽》。《通典》中说,上古的时候,人们以毛制衣、以皮制帽,这就是帽子的来历。古人用狐皮、貂皮做的帽子,只有在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才戴。曹庭栋认为,若是冬天经常戴帽子,可能会遏抑阳气,使人眩晕。到了春天是阳气宣散通达之时,尤其不能戴皮帽取暖。《黄帝内经》认为,春夏是养阳的季节,但是如果头部过暖了,就会对阳气遏抑过分。如果因为戴帽子而造成头部经常出汗,就可能导致阳气外泄。这些都不是养阳之道。戴帽子或者戴围巾,主要意图是为了御寒,感觉温暖为上,稍凉一点儿也无妨。脑后的风门穴,脊梁第三节为肺腧穴,这两个穴位都易受风。外出时戴帽子或者围巾,应当注意保护好这两个部位。曹庭栋说,梁代有无顶帽,隋朝有半头帻,大约与现在儿童所戴的帽箍相似。这种帽子露出头顶使阳气畅达,四周有边又可防脑后受风,是较理想的帽子。也常有人仿照这种样式做成睡帽,在顶部留孔,可以达到睡眠时“冻头”的养生效果。曹庭栋认为,春秋之季,平日居家也可常戴这种帽子,虽然不太美观,却很舒适,符合养生之道。

头部为诸阳之总,不戴帽子恐受风寒,太热了则有害而无益。与衣服随季节增减一样,帽子也应当因寒暑不同而有异。

缓其带,则营卫流行,胸膈兼能舒畅。

语意:衣带宽松一点儿,可使气血通畅,胸膈舒畅。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带》。衣带是用来束缚衣服的,有宽有窄,形式各异。古人讲究轻裘缓带,就是尽可能使衣带宽松一些,只要衣服不显得散漫就可以了。《南华经》上说的“忘腰带之适也”,陆游诗中讲的“宽腰午饷馀”,都是指缓带可以养生。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人之三宝,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的《类经·摄生类》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也就是说,元精能生发元气,元气能生发元神。要使营卫之气护卫周身,莫大于精气的充盛。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必定会十分仔细地维护阴精。只有阴精充盈才能有充盛的元气,气盛才能使神智健全,神全才能使身体健康,身健才能不生病。《黄帝内经》中指出,“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也就是说,依据中医理论,身体的健康,是以营卫之气周行于身为前提的。明代养生家李梴的《医学入门·保养说》认为,“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即是说,神智精神非常需要静养,气血营卫非常需要动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才有缓带养生之说。因为,如果衣带过紧,腰间不免感觉拘板,这样会影响营卫之气周行全身,于养生不利。

两足四时宜暖。

语意:两脚于四季都应当保持温暖。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袜》。《黄帝内经》中说,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这就是说,人体经脉的循行,三阴经都起于足下。曹庭栋认为,即使是盛夏穿厚袜,也并不觉得热不可耐就是这一理论的明证。

古代的袜子都是缝制的,因此有很多讲究。如今时代变了,虽然不实用,却依然有很多启示。曹庭栋认为,缝制袜子如果针脚太密,虽然看起来匀称美观,但穿起来未必舒服。可见袜子是以感觉舒适为上的,美观与否并不重要。白居易有诗谈道,“老遣宽裁袜”,主张袜子应当宽松,不是为了穿脱方便,而是更有利于保暖。古时的袜子很长,上可过膝,这样膝盖也可以保暖。《黄帝内经》认为,“膝者筋之府”,也就是说,膝盖不受寒,就不易患筋挛、转筋等病。古人穿袜子,常和药物养生结合起来。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如果将木瓜研成粉末和棉絮一起装于袜内,可防治腿转筋;在袜底先铺上薄棉絮,再把花椒、肉桂研末缝制于袜内,天气刚开始寒冷的时候穿上,可以防治冻疮;把樟脑放入袜内,可以治疗脚气。陶弘景说,腿转筋时,但呼木瓜名,或者写上“木瓜”两个字,都会有治疗效果。显而易见,此说纯系精神疗法,未必会有实际效果。

