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05

第5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4)

第一,对佛的神化,以致形成对传统“业报”说的冲击。譬如它记阿菩萨结愿时,“承佛威神,自蒙高明力,乃令地六反震动”。令地震动本是菩萨结愿带给世界的一种反响,但其所以能够达到此等程度,则是“承佛神威”的结果;这种“神威”,具体化就是佛智慧发出的光明,所谓“高明力”。于是“放光”、“光明”就成了佛智慧的象征,人们蒙受这种光明,就可以承受佛的神威,去从事种种常人不可能实现的事业,诸如早期佛教所设想的“神通”之类,创造种种奇迹,发现种种不可思议境界。此处提到的就有“盲者得视,聋者得听”,“鬼神常随后护之”等。这样,在自作业自受果的业报说基础上,又增添了佛的神威“加被”与鬼神护佑的“外力”成分,从而极大地冲击了早期佛教的信仰体系。

第二,与此有关,所谓“以是色像学僧那”,“以是色像学僧那及无上正真道”。所谓“僧那”,亦称“僧那僧涅”,是“郑重誓愿”的音译;所谓“色像”,就是承佛威神、蒙佛光明、令地震动等可见的色相,以此作为自己立誓发愿、必然成就正觉的表征。据此推广,到处制造“色像”,即呈现为可视的种种佛教形象,从而促使佛教的色相化,这就成了大乘佛教的又一特色。

阿佛国的特色是“善快”。“善”指道德水平高,没有罪恶,没有恶浊;“快”指快乐,生活安定幸福。经中描述:那里的人民“想念安隐,好喜相爱敬”,“皆行善事”;“皆弃秽浊思想”,包括“人民不从淫欲之事”、“行法清净行”。那里的“地平正,生树木,无有高下,无有山陵溪谷”;气候“不大寒亦不大热,风徐起,甚香快”,而且可以“随意念”自行调剂;亦“无有日月光明所照,亦无有窈冥之处,亦无挂碍”。那里“无有三病:风,寒,气;无有恶色丑者,淫怒痴薄,无有牢狱拘闭,众邪异道;树木常有花果实,人民皆从树取五色衣被;人民所着衣香,饭食香美,无有绝时:随所念,食即自然在前”。“人民所卧处,以七宝为交露精舍……浴池有八味水,人民共用之,其水转相灌注”;“树以七宝作之(所发)声说,超过世间巧人鼓百种音乐”。那里的女人品德高洁,比玉女高“百倍千倍万倍亿倍”,绝“无女人之态”(指“恶色”、“恶舌”、“嫉妒”等)而“欲得珠玑璎珞者,便于树上取着之”。“妊身不疲极,无苦安隐,无臭处恶露”。总而言之,那里“无有王治,但有阿法王”;“人民无有治生者,亦无有贩卖往来者,人民但共同快乐,安定寂行……不著爱欲淫佚,以因缘自然爱乐”。

这个阿佛国,对于不能自食其力的佛弟子和诸菩萨,尤为理想。在那里,佛弟子辈再也不必担心“今日当于何食,近日谁当与我食?亦不行家家乞”。欲食时“饭食便办,满钵自然在前;即取食,食已,钵便自然去”。着衣也是如此,无需裁、缝、浣、染、作,“以佛威神所致,同共安乐自然生”。既无罪事,亦无“秽浊劫”,所以也无需受戒持戒;在那里既可致“四果”(指罗汉等),也能入泥洹,令“身灭不现”。同样道理,修菩萨道者,也可以如愿以偿地完成自己的菩萨道行,包括大慈大悲、菩萨的“八相成道”、“六度无极”,以及“无辟支佛意,无有弟子之行”等。

此类佛国净土的构想,蕴含有对本土现状的全面不满。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西方理想的国度。这种理想,我们在19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伏尔泰的著作中还可以看出若干端倪。《阿佛国经》把它的理想国安置在东方,这部经可能产生在什么地区,经文本身也流露出一点信息:它厌恶高山深谷的自然条件,它希望地上到处都是绿树成荫,它想象气候不要大寒大热,风也不要刮得那样剧烈,它甚至不喜欢强烈的阳光。沿着佛教发展的轨迹,对照这样的自然环境,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地处世界高原的中亚地区,包括古代的安息、月氏、康居,以及犍陀罗和迦湿弥罗。就是说,这一地区的佛教僧侣,对中国曾经非常憧憬,这也可以说明,中国佛教为什么首先会从中亚地区传入。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至少是原因之一,《洛阳伽蓝记》载有来自波斯国的菩提达摩对洛阳寺塔之宏伟庄严的赞叹和艳羡,可以略见一斑。此外,像《宝云经》等也把东方世界形容得十分美好,其名曰“莲花自在世界”,佛名“莲花眼如来”,完全是大乘菩萨的天下。

