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900000019

第19章 “道”与自然

道家的人性论不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而且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古老的思想派别之一,很显然,道家也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因此人性论便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主题或核心。然而,道家的人性论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即自然的层次上,道的层次上来论述其人性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

一、“道”——一种最高意义上的本体论

老子最早明确提出了万物的本源——“道”这个本体论思想,认为“道”是产生万物的本源,而“道”本身则并不是一个可感事物,它甚至不是一个存在,却又无时不在;它无形状,却又藏于万事万物。它是一个不可言说,但又是确切存在的东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53页。老子认为,“道”乃是万物最高或最初的性状,一切的一切皆是“道生之”。老子的“道”与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要高远得多,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言的。正如徐复观所言:“《诗经》、《春秋》时代中,已露出了自然之天的端倪。老子思想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此自然性的天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在这解释之下,才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残渣,涤荡得一干二净;中国才出现了由合理思维所构成的形而上学的宇宙论。”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25页。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之所以产生,究其根本必然有一个原因,有一个原始开端,有一个自身不动而能使万物运动的始基,这个东西就是“道”。“道”是一个客观的本体,它不可言说,不可闻见,高高在上,又潜藏于万事万物中,它不动但可使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动。

从静态上言,道是一个本体。作为本体,老子对“道”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道”内含有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63页。也就是说,作为本体的“道”,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而周行不殆,即本静而形动,故可以为天下母。虽不知其名,可以曰之道,若强谓之名,曰大。何为大,曰逝;何为逝,曰远;何为远,曰反(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四大,而人仅处一。这样,老子就将人处于“道”以下,认为人虽大,只不过是四大之一,消解了人在自然万物中的神圣性质,消解了人对万物的主宰作用,解构了人的主体性。而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一种不断上升的过程,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一,故人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万物之上。但是人又是由“道”所生,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人亦大,“道”内含有人。其次,“道”变化莫测,惚恍不定,但却能成万物,万物莫不尊道而行。“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14页。“‘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03页。“道”有着自身的运动模式和发展规律,作为“道”所生万物之一的“人”,用自己的眼光来臆测“道”的运行轨迹,在老子看来简直就是自不量力。事实上直到今天,人类在自身规律面前也显得过于苍白。不仅卢梭讲过类似的话,就是马克思也讲过此类话。卢梭曾说过:“一方面,如果我们观察到人类巨大的成就:有多少科学研究得日益精深了;有多少种艺术被发明了;有多少力量被使用了;一些深渊被填平了;一些高山被铲平了;一些岩石被凿碎了;一些江河便于通航了;一些荒地开垦了;一些湖泊挖掘成功了;一些沼泽被弄干了;一些高大的建筑在地面上建立起来了;海面上充满了船舶和水手,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人们稍微思考一下所有这一切对于人类的幸福究竟有什么真正好处,人们便会惊讶这两者之间是多么不相称,因而会叹息人类的盲目。”[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9页。马克思对此也有深刻的洞察:“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由此人们看到,人自身的能力在自然面前,也就是在“道”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只有尊重和服从于自然规律,才能使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否则,就必定会受到自然规律或者说受到“道”的惩罚。再次,“道”并不神秘,“道”即“常”。“‘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94页。在道家看来,“道”虽不可名状,但存于“常”,用于“常”,表现于“常”,也就是说,“道”事实上与“常”同。此“常”指常态、平常、一般、自然而然,故既朴又小。“常”,还有“非常”之意,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53页。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24页。“知和曰‘常’”。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76页。前面讲“道”大,此处言“道”小;前处讲“道”生万物,为天地始,此处讲“道”非常平常。前后相应,可见“道”的一般又不一般,可大可小,是万物之始,又与常相合。

从动态上言,道是一个过程。道家之“道”并非仅仅一个本体论,而且“道”还是一个“过程”,是万事万物遵循的“规律”。在道家看来,道既动又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23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32页。指出了道产生万万事物的运动过程,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道之动,曰返。反者道之动,即从静到动,是道自身所具备的功能,或者说道本身处静,而静中有动。道的过程是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下降的过程,由道而生万物。另外,道的过程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如前所说“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由道开始,大到远逝,故逝曰远,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周流回返,归于道。道的这种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道者万物之奥”。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03页。也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奥秘、奥妙,即规律所在,人们必须尊道而不能相违。这样,道就由静态的本体论变成了动态的统治事物发展的规律,本体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道既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源,又是决定万事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道的最高境界——自然

