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25

第25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10)

“自然”本是一个老庄用语,魏晋时期多与“名教”对应,或即视为“名教”的对立面;就此而解“实相”,其含义与“自然”大体相当,指摆脱名言之后的本然状态。罗什不用现成的“自然”而改译为“实相”,大约因为它更具佛教的本色,这也与他改译“本无”为“真如”的动机相同,在概念的内涵上,没有什么原则不同,但在理论体系上,却与老庄以至玄学区别开来了。

《妙法华·序品》说:《法华经》的本名是“无量义,教菩萨法”,而“无量义”的意思,就是“从一实相生无量法”。此品还说,佛说《法华》,归根结底在于“告于天人众,诸法实相义”,“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卷四)。即使佛眉上发出的白瑞光,也是佛以“方便力”“助发实相义”的表现。如此重要的“实相义”究竟是什么,《妙法华》并没有明确诠释,我们只能从其具体的陈述中略见一二。

卷五《安乐行品》中说:“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又说:“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

与此类似的说法还有一些,如卷一《方便品》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等。这“寂灭相”、“第一义”通常都可以作“实相”的同位语。

如此看来,《妙法华》似乎只是重复罗什译介的般若中观学派观点,把“不生不灭”、“空无所有”的“无性”当做诸法实相。但事实并不尽然。《方便品》中载有二段颇重要的偈: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无性”是“法”的本质规定,正由于诸法“无性”,“佛”才有可能从缘兴起,因此,佛所说法尽管有种种差别,但归根结底,本质“无性”。“无性”之作为本质,存在于一切法中,而不同种类的法,就成了“无性”得以存在的“法位”。从佛教内部说,“无性”常住于三乘法中,三乘即是“无性”住的“法位”。推及世间现象,则“无性”也成了“世间相”的本质。这样,《妙法华》所讲的“实相”,就不再像般若经类那样但从否定意义上讲“性空”,而且也包括了它赖以“住”于其中的各种“世间相”——没有三乘就没有一佛乘;没有世间相,也就没有实相。佛乘存在于三乘法位中,实相存在于世间相中。《法华经》之所以强调会三归一,把方便视为大乘的生命,理论基础即在于此:“实相”不能离开“世间相”,“无相”不能离开“有相”,据此也就特别发挥了关于差别性的思想。

在《方便品》中当讲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以后,接着就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段话是《正法华》所没有的,简称“十如是”。“如是”是“如实”的意思。意谓这“十如是”是实相存在于诸法中的特殊形态,是众生个性得以形成和借以表现的主要方面,因而也就成了观察世界和众生的重要方法。其中“相”是指事物的外部形象;“体”指其内在体性;“力”指事物的对外作用;“作”指其内在的作为;“因缘”与“果报”既可泛指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也可特指众生自身的业报关系;“本末究竟”则是探究世界人生的根本因和终极归宿。它用这样五对范畴十个概念,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推进了佛教对事物的个性认识,是《妙法华》对佛教认识论的一大贡献。天台宗重新设定“三千世界”,就是把“十如是”当做最重要的元素综合进去,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的。《如来寿量品》记佛所说“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也是“十如是”的具体运用。

六、 “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

《法华经》把自己流通的范围,限定在“末世”、“恶世”,是一部适应“末世”、“恶世”需要的经典。僧侣必须深入恶世传播佛教,既要在恶世修行,又要同恶世打交道,这就需要一套既不失佛教立场,又要有在社会生存延续下去的观念系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是《法华经》为宣传自己,也是为大乘布教制定的一套处世原则。

这套处世原则,与戒律不同,也与道德无关,而是应对世事、待人处物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法,总名叫做“安乐行”。《妙法华》卷五《安乐行品》列有四条,称“四安乐行”。

第一条,“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其中“菩萨行处”,指心“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意思是,菩萨于修道传法时,必须安住于“忍辱”的心态,以“柔和善顺”对待种种可能的羞辱和伤害,无执著,无善恶是非,无怨恨,不报复,亦不惊恐。同时“于法无所行”,虽行菩萨道,说大乘法,但与“诸法实相”相应;心地是无分别,但也不是不行菩萨道,不作分别。这指的是菩萨应该具备的认识。

关于“菩萨亲近处”,指菩萨应该和不应该亲近的人事和思想。不应亲近的范围很广,首先是“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与官方保持距离;其次是“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等,与非佛教思想划清界限;再次是疏远“诸有凶戏,相扠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以及打斗魔术等游戏等;更不能亲近“旃陀罗”以至扑杀或屠杀生畜者。对于上述各色人等,是不主动前去亲近,但不等于拒绝往来。所谓:“如是等人,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为其说法,而无所希望,是对付上至国王、下至贱人的基本态度。至于声闻四众,也不应主动亲近,“亦不问讯”,即使在讲堂上,也“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此外,还有一些人群,不许亲近,这包括女人,尤其是小女、处女、寡女,以及五种不男,“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同师”。

对于这些人的态度,与整个《法华经》那么热切于向外布道,纳三乘于一乘的基调有些不协调,但也可能是实情——它的观点大约并不都受到欢迎,所以来者可以不拒,但决不抱什么希望,出于无奈,也还要一些骄矜。而不与女人等亲近,那其实是近乎防非的戒律了。这大体反映了一些有资质的法师们的品格。可这样一来,菩萨可亲近的范围就相当狭小了,在人群中,是“善知识”、“法师”之辈,在佛“法”方面,此品强调的是“禅观”。

以上所说的是行为准则,又名菩萨“初亲近处”。还有一个思想准则,叫“第二亲近处”: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观如是法相。(《妙法华》卷五,下同)也就是在处世应物、弘扬佛法时,必须与“实相”相应,以空观观察一切,处理一切。

