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900000022

第22章 世界主要国家国际传播发展史(2)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第一场利用现代大众传媒手段作为宣传工具的战争。不过由于当时人们对媒体宣传接触有限,因而宣传的实际效果十分有限。从一战期间的宣传来看,更多的是具有欺骗性的宣传,从而导致了许多国家对此种欺骗大众、说服力强大的传媒手段感到害怕和反感。这一时期,小册子和传单等手段成为协约国和同盟国争相利用的宣传工具。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对外宣传主要是针对德国和意大利等同盟国的。美国将大部分精力用来宣传美国的力量,一种画有一排士兵的传单在德军前线散发,传单上的士兵数量每月随着美军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传单上说,目前在法国有190万美国人,还有10倍以上的人在美国严阵以待。传单还特意强调了德军的人员伤亡和船舰损失情况。他们还通过散布走私者在一德国城市被捕的消息,暗示德国食品及原材料的匮乏。美国对意大利宣传的基调很明确,就是宣扬美国粉碎同盟国的坚定决心,这一点从其备战情况就可以看得出来。公共信息委员会准备了大量新闻材料,通过意大利最大的新闻机构斯泰法尼通讯社散发出去,这些材料涉及军事准备、舰船制造、食品储备、自由贷款、红十字会和其他平民服务。一种特制的油印新闻信被寄给了有影响力的意大利人。同时,他们挑选一些意大利记者到美国游历,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住在美国的意大利人也被鼓励写信回家,宣传美国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他们还诱使一些报纸与其合作,印制各种小册子,派美国人(尤其是意大利裔的)到各地演讲,并提供大量电影胶片和幻灯片。美国的照片和明信片、丝带和纽扣、海报、旗帜、音乐和展览到处可见。一队真实、活生生的美国士兵被带到了意大利,主要目的是展示而不是作战。作为美国代表团的先遣部队,他们唤起了巨大的热情。

由于收音机的缺乏,一战期间广播在宣传上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在此期间,美国的广播业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美国对德宣战的第二天,根据1912年的无线电法,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宣布美国政府接管全国的无线电局。1917年4月,海军部次长富兰克林·D.罗斯福为了调整产业界的利害关系,开始对极为复杂的技术专利实行统一管理,使收音机得以大批量生产。而且,联邦政府和军方担心无线电通讯技术被英国企业“美国马可尼公司”所垄断,决定对其实施国家控制。后来,经由海军的周旋,通用电气公司购买了马可尼公司的股份,并于1919年10月组成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在RCA成立之后,美国的无线电广播得到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广播产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美国电影在一战期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公共信息委员会策划了《德国皇帝》、《柏林的野兽》等反德影片,并对卓别林的反德电影《夏尔洛从军记》和其他爱国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帮助。公共信息委员会对在同盟国和中立国上映的宣传影片,也提供了财政上的援助,为美国电影占有世界电影的市场份额铺平了道路。实际上,在战争期间,欧洲各国都中止了电影的制作,美国成了唯一的电影出口国。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各国上映电影的85%、美国上映电影的98%为美国电影。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对外宣传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由战前的负债国变成债权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在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的推动下,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对此,美国奉行了一种表面上不偏不倚的中立主义政策,实则是绥靖政策。不过,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传播的重要性和控制传播系统的必要性,整个国际传播系统实现了再整合,英国的帝国传播系统开始受到挑战,美国在这段时间着手建立和控制国际无线网络。1919年10月,美国政府强迫英国企业美国马可尼公司出售在其美国的分公司,成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之后,就标志着美国不再依赖英国控制的海底电缆,并且参与到了国际无线电领域中。到192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已控制了42条国际无线电线路。

美联社在战后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通讯社的条件。但是,由于合众社不受“三边四社协定”的束缚,对美联社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加之受报业同盟卡特尔的限制,其发展受到了制约。美联社内部经过广泛的讨论,决定脱离“三边四社协定”的约束,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从1930年起,美联社开始向日本提供新闻。1934年,美联社开始向全世界提供有限图片传真业务,以领先于其他通讯社两年的时间使用了这项技术。经过快速的扩展特别是战争的推动,美联社最终于1944年发展成为全球性服务机构。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对外宣传

