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2800000004

第4章 《资治通鉴》的问世(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给《资治通鉴》起名的不是司马光,而是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故赐书名《资治通鉴》。

(一)历史背景

任何一部伟大著作的问世都不是偶然的。换句话说,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同时也必须具备撰写该书的有利条件。《资治通鉴》的问世就是这样。

1.社会要求

司马光生于北宋中叶,严重的政治危机是《资治通鉴》问世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危机四伏,形势严峻,集中反映于以下两点。

第一,国内出现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具体说来,首先是阶级矛盾。在宋代,土地兼并始终是一大问题。如果说这一问题在太宗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严重,到仁宗时,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必然激化农民与封建地主的矛盾。按照一般的历史规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多半发生于王朝之末,而北宋王朝则不然,农民起义发生时间之早,为以往所罕见。例如,还在建国初期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起义。起义范围之广也相当惊人,仅仅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就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爆发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同时,宋王朝又有日益严重的“三冗”之患。所谓“三冗”,系指宋朝的冗官、冗兵和冗费。先说“冗官”,宋朝开国之初,设官分职,尚有一定数额。以后随着荐举、征召、恩荫(因父祖官位而子孙被授予官职,称为恩荫)、杂流(即杂色入流,流外官转授为流内官)、祠禄(宋代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这些官员不任实职,只以此坐食俸禄)、科举等各种政策的推广,各类官员的数量犹如滚雪球般迅速发展起来。据文献记载,宋真宗景德(1004—1007年)、祥符(1008—1016年)中,文武官员总数为9785人,至仁宗皇 年间(1049—1054年),内外官署总数已经达到17300余人,其中还不包括未授差遣的京官、使臣及守选人(有出身而等候授予差遣的人)。与前期相比,不过40余年,人数竟然增加了一倍(《包拯集》卷一)。再说“冗兵”,据《宋史·兵志》记载: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登记兵员378000,其中禁军马步193000;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登记兵员666000,禁军马步358000;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登记兵员912000,禁军马步432000;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登记兵员已达1259000,禁军马步826000人。因而翰林学士孙洙沉痛指出:“前世之兵,唯有猥多如今日者也。前世制兵之害,未有甚于今日者也。(《挥 录余话》)。“冗官”“冗兵”使官俸和粮饷成为一项庞大的财政开支,出现了可怕的“冗费”现象。例如,在宋真宗时期,宗室、吏员受禄者不过9785人,而到宋仁宗宝元(1038—1039年)以后,受禄者增加到15443人。“三冗”现象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试以宝元元年(1038年)京师出入的金帛为例,当时入1950万,出2185万。“三冗”如此严重,“用度不得不屈”(《宋史·食货志》)。

第二,“国际”存在日益危险的民族矛盾。就当时“国际”形势而言,对宋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是北方的辽国和西方的夏国。在与辽、夏两国旷日持久的战事中,宋朝由于军制腐败、缺乏训练、指挥无能,伤亡损失惨重,因而对外路线长期采用屈辱、妥协政策。例如,在与辽国订立的“澶渊之盟”中规定,宋朝每年向辽方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庆历四年(1044年),宋朝又被迫每年向西夏“赐”“赠”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另有茶叶三万斤。然而,屈辱、妥协只能苟且偷安一时,却不能换得永久的和平。宋仁宗熙宁七年(1074年),辽道宗因不满足于原先每年从宋廷所得的银绢,又公然提出索取河东黄嵬山地,便是一例。

正是在局面日益严峻、朝野“求治”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范仲淹、韩琦等人的“庆历新政”发生于前,王安石推行的变法革新继之于后。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一样,司马光耕耘史苑,奋力著述,同样是危机形势的强烈呼唤所致,只不过是不同形式罢了。

特定的学术背景是呼唤《资治通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截至宋代,流行于社会的史籍主要是三种体裁——纪传体、编年体和政书体。然而,三大体裁中没有一种著作能直接贯通于宋代。换言之,北宋时期的史学领域中,急需一部能系统反映上起古代,下接宋室的通史。

