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900000008

第8章 由“天、帝、天命”到“人”

传统的“天”,是大、高、广的天,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天,是万事万物的始源。由“天”到“帝”,是天的人格化,又是天的具体化,也是天的“道德”践行。“天命”是天的“命”,也是天的“令”,是由天到人的根据。中国文化传统是一种入世的哲学,人们如何践行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实践层面,最初由“神道设教”,由宿命的“天”不断下落,即由客观的“天”沿着一个由“天”到“帝”,再由“帝”到“人”的路径,从而使“天”落在了主观的“心性”之上,故而这种“心性”既根源于“天”,同时又不断地通过自觉,形成具有与“天”相同的道德“心性”,并在日常生活中使这种“心性”扩充开去。人之所行,即为天之所行,以天道而行,便谓之天命。一人曰大,一大曰天,也就是说,由天到天道,再由天道到天命,再由天道到人道,最终实现以德配天,从而形成了中国人性论的开端。

一、原始宗教

研究一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必须置身于这个社会发展的特殊视域中,因为“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这些特定的社会,没有一个包括整个人类,没有一个能在空间上囊括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类生息繁衍的地区,也没有一个同整个人类社会(它是其中一个代表)处于共时同代。”[英]阿诺德·汤恩比著:《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因此,我们在考察我国古代人类人性的起源时,也必定要在中国特有的范围内去寻找。我们无法割断我们的历史,我们所有的文明起源于共同的地方,这个地方发生的一切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民族活动的场所,也是这个民族进步的天然尺度。然而,当我们观察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将自己带回到历史事件中,但做到这一点何止是困难,简直是根本无法办到。尽管如此,我们说,要想更好地了解历史,仍然需要我们进入到历史中,对历史事件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的原貌,也才能有所收益。

历史事件是极其纷繁复杂的,如何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有益的东西,是研究者最为关心的事情。假如我们关注每一个事件,那么这种研究的结果必然会一事无成。叙事式的研究固然重要,然而最好的方法应当根据我们事先确定的目标来进行。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除非一个人摈弃细枝末节,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否则,在科学中就不会有任何伟大的发现。”[英]阿诺德·汤恩比著:《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页。所以说,研究中舍弃一些东西,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先秦管理思想中的人性假设问题,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完全可以将时间往前推溯,上溯到属于我国文明的源头。这里必须清楚,我们研究的是中国的文明思想,而不是西方文明的起源问题。而中国文明的起源,又主要是先秦管理思想的起源,因此我们可以在所研究的对象上大大加以缩小。

天下所从,信奉鬼神;天下所行,决以卜筮。在上古时代,如何行事,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可以凭借一种理性的思考,依照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来制订计划,完成目标;而是实行所谓的“圣人举事,先定于义。义已定立,决以卜筮,示不专己,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东汉)王充著:《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3页。也就是说,众人所信,皆鬼神卜筮之类,这便是所谓的“神道设教”。

“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道。范围天地而不远,曲成万物而不遗。仁者见之以为仁,知者见之以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斯乃显诸仁而藏诸用,神无方而易无体。”(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页。此虽言“易”,然我们从中也领会到“神道”的本意。神无形而有功,道藏于万物而不知。所以,在我们的先人看来,鬼神存于四海之内,天地之间,左右万事万物,出神入化,赏罚分明。如何才能具有预见性,使人们更好地行事,通晓“一阴一阳”之道,便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上古时代所产生的对图腾的崇拜,表明在当时人们假借图腾来昭示与预知人们的言行。不同民族所崇拜的图腾不同,表明人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人们获得生活资料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存在着差异,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所崇拜的图腾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花草或某种虚幻的、想象中的东西。在这里,它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被人们当作神物加以崇拜的图腾,其象征意义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能够战胜邪恶,等等。我国古代对龙的崇拜就是如此。“龙”被喻为天之“阳气”,形容君子之美德。“《子夏传》曰:龙,所以象阳也。马融曰: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③(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28页。“沈士曰: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③(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28页。不仅如此,“龙”还能时“潜”,时“伏”;时“飞”,时“显”;或“跃在渊”,(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2页。或“飞龙在天”;(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3页。或“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6页。或“时乘六龙以御天”。(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7页。“龙”可谓变化无常,行于天地之间,是为阴阳所至矣。以此喻君子,则“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42~43页。也就是说,仁,乃四德之始、之本,故“仁”乃为善之长也;礼,乃交接会通之道,故以嘉合于礼也;义,利也,故言利物,乃阴阳相和,各得其宜,足以合于五常之义;干事,乃干举万事也,君子贞正,方可委任于事,故曰贞固是也。然其君子之行,全在于“阴阳”。“元为善长,故能体仁。仁主春生,东方木也。亨为嘉会,足以合礼。礼主夏养,南方火也。利为物宜,足以和义。义主秋成,西方金也。贞为事干,以配于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43页。这样就把君德放在了“阴阳”之下,并加以神化。于是要求人们,特别是君王,要“圣明德备”,方称其为“大人”。

