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64

第64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11)

以释迦牟尼为例,论云:化身者,大悲为本,禅定为变现,般若能令有五种能:一令生厌怖,二令入圣道,三令舍昔执,四令信乐大法,五令受大菩提记。此大悲、禅定和般若,都是“在因地中,熏修如如,安立本愿”所致。故论云:由此本愿,至道后时,随于三身能作利益众生之事。是故出现五浊世中,事有十四:一现本生事,二现生兜率天,三从天下处中阴,四入胎,五出胎,六学技能,七童子游戏,八出家,九苦行,十诣菩提树,十一破魔军,十二成佛,十三转法轮,十四般涅槃。此十四事现五浊世,至众生尽。此十四事,后被概括为“八相成道”,就是“化身”的一生写照。《佛性论》于此传统的说法之后,又作了重要补充,以为此“化身”其实是在做五件事:一为说无常、苦、无我、空、涅槃寂静,由此正说音声,能令众生于三有中而生怖畏;二生怖畏已,令入二乘圣道;三入圣道已,生究竟涅槃心;为破如此增上慢心故,说大乘《法花》等真实法教,令诸众生舍本所执,摄取慈悲般若方便;四摄已,于无上乘中而成熟之;五成熟已,授其无上菩提道记。是名化身事。很明显,前者说“十四事”,是为了给释迦牟尼定位为“化身”,限定他只有在“五浊世”存在,不具遍在性;后讲“五事”,是大乘塑造的“化身”,不仅在“五浊世”适用,而且遍于一切时空。

最后,关于三身的特性,论谓各自不同:依此三身随一,一身各有一德:法身微细故,甚深是其德;应身威神具足故,广大是其德;化身能济度凡夫等诸众生故,和善是其德。十、 瑜伽“唯识”与法身

《佛性论》的最后部分,是对“法身”此前所说的回顾和总结,特别以“五相”概括“法身”的主要性能。

其“五相者”:“一无为相,二无一异相,三离二边相,四离障相,五法身界清净相。”我们这里只拣有一定理论意义的问题来看。

关于“无一异相”。论云:真与俗谛不一不异。复有二种:一约法辩,二就人论。

约法辩不一不异者:为真通故,不可言异;以俗别故,不得言一。如螺白色,螺之与色不一不二。若言异者,见取螺白色时,不应得于螺解;若言一者,不应有香味触异,但应是色。

二约人论真俗不一不异者:若真与俗一,凡人见俗则应通真,若通真者应是圣人,以不见真故,故知不一;若言异者,圣人见俗不应通真,若不通真,即是凡夫,以圣人见故,不得为异。是故不一不异。将“真俗”分别就“法”讲和就“人”讲,使法身的讨论更具体化些。“真”遍于一切,永恒不变,所以是一,故曰“真通”,一直通到俗的范围;“俗”千差万别,所以是“异”,故曰“俗别”,但可又无不为“真”所通。因此两者关系不可言一言异。此处以螺之与色的关系为喻:螺之性坚,具“香味触”,但其“色白”;坚与白,不可言一,不可言异。中国古代哲学有“离坚白”的命题,有过争论,这里就以“不一不异”解决了。

关于“离二边相”,论云:有六种中道故,能出离六种二边。何者为六?一者执可灭灭,二者执可畏畏,三者执可执执,四者执正与邪,五者执有作无作,六者执不生同生一。此中涉及佛教内部的若干重大观点,故宜略作介绍。

(1) 所谓“执可灭与灭”,论云:有人谓言,一切诸法毕竟可灭,是名一边;毕竟灭尽,是名为空,复是一边。因此二边偏执而生怖畏。为离此二边偏执故,佛说诸法不有,故非可灭;不无,故非不灭。非灭非不灭,是名中道,故佛立虚空譬。“法身”离此二执,犹如“虚空”,以此显示“一切诸法本性非有,故说法空,非关法灭,然后得空。故于空性,不应生怖”。亦以诸法性空,表示法身之清净无染。

