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60

第60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7)

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果已显现,故名“至得”。譬如水性,体非清浊,但由秽不秽故有清浊名。若泥滓浊乱,故不澄清;虽不澄清,而水清性不失,若方便澄渟,即得清净。故知净不净名由有秽无秽故得,非关水性自有净秽。应得、至得是二种佛性,亦复如是,同一真如,无有异体,但违空理,故起惑着,烦恼染乱,故名为浊。若不违二空,与如一相,则不起无明,烦惑不染,所以假号为清。

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

复次藏有三种:一显正境无比,离如如境,无别一境出此境故;二显正行无比,离此智外,无别胜智过此智故;三为现正果无比,无别一果过此果故,故曰无比。由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佛性论》卷二,下同)这段话虽然很长,但意思简单,有许多提法与《胜鬘经》相近,有些提法更为清楚,如将“如来性”、“佛性”定为同位语,都纳入“如来藏”中,但区分为“因位”和“果位”,唯“因位”为烦恼杂染,至“果位”即全部清净等。还有些提法则相当独特,如名因位为“应得”,名果位为“至得”。这“应得”和“至得”所“得”的是什么?回答是“如如”,是“如来智”和“如来境”两个“如”的统一。就是说,如来藏不只蕴藏如来智,而且蕴藏如来境。依据瑜伽行派“唯识无境”的主张,境由识生,有识必有相应之境生起,则如来智必有如来境与之相应。

如此一来,情形就成了这个样子:“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是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又谓“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是谓如来藏中有一切众生。这两个相反的论断,可以造成一系列逻辑矛盾。但从唯识哲学说,一切客观境界,悉是唯识所现,一切众生也不例外,众生因此而被纳入“如来藏”内,以构成如来智的对象,道理上讲得通,但就现实众生而言,让他们背负着这一切众生岂不太过艰难?为了摆脱这一窘境,《佛性论》把这一重责放在果位上,让佛承担去了。但这有可能造成“如来藏”在因位和果位上的分离,又不符合如来藏为“同一真如,无有异体”的定义了。

中国佛教的如来藏奉持者,很少有把众生也纳进如来藏中的,大都是采用此处替代两个“如”的“真如”来与“智”相应。但“真如”的含义广泛,可容纳的内容很多,一般即释之为“理”,于是如来藏又成了“智”与“理”的统一体,修习所必须的“智”和所要知的“理”,皆备于众生的如来藏一心中。这也意味着,“依自不依他”的路线是最后完成了。

(2) “隐覆藏”,意即“隐覆为藏”。意思也很简单:“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论云: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由妄想故名为颠倒,不妄想故名之为如。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义。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3) “能摄藏”,意即“能摄为藏”。论云: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以故?非始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以上对如来藏之“藏”的三种解说,只有其二是从“藏”的字义上说的,所谓“隐覆”:“如来”受“烦恼”隐覆,众生不得其见。关系教理的是“所摄藏”和“能摄藏”:“所摄藏”是如来藏的核心,摄藏如来的全部内容;“能摄藏”则特指“果地”即佛位时的如来藏,此时成佛所应满足的一切功德,均已住于“如性”中。这里用“住”如来“应得性”,而不是说如来“得性”,是为了坚持“如体不变”,是“本有”,不是“始有”,是“常”不是“无常”。

三、 如来藏对佛性之融解:“我”的真实义

《佛性论》以“十义”说明“佛性”诸相,看来是要把如来藏融入佛性之中,实际相反,它是在用如来藏丰富佛性,让佛性融进如来藏中。我们且看佛性的“自体相”。“自体相者有二种:一者别相,两者通相。”其中最有理论意义的是“别相”中的第一“如意功德性”。论云:所言如意功德相者,谓如来藏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如来”藏:自性是其藏义,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故说一切诸法为如来藏;二者“正法”藏:因是其藏义,以一切圣人四念处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已生得满,是故说名为正法藏;三者“法身”藏:“至得”是其藏义,此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信乐愿闻,由此信乐心故,令诸圣人得于四德,及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功德,故说此性名法身藏;四者“出世”藏:真实是其藏义——“世”有三失,一者对治可灭尽,故名为世,此法则无对治,故名出世,二不静住,故名为世……此法不尔,故名出世,三由有倒见故,心在世间……以其虚妄,故名为世,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五者“自性清净”藏:以秘密是其藏义——若一切法随顺此性则名为内,是正非邪则为清净,若诸法违逆此理则名为外,是邪非正名为染浊,故言自性清净藏。上述所言佛性之“如意功德相”,就是用“五种如来藏”诠释的;而且它之所本,则直接来源于《胜鬘经》。所以论文继之说:《胜鬘经》言:世尊,佛性者是如来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由说此五藏义故,如意功德而得显现。佛为显此义故,说如意宝:譬如人以宿业故,感得如意宝珠,得此珠已,随其意所乐事自然得成。在这五义中,一切“正法”和“法身”也被吸纳到如来藏内了。

