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900000009

第9章 崇尚“人道”的人文精神

从天到人,从天道到人道,中间都有一个“德”行问题,也就是说,“天道”之行依靠有德之人,“天道”方可落实到人间。然而人的确立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远古时代,曾经在很长的时期内,“人”只是专指统治阶级,直到春秋末年,“人”才从统治阶级中推广开来,逐渐扩大到一般普通的民众,才真正具有“类”的意义,所以以人为主的人文精神的兴起,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人的主体地位最初的确立

在原始宗教产生以后,人们开始对自然的崇拜,产生了“神鬼”、“天”及“天命”的概念和意识,但当人们在接受大自然的挑战并给予应战的过程中,这种原始的宗教便与人联系起来,赋予了人性的特征。由于人们对自身缺乏科学的认识,加之原始宗教的影响,便产生了有德之人死为神、祖先之死为鬼的思想,表现出了“鬼神”的下降,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奖罚。《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1310页。从而人们把神看作是至高无上、统治一切的最高物,而把鬼当作自己的祖先加以尊敬和崇拜,当然先鬼而后礼了。实际上,无论是尊神还是事鬼,都与人挂上了钩,人的地位已经开始被提了出来。到了“天道”需要德行之人时,人与鬼神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最后出现了“天命不僭”、“惟德是辅”,到周出现了“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85~586页。意思就是说,从夏商我们鉴戒,乃不可不重视德行,若不重视德行,即使天命也不可永久地保持。这样,天命便不再是绝对的、唯一的保证,而从属于德性;天的地位动摇之时,便是人的地位上升之时。当然,这并不是说二者绝对对立,而是说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内,人的地位不断上升。到了春秋末年,出现了“怨天”、“疑天”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出现,一方面表明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人们看不到天道的推行,而看到却是残酷的人间争斗;另一方面,统治者看不到一个太平的世界,道德敦厚的天下,看到的却是道德下逮,礼制荒废,王室颓败,于是改变了对天的看法。《诗·小雅·节南山》曰:“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中华书局,2007年,第387页。意思就是说,昊天之拥、之惠,并不在于昊天,而在于尹氏为政如何。这样,天道就为人道所统摄。《诗·小雅·雨无正》曰:“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迈,则靡所臻。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中华书局,2007年,第397~398页。也就是说,天既降灾,又多不平,是善恶不分、天心难测也。其所以然者,是上失其道所至也。上失道,又以左右无人匡正故耳。左右莫过于宗亲,然宗亲则灭迹而蹈矣。其次正大夫,今之正大夫则分封而难居矣。又三事大夫,然虽在朝而“莫肯夙夜”而勤于政也。是故,天灾其彼其甚,人心又若此其离,王庶几其一悟乎?乃更“覆出为恶”,则无救矣。天乎,天乎!夫何忠言不信,如此至极,譬彼行迈而无所止乎!然而百尔君子,虽各洁其身,不相畏祸,而独不畏天乎?(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中华书局,2007年,第399页。在此我们看到,天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忠言不信”,“善恶不分”,于是人们“怨天”,认天心难测;然而,在怨天中更增添了忧人的情理,认为“天乎,天乎!”,在于王德不张,在于宗亲灭迹,在于正大夫难居,在于三事大夫疏于勤政也,难道他们这些人不畏天乎?由此可见,尽管人们怨天,但是仍然将天看作是左右万事万物的神物,也或者说还没有摆脱天的羁绊。

怀疑天而重视王德,重视人的思想,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天人相分,而天人相分又演变为重民轻神的主张,其“道”也具有重民倾向。“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⑤(清)洪吉亮撰:《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第228页。“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⑤(清)洪吉亮撰:《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第228页。这样,民与神的地位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是以民为主,圣王则先民而后神,把民之所想、民之所为、民之所愿看作是王治之本。不仅如此,史嚚还认为,听于神,国将亡,听于民,国将兴,把民看作国之兴亡的根本。“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享,祭也)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内史过往,闻虢请命,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凉,薄也)德,其何土之能得?’”②(清)洪吉亮撰:《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第261页。这样,天道就为人道所代替,人道实际上就是天道。昭公十八年夏,四国(宋、卫、陈、郑)皆告火,认为是天道使然,郑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②(清)洪吉亮撰:《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8年,第261页。遂不与,亦没有再发生火灾。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春秋末年,人们不仅怨天、疑天,重视德行,而且在天人关系上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对天、天道的极端崇拜、听天由命,发展为以民为主,天道远,人道迩的感叹,认为国家治乱不在天,而在民,民之所向就是天之所行,也是王之所为,人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起来。

