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2100000007

第7章 春秋秦汉多战乱多少冤魂风雨中(6)

《谏逐客书》一气呵成,情辞恳切,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充分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深刻见解。秦王赢政读后,颇受感动,顿时醒悟,明白了利害得失,立刻废除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追回来。当时,李斯基于对秦王赢政的了解与信心,一路慢慢地走。追回的命令下达时,他才走到离京师不远的骊邑(今陕西临潼县东北)。这也说明李斯性格的机敏及其政治预见性。

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李斯挺身而出,呈上《谏逐客书》,秦王是决不会轻易收回成命的。这一事件能否正确处理,保守贵族那闭塞的宗法统治能否被打破,对于秦王今后的事业能否成功,关系极大。正是因为秦王听取了李斯的正确意见,保持了这种政策的连续性,广泛地招揽外国异域贤士,使得当时各国的佼佼者都几乎西奔入秦,一大批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聚集在秦王周围。李斯、尉缭之类的“士”人自不必说,就是在歼灭六国中战功赫赫的王翦、王贲、王离、冯劫、李信、蒙武、蒙恬等武将,皆系异域之人。他们群集于秦国都城咸阳,呈现出“大略驾群才”的壮观局面。这期间虽然曾有一段荆轲刺秦王的插曲,秦王赢政本人几乎丧命,但一直未动摇他对外国异域人士的信任和重用。若无这些来自异域的文臣武将的协助策划,秦王要实现“六王毕,海内一”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李斯的《谏逐客书》,预示了秦国将要改变历史航向而一统天下的辉煌前景,具有深远的意义。

李斯的直言进谏既保住了客卿在秦国的地位,也为他在秦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秦王赢政也因此更加器重李斯,并很快把他提升为廷尉。廷尉是主管全国刑狱的长官,又是朝廷的所谓九卿之一,对国家的基本决策有重要的发言权。

计杀韩非夷灭六国

逐客风波平息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平定六国已被提到秦王赢政的日程上。李斯根据当时形势,认为地处天下之中,又正挡秦军东向之路的韩国实力最弱,应作为统一六国的突破口。以韩国之弱小,头一炮打响,不仅可以振奋军威,而且敲山震虎,还能从心理上慑服其他五国。李斯的贡献是根据时势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统一大业将水到渠成,不失时机地转入逐步灭亡六国的轨道。

秦军向韩国边境大举进攻,韩王安十分恐慌。李斯在这关键时刻亲自出使韩国,威逼利诱,迫使韩王安向秦称臣。在这种危急形势下,韩王急忙找韩非商讨救亡图存之策。

韩非是韩国的王室贵族,早年曾与李斯一同跟荀况学习,攻读刑名法术之学。韩非口吃,不善于演讲,但擅长思考和著述。李斯自以为才学不如韩非。可是,由于两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不同,致使结局大不一样。李斯择地而处,择主而仕,效力于国力蒸蒸日上的秦国,依附于雄才大略的秦王,终能大展鸿图,飞黄腾达。韩非则念念不忘故国,情牵于贵族世家,一直为江河日下的韩国效力,希图挽狂澜于既倒。眼看韩国的国势日益削弱,韩非屡次上书韩王,要求运用法家理论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但都不被采纳。对此,韩非感到痛心疾首,悲愤莫名。于是他发愤著书,先后写了《孤愤》、《五蠹》、《说难》、《内储》、《外储》等数十篇千古流传的著名文章,约十余万言,后人编为《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理论之大成。韩非的行文风格峻峭、笔峰犀利,切中要害。他的书传到秦国,由于讲的都是“尊主安国”的理论,秦王读后连连拍案叫绝,赞叹道:“真是太精彩了!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并且与他交往,死而无撼!”不久,秦国攻打韩国。韩王考虑到韩非的学识和名望,便派他出使秦国,想通过外交努力使韩国苟延残喘。

韩非此时处于两难之地。作为一个深谙历史大势的思想家,他对形势的分析估计与李斯基本相同,即认为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已是水到渠成,不可逆转;但作为一个韩国贵族,他又不忍祖宗基业毁于一旦,自己还要为保存韩国作最大的努力。李斯也极力劝他前往秦国。韩非到秦国后,当即上书秦王:“如今,秦地数千里,雄师百万,号令赏罚严明,天下不及。臣冒死求见大王,进献计谋。大王诚能听臣之说,必一举而破天下合纵,亡韩,克赵,降服楚、魏,亲附齐、燕,使秦成霸主之名,君临四境诸侯。否则,大王斩臣示众,以戒为王谋划而不尽忠之人。”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使秦王越发敬重韩非。韩非趁秦王高兴,上了一篇表面上为秦着想,实则设法保韩的奏章。韩非这篇上书的实质,就是劝秦王缓攻韩国。

