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2100000048

第48章 惊天动地明清案英灵之冤泣鬼神(2)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有人控告李存义父子实际是胡党分子,应该处死。由于李善长的关系,太祖下诏免李存义父子的死罪,只是将他们安置到崇明一带。李善长却没到太祖那里谢恩,明太祖很不高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已是一位77岁高龄的老翁了,他想要建造豪华府第,就从信国公汤和那儿借来三百名士兵。汤和暗中告诉了太祖,太祖有疑虑,不知李善长要那么多士兵搞什么名堂。四月,丁斌犯罪要发配边疆,他与李善长有亲戚关系,李善长就多次向太祖为丁斌求情。太祖执法如山,对李善长看重私情的做法也很反感。

后来,又有人向太祖告李善长的状,说:“大将军蓝玉有一次到边塞戍守,来到捕鱼儿海那个地方,偶然间截获了一份情报,原来胡惟庸私通元朝残余势力,企图合兵谋叛。蓝玉迅速将详情呈报给李善长。李善长和胡惟庸有密切的交情,又有亲戚关系,所以李善长就把胡惟庸私通谋叛一事匿而不报。连万岁您都不知道,他的确犯有欺君之罪啊!”御史台的官员也趁机纷纷上奏,揭发李善长的罪状。就连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也状告李善长和胡惟庸相互贿赂,并常在一起暗中议事,有图谋不轨的迹象。太祖对李善长的不满转变为嫉恨,便萌发了杀他的念头。太祖认为,李善长既是开国功臣,又是皇帝国戚,却对胡惟庸的谋反企图遮遮掩掩,真是对自己不忠不义。

不久,有大臣面奏太祖,说近期星相大变,经占卜知道,将有大灾降临,须杀掉一些大臣来消灾,不然,国家会有大难。太祖会意,知道这是在请求杀掉李善长。于是,太祖以李善长同胡党一道,暗地勾结北元企图谋叛的罪名,逮捕了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的一天,李善长被赐自缢而死。犯谋逆罪当连坐,因而李善长的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也被株连斩杀。李善长死时,已是一位白发苍苍、行走不便的老翁了,他怎能有精力谋叛?而且家口七十余人也因此惨遭杀戮,岂不太冤了?值得庆幸的是,李善长还算是后继有人。他的儿子李祺是皇上的驸马,因而未被株连进去。李祺夫妻迁居江浦一带,不久也死去了。而他们的两个儿子李芳、李茂,因母亲贵为公主,保全了性命,而且还做了官。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这也算是李善长一家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时人奏谏冤案渐明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马上皇帝,他的许多文武官员都曾随他长期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开国功勋自然会萌生居功自傲的情绪,有不少公侯将相还曾是太祖早年时的故旧,也常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这都对太祖的皇权造成了威胁,这是太祖所无法容忍的。朱元璋是一位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从建立明王朝以来,他就注意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朱氏王朝。当他感到宰相胡惟庸有谋逆企图时,就坚决地镇压了这次未遂叛乱,并将与胡惟庸稍有关联的人都一律划为“胡党”,加以无情的诛灭。

明太祖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成长的,养成了他嗜杀的习性。他主张以猛治国,运用特务机构和酷刑来威慑臣民。他的皇太子朱标生活在太平环境中,长期受儒家教育的影响,为人忠厚,主张仁恕之道。太祖深知,凭朱标的性格能力,难以应付文武功臣骄横不法的局面。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杀尽所有对朱标的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朝臣。

据载,有一次,皇太子朱标劝谏太祖:“父皇您杀人太多了,弄得人人自危,恐怕不合适吧?”太祖只是瞪了他两眼,未作声就拂袖离去。到了第二天,太祖把朱标喊到身边,故意将一条棘杖放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面有难色,不知如何是好。太祖于是严肃地教训他:“怎么样?你怕有刺扎手,是吧?我现在要把这些刺都给去掉,然后再交给你,不就很容易地拾起来了吗?我所杀掉的都是天下有刺的坏人,只有除掉他们,你才能顺利地当这个家。”皇太子朱标却反驳道:“上有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国君,下才有像尧舜一样有德行的臣民啊!”太祖听后十分恼火,认为儿子在讽刺他无尧舜之德,就拿起身边的椅子,要砸朱标,朱标只好逃走。此事尽管未必真实,但从侧面反映了太祖为了太子将来能坐稳皇帝宝座,企图将这些功臣都斩尽杀绝,不给太子留一点“刺”。李善长等人就是这些可能会危及太子皇位的“刺”,因此,他们的死就并非偶然了。

