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900000018

第18章 荀子的“性恶论”与“道德人”假设

荀子虽然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但是荀子的核心思想体系与孟子不同。孟子从孔子的“仁义”出发,抓住了“仁义”内在的“心性”,故从人的“心性”上去寻求,从“己内”的不忍人之心去论证如何达到“仁”的最高境界,故得出了“人性善”的结论。凡事向“内求”,以“求诸己”为己任,形成了以“性善”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将其落实到行动上,一切便由“内”而生发出来。而荀子则抓住了孔子“仁义”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礼”为切入点,主张“克己复礼”,一旦克己复礼,便归仁焉。故从如何达到“仁义”上去规划,从“隆礼”上去宰制人的行为,把“隆礼”当作归“仁”的最高规定,故处处以“礼”为重,以“礼”来匡正人之性,凡事讲究一个“礼”,形成了以“礼义”为主要特征的思想体系。落实到实践中,以礼而行,以礼而动,克己复礼,惟礼是尊。相对于管理科学而言,孟子主张向内求,从人性假设上去立足;而荀子从管理的环节上入手,从管理的层次及管理层次之间的调节上入手,一个重视管理的前提,一个关注管理的具体过程。

一、荀子“性恶论”的理论范式

《荀书》“以性为恶,以礼为伪,非谏诤,傲灾祥,尚强伯之道。论学术则以子思、孟轲为饰邪说,文奸言,与墨翟、惠施同诋。”(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页。可见,荀子以“性恶论”反对孟子所主张的“性本善”,是儒家主张“性恶”的一个著名代表人物。孟子倡言性善,专法先王,崇尚王道,重义轻利;荀子则倡言性恶,兼法后王,王道与霸道并重,义利并行。荀子虽然亦信孔子,但与孟子有较大差异。孟子、荀子皆源于孔子,均为儒学,为何存有较大差异呢?

事实上,荀子“性恶论”,早就为儒者所攻伐。“昔唐韩愈氏以《荀子书》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②③(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由此可见,荀子与孟子或与传统儒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提出了“性恶论”。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是否就意味着荀子从根本上否认人性不可以为善呢?非也。后儒往往以此来反对荀子的性本恶,而实际上正如王先谦所说:“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意也。”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也就是说,荀子言性恶,其根本原因在于“必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③(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序》,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孔子惟“仁”,孟子惟“性善”,荀子惟“礼义”。关于“性”,荀子在其《效儒》、《礼论》、《正名》、《性恶》、《赋》等皆从“礼”上来规制,而不从“心性”上去解释。“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一而不二能于神明,参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33~134页。

孟子道性善,非言性于同,而是说人之性相近,为善也。所以说,我们不能将孟子的性善论绝对地认为人有同等的善,若是这样,就误解了孟子的性善论。从理义上说,性本善而非同善,从根本上说人性是善的,然而不同的人因受不同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善”,在受到外物引诱时,或受物质的引诱,或受虚名的影响,从而将善性掩盖住而表现出“恶”。然性之善本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即“非外铄”也。在孟子看来,人之性善在于天道,“人有天道之知,能践乎中正,其自然则协天地之顺,其必然则协天地之常,莫非自然也。物之自然不足于此。孟子道性善,察乎人之才质所自然,有节于内之谓善也。告子谓‘性无善无不善’,不辨人之大远乎物,概之以自然也。告子所谓无善无不善也者,静而自然,其神冲虚,以是为至道。及其动而之善之不善,咸目为失于至道,故其言曰‘生之谓性’……主才质而遗理义,荀子、告子是也。荀子以血气心知之性,必教之理义,逆而变之,故谓‘性恶’,而进其劝学修身之说。告子以上焉者无欲静,全其无善无不善,是为至矣。下焉者理义以梏之,使不为不善。荀子二理义于性之事能,儒者之未闻道也。”(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766页。也就是说,告子将人之性定义在感性之上,以感官之性来讲人之性,故认为耳目口鼻身皆人之性,故曰无善无不善,即以自然之性谓人之性,孟子曰“不辨人之大远乎物”。荀子则从经验出发,以血气心知之性,也未变乎性之本质,因而未达性之本体。

