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2100000006

第6章 春秋秦汉多战乱多少冤魂风雨中(5)

杀了蒙毅之后,赵高便把屠刀指向了蒙恬。胡亥的使者来到阳周,宣判蒙恬死罪,并带来了皇帝赐的毒酒。诏令的大意是这样的:你的过错太多了,而你的弟弟蒙毅现在又有大罪,依法要牵连到你。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自知并无过错,出于一种对国家前途忧虑的动机,他在临死前要向皇帝进一番忠言。他对使者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对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有三代了。现在我统率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也有足够背叛的实力,但我知道,作为一名将士,应该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要这样,完全在于不敢辜负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惠啊。”

蒙恬墓蒙恬表白自己有反叛力量,却决不反叛,意思是让秦二世放心。接着蒙恬又讲了一段周初的历史,以求秦二世有错必改。他说:“当年周成王刚即位时,还是个幼儿。周公旦便背着他接受群臣的朝见,以至最后稳定了天下。在成王有病危险时,周公旦曾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祷告说:‘君主年幼无知,都由我代为行事,若有罪过殃祸,便由我来承受惩罚。’还把这些话记录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可以说是尽忠了。然而当成王能够处理国事时,却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君主如果不防备,会危及社稷安全。’周成王不加分辨,逼得周公旦逃到楚国去避难。后来周成王发现了周公旦的祷告词,才明白真相。于是杀了造谣的人,请回了周公旦。因此《周书》上说‘国君做事一定要多方考虑,反复审查。’现在我蒙氏家族,世代忠于朝廷没有二心,而最后的结果却这样,这一定是有人叛逆作乱的缘故。周成王犯了过失可以改正,听从规劝可以觉醒。有事多向群臣百官咨询查问,这才是圣君治国的法则。”蒙恬再三声明,他所说的话,并不是请求免罪,而是临死前的忠诚规劝。希望秦二世多替百姓考虑。

使者听后,非常坦率地对蒙恬说:“我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把将军的话报给皇上听。”蒙恬长叹了一声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呢?”沉默了许久,他又慢声地说:“我的罪过本来就该受死刑,从临洮到辽东,筑城墙,挖壕沟,长达万余里,这中间不可能没有截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了。”说完便喝下了毒酒。

蒙恬认为是修筑长城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但实际上他真正的死因并不在此。他的死是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争宠夺权的结果。他与扶苏关系密切,胡亥上台,他已是九死一生,再加上他的功劳太大,威信太高,兵力太强,更是非死不可,因为赵高、胡亥是不会让一个潜在的劲敌活在世上的。

助秦为一统三族难保全

——李斯之冤战国时期,历史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之际。自春秋以来,人民群众饱受分裂战乱之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要求尽快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各国统治阶级出于对土地、人口、财宝无止境的追求,互相兼并,你争我夺。这种纷乱的时局,为那些欲建功业之士提供了活动舞台。就在七雄并争的战国末期,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的一个平民家庭。

李斯是秦朝重臣,两朝元老,几与秦王朝的兴亡相始终。他通过不遗余力的政治实践,辅佐秦始皇兼并六国,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纵横捭阖,功勋盖世。当秦二世继位后,他因揭露赵高的恶行而被逮系狱中,备受折磨,最后不仅自己被腰斩,而且祸及三族。李斯之死实际上也意味着秦王朝末日的到来。

发奋上进心向功名

李斯(?—公元前208)年轻时曾做过郡中小吏,即管理乡文书的办事员。小吏的地位低下,侍奉长官,唯恐有所闪失。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李斯自然不甘久居其位。有一天,他看到官舍厕所中的老鼠偷吃粪便,一旦人来狗咬,立刻惊恐万状,仓皇逃窜。他又来到官仓中,看到这里的老鼠很自在地吃着粮食,住着高大宽敞的库房,尽情享受,公然出入,根本不害怕人来,也不用担心有狗来咬。两相对照,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斯由此及彼,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老鼠处于不同环境,就有不同的遭遇!人有君子小人之别,就像老鼠一样,在于自己选择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不满于布衣或小吏的处境。他决心抛开贫贱,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李斯眼里,人生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取得高贵的身份,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享受荣华富贵。在李斯的胸中,雄心与野心混合在一起,化为一团追求功名富贵的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

“学而优则仕”,李斯很懂这句话的涵义,当官的资本就是要通晓治理国家的帝王之术。李斯为了改变生活航向,也不得不走当时游学之士普遍的道路,即先投师受教。因此,李斯辞去了郡小吏的职务,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齐国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求学,拜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大师荀况为师。