明初洪武时期的文武大臣,多依附于某一派系集团,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其中淮西派占据优势,太祖朱元璋和徐达、李善长、胡惟庸、汤和等都是淮西人。浙东派官僚则以刘基为代表,在各政治派系中属于少数派。淮西派与浙东派官僚间结怨甚深,而淮西派内部也有一些矛盾。同时,还有其他官僚集团与淮西派间的矛盾。在各派政治派系之上,皇帝牢牢控制着国家的大权,他便利用各派系间的矛盾,重用淮人,又用非淮人来监视淮人,加强和巩固皇权。

李善长就生活在这种复杂的派系纷争之中。可他却未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矛盾,以至于树敌太多,引起皇帝怀疑,造成了个人悲剧。有一次,太祖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大会诸将,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在南京留守,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法,李善长向刘基求情,刘基置之不理,请示太祖恩准后,就杀掉了李彬。浙东地主集团本来是淮西集团的眼中钉,再加上这件事,结怨就更深了。

李善长与淮西派同僚也未能团结一致。早在太祖还做吴王时,李善长和徐达分别任右相国和左相国,他们因争议出兵吴地一事而争执不下,结果太祖听从了徐达的策略,出师大捷。自此,两人便不能和睦相处。汤和同李善长关系也不融洽。李善长有次借了汤和的士卒营建府邸,被汤和告了密状,使太祖对李善长更加不放心了。当有人状告李善长对胡惟庸私通北元一事匿而不报时,不少大臣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这更加快了李善长被杀的进程。可以说,李善长的冤死,也是明初各官僚集团间斗争的结果。

由此可见,李善长之死并不是偶然的。但是,李善长的死毕竟是冤枉的。因为,尽管他被以勾结胡党谋逆之罪受诛,但却无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罪名。距胡惟庸党案发生已十年了,早已白发苍苍的李善长,怎么有精力再去谋叛朝廷?他难道不愿和家人一起过太平生活吗?可最终太祖却以杀大臣弭灾为借口处死了他,真是荒唐透顶!况且,李善长家口七十余人都随着被杀,岂不是太冤枉了吗?从李善长冤死一案,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明初的政治斗争是何等的残酷!

许多正直的大臣深知李善长之冤。其中一位名叫王国用的人,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当时他官任虞部郎中,他分条陈述了李善长冤死的理由,并由明初名臣解缙代笔誊写了一份奏折,呈给了太祖,诉说了李善长一案的冤情。

奏折的大意是说:“人们喜爱自己的儿子,一定比喜爱其兄弟的孩子更深,这是人之常情。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不过是侄子那辈的亲戚。假使李善长辅佐胡惟庸谋成大业,也不过是开国第一大功臣而已,能当上太师或国公。他家的男人不过能娶公主为妻,女人也不过被封为妃子罢了。况且李善长又怎么不知道不可以侥幸心理谋求成功的道理?当年元朝鼎盛之时,想要谋求大业的人多得无法计算,可结果呢,没有一个不被斩尽杀绝的。这些事情都是李善长经常看到的。人要是年纪大了,精力自然赶不上从前了,谁不想生活得安逸一些呢?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想法,李善长是有的。他怎么会被那些亡命之徒诱惑呢?况且,他的儿子还在侍奉陛下您,陛下您想,凡是做这种反叛朝廷事情的人,必定与您有深仇大恨,或是因形势突变所致,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假若李善长父子去谋叛您,以求脱逃灾祸,那么他们必定不会像往常一样起居自若。谁都没有发觉他们有丝毫的行为不轨的迹象,若说他们有意背叛陛下您,是很难让臣民信服的。如果说天象显示出发生变乱,朝中大臣须应灾,这种以杀人应验天象的说法,怎么能认为是上天的意思呢!如今李善长已不幸被杀身亡,臣在这里恳求陛下您能明察此事,愿您能在将来再处置这种事情时,以李善长的事作为借鉴。李善长被冤杀了,天下谁不这样说:‘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善长,他最后的下场又怎样呢?’我担心天下会大乱,中国将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愿陛下您能多为大明的江山社稷想想啊!”