道家将自然作为其最高境界,故希言自然,将自然看成比道更高的东西。“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57页。此处“希”为“大度形”,是说自然之大,乃万物之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只不过是自然之一物,至于天地也不过是自然之一物,天地尚且不能久长,而况人乎,故人在自然面前表现为有始有终。因此,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就是说,自然之大,道亦乐,得亦乐,失亦乐,即无所谓得失,无所谓道德,无所谓信与不信。一切皆自然。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63页。在道家看来,人为万物之灵,为天演中最为进化之物,故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但是此“大”又返回于“自然”,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视地为其母,而地以天为覆,故天生地,而天地人三材又以道而生,而道又以自然为师法。可见,道家的自然观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宇宙观。其顺序是:宇宙(自然)——道(客观的规律)——天(太阳系)——地(地球万物生成)——人。

在人性假设方面,道家颠覆任何社会层面的人性假设,人的所有行为都应以“自然”为最高境界,方可不离“道”,凡事应“自然而然”。

第一,“自然”的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无为”。“自”即“本身、自己、自我”之意;还具有“开始、起源”之意。“然”,指“如此、这样、那样”之意。“自然”,具有“天然,非人为”之意;也指“无穷变化的各种事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还包括“不做作,不呆板,非勉强”之意;同时,还具有“当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之意,如“顺其自然”。“自然”一词,在道家看来,就是各个事物自己按照自己的运动规律进行变易,故“自然者,道也”。任何其他事物皆不可强制,而应当顺其自然,故“无为”。无为是自然的必然结论,如有意而为,事物便不可能“自然而然”。自然作为道家的最高境界,平等地对待万事万物,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自的变化规律,任何一物均不比另一物高级,各种事物都遵循一定的“道”在进行变化和发展,故不应将人的意志强加到其他事物上,否则就会与“道”相悖,违反“自然”,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无为”就是顺万物之本性,不加以过多的干涉,故“无为”实者“大为”。老子曰:“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64页。也就是说,功成不居,而不居非真不居也,是不去也。“《论衡·自然篇》曰:‘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亦即此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朱谦之撰:《新编诸子集成老子校译》,中华书局,1984年,第12页。如此看来,无为便具有特殊的含义,即不做违反自然之事,而应顺其各自物性,顺其自然,实际上就是“大为”,而不是“小为”,小为即强为。陈鼓应也说:“在一个社会生活上,老子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正是这个意思。‘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弗有’‘弗恃’‘弗居’,即是要消解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的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因而老子极力阐扬‘有而不居’的精神。”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69~70页。

第二,在“自然”的境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齐一”的、平等的,但是按照“自然”本性,“自然”就是具有差异性的自然,因此,差异性和平等性都是自然的本性。就人而言,一方面,老庄主张“人人平等”,是说任何一个作为自然的、最高境界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人,或善或恶,或美或丑,或贵或贱,在最高意义上都是自然的产物,都是平等的、齐一的,都依照“道”而行,皆有生有灭;因而无寿无夭,无善无恶,无美无丑,无愚无智,无强无弱。老子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64页。“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71页。“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34页。“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36页。“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54页。“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41页。“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53页。庄子也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0~21页。“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5页。“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6页。此类文章,在老子、庄子书中比比皆是。也就是说,在“自然”这个最高境界里,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齐一的、平等的。但是,就道家自然中的人,又是有差异的,差异性同样是“自然”的。所以,道家将人分为“方外”之人与“方内”之人。所谓“天人”、“神人”、“至人”都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方外”之人。“君子”、“百官”、“民”是现实中的人,是“方内”之人。单就人而言,“老庄思想的主题和核心也是人性论。”唐雄山:《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页。道家在论述人时同样存在着一个“目的论”问题,即由“方内之人”向“方外之人”的上升过程,“至人”、“真人”、“道人”是道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故道家也是一种入世的哲学,甚至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故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三,道家由“自然”这个最高境界出发,在谈到人的入世时,存在着一个“为”的问题。也就是说,道家是一个“目的论”者。如何遵循“道”使人合于“自然”,合乎规律,合乎人性,就需要尊重人特有的“自然”性,而人作为类有着与物不同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就是人的“自然”。故在人的“自然”层面上必须做到“无为”,然而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是人的“自然”性,所以说,道家思想的深层次又暗含着一种“为”的思想,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论”。只不过这种“为”要限定在“人”这种“自然”的层面上。因此,作为“自然”的人是“无为”,同样作为“自然”的人又是“为”,故道家讲“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当道家遵照万事万物自身内在规律,而不可戕贼人之性,即不可将“外力”强加于人的“自然”属性之上时,与儒家所主张的“道德人”自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所以说,道家思想就“无为”的字面意义上,具有消极性,具有“宿命论”的特征,具有消解管理科学的可能性。但是,就其“自然”本意的深层次上说,道家的“无为”思想正是反映了作为人的能动性发挥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牢牢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尊重“自然”、“道”、规律的界限内,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更高意义、更高境界上的“为”,是建立在对“自然”宇宙观认识基础上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种目的论。如果违反了“自然”,人的所谓的一切“为”,皆是有害于人性的“小为”、“强为”,是对人性的压迫。在“自然”的境界里,道家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为”的根据,而合目的性则是合规律性的表现与追求。

