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900000007

第7章 性与情

在先秦思想中,性与情有着明显的区分。性乃是与生俱来,属于本体层面;而情虽有先天之资,然而主要在于后天所生。“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428页。然而,性与情又密切相关,无性便无情;无情其性也无法表现出来。所以说,性与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是情的基础,是情所寄居的地方;而情则是性的质,是性的彰显。

一、情与心

由生到性,由性至情。高诱注云:“情,性也。”《荀子·正名篇》云:“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399页。“正义曰:情发于外,性藏于内,故相表里。”(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757页。可见,性是情的基础,情乃生与性的外在显露。性与情的相连,谓之性情。《易文·言传》云:“利贞者,性情也。”(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399页。即性情并称。“性与情,相为表里,性善胜情,情则从之。”(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752页。也就是说,情从性也,能顺其情,此善为真善;若作善者,非善者之善。在这里,情虽从性,情与性密不可分,且情顺性而不强其性,实际上仍然是性生情,情随性;性生情,情顺性,实乃性之必然。因此,无生与性便无情。另外,情虽然根源于生与性,但情却与外在的东西发生直接接触,容易受到干扰和引诱,故情之发生虽由外物所起,但却必须根据“心”,这样才能使情合乎世理,也即率性之谓道。所以说,古代的人性假设是一种由“内”而生的。作为一个人,一个“生”着的有生命的人,不仅有“性”,也有“情”。认为性必以情显之,语之美者为请,心之美者为情,人之美者为倩,色之美者为靓。如《晋语》中有“好其色,必授之情”左丘明撰:《国语》,鲍思陶点校,齐鲁书社,2007年,第128页。,《左传》庄公十年“必以情”(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中华书局,2008年,第241页。的“情”字,虽有内在的成分,然实为性之显现,而不能代之以“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性与性情,其意相异已经十分明显。性情在其发展中,到后来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属于外在的、可通过感觉感知的东西,虽然也显现出人性的内在东西,但却具有表面、外在感性的特征。

性与情历来是思想家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关于人性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回顾中国人性思想史关于性与情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的实质。

董仲舒将性与情清晰地区分开来,认为“性仁情贪”。“性”乃人的自然之质,属于“阳”,为仁;而“情”则指人的情感欲望,属于“阴”,为贪。这样一来,在人一身之上,便有了两种属性,一曰阴、贪,一曰阳、仁。董仲舒的这一思想,就调和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但是,董仲舒的性与情并不是平衡的,在他看来,人之“性”源于天,他说:“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而不可得革也。”苏舆撰:《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07年,第34页。意思就是说,人性的善恶,可养而不可改,可预防而不可去。表明人性的善恶,集中于人一身。但就“生”与“性”的关系,董仲舒也认为,生之为性,然性并非皆善。他说:“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苏舆撰:《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07年,第291~292页。在他看来,生的自然之质谓之性,并不是说性之质为善。若将性之质谓之善,其名便不中。他进一步指出:“察实以为名,无教之时,性何遽若是。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未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苏舆撰:《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07年,第296~298页。也就是说,性与善的关系是禾与米、瞑与觉的关系,性有善质,但性并不是善;善虽然起于性,但性未必全善。犹如瞑有觉质,但瞑并不是觉,见而后觉,全在于教也。这样董仲舒就不再认为性必然为善,而是认为性是产生善的基础、前提,善出于性,但性也会导致恶(情),这全取决于教。这样,董仲舒就当然地将情与性联系起来,并认为情也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正名号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穷论者,无时受也。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苏舆撰:《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07年,第298~300页。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之性全然不是孟子之“性善”,也不是荀子之“性恶”,而是不善不恶、或善或恶,是“性”之中。他进一步论证道:“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天生民有六经,言性者不当异。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则所谓善者,各异意也。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有常者斯可矣。’由是观之,圣人之所谓善,未易当也,非善于禽兽则谓之善也。使动其端善于禽兽则可谓之善,善奚为弗见也?”苏舆撰:《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07年,第303~304页。在董仲舒看来,性与善是不同的两种界定,性有善端,但性并不是善本身,犹如“茧有丝,而茧非丝也”。董仲舒特别强调了善是由于“实践”即“动其端”才能显现出来的,较有新意。总之,在董仲舒看来,性与善,是质料与使质料为善的关系,性是天然之质,而善则是人为之实,单有一“性”,还不能为“善”,这就如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一般,“性”乃形成“善”的质料,而圣王之教、人们所行乃是“善”所形成的动力因,其形成的结果乃为“善”,也即亚氏所谓的“目的因”。