这份奏折呈上后,一直未有回音。其实,太祖心里清楚,李善长不会谋反的,杀他的确没有充足的理由。太祖杀李善长只是出于当时政治上的考虑,说李善长私通胡党谋叛只是借口罢了。可是,太祖对王国用也找不出充足的理由指责他,再说人家讲得句句在理,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因而,太祖就装着什么都不知道,没再给王国用任何答复。这份奏折也就被一直扣压在宫中了。从此以后,这桩震惊朝野的大冤案就再也无人提起了。

成名欲隐退诬陷去官俸

——刘基之冤在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有所谓“明初四先生”之称,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基和宋濂。宋濂以文章博知著称于世,刘基则以谋略出众为历代所传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刘基称之为自己的张子房(张良)。仅此一点即可看出,刘基在朱元璋众谋士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刘基功成身退,欲求自保。但是,他却受到诬陷,被削去官俸,忧郁而死,其子也被逼跳井身亡。

生逢元末孤臣忠心

刘基刘基(公元1311—1375年)浙江青田人,字伯温。刘基家是当地望族,他的曾祖父名刘濠,在宋朝末年任翰林掌书。宋朝被元灭亡后,青田人林融起兵反元,浙江的许多士大夫参与其事。这次起义被元军镇压下去以后,元廷遣官穷查余党,当地许多士大夫受到株连。元朝使者带着被株连者的名单,准备大肆诛杀。这个使者在刘濠家借宿,刘濠对使者盛宴款待,令其喝得酩酊大醉。半夜时,刘濠放火烧了房子,使者所携带的名单也随之被大火烧掉。于是,名单上被株连的人都因此而幸免于难。

刘基自幼聪明过人,他的塾师曾对他父亲说:“你祖上积德深厚,所以神灵让你家生了这么个聪明的孩子。这个孩子日后的前程不可限量,一定会为你家光耀门庭。”刘基的父亲自然十分高兴,更加留意对刘基的培养,总是聘请最有学识的人充任刘基的塾师。

元末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授官高安县丞。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政声,不久就被提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一个御史失职,刘基上疏弹劾。由于这个御史的同党暗中阻挠,刘基的奏疏如石沉大海。刘基极为气愤,便又上一疏,再次对那个御史进行弹劾,但仍和上次一样,未产生任何作用。不仅如此,这个御史的同党还对刘基进行威胁利诱。这件事对刘基的刺激很大,使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他本来打算尽心为元朝效力,但此事对他无异于当头一棒,使他感到事不可为,没必要再为腐朽的元王朝卖命。于是,他毅然辞去官职,回到青田老家。他利用家居的这段闲暇,博览群书,不仅精读儒家经典,而且对天文术数之学无不精通。

元末天下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基一面在家读书,一面时刻关心着天下大事,与友人谈话时,总是侃侃而论,见解精辟,令人倾倒。西蜀大名士赵天泽在说起江左人才时,首推刘基,认为刘基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并列的人物。

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浙东人方国珍趁天下大乱,亦起兵反元,在濒海各州县大加劫掠。元军对方国珍屡加征讨,而方国珍的势力却越来越大。元朝官府鉴于刘基的声望,遂征聘刘基为浙东行省都事,要他协助剿除方国珍。刘基建议,加固庆元等城池,然后派出精锐伺机攻杀。浙东行省按照刘基的建议重新布署,使方国珍很快陷于被动,屡次被官军打败,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方国珍遂上书请降。那些当政的官员大都暗中接受了方国珍的贿赂,所以都主张接受方国珍的投降。

刘基虽然是方国珍的同乡,但却力主拒降,认为方国珍投降是假,日后仍旧会危及地方。刘基一再力请,惹得当局大怒,认为刘基越权言事,竟将刘基羁押于绍兴。当时,方国珍得知刘基反对受降后,也曾派人以重金向刘基行贿,但被刘基严辞拒绝。方国珍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使元廷接受了他的投降,他名义上虽投降了元廷,但实际上仍拥兵自雄,并不服从元廷调遣。后来果不出刘基所料,方国珍不久又叛乱。