二、人性之萌芽

从天到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在天人之间关于地位、奠立等方面反反复复,最后才确立下来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讲究的是等级,世卿世禄制占统治地位,这种制度具有浓烈的世袭性,统治阶级凭借自己的优越地位,除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统治以外,就是大力宣传血统论和天命论,以此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寻找理论支持。主张“奉若天命”,(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1页。天命不可违,所谓“畏天命”(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72页。,就是让人们对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加以接受,而不可进行更改。这种理论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任何权利,只有任命交天,甘愿承受非人的生活,更无法谈到人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因此,从根本上说,天命论是扼杀人性的说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天命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前所述,其实在天、天命、鬼神之说产生时,就已经将天与人联系起来了,天道需要人道来完成,这便是人性发扬的最根本之处。天道所行,必依赖于人道,有德性之人代天而行,方可有功。否则,天道之行则不能落实下来,而人道之行,包括了统治阶级之行,亦必须依天而行,这样在天道的高度,人人皆平等,皆自由,即皆可依天而行。于是贵族的特权地位在天的问题上就发生了动摇。依天而行若在人间无法行得通,人们就会循着天道找到人道的向背,于是就有“问天”、“怨天”、“疑天”之说,实际上就是以“天”来“问王”、“怨王”、“疑王”当政的合理性。最终导致了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打破了旧有统治格局,成为我国改朝换代的强大理论武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将天当作惟一的原因,而是不断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地位的过程,也是人性不断解放的一个过程。

在对天的怀疑中,是与对人性的肯定分不开的。其实,人的真正自觉是在殷代以后,随着贵族地位的衰落而产生的一种人文精神。在周代,到处可以看到对天的不满,而对人性的彰显。人们对天道的看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人道。到孔子时代,已经将人的地位正式确立下来,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仁”,而“仁”最根本的就是“爱人”。这与我国原始宗教本身的具有人性化倾向具有直接的关系。我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原始宗教从本质上说并没有演变为宗教。它在原初就将人看作是世界上的灵物,而天、天命、天道、鬼神都是为人间服务的,都是围绕人间的事物而呈现出奖善罚恶的,因此我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并不惧怕人,根本不惧怕人的自由、平等与民主。如庄子曰:“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0页。“参万岁而成一纯。”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30页。庄子的这种“天放”的主张,也即是极端自由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们的生活最好不要加以干涉,甚至认为连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必须建立在平等之上;否则只是少数人的自由。他反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的事物或别人身上,以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之上,这便否定了人性的平等。“认为人性不平等,即是加他人以一种束缚,压迫,不自由”。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这要比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早几千年。而在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正如王恩来所言:“西方宗教的创始者,是何等惧怕人的自我认识和作为。如亚当与夏娃因为偷吃禁果懂得了善恶,耶和华便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于是便将其打发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伯路和四面转动发火的剑,把守生命树的道路。”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第19页。由此,我们看到,创世者的思想是多么的狭隘,甚至不让人们“知道道德”,这正同我国原始宗教背道而驰。我国的原始宗教不仅教人们依“天道”而行,而且代天而行者必然是德备之人。可见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以摧残人性为起点,而中华文明则以彰显人性为奠基。直到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由于其根源上仍然无法摆脱基督教的影响,因此其所谓民主、自由、平等仍然是极其狭隘的和极端有限的。较之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逊色许多。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基督教文明并不能代表全部的西方文明的发端。我们说,古希腊文明同样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典范,它的原始宗教也与我国的原始宗教具有相似之处,其发展的历程与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汤恩比认为,人类世界具有九种不同的文明模式(符号),中国模式和埃及模式具有较大的类似程度,而与希腊模式也有类似的较多成分,如都是从分裂战争中走上了大一统,然而希腊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中国。“希腊世界在文化上的统一与政治上的分裂形成鲜明的对照。”[英]阿诺德·汤恩比著:《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页。遗憾的是,汤恩比并没有指出其内在的根据,而只是就希腊由此陷入了长期痛苦的战争之中予以说明,认为古希腊虽然在后来的罗马帝国实现了统一,可是由于基督教统治的黑暗,古希腊文明便从此暗淡下来。我们不是来讨论古希腊文明的盛衰史,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导致这事实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从文明的发端看,古希腊文明丝毫不逊色于中华文明,其先哲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并不比我国古代的贤哲逊色,然而在其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对理性的崇拜(如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使得其文化过分统一。崇尚理性,由此导引出人性、平等、自由本是自然之事,这在古希腊事实上也正在经历着这一过程。然而,政治上的分裂将这种文明所有可能带来的导引被打得粉碎。原始宗教比较盛行的时期,理性的彰显可以说给人性带来一片光明,然而人们在这一时期始终沉浸在一种宗教的迷雾之中,人们还没有真正摆脱宗教的羁绊,先哲们的过高的理性变成了运用于战争的技术,整个古希腊从此进入了长达4个世纪的自相残杀之中,其人性也在战争的“理性”之中泯灭。而在我国,在原始宗教与人性的相连中,缺少的正是所谓“理性”的中间环节,我们直接从“天”、“天命”、“天道”下落到“人”、“人性”、“人道”,在这个下落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德”,但是这个德并不需要“理性”加以保证,而是以“民”、“人性”加以体验。由此,先秦时期不仅没有出现文化统一的局面,而且相反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儒、墨、道、法、兵、阴阳、农、名等,各家争鸣,都认为自己乃行“天道”之正统。文化的多元化,反而从不同的角度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三、以人为主