《阿佛国经》关于佛国的想象中,大篇幅地描述如何可以不劳动、不事生产、不经商买卖,意念所至,神威所被,即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华衣美食的生活,这与后来大乘佛教以“五科教学”,特别是禅宗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大相径庭。这原因,一方面与早期佛教轻薄生命、禁止生产谋生的陋习有关,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当地劳动谋生的艰辛不易,和远旅经商的危险万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表达了对妇女的特殊关怀和尊重,这在早期佛教里是没有的,尽管它依然厌恶性的问题。

最后,人民如何才能生到这样的理想国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按阿菩萨的愿望去做。阿菩萨有什么样的愿望,你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满足什么愿望;他的愿望就是你的行动指南。简单讲,他愿他的国度中,人人行善,那你必须现在就事事行善;他的主要愿望是无有瞋恚,那你就得学会忍辱,不要生气发怒。按照阿菩萨的愿望一一去做,做者就是积累“福德”;“福德”积累多了,达到一定程度,死后就可以如愿以偿地往生阿佛国。

《阿佛国经》的结构,也可以代表一般大乘经的普遍形态,那就是增加了佛经崇拜的成分。早期《阿含》诸经的最后,大都记入会听法者“闻佛说法,欢喜奉行”,或“欢喜奉行,作礼而去”,本经不是这样,它要求“讽诵”、“受持”此经,或者书写,或者供养,使之广为流通,并认为,这样做就能产生无量功德,不但临终时可以获得阿佛的护念,如愿获得“无上正真道”,“生阿佛刹”,而且还能佑护“郡国县邑”,似乎比任何善事所积功德都要见效快、成果大。佛教经典之所以会自发流通,汩汩不断,这种经书崇拜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二、 东方净琉璃世界

东方还有其他许多净土,在中国流行起来,影响大的是“净琉璃世界”,它的主佛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略名“药师如来”、“药师佛”,亦称“大医王佛”。关于这一净土的经典,东晋的尸梨蜜多罗已介绍进来,至隋达磨笈多重新选本整理为《药师如来本愿经》(略称《药师经》),始大范围传播开来;唐玄奘重译,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此外,唐义净又译有《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略称《药师七佛经》),将一个药师佛增为药师七佛,由一个净琉璃世界,增为七个,药师的“本愿”也随之而增加。

描述“净琉璃世界”的情状,并不是这类经籍的重点,所以只有寥寥的几句话,诸如“无女人形”,“离诸欲恶”,是“极乐国”等,与我们下边将谈的“西方净土”相似。它们所侧重的,是在密教里尤为盛行的药师佛崇拜。达磨笈多译本前有当时译经组织者慧炬的序,对该经的内容概括得十分精当,他说:(此经为)致福消灾之要法也……十二大愿,彰因行之弘远;七宝庄严,显果德之纯净。忆念称名,则众苦咸脱;祈请供养,则诸愿皆满。至于病士求救,应死更生;王者攘灾,转祸为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横之妙术矣……所愿此经深意人人共解,彼佛名号处处遍闻;十二夜叉念佛恩而护国,七千眷属承经力以利民。帝祚遐永,群生安乐。在这里,不是用遥远的理想国鼓励人们行善积德,甚至不必行善积德,只要称念佛的名号或祈请供养,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实际利益。于是向消灾祈福、护国祐民的道路挺进,就成了大乘佛教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药师经》的思想核心,反映在药师为“菩萨”时的十二大愿上。这十二大愿,全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而且主要是为贫困者着想。且看:

第二愿:愿自身发光,明若日月,当有人处在“昏暗及夜,莫知方所,以我光故,随意所趋,作诸事业”。

第三愿:“令无量众生界受用无尽,莫令一人有所少乏”。

第六愿:“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聋盲跛臂,身挛背伛,白瘫癫狂,若夫有余种种身病,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诸根具足,身分成满”。

第七愿:“诸患逼切,无护无依,无有住处,远离一切资生、医药,又无亲属,贫穷可愍。此人若闻我名号,众患悉除,无诸痛恼,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第十愿:“若有众生,种种王法系缚鞭打,牢狱应死,无量灾难,悲忧煎迫,身心受苦,此等众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苦恼”。

第十一愿:“饥火烧身,为求食故,作诸恶业;我与彼所,先以最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愿:“贫无衣服,寒热蚊虻日夜逼恼,我当施彼随用衣服,种种杂色,如其所好,亦以一切宝庄严具花鬘、涂像、鼓乐、众伎,随诸众生所须之具,皆令满足”。