方国珍投降不久,其他小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在屡剿不效的情况下,浙东行省便又重新起用刘基,与另一个官员协力防守处州。在刘基的精心谋划下,处州的防务大为加强,起义军数次进攻都被击退。为此,经略使向元廷上报刘基守城功高,请予升赏。但因刘基曾反对招降方国珍一事,当局并未按功行赏,而只是授给刘基一个总管府判的小官,且不能参与兵事。刘基感到这是对自己的污辱,遂辞官还籍。他在这段家居期间,写成了《郁离子》一书,在书中表达了他的豪迈志向。这表明,他并不安于这种家居生活,而是在等待时机,以求一展宏图。

出谋划策翦灭群雄

刘基生活的元末明初是个急剧动荡的时代,天下纷纷扰扰,战乱不止。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等人以“重开大宋之天”相号召,在河南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各地的白莲教徒纷纷起兵响应。明太祖朱元璋原是个游方僧,他看到天下大乱,便丢弃了僧人的衣钵,投身到郭子兴的起义军中。郭子兴看他才略出众,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这就是以贤惠著称的马皇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就成了这支队伍的统帅。他率军渡过长江,并于第二年攻占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的力量一天天壮大起来,成了逐鹿中原的一支劲旅。

这时,除了北边的元政权以外,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下。徐寿辉是长江中上游的红巾军首领,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后来,陈友谅把徐寿辉杀掉,自称皇帝,国号“汉”,年号“大义”。他拥众数十万,与朱元璋展开激烈的争战。

张士诚以平江(今苏州)为都城,自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他不属红巾军系统,对元政权时降时叛。另外,浙东还有一个方国珍割据政权,也有相当势力。在四川,明玉珍还建立了一个大夏政权,年号“天统”,定都重庆。这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都想取元政权而代之。朱元璋被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集团中间,时刻面临着来自两边的攻击。陈友谅和张士诚还不断暗中联系,企图联合灭掉朱元璋。

同类推荐
  • 应天皇都

    应天皇都

    王者的成就,不是一人的拼杀,帝业!那是几世的筹谋和万人的艰辛。乱世枭雄,一世情仇,该怎么完结?乱世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数万百姓起而响应。白莲教成为起义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支起义军,只待时机!
  • 崛起清末

    崛起清末

    特战大队长张仁杰为追回国家机密手刃叛徒,大意之下造到暗算,灵魂回到清末。中法战争在即,张仁杰能做什么?立足台湾,如何发展壮大?日寇觊觎,吞并台湾之心不死,面对敌人,张仁杰如何抵挡?一切尽在崛起清末!(本书种田文,慢慢发展,不是一口吃成的胖子,不能一上来就和列强抗争,请伴随张仁杰一起成长!)
  • 重生康乾做帝师

    重生康乾做帝师

    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看一代帝师黄义德如何闪耀光芒。坐看百年风云变化,给您看一段不一样的清史。(特此申明——本故事纯属虚构YY,只为喜欢看的读者提供一点小小的乐趣。如有不喜欢清朝的读者,请点击右上面的叉,然后去看其他的书来享受阅读的乐趣)
  • 大业沙崩

    大业沙崩

    雄心勃勃的杨广通过仁寿宫变、镇压五弟汉王杨凉的造反登上至尊宝座,他企图通过建立超越秦皇汉武的丰功伟业,证明自己是旷世奇主,结果,狼烟四起,江山崩塌。在这治乱之间,英雄豪杰,纵横驰骋,各方势力,勾心斗角。英雄耶?凡庸耶?君子耶?小人耶?是耶?非耶?
  • 五龙争霸

    五龙争霸

    该书主要描写了西夏、宋、辽、金、元(蒙古)的兴盛衰亡。全书历史跨度240余年,本书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结构形式,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可读性强,是一部历史普及性读物。
热门推荐
  • 生而彷徨

    生而彷徨

    “七岁那年,我抓住了一只蝉,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十七岁那年,我吻过她的脸,就以为能和她永远。”终有一日,你我各自成亲,一妻二妾三四儿女,五六年间,沧海桑田,历历过往七八事,皆成旧梦,余下二三不过年少轻狂,老来相忆,空作笑谈尔。行走于广阔的天地间,我们的内心是否显得过于狭窄,激荡在时间的长河,溺水的我们可否放弃挣扎,永远在前行的我们,生而彷徨。
  • 我的鬼事