先秦人性的发挥,是从原始宗教逐渐过渡到人的,从尊天事神到重视人事,“以德配天”,在这一过程中,天与人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了春秋末年,尤其是到了孔子时代,由尊天发展到怨天,最终确立了以人为主的人性论。以人为主中的“人”的范围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贵族范围扩大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人的范围的扩大,其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即把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涵盖进来了,这样,由孔子所提出的“人”便大众化了。这一历史的进步表明先秦已经从原始宗教的崇拜当中走了出来,由关注鬼神,到重视人民,由“天道”下落到“人道”,由“法天”进到“保民”,处处彰显着人性的光芒。

儒家对天命虽然并不否认,但是已经明显地发生了改变。孔子对“天命”有着新的简述,他承认“知天命”、“畏天命”。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54页。意思就是说,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而知道天道的流行而赋予事物的一切,实乃事物本身所以当然之故也。此话如同黑格尔所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之翻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5页。“程子曰:‘知天命,穷理尽性也。’”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54页。也就是说,知天命就是依照人性而了解和体验到天道之行。至于“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72页。在此,我们看到,虽然“畏天命”放在首位,但是同“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具有平等的含义。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天命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违“天命”也。其言“天命”,“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26页。即使人有所为,亦天道使然也。但孔子理论体系从“仁”出发,认为“仁”为本,本者,原始也,根本也,此“仁”本则指“天道”在人心上所附着的全德也。这样就将“天道”通过“仁”而转变为“人道”。中国的“天”、“地”、“人”,都是“道”生的结果,这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乃上帝所生,上帝为万物之本,上帝是至德、至善,万能的。而在我国“天人”往往统一起来,如讲“天道”、“地道”、“人道”,如讲“人神共怒”等,人与天、人与神具有平行的意味。这表明,中国人性的解放程度高于西方基督教的文明传统,孔子所讲的“仁”就更加体现到了这一点。