鞋之适足,全系乎底。

语意:鞋能否合脚,关键在于鞋底。强调鞋要适足、暖足。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鞋》。曹庭栋认为,鞋面可以随便一点儿,鞋底必须平坦,若是鞋底弯曲就会磨脚趾。布鞋底不错,但用毡做的鞋底是最好的,盛夏穿着,脚也不感觉很热。鞋底的薄厚要适当:鞋底薄了,天气晴朗干燥的时候穿会感觉很轻软,但太薄了则容易透入湿气,导致足寒;鞋底厚了,会感觉坚硬沉重,穿起来不舒服。穿鞋宜宽紧适当:行路远道,鞋紧则便捷;居家休闲,鞋宽则舒适。《南华经》曾指出,“忘足,履之适也”。只有鞋不紧脚,才会感受到鞋是否合脚。古人为能使鞋子穿得宽松,又不至于掉鞋,常常要系上鞋带子。足宜暖,故穿鞋与穿袜一样,以宽松为佳。因为,愈宽松愈暖和。冬天脚冷,不要用火烤脚,那样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而应当脱鞋盘膝而坐,曹庭栋把这种方法称为“暖足第一法”。除此之外,用热水烫足效果也不错。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医书《脉法》曾经明确指出,“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既是古代医家泄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一条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不宜接近高温;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是最易受到寒邪侵袭的肢体。特别是严冬季节,双足倍感寒冷,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古人认为,暖足有驱散寒气、温暖全身、消除疲劳、健脑强身、改善睡眠之功效。

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语意:若吐唾液,朝远处吐不如朝近处吐,朝近处吐不如不吐。注:养生的人不得不唾时,常用痰盂。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杂器》。据《西京杂记》记载,广川王发掘魏襄王的墓,得到了玉唾壶,这是关于痰盂的最早记载。现在一般家庭通常备有痰盂,特别是家中有老年人或是病人。偶尔想唾,非此不可。《黄氏日抄》中说鬼怕唾,所以在民间,如果人们觉得遇到了鬼祟,常常用吐唾沫的办法来驱鬼。曹庭栋认为,唾液本身并不可怕,鬼怕的应当是人的阳气。唾的时候,人一定会用力量喷吐出去,阳气逼迫,所以鬼会害怕。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养生之道以不唾为贵,正是因为担心唾时会造成阳气外泄。

古人称唾液为华池之水、玉泉、甘露、琼浆。三国时期有位百岁老人名叫皇甫隆,耳聪目明,体力不衰。曹操向他请教长寿之术,他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活了一百多岁。宋代大文学家、养生学家苏东坡在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每天用舌搅唇齿内外,漱练津液,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他认为其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明代名医王蔡亦指出,每朝早起啄齿漱口,唾满咽之,能使人耳聪目明延年。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生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唾液是人体的精华,与健康长寿息息相关,一定要珍惜。

东偏生气之方,独房独卧,静则神安也。

语意:卧房宜在住宅东侧为好。一人独睡一个房间,安静则有利于心神安适。

同类推荐
  • 大学生养生与保健

    大学生养生与保健

    《大学生养生与保健》以《俭民健身条例》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伤、弱、病、残者,现代健康理念与传统养生理念结合,现代科学健身方法与传统养生保健方法结合,从不同视角介绍卫生保健知识,传统养生方法,帮助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进行
  •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本书介绍了营养的基本知识,运用现代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来研究食品营养价值、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加工过程中各种营养素生化变化情况。
  • 食物颜色密码

    食物颜色密码

    食物有红、黄、紫、绿、黑、白等多种颜色,不同颜色的食物营养特点各异。本书从介绍不同颜色食物的特殊营养成分、对健康的独特作用及特异的适宜人群等方面为您全面解读食物颜色密码,同时汇集了各色食物食疗的菜谱、食谱,易学易做,简便实用,让您在享受各色美食的同时,获得健康和活力。因此特别适合热爱生活、热爱健康的您阅读参考。
  • 碥石集(第四集)

    碥石集(第四集)

    本书汇集了诸多老中医药学家的研究心得,共计二十余篇文章。即《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真心痛救治》、《燥痹的辨证论治》、《中风的诊治和预防》等。
  • 活力养生:健康添活力·生活真够劲

    活力养生:健康添活力·生活真够劲

    本书是健康好管家丛书之一,它所提出的五种活力:“量腹接所受”——食欲的活力、“室内姬粗丑”——性欲的活力、“暮卧不覆首”——睡眠的活力、“勤动则不朽”——运动的活力和“知足乐无穷”——精神的活力,对于想要的健康长寿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怎样去努力才能培养和保持这五种活力,那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热门推荐
  • 日月魔帝