(2) 所谓“执可畏畏二边”,论云:以分别性所起色等六尘执为实苦,是为一边;生怖畏心,复为一边。此是因依他性,执分别性,于中计有实苦,而生怖畏。为离此二边偏执,欲显中道故,佛以画师为譬:“迦叶,譬如画师作罗刹像,像甚可畏,画师见像,自生怖畏,覆面不敢看,失心颠狂。迦叶,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诸尘,流转生死,于如是法不能通达如实道理。”瑜伽行派将“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视为“识”之所生,名“依他性”;世人执此依他性为“实”,小乘执之为“苦”,乃是虚妄分别所致,称为“分别性”;小乘之所以逃避现实,对六境产生畏惧,就是由此产生的。

此中所用譬喻以及下边所引经文,均来自《宝顶经》。于是论文释曰:此譬为显何义?为明色等诸尘非是实有,但以妄想分别所作,如彼画师自分别作罗刹恶像,见还生怖。是人亦尔,自于空中,而生怖畏。(3) 所谓“可执执二边”,论云:分别可执与能执,以为实有,为离此二边故,《经》中佛以幻师为譬:“迦叶,譬如幻师作诸幻像,所作虎等还食幻师。迦叶,如是观行比丘随观一境,显现唯空故,实无所有,虚无真实。”此“能执”指“能分别”的“识”,“所执”指所分别的“境”。云何能得离此二边?由依意识生唯识智。唯识智者,即无尘体智。是唯识智若成,则能还灭自本意识。何以故?以尘无体故,意识不生;意识不生故;唯识自灭。故意识如幻师,唯识智如幻虎。以意识能生唯识故,唯识观成,还能灭于意识。何以故?由尘等无故,意识不生。譬如幻虎还食幻师。如提婆法师说偈言:意识三有本,诸尘是其因,若见尘无体,有种自然灭。以上“三离”,全是依瑜伽唯识的中道观成立的。至此,“唯识无尘”可以作为所有破立的最后根据。按“唯识无尘”之说,诸识面对的一切境界,无非“意识”所生,此名“唯识智”;“唯识智”即是断定一切外境均非实体的认识。如是,既然没有实在的境界,那么意识也不得生;因为没有实境,自然不会有相应的意识发生。于是“唯识无尘”这个命题,不但灭除了外在世界的实在性,也灭除了意识自身,以及所谓“唯识智”。

那么,既然没有了认识的客体,也没有了认识的主体,剩下的还有什么呢?按《佛性论》的观点,那就是“法身”——唯“法身”没有主客观的分别。一切“边见”,说到底,都以这种分别为基础,消灭了主客观区别,等于消灭了一切边见,当然,作为这种分别的主体“意识”,亦不复存在了。这从形式上看,似乎是“空”到极点了,但不要忘了,此“空”是虚空的“空”,是绝对“有”、永恒“有”的别称,它只是“法身”的一种规定。

其余所离二边,值得一提的是第六,所谓离“不生同生二边”。论云:一不生执者:譬如凡夫相续中,烦恼恒起,未曾生道,由惑碍故,未来亦尔,故知永不解脱,即是一边;二同生者:明诸惑于无始长时本有,若对治道与惑同时起者,可能灭惑,若道始生,此道力弱,不能灭惑,故知永不解脱。此二执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凡夫不可能得到解脱,原因是,烦恼恒起,通向解脱的佛道或者因为它的强大永不得生,或者虽生而无有灭惑之力。为离此二边,是故佛说第二灯譬:迦叶,如崄暗山岩及庙堂房舍,无数千年暗在其中,未曾有人燃灯照了;设有人能于中燃灯得成以不?答言得成。迦叶,此中诸暗得作念言:我住此已久,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不可,世尊。何以故?灯光既成,不得不去。迦叶,如是烦恼及业,从无数劫来,在众生相续中,若能生一念正思唯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迦叶,是灯光者,即譬圣无分别智;黑暗者,即譬众生烦恼业。由此灯譬,破道不生执。何以故?以道依因缘生故。若因缘未合,道不得生;因缘具者,道即得生,犹如燃灯,后方暗灭。暗灭譬者,破同生执,以暗分羸弱故可灭,是无颠倒境界故。以白净最强,有真实境,无颠倒故。关于烦恼,如来藏论者有两个理论难题不得解决:一个是心性本净,为什么会为无名烦恼所缠?一个就是这里提出的,“烦恼”既是无始以来即有,如何能够根本对治,令清净心体得以显现?此处以灯光为喻,灯光照处,黑暗自灭;灯光喻“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即是佛道,道之所生,烦恼自灭。但是,此“道”并非天赋,而是“依因缘生”,因此,烦恼之灭与不灭,全看因缘之具与不具,这与“法身”自身无关;法身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自己没有力量,必须依靠外在的因缘为之打破烦恼壳才有可能。但是,尽管如此,“离道不生执”即是“法身”诸相之一,是“法身”的本质规定。

