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杨
构字过程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吐字发声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需要依托各构字器官通过一定的发音动作对从喉部发出的声束和从肺部呼出的气流进行节制加工,并依据不同的控制方式形成不同的音节。构字器官是声道上端最活跃的器官,它包括双唇、舌、上下齿、硬腭、软腭、表情肌等,在播音主持时伴随着以上器官明显的动作过程。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播音员主持人往往忽略这一过程的重要性,控制无力或失调,致使发音动作绵软、松懈、无力、干扁,直接影响到字音的清晰度和美感。
发音动作在构字发音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控制调整,任何控制调整都脱离不了心理因素的控制和大脑神经系统的支配,本文所解读的这种积极作用,将在心理层面的作用基础上,重点探讨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如何加强对发音动作生理层面的控制作用。本文拟从构字发音的前、中、后三个不同过程阶段,分别解读构字器官发音动作控制的积极作用及其相应控制方法。
一、发音前构字器官动作控制的积极作用
本部分主要解读发音之前构字器官发音动作控制的意识准备过程,主要探讨心理状态的调控作用、动作要领的认识作用。
(一)调控正确的发音动作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在意识体系和他的外显行为体系一一对应。在构字过程之前,大脑预先对发音动作进行梳理支配,刺激神经系统对相应构字器官的动作做出下一步的指示,其控制手段就是不断进行心理状态的暗示调节,使之进入某种意识阶段,从而协调各构字器官产生相应的行为动作。有时,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音技巧更“优先”地左右着字音的形成。因此,在发音前,播音员主持人应当具备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力,以饱满的发音前状态促进构字器官机体的打开。
(二)建立正确的发音动作意识概念
构字器官的发音动作是否准确到位,从听觉判断的角度来说,主要取决于发出的字音是否符合“准”与“美”这两个判断标准。“准”主要指字音的正确与否;“美”主要指字音的清晰度、熟练度以及字音品质的提高和意义的完善。要做到“音义统一”,就必须了解各构字器官相应的发音动作概念。另外,本文主要侧重于研究在电视播音主持时构字器官的发音动作,由于电视比广播承载了更多有关“形”方面的显性因素,因此围绕播音员主持人的画面形象,对其构字器官的发音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字器官中,动作使用幅度最大、最积极、最频繁的器官分别是双唇、舌、软腭和表情肌,要提高这些构字器官的发音动作能力,就必须发挥意识的积极控制作用,应明确各构字器官的生理动作意识概念。
双唇:双唇是吐字发声过程中经历的最后一道关口,其发音动作的意识控制作用直接关乎字音的最终形成和听觉效果。唇部力量的分散是造成字音分散的主要原因,唇部动作的灵活、有力、集中可以使字音准确、清晰、圆润,因此,双唇要有较强的收撮力且力量要集中到唇中央的三分之一处。此外,双唇还要贴住上下齿面运动,这样不但可以改善因为双唇松弛所造成的撅唇和满口腔用力、嘴角两边用力的弊端,还可以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改善面部形象,使表情肌上提,找到“微笑感”。
舌:在普通话声母发音中,除去辅音当中的双唇音b、p、m和唇齿音f是依靠双唇和齿的运动发音以外,其余都和舌的运动有关;在普通话韵母发音中,单韵母舌位的位置状态和复韵母舌位的滑动变化,也都依托于舌的积极运动。可见,舌在发音运动中参与着字音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对舌的发音动作的意识控制是构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不仅要依靠舌的准确动作达到字音的清晰度,还要加强舌的发音力度来体现字音的意义与美感。要“治疗”唇舌无力这一在当前许多播音员主持人中流行的“时髦病”,就要让构字器官的力量主要集中于唇和舌,尤其是舌的“弹卷力”和“收缩力”上,要求舌的力量要集中在前后中纵线上;另外,在发音意识准确的基础上,舌体适度“收缩发音”,应时刻感觉舌体缩小而非伸展,这样有利于舌体动作的弹动有力。