儒家仁爱思想,已经把人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8页。这样将仁与人结合起来,并且将仁与义、礼联系起来,认为仁者生义,义者生礼;而在体认方面,即用的方面,又可以礼显义,以义表仁。另外,儒家所谓的“仁”,关键是“心”、“德”相连,是内心之全德,是体,是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④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48页。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③孝乃为仁之本,也即行仁之本,而不是仁之本也。仁之本,为心之全德也,守道之德也。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④“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48页。也是说,在孔子看来,“仁”只是内心的全德,是人性。“仁”乃主人心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⑦(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61页。意思就是说,人若不仁,就丧失了人心,其如礼乐何哉?⑦没有了为人之心,礼乐又何以谈得上呢?即虽欲用之,而礼乐不为之用也。可见,失去了仁心,则失去了天下的正理,失去了“道”,人者无以为人,礼乐则无以为用。仁之正理,在人的全德,在于人心无私也。“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69页。若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此仁便为“仁”之心也,之本也,心之德也。孔子讲“仁”,然“仁”在乎己求,在于心之德,其欲无其至,其求无其过,人而仁也,全在己心,全在己性,而他人不知也,他人所谓“仁人”,乃为用也,非为体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9页。故孔子对某某“仁”之问,则罕言之,如“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7页。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子路之才,可见者如此,而子路之仁则不能知也。为何,盖子路之仁从其心、从其性也,在己,焉能知也。至于其他人之仁,孔子一概回答道,“不知其仁也”。这里足见其“仁”是作为体,而不是作为用,是隐没在人心之内,而不是显现在人之外。在孔子看来,为人不以物喜,物我无间,忠于其国而不知其身者,仍然不知其是否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否,故其“仁”亦未知也,如陈文子也;若人不贪恋财货,只能说其清,而不知其“仁”矣,如崔子也。仁者,尽无私,依天理而行,仁者,己也,非外人所知矣。孔子恐人违其仁的真意,故常曰“不知其仁”、“仁者吾不知也”,盖凡仁,而真无私心也。若观其行,虽其行貌似为仁,然盖不知其心究为仁否,故曰不知也。在仁与非仁之间,孔子从“闻”与“达”两方面进行了回答,进一步指出了为“仁”在内、在心的问题。“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②(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8页。很显然,对于仁而言,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是全德无私心的,是不求任何所谓名与利的,是行天道而无求者,有类似于道家的“无为”思想,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境界是内在于心的,一旦显著于外,“在国必闻,在家必闻”,其仁便有了个人的企图,便有了私心,即是不仁了。子张务外,言名誉着闻也。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分,故学者不可不审也。仁者,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善其颜色以取于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程子曰:“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尹氏曰:“子张之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告之,皆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乎?”②(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8页。故孔子所谓“仁”,是从“体”上来把握的,仁之体是本,仁之用是末也;体是用之质,用是体之表。

四、“仁”与“为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仁”的回答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孔子谓“仁”是从“人”的角度来认识的,又根源于“天道”、“天理”,也就是说,由“天”来保证“仁”的合理性,而“仁”又因为“天道”、“天理”存于人心之中,为仁由己,盖全德无私,是谓仁。概括起来,孔子谓仁有以下几层含义:一为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9页。其实,此处仁乃为仁之施也。意味举仁而使不仁者远矣,故孔子此处的爱人实为仁之施也。二为仁者克己,以所难为先,而不计较收获,是谓仁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89页。也就是说,知者,宜也;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在这里,鬼神不是当然的事了,反而是惑之根源,故而敬鬼神而远之,方为知矣。可见鬼神的地位降到了何种程度。此处之仁,仍然是为仁也,即为仁者应以难为先。三为仁者安天义理,不为外物所动,故仁者乐山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90页。也就是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③如前所述,仁者其心不动,不为外物所移,无私无怨,行天道,明事理,恒如山也。此处语仁乃明仁之本也。四为仁者克己,克己复礼为仁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1页。仁者,本心之全德。克己,乃克服身之私欲也。复礼,乃存乎天理之节文也。人者,仁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此处之仁仍为为仁矣。又言一日克己复礼,意谓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方可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如何克之,“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⑥(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2页。所谓非礼者,己之私也。⑥也就是说,凡己之私事皆不为,制于外以养其中,事事如此,乃进于圣人。使其仁归于本心也,也即归于人之性也。显然,此之仁亦为用矣。五为此处之仁,仍为为仁矣。只不过此处之仁,在为仁处讲己,讲人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2~133页。意思就是说,仁心在内,在己,出门则外矣。若己存仁心,无私无怨,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⑨⑩(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3页。。己所不欲,当勿施于人,如此,内外无怨矣。六为仁者在心,在内而不在外,故仁者其言也讱。此处之仁,亦在仁之用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⑨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故告之何以为仁。⑩如此可见,其仁乃用也。七为仁者虽在心,然必表现在外。为用尚体之显也。“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46页。也就是说,凡事外则恭,中则敬。虽之夷狄不可弃,此乃仁之爱敬发乎于中也。意味无敬之心,恭而实伪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77页。此处之“仁”皆“为仁”也。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仁”之性发于心,而行天下,乃天道在心而行之也。言无适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