当然,董仲舒的调和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之论说,谓“性情”不分,均为人的本质属性,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于性善性恶问题并没有刻意从“端”上去解释,而是承认性之质有善的一面,即善出于性,但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方可为“善”,而不是对“性”的善恶,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这样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从理论上也弥补了荀子如何从“性恶”到达“性善”的不足。同时,又引入了与“性”同等重要的“情”的观念,认为“性仁情恶”,以“情”来说明“性恶”。尽管如此,董仲舒的“性情”之说未必正确,如天人、阴阳、仁贪之对应;而其比附思想也未必恰当,在论说之中尚存有矛盾,这些充分表明了其“性情”思想深受其天人感应世界观的影响。

总之,情演变到今天,已经表现为人情之情,即是按照当地的民俗之情、人事之情来言行、做事。相对于人性而言少了内在的东西,但由于“情”根源于“生”与“性”,所以说,情仍然由心内发而生。所谓感情、情感、性情、情趣,皆出自于“生”或出自于“性”,即出自于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东西。如情不自尽、性情中人。但在儒家看来,无论何情,都出自于心,由心做主。因此,情必由心而发,人必须对“情”负起责任来。

当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判断“情”是从心还是被外物所牵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我们说,“情”在特定的情况下,具有某种特定的“独立性”,如“情不自禁”、“情不由衷”,等等。这倒不是为某种不良的行为作辩护,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确存在着一些所谓非理性的东西。作为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以人性为基础,但也应充分考虑到“情”的存在及“情”对管理的影响。

二、情与境况

然而,事实上万物皆有“性”,万物皆有“情”,如何判断,又如何正确对待呢?如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399页。即是说,万物有其差别,有其区分,有其不同,乃是万物之情性也。这里,不再将“性情”合为一体,而是将“情性”连在一块。这就表现出了除了在人自身上之外,“情性”实际上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皆有“情”,万物皆有“性”。这里的“情性”是从广义上而言的,是从万物的形成的本然上而言的,认为万物皆由阴阳之分,阴阳之化,各不相同。如果人为地抹杀了万物的差别,便是扼杀了万物的本性,违背了万物之情。所以说,我们不仅要从人性之“善”这个根本性出发,还要特别关注“善”之显也,即“情”,性善即是情善。“于情之可以为善,知其性之神明。”(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755页。人们只有率其性,顺其情,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性之善,全在情可以为善”,(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756页。不为情欲所乱,不为情欲所诱,不为情欲所私,不为情欲所偏,不为情欲所蔽。从而达到性能运情,情乃顺性,情可为善。从管理上说,也必须顺乎被管理者的“性”,合乎其“情”,才能真正发挥出管理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非得要使管理顺其情、从其性呢?因为,“性”与“情”实际上是“天道”所致,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7页。。

人的性情可以说比万物的性情更为复杂,不仅受到自身内在的“人性”的作用;同时,还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从而使“情”发生改变。因此,管理者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方面进行管理,而应当更多考虑到环境的作用。这种环境的作用,从社会组成的层次上来说,它可能来自于社会、家庭、他人的影响。从社会结构来说,它可能来自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影响的性质看,有正面的影响、有反面的影响。从影响的程度看,有的影响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影响较小,时间也较短;等等。因此,管理科学不仅要研究人的“性情”,同时也要关注影响人的“性情”的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变。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提高了管理的目的性、科学性、实用性;但是,也增加了管理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管理的盲目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如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其蔓延速度之快,人们的从众心理之重,信心的普遍不足,不要说对于国家层面,就是对于企业来说,其管理难度也是不断增大的。所以说,我们在研究管理科学中的人性假设时,不应当完全摆脱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而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情与“志”