秦王把韩非的计划交给大臣们讨论。李斯立刻上书,反对韩非的“存韩”之论。李斯说:“韩国对秦来说,好比心腹之患。别看它现在顺服于秦,实际上是顺服强力。一旦秦保留韩国而东攻赵、齐,难保它不与赵、齐、楚合谋,从后方夹击秦国。故韩非的话决不可信!”接着,李斯提出:“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正是大王扫平诸侯、兼并天下的时代,韩非当然忠心于韩,而决不会真心为秦效力,这是人之常情。大王千万不能为其言语所惑,要明察其心,若要放他归国,那就等于放虎归山,他会伺机报仇,给秦国留下无穷的后患啊!所以不如借故把他杀掉!”最后,李斯建议,由自己前往韩国,诱使韩王入秦。秦就以韩王为人质,胁迫其大臣俯首归顺。然后秦再发兵威胁齐国,齐也必然效法韩国。这样一来,赵人破胆,楚人狐疑,魏国不敢轻举妄动,诸侯便可蚕食而尽。

此书一上,秦王赢政马上下令把韩非逮捕入狱。不久,韩非在狱中服药自杀。与此同时,李斯出使韩国,失去主见的韩王眼见秦国大军压境,再也无计可施,只得交出传国玉玺,向秦国称臣。秦王赢政十七年,秦又借口韩国背叛,向其发动全面进攻。韩在六国中第一个被秦灭亡,李斯的战略首获成功。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止,短短10年间,秦先后吞灭赵、燕、魏、楚、齐等国,结束了春秋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大统一,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统一大业之所以能如此顺利而迅速,除了当时所具备的客观历史条件——秦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作为统帅的秦王本人的雄才大略外,作为秦王最重要谋士的李斯具体制定的一整套战略,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李斯无疑是秦王朝的开国元勋。

洞悉史患力驳分封

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大地上首次出现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大帝国,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至甘青高原,北至河套、阴山、辽东,南至岭南。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城,众多的人口,复杂的形势,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权机构,采用什么样的统治方式才能把新帝国的政权巩固下来,秦王赢政并非成竹在胸。他只好数次召集群臣“议政”。许多人主张,仍沿用古代的体制和称谓。在此关键时刻,又是李斯,再度扮演了极为显要的角色。新帝国确立的政治制度和其它方针政策,除立帝号一项是李斯与王绾等人合提而外,其它均出自李斯一人之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深深地打上了李斯的印记。

秦王赢政志得意满,作为新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急不可待地要“更名号”。于是召集群臣“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联合出面,盛赞秦王的功业是“上古以来未尝有,王帝所不及”。建议选用古代最尊贵的称号“泰皇”,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赢政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称“皇帝”,赢政为始皇帝。后世依次为二世、三世……传之无穷。从此,中国历史就有了“皇帝”及其它专用的一套称谓,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沿用下来。

战国时期,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文字的不统一,对于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和文化传播都是极大的障碍。于是,李斯以原秦国的文字为基础,整理出一种笔画较战国时期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书同文”。李斯自己动手,写成范本,称为小篆,颁行全国。这就废除了其它异形字,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书同文”成为联结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根无形纽带,李斯对此有开创之功。

李斯的历史功绩,莫过于他在分封制与郡县制论争中所起的作用了。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召集群臣讨论政治制度时,廷尉李斯与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多数大臣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分别规划了两个不同的蓝图。王绾等人提出:“秦王朝国土广大,中央不宜都直接管理,应该在原燕、齐、楚等偏远地区实行分封制,立诸子为王。如果不实行这种办法,这些地区很难巩固。”

秦始皇把王绾的建议交群臣集议,文武百官多以为意见正确。唯独李斯力排众议,他力陈分封制的弊瑞:“周初分封子弟为诸侯,原来是想让他们保卫王室。但过了几代之后,他们彼此疏远,相互攻击诛戮,如同寇仇,连周天子也无法禁止。五百多年来,闹得天下沸沸扬扬,不得安宁,正是分封的那些诸侯葬送了周的天下。这个历史教训让人记忆犹新。”因此李斯建议:“现在依赖陛下英明,好不容易天下统一,应在各地区设置郡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至于公子王孙或有功之臣,国家可以用赋税收入多多赏赐,这样他们就容易被皇帝控制。实行郡县制,天子的意志可以直接贯彻到国家的每个角落,这才是安定社会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这一席话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打动了秦始皇。这位新皇帝终于果断地下了结论:“正因为过去诸侯割据,所以天下战乱不息,百姓受苦。现在天下初定,如果再行分封,那是重新授人以柄,等于又开动乱之源,天下将永无太平之日。廷尉李斯的意见是正确的。”于是,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就从此奠定了下来。