瑜伽唯识学与般若中观学有很大的差别,在《佛性论》中也时有反映,集中起来是是否承认“佛性”实有——“法身”可得。论文的最后,又谈及这个问题:问曰:佛说大乘诸经,一向皆言显诸法空,如云、梦、幻。烦恼能障故,以云为譬;一切诸业不真实故,以梦为譬;一切五阴果报,烦恼业所起故,故以幻为譬。前说此经,显于此义,云何更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梦幻二喻,亦为般若经类所常用。此处加上“云”,虽亦譬“空”,但性质已有变化——此处的空,不具普遍性,唯指“烦恼”、“业”与“报”,此三者是构成生死流转的三大环节,因而所谓“空”也仅限于生死因果的范围。至于“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但不是“空”,而是“有”。除前边已经多处论述之外,这里还从九种譬喻中概括出“佛性五义”来:一义是“真实有”;二义是“依方便则可得见”;三义是“得见已功德无穷”(此既是真实存在的,又是方便可见的,而且知见之后还会对佛教起无限的积极作用,岂可否认);四、五两义涉及佛性与生死流转和佛教功能的关系问题,故须再作些考察。论云:四、 无初、不应、相应、壳。释曰:无初者,谓烦恼、业、报并皆无始,故言无初;不应者,由此三故违逆法身,故言不应;相应者,由依法身得起此三,故说相应;壳者,此三能藏法身,故名为壳。这里用四个词说明生死流转的三大环节与“法身”的关系,文字解释得很清楚,即烦恼等既与法身相违,又依法身而起,而且隐藏法身。其与法身“不相应”、“相应”和“能藏”的三种关系中,值得注意的是,生死流转“依法身得起”:法身应该是根本的、原初的,烦恼等尽管“无初”,但毕竟是依存于法身的。从此出发,逻辑上应该承认有一个先于生死的实体存在,此或许即是所谓“第九识”产生的原因,但在《佛性论》里看不到。五、 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释曰:无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并本有故,故言无初;体用未曾相离,故言相应,是名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法身自性无改,由般若故性有威德,由禅定故性能润滑,由大悲故,故称善性为法。这里用“无初”、“相应”和“善性为法”三个词说明法身对于菩萨行的作用。在本论中,般若、禅定和大悲,被认为是一切善性法的共性,法身的佛教行善功能即是通过此三者实现的。据此,“般若”等本为法身所具,与法身同样“无初”,故称为“性得般若”等;此“性得般若”等是法身之“用”,法身是“性得般若”之“体”,“体”与“用”不得相离,是谓“相应”。于是不变的法身具有般若等功能,即名“善性为法”。

佛性的这两义,突出了“法身”为生死流转所“依”,是佛教全部善法得以发生作用之“体”,所以是非常真实的存在,不可动摇。如果对照《金刚经》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在这里我们看到,至少通过逻辑推理,“法身”是可见可求的,而逻辑推理既离不开“相”,也离不开“色”、“声”。