应该说,这些愿望是非常善良的。佛教本以体察人生见长,但着重的多属生老病死等自然过程和自然现象,极少注意社会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药师经》借净土的题目,将佛教的关怀转移到如此现实的人生问题上来,无疑是给大乘佛教以新的生机,使它的目光从上等种姓转向低等种姓,从社会的上层转向社会的下层,为自己的信仰找到了更深厚的土壤。它体察的贫困生活很细致,解决的方法也很实际,例如第十一愿,对因为饥寒所逼造成的犯罪,就给以很大的同情。它没有给这些饥寒交迫者定什么盗、杀等罪,而是首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然后才给他们说法,这使处于类似境况的人,无疑会感到温暖,哪怕仅是幻想的也好。

此处的“发愿”者,具体指的是菩萨行时的药师,即药师菩萨,但也是一切欲追随药师而行菩萨行者的楷模,凡药师信仰者,都应该依照他的愿望去做。因此,此经号召布施,赞叹施舍,特别诅咒那些“聚财护惜,不欲分施”的现象。经云:见乞者来,其心不喜,如割身肉。复有无量悭贪众生,自不受用,亦不欲与父母妻子,况奴婢、作使及余乞人。如此一来,信仰就不但是内心的,或仪轨形式的,而且是必须见诸社会行动上的。佛教之提倡救济和慈善事业,与这类教义的弘扬有直接的关系。至于某些解释者,于治“身病”之外重新强调佛教的功能在于治“心病”,恐怕是离开《药师经》的本义远了。

然而也正因为《药师经》把药师佛描绘成贫困的救济者,满足了贫困者的信仰需要,从而也使药师佛带上了一些上帝救世的色彩。随着佛教深入民众,以及民众的佛崇拜,尤其是佛的偶像崇拜,佛也开始由人生的觉者带上了救世主的色彩,原本主张“业报”的自力说,则掺进了命运要由“他力”支配的成分。这是对佛教原始宗教最大的变革,本经就颇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变革。

本经要求刹利王等诚心供养药师如来,可以获得诸多利益,特别是避免对王者威胁最大的灾难,所谓“人民疾疫难,他方侵逼难,自界反逆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

此时王者只要“赦诸系闭”(指大赦)同时供养药师佛,“王界即得安隐”。一般民众,常有异常死亡的,所谓“横死”,佛经概说为“九横”,称念和供养药师佛,也能避免。于是,传统佛教所说自作业、自受报,业报法则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基础教理,就完全失效了,只要念称佛名或供养诸佛,作业就可以不再受报。这一思想倾向与《阿佛国经》是一致的。

但在这类经里的佛,毕竟不同于上帝。佛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起佑护和救助的作用,但不主宰地狱,不是犯罪的审判者,甚至也不是众生善恶行为的评判者。具体执掌赏善罚恶的是阎摩罗。阎摩罗,俗称“阎罗王”、“阎王”,在早期佛教里本属于“三界五道”之一,或置于地狱道,或置于恶鬼道;作为鬼魂之王,到了《阿含》的《天使经》等,已经让他担任起众生死后的最后审判者的角色。《药师经》的思想与此相应,在判决众生的一生善恶是非,决定他们未来的投生方向,以及贫富贵贱寿夭好丑等命运上,都由阎罗王说了算。《药师经》是这样说的:(若有众生)死相现前,目无所见,父母亲眷、朋友知识啼泣围绕。其人尸形卧在本处,阎摩使人引其神识置于阎摩法王之前;此人背后有同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一切皆书,进持授与阎摩法王。时阎摩法王推问其人,算计所作,随善恶而处分之。这样看来,一经阎魔处分似乎再也无法更改了。但也可以例外:病人亲属及善知识等,“若能为此病人归依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如法供养,即得还复(指死而复生)。此人神识得回还时,如从梦觉,皆自忆知……具忆所有善恶业报。由自证故,及至失命,不造恶业。”

看来“业报”学说还在坚持,但增多了一个监督人们业行的“同生神”和一个判决果报的阎摩罗。义净译《药师七佛经》卷下也记载了“琰魔王簿录世间名籍”事,把审判的重点特别放在“不孝五逆、毁辱三宝、坏君臣法、破于禁戒”等方面。如此一来,孝亲忠君等一切世俗伦理,都直接进入了佛教的信仰领域。

