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44

第44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2)

《大般涅槃经》所述缘起,正是接着《佛般泥洹经》的故事展开的。此经记载,佛将般涅槃,四众弟子、阿罗汉、诸菩萨等闻知,生大苦恼,有的“遍体血现”,举声号泣,有的捶胸大叫,哀动天地,相互言曰:“苦哉仁者!世间空虚,世间空虚。”(《大般涅槃经》卷一)《梵行品》之五还特别叙述了佛涅槃将对佛教发展产生的影响:无上佛法将欲衰殄,甚深法河于是欲涸,大法明灯将灭,不久,法山欲颓,法船欲沉,法桥欲坏,法殿欲崩,法幢欲倒,法树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将至,法恶众生将至;不久,烦恼疫病将欲流行,大暗时至,渴法时来。于是,四众弟子辈各各奉持饮食等供养之具,投身如来,欲作“最后供养”。佛对所有这些都表示拒绝,唯独接受了一个名叫纯陀的“工巧之子”的供养。此子自称“贫四姓者,即我是贫”,希望以此“最后供养”,“除断我等贫穷困苦”。(卷二,下同)佛如是回答:“善哉善哉,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辩,我当施汝常命、色、力、安、无碍辩。”这位纯陀与《泥洹经》中的华氏淳,应该是一个人,意译“妙解”,表征能理解和接受佛最后说法者,其所对话的内容,就都集中在“寿命”的问题上。

这里所谓“色(色身、妙色)、力(指种种能力,一般分五力)、安(安和、平安)、辩(即辩才无碍)”,都与寿命紧密相关。如果寿命不足,其余全是空谈。《大般涅槃经》就从寿命这里切入,集中论述了几个特殊的观念和论断,即:关于涅槃的性质是“常、乐、我、净”的观念,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成佛可能性的观念;为确定这两大观念而成立的因果非决定论和独因孤果论,以及为保障这些观念得以贯彻的大乘戒论。

这些观念和论断,即使在大乘佛教中也与众不同,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则异常重大。

§§§第三节关于涅槃的性质:“常、乐、我、净”

《寿命品》借佛之口,集中纠正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看法,那就是佛所受之身,乃是需要饮食营养之身,所谓“杂食之身”;佛之涅槃,就是断除由业报限定的寿命,即八十岁。这是大错特错了。佛说: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而是)常身、法身、金刚之身。纯陀据此则说,如来已“降烦恼魔、阴魔(指聚集为人身的五阴)、天魔、死魔”等所谓“四魔”,可以“常住于世,不般涅槃”。此说与佛教原始教义大相径庭,因而引起了弟子间的争论。弟子辈坚持早期佛教关于世间人生的基本判断,所谓“无常、苦、无我、不净”,而以“无常”为世间第一特征。“无常”亦即“有为”,与早期佛教崇信的“无为”绝对对立,而“无为”即是“涅槃”。由人生无常而生苦,是自然而生、无可逃避的,所以“苦”只是“无常”的副产品;“无常”说明逝去是一种必然,而非我之所愿,“苦”更非我之所求,所以我不自在,没有任何主宰能力,没有意志自由,是谓“无我”。佛教通常以“三法印”印证佛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般涅槃经》通过佛对弟子辈的指正,对“三法印”这一根本性观念作了全面刷新。

《寿命品》第一之二中,佛说: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传统佛教认为,世间众生把“无常、苦、无我、不净”视之为“常、乐、我、净”,或从无常等追求“常、乐、我、净”,由此产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烦恼不已,所以被称为“四颠倒”;此处则说,早期佛教坚持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说,完全否认“常、乐、我、净”的真实存在,也是一种颠倒,而且比世间的颠倒危害更大,是另一类“四颠倒”。为什么?佛回答说: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根据这个定义,否认“常、乐、我、净”就是否认整个佛教,就是挖掉了佛教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决不许一般地反对“我想”,不可抽象地说“有我想者慢贡高,流转生死”,这需要具体分析。所谓: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此中,世间所有之“常、乐、我、净”,虽然是只有字面的意义,但它们是世间人的追求,表示它们并非脱离世间法的独存;可是,“世间之人”对于蕴含于世间的“常、乐、我、净”视而不见,反而“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正由于这种颠倒性认识,说“世间知字而不知义”。那么,“何等为义?”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流转生死的凡人不能把握和实现“我”,所以是“无我”,“如来”反是,故名为“我”;二乘只知人的生身,因而处于对“无常”的恐惧中,“法身”反是,故名为“常”;外道只知诸行是“苦”,所以力求从苦行中求解脱,“涅槃”反是,是名为“乐”。“不净”定义为“有为法”,即一切生灭法,“净”则指信奉大乘“正法”。总之,如果这样认识就是“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上述如来法身、涅槃、正法,与我、常、乐、净相对应,实质在于把“解脱”、“法身”和“般若”这三个大乘视为最高佛果的范畴,统一到了“涅槃”的名下。凡般若经类力图用“般若”概括一切佛教的,此处则力图把一切佛教统摄于“涅槃”中。般若以“空”为真谛,所以涅槃亦空;此处以“有”为真谛,所以涅槃不空。佛说:我今当令涅槃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此中“解脱”指摆脱诸苦,即“乐”;“法身”指永恒自由,即所谓“常”、“我”;“般若”指智慧,也可以释为“净”。此三者可以囊括一切“大乘正法”,都可以融入“涅槃”这一核心观念中,从而形成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不论般若还是解脱,都只能纳入涅槃之内,而不可以从涅槃中割裂出去。

