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78

第78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7)

对于语言世界来说,“空”是“菩提”的本质属性,凡言菩提或菩提性处,无不是“空”。经云:言菩提者,空之异名。由空空故,菩提亦空;菩提空故,诸法亦空。是故如来,“如其空性”觉一切法;“不由空故”觉法性空。由一理趣智故,觉法性空。空与菩提性无有二。由无二故,不可说言此是菩提、此是空性;若有二者,则可说言此为菩提、此为空性。以法无二,无有二相——无名无相无行,毕竟不行,亦不现行。所言空者,远离取执。胜义谛中,无法可得。由性空故说名为空,如说太虚名为虚空,而太虚性不可言说……如是悟入诸法,实无有名,假立名说。然诸法名,无方无处;如名诠诸法,此法无方无处,亦复如是。如来了知,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无生、无起;如是知已而证解脱,然其实性,无缚无解。这一段长文的中心,在确立“菩提即空”的根本命题。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

(1) “菩提空故,诸法亦空”。就是说,诸法空是由于菩提空。大小乘无不讲空,但空的含义和说空的角度各有不同,此处从菩提性空说明一切法空,就是别树一帜。按本经的上述看法,菩提性空,意即是心体本净、自性清净、内外寂静。如此,则凡心所生所起,都是外加与心体的所谓“客尘”,其表现则是差别万千的“诸法”,与“菩提”自性无关。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诸法虚幻,没有确实的性相。换言之,菩提空,指菩提自性清净空;诸法空,指诸法虚假不实空。两者虽同为空,指谓的内涵有所不同。由于菩提不可为“识”所识,是故建立在识上的一切表象都是虚幻,一切言说都是假立,没有“诸法”真实性的根据。所以经文要求,认识上不可取执,“远离取执”,亦谓之“空”。

(2) “菩提与太虚等”。经云:菩提之性与太虚等。然太虚性无等不等,菩提亦尔,无等不等;犹如诸法,性无真实,不可说等及不等……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无不平等。用虚空譬喻菩提,是个老方法,此处在揭示菩提的另一个属性“平等”——菩提性平等、诸法平等,由此确立本经看待众生的基本态度。从佛教传统认为,虚空是构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六大因素之一,因而是“有”,而且是“实有”;它的特点是容纳一切物体和一切变化,但本身却非物体,也无变化。据此理解“菩提”及其与诸法的关系,则菩提性空并非说菩提是非存在,它容纳一切表象概念(名相,诸法)和精神活动(诸行),但自身却非表象和概念,也没有活动。

(3) “本无而生”。如果菩提等同虚空,则是永恒存在、无生无灭,那么世间万有、人生苦乐,来自何处?这需要由“如实智”去理解:何者名为如实智耶?谓知诸法本无而生,生亦离散;无主而生,无主而散。若生若散,随缘而转,此中无有一法若转若还及随转者。“生”本于“无”,与永恒的菩提无关,菩提“无生”,亦非主宰,故曰“无主”。其所以有“生”,在于“随缘”,因“缘”而生;有生必有灭,一切随缘而转,所以诸法“无主”。“无主”即“无我”;菩提非我,诸法无我。这使“菩提”论者与一切有我论者区分开来。“本无而生”之说,与《老子》的“有生于无”在理论形式上极为相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期译“菩提”为“道”的一个原因。

5. “菩提即是如句”