在李斯的辅佐之下,秦王朝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派太守治理,都尉掌武备,御史行监督。这些郡县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大论战,也是秦王朝建立后第一次大的政治斗争,终以秦始皇、李斯为首的坚持郡县制论者的胜利而告结束,而以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特征的一套完整的封建国体、政体终于在中国确立。这种国体、政体为以后各封建王朝相继沿袭。可见,李斯是中国封建国体、政体的主要规划者。从此以后,秦始皇对李斯宠信有加,并擢至左丞相,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巩固专政焚书坑儒

秦朝统治者除用严酷的刑罚对广大人民进行统治外,还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专政,焚书坑儒即是最为有力的措施,而这一事件的主谋者就是李斯。由于秦始皇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统一天下的,对这套理论的效用十分重视,因此引起了大批儒家学者的不满。他们往往采取借古讽今的形式,对秦始皇进行批评。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皇置酒咸阳宫,大会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说:“往时秦地不过千里,而今赖陛下英明神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如此彬彬之盛,可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周的颂词虽有奉承之嫌,却也大体合于事实。而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颇不知趣,指责周不忠,并借话头重新要求实行分封制。淳于越进谏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最后,他批评秦始皇说:“凡事不效法古人,而想求得长治久安,我还从未听说过呢!”

淳于越的驳议,首先选错了历史根据,殷、周存在时间较长,决非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在人类历史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而必然历时长久。以周代为例,合东、西周共八百余年,但名存实亡的时间过半,比先前的夏、商两朝要短。而且,“田常”、“六卿”之变,不是分封子弟就可以避免的,这恰恰是在分封时代产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他得出的“效法古人”的结论无疑就缺少根据了。这必然导致颂古非今,走回头路。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政治的,要求恢复已经过时的分封制,说明了他们历史观念的守旧和迂腐,也说明了先秦的旧儒学与新的大一统政治格局的格格不入。

秦始皇将淳于越之议下达朝廷,让他们评判周、淳的是非。丞相李斯对淳于越的复古倒退言论痛加驳斥。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古时五帝治理天下的办法互相都不重复,夏、商、周三代也是各以其方略治国,互不沿袭。原因就在于时代和环境不同,不能盲目仿古。今天陛下开创大业,建成万世之功,您的英明之处,当然不是那些愚儒所能理解的。淳于越一味颂扬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当时李斯明白皇帝心思,认为淳于越之议是陈词滥调,不能答应。坚持郡县制,反对分封制,也是无可厚非的。假如李斯的话到此为止,也不过是以前出现多次的政争的重演。李斯却进一步附和秦始皇的独裁心理,不仅要求一统行政,而且严格要求一统思想。他变本加厉,大加发挥,提出了“焚书”的建议。他说:“以前政出多门,各种学派乘机招摇。现在天下统一,法令一统,百姓努力生产,游学之士也应专学法令,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皇帝的权威。可当今儒生专门以古非今,扰乱人心。对皇帝的法令,总是以自家学说为标准来衡量取舍,议论诽谤,标新立异。长此下去,势必会破坏朝廷的威信。因此,必须严禁私家学派。”

李斯为使舆论一律,所采取的措施不免太极端:凡历史书籍,除《秦记》以外,一律烧毁;《诗》、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除博士官所收藏的以外,其余的一律烧毁;有敢谈论或讲诵禁书的,公开处死;以古非今者,举族连坐;除了医药、占卜和农林园艺这几类书不烧外,其他书一律在命令下达三十日以内焚毁清除;官吏知情不报者,与违禁者同罪;严禁私人办学;凡欲求学者,以吏为师,研习法令。很显然,这是极端的文化专制措施。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的诏令。这样,从商鞅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的理论以来,直到秦始皇时才化为具体行动。中国大地上迅即出现了一次文化史上的空前大浩劫,使先秦时的无数珍贵典籍化为乌有。焚书的暴行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专制独裁,引发了坑儒事件。

秦始皇三十五年,为秦始皇炼长生不死药的方士侯生、卢生私议秦始皇“不德”,然后逃之夭夭。方士们的骗术自不可信,但他们所议始皇专横则是事实。秦始皇闻之大怒,认为他们是“为妖言以乱黔首”,派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籍虽未明载此事与李斯有什么关系,但以其当时的政治地位和思想倾向看,他成为秦始皇的积极支持者当不会有什么问题。

同类推荐
  • 江山如此多骄

    江山如此多骄

    穿越成纸上谈兵的赵括,做的第一件是就是非礼了公主赵妮,随手救下的小孩竟然就是墨家传人李牧。乱世战国,群雄并起,身为世家公子的新赵括开始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上演他的华丽传奇。
  • 梦兮三国