荀子所建构的以“礼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是以人的才质出发,由此得出了“人性恶”的结论,而劝学修身,教以礼义,以达仁爱,实现其平治的目标。荀子的性恶论虽未断然否定人性本善,然而却并未证明人性本善或本恶,因此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孟子道性善,而荀子则言性恶,虽然其所讲层次不一,然而在某些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焦循看来,孟子性善论较荀子性恶论更为合理。他说:“人之有男女,犹禽兽之有牝牡也。其先男女无别,有圣人出,示之以嫁娶之礼,而民知有人伦矣。示之以耕耨之法,而民知自食其力矣。以此教禽兽,禽兽不知也。禽兽不知,则禽兽之性不善;人知之,则人之性善矣。圣人何以知人性之善也?以己之性推之也。己之性既能觉于善,则人之性亦能觉于善,第无有开之者耳。使己之性不善,则不能觉;己能觉,则己之性善。己与人同此性,则人之性亦善,故知人性之善也。人之性不能自觉,必待先觉者觉之。故非性善以施其教,非教无以通其性之善。”(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317页。也就是说,无论从性本源上说,还是从后觉上说,人性都是善的。若无善性,则既不能为善,也不能(教)觉善。荀子性恶论,承认人性本恶,然又教之以善,前后相悖。如禽兽本无善,教之也不知善也。为之而能善,必其本有善,方可为善。若人人性恶,何以教之。所以说,“人之性,为之即善,非由性善而何?人纵淫昏无耻,而己之妻不可为人之妻,固心知之也。人纵贪饕残暴,而人之食不可为己之食,固心知之也。是性善也。”(清)焦循撰:《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318页。人能知善与不善,故人之性善矣,而禽兽不知,其性不善,教之也不知善。焦循从人特有的“知”来论证人与禽兽相异,具有独到之处,既然荀子无法教禽兽为善,故率性明证,正好证明了人性本善。然而,荀子言性恶,从另一个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给道德人假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二、荀子“性恶论”的理论矛盾

荀子所建构的以“礼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荀子处处追求“隆礼”,并以“隆礼”作为解决一切的手段,把“隆礼”看作最高的实践任务。这种缘木求鱼的做法,最终必然会导致理论上的不自足,甚至导致实践上的失败。

荀子从经验上论证了“人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434页。“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434~435页。从中我们看到,荀子所谓的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生而就已经存在的,即心好利、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身好安,与告子的感官之性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于荀子由此论证了性恶。荀子认为,若顺人之性,则其性好利而辞让亡、疾恶忠信亡、好声色而礼义亡,故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而学修身,讲礼义之道,得礼义而后治。但是,荀子却不了解以下两点:其一,倘若性中无善,又何以从不善而为善;其二,性若为恶,使其为善,故为戕贼其性,若戕贼其性,则认为人性可变,其性既然可以改变,虽可待师法然后正,化性起伪,为何不能重新变回到“恶”。因此,荀子所谓的劝学修身,从本质上说是从外面强加到人性上,而远远不如孟子从“心性”上着手,依靠自我自觉反省的约束来得彻底。荀子的这种强迫性,一旦失去了外在的强力,便又呈现出原来的“恶”的本性。这种本性与外力的内外矛盾,使得所谓的“礼义”便可能会变成一种外在的、虚假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东西。人们失去了自觉为善的动力,剩下来的便只能是为恶的欲望与“礼义”的强制这二者的博弈了。而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便非常容易地解决为什么会“性恶”的问题。孟子认为,“情欲”受到外在物质等方面的引诱而导致了“性恶”,人们只要“求其放心”便能回到“善心”的位置,“求诸己”即可,为善为恶,全在于己。然性本善,其善心离开了原位,便为性恶。孟子要人们舍末而求其本,故道仁义,言必称尧舜。孟子所建立的以“性本善”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无论是从性理上,还是从义理上,都较荀子要深刻得多,远大得多。