软腭:挺软腭是抬起上腭后部的动作,可以加大口腔后部的空间,使后声腔完全打开,加大舌的灵活活动范围,避免打开口腔仅等于张大前声腔,呈“>”型,使字音干扁;同时减小鼻腔出路的入口,以避免声音过多地灌入鼻腔而造成浓重的鼻音。挺软腭可以通过“半打哈欠”和夸张吸气的意识来获得,并在播音主持时保持这种状态来发音,以达到声音的圆润与饱满。
表情肌:这里的表情肌主要指颧肌、口轮匝肌、颊肌、嚼肌等口部肌肉,尤其以颧肌的上提和众口部肌肉的紧张控制作为意识要领规范发音动作。提颧肌,就是抬起上腭前部的动作,口腔的前部以及上腭的顶部有展宽的感觉,同时鼻孔也会略微张大。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微笑的动作来体会,但不是做成微笑状,只是颧肌稍有上提紧张的感觉即可。有意识让口轮匝肌、颊肌、嚼肌等口部肌肉提前进入紧张状态,用后槽牙撕咬东西的办法反复做几十次后,记住口部肌肉发酸紧张的感觉,在播音主持中保持住这种状态来发音,表情肌的控制力量便会加大且更加灵活。表情肌的动作控制可以避免因肌肉松弛下拉而造成僵硬、严肃甚至无神的表情,增加播音员主持人的面部美感和亲切感。
以上解读了四种常用构字器官相应的发音动作控制概念。在实际构字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构字器官的参与完成,比如牙关的打开、下巴的放松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的配合要领。播音员主持人要提前掌握各构字器官的发音要领,并时刻有意识地控制各器官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以便为构字发音动作过程中的积极控制做好铺垫。
二、发音中构字器官动作控制的积极作用
本部分主要解读在构字发音动作进行之中,如何通过三种控制方法展开对构字器官发音动作控制积极作用的探讨。主要探讨如何对进行中的发音动作实施提示、预防、判断、调节等积极作用。
(一)“刻意雕琢”法
这个方法可以快速解决构字器官发音动作的“准”的问题。正确的发音部位是一个可活动变化的区域,各构字器官要在自己可允许的区域内,找到最准确的动作活动范围。各构字器官在音准的前提下,先要刻意地适度夸大动作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自己的可控极限动作感受,通过这种夸张做法,激活某些器官的敏锐性和感知度,与懒惰、僵硬、机械、不到位或不恰当的动作方式进行对比,以便找到最“准”的发音位置和动作方式。
在夸大了各构字器官的发音动作方式并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之后,接下来将要解决的是“矫枉过正”的过程,也就是如何使夸张发音过渡到自然发音的过程。构字器官的发音动作必须遵循一步到位的原则,如果仅依靠“夸张”的方法来不断地找位置和状态,无疑会使字音生硬、机械。此外,电视播音主持伴随着播音员主持人的面部形象,过分夸张的发音动作会使观众感到滑稽可笑,因此在控制构字器官的发音动作时,要充分考虑视觉因素,把握适当自然的发音动作幅度。在对构字器官夸张到可控极限动作之后,播音员主持人已体会到正确且稍“过”的发音动作,应在此基础上继续运用“夸张”的意识但使其动作稍作回收调整,接近自然状态中的最大幅度,以达到流畅自如的自然发音效果。例如大部分山东人在读前鼻音韵母时,容易出现“音扁”的问题,可以运用“刻意雕琢”法进行控制。以“ɑn”音为例,在发“ɑ”音时,可有意识地夸大挺软腭的动作,使后声腔打开,同时为避免因展唇而造成的音扁,还要夸张感受上、下齿立起的距离很大,这样有助于保持“立”而非“扁”的发音状态。但在实际发音时,掌控构字器官的动作应在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进行最大化的“立起”;此外,在最后归音时夸张感受软腭下塌的动作产生鼻音色彩,同时刻意控制舌尖最后抵触前硬腭的归音动作,使字音立起归音到位,避免音扁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