至于佛性的“通相”,只有一句话:“自性清净是其通相”,为的是强调“如来性在烦恼中无所染污”。

其次,在以十义说明“佛性”体相中,有“果相”一种,也有新意。按论文说,此“果相”有两处:一者地前凡圣二位,不得四德;二者十地诸位。地前有如信乐等;四德为清净佛性因,为对治四倒,如来法身四相功德波罗蜜是其果。此处对“地前凡圣”与“地上菩萨”的区分,制定了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是否得到了“常乐我净”四德。论文认为,地前众生,“不得四德”,而地上菩萨为了对治“四颠倒”,所以得到,并成为“如来法身四相”之因。这也与《大般涅槃经》之说大异。《涅槃经》之所谓四德,是隶属于涅槃“果位”的,“佛性”才是“因位”,而且这一对因果是互相孤立的,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佛性论》则将四德本身分解为“因位”和“果位”:一方面,佛性即具四德,它的作用是对治“四颠倒”,以此为因,成就“法身”之果,即“四相功德”。换言之,“常乐我净”亦是一切众生本有,破除四倒,实现二空,四德即成了法身的属性。于是“涅槃四德”就变成了“法身四德”,“法身”的性质随之大变——法身不再是“以法为身”的抽象,而是人格化成为具备“常乐我净”的有情了。

此中作为破除“四颠倒”的因位四德,作用是令圣人通观“三界五阴”,如实知其无常、苦、无我、不净,“此四皆实,是故非倒”。但这样的四德还是消极的,起破除的作用;“若约佛性常等四德,此四无倒还成颠倒,为对此倒,是故安立如来法身四德”。同样四德,至此则起正面建立作用,成为法身四波罗蜜,所谓“一常波罗蜜,二乐波罗蜜,三我波罗蜜,四净波罗蜜”。

《佛性论》表示,它的这一诠释,也是来自《胜鬘经》:如《胜鬘经》说:世尊,是诸众生生颠倒心,于内五取阴,无常见常,苦中见乐,无我见我,不净见净。世尊,一切声闻独觉由空解,未曾见一切智智境,如来法身应修不修故。若大乘人由信世尊故,于如来法身便作常乐我净等解,是人则不名倒,名得正见。在这里,是否承认如来法身是“常乐我净”,成了大乘与二乘的分水岭,可见这一观念在如来藏思想中的地位。接着还说:如来四德波罗蜜,由因次第渐深,应知逆说。翻后为前,谓净我乐常。由一阐提憎背大乘,为翻彼乐住生死不净故,修习菩萨信乐大乘法,得净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一切外道色等五阴无我性类,计执为我,而是色等法,与汝执我相相违故,恒常无我;诸佛菩萨由真如智至得一切法无我波罗蜜,是无我波罗蜜,与汝所见无我相不相违故,如来说是相恒常无我。是一切法真体性故,故说无我波罗蜜是我。如经偈说:“二空已清净,得无我胜我,佛得净性故,无我转成我。”这段话关系颇为重大:“常乐我净”是因果逆说,理应是“净我乐常”。其中“乐”、“净”是针对一阐提乐住生死不净讲的;“常”、“我”是针对外道所执实为“恒常无我”而言的。这番言论的核心,在于证成达到佛位的标准,是“无我转成我”。它的论证方法是有些怪:外道所执之“我”,乃是“色身”;而“色”以质碍破坏为性,与“我”—“常”之“自在”的自相相违,本质是“恒常无我”;这个“无我”就是一切法的“真体性”,于是“真体性”就转变成“我”了。

很明显,这种论证是没有说服力的。但它肯定了一点:依凭色身是达不到“我”的,但对色身的否定,则是“我”的实现。或者说,在色身之外,还可以有另外一个“我”,譬如“意生身”之类。因为这样的“意生身”,已经达到完全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因果律的限制,所以也有资格称之为“我”。依“我”为“真实性”,也就有了其他三德。佛即是这样的永恒的“我”。

四、 “如来藏”与“即涅槃”、“即生死”

所谓“法身四功德波罗蜜”,是修习所得。论云:诸外道等于五取阴中执见有我,为飜其我执虚妄故,修习般若波罗蜜,至得最胜无我,即我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诸声闻人怖畏生死乐苦,住生死苦灭静中,为飜此乐意故,修习破虚空三昧,一切相世出世法乐波罗蜜,是其果应知;由独觉圣人者不观众生利益等事,但乐独处静住,为飜此意故,修习菩萨大悲,为利益众生事,乃至穷于生死常所持护,常波罗蜜是其果应知。如是信乐大乘般若波罗蜜、破虚空三昧、菩萨大悲等四因,能成就如来法身四功德波罗蜜。此中论到般若的“无我”观时,有个解释:五阴名众生世间即人空,国土四大名器世界,即是法空。是二空所显故,故说犹如虚空。将“器世界”,即自然界和物质环境之空,说为“法空”,与域外佛教的理解绝然不同。不论般若中观和瑜伽唯识,所谓“法空”均指“自性空”;说一切有部等亦说“人空”,那是指和合空,五阴复合之人谓之空,作为元素的五阴不空,是谓“人空法不空”;自般若经籍开始,即主五阴亦空,《心经》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指“法空”。《佛性论》之将“法空”释为“器世间空”,不可能出于误解,更大的可能是有益的修正——在哲学上继承说一切有部更本质的东西,也适应中国佛教的特殊需要——保存灵魂。