在荀子看来,性本不变,却能化之,情虽不为我有,却能为之。“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43~144页。荀子在性与情的关系问题上同样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天性非我自能为也,故性不可变。性不可为,何以化性起伪乎?情可为而性不可为,故性恶不变。然而可使情为善,其性为恶。由此看来,其善亦假矣。以假善使情,非君子所为,其行为谓之谩污,虚妄伪善,何谓仁乎、义乎、信乎?故荀子经验主义实属悖矣。荀子从经验之说,谓性不能自能为,必待化而为之,故为学之积习,恶之性方可为善,即由量而发生质变,“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断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44页。荀子认为,外在之积(习,言为学)而使性化之。孟子断言,心本若无善性,其积习断不能为善,即无内在心性,便不能自能为善,不可为君子,更不能为君子,外因必通过内因起作用。如莠木,积之多少仍为莠木,而不为良木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经验主义,在论证过程中并不总能自洽的。经验主义的最重要的论证方法就是归纳法,但是归纳若无演绎,即使连最显见的两件事物也联系不起来。因为,任何事物之间联系必须依靠逻辑的抽象思维,而不仅仅局限于经验的事实。道德教化固然重要,但是治人以礼而不以道,与孟子相较,荀子之礼实有许多不足之处。当然,法家论人性以术而不以礼,较之荀子又为不足。

孟子、荀子之间的区分,本质上是“内在性”的“仁义”与“外在性”的“礼义”,是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或者说是“理性”与“感性”、“心性”与“物性”的区分。孟子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其理论建构的根本原因之一。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社会秩序混乱,王道衰微,礼坏乐崩。对此,孟子从“内在性”上入手,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在于人性其“正心”离位,而过多地受外物引诱所导致的,故强调“求放心”,使偏离的“正心”重新回到本来的“位置”上,养其本性,且扩而充之,所建构的则是以“性本善”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荀子则从“外在性”上入手,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在于礼义的荒废,而没有看到“礼”出乎于“敬”,而“敬”从心,只是从经验上强调礼和秩序的重要性,故主张“隆礼”,并极力建构以“礼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一旦克己复礼,天下便归仁焉。由于荀子从外在性上考察,从经验上来论证,运用外力强力为善,故在论证方面过于片狭。“礼义”的强制作用一旦泛力,便会产生出“法西斯”来,荀子的学生李斯、韩非子皆为法家的代表,以残酷的法制代替“礼义”,从而建立一种所谓的秩序,这是荀子“隆礼”的必然结果。所以说,缺乏内在自觉的外在强力,最终往往无法达到为善的目的,只能衍生出许多欺诈的东西。人们为了逃避“礼”的惩戒,助长了奸佞之徒的泛滥,所谓的“仁人志士”也会沦为世俗小人,王道终不能扬。

三、礼义的功能及意义

荀子从经验的外在感性表象上论证人性的另一面,是儒家孔子“仁学”和孟子“性善论”的重要补充,其“隆礼”的许多观点,特别是“明群使分”等观点,对现代管理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隆礼”可谓是荀子最为强调的,并把“礼”上升到本体的高度。“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3页。“礼”成了安身立本、齐家治国的基础和条件。甚至日常生活也必须依礼而行,荀子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3页。可见荀子“隆礼”之盛。荀子“隆礼”源于从孔子“为仁”的外在性上着眼,而缺乏内在的反思与自觉。荀子虽然也讲“修身养气”,然而其所谓的道义、意志、内省等,皆在礼的框架内论及。如荀子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又曰:“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埶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6~30页。在此,荀子所讲仍然以“恭敬、辞让、诚信”诸礼来匡正仁、义,并通过贵贱、任弃进行论证。