由是观之,孔子在论及“仁”时,是从人之性出发,将其归结为人心之爱,人的内在的全德,然无不以德之施而教之。仁之体与仁之用的关系,在孔子时非常明显,认为为仁由己,仁自在内心中,仁者,性也。所以,孔子曰仁,是从“天道”、“德”、“性”之处着眼,故对具体之人之仁不许也,当问之仁乎,孔子曰:“不知也”。然者,仁之体在内,如何知其仁与不仁,在于为仁。仁虽在内,而为仁由己,然在外则当有体认,孔子教人以仁当在,而增益内心之仁性也。故为仁亦为重矣。为仁与仁互相促进,才不至于行之无道。“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9页。从某种意义上说,仁也,为仁也。然仁与为仁始终同也。到孟子时,将人之性在“仁”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而把“仁”作为人性之一端也。往往不单独使用“仁”,而是以“仁义”、“仁政”、“仁民”、“仁心”、“施仁”、“仁人”、“仁用”、“仁礼”、“仁闻”、“贼仁”、“假仁”等连用,更多地表现了“为仁”。一方面是因为孟子在“天道”、“人性”、“德”找到了更为合适的本原,即“性善”;另一方面也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即在“为仁”上达到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治目的。总之,孔子所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使人性得到了彰显,以人为主成为时代的象征。从尊天、事天,到以德配天,再到疑天、怨天,最后确立了以人为主,孔子“仁”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8页。真正体现了“天大,地大,人亦大”的演变过程。

同类推荐
  • 如何说顾客才会听,如何做顾客才会买

    如何说顾客才会听,如何做顾客才会买

    “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学好管理学、经济学,不如掌握心理学。销售人员最大的优势是心理素质好、情商高,销售工作非同凡响的关键就是在掌握客户心理的基础上展开攻势,逐一化解销售难题,赢得大单!同时,销售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场心理战。销售人员在业内的地位如何,能够取得怎样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与客户沟通、交际、博弈。销售不仅仅只是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进行商品与金钱等价交换那么简单,它更需要对心理学的掌握与利用。这种做人做事的终极法则就是:洞悉他人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使对方不得不按照你的意愿行事。
  • 每天学一点销售心理擒拿术

    每天学一点销售心理擒拿术

    《每天学一点销售心理擒拿术》内容简介:人生处处都在销售:画家销售艺术,音乐家销售声音,政治家销售主张,作家销售文笔,发明家销售创新,男人销售魅力,女人销售美丽,销售无处不在,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销售自己,销售是一门生存艺术,《每天学一点销售心理擒拿术》将帮你成为洞察世事、见微知著的人,让你学会捕获人心,成功地推销出自己。
  • 市场营销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市场营销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

    《市场营销工作制度规范与流程设计》通过最新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将每一个工作流程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得到最实用的工具。制度范例从现实工作中的细节入手,对每一项工作环节都作了切合实际的论述,使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评依据和培训蓝本。
  • 农产品流通中广告效应及策略研究