在我国上古时代,对“龙”的崇拜隐含着对“人”的某种要求,“龙”实际上具有一种隐喻的意义。但这时还没有从对鬼神的崇拜中摆脱出来,使人的地位得以确立。仍然是借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来谈论问题。如君子、大人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64~65页。当然,此番论述还不足以清楚明白,在《易》中,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生两仪,即由太极生阴阳,阴阳交合,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两仪生四象,阴阳所生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镇守,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为四象;四象生八卦,即为乾(天)、坤(地)、艮(山)、震(雷)、巽(风)、坎(水)、兑(泽)、离(火)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即八卦之间的相互组合生出六十四卦,如乾上乾下、乾上坤下、坤上乾下、坤上坤下,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古时代所谓的原始宗教,实际上包含以下四层含义:其一,我国的原始宗教更多的是凭借对自然的崇拜,也就是说是自然神论者;其二,在宗教论证过程中,更多地运用了自然本身的变化规律;其三,虽然有“龙”的图腾崇拜,但是对“龙”的崇拜根据更多地依赖于“易”的解说;其四,对“龙”的崇拜往往是为了照顾并涉及“君子”的行为,这就为先秦人性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古时代的所谓“神道设教”的原始宗教,并不是宣传当下人们所认为的迷信,而更多地在于传统的继承。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况且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其鬼神的思想、图腾崇拜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正是这种原始的崇拜,使得我们的先人逐渐揭开了世界的面纱,迈入到文明的时代。

二、“天、帝、天命”的内涵及实质

“天”在我国古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易经》中却一般不说“天”,而说“乾”。“乾。元亨利贞。”“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27页。也就是说,所谓天者,不在于天体本身,而在于天之运行的规律,法天之用,而不是法天之体也。“王蕃《浑天说》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惟其运行不息,是以变化无穷,成四时而育万物,皆天之至健者为之也。则天之圣,至诚无息。不与天同其形,而与天同其用。故‘法天之用’,法其健也。‘不法天之体’,穹窿之形不可法也。法其用,故‘名乾’。不法其体,故‘不名天’。”(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27页。何谓法也,“制而用之谓之法”,③④(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600页。荀爽曰:“谓观象于天,观形于地。制而用之,可以为法。”③(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600页。又“见形谓之象,形乃谓之器。”④(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600页。意思就是说,人们通过感知自然的运行规律,而后形成规制,即观象于天,观形于地,依据这些变化规律加以运用,就是法天,就是法其用也。法者,法度也;法度,依此而行不违反也。故古代人经常讲“法天,法地,法圣人”,也就是依天而行,依地而行,依圣人之言而行。