志与情显然都从“心”,但志从心,则为从正也,即所谓“得志行正”,“不得志独行其道”是也。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419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志在于“行”,在于“守”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淫”、“移”、“屈”是指“乱其心”、“移其行”、“挫其志”。所以说,得志行正与民共之,不得志隐居独善其身,不为“富贵”、“贫贱”、“威武”各种情势所“乱”、所“移”、所“屈”,其志也坚矣。有其志,方能生于天地之间,位于天下之正,行于天下之大道。“正”是志之根本,得志在于行正。其志何来,全在于养。为何要养浩然正气呢?在于持志。“养气在于持志,故可知谓志。可知胁肩谄笑,未同而言,皆不正,故云邪。”(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445页。由此可见,“志”仍然从“正”。故《易·同人·彖传》云:“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444页。是同以志言,故未同为志未合也。所以说,志同才能道合,志不同,则道不合,不相为谋也。君子之志,非小人之志,因此,同志实乃兴起“正”,行其“大道”者。君子之志,行于大道,然行其道必合于礼。也就是说,行于某种合理的制度规范,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仍然是较为重要的。何为合理,就是符合于客观规律的、适合于人的本质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而不是人为地、主观随意地制定。只有这样,君子方能行之。“君子之志,志于行道,不得其礼,亦不苟往。”(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725页。

一个企业必然有其良好的企业文化,然而又有多少企业从“立志”上考虑呢?立什么样的志?怎样立志?是关乎一个企业能否“行正道”的大问题。作为一个企业,为了某种利益,行其邪,小人得其志,企业焉有发展前途,迟早会破产倒闭。俗话说,要立大志,要有雄心壮志。

中国文化为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文精神的出现为人性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我国人文精神虽然也讲理性,但理性的内涵不同于西方的向外发展、向下发展,而是在于向内发展、向上发展;中国的人文精神讲究的是内在的“功夫”,而不是触及外物的科学的实验;中国的人文精神虽然也是从神学而来,但却不是以批判为主,而是以承继为要。对神秘力量的皈依是最初人类的共性,但到周人以后,注入了自觉的精神,启发了中国特有的人文特征。周人的“天、帝、天命”的概念使人显示出来,其来源在于“忧患”意识;而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启迪了人的精神自觉,使人不再过分迷恋于“上帝”。商人虽然看到了,但未有此自觉,而周人既看到了,又具备了这种自觉,并由“天命靡常”而引出“以德配天”,从而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和人的主体自觉。

同类推荐
  • 新金融宣言

    新金融宣言

    《新金融宣言》一书作者,运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开创了金融科学的先河。书中作者用事实说话,印证了金融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全面解析了“金融树乃金融规律的集大成者”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作者警示世人:未来金融危机将继续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直至人类作为整体基本掌握金融的客观规律;如果人类不能遵循地球法则,可能面临比金融海啸更大的危机。作者已将所有金融规律归纳、总结、系统化、定律化,以便世人学习掌握。所有金融都可以变得通俗易懂,一目了然。金融规律的发现、推广、普及将有助于改变整个金融世界。
  •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战略能力和企业绩效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战略能力和企业绩效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在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从制度视角分析转型经济对企业家主导性能力的要求,根据管理研究情景化要求,深入剖析企业家主导性能力的内涵并加以科学测量,并以“浙商”为实证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企业家主导性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为转型经济情境下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提供企业家能力角度的理论启示和管理举措。
  • 孙正义的人生哲学