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了一种姑息纵容法西斯的中立政策,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介入战争。在对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宣传方面,美国起步也较晚。二战期间,在“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名义下,美国政府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牢牢地控制住了新闻界:除对新闻实行严格有效的检查外,还充分利用媒介,作为对敌宣传、争取舆论、鼓舞士气的工具,美国的各种传播媒介也被纳入到战争的轨道中。

美国为了制造战争借口、蒙蔽大众或鼓舞士气以赢得舆论支持,专门成立了一些新闻宣传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控制舆论导向、散布虚假信息以及管控各种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其整体战略的实施。罗斯福总统于1942年6月下令建立战时新闻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OWI),战时新闻局下设新闻处。其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发布战争新闻,年度预算为100万美元,有250名固定雇员。有关战争的新闻稿件(包括消息、图片等)和背景材料由此发送到国内各地的新闻媒体和海外新闻处,然后再通过海外新闻处向世界各地发送新闻。战时新闻局出版了《时事周报》、《降落伞新闻》等日文报纸,并用飞机把他们撒向日军阵地。此外,在战争报道上最有成效的报刊有《纽约日报》、《芝加哥每日新闻》以及《时代》周刊等。《纽约时报》的军事评论、战略分析文章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芝加哥每日新闻》则第一个全面报道了苏芬战争、德国入侵挪威及苏德战争的场面等。另外,战时新闻局认为电影是战时的重要产业,战时新闻局电影部制作了对外宣传片《美国新闻》。1942年底,美国侦察局组建了秘密宣传机关,后改为心理战处。该机构专门从事宣传战,包括制定具体宣传条令或指示等,并以军事情报局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名义下发,用于指导媒体的宣传。

美国的广播在二战期间发挥了其独特优势。二战期间成立的美国之音电台在对外宣传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2年2月,美国的海外广播宣传开始,当时以11个私人短波电台对欧洲播出名为“美国之音”的节目。同年6月,美国之音归属战时新闻局,成为美国政府战时进行信息传播和宣传的最重要部门。在战争期间,为了动员舆论,打破法西斯宣传,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一时期的美国之音,带有较明显的为战争服务的倾向。虽然节目内容上侧重报道敌人的失利,呼吁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击败德国法西斯,但在具体报道过程中,却力图据实报道,侧重播送“事实性新闻和平衡性新闻”。二战期间,美国之音获得了一定声誉。美国广播的主要力量是面向太平洋地区及拉丁美洲,一个大型发射台建立在旧金山。同时,美国并没有放弃对欧洲进行广播,但它从未达到英国的那种影响力,它在欧洲的收听率一直比较低。

在战争期间,美国意识到尖锐的意识形态导致传播越来越政治化,所以在将私人媒体纳入政府监管之下的同时,也开展了由政府直接领导的国际广播业务。在这一段时期,国际传播系统逐渐变成了战争手段。

三、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宣传

1.冷战期间美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外政策

二战之后的美国进入了所谓的全球扩张时期,这个时期它的主要对手就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不断攀升,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动摇,杜鲁门政府的对苏遏制战略逐步形成。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爆发。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美国凭借其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中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第二个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处于战略守势,苏联则强势扩张。这一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入越战的泥潭,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制苏联的扩展。第三个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一时期,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苏联则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美国的经济得以恢复,在外交上,他认为美国应该灵活地运用和平演变和军事遏制两手策略,以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和平和民族主义”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而苏联国内经济出现停滞,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全面采取收缩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结束。

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以苏联战略为核心,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来遏制苏联以及社会主义阵营。