天,大也,高也,广也,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也。大者,高者,广者,天之体也;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者,天之用也。《易》之天,乃用也,故不名天,而取乾。乾,元亨利贞。元,始也,即万物资源共享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由此,使天之运行转变为德之彰也。但是,就我们当下所认之天,往往关注“天之体”,认为天就是“天不可谓不高也,地不可谓不厚也”,所说的天,其实这是对古代人对天看法的误解。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天显示着一种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一种规律,是人们必须加以遵循的法度,也就是说,古代人的天是一种至高至尊的规律性神秘的东西。所以说,乾虽意味着阳,但乾与天并不完全相同。“乾为天地之首,分甲壬,入乾位。”“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然而,天在乾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故云“册取始于乾,犹万物之生于天”,“乾德统继天道,与天合化”,即《九家》注所云“惟天为大,惟乾则之”是也。(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6页。所以说,“天”更多地应理解为变化之天,万物化成之始原之天。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5~37页。意思就是说在乾卦,乾者纯阳,众卦所生,天之象也。观乾之始,以知天德。惟天为大,惟乾则之,故曰“大哉”,即所谓“一大为天”是也;元者,气之始也,一即乾元。万物皆受始于乾,犹万物之生禀于天。乾之为德,乃统继天道,与天合化也。乾以云雨流坤之形,万物化成,故曰“品物流形”也;即凡物禀气于天,受形于地。乾起坎(水)而终于离(火),坤起于离(火)而终于坎(水),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乾凿度》曰“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六爻随时而成乾;六爻即六位也,六位者,天地四时也。大明以昼夜为“终始”,六位以相揭为“时成”;言乾乘六气而陶冶变化,运四时而统御天地,故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乾元为道,故曰乾道;《上系》始以“阴阳之谓道”,终以“阴阳不测之谓神”,“神者,变化之极”,故曰乾道变化;刘曰:阳气为万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宁,故曰“万国咸宁”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8页。在这里,所谓“象”,《系辞》曰:“象也者,象也”,又曰:“象也者,象此者也。”故曰:“象者,象也”。②(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8页。也就是说,象,指的就是征象、表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即是说,作为君子应像天一样,按“天”之理而行之,便为“自强不息”。由此,我们看到,古代以“天”而喻“君子”,君子能如天一样,依理而行。“《皋陶谟》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谓尧舜也。《无逸》曰:‘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谓文王也。《论语》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谓仲尼也。又曰:‘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谓颜子也……君子法天之行,庄敬日强,故能‘自强不息’。”(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38~39页。从中我们看到,从“天”而言“法天”,全在于“行天之道”。

我国古代所谓“帝”,内涵颇多。其一,帝与天同,谓“天帝”;其二,帝与神同,谓“神帝”;其三,谓“行天之德”之君子也,如“五帝”;其四,谓帝王之帝,如皇帝;等等。如《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宮;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第246~247页。很显然,庄子把“帝”看作是得“道”之神,虽与天同,但又比天低一层次。堪坏(胚)得道而成为昆仑山神;冯夷成为河神;肩吾成为泰山神;黄帝成为得道而上天;颛顼居北方宫;禺强为北海神;西王母不复生死,故莫知始终也;彭祖得道所以长年也;傅说得之,与角亢等星比并列行,故比于列星。至于“五帝”之说,一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炎帝、黄帝、颛顼、太皞、少皞。然而,在五帝之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当初的“天帝”、“神帝”相比,已经远离了“天”与“神”,而具有了代“天”、代“神”而行的意思。就算是“五帝”中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被庄子称为“逮德下衰”。庄子在《缮性》篇曰:“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85页。从另一方面看,天道下衰,正表明人文精神的兴起。我国历代有“三皇、五帝、三王、五伯”的说法,北宋邵雍说,三皇以道治国,五帝以德治国,三王以功治国,五伯以力治国。“帝”何以具有德质,乃是治国之要也。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54页。何谓“天道”,《庄子·在宥》篇云:“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27~128页。由此,我们看到,所谓天道,就是万事万物流变的规律,与人道相比,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天道为主,人道为次;天道为上,人道为下。人道必合于天道,而天道自然,不为人道所左右。依天道而行便是天命,所谓天命不可违,意思就是天道使然,不能相违。《庄子·天道》篇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50页。再一次说明了“天道”乃万物始成的原因。