    农产品流通中广告效应及策略研究

    本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浙江水果市场为调查对象,对浙江果品生产经营者广告投放意愿以及消费者购买水果的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发现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果品生产经营者的广告选择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消费者则对水果产品可感知的质量和产品来源的信息较为关注。其结论表明,品牌广告和产地广告对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都有较大的作用,而广告的有效性则应注重农产品广告制作的专业性和策划性等。书中进一步例举了一些着名国外进口农产品在国内市场成功推广的案例,分析了农产品广告的创意策略、媒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 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管人、管事和管物是企业管理永恒不变的三大课题,其中以管人最难、最复杂。因为人才是事业之根本,有了人才是一件好事,但还要会管,还要会用。如果不会管人、用人,即便你手里有范增、有韩信这样的人才,你一样难逃乌江自刎的命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单位或企业也是如此。因此,千百年来,如何管人是各级管理者所关注的。
热门推荐
  • 最美的初雪

    最美的初雪

    离家出走一年,她重返回来,这一次她不会退缩,因为她有朋友们,还有他……
  • 幻世乾坤

    幻世乾坤

    幻世无常,反转乾坤。平凡又强大的凌墨又该怎样在一个无边的幻界,走出他的辉煌!四大神兽苍茫,万物绝世传承!四大凶兽重现,幻世绝世强者!魂灵之再度进化成为顶尖强者!《幻世乾坤》光明之路,强者巅峰!PS:新手上路,简介无能,欢迎点评??(ˊωˋ*)??
  • 绝世小姐:嗜血女神

    绝世小姐:嗜血女神

    她本是现代备受宠爱的富家小姐,从不曾欺负过任何人。却一个个人都想她死,最后,她还是死了,而主谋者竟是她!她的三婶。她闭上眼睛的前一刻发誓,如若她不死,将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善良。她要现在世界的巅峰,俯视着这些人,保护她要保护的人。带着不甘,他重生到了北霾大陆。她遇到了深爱她男人,视她如命的谛魔殿殿下…她的人生将从此改写…
  • 远方有座城

    远方有座城

    如果,有那么一座城。在那里我们为自己的家园努力,为了梦想不断前行。“市长先生,鹰堡集结完毕。”女仆诺诺率领着无数来到这座城的杀手建立了鹰堡,鹰之旗只为市长大人飘扬。“那个小子,铁矿不够了。”只知道要铁矿的矮冬瓜不要那么嚣张!“牧首,我们成功研究出了人造圣地!”这里,是我的城。这里,有我为之努力的存在。这里,是我的集结地。士兵,为了我们的家园。冲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我在异界开网吧.CS

    我在异界开网吧.CS

    某三星宗门宗主:“嘿嘿,凡哥,让我玩会呗。”“啥?档次太低,不行!”某幻天境强者:“小友,这是绝品丹药,你看可否?”“嗯?这不是我每天当糖豆吃的吗?垃圾!”我是网管我怕谁,想玩游戏?可以,先哄我高兴再说。
  • 首席的秘密:嘘,晚上见!

    首席的秘密:嘘,晚上见!

    公司破产,父亲住院,男友劈腿,被迫嫁给富商老头。叶谨然以为自己命运够悲惨的,却没有想到最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一觉醒来,她身前傲人的两坨肉不见了。跟大总裁换身?上厕所怎么办?洗澡怎么办?还有每天早上起床的那精神的小兄弟怎么办?……半路劫婚,一纸协议,他早有预谋。他矜贵散漫,只手遮天,宠她上天,她想要的,他不择手断。换身?不错,有眼福了。羊皮披在身,人前羊,人后狼,他微笑迷人,意味深长:“我会很温柔。”
  • 站在你身后看你幸福

    站在你身后看你幸福

    不管我在别人面前是什么样子,多有心机,多有战略,但是在你,我爱的人面前永远只是一个小孩子,那么的幼稚那么的单纯,就像个孩子一样,不怕丢脸,只会展示自己最真的给你!
  • 网游之刀墓

    网游之刀墓

    不一样的网游,不一样的网游核心。试问,你见过没有职业可选的网游吗?你见过没有探测技能的网游吗?你们见过不是打怪升级的网游吗?你们见过没有“武者”与“机甲”的争霸吗?对的,没错!本书,将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网游世界,一个以“武者”和“机甲”的网游世界!不热血,就不会YY!
  • 剑点梅间三分雪

    剑点梅间三分雪

    落雪十岁生日那天残阳如血,她看见父亲倒在血泊之中,那少年手握滴血长剑漠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