2.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外宣传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削减了国际广播运作的预算。1946年,杜鲁门总统取消战时新闻局,将其仅剩的一小部分划归到国务院,其人员从战时的11000人裁减至3000人,其中包括美国之音和安排在美国使馆内的人员。美国之音对苏联的批评也尽量保持低调。

然而,国际形势在战后迅速变化。1949年的柏林危机、西欧亲共产主义政党的兴起、欧洲帝国旧势力的瓦解、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等国际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又开始加强对外宣传。杜鲁门总统在1950年4月发起了“真理运动”,呼吁所有的媒体同共产党人作斗争。1951年,还成立了心理战略委员会,给国际反共宣传提供建议。195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独立于国务院之外的美国新闻署,美国之音又开始再次活跃。

冷战期间,美国在对外宣传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国际广播依然是对外传播的主要力量,但通讯社的作用也开始凸显;电视实现了对重大国际事件的现场直播,成为国际传播中的新力量;美国与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传播特征;关于越南战争的报道是美国在宣传中的一个败笔,美国政府控制了对外传播,但是对国内媒体的管控却并不成功。

冷战时期,美国逐步发展了多元化的政治宣传和信息服务:国际广播网包括美国之音和马蒂电台等,还有各种国际组织活动、使馆所从事的公共事务活动、外资的新闻出版业、慈善业与发展援助项目等。同时,美国也使用了地下电台,如CIA资助的针对古巴的“天鹅电台(Radio Swan)”和被秘密资助达20年之久的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

美国政府有效利用美国之音来获取自身政治利益,在冷战时期达到了顶峰。1988年,美国之音欧洲台开始在慕尼黑采用中波播出。另外,全世界共有103个国家的电视台或电台播出美国之音的节目。美国之音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心理战”的主要进攻对象。它通过大量播送带有西方观点的新闻、音乐、文化等多方面的节目,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渗透,继而挑动当地人民对本国政府的不满,以便“对付日益扩大的共产主义威胁”(前美国总统杜鲁门语)。

由美国之音协助的马蒂电台(Radio Marti)于1985年5月开播。这家电台效仿自由欧洲之声电台的模式建立,用以向古巴播送时事新闻与评论,每天通过设在华盛顿的播音室和设在佛罗里达州基斯(Keys)的一台功率达5万瓦的调幅发射器,用西班牙语进行14个半小时的新闻、娱乐和体育节目广播。

除利用自己的宣传工具外,美国还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结盟,不仅使其对美国提供的新闻信息不加阻拦地使用、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而且使这些国家对外广播的播出内容同样带有政治宣传色彩,强化对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

除了广播,通讯社、报纸以及电视网在冷战期间也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的对外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中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立足现实和本土,着眼未来与世界,努力构建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相适应,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有机构成的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内涵,充分表达现代教育的切实性和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特征。
  • 电影编剧的秘密

    电影编剧的秘密

    本书收入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在书中,两个热爱电影的人像聊天那样纵论电影,将芦苇的成长经历与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谈话的方式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读之不但让人觉得过瘾,还会使人油然产生一种信心,对编剧技巧跃跃欲试。作为创作示范,书后还附有芦苇从未发表的电影剧本《赤壁》。如果你热爱电影,又曾萌发过写作剧本的冲动,不时还对拍电影当导演想入非非,那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也许,你在阅读中还会产生独享秘笈的快感,甚至有一种被大师点拨的幸福。
  • 加拿大概况

    加拿大概况

    北冰洋、极地地区、高原、西北海岸、东北林地和巨大而众多的湖泊都是加拿大生活多姿多彩的原因。西北的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稳定,很快就形成了等级社会,根据财富和门第就划分出来了首领、贵族和平民。这种等级社会在北方的印第安少数民族里,如特领吉族和海达族中尤其明显。在上述的三个阶层之外的就是奴隶,一般是战俘;还有的是那些失去了财产的人,例如因为债务而倾家荡产的人。不管情形怎样,这些人毫无权利可言。南部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撒利希人不是太关注财富与阶层;不过一个部落与另一个部落的差别也很大。然而总起来说,在加拿大的原居住民族中,礼仪最精细最繁琐的民族多生活在西海岸,而且他们的艺术特征明显。
热门推荐
  • 走向未来