2.有利环境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所以能在北宋中叶产生,并且很快广泛传播而风行天下,除了其他因素外,当代社会造就的有利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是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仅以垦田为例:宋太祖开宝(968年)末年,垦田2952320顷60亩,到宋太宗至道二年(997年),已达3125250顷25亩,及至宋真宗天禧五年(1022年)已猛增到5247584顷32亩(《宋史·食货志》)。与此同时,手工业、商业也有明显发展,适应商品货币关系需要的“交子”也在真宗初年问世。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礼兴于有而废于无”(《史记·货殖列传》)。繁荣的社会经济为文化事业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是科举规模的扩大。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代确立后,至宋代又有很大发展。以录取名额计,唐代290年间,经贡举、制举、童子举等方式共取士20619人,平均每年录取71人;宋代320年间,通过各种形式录取115427人,平均每年 361人,约为唐代取士人数的5倍。赵宋皇朝通过大规模的开科取士,更加广泛地为地主阶级各阶层打开了入仕大门。从此,为数较多的庶族地主子弟亦可跻身仕途,获得了参政机会。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是科技发明和藏书事业的兴盛。继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之后,北宋时期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重大发明意义深远:以往编著史籍主要依靠抄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数量不多、质量不佳,因而在北宋以前,一书难得有较多复本。随着印刷术的应用,复本日益增多,藏书事业也日益兴盛起来。北宋不但有国家的史馆、昭文馆、崇文院等重要藏书机构,各地州学也建有藏书阁,民间的私人藏书之风也随之兴起。图书的大量出版和收藏,使图书的流通也得到空前发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四)。

第四是统治者对史学的高度重视。历史文献垂训鉴戒的重大作用,早在先秦时代已经显示出来。秦汉以降,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例如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不但“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唐会要》卷六三),规定房玄龄总领监修,魏征总加撰定,而且亲自参与《晋书》的撰修。自此以后,官修史书、大臣监修的制度历代相沿。北宋建立后,史学如同在唐代一样受到重视。“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便都是在宋代前期完成的。宋朝君臣对史学的高度重视,在宋仁宗为《新唐书》所写的诏书中可窥一斑:“古之为国者法后王,为其近于己,制度文物可观故也。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贤相,相与经营扶持之,其盛德显功,美政善谋,固已多矣。而史非其人,记述失序,使兴败成坏之迹,晦而不章,朕甚恨之。肆择廷臣,笔削《旧书》,勒成一家”(《文献通考·经籍考》)。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如此重视史学和大规模的修史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史学地位,扩大了它的政治影响,将众多的文人学者吸引到了史学方面。

第五是广泛开展的学术活动。北宋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放眼哲学方面,弘扬儒学之风再起。当时的理学,特别是客观唯心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人,大体都活动于司马光稍前或同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对当代及后世具有重要影响。在文学方面,可谓异彩纷呈。以欧阳修为领袖的古文运动力克晚唐以来浮靡怪诞的文风,范仲淹、苏轼等人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就诗歌而言,历经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等人的努力革新,致力现实主义的诗风至北宋中叶已有很大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俗讲和变文在北宋时期已演变成了“说话人”的话本。话本的内容,或演说佛经,或专讲“三分”“五代”等历史故事。在当时,甚至有许多人以此为职业,成为专讲故事的大家,仅开封一地就不下二十余人。那些热心学习历史和急切熟悉历史的听众队伍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中下层人士,还有不少达官贵人。宋仁宗本人就是其中一员。他非常喜欢听讲和阅读话本,甚至下令每日为他讲述一个故事。在一般文献的整理方面,大型汇编的问世也相当引人注目。宋太宗时期,李 、扈蒙等人编纂出《太平御览》,这是一部有一千卷之巨的大型类书。太平兴国间还编出一部上继《文选》的诗文总集《文苑英华》,亦有千卷之巨。宋真宗时,王钦若、杨亿等人奉敕编出《册府元龟》一千卷,这是一部比《太平御览》规模还大的丛书。

以上便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得以产生,产生之后又得以迅速广泛传播的社会环境。

(二)著述始末

对古今中外任何一位真正的史家来说,即便撰写一部最普通的作品,也必须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一定的工作条件,还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和汗水。《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编著目的的鲜明性、文献资料的广博性以及整个编撰过程的艰巨性,是撰写一般历史文献无法比拟的。

1.致用当代的动机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其根本目的自然是古为今用。具体来说,包括“为君”和“为民”两个方面。

所谓“为君”,就是编书是为了君主,即为了皇帝“御览”,这是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关于这一问题,司马光在写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中说得极其明白:

同类推荐
  • 水浒黑白绰号谭

    水浒黑白绰号谭

    长期以来,世人对《水浒》人物及其姓名和绰号颇有兴味,它们已被视为水浒文化的标识,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如天罡星群中林冲的绰号“豹子头”,王英绰号“矮脚虎”等,认识、研究中华人文,可以借读本书人物的绰号,探寻它们的由来、发展和影响,以及它们所蕴涵的社会众生相和时代风尚。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我国的佛教寺庙有三大类型,这是由佛教传入我国的路线形成的。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六到五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
  •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本书分为八部分,分别阐述了妇女的原始生活状态、进入妇女生活的历史误区、妇女婚前的生活规范、妇女婚姻缔结的礼俗等内容。
  • 中国辟邪文化