“礼”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而“礼”的取得则通过“学”与“为”,故《荀子》首篇即为《劝学》。“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3~34页。在荀子看来,人性恶,通过法师之礼而为善,并称之伪(为)。在这一体系中,“礼”是从外加给人的,故礼必须法师才能获得。“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③(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7页。因此,作为仁人君子行贵在于得当,而得当也就是“礼”,“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③(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7页。所谓非“礼义之中”,也就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凡事均应合乎礼义。孟子惟义而行,而荀子则惟礼是尊。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孔学的要旨,只不过孟子强调仁学的根本,而荀子则看重为仁的践行。如关于治天下,荀子指出:“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曷谓邪?曰: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非治非礼义者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45页。此处明显地看到,荀子所谓实践的全部在于行“礼义”,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行礼义而已,礼义行谓之道,谓之治,是直接针对当时礼义不行、礼坏乐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虽然也讲诚,但是最终将礼义之行全部归于外,仍然将治看作一种“术”,从而使人下降为“工具”的地位。“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⑥(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46页。荀子并未由此诚往上升而达到内在澄明,而是将诚看作一种外加必须经过的路径,即谓诚是“行”、“化”,是“礼”得以附加的条件,这样“诚”就下降为一般的“礼”的位置上。“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⑥(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46页。由此可见,荀子的“诚”在于化性,在于“礼”的附加。总之,荀子以“礼义”为本,以外铄为要。“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49页。实际上,荀子是将“礼义”外铄于人看作是一种“术”,而泯灭了人性本来之善,没有看到人之为人的自觉本质,较孟子“性本善”逊色不少。由此观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化者为人,今之化者为己。求诸己与求诸人,内在自觉性与外在不得已的区分是相当明显的。

至于践行“礼义”,荀子特别重视“师”的作用,“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3~34页。将师与正礼联系起来,指出师的重要性在于“知礼之为是”。不过,在荀子看来,师的作用不是教以如何知性,而是教人如何为礼,与孟子的“尽心知性”还是有区分的。同时,荀子也指出了如何对待“师”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511~512页。“贵师”与“贱师”是一国兴衰的重要保证。若喻于贵而用于贱,其危害更大。目前,我国在某些地方,名为尊师重教,而实为贱师轻教,其危害可见一斑。然而,荀子所谓贵师学于礼,使礼行于外,仍然是从外加于内,带有强制性,主张规范,由礼进入到法而没有进到内心的自觉层次。“夫天生庶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孝弟原悫,軥录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59页。也就是说,荀子实际上从“礼”的可塑性逐渐演变为“法”的刚性上,由自觉性而转变为强制性。荀子虽然知道“礼义道德”乃常安之术,然而若不严格法制,实不能推行,故称其未必不危。荀子时刻不忘人之性恶,但凭“礼义”是无济于事的。荀子从人的材质上论性,故得出了人性恶的结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61~63页。在这里,荀子只是从耳目口舌身上去辨别人之性,而没有从人特有之本性上去找寻,其基本论点与告子相似。荀子虽讲“人生”有同,但是更强调人生之“分”。“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很显然,荀子所谓“同”是说性恶同,而所谓“分”是论证礼的必要。故荀子所讲人生之有,专求以感性外表,求以分礼别序,而非内在本心有之也。

四、礼义匡其正

从经验现实出发,充分发扬儒家仁爱思想,因礼义而匡其正,是荀子思想的又一特征。“夫荀卿生于衰世,意在济时,故或论王道,或论霸道,或论强国,在时君所择,同归于治者也。若高言尧、舜,则道必不合,何以拯斯民于涂炭乎?故反经合义,曲成其道,若得行其志,治平之后,则亦尧、舜之道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11页。从另外一方面讲,荀子之说的确切中时弊,而承继了孔学之“礼”,亦不失为儒家之道,或说与孟子具有异曲同工之举。但荀子之仁,总是以“礼”而论“仁”,其“礼”便总是离开了“自觉之心”,与传统的“心性”之说有些距离。这样一来,“礼”便只在形式上做足做强,即所谓“隆礼”,忽视了“礼”的根本。甚至以“术”取代“礼”,以“法”规范“礼”。如荀子所言,“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13页。虽然也讲仁义、恭敬、忠信、端悫,但皆从“术”,从“礼”,而不相反,不是“术”、“礼”从“内”、从“心”。