按照中国佛教的理解,“常”是不死、“乐”是幸福、“我”是自由、“净”是道德高尚,加上至高的智慧,人生达到如此境界,可谓完满至极,无以复加,在任何宗教天国,任何乌托邦世界,都不可能找到如此令人向往的归宿。它对未来美好的规划,以及由此给人生带来的炽热的希望,与般若中观给人以空濛虚无的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冷漠和无望,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大乘佛教由此获得了继续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最新的合理性根据,具有了最新的震撼力和诱惑力。在原则上,尽管新的涅槃说并不完全否定早期佛教对于世间人生所作“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判断,因为这有助于消除世俗众生误以为世间即是“常、乐、我、净”,满足现状而不求进取的诸“见”,但是,相比之下,“无常”等说犹如草芥,是不值得经常去修习的。佛陀告诫诸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无我、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砾而为珠宝”,而应“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褒贬之义,流于言表。

“常、乐、我、净”号称涅槃四德,从宗教哲学角度说,这四德的核心是“我”。“我”是实在的主体,有了“我”,“常”、“乐”、“净”才有着落。

佛陀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解释他为什么曾经主张“无我”,以及他现在改唱“我”的意义:我为医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无我,无人、众生、寿命、养育、知见、作者、受者……(因为)是诸外道所言我者,如虫食木,偶成字尔,是故如来于佛法中唱是无我;为调众生故,为知时故,说是无我……(然而)诸法无我,实非无我。那么,“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诸法中真实有我。汝等四众,应当如是修习是法。此处佛用此五个“是”来界定“我”的内涵,归纳起来是三种性质:真实性、不变易性、主宰性。“主”和“依”是一对范畴:“主”即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依”指为他作依,他人他事均依附于己,听命于己。承认人有这样的“我”,所谓“人我”;“法”有类似的我,所谓“法我”。“人我”是早期佛教共同反对的对象;“法我”是早期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主张,而受到般若学的反对。到了这里,《涅槃经》没有直接对“法”表示是否有“我”,但却堂堂正正地把“人我”引了进来,从而背离了此前的一切佛教,并与之本质地区分开来。

《涅槃经》这样论述的目的之一,在于进一步把佛、法、僧所谓“三宝”,与如来等同起来,说明佛教在它的所有组成部分上都是一体的、永恒的,持续常存的,所以其次说“常”。佛告诉他的信徒: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易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有常法故,则有归依,非是无常。(卷三)佛、法、僧三位一体,都属如来,常住不变,没有原则差异。正因为三者一体,是常而非无常,所以才能成为众生的归依处;无常无法,不可能成为归依的主体。类似说法,经文中反复多次。其理论的结果,是从根本上改变佛教的哲学基础。但这结果却与所谓外道之说“常、乐、我、净”者,难解难分。

(1) 关于常。《圣行品》之三,文殊师利问:“如佛所说有常、有我、有乐、有净是实义者,诸外道等应有实谛,佛法中无。”(卷一三,下同)他列举了许多例子,介绍当时外道的一些说法。关于“诸行是常”,其说有三:

一是因果不失,所谓“可意、不可意诸业报等不失”,如果善恶无常,生已即灭,受报者谁?

二是记忆不失,不论是专念所记,或先时所见,经过若干年后,依然不会忘失,若见想无常,何来记忆?

三是“数”即是常,“算数之法,从一至二,从二至三,乃至百千;若无常者,初一应灭……谁复至二?”“以一不灭故,得至二乃至百千”。

据此进一步推论,“瓶衣车乘,如人负债;大地形相,山河树林,药木草叶,众生治病,皆悉是常,亦是如此”。按瓶衣车乘等,如果从它们作为复合物看,有部说之为“假”;但如果作为种类或概念,有部亦得承认是“实”,“实”即是“常”。但此处所论,指瓶衣山河等物属于果报,是对过去世业行的偿还,也还是从业报不失的角度讲“常”的。此中特殊的是“数”,它是最标准的抽象,而“算数之法”则是最稳定的法则,因而被视为“常”。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东西方都有。

(2) 关于“乐”,文殊也列举了外道的多种说法:

一是有可乐的业报,所谓“受者定得可意报”,诸如婆罗门教宣扬的“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释提桓因、毗纽天及诸人天”,都是受乐者。