    梦兮三国

    茫茫然,一梦千年;飘飘然,三国征战。
  • 明贼

    明贼

    大明天启元年四月,毛帅奇袭镇江的路上,多了一名新兵。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可当百万兵。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蝴蝶悄悄扇动了翅膀,大明帝国战力最强悍的东江军集团,悄悄偏移了原本的方向。
  • 惊城之三宫六院

    惊城之三宫六院

    ——居朝堂之高不知武林尔虞我诈,刀光剑影血溅五步。处江湖之远不闻庙堂勾心斗角,唇枪舌战血流千里。如果大安的江山必须要付出血的代价,作为龙氏家族的子孙龙绍翔愿意流净身上的每一滴血。这里有家园,一段生死相搏的历史;这里还有江湖,一场杀气凛凛的角兽大戏。试看猪脚龙绍翔如何运用权谋力挽狂澜,拜师学艺叱咤江湖赢得美人归。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我抄你。
  • 三国女神

    三国女神

    三国里不仅仅是男人硬汉的刀光剑影,创造历史的也不仅仅是爷们。巾帼不让须眉,自有另一种活法,要么平淡中为英雄疗伤,要么曲线逞强情似烈焰。
热门推荐
  • 外企真好混

    外企真好混

    外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所在。西服革履、洋文流利,智商超高,是人们对那些“精英们”的评价。在羡慕和嫉妒的围观下,外企显得过于神秘。外企真能混吗?答案是肯定的。有这样一群混迹于全球知名外企的11女女,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与幻灭,从生存的激流险滩安然渡过。听听他们的故事也许对你会有所启发。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真实的故事。是一部外企生存者的史诗。悬念迭起,彻底的冷幽默是其风格。
  • 勤劳百姓的故事

    勤劳百姓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
  • 穿越之天定宸雪(已完结)

    穿越之天定宸雪(已完结)

    宸雪在一次宴会中穿越到古代,莫名其妙地连人带马车掉到王爷的选妃大典上,知道选妃内幕的她,凭着一身跆拳道在众目睽睽之下逃出了定天府……慕宸雪这一惊人的举动引起了王爷的注意,因而两人结下羁绊,但她逃出了定天府又会遇到什么事呢?
  • 难说我爱你

    难说我爱你

    三个男人的家庭,生活,事业,爱情,以及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
  • 星际生活攻略

    星际生活攻略

    庞墨再次睁眼就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没死,不仅手脚齐全,还返老还童了!再走出们一看,原来星际时代长这样啊,“涨”见识了!再一扭头,呃……这拽拽的小屁孩是哪家的?怎么一见到她就甩脸,还能不能好好相处了?得,原来是庞耀庞小弟是也!可得了个便宜小弟也就够了,这养父养母又是怎么一回事啊?
  • 灵语者:邪王的逆天废柴妃

    灵语者:邪王的逆天废柴妃

    能听万物之言?这个世界也没有谁了!君不见,慕容兮颜被轩辕御抱住时,小紫高声叫嚣:哇塞!公主抱哎!兮颜,看在他这么帅的份上,你就从了他吧!从了他,从了他!慕容兮颜心中大写的懵逼。君不见,拉开衣柜一片白衣时,衣服说:你可以白裙配,呃,还是白衫。你也可以白衫,呃,还是白裙!主人,前柳街可以衣服染色,我们不愿离开你啊!慕容兮颜猛翻白眼:你们是不想被抛弃吧!二十一世纪金牌杀手,一朝穿越到了废柴身上,看她如何勾搭美男王爷,横行大陆!
  • 网游之夜天传说

    网游之夜天传说

    二十三世纪末,全真虚拟网游发展到巅峰的时代,这时,神秘《天域》横空出世,更是把全真虚拟网游发展到了极致。世界杀手之皇宸天一时兴起进入《天域》,随后不但发现无意发现《天域》的秘密,更是牵扯出一个恒古至今的巨大秘密。
  • 樱花季樱花祭

    樱花季樱花祭

    还记得那年的樱花祭么,樱花季...樱花祭!樱花、最美的花,最幸福的花...可是...为什么要有樱花祭、、、、、你给予我最甜蜜的爱情,也给予我最痛苦的伤害从此我喜欢上了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彼岸花花开彼岸,相知相恋不相见在此生无法触及到的彼岸,卸下所有的记忆,黄泉为花,一千年开,一千年落
  • 灵灭情怨

    灵灭情怨

    情情怨怨在红尘,仇仇恨恨难断痕。频频笑笑一世过,名名利利为何争。爱恨纠缠,独傲巅峰,才发现最终得到的比失去的多的多。。。
  • 高冷阴夫好霸道

    高冷阴夫好霸道

    我家是干火葬场的,父亲为了赚钱,和快速的发财,选择了配阴婚的方式,但是没有想到他更是给我配了阴婚,从此那个阴夫才是对我念念不忘,求求阴夫,放过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