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15

第15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14)

顺着这种思路,佛教企图把各地信仰和传说的或它能够想象得到的一切神祇鬼怪统统收容到佛的麾下,为推广佛教效劳。隋僧就编译的《方等大集经》(略称《大集经》)就是这一企图的反映。它把神鬼分为两类:一类是恶,一类是善。恶鬼的代表是“波旬”,亦作“魔波旬”,意译“天魔”、“天王”,意谓恶者、极恶、杀者等。他是诱人以色欲和物欲,导人以放逸,以致令人不能安心行道、一心向善,导致受苦无尽的象征。有人认为他就是婆罗门教中的“大自在天”,是欲界中最尊贵的神。传说,当“善神”丢弃众生,不再护佑时,恶鬼就会乘虚而入,给众生制造种种苦难,甚至使人们相互残害,令国土城邑荒无人烟。波旬就是这类恶鬼的首领,也是佛教修习的干扰者和破坏者的首领,所以佛教视他为神灵世界中最大的敌人。不过像《大集经》的《虚空菩萨品》说,后来波旬也归依了佛,而且佛还为天魔及五百魔子授记,未来必定成佛云云。大乘佛教把自己的神灵世界扩大到连自己的夙敌都包括进去,使他们全都成为自己的信徒和保卫者,其搜罗和包容的范围,真可谓叹为观止。

此外还有,《大集经》的《宝幢分·授记品》记有“天神”六万七千个,其中地、水、火、风“四大”是天神,山、涧、树、草、坻、花、果、种等也是天神,“虚空”更是天神。类似的说法,在《华严经》中也比比皆是。将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加以神化,使之成为有意志的神祇并加以崇拜,即自然崇拜,是更原始的信仰,但在民间流行的历史极久、范围极广,至此也被佛教所吸收。

与此相应,菩萨变现的领域也为之大加扩张。上述《大集经》中的《宝幢分·护品》记一菩萨,他于“一时之中能示八万四千种色”;从化现为天帝释到牛马蛇虫,以至于山涧河谷、树木百卉,全都可以成为菩萨的化身,于是佛教就把原始的自然崇拜很巧妙地转变成了菩萨崇拜,菩萨的范围也从鬼神系统扩大到了自然万物,与万物有神论结成一体了。

《大集经》也可以叫做佛教的“鬼神大全”。它的《虚空母分·净目品》把十二生肖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信仰地位。按此品所说,世有“十二兽”: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狮(按中国内地为“虎”)、兔、龙,分别于四方修习“声闻慈”,“昼夜常行阎浮提”(《大集经》卷二三,下同),按日按月轮流教化属于自己的同类,“令离恶业,劝修善事”,由此表明,“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生亦能教化演说无上菩提之道”。这样,菩提之道是推广了,但把它说成畜生也可以演说的东西,对于当时已经流行开来的法师崇拜和对善知识的尊敬,恐怕多少也是一种亵渎。

《宝幢分·三昧神足品》记载了二十八宿及其所处的方位,并介绍了用二十八宿算命的生属星相说,认为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生所属的星宿。这也是一种古老而流行很广的信仰,一般称做占星术,是宿命论中的一种,佛教的《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摩登伽经》等也多有宣扬。不过在《大集经》的这一品里,又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因为“亦有同属一星生者,向有贫贱富贵参差”(《大集经》卷二)。

总之,一些大乘经籍就将算命、占卜、星相、咒术等同样古老的萨满巫术也纳进了自己的宗教范围,甚至还当成一种解脱法门。《华严经·入法界品》要求菩萨向世间各行各业的善知识学习,其中“以善知众艺解脱”里的“众艺”,就包括殊方异艺,如文字算数、医药咒术,以及“观察天文地理、人相吉凶、鸟兽音声、云霞气候、年谷丰俭、国土安危。如是世间所有技艺,莫不该练,尽其源本”。就是说,菩萨学会了巫觋的本事,也就替代了巫觋的角色,而僧尼从事这类行业,无疑就变成合于佛法的东西。这种观点和此类事件在佛教内部曾引起过强烈的反响,那强烈的程度远比引进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鬼神系统要大得多。因为按照原始教义和部派诸律,都严禁僧尼从事医卜星相等妄说吉凶和预测祸福的活动,更不许用以骗人赚钱,凡违背者即属“邪命”,为戒律所不容。这一传统一直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所继承,近现代名僧虚云就曾呵斥当时某些僧徒,谓其“有为不检,形同市侩巫觋”,说明一些末流,还在做着巫觋之事。

然而巫觋中的咒术却在大乘佛教中巩固了地位并逐渐发展起来。

“咒”之一字,相当佛教所说的“陀罗尼”。《大集经》给“陀罗尼”以特别高的地位。“陀罗尼”意译“总持”,原是佛教用以记忆佛法的一种方法,它用一字一句或数字数句概括或联想曾经学过的众多内容,便于巩固记忆,随时应用,但由于所用文字简略模糊,有时只是个别拼音字母,往往显得有些神秘,加上又吸取了民间比较普遍流行的咒语,就变成了佛教显示“威神”的一大法力,所以中国译之为“咒”十分确切。