天命之于天道,是外在的表现;天道之于天命,是内在的根据。在《尚书》中,对“天道”的论述有如下几处:其一,《尚书·大禹谟》云:“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其二,《尚书·仲虺之诰》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5页。其三,《尚书·汤诰》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尚书·说命中》曰:“明王奉若天道。”(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68页。《尚书·毕命》曰:“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75页。如此可以看出,“天道”皆指自然规律,而“天命”则由“天道”来决定。“钦崇天道”,才能“永保天命”。“天道”极高、极远,但是落实下来,便是可知、可见、可信、可言的“天命”了。“天道”与“天命”又是相连的,有“天道”方有“天命”,有“天命”才有“人性”。孟子曰:“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991页。意思就是说,所谓仁义礼知,皆来源于天道,而这些只有圣人方能得之,在人则谓之命也。顺天之命,谓天道;而命不顺,天道不行也。虽命不顺,而亦行天道也,故君子不谓命,意谓性善可学而尽矣。《春秋繁露·天道无二》云:“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苏舆撰:《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07年,第345页。由此,所谓“道”是指事物变化的规律,是“一”,即为恒常的规律。

总之,天之所行,称为天道;以天道而运行,谓之天命。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人曰大,一大曰天,“乐天知命,故不忧”。(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2006年,第556页。我国古代由神话到天,由天到天道,再由天道到天命,由天命到以德配天。这样,就逐渐彰显出人文精神,也开启了中国人性论的发端。

三、“天命靡常”到“以德配天”

由天道到天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在天道与天命之间仍会出现反复,甚至相互混用的现象。如前所述,天道是天命的基础,天命是天道的表现。但有时天命也就是天道的意思,而天与天道的区分也不甚明显。《孟子·离娄上》云:“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则亡。”(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495页。也就是说,“天下有道”之“道”,完全是一种人们能否依“天”而行的“道”,而不是原来的“天道”了,原来的天道,不管人们如何行,其道一也,不可违也,而在此称之为“天”。“天”即“天道”,故“顺天则存,逆天则亡”。而所谓“有道”、“无道”,皆全在君子之德是否配“天”而定,“天下有道”,则小德小贤乐为大德大贤役使;“天下无道”,小国、弱国则被大国强国所役也。一个乐役,一个被役,其役一也,然“道”之不同也,君德相异。正所谓“天命靡常”,唯德是从。也就是说,天命无常,“无常者,善者就之,恶者去之”。(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496页。这样,天命就从“天道”经过君子之德行而演变为“无常”之天命了,至高无上的“天”之神就被人格化了。庄子亦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52页。有德的帝王,就以天命而行之,即代天而行,替天行道。这样做的结果有两点:一是变原始宗教鬼神之说为人们容易接受的道德实践,使人们可以通过经验来认识社会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恢复了人的地位。二是将天道落实下来,成为王道、人道,彰显了人性的自由与平等。当然,这个时期的人性思想依然具有某种神秘的色彩,但是这要比西方在对待人的态度上、在自由与平等方面不知先进了多少年。

天的人格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要求帝王要“以德配天”,“天命”可予,亦可去,关键要看帝王的德行。早在上古时代已经有了这一思想。《尚书》中认为上天只任命有德行之人,曰:“天命有德”;(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而对无德之人,即使为帝为王,天也会命有德之人去征伐,“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5页。所有这一切都是顺从上天之命,“兹率厥典,奉若天命”。(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1页。周灭商后,周武王自称天子,即受命于天取代商朝而统治天下,“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爱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3页。意思就是说,我小子怎敢不遵天命,天帝嘉惠文王,振兴我小小的周国,当年文王只使用龟卜而受命。现天帝帮助老百姓,何况也是使用龟卜呢?啊!天命可畏呀,辅助我们伟大的事业吧。这样就把天、天道、神帝与统治者的德行联系起来,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君权神授。