身体力行,兴法而强治,虽能强国,却也富民,然而若兴欲而违仁,处处以法匡正,心性贪变,若长治久安实为难事。荀子为儒学,虽不及孔子仁学强调内心的自觉,也不及孟子的性善之说,专求放心,然而荀子终究是儒学,仍然主张儒家的基本精神,如隆礼义,法后王,讲诚信,行中道。其“礼义”所加于民较法制还是缓和的,完全不同于法制。秦废儒而用法,以力强行,虽秦强,但民心违仁,其强也速其亡亦速。荀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17页。明确地说明了倡导儒学的重要现实意义。明礼而守道,尊上而守义,诚实而守信,是治国安邦之要。荀子所讲治国安邦,依靠的仍然是“礼义”,其“礼义”为“正”。此“正”非全为孔子孟子的“正心”、“直心”之“正”,而是“止”,即“止于礼义”而已。《诗序》曰:“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人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33~134页。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的“礼义”是有着较深远的源头的。由此看到,荀子总是能从现实出发,而对先王之行遥远而主张法后王,以更好地切中时弊,“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而主张法后王。(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38页。所谓“法者”,在于“师法”、“效法”,然后落实下来便在于行。荀子重乎行,而孟子重于求,求亦谓行,然孟子之求在于求诸己,求诸己在于求放心,故孟子着力向内求。荀子于行,其行在于其所学也,其所学在于礼,无礼而能必为害,无礼而不能则必为乱,故荀子刻意于礼。荀子曰:“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42~143页。

荀子与墨家无等差正好相反,主张礼义次序,明分使群。荀子认为,无礼则无序,无礼则不分,齐之则不使。“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52页。又说,“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176~177页。在荀子看来,天数谓不齐,自然为等差,故其制有等差,若无等差,则不能制也。等差不仅是天之常道,而且也是礼义所制的必然及重要的依据,上尊而下卑,富贵而贫贱,有执有使,上下分明,有序而治。荀子此思想虽然将人分为高低贵贱,然而较墨家的慢等差,以及道家的齐万物,或者法家“万物齐”,更为贴近社会实际。此一思想运用到当前的管理科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层次的合理设置以及管理中合理的梯度,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也是任何管理者首先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形成一个合理的管理队伍,使各个管理层面相互制约、相互协助、职责分明而又不留过多的空白,是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至于如何做到管理层次分明,职责明晰,责权利适当,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隆礼之必然。荀子认为,用国则“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爵服赏庆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24、286页。伤国者则“大国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旧法,而好诈故,若是,则夫朝廷群臣亦从而成俗于不隆礼义而好倾覆也。朝廷群臣之俗若是,则夫众庶百姓亦从而成俗于不隆礼义而好贪利矣。君臣上下之俗莫不若是,则地虽广,权必轻;人虽众,兵必弱;刑罚虽繁,令不下通”。(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27页。又曰:“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32~233页。又曰:“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38~239页。均以礼为“大道”。其余各篇,也以“礼义”为统。荀子把礼看作是一切之本,故曰:“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81页。“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多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91页。“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凡得人者必与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是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98页。荀子谓“道”以礼义统之,辞让、忠信,还是一个“礼”字。此于人生,荀子也把礼义作为人生安乐之本。“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299页。“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16~317页。在实践上,荀子也是以礼为重,循礼而行。“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22页。也就是说,下不知所从则不安,不安则难知,难知则不行,不行则无功。另外,不知所从则自危也,人人自危,上不顾下,下不贵上,上下交恶,乱必生矣。