佛教密乘始于对陀罗尼的启用,这方面的经籍很多,但很杂乱。《大集经》将陀罗尼的地位提升,与“戒”、“定”、“慧”三学并称为菩萨行的“四璎珞”(见《璎珞品》)。实际上,部派佛教并不全都反对使用咒术,《杂阿含》卷九记,世尊就说过“毒蛇护身咒”。其后越发昌盛,成了佛教密教产生的前奏,称之为“密咒”、“神咒”、“真言”等;研究者多称其为“杂密”,在整个密藏中被单列作“杂咒部”,是密教经籍中分量最多的一部分。它们的用途,大多与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希望息息相关,从治疗齿病、牙痛、痔疮到去除一切疾病,从救治小儿病痛到护诸童子,以至请雨、止风,护命、延寿、辟贼、拔罪,“救苦救难”,无所不能。于是咒也变成了万能的神,“随求即得”,“自在”而“无能胜”。如果菩萨能够掌握这种神力,何愁不能利益众生!

然而这是佛教吗?《法苑珠林》卷九九载:《四分律》云: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吉凶符,书咒、枝节咒、刹利咒、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诸音声咒。佛言:不应尔。彼教他彼以活命,佛言:皆不应尔。就是说,在传统的佛教戒律里,以符咒妄言吉凶是非法的、犯戒的。

在诸咒中有一类是专门用来救济鬼魂的。唐实叉难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经》及不空重译的《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对佛教信仰的发展方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此经记有佛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陀罗尼,诵此陀罗尼不只能免除已死鬼魂的“饿鬼苦”,且可“福寿增长”。由此传说,遂形成了民间“放焰口”、给饿鬼施食的风习。与此类似的还有《佛说盂兰盆经》,谓目连(即目犍连)见其亡母生于饿鬼道中受苦无尽,乃向佛请示救拔之道,佛教其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处于厄难中的七世父母和现在父母施食于自恣中的僧众,即可从饿鬼道中超脱,生于人、天中,享受福报。这个故事在中国内地,演化出许多关于“目连救母”的文艺形式,七月十五则成了供养死去父母的“鬼节”。佛教信仰逐渐向追荐亡者倾斜,与传统的祖宗崇拜更密切地结合起来,越来越进入了社会民众的深层,也越来越远离佛教的原始教义了。

六、 “般若”的原义和大乘智慧

“六度无极”的最后一度就是专门讲“智慧”的,叫做“智度”,亦译“明度”。“佛陀”意译“觉者”;“觉”就是“智”,所以佛又称“智者”、“大智者”。“觉悟”、“智慧”就成了贯穿和交织于一切佛教的经纬线。“戒”、“定”、“慧”三学中,“慧”是压轴的;“六度”也以“智度”终结,都表示“智”在全部佛教中具有统摄一切的作用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三学”中的智慧和“六度”中的智慧,不是一个概念。它们都是外来语,“三学”中的智慧称为“慧”,在翻译史上没有异议,但“六度”中的智慧,则普遍使用音译,谓之“般若”、“波若”或“钵罗若”。从现在的梵文看,慧学的“慧”音译“若那”、“阇那”,与“般若”明显地不是一个字。大乘佛教普遍使用“般若”一词,把“般若”当做自己独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一般世人的认识论和小乘的智慧都严格区别开来。

关于般若的内容,最初是怎样表达的,不甚清楚,《六度集经》每度之前本来都有一个概说,唯独“明度无极”没有,这是原译者未作,还是后来佚失,不甚清楚。正文部分由九个小经组成,中心是要求菩萨深入民众,弘扬“以佛明法,正心治国”(《六度集经》卷八,下同),教育人们信仰佛教,遵守戒律,却绝诸妖,拯济涂炭,如此等等,集中起来,就是要按菩萨行的原则,去让民众正确认识人生和善待人生。其中的《镜面王经》载有著名的“盲者摸象”故事,说明普通人的认识多是以偏概全,而以偏概全是产生种种论争的思想根源,佛即用这个故事“令弟子解,为后作明”。此“明”指的就是“般若”,意谓即以此所得智慧作为今后思想行动的指针。此外还反复嘱咐:“菩萨普智度无极明施”,那是要求菩萨在掌握般若的同时,要大力向民众传布。