“安乐行”的第二条,是慎于言,莫谈是非好恶,避免祸从口出: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其〕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意谓对世间人事,一切悉无毁誉。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这是在大众中演说的技巧:首先要使得听众不起反感,避免引发争论,但要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失既有的立场。

“安乐行”的第三条,是建设处世行道的大乘观念。除了“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等外,重要的是“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只有这样,才能对菩萨大师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从而说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

“安乐行”的第四条,是把上述诸“想”化为实际的行动,以大慈大悲之心,深入各类众生,坚持为之说《法华经》,推广《法华经》。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是否是菩萨,只要他们对于“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都要“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四安乐行”的形象表征,是《法华经》塑造的“常不轻菩萨”。这一菩萨得“常不轻”名的原因,在于他对出家和在家男女的态度: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妙法华》卷六)他曾因此常被骂訾,不仅不生瞋恚,反而“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卷六)。这也是一种忠于自己的信仰,为在民众中传教所必备的品格。

“四安乐行”虽是教人传播《法华经》的方法,但也有一般意义,即佛教如何入世传道,而又保证传教者自己的“安乐”。《法华经》的处世原则和价值观,也由此得到体现。中国禅宗受《法华经》这一思想的影响就不小。慧能以“忍为教首”,《坛经》讲“言满天下无口祸”,就都是来自“安乐行”的精神。

同类推荐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热门推荐
  • 小娇妻,乖乖到我碗里来

    小娇妻,乖乖到我碗里来

    梓紫月新文《蚀心醉爱,薄情总裁画地为牢》开始更新啦,亲们可以移步去看看。**剧情一:温晴被撞的一头扎进了沙发里“还好,还好,没有想象中摔得那么疼,沙发布料还挺柔软细滑的”“哈哈哈哈哈,”伴随着大笑声,温晴被人像拎小鸡似得,提溜了起来,慕斯辰深邃的眸盯着她“怎么,还不打算起来吗”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温晴这才低头一看“啊,,,”随着一声惊叫,温晴瞬间捂住脸,踉跄着站了起来,天啊,怎么会这样,她竟然一头扎进了,,,剧情二:“扑腾”,温晴一个漂亮的弧线跃入水中。突然,胸前一松。温晴暗叫不好,立刻一手迅速捂住了胸口,一边踩着水扶住了旁边的水线。低头看着,松松垮垮挂在胸前的泳衣,温晴哭笑不得,这可怎么办。自己正处在泳池的中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一手捂着,就像现在这样一手抱着水线,踩在水,慢慢的鼓秋回去,要么裸着游回去。温晴四下里张望看看有没有人,要是没人,,,,,,男人游到跟前,踩着水立在水中“泳衣的搭扣折了,根本没有办法了,我在后面给你拽着,你能游吗”?“嗯,行的”温晴尴尬的说。就这样,慕斯辰在温晴的侧面,一只手抓住泳衣后面的两个带子,一只手划水,温晴则像刚学游泳的孩子,被大人拽着爬一样的游回了岸边,,,
  • 凡战纪

    凡战纪

    新法纪元临世数百载,超能者与普通人之间的隔绝却始终不得消弭。黄帝陵中异象突现,是预示着大时代的巅峰还是终结?身废心颓的青年自俗世再起,战至霄岳,承先辈之英魂,却内外之敌,谱不屈战歌!这是新法纪元,是奋身战天地,不屈铸战魂的凡战纪元!
  • 桃运鬼医

    桃运鬼医

    我叫夏森,天命鬼医传人,鬼医夜行,手挚桃符,禁忌百条,最避桃运……民间鬼故事,惊悚,恐怖,灵异,尸体,鬼魂,恶灵……
  • 累害篇

    累害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完美大侠传

    完美大侠传

    攥着系统穿越到武侠世界的燕孤鸣从十岁拜入师门开始,诗、书、画笔墨三绝,医、琴、棋样样精通,甚至连诸子杂学,武林百艺也无所不行,可谓十项全能!但等到十九岁那年,作为师长的却尘子却屡屡以死相逼…“师傅,您是先天大宗师,把剪刀放下,那玩意儿扎不破您的皮…”“我不!小燕你要是不好好练功,我就当场死给你看!”江湖凶险,人心难测,且看奇谋频出的燕少侠能否过关斩将化险为夷,终成一代大侠?书群:429748385
  • 道碑世界

    道碑世界

    莫玉臣穿越成乞,机缘下拜大师无名为师……
  • 剑禅

    剑禅

    手持青锋战世间,血海尸山只等闲,斩破苍穹登大道,弹剑参禅做神仙!
  • 封天圣王

    封天圣王

    修行无非搏长生,长生容易不死难!道有三千,修有五法: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修功名......传承几十万年的古老圣地,绝代枭雄建立的不世仙朝,妖孽天才辈出的各大宗门。且看纪鼎一介凡人,如何在诸雄争霸中扫六合、平八荒,涿鹿天下!
  • 四叶草永相随王源

    四叶草永相随王源

    四叶草家人们快来看看吧,祝源哥生日快乐。愿你们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没烦恼,学习成绩步步高
  • 白猿传

    白猿传

    唐传奇改编《补江总白猿传》:梁大同未,遣平南将军蔺钦南征,至桂林,破李师古、陈彻。别将欧阳纥!”略地至长乐,悉平诸洞,罙入深阻。屹妻纤白,甚美。其部人曰:“将军何为挈丽入经此?地有神,善窃少女,而美者尤所难免,宜谨护之。”屹甚疑惧,夜勒兵环甚庐,匿妇密室中,谨闭甚固,而以女奴十余伺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