荀子论礼起于物欲,也即是说礼起于外,而不是内。明确地说出了礼的来源不是由于敬,而是由于欲,不是由于内,而是由于外。与孟子不同,荀子毫不掩饰地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46页。荀子又从外在的经验上来谈论如何满足人的感官欲望,以此进一步说明礼的起源。“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46~347页。荀子从感官经验上来阐述礼之所生、礼之所养,而缺少了“心性”,认为礼生于所养,不能所养,礼便不能存在,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人欲望无穷,虽礼之匡之,若礼不能满足欲望,又何正之。孟子主张守礼,认为礼产生于道、德、仁、义,故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动,虽饿死非礼而不食,虽穷困非礼而不富,为礼虽死而无怨,伯夷、叔齐是也。礼之所起在于物欲,在于分人,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也就是说,荀子认为,文过其情谓是隆礼,即是礼之隆盛;而在孟子看来,文过其情,便是矫情,非礼之本意。二者在此也有较大的区分,更显示出了一个是外在的经验形式,一个是内在的心性。在荀子看来,情过于文,是减降礼也。当然,后其解释说,“若尊之尚玄酒,本于质素,情过于文,虽减杀,是亦礼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57页。礼存在人的一生一世,必当尊之、守之,“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58~359页。也即孔子所言“一以贯之”。

荀子主张“性伪合”。“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第366页。荀子谓性朴,即无善无恶,为之为善为恶。也就是说,性不能自美,这样就把性看作固定不变的了,由何来伪,礼也;礼何而生,圣人也。故荀子主张“为学”,“师法”。性本质素朴,礼乃加之文饰,故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以礼节制进退,然后始终合宜。与孟子截然不同,孟子主张性本善,故能养其性,然后扩而充之。

总之,荀子的人性恶不能归本,无本便不能存焉。其“礼义”不从“内心”上去把握,失去了“内在性”,即片面强调了“礼义”的形式,而忽视了它的根本。这样,就会使人们刻意去追求“礼义”,从而导致一种经验上的片面性,外在的“礼义”代替了“内在”的“仁爱”,使“礼义”成了一个空洞的形式。荀子尽管区分出天君、天官,有时也讲“心”,但由于从整体上仍在“外在性”上论述,没有深入到“心性”内去把握“性”的根本,始终不了解“心性”的本质,不明确人与禽区分的根本在于“人性善”,而不在于“人性恶”。尽心知性,修身养性,必须从“内在性”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外在性”的礼义形式上找原因。外在是受内在制约的,“天官”受“天君”的支配。所以,荀子自身便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问题,故其所建构的以“隆礼”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便不能自圆其说。

儒家在道德自觉的条件下,由道德法则性之天,向下落实形成了道德人的人性论;而道家则沿着道德法则性之天向上升,进而将“天”变成自然性的天,其道德人的假设远远高于儒家道德人的假设,并将其融入到“道”之中,融入到自然之中。道家的思想仍然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在变中找到一个不变的“常”,使其思想由对人的思考转而发展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论。人也是这种“常”发展而来,万物同样是由“常”发展而来。至于由什么发展而来,其动力就是“道”。它并不是由儒家所说的“天道”,它比“天”还高远,“天、地”也是由道所生。它不可用感官感觉,所以道的特性是“无”,是无法“闻见”的。道的生化并不出自人的意志,而是出于自然。自然就是不用人去刻意创造,只有人不去用知去创造,万物才会作无穷的变化。因此,道家的管理思想中存有消解管理的可能。但是,道家并不是用“无”去消解,其主要目的是让人们体认到万物都是“道”所生,因此皆平等,用知就有违自然,有悖于“道”。道家的人性假设同于自然,主张一种柔弱虚静的人生态度,即“玄德”的人生态度,此“德”是虚,是静,是无。而人之“知”的作用与耳目之“欲”,表现为对“德”的悖反,因此要求人们有一种克服“知”与“欲”的功夫。主张用“损”来达到去掉“知”与“欲”的需求,从而无知,便无成见,便能虚心;无欲,便归其根,归之于静。以实现“体道”,实现“常”、“长”、“久”,最终达到“道”的回归。道家的道德人假设是直面当代管理科学所出现的困惑,认为管理只是将管理者的意志强加到被管理者身上,如果那样就是运用了“知”,就会形成以管理者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情况恰恰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必然会导致各种危险,即根本不能实现“常、长、久”。因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家,特别是庄子主张“虚、静、止”,但对于“心”则要求应保持住应有的位置,而不能离开它的“灵台”,此观点与孟子的“求放心”是一致的,可见儒、道都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只不过层次有别,途径不同而已。