按照“菩提即空”之说,菩提被放置在语言所不能了达的彼岸,一切言语认识似乎全不能把握也不能表达真理了。但到这里,似乎又有了转机:“言菩提者,即是如句”。

“如句”的“如”,指“真如”;“句”指表达,对菩提的如实表达就是真如,或者说,对菩提的表达同表达真如一样,必须“如实”:“何等名为如句之相”?所谓“如菩提相”,经云:如菩提相,诸色亦尔,同彼真如,无有退还而不遍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彼真如,无不遍至——如菩提相,同彼真如,四大之性亦复如是,同彼真如,无有退还而不遍至。如菩提性,同彼真如,眼界、色眼及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亦复如是。如菩提相,但假施设,一切诸法蕴、界、处等,但假施设,亦复如是。知如是相,名为如句。“如句”,即是“如菩提相”;“如菩提相”,即“同彼真如”;所谓“彼真如”,即遍在于五蕴十八界中的“真如”——转了一个大圈子,所谓“如句”即是表现在一切事物中的菩提相,亦即真如。这话读起来是很艰涩,其实意思很简单:菩提本无相,其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真如,表示这一切事物无非言语假名施设。换言之,菩提“无相”,诸法“无相”,所有诸相,悉是假名施设,对于这一认识的语言表达,即谓之“如句”。是故“如句”就是对性空的语言表达。语言对于认识菩提的全部功能,亦在于此。又云:如来一切如实觉悟,不颠倒觉,犹如前际,中后亦尔。何以故?前际无生,后际无趣,中际远离,如是一切名为如句。如是一句,一切亦尔;如是一切,一句亦尔;非如性中一性、多性而是可得。据此,“如句”亦可解作“如实”的觉悟,此“如实”即是诸法性空而不可得。用言语表述之“如实”或“如性”,谓之“真如法句”。“如句”则是“真如法句”之略。

6. 菩提与“行”及“无行”菩提者,名入于行及入无行……发起善法名之为行;一切诸法即不可得,名为无行。住不住心名之为行;无相、三摩地、解脱门,名为无行……所言行者,称量算数观察于心;言无行者,过称量等。何名为过称量等?以一切处无有诸识作用业故。“行”即行善之类;虽行诸善,而心于一切法皆无所得,是谓“无行”。又,“行”指“住不住心”,“不住心”即是无常,属平常心行;修持“无相”、“三摩地”和“三解脱门”,是名“无行”。又,心有“称量”是为“行”,超越“称量”则为“无行”;所谓“称量”指计算考量,即平常的思虑,“超称量”,则不受平常诸识的支使。如此类推,依据“菩提”之实践,即是了达世间和出世间的统一,是“有为”和“无为”的统一。

7. 菩提“无流无取”

据“菩提”观察生死本原,了达无相、无缘之理,由之超越世间生死,此谓之“菩提者,无流无取”。经文解释,所谓“欲”、“有”、“无明”、“见”,统名“流性”;无此四流性,即是“无流”。接受和追取“欲”、“有”、“见”、“戒”,名曰“取性”;离此四取性即是“无取”。“流”谓流转生死;“取”谓取著于“我”及由“我”而来的“爱”和“分别”——是名“我取”,亦即“无明”流向生死的根本因。“菩提”则于此无流性和无取性中体现出来,“我取根本,自性清净”。

与此理相应,思维观察,不起无明,即是“无生”;由此“无生义”而有“缘起义”:“诸缘起义者,即是法义;诸法义者,即如来义”。据此,“若能如是观缘起者,即是观法”、“观如来”,而“离真如外,无有所观”。于是由“无生”而“缘起”而“法”而“如来”,通过这一系统的观察,再回到“无生”,以致“无所有”的认识上。什么是“无所有”?“无所有”是对“有所有”的否定:云何有所有耶?谓相及缘,如是二法。若能观察无相、无缘,即真实观察如来。“相”是无量无数之法相;“缘”是法相间的联系,或联结诸多相关法相为一的纽带。因此,“相”与“缘”是一切有的概括。若能观察“相”及“缘”本来“无所有”,那就是“如来”,把握了“真如”是谓“菩提无流无取”。

8. 菩提“无垢无执”夫菩提者,其性清净,无垢无执……空故清净,无相故无垢,无愿故无执。这是对上述菩提性的总结: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看,菩提性清净,无垢无执。由此推及,无生、无作、无取,自性、遍净、光洁,无戏论、离戏论、戏论寂静,真如、法界、实际,虚静、无碍、空寂,以及“内遍知、外不行、内外不可得”,“过去尽智、未来无生智、现在法界住智”,诸如此类大乘观念和命题,均可以“清净、无垢、无执之性”归纳之,最后又“同趋一句——言一句者,谓寂静句”,所谓“诸寂静、极寂静、遍寂静”亦即“大牟尼”。于是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无执”,故说“涅槃诸法平等,一名究竟”。

本经用了如此大的篇幅来论述菩提之性相,以及应该如何依菩提的真实面貌(真如)去认识和实践,是诸多大乘经籍中论述最为具体而详尽的部分,对于菩提内涵的规定,有些是旧说的复述,有些则是此经的独创,尤其是关于菩提性之离言,以及菩提与语言的关系,极具理论意义,在瑜伽唯识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只能讲到这个程度,略备存照的意思。