荀况,史称荀卿或孙卿,人尊之为荀子。他是战国晚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理论代言人,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荀况的学说虽然仍以孔子为宗,但又结合战国时期变化了的形势,对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统一天下的形势需要。从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来看,他把儒学的“礼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结合在一起,即后人所说的“儒中有法”。

李斯投师荀况门下,主要着眼于学习所谓“帝王之术”,即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满足君主的扩张欲望和急功近利的“法治”学说。当时与李斯同学的还有韩非。他们都抛弃了老师的儒家仁义道德,而吸收他那符合法家理论的“帝王之术”。后来,韩非终于成为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而李斯则化理论为实践,成为真正实践法家思想的政治家。

李斯学成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去显露才干。他想效力于自己的国家楚国,又眼看着楚国江河日下,楚王已难有作为。其他东方各国也正在走下坡路,都不是能让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地。只有秦国最强盛,显得朝气蓬勃,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初步条件。于是,李斯决定西入秦国,一试身手。临行之前,荀卿曾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坦率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我听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游说之士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王羽翼丰满,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处士横议而又说自己羞于富贵,如此‘无为’,只是掩饰自己无能的表现,这是不合人之常情的,更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我将到秦王那里以取富贵。”李斯公然摈弃礼义,毫不虚伪,追求功利,这正是他的品性。这种强烈而偏狭的功利观伴其一生,成为催他奋进的动力。又是他这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往往在关键时刻模糊了他的视野,使他不能冷静地思考和理智地选择,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个人悲剧。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五月,李斯来到秦国时,正值庄襄王病死,13岁的赢政(秦始皇)即位,相国吕不韦总揽朝政。因此,李斯去投靠吕不韦,成为吕门“舍人”,也就是门下的食客。当时,诸侯贵族养士之风甚盛,吕不韦也承袭秦国传统的用人政策,广招宾客,从东方六国引进各种人才,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中,李斯很快显露出才华,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受到吕不韦的赏识。于是,吕不韦把他推荐到秦王宫廷里,担任郎官,郎官虽然品级低微,职责是守护宫门、侍卫人君、顾问建议及差遣出使等。但因职务之便,李斯有了接近国王的机会。

在此期间,天下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入朝称臣,魏亦举国听命于秦。这一年,虽有魏国信陵君率五国联军打败秦将蒙骜,实为回光返照、垂死挣扎而已。而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历经惠王、武王、昭王、文王、庄襄王六世,国力大增,兵强民富,实力远远超过了东方六国。秦统一宇内的形势已基本形成。当时秦王赢政虽然年轻,但志向远大、思想活跃,在丞相吕不韦的辅助下,正在为统一全国做准备。对此,李斯也和当时许多明智之士一样,看得非常清楚。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认准时机,及时地提出谋略和方案,为秦王献计献策。

有一次,李斯得到了一个向秦王上书的机会,便立刻提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建议。这封上书以简洁明晰的语言剖析了形势变化,以推动秦国加快统一六国的步伐。李斯综观时局,既指出了此时正是兼并六国的良机,又指出了倘坐失良机,就会有诸侯复强的危险,精辟而透彻。果然,这封奏书正合秦王赢政的心意,也是众大臣日思夜想的主要问题,秦王不能不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于是“乃拜李斯为长史,听其计”。

李斯刚从东方来,对那里各国政权的腐败和君臣离心的状况了如指掌。他建议,暗中派遣能言善辩、巧于谋略的官员,各带金银财宝,去游说诸侯。各诸侯国的大臣权贵如果贪财,就行贿收买;如果不为金钱所动,就派刺客把他杀掉。总的谋略是远交近攻,并利用一切手段,在六国君臣之间挑拨离间,破坏其团结,使其内部越来越乱,然后等待机会,派出良将劲旅各个击破。秦王赢政闻言大喜,更加信任李斯,不久便提升他为客卿。客卿是秦国专为从别国来的人才而设置的高级官位。李斯跻身于客卿之列,终于可以与国王和众大臣共谋国家大事了。

在以秦王赢政为首的决策层中,李斯占有重要的一席。他虽未能像王翦等武将那样,率领大军,开赴前线,效命疆场,但作为秦国的谋士,他参与了整个统一战争的重大决策。东方诸国疆域广大,犬牙交错,强弱不一,情况复杂,统一战争应从何入手,必须有一个全面规划。正是李斯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拟定出了攻灭六国的战略决策,即由近及远,避实就虚,选择弱点,正面突破,先灭掉韩,再扫两翼,最后消灭齐国。而统一战争的进程表明,这个策略是非常正确的。