    中国辟邪文化

    说起辟邪(也有学者使用“避邪”一词,其实不妥,因为就语义而言,“避”是消极被动的,无法概括“辟邪”积极主动的一面)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认识,辟邪器物、辟邪行为、辟邪现象时不时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说到辟邪文化,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把辟邪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来加以审视与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 中华典故(中)

    中华典故(中)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盛世毒后

    重生之盛世毒后

    她是巾帼大将军之女,却因爱陷入一场权谋之争。她不惜拼尽一切只为换得心上人的皇权。步步为营,皇权在握,他绝情赐她全族满门,白绫一段。狡兔死,走狗烹,重生一世,看她如何手刃负她之人。
  • 恶魔在身边:追爱99次

    恶魔在身边:追爱99次

    陆笙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竟会在事业女王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一切明明为了毛爷爷而奋斗,什么时候被美色所诱惑?当一个拜金地球女与傲娇腹黑火星男碰撞时,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吗?【原谅简介无能,麻烦进坑看文。】
  • 冰冷女神:生人,请勿靠近!

    冰冷女神:生人,请勿靠近!

    舞台上的她——热情美丽舞台下的她——典雅高贵学校中的她——腹黑冰冷在家里的她——温柔优雅她一直生活在这四种角色,直到有一天,她遇见了他......“欧阳雪,我们去玩吧!”“欧阳雪,我妈邀请你去吃饭。”“欧阳雪...”“欧阳雪...”最后,女神终于生气了。愤怒的拿去一张纸,写上几个大字——“生人,请勿靠近!”轩辕寒墨挑了挑眉,不屑的说到:“欧阳雪,不,应该叫你欧阳恋雪吧!亏我们小时候还青梅竹马。你竟然不记得了?!”
  • 重案组1497

    重案组1497

    在主人公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去世,后来被送到姑姑家里跟姑姑住,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卷入一场纠纷失踪。,长大后他为了查清楚当年的事情进入了父亲的原单位,重案组,谁知道却有一件件离奇的事情在等着他....
  • 男配女配不是配

    男配女配不是配

    什么是配呢,男女主角爱情路上的试金石?感情催化剂?作为一枚配角,人生可以照样精彩
  • 穿越之嫡女无双

    穿越之嫡女无双

    "蓝府嫡出三小姐,生母死后生活一落千丈,受尽欺凌,偶然撞破庶出大姐姐的秘密,被她下药丢进莲花池里,香消玉殒。现代都市小白领在产房产子,灵魂意外穿到死亡的蓝月儿身上,自此性格大变。"
  • 根达亚神殿

    根达亚神殿

    根达亚说“要有光!”一束阳光刺破云层,照耀到这个大地上。根达亚很高兴,于是他开了个玩笑:“我才不看《根达亚神殿》呢”然后...人们就再也没见到过根达亚......八大族之争,巨人的暴走,神异的第三只眼将纪元推向又一条未知的路途。天眸的刺痛,先知的预言,纪元终将走向终点?
  • 错嫁倾城妃

    错嫁倾城妃

    一纸圣旨,他误将最心爱的她赐给他人,再见时,她已嫁为人妇。“我是您亲封的荣王妃,还请皇上自重。”“你别再想离开!不可能!”这一次,他绝不放手“他是朕的孩子对不对!”“你的孩子我不会要的!”她冷冷道,“难道等孩子长大后告诉他,他的父亲是怎么对他的母亲的?哼!我会把他拿掉!伊洛恒。”她,一缕孤魂,阴差阳错嫁给了帝王。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满心只有他;他,一个帝王,误以为她是仇人之女,更以为她背叛伤害了他,一心要复仇;当她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骗局,她伤心欲绝;当他发现这一切都是误会时,她早已不见了踪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敌至尊太子

    无敌至尊太子

    原本以为自己无法报仇,却因为冥冥中的安排,不仅大仇的报,自己也踏上修真之路,,这期间的美女们层出不穷,清纯校花,火辣校花,可爱小萝莉,看似冷艳的女杀手等等美女都被他所征服,但一次次阴谋紧跟而来,最后到底是成是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只是因为,你是你

    只是因为,你是你

    简单的她,加上“简单”的他,组成了一个不简单的故事,组建了一个不简单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