讲到这里,《佛性论》回到讨论十地菩萨的局限性问题上来:十地由四障故,未得极果四德。金刚后心方乃得之应知。何以故?以出三界外有三种圣人,谓声闻、独觉、大力菩萨,住无流界,有四种怨障。由此四怨障故,不得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上述“三种圣人”,不在三界之内,别住于“无漏界”,这是区别于世人的另类有情,前已说过;但他们也没有获得“法身四德”,原因是他们还有生死,尽管是另类的,即称为“四怨障者”的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

同类推荐
  •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

    本书分当代宗教冲突研究、当代宗教对话研究、中国宗教的和谐传统与现代价值3编。具体包括:阿以冲突与宗教因素、海湾教派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等内容。
  • 浮云

    浮云

    抬眼望,云烟散去,天际空空,这没有任何障碍的天空,浩荡苍茫,没有凝滞,多么羡慕那没有来处的流云,悠闲散去的归宿。生命原本都有着落,就如同花香,生在枝头,散在无处。多少云烟,不过是心头的迷雾,把追逐的目光收回来,让浮云还它浮云,我们终将发现,最宽的天空来自心底的辽阔。你是谁,他是谁,我是谁,故事里的,故事外的,书里写的,书里忘的,入眼的,错过的,都是风景。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本书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热门推荐
  • 豪门天娇:霸宠女魔头

    豪门天娇:霸宠女魔头

    父亲的迫害,让她身陷囫囵,他像天神一样从天而降,保护了她,当她以为自己遇到传说中的好人时,却发现自己遇到的是头大灰狼。他腹黑霸道,直接宣言:“小女人,我要定你!”她努力挣开:“欺负弱小算什么本事,有本事让我自己爬上你的床!”他嗤之以鼻:“你爬床的速度太慢,我只好自己动手!”“不要……”她落荒而逃,他却扬起嘴角,笑得如那夜空皎洁明月!
  • 猛鬼山镇之诡异之地

    猛鬼山镇之诡异之地

    以作者家乡的三大恐怖之地为题材描写的鬼故事
  • 北梦木兮

    北梦木兮

    她十三岁那年,他说:“婧然,我最爱你的长发。”;她十六岁那年,他说:“婧然,我离不开她。”;她二十岁那年,他说:“婧然,我陪你死。”;她二十五岁那年,他说:“婧然,我要结婚了。”她大好的青春年华只为他展露芬芳,哪怕他不爱,也终无悔。
  • 逆骨封天

    逆骨封天

    醉卧美人膝,醒掌杀人权。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不管你是哪条道,在我面前装逼,我打的让你走道都不会。
  • 决泽

    决泽

    接入另一个世界,失忆?是喜是忧?佳人在侧却难得,是倒霉还是幸运?
  • 雪夜施语

    雪夜施语

    爱到最深处,爱便变了质。他对她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她却屡次狠心离开他。是从没爱过,还是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深夜拥她入怀,即使每次呼吸都伴随着噬骨的痛,他也从不后悔。雪夜樱花散漫,流干的是谁的泪,谁的血……
  • 时间让我学会回忆过去

    时间让我学会回忆过去

    我们还能回到曾经吗?答案:不能。时间告诉我们现在才是美好的,可是我还爱着她…
  • 星际铁拳

    星际铁拳

    这个世界上有一颗远离地球很远的星球,它叫:寂静五号行星。他也繁衍了各种生物,生机勃勃。茫茫宇宙,意外在这颗小小的星球爆发蔓延,余风和叶博士被逼迫到外太空,救生舱需要保存动力,不能规避任何危险,到不了地球,无法与人类联盟,余风带着铁拳的力量,走向了拯救星球的伟大使命中。他能成功吗?还能回去吗?
  • 神创师

    神创师

    都说炼丹师是百炼方可成才,可方木却不这么认为。回气丹?您要多少有多少。凝脉丹?请君稍候。破虚丹,培婴丹?立等可取!当方木融合了那滴金色血液,全能炼丹师之路,就此开启!一个不需要材料就能炼出丹药的炼丹师,将会给修士界带来怎样的颠覆?敬请期待!
  • 玄武自尊

    玄武自尊

    一个不知被谁遗弃被人称为不祥之人的少年踏上了护院之路异于天才的秉悟玩弄世人的嘲笑挣扎于生死的边缘守护着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