“菩提”既是“离言”的客体存在,识所不能识,但却是可以被如来觉知证得的对象。那么,它是怎样被觉知证得的呢?回答是:“如来入如是无根、无住故,证得菩提。”这里的“入”相当悟解、觉了等,表示认识深切的意思。如来觉知的“无根无住”,是对“根”与“住”的否定。其中,“有身为根”,“有身”指生命体,众生执“身根”为“我”;此根之体性空,即是“无根”。“虚妄分别为住”,“虚妄分别”相当于一切世间之因,这里特指“我执”之因;世间空、我空,即名为“无住”。“如来于此二法平等解了,是故说言,犹如如来入无根、无住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谓认识到“身根”与“虚妄分别”是同一的“性空”,平等无别,那就是证得了“菩提”。因为“菩提”之所以“自性清净”,就在于它自性是“空”:无我,无分别。

最后,经文回到了佛的本性“大悲”上来。为什么如来由“证得菩提”必发“大悲”?一切众生于是自性清净不能解了,如来于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解了如是自性清净。一切众生无不“自性清净”,而自性清净是自我具备的离苦至宝,为什么要陷在生死诸苦之中,而不去开悟自己的自性呢?一切众生于此寂、静二法不能解了,如来于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解了如是寂、静二法。所谓清净,即是寂静。因此,为了向一切众生“开示”各自拥有的“自性清净”和通达“寂静二法”之路,这就是如来发起大悲的动因,又正是这大悲推动如来入于世间,为众生说法。这样,大悲就成了佛必须入世而不能停止在出世的唯一原因;入世的根本任务,则在开示众生的“自性清净”以及对其解脱途径的指正。

基于开启众生自性清净的大悲,即所谓佛,也是本经给佛规定的最本质的属性。至于“菩提”怎样才能证得?佛说:“我证菩提,无入无出”,即对入、出的否定。所言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法。如来明见,无入无出,平等法性,犹如如来明见,无远及无彼岸。何以故?以一切法性离远及彼岸故。总而言之,是既不执著诸法,也不远离诸法;既不陷入世间,也不出离世间,而是把世间和出世间在本有的“菩提”基础上统一起来,付诸实践。正是佛证菩提“不出不入”,才使佛遍施一切众生的“大悲”成为可能:佛如来大悲常转。何以故?诸佛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于一切时为成熟一切众生故。“大悲”之所以能够常转不息,在于它“不由功用,任运常转,流布遍满十方世界,无有障碍”。

如果说,佛是“菩提”的已经证得者,菩萨则是“菩提证得”的追逐者。要想成佛,作为菩萨的首要任务就是“信受”上述如来种种“不思议”。由菩提而发的大悲,也是如此:菩萨摩萨诃闻如来不思议大悲同虚空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稀奇想。所以对于如来和如来神异的“信受”,就成了做菩萨的思想前提,于是大乘佛教又增加了一层信仰主义色彩。理性与信仰,始终并存在大乘菩萨行中。

五、 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五:如来性之“十八不共”

为什么“如来”理应接受众生的崇拜?因为他很特殊,与众不同。他的特殊性集中为一点,是不犯错误、没有错误,是永远正确、绝对正确的化身:“所谓如来处世,无诸误失,以无失故,名为如来。”(同上,卷四〇,下同)分别来说,共计十八项。譬如第一,“诸业无有误失不共佛法”——如来“处世”,“身”、“语”、“心”所有活动无不如律如法,完全合乎佛教对于僧侣的要求和规范,因而“毕竟无误失”,可以垂范世人,作世人师表。如是,第二不共曰“言无卒暴”,三“念无忘失”,四“无不定心”,五“无诸异想”,六“无简择舍”,七“志欲无有退减”,八“正勤无有退减”,九“念无退减”,十“三摩地无有退减”,十一“智能无减”,十二“解脱无减”,十三“身业智导”(全称“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即以“智”指导一切身行),十四“语业智导”,十五“意业智导”,十六“过去无碍智”(全称“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见转”),十七“未来无碍智”,十八“现在无碍智”。