    走向未来

    一个博士与机器人保姆的故事。为爱求永生,共同走向未来。
  • 经营大帝

    经营大帝

    内心强大成妖孽的商人之子,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聚天下之力,把生意经营到极致,成功商人不仅经营生意,还经营人心,经营世事,经营文化、历史和未来。而史书欠他们一个故事,欠了五千年,欠得太久太久……【从《经营大帝》开始,历史小说诞生一个新流派:通史小说,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读者交流群:10226976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EXO逗比天使

    EXO逗比天使

    当逗比预言天使在预言是碰见帅哥,果断扑上!“对··对··”“对什么对!你做的很对么?”“不···”“···”“起!”“唉:-(”脑残重病患者带你玩遍全天下!
  • 极品花魁

    极品花魁

    穿越醒来,发现自己身处青楼只有14岁,前世为杀手的她,文韬武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世为人的她,为求长远,勤学苦练,在前世的基础上又创出新一番世界。几年时间,她如常冷血,依然隐于青楼,身份却神秘莫测,却不想有一天,会遇到如此多的桃花劫,本就冷血无情,谁又能夺她之爱。
  • 枪剑神域

    枪剑神域

    三年前。名为第二世界的虚拟现实游戏面世了,但由于当时虚拟现实技术的不稳定性,参加游戏资格的人数只有八千名,并且玩家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的玩家就会失去游戏资格。因此那八千名玩家在后来也被人称之为封测者。三年后,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 迷失古境

    迷失古境

    一位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对一个古老家族的考察过程中,竟无意间发现一个关于史前超古文明的线索。具推测,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开发出一种超级能源,而这种能源正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经过他的进一步调查,找到文明的关键很有可能位于中国东海境内。这是一个机密,却由于间谍的原因不胫而走。结果,机密不再是机密,而成了与时间赛跑者胜利的奖品了。一些国家竭尽全力,甚至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们派出最顶尖的部队、拿出最厉害的武器,为的就是得到这种能源。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一支由教师、运动员、特种兵、狙击手、鬼才学者、科学狂人等精英人物秘密组成的探险队踏上了寻找新能源的旅程。
  • 校草专属:夜少,求放过!

    校草专属:夜少,求放过!

    什么!妈咪让我这个宝贝女儿去圣樱学院是为见那啥破夜未婚夫!想我堂堂四大家族之一晴氏企业的千金小姐怎么会乖乖去那学院!乖乖去见那啥姓夜的!呵∽呵∽”某女坐在被强行压迫在送往学院的路上为自己的豪言壮语而苦不堪言。“女人,偷走了我的心,还想逃婚。”某个妖孽邪魅说的。“再也不敢了,我发4。”看一代千金小姐如何玩转校园,征服妖孽校草!
  • 正统临戎录

    正统临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海贼王之鹤望兰

    海贼王之鹤望兰

    少年银发白衣,金眸闪烁,嘴角轻扬。腰间佩刀出鞘,刀身锋芒毕露。鹤羽漫天飞扬,他伫立满天飞羽中,在夕阳下被染的如血般艳红。少年金发耀眼,蓝眸清澈,温柔微笑。他踏入黑暗的河面,身边缓缓浮起一片幽森冥火,在河的尽头逐渐消散了身影。繁花一地,花瓣纷飞之间,他瞥见一道熟悉的身影,紧紧追随,却只能看他渐走渐远。冥火摇曳,冥河的水静静流淌,彼岸花如火般盛开。他看着鹤羽轻轻落到地面,羽织轻摆,银发如昼。他看着明灭变幻的冥火,心下终于释然。戴草帽的骷髅旗飘扬,戴草帽的少年抱胸伫立在船首,看着前方一片黑暗。海棠花凋零,花瓣落地。熟悉的容颜,却不再是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