如果儒家孔孟思想是以“道德人”作为人性假设,那么道家就可以说以“自然人”的人性假设而自居。道家的这种“自然人”的人性假设,既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也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如前所述,是一种超越人本身的最高境界的“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它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为善便为善,为恶便为恶;自然而然,该善就是善,该恶就是恶;善或恶都是“自然”的,“天然”的。善或恶如果皆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那么“善”或“恶”便没有任何区别,只要遵循着“道”的变化与发展,便无可非议。可见,道家的“自然人”的人性假设远比儒家“道德人”的人性假设的层次高得多,也不是告子人性或善或恶的主张所能够比拟的。它揭示出了一种“超然”的人性假设,即人性假设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性方面,善或恶,或不善不恶,所有这些均没有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只是就人性某一特性而言的,具有“正心”、“直心”、“道心”、“德心”、“仁心”等便为善,具有“情”、“利”、“欲”等便为恶。事实上,这些特殊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就是“自然”,“自然”生成什么样的属性就是什么样的属性,“自然”使人按照什么样的变化发展,人就怎样变化发展。道家的此观点类似于黑格尔的自然意识和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而无所谓“好坏”、“善恶”。由此,我们可以将道家的人性假设规定为“自然人”的人性假设,道家的“自然”宇宙观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其推衍到管理科学中。依照道家的思想,任何管理科学的人性假设都具有其必然性,都是一种合理的结论。在“自然人”的人性假设中,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是合理的,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因为它“存在着”,而存在着的都是“自然”的。“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在本质上就是“无”,因为它可以无任何假设;同时,它又是“有”,因为任何假设都是“自然人”假设的一个特例,都具有“合理性”,都是“自然”的。从另一方面看,管理科学中任何人性假设只要是存在的,它总会有灭亡的一天,因此,它呼唤着一种更完善、更符合于人性的人性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唤着一种最高境界的人性假设,即“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因为,任何一种人性假设都具有片面性,都不能较好地消除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之间的张力,真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是“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只有它才会打破一切人性假设的局限性,才能真正按照“自然”的尺度,而不是按照“人的尺度”;按照“最高”的尺度,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尺度来设置管理目标、管理层次、管理模式和管理程序。

同类推荐
  • 健力宝沉浮

    健力宝沉浮

    本书是对健力宝20年经营管理历程的剖析。全书将健力宝过去的得与失进一步总结成资本与公司治理、战略、系统运营能力打造、营销、企业文化、产业演变与管理者的角色以及中国饮料企业的十大战略焦点等不同模块进行阐述。
  • 私营公司的24堂细节执行课

    私营公司的24堂细节执行课

    从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决策、信任、绩效考核等24个企业发展细节阐述了私营企业执行力的不足与解决之道,希望通过这24堂细节课,让私营企业的老板们能够详细地了解执行力的具体落脚点。希望《私营公司的24堂细节执行课》能够为你的企业在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市场竞争中增加取胜的砝码,进而为企业实现持续稳健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郭台铭与富士康

    郭台铭与富士康

    它与华为同年诞生,对街而立,销售收入是华为的6倍。它做电脑,销售收入是联想的3倍。它就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台湾,它又叫鸿海。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系统披露富士康经营秘籍的著述。本书揭开了关于富士康的种种迷团,读者当可见微知著,一窥全球500强企业的成长真相。
  • 世界上最成功的销售方法

    世界上最成功的销售方法

    在“销售”我的个人服务、想法以及产品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一种独特的销售流程。而且,我已经了解到了最有效的销售原则和销售方法。这些能够确保销售取得成功的原则和方法不仅在我自己大量的亲身经历中获得了检验,而且还在我众多的实验中得到了证明——这些实验是在成千上万的销售人员中展开的,作为一个行政主管,我有进行这些实验的特权。我们福特汽车公司设计了自己独特的销售流程,利用这种销售流程,福特公司的许多销售人员都从平庸的失败者变成了必然的成功者。
  • 投资选项创业致富实战宝典

    投资选项创业致富实战宝典

    本书以投资者加盟连锁品牌的整个过程为主线,详细分析连锁加盟流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技巧与注意事项,帮助投资者实现成功创业的梦想!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书中所谈及的均为连锁经营管理中将要面对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本书不仅为广大加盟者在投资创业时少走弯路提供了建议与指导,还是连锁加盟投资必读之书,适合欲投资、创业的人士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妃,倾城