二是追求乐的希望,“饥者求食,渴者求饮,寒者求温,热者求凉,极者求息,病者求差,欲者求色,若无乐者,彼何缘求?以有求者,故知有乐”。

三是有受乐的因缘,“有乐因缘,则知有乐”,乐触来自受乐者的多种因缘,以其有乐因缘的存在,说明必有乐触的发生,如施者望得乐报,以有施故,表明有乐。

(3) 关于“净”的观念,外道的说法也很多,例如从起“欲”知道有“净”(佛教以性行为为不净),“若起欲者当知有净”。又有外道提出,金银珍宝、饮食衣服、花灯香烛之属为“净法”;“净五阴”被认为是“净器”,净器盛有人、天、菩萨、佛等“净物”。

(4) 这些“外道”的所有说法中,最可注意的也是“我”。

其一说:“有我,有所睹见,能造作故。譬如有人入陶师家,虽复不见陶师之身,以见轮绳定知其家必是陶师。我亦如是,眼见色已,必知有我;若无我者,谁能见色、闻声乃至触法?”这种论证,是由其功能推其必有体性,从有认识作用,推断必有认识的主体,这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相似,可以简化为“有知故有我”。

其二可以概略为“有相故有我”,所谓“因相故知。何等为相?喘息、视眴、寿命、役心、受诸苦乐、贪求、瞋恚,如是等法,悉是我相,是故当知,必定有我”。

其三从“执作业”上故知有我,例如“执镰能刈,执斧能砍,执瓶盛水,执车能御,如是等事,我能执作,当知必有我也”。这是由使用工具、从事劳作推断有我。

其四是从与生俱有的本能推论有我:“即于生时,欲得乳,乘宿习故,是故当知必定有我。”意谓乳的本能,是“我”的宿习的延续。

同类推荐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热门推荐
  • 《说谎者的青春》

    《说谎者的青春》

    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是物质满足了精神,还是精神追求着物质....
  • 独掌万界

    独掌万界

    三年未成突破的苏越在一次历练中意外获得一卷上古练体秘术,借此开启他的传奇之路。。
  • 时光因你而温暖

    时光因你而温暖

    别墅少爷和孤儿院小花的故事。他们本是两条平行线,却终于交错在了一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二月花落

    二月花落

    二月会落叶,放眼可以是冬的冷寂二月会落花,细雨洗净遍地的冬花二月是春,却是你我相遇、分别的季节二月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你我的开始我们讨厌二月,可它还是会如期而至;我们讨厌成长,可它终会来临;我们讨厌离别,却又不得不切断一切联系……再次遇见,愿在落花的二月与你共奏青春
  •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袖手盈香

    袖手盈香

    出生被扔下悬崖去无意中穿越到现代的的楚晴歌,在一次意外跌落悬崖又回到原来所在的地方,爷爷的抛弃与选择,一切来得如此突然。
  • 失落的颜色之幽雪

    失落的颜色之幽雪

    无色应劫九轮回,夜幽入世一仙道。长路缥缈坎坷多,短生瞬息哀怨少。冷心自有真情在,暖欲从没伪思存。黑夜沉默意孤行,白雪单纯心两愿。九幽后裔宿命途,倾城转生思心径。悲冬凄曲雪泣珠,恨春恸诗幽伤泪。凡尘登顶天地崛,魔界踏行众仙震。直路向狱始成神,曲径通幽终化帝。
  • 灵兵

    灵兵

    一个崭新的大陆,一段永恒的传说。兵魂,与人的灵魂一起降生。修灵者,一群修炼兵魂的人。一个热血的男孩——韩小希,带着他的队伍,在这个大陆上不断让传说延续……
  • 懂老公的女人最幸福大全集(超值金版)

    懂老公的女人最幸福大全集(超值金版)

    简言之,懂老公,与老公的梦想发生共鸣,与他分享喜悦、分担痛苦,是做一个好妻子的义务,也是在婚后进一步赢得老公青睐和柔情蜜意的基础。懂老公的女人,幸福一生;不懂老公的女人,一生凄惨。身为女人,别总是把羡慕的眼光向外投射,甚至嫉妒其他的女人比自己命好,嫁了一个好老公,哀叹自己命薄无福。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纠结于他人比自己婚姻幸福,与其自怨自艾,不如用心经营婚姻,反观自己,纠正自己在婚姻相处中的不足之处,做一个懂老公的睿智女人,否则婚姻将是一张令你恐惧到不敢面对的面孔,幸福自然也只能永远驻足在别处。
  • 焚天剑皇

    焚天剑皇

    最畅销火爆爽文,最强装逼!千年前一代逍遥剑神李星云被大师兄李青帝杀死,一代逍遥剑神就此陨落。千年后,李青帝成功突破,成就古往今来第一位人仙境强者!傲立于世无人不服!而李星云,却重生在一个强奸自己亲妹妹、被自己老爹废掉武脉的废材身上,带着爷爷给的四封婚书来到了江海行省……焚天剑皇书友群:179236673有问题可以在群内艾特我,也可以直接撩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