同类推荐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

    本书以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禅的入世智慧,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禅在心中心中有禅,处处即禅心不妄动,超脱化外原本无物,何染尘埃等六部分内容。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寒山寺佛学(第5辑)》是以刊发近现代汉传佛教专题研究的论文为主开拓的一块佛教研究园地,包括教下研究、敦煌佛学论丛、佛教文化研究三个专题。
热门推荐
  • 我和老头儿有个约定

    我和老头儿有个约定

    绕山镇离城里有五十多里山路,巍巍太行将整个小镇半包围起来,于是这个小镇就显得及其的孤寂。但这里的人们从来都不感觉这里是孤独的,反而他们觉得在经济时代的大潮流下这里显得格外安静。年轻人都外出去到南方发达的地方打工赚钱,剩下的老人则在这里颐养天年,神仙似的安享他们的后半生。随着岁月的流逝,镇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几年下来,镇上各种社会基础设施也开始陆续建设起来,而人们最希望的就是能把镇里通往市区的这条坑洼弯曲的山路整修一下,这样就能减少自行车、摩托车和三轮车在山间行走的难度,如果路修好了,在这条山路上也就能走进轿车,甚至是公交车了。
  • 狂命逃生之冷血杀手

    狂命逃生之冷血杀手

    他是杀手,他的手上沾满了无数人临终前绝望的血,一次背叛,让他进入监狱,不久之后,他出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他,改变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 闪婚厚爱,首席独宠甜妻

    闪婚厚爱,首席独宠甜妻

    崔小婵一心一意的为自己的地下男友打拼江山。谁料到这个人有了更好的之后,转身就把她当皮球一样的踢走了。伤心之余,竟然在宾馆遇见了一个完美男人!既然男朋友都不要我了,那我还要他做这么。这么优质的男人,当然是要先吃干抹净了!只是,她倒是没想到,事情竟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 龙墓刹星辰

    龙墓刹星辰

    龙墓刹星辰,力锁万天魂!乱葬天云榜,血解万古秘!一个埋藏千古的秘辛徐徐展开……
  • 独家盛宠之超一品商妃

    独家盛宠之超一品商妃

    一张赐婚圣旨让她身败名裂,命丧黄泉。一场车祸让她意外身亡,却重生在了相府嫡女楚洛的身上。无碍!欠了她的,她都会一一讨回!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她可以在现代凭借一己之身打造一片商业帝国,亦能在这东秦王朝再次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且看她从一个声名狼藉、遭人唾弃的废物小姐如何华丽转身,成为名满天下、众人艳羡的天下第一庄主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纪元风云之星河纪元

    纪元风云之星河纪元

    星河纪元元年3146年,各星系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息。为此,几大首领星系组成了星河空间站,成立了星河特工组。而他便是特工组中的王者成员,还拥有星际赏金猎人的身份,他注定要在这个纪元绽放耀眼的光
  • 扈江离与辟芷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清心寡欲的岛主大人从来就没有想过出岛寻药会遇到这么多的麻烦。而最大的麻烦似乎就是那个天天跟在他身后吵着要嫁给他的魔女。对于古姒,扈江离觉得本性不坏,她只是自幼生在魔教而已。但是为什么就是不能娶她呢?扈江离是这么说的:她只是一个孩子,见的人少了便觉得我就是她全部的依靠了。“扈江离,为了你我被同伴抛弃被撵出西域,你不能不对我负责。”当古姒一身是血站在扈江离面前的时候他承认他的心动摇了。“古姒,我娶了你那我该和你爹称兄道弟呢还是你和我女儿姐妹相称呢?”“扈江离,我爹娘早没了,至于你女儿。姐妹相称不是更显得我们关系融洽?”作者有话说:大叔和魔女的故事,希望大家多支持!
  • 你是我一生的城池

    你是我一生的城池

    我用青春年华,书写你如诗的篇章,若干年后,你仍然是那个篇章,唯一的主角。时间会证明......
  • 清双孟

    清双孟

    何为双生子?一面为善,一面为恶。今世为他的学生,他的邻居,直到为他的一切。前世为他终结一切,重新开始。
  • 虚无魔界

    虚无魔界

    她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因为一个奇怪的吊坠而穿越,遇见了他,魔界独尊,剧情该会怎样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