    日月魔帝

    旷古绝今的魔翼十重变,超神之境却不愿成神;颠覆世俗的生命魔法,掌握亡灵与自然的真谛!他,是为报家族之仇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是维护天下众生和平的信仰。在这战火纷飞的乱世中,一代魔帝应运而生!但,他真的只是魔中帝王吗?
  • 重生之权御天下

    重生之权御天下

    陆听雨本是将门嫡女,一朝家破人亡爱上表哥,谁知道表哥为了荣华富贵亲手将她转送她人。重生一世,报复渣男,获得金手指,看将门嫡女如何玩转天下。
  • 替嫁庶女

    替嫁庶女

    青云山内修行十年,与世无争,一夜之间却被接回丞相府。受人操控,代替妹妹嫁给双腿瘫痪的安王。她是否真如表面那般软弱,他又是否真如别人口中那般无能。他们是世界的弃儿,却也是彼此的解药。
  • 死亡八分之一

    死亡八分之一

    街漆黑我默默地走来往的只有风与人影耳中回荡着幽幽的哭声我循着声音在黑暗中寻找真相来往的人都不说话我甚至看不见他们的脸起风了我看见有人被吹散像一滩散沙消弥我还在坚持向前走尽管看不见光却不想成为下一颗空中的尘埃
  • 夏商英雄传

    夏商英雄传

    夏朝末年,帝桀履癸荒淫无道,对内宠信奸佞残害忠良,对外大肆挣炼奇珍异宝,搜刮民脂民膏。他以酷刑对待反对他的人,以至于天下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在此时刻商国之主子履心怀天下,在伊尹与仲虺等人的帮助下公然返抗夏桀的暴政。众人齐心协力推翻了夏朝的暴政,流放帝桀履癸于南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在对夏王朝的战争中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史。
  • 巫道本纪

    巫道本纪

    天地大乱,血染苍天,烽火万里!时间长河破碎,大道遮掩,盖世王者纷纷踏古归来!如今乱界,自以巫之名,赦万古本纪!
  •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大型中药专业工具书,共收载中药5767味,其中包括植物药4773味,动物药740味,矿物药82味,以及传统作为单位药使用的加工制成品等172味。第二版于2006年出版,共收载药物6008味,增补了初版后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
  • 萌妃来袭:皇上求扑倒

    萌妃来袭:皇上求扑倒

    片段:“桂花糕吃不吃?”“吃!吃!”“玫瑰酥吃不吃?”“咕噜~”某人明显听到自己咽了咽口水“珍珠翡翠汤圆吃不吃?”“吃!吃!”某人立即小鸡啄米般用力点头。“皇上吃不吃?”“吃!吃!~”某人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劲的点头碧雪在一旁偷笑着。。。某人才后知后觉上、当、了!“很好!今晚通通满足你!”达到目的的某只心情大好的说着。。。。
  • 维克多的秘密

    维克多的秘密

    江似锦在梦里总是遇见一个人,反反复复好像千年之前就认识一般。一次偶然机会,穿越七生七世,寻找真爱之旅。关注《维克多的秘密》,看七生七世虐恋大剧。
  • 凤倾天下:皇上别太狠

    凤倾天下:皇上别太狠

    “孟氏挽倾,封其为文倾皇后,执掌凤印,管理后宫。”“文倾皇后心狠手辣,为达目地不折手段,朕痛心疾首,念其曾陪朕共患难,朕不忍杀之,即日起,夺去皇后封号,打入冷宫。”“废后孟挽倾,在冷宫期间,潜心念佛,日日为我朝祈祷,朕念其心可嘉,特令其搬出冷宫,赐封挽妃,望其一心向善,不要重复倒覆辙。”三道圣旨,一生大起大落,她孟挽倾无才也无德,只会杀人,他却给她冠上如此殊荣,也罢,她本就是他手中的一颗棋子,可是,再冷血的棋子也会有感情。她本以为,任务完成,她就可以离开,可是他却下了第四道圣旨,那个囚禁她一生的圣旨“孟挽倾,你若敢离开,朕让天下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