但是,我国君权神授依赖的不单单只是一个“天”,在一开始就有一个“德”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以德配天。《尚书·虞夏书·皋陶谟》详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3~149页。实际上,我国所讲的天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指的是德行了,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上述所言,要求诚实履行先人的德行,即“允迪厥德”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要谨慎其身,使近亲宽厚顺从,使贤者勉力从事,所谓“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是也;又进一步指出了“九德”。这样“天命”不仅靡常(无常),而且与德性统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2页。也就是说,皇天无亲无疏,只辅助有德之人;民心无常主,只怀仁爱之君。做善事虽然各不完全相同,但都会取得安治;相反,做恶事便走向动乱。《庄子·盗跖》篇亦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帝王之德配天地。”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52页。由此,我们看到,道德在我国人性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忧患”意识与人的精神自觉

汤恩比认为,“人类的关键装备不是技术,而是他们的精神。如果人类没有想象力,没有创新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自控能力,没有这些为开发有利于人类的某些地理潜能所要求的精神,那么再好的技术本身也不能使人类完成这项工作。就人类而言,决定的要素——对胜败举足轻重的要素——绝不是种族和技能,而是人类对来自整个大自然的挑战和应战的精神。由于人类出现在宇宙之中,自然的总和才成了人类的环境。这个总和包括人性自身的天性,如同在智人和这个物种的各个代表,也就是在每个特定的个人身上所显示的那样。”[英]阿诺德·汤恩比著:《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1~72页。很显然,在我国古代,我们祖先所处的特定环境造就了华夏特有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环境的挑战和应战中获得了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长期以来影响着每个时代,这种精神同时也包括了人自身的所谓天性,并在个体中表现出来。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治水文明,水患是对我们先人最大的挑战。我们的祖先在治水中形成了特有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也锻造了我国人民所具有的勤劳、善良、坚韧等优良的品质。

从原始宗教到对环境的改变,从对天的依从,到对人的肯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地探索着,挑战与应战造就了中华文明。水患一直是华夏的顽疾,治水也成为了先人首先遇到的挑战和应战。《尚书·虞书·益稷》云:“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昬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皋陶曰:‘俞,师汝昌言。’”(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1~162页。意思就是说,大水弥漫接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顶,漫没了丘陵,老百姓淹没在汹汹的洪水之中。大禹运用四种运载工具,沿着山路砍削树木作为标杆,同伯益一块把新鲜的食物送给百姓。禹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它们注入大海,挖通了田间的大沟,使它们流入到大河。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把百谷、鸟兽肉送给百姓,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于是百姓安定,各地诸侯得到治理。可见当时的水患之祸之烈矣,这种挑战召唤着先人的应战,出现了时代的英雄“大禹”,这样,就使原来的“天道”,即行天之义,转换为“人道”,即依赖于德行高尚之人代天而行。传说中的大禹,8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成功治理了洪水。《尚书·夏书·禹贡》云:“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士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1~247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正是在治水这一时代的挑战应战中,奠定了华夏文明:一是依据山河的走向确立了九州的边界,奠立了中国的基本版图。二是在治水过程中采取了以疏导为主的方式,开山导水,使水患从根本上得以根治。三是利用标杆来测定水位的变化,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宏大的工程,使“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这在当时的科技水平条件下,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因此,治水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与重视人民群众是分不开的。四是依据土壤的“肥瘦”而规定了各地的赋税及贡品,并且规定要慎重征取财物赋税,即“厎慎财赋”,表明了推行德治,以民为本的统治理念。

治水文明所阐发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集体主义。尽管我们只是从文字记载中看到了大禹的丰功伟绩,但是却内含有群众的积极参与。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一个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像大禹这样的少数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社会遇到巨大的挑战时显示出了巨大的创造力,而且还能将所有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以迎战,并取得胜利。在这一创造性的应战中,人们不仅要行“天道”,更认识到“人道”,特别是个人的道德力量的作用,认识到“以德配天”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以及在与忧患进行的斗争中所迸发出的创新意识,使得人有了精神自觉。这种精神自觉对人性的自我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天”、“天命”、“鬼神”产生了怀疑,启迪着人性之帆的扬起。