三、 西方阿弥陀佛国

同类推荐
  •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本书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中国佛教近代转型的社会之维: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研究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发起者与主力军。民国时期,居士佛教摆脱了依赖寺院与僧人主导的传统模式,建立了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态,开始独立进行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慈善事业。本书借助民国时期的佛教书刊、报纸、书信以及相关档案、史志、传记等文献资料,运用佛教史、社会史与城市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与慈善事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的社会化之维及地域性特征,指出了近代佛学义理的发展与佛教实践转变之间的交互影响,揭示了佛教在社会转型期的自身变革。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热门推荐
  • 黎明审判之神罚

    黎明审判之神罚

    某年某月变异怪物横空出世,人类在决定世界归属权的战役中败北,失去超过90%的人口与领土。剩余的人类利用能够释放特殊磁场的超密度金属“锇”,铸起高墙,拱卫城市,自以为能够高枕无忧。然而怪物却开始从内部产生……
  • 女神老婆,要抱抱

    女神老婆,要抱抱

    “朕的皇后,你还打算往哪里跑啊!”只见一拥有倾国之貌的女子被一无耻男壁咚在墙角。“我错了,放过我好吗?”“哪儿错呢?”“我不该跑。”某女子极不情愿地说。“还有呢?”“还有,还有...”“昨晚没吃饱,今晚继续。”“哦;好。”某呆就这么被这无耻的腹黑男给带偏了。(绝对甜文,欢迎入坑。群号591917641)
  • 神戒侠侣

    神戒侠侣

    慕容萍萍误打误撞,穿来穿去。不小心带回个鲁班。不小心认识了女娲。又不小心进入了平行世界。还不小心开了家金店,专卖神戒哦。这可怎么办?我要爱情!不小心的爱情。你在哪个时空?哦。原来是你啊,我的神戒侠侣。
  • 沉歌清艳,倾尽十世

    沉歌清艳,倾尽十世

    有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师兄,他宠她,默默守护。有一天,小姑娘遇到一个好人。锦国鼎盛,御凤来仪。才惊天下的云漓公子,清艳出尘的画坛绝壁,冷漠俊逸的世家主,娇弱淡然的太傅嫡女,是谁十步之内,破了棋局,是谁一曲《素问》乱了他心,是谁慵懒散漫,谈笑间赢了当世赌圣……情丝绕,九洲赋。这一世,不覆天下,不乱浮华,却,不得两全!
  • 喜耕肥田:二傻媳妇神秘汉

    喜耕肥田:二傻媳妇神秘汉

    新文《悍妇当家:娶个相公好种田》已开,求收藏!俗话说,傻小子睡凉炕,年轻火力壮!自从成了杨家老二媳妇;只见过她相公进房,从未见他上过床。“靠,不会出去打野食,偷吃了吧!”小傻子翻身而起,扛刀出门。没错!她!要!捉!奸!
  • 北京渔人:张洋小说散文集

    北京渔人:张洋小说散文集

    张洋兄的这些小说,主要都是写他记忆中的人和事。他不赶时髦,不追潮流。他总是按照自己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不慌不忙、我行我素地慢慢写着。他对小说除了爱好别无所求,没有功利目的。应该说他是属于玩儿文学的一族。
  • 儿时回忆

    儿时回忆

    这里面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着我在我的家乡发生的种种事情和家乡的风俗……
  • 八九程纪

    八九程纪

    夏天里吃着五毛钱一串的菠萝味冰棒,屁颠屁颠地在校园里散步;左顾右盼地欣赏同校女孩;一群球技不怎样的男孩,却喜欢像疯狗一样抱着篮球冲向球场;这无忧无虑的情景,十年后我们不再拥有!在2005——06年的那段时间里,对于程子彧以及他的一帮狐朋狗友来说,这是一段人人理想饱满,眼光澄澈,生活充满阳光的时代……作者正是如大多数青年一样拥有着各自精彩的高中时代,程和他的兄弟是根据作者真人真事改编,让我们回味平凡而不平淡的校园生活,献给即将逝去的2011。
  • 腹黑四女

    腹黑四女

    四个女孩,独具个性,一朝掘墓,穿回古代,风生水起,杀机四伏,看四女如何在古代玩转天下?
  • 冷王戏邪妃

    冷王戏邪妃

    她是辣手女特工,一朝穿越成了人人都可以践踏的小侍女。可是咱们的女特工可不是吃干饭滴!斗了皇妃斗公主,闹得宫里鸡飞狗跳好热闹!战了东城站西城,弄得江湖刀光剑影起波澜!可是偏偏又让她遇上了冷面腹黑皇二代,硬是要一边摧残一边爱。“你是我的,休想逃!”他把她压在身下邪佞地坏笑着。“小样,别高兴的太早,有你来不及哭的时候。”强忍着他霸道的蹂躏,一个更大的阴谋随着嘴角的冷笑已经悄悄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