    我的鬼事

    没有人期待的灵异故事,在我这里展开。所以,我们说鬼……‘鬼’,飘若幽灵,出背后,现镜中,可变幻,无面孔,当你发冷,它就在你身后……我是一名真正的阴阳先生,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们,世上真的有鬼!
  • 浮沉异世录

    浮沉异世录

    被捡来的?野种?齐岳在齐家的流言蜚语中,选择了偷偷的离开。废材?说我扮猪吃老虎?我只不过是低调。我只不过想平淡的过一生
  • 宠妻无度总裁第一夫人

    宠妻无度总裁第一夫人

    听说妹妹要与自己的未婚夫结婚了?正好,本姑娘不要的男人正适合白莲花妹妹……只是,这个天天缠在自己身后的男人是谁?!竟然还光明正大地说:老婆大人,晚上去你家吧,老公给你暖床!”“…滚”某男扬起了大灰狼的邪恶笑容…“老婆大人,我滚了的话,我们公司的合作也要滚啦…”……某女背对着大灰狼,深呼吸深呼吸…转头一个灿烂的微笑“老公,走,我们回家!”………本文讲述了大灰狼男主把夫人拐进家里顺道吃掉的艰难曲折艰险道路!(女主是总裁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女主会被可恶的小三欺负了呦!~\(≧▽≦)/~)
  • 种田博饭家常事

    种田博饭家常事

    现代农村失学少女,外出打工,被骗,逃跑时坠崖而亡,重生在古代有孕少妇身上——家徒四壁、酒鬼丈夫、漠视公婆、怪异娘家;这样一位仅仅初中毕业的农村失足少女该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银花从来就知道什么都比不上踏踏实实种田稳妥安心,任何人都比不过血肉至亲可靠,吃多少苦才有多少好日子……大山里出来的姑娘握着一手“烂牌”,靠着自己的人生信条一步步走上安康大道的乡土文。
  • 月咒之再生缘

    月咒之再生缘

    父母重男轻女,没关系,我自强不息!初恋弃我而去,没关系,没了爱情还有友谊!初一、十五怪梦准时来袭,记下来,将来出书去!郝吉说:等我再成长几年,到了可以为你遮风避雨之时,我希望那时我可以站在你的面前,对你说“你好,我是郝吉,我喜欢你很久了。”韩斌说:东霖,我是真的喜欢芯芯。谢东霖说:如果不是因为韩斌,我可能也会爱上你。江沐洋说:……(对不起,这个只能保密!)小鲜肉、大帅哥、花样暖男、神奇大叔同时出现,我一一笑纳,可风云突变,香饽饽变成了臭鸡蛋,还好我是贱生贱养,就是不倒!你不服气,没关系!大风大浪我都挺住了,可是偏偏最受不了风和日丽……
  • 强制宠婚:恶魔霸上呆萌妃

    强制宠婚:恶魔霸上呆萌妃

    天帝:我要的,是一个真正可以凌驾于六界的魔。墨家家主:魔界日衰,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魔出现,孩子们,对不起。符家家主:墨大少大劫将至,望离。当他重归上都,带着一个女人。为了那个女人,他不惜与六界为敌,搅得这天下大乱。最终,又是谁输谁赢?
  • 斗罗大陆之神界之巅

    斗罗大陆之神界之巅

    神界将临四位神袛,但是这种宁静很快被唐三先前被杀的罗刹神和天使神破坏了。为了复新神界,全部神袛挺身而出,修罗神重出神界,生命女神为了神界和平自毁神格,海神爆发,神界之路向你展开!
  • TFBOYS之血族爱恋

    TFBOYS之血族爱恋

    她们是血族的三位公主,而他们是人类世界的三位少年,当高冷遇到阳光,吃货遇到吃货,文静遇到温柔,这场禁忌之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 胎儿发育与胎教

    胎儿发育与胎教

    胎教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是随着科学文化和优胜优育的发展而产生的。本书介绍了各胎龄的胎儿发育、胎教科学、胎教方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