同类推荐
  • 新型领导艺术

    新型领导艺术

    《新型领导艺术》与其他领导艺术类著作不同的是,本书从新的视角出发,对领导科学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从最新的领导实践中归纳和总结了新的领导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了新的领导艺术体系。
  • 金融市场学教程

    金融市场学教程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工具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和交易机制的总和。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是同质的货币资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货币资金的供应者或需求者,他们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实现货币资金的融通。
  • 管理中最可能犯的101个错误

    管理中最可能犯的101个错误

    本书内容包括:你在与下属沟通中最可能犯的14种错误;你在引进人才中最可能犯的10种错误;你在提升员工能力中最可能犯的7种错误;你在分配工作中最可能犯的10种错误等。
  • 中国金融运行研究

    中国金融运行研究

    本书是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2002~2005年的研究文集,分析了我国金融运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 网店捞钱的100个精细化绝招

    网店捞钱的100个精细化绝招

    《网上捞钱的100个精细化绝招》根据网上开店的一般流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为网店寻找货源与进货、店铺开张与装修、拍摄与修饰商品图片、商品发布与展示、与买家交流、网店推广与经营、网店资金与账目管理、发货与物流、提升网店信誉、保障网店安全过程中的100种操作技巧。阅读完本书,能够让您从一个买家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优秀、成功、赚钱的卖家。
热门推荐
  • 天荒神话

    天荒神话

    偶得神树之种,补先天缺陷,踏法修之路,携盖世神通,誓要问鼎大道之巅,开创前所未有的天荒神话。人、魔、妖三族鼎立,绝代天骄,举世皆敌,证道之路,绝不孤单!===========新人新书,还请多多支持!
  • 佣兵二人组

    佣兵二人组

    龙在沙滩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虎伏深山听风啸龙卧浅滩等海潮海到尽头地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如日东山能在起大鹏展翅恨天低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山再起时有朝一日龙得水必令长江水倒流有朝一日凤归朝必要长城永不倒有朝一日虎归山必要血染半边天有朝一日狮入林我要气吼山河震是金子无论在哪里总是会发光的,仅以此篇与千万人生低谷同胞共自勉。虽然有点自欺欺人。。。
  • 师父走慢点

    师父走慢点

    “师父你走那么快干嘛?后面有饿狼要吃你吗?”某徒弟一脸纯真的问。“嗯嗯。”某师父头也不回的回答。“在哪儿,在哪儿,师父别怕,徒儿保护你。”某徒儿追了上去自信的说道。某师父用眼睛瞅瞅旁边的徒儿,意思不明而喻。。。。。。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愿我们还能如初

    愿我们还能如初

    永恒,是有多久呢?永恒的爱又是多久呢?一辈子?还是到时间的尽头?……七年前。“月三生,我很爱很爱你,爱到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和你在一起!”“童小梦,知道永恒么?那就是我爱你的期限。”七年后。“月三生,你说过,你的爱是永恒的,那你告诉我,永恒是多久?”“永恒?我只许过一个人,可惜,那个人在我心里已经死了。而你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罢了。有什么资格提永恒?”本文先校园后都市,先甜后虐。
  • 超能豪侠传

    超能豪侠传

    生存法则之强者生存。在这个充满着异能与高科技的世界,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各种资源的抢夺,是对权力的渴望?还是人性的泯灭?弱者,在这个时代只有被蚕食的命运,是毁灭?还是重生?奋战到底还将有一线生存的曙光。一位生于乱世的少年,家园被乱世的洪流无情的摧毁,希望的曙光是否还存在?!对于生命的渴望,少年不得不去逆天改命……
  • 还丹复命篇

    还丹复命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世奇女之华顶

    异世奇女之华顶

    少女误入异世大陆后不断成长、缘结群雄的故事。
  • 文乾义作品选(诗歌卷)

    文乾义作品选(诗歌卷)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内与外:心灵的视镜、回忆中的叙述、遗忘、诱惑、结束、消失、梦境、栖居、幸福、距离、静思、寓言、沉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