    妃,倾城

    当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身处异世。穿越?OK,能接受。深夜为啥总有人伸出魔爪害她性命?她本就疾病顽身,命不久矣,想害死她的人如浪潮又一波。可恶!她招谁惹谁了?!他!堂堂皇家七王爷,分明就是腹黑的风流浪子,大家的眼睛都被蒙逼了么?!
  • 爹地离婚请滚蛋
  • 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自我立

    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自我立

    王凡,出生于人界东域的赵国,也是这东域最偏远的一个小国,这里常年气候干燥,百姓生计困难,但是武功宗派,却是当时最为平民百姓向往之事,因为可以让自己孩子可以有饭吃,不会被饿死,还可以在大宗门学到一招半式,回来后,可以报效国家,还可以不被土匪凌辱,最可贵的就是,在进入世俗宗门后,还有会有机会进入那飘渺传说中的修仙门派,王凡他一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灭我我灭天的性格,在这个残忍的修仙界中,从练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渡仙,斩道,踏古,问天。。。。。最后一步步的走向通天之路,成就了命我自立,此书蕴含了小宁王的对生活的无奈,与不愿认输的坚强决心,希望大家看到后,有所感悟,与小说中的王凡,一起成长。
  • 庄公

    庄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武狂修

    神武狂修

    少年李峥三年前修为被废,受尽人情世故,宗门凉暖。三年后他踏天而来,身有厄苍丹田,脚踩阴阳两气,胸怀黄泉地府,左手龙刀,右手凤剑。誓要搅乱风云,唯吾独尊!
  • 江湖客麒麟

    江湖客麒麟

    江路云低糁玉尘,暗香初探一枝新。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撕破虚伪伪装,重回荣耀之路,这是一个人自走自路的成长,也是一个另类的江湖】江路云,人称鬼见愁,佛见忧,恶霸让路,人人摇头。南渡后三十四年,王朝在暗涌流动下依旧有着勃勃生机,横空出世的少年一脚踢醒沉睡的江湖,往日的羞辱与荣耀逐渐浮出水面。镇西大将军为何身死金陵?杀手祖师爷身藏何处?不可一世的王朝大跋扈竟是皇帝的亲哥哥····庙堂睥睨,染指江湖。献上一个斗智斗勇,绝不唬人的故事。
  • 倾颜姐妹妖孽大小姐

    倾颜姐妹妖孽大小姐

    前世,因为意外死亡。一朝穿越,成为八岁的小女娃。好吧!看在这神仙般的生活,我就在这儿平平淡淡的生活吧!可是天不如愿,三年试炼归来已经国破家亡。“我凤紫魅在此发誓,我若今日不死,来日便是整个凤逍国的毁灭之日!”“我顾紫尹在此发誓,我若今日不死,来日便是整个凤逍国的毁灭之日!”“我莫紫梦在此发誓,我若今日不死,来日便是整个凤逍国的毁灭之日!”老天爷!你既然给了我新的生活,为什么还要毁灭?既然如此,就别怪我逆天而行!
  • 呆萌王妃酷酷哒

    呆萌王妃酷酷哒

    第一次见面时,她正在翻墙!而且好巧不巧的落到了他的身上!第二次见面时,她吃了霸王餐!结果正好遇见了他,硬是让他给她付了钱!第三次见面时,是在宫宴上,她温柔委婉,颇有大家闺秀风范!惊得他的下巴差点掉下来:我去!太会装了!!!她娇笑道:哎呀呀,王爷过奖了啦!
  • 盛宠妖娆:厚爱三年

    盛宠妖娆:厚爱三年

    这是一个爱与不敢承认爱着的故事,三年前,她莫名其妙的离开,他动用全部的人力也找不到。从那以后,她在他的世界里下落不明。三年后,当昔日的恋人再相见,却如陌生人般。在漆黑无边的巷子里,他把她逼到墙角,怒声道”这么多年你就不想我吗?”“想什么,活着不就行了!”她嘴上逞着能,却有很多不知名的眼泪落下。这么多年,见到他,竟然还会心痛。“沐婷白,你休想在离开!这一辈子,生,是我穆越泽的人;死,也只能想着我穆越泽!”
  •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战略能力和企业绩效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战略能力和企业绩效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在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从制度视角分析转型经济对企业家主导性能力的要求,根据管理研究情景化要求,深入剖析企业家主导性能力的内涵并加以科学测量,并以“浙商”为实证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企业家主导性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为转型经济情境下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提供企业家能力角度的理论启示和管理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