同类推荐
  • 古今商贾智慧谋略文库

    古今商贾智慧谋略文库

    本书内容共十部分,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开发篇、市场竞争篇、企业形象篇、产品决策篇、价格决策篇、产品促销篇、营销网络篇、营销管理篇、营销服务篇。
  • 落实高于一切

    落实高于一切

    本书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一个团队之所以优秀,不一定是它的策划多完美,也不一定其团队成员多么才华横溢,一定是它从上至下必然具有高度的落实力。
  • 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

    “世纪营销实战丛书”是一套从多视角来展示新世纪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系列著作。它以创新的思维概括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在营销实战中的成败得失,并引入当代国际最新的营销理论和管理方法,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性;既有企业、行业的前沿信息,又有规范性分析。它不是抽象的理论.也不是案例的罗列,而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交汇。它将对从事营销实践的企业家、经营者、营销人员及在校学生有所帮助和启迪。
  • 做最得力的中层:带好队伍用好人

    做最得力的中层:带好队伍用好人

    把责任落实到位,做最好的中层,对上,中层是被管理者,需要掌握与上级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对下,中层是管理者,既需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把工作做出色,在领导中绽放你的光彩
  •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本书共分12章,包括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总论,银行的资本结构及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投资管理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华夏之帝国

    华夏之帝国

    王朝争霸,烽火华夏。《华夏龙王朝》系列不是正史,不是野史,而是一部华夏文明幻想史。另类的玄幻时空,却演绎着华夏人一脉相承的精神。战国末年,七国争霸。秦国凭借龙骑军团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横扫华夏大陆,建立了威震八荒的龙王朝。龙始皇执天问而治天下,号令四海,莫敢不从。终南山下,龙骑之塔,这是天下热血男儿修行圣地!
  • 国觞

    国觞

    一时之间,东玥国谣言四起。“哎,听说了吗?皇上竟然让一个女人来当丞相,太可怕了。”“可不是嘛,那女子手段了得,竟然迷惑了皇上东玥国怕是要亡啊...”女子在楼上一边品茶一边听着谣言神色淡然。她本以为过段时间谣言就会平息,不成想京城之中竟然流传出她和某个王爷的恩爱读本。更可气的是某人还来到她面前把书拍在桌上“丞相大人,书里说的不如我们把它变成现实,如何?”看来她有必要和那位作者好好谈谈人生了...
  • 太古兵符

    太古兵符

    萝莉仙女躲进少年的心脏里,就是不出来……“总有刁民想害本宫!”……盘古大陆,冷兵器文明发展到巅峰之最!铸一剑,可得不朽之身!铸剑师、剑符师、兵符师、兵祭师、剑客,这五种人主宰这片大陆。一位弱弱的大好人,身怀一粒鸿蒙剑种,崛起于战国疆域,脚踏飞剑,手提萝莉,表情无辜,一剑凝练三皇道统!二剑逆袭五帝宝库!三剑绝杀鸿蒙剑域!
  • 羡煞浮沉