同时,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战争固然是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还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之配合,如设法从内部瓦解,涣散敌国的军事力量,使其失去抵抗力等,从而使战争更加顺利地进行。这时候,李斯的策略就起了很大作用。例如赵国名将李牧,曾两次击退秦军的进攻,赵国将亡,他还率领赵军,坚持抵抗秦军达一年之久。于是,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国派人持金玉收买权臣郭开。郭开在赵王面前诬告李牧勾结秦国,阴谋反叛。赵王中计,杀死李牧,自毁长城,秦军乘乱进攻,不久就灭了赵国这个劲敌。在这期间,秦国基本上是按照李斯的战略安排,逐步吞食六国的,从而大大加快了统一战争的进程。正是由于这一策略的成功,秦王赢政才得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而李斯也赢得了秦王的信赖,官位不断升迁,逐渐成为秦国决策的主要人物。

面对排挤“谏逐客书”

就在李斯的仕途一帆风顺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几乎断送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

秦国和关东诸国相比,一向重用外来人才。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地位蒸蒸日上,更吸引了大批关东士人入秦。这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了秦国一些旧贵族的忌恨。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因为抵抗不住秦国的进攻,就派“水工”(水利专家)郑国去“间秦”,怂恿秦王修筑一条沟通泾河与洛河的渠道,引泾水灌田,干渠长三百多里,即历史上著名的“郑国渠”。

韩国的本意是想使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疲劳不堪,腾不出手来再向东征伐,以便暂时减轻秦对韩的军事压力。此术之愚蠢,犹如以肉投虎,虽然耗费了秦国十年之功,却可灌溉田地四万余顷。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国更加富强,为兼并战争作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正如后来郑国所说的,水渠修成,“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

渠将修成,郑国的间谍身份也暴露了,秦国上下一片哗然。接着,秦王赢政九年,长信侯缪毒发动叛乱。次年,又查明相国吕不韦与缪毒之乱有关,遂罢斥其相。郑国、吕不韦都不是秦国人,这就为一向守旧的宗室大臣提供了借口。他们本来就对秦“不用同姓”的政策不满,认为大量异国异姓的人充塞秦国上下,堵住了他们的仕途,因此乘机推波助澜,在秦王面前煽动:“一切在秦做官的外来人都是间谍,是为其本国利益来破坏秦国的,请把他们一概驱逐出境,免遗后患。”秦王赢政对此也不能不加怀疑,于是下了一道十分严厉的“逐客令”,“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作为楚人的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当时的李斯已到中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客卿,成为被驱逐的重点对象。眼看自己的前途将被断送,不仅对他本人,对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也相当不利,甚至有可能引起国内的动乱,削弱秦国实力。于是,在被逐的路上,李斯毅然向秦王上书,力请改变逐客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一文洋洋洒洒,多用排比句式和形象比喻。并巧于运用虚词助字作转折过渡,来增加文章气势和衬托作者的精神。文章思想犀利,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文章开宗明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针锋相对,观点鲜明。接着,李斯用透彻、明快、雄辩、激切的言词,连物比类,就秦国本身发展的历史事实,历述异国人的丰功传绩和关键作用。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是强秦的奠基之君,他从西戎迎来由余,从宛地(今河南南阳)得到百里奚,从宋国招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这五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兵强国富,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同盟,迫使他们一个个西面事秦。秦昭王得到魏国人范睢,计除秦国王庭上专权的亲贵大臣魏冉,加强了王权,并吞食诸侯,奠定了秦国帝业的基础。

上述四位国君,都是靠任用客卿而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作者借助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反问道:“客何负于秦哉?”假如这四位君主也“却宾不用”,那怎么会有今天强大的秦国呢?李斯又以秦王对来自异国的明珠美玉,骏马利剑、音乐、舞蹈、矿产、美女的喜爱为例,发问道,陛下并不因为这些所好不是秦国出产就舍弃不用,为什么独独对客卿要一概驱逐呢?“逐客”将破坏秦国威望,从此天下背秦,这实际是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排除“客”籍人才而去成就各诸侯国的功业,这决不是“跨海内制诸侯”的君主所应采取的态度,而是俗语所说的“借寇兵而赍盗粮”的做法。他由此得出结论,逐客之举是既损害了人民,又资助了敌国,“内自虚而外树怨”,破坏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好形势。这对秦国来说简直太危险了!