至于为什么佛性又说名“法身”,论文对相关概念有个通释:一由佛、法不相离故,说名法身;二由性一切处如,故名如来;三由无虚妄颠倒故,名真实谛;四由本来寂静故,名般涅槃。是四义四名,于如来性无有差别。又,此四名亦可就人而言。我们只看它对“法身”的解释:非身见众生境界。由此真性是邪执对治故,为身见人说名法身。问曰:云何对此人以真如名法身?答曰:是诸凡夫色等诸阴无有此性,强橫执有我及有我所。由此人法二执染污其心,身见灭处是甘露界,不能信乐,何能通达如来法界?若见此界,身见执灭;虽复身见已除,未除此界恒尔,是故此界乃名真身。凡夫所执既非真实,故不俱在,不得名身。为对如是身见凡夫,立名为身。就“义”理言,佛与法不可分,故名佛为法身;就“人”而言,凡夫俗子好执“身见”,即所谓“我执”,因此不能接受“无我”、“无身”的高深之论,遂以通达真如法界,名以“法身”。

实际上,这两种解释都是矫情。如来性即是大涅槃,大涅槃即是“我”,“我”即是“法身”,这是《佛性论》依据瑜伽行派哲学观所释“如来藏”的精粹,但为什么偏偏又把法身解释为方便假说?道理很简单,是为了与佛教其他派别,尤其是与般若中观学派调和妥协,以至于论文本身不得不前后矛盾。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各地讲法汇集》、《随笔·杂记》、《晚晴集及格言别录》、《说律解经手书题记》和《书、画等的序和跋》五部分。
  •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本书用佛家箴言解释人生哲学,内容包括当冲动时怎么办、当紧张不安时怎么办、当虚荣心太强时怎么办等。
热门推荐
  • 冷雪

    冷雪

    我叫冷雪,今年18岁,我有一对大大的眼睛,粉嘟嘟的脸蛋和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我喜欢天蓝色,喜欢吃糖,当然,我最最最喜欢的事就是躺在床上吃着糖,看着电视,听着歌。我就是那: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打得过小三逗得了流氓,能文能武的月光贵族学校,大二(一)班,全级第三,全校老大的冷雪!
  • 阴雨天不喜欢苏晴晴

    阴雨天不喜欢苏晴晴

    长长的空巷湮没于淅淅沥沥中,转角的期许,竟注定了你我的不期而遇。“魔女”的再次出现,是带着泪的俏颜,却从此刻在少年的心间。苏晴晴,你特有的温暖,穿透了少年迷失的深海,融化了雨天的冰冷。晴天的泪水是雨的印记,晴空下的雨可以幻化出绚烂的虹。夏天的味道在雨的轻吻下渐渐消散,天空的泪水模糊了你转身的倩影······
  • 鹿泽台

    鹿泽台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亡国之君究竟是天数命定还是咎由自取,皇朝霸业靠的是盖世英雄还是露水红颜?家族倾轧,纵横阴阳,风云诡谲,鹿泽台下血流漂杵,鹿泽台上走马观花。
  • 卿韵

    卿韵

    人生苦短,紫阳的婚外恋以及他的命运故事。
  • 善良城之星

    善良城之星

    小说主要描绘人间善良。女主人公彩虹和姐姐白云为了拯救天空寻找善良。可是人类贪婪,邪恶,使花朵不在开放,河水不在流淌人们只是感觉天空与自己很近很近。其实天空正在坠落......彩虹一个普通的女孩从幼稚到成熟.......在这里问你一个问题,你善良吗.......
  • TFboys之友恋之情

    TFboys之友恋之情

    TFboys小说,作者也是心血来潮写的,作者是六年级学生了,不会经常更文,请各位读者多多支持~本书讲述的是一位从乡下来到城市的女生意外的遇见了TFboys,和他们做了朋友,慢慢的,女生的心里萌发了一种不一样的情愫……到底是友情还是爱情,这就看她的选择了……
  • 唯宠甜妻

    唯宠甜妻

    轰的一声,前男友被炸伤,赶去的途中出了车祸,醒来已经失忆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帅哥,他该怎么应对......5年的离开,又带回来一个小孩...
  • 手臂录

    手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艮杂著

    王艮杂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语录记

    语录记

    夜色一片昏暗,天上的云厚厚的,让人透不过气来。从远处偶尔传来一道闪电,接着一声声闷雷传到了地上。快要下雨了,路上的行人很少,即使有人也是匆匆而过,涵玉跌跌撞撞的走着,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看到涵玉很孤独,上前去和她打照顾:“小姑娘,你怎么不回家呢?”一次误会让她有了怎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