    羡煞浮沉

    我朦朦胧胧中感觉自己处在花海里,到处都是鲜艳的花儿,散发醉人的芳香。我慵懒的躺在花海的中央,望着纯蓝色的天空,向打翻的蓝色墨水瓶。渐渐地我觉得,阳光很刺眼,使我睁不开双眼,我紧蹙双眉,试探似的睁开双眼。看见的确实另一方景象...
  • The Lilac Fairy Book

    The Lilac Fairy Boo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侠云幽梦

    侠云幽梦

    浩荡乾坤,大道渺渺。偶得的一部神诀,使他少年成名;,天生的正义感,让他勇于去行侠仗义…她,是蛊族圣女之女,精于蛊术,生性善良,却受世人非议。两个少年男女,相恋了……而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的摧残着他们的爱情之花。世代恩仇,江湖仇杀,动荡乱世……这重重的险境和挑战对他们的爱情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 听步者

    听步者

    第一世界的正苍王者只顾着和第三世界狱城灵童抢夺这个千载难逢的宿主,然而织却一无所知。在外人看来,现在的织已经可以从脚步里听出真实的想法。他的世界里早就没有了秘密。可是他们都忽略了宇宙中还有一群人拥有的是最纯正的念渊血统,这些第二世界的人为成为逆界守卫。或者他们早就已经对这里发生的一些虎视眈眈了。织的念渊随着战斗会积累力量,虽然他有了腥红皇后和影猎户。可是对面三大听步局和外来的强大对手,又能如何呢.他的亡祭能力又在什么时候可以被完全激发出来!
  • 余生还请你多指教

    余生还请你多指教

    “许檬,别说你不想他。”“想啊,但是那又如何,我们终究,回不去了。”许檬站在那棵老愧树前,看着从指缝中倾泻而下的阳光,似是对钱轩澈说,又似喃喃自语。那个为了她连命都可以不顾的男孩,她怎么可能不想。那时,阳光正好,她以为他和她可以就这样相伴到老。那年,机场有个哭成狗的姑娘,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哭,黎楚的离开带走了这个姑娘最美好的高中爱情。后来,她听说他过得很好。后来的后来,她听说他和她在一起了。“老师,你在这是在等人吗?”“是啊,在等人,等一个等不到的人。”“等不到的……人?”黎楚:人的一生很短,只够爱一人,许檬,余生还请你多指教。
  • 碧瑶仙子成仙路

    碧瑶仙子成仙路

    她无意之中穿越到了古代,当她得知只要她帮助那个寒王爷得到皇位,便可回到现代。于是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做的了“御姐”、当的了“心机婊”、做的了“软弱萌妹……看她扮尽各种角色怎样虏获美男们的心……众美男齐声喊道:“你这个大骗子,欺负银家的感情,被你弄于股掌之间,很好玩是吗?我要诅咒你来个克星把你收了,免得危害美男。”子涵无语的撇了撇嘴,继续把玩着自己的手指。可是什么时候她的身边多了两个宛如天神般的男子,子涵默默的看着他们的撕逼大战……“小涵,做我娘子可好?情敌已经被我抹杀了。”防不淬然她落入一个温暖的环抱。子涵彻底无语了。号:456325919欢迎敲门砖。文中角色任你定
  • 风骚王爷高调五郡主

    风骚王爷高调五郡主

    他是林楠国唯一的异姓王,她是皇家最废柴最嚣张的傲娇五郡主,却死在了他的手下,谁知毒剑封喉的她,竟在他眼前复活,自尊心受挫还要让她开导,不然竟以死相逼!?在大街上某女“哎,走开不要以为你长得好看就可以赖着我。”某男“如果让皇后娘娘知道了,她最疼爱的女儿此时在大街上找青楼,会是怎么样的呢?”某女毒舌还嘴:“王爷竟然知道我去的是青楼,怎么还要去呢?”某男接话道:“当然是进我未婚夫的职责,看好我的未婚妻了~。”某女内心受到伤害100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