李斯的上述议论表明,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如何对待外国异域人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要不要广泛地争取人才,实现统一的大问题。很显然,“逐客”与秦王横扫宇内的既定方针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同类推荐
  • 汉人衣冢

    汉人衣冢

    辉煌的三国之后,似乎汉人的气运已被用尽!我们的兄弟被杀戮,被奴役!我们的姐妹被当做会说话的“两脚羊”,放入鼎中煮食!汉人的天空一片阴霾,没有希望,没有明天,有的只是深深的寒冬,彻骨的绝望!!
  • 文献:文苑经典集成

    文献:文苑经典集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献专著与其文化内涵。包括文献集成《管子》《七略》《汉魏丛书》《别录》《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百川学海》《续百川学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困学纪闻》等。
  • 神鹤奇侠传

    神鹤奇侠传

    《神鹤奇侠传》本故事隶属传统历史武侠剧。本剧题材新鲜,别具一格,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又能衬托侠士柔情。门派纷争、争权夺位、感情纠纷、宠物通灵、灵异诡途等精彩事件。故事内容敬请诸位细心品味,有看不懂的地方还请多看几遍。本剧预计100集左右,分上下部,每五章为一集,共百万字上下。(本故事纯属虚构,版权为本人所有,禁止复制转载,侵权!)
  • 大汉皇帝之刘放

    大汉皇帝之刘放

    当穿越到东汉末年汉室宗亲刘放的身上时,本主没有犹豫,既然来了,就干票大的。是男人就要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 大风歌者

    大风歌者

    考古学和史学博士刘宏,在一次考古中遇到意外,醒来后发现自己居然来到了大汉王朝,而且差一点就丢了小命!且看一个现代人如何在汉代叱诧风云,大风起兮,吾辈当歌!这里有千古一帝,有神秘的鬼谷门。这里有热血名将,有华夏儿郎的汉风傲骨。这里更有时代最强音:犯我大汉国威者,虽远必诛之!PS:每天早十点四十更新,读者书友群518740702
热门推荐
  • 纳尼亚传奇全集(英文原版)

    纳尼亚传奇全集(英文原版)

    “最伟大的牛津人”、一代宗师刘易斯写给孩子们的奇幻经典。《纳尼亚传奇全集(英文原版)》集神话、童话和传奇为一体,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纳尼亚传奇全集(英文原版)》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一些批评家、出版商和教育界人士公认为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本套装为全英文原版,同时配以全书朗读文件,使读者在享受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提升英文阅读水平。
  • 细雨流光

    细雨流光

    她这一世从没想过会与他有过任何的交接,一次偶然的相遇,决定了一生的纠葛,可是这一世,她爱他却也畏惧他。他从没想到为了一个女子,可以放弃自己的任何原则,甚至不惜为了她去伤害无辜的人,可纵使如此,他还是得不到她的心。
  • 攻略国师计划

    攻略国师计划

    叶青莲是紫月的亡国公主,六年前从现代莫名穿越过来,从前万千宠爱及一身,现在寄人篱下看人脸色。傅宁衡是西盛的国师,高冷冰山一座,谁和他说话都爱搭不理。试问国师大人如何攻略?且看叶青莲死缠烂打。
  • 盛宠记:天降江先生

    盛宠记:天降江先生

    苏映出于好心救了家门口受伤的男人以后,他就赖着不走了。“江先生,你什么时候走?”苏映忍住火气。“暂时不走。”江某人微笑。“还不走吗?”苏映强忍。“我想带你走。”江某人继续微笑。妈蛋!老娘不忍了!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绝世傲女笑天下

    绝世傲女笑天下

    第一次,有人狠毒地说:“我只是在利用你罢了!”她伤心欲绝与他同归于尽,却不想还有重生的转机。第二次,有人心疼地说:“别看了,等小姐要走了奴婢一定跟随!”却不想自己比她活得更长久更长久。。。第三次,有人悲愤地说:“你就是个祸害!天煞孤星!”她离开了,从此一去不复返。第四次。。。。。。第五次。。。。。。第。。。。。。她重生到异世,想把曾经错过的失去的补回来。她死过一次不想再这么遗憾,她竭尽所能去守护住最开始的真心,却终究敌不过这大千世界的人心难测。她身边的人从旧面孔变成新面孔,再从两两相伴到无依无靠为止,直到她登上强者的巅峰也终究没有明白自己最开始的初衷是什么她将心出卖给了魔鬼,最后的代价是?
  • 麦浪

    麦浪

    我还记得我爬在围墙上撒的那个谎话。“我亲眼见过金色的麦浪”。
  • 语用学教程

    语用学教程

    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由西方学者们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本书是在1996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研究生开设“语用学”课讲稿的基础上修订、整理而成的。本书除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之外,还可以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哲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等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所有对提高自身言语交际能力感兴趣的人们的有益的参考书。
  • 火武乾坤

    火武乾坤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谓的乐观,就是如何学会苦中作乐
  • 幸好我们都在也还都爱

    幸好我们都在也还都爱

    爱你我只用了一生,一生我也只爱了你。许默默,我爱你,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