    孙正义的人生哲学

    软银成立三十余年,孙正义首度袒露沉浮经历,倾心讲述创业来路,逐一分享“人生五十年传奇规划”、经营千亿级公司的“孙孙兵法”、超常规的工作法;解密互联网思维下的投资趋势,大数据时代的高科技产品方向;公开300年愿景下的接班人如何实现世代进化、团队开放式建设、培育完整的企业群生态等重磅内容。字里行间闪耀诚恳的人生智慧,处处是原汁原味的血汗经验。世界商业思想史白金之作,只言片语,价值千万。
  • 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被誉为“旷世不遇的商贾奇人”的胡雪岩,白手起家,纵横商场江湖之间,出入朝廷庙堂之上,创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既富且贵,当然有许多常人所不及之处。每天汲取一点他在经商、处世、做人、用人等方面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在职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商场上风生水起,立于不败之地。
  • 从零开始读懂领导学

    从零开始读懂领导学

    生活中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各行各业中担当重任的人,他们独特而又迷人,可以兢兢业业又能一呼百应。他们也许没有过人的技术,也许没有庞大的资源,但他们有着神奇的令所有人为之倾倒、让所有人愿意追随的魅力、素质和能力。正是这种魅力、素质和能力,注定了他是一位成功者!
热门推荐
  • 观音义疏记

    观音义疏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双线人生

    双线人生

    虞子恒在无意间得到一份来自三天后的报纸,本来以为可以依托报纸上即将发生的事情来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然而事情却变的异常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虞子恒的生活确实改变了,但却不是依照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发生着......
  • 半生暮话

    半生暮话

    我这一生一错再错,后面是万丈悬崖,无法回头……“芊芊,我会陪你走遍千山万水……”你说的话……真的算数吗?我一步一步,走入万丈深渊,而他,却不在原地等我……
  • 无限之想换个主角

    无限之想换个主角

    这是一本可能会出现各种世界观乱入、主角想换就换、剧情无需智商等情况的三流坑爹文。这个作者是一个想要凭【创新】就在只有日更万字才能活下去的起点存活的北冰洋人。这些世界是几个并不黑暗、并不复杂的只为了让身为作者的我分享自己的思想而构建出来的姑且还算和谐的世界。话说?这样的简介,真的有人来嘛?上一个简介被好基友提议换掉,嗯···大概就这样吧~
  • 唐宋八大家(第十卷)

    唐宋八大家(第十卷)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我爱你永远不说再见

    我爱你永远不说再见

    她,在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因仇恨变的成熟了,冷漠了,凶残了;他,玩世不恭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再次遇到了她;一个个误会,一次次纠缠,许许多多的仇恨,让他们在未知的爱情之路上渐行渐远,在他们诀别的时候,他却说:“雪,我爱你,我们永远不说再见好吗?”当爱情,亲情,友情,错乱交织在一个时空,她,又该怎样抉择......————————————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梦儿,谢谢你们阅读梦儿的文文,喜欢的加个收藏呀~梦儿的QQ:891467992,欢迎加哦~~~梦儿的读者群群号:467126818,欢迎加~~~~~
  • 霸宠强妻:少爷请放开

    霸宠强妻:少爷请放开

    她,童小诺。金墨学院的风云人物,人称柔道女王。他,千俊熙。花季美男,文武双全,人称千少。当她知道他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时吓得够呛的!而他,想尽办法让这个所谓的未婚妻讨厌自己!“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因为你是我未婚妻。”“你为什么处处针对我?”“因为你是我的未婚妻。”“就因为我是你未婚妻你就这样对我?”“应该吧!”“好吧……”
  • 和女老师荒岛求生的日子

    和女老师荒岛求生的日子

    海难后,我和美女老师流落荒岛。我的任务只有一个,保护好老师,活下去!
  • 星月狼王

    星月狼王

    从小在狼群中长大,在被一群武林高手带回到大都市之后,面对这个暗流涌动,高手辈出的社会。他是随波逐流,还是会以狼的法则继续行走在这繁华之中。
  • 荣枯

    荣枯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徐亦,本一风谷美男子,奈何太贱造驱逐。山谷里走出来的妖孽,背负着随遇而安的使命走进了江南,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无数人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