唯一涉及理论内容的,是《察微王经》。它集中讨论的是人之本原问题,确立它的“人原论”,该经云:深睹人原,始自“本无”生。元气强者为地,弱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合焉,识神生焉。此处用“元气”统一“四大”,这统一者显然是纯粹中国传统的;作为“元气”生成之前的“本无”,则是佛教般若经类早期翻译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由此还引起佛老之争,即“本无”是否就是《老子》所谓“有生于无”的“无”。这个小经还说:神依四立,大仁为天,小仁为人,众秽杂行为狷飞跂行软动之类。由形受身,阙形万端。识与元气,微妙难睹,形无系发,孰能获把?然其释故禀新,始终无穷耳。这里使用“四大”的聚散解释“识神”的有无,用“仁”的大小解释“识神”受形或为“天”或为“人”或为“畜生”等“五道”差别的原因。所以说:“魂灵与元气相合,终而复始,轮转无际,信有生死殃福所趣。”如何能脱离这种生死轮转之苦?经文回答:“上明能觉,止欲空心,还神‘本无’。”这段话的语言和部分思想,是中国固有的;诸趣轮转的思想,是原始佛教的。至于说,“人”生于“本无”,“生死”则是对“本无”的丢失,“解脱”即是回归于“本无”,与般若经类的基本主张不同,在中国传统里也找不到出处。这可能反映了从小乘智慧(若那)向大乘智慧(般若)转变的痕迹,也可能是译者的独创。但有一点是符合般若原意的:即作为六度之一,般若乃是“能觉”的“上明”,是通向觉悟的最高智慧。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种智慧被提到如此崇高的地位。

把“般若”确立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从而在“六度”中独树一帜,形成独尊的地位,以至于被定为“诸佛之母”,概括全部菩萨行,那应该从般若经的问世算起。般若经是大乘中观学派所依的经典,后来也为瑜伽行派所重,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很深远,我们将作专门考察,此处不论。

对于大乘来说,与“般若”智慧同等重要的还有一种智慧,叫做“菩提”,就是我们屡屡提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菩提”原本译作“道”,或译为“智”,后来多译作“觉”,但唐玄奘等译家认为,这个词在汉文里很难找到与之相应者,为了避免发生误解,不如像“般若”一样,音译“菩提”为好。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阿含》的一些经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发心追求无上菩提是菩萨的特征,证得无上菩提就是成佛的标志。佛是觉者,佛之所觉就是这个无上菩提。此中从发心到成佛,完成这一过程的则是“般若”。就是说,在般若经中,无上菩提只是成佛的标志,是般若证知的对象,它本身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认识功能来,所以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它在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中起什么作用,并没有确切的说明。

然而大乘的另一些经典,从《法华经》提出“佛之知见”算起,包括《涅槃经》的“佛性”、《楞伽经》等的“如来藏”,以及其他倡导“唯识”的经籍,则把“无上菩提”对于众生的作用和在菩萨行中的功能,提到了远比般若重要的地位。就是说,无上菩提已不再是消极的被般若体认的对象,它本身也具有认识的作用。它既是被认识的,也有认识的功能;它是认识对象,也是认识的主体,是合二而一的。与此种思潮相应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派别,是大乘瑜伽行学派,尤其是它的旧译。探讨无上菩提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其与“识”的关系,就形成一个全新的、比般若学还要庞杂的哲学体系。

这样,大乘佛教就有两种智慧:般若和菩提。这两者是什么关系,中国的佛教义学家作过不少阐释。但要把它们真正解释清楚,恐怕还得联系相关的经籍一起考察才行。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佛家珍言:从容人生的佛学智慧

    本书用佛家箴言解释人生哲学,内容包括当冲动时怎么办、当紧张不安时怎么办、当虚荣心太强时怎么办等。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热门推荐
  • 少年英雄方三世

    少年英雄方三世

    中原武林,门派万千。东有云霄派,西有夜行神教,南有千雨门,北有天苍道。武林高手更是多不胜数。少年方三世于落花城满江派担当杂役,却暗中自学满江派武功。后被奸人所害逐出师门,又身患绝症,更变成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少年。遇高人、练神功、夺美人、报旧仇。
  • 奇葩重剑杀手

    奇葩重剑杀手

    我为了复仇而变强,我为了寻找亲人而变强我为了拯救这个世界而变强可是最后变强了,强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却发现这一切只是一个重复的轮回。
  • 青春,永不散场

    青春,永不散场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六月我们将分道扬镳,那么,五月就让我们在一起嗨翻青春!「我只是一个记录者,一切都是事实」
  •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会”是指班级管理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指标,组织所有同学举行班集体活动。老师要参与指导,把握方向,关心学生需要及发展过程。按照活动设计、活动准备、开展活动和总结工作的顺序,有步骤地进行该主题活动。内容要广,可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在具体活动中,目标不可单一,要有综合性,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活动要多样性:讨论式、报告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参观式和课题式等,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要组合在一起,要有创造性和趣味性。总的来说,好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集体人员的素养,也能促进集体发展。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女配逆袭系统:界面攻略

    女配逆袭系统:界面攻略

    这是一个某位没见识的娃子被某位肉肉的系统君挑中,然后,虐女主,抢男主,除障碍的故事。且看她翔小小如何攻略不同的界面!
  • 权倾天下

    权倾天下

    后主刘禅被迫迁到魏都洛阳,一日权臣司马昭请他赴宴,极尽戏耍,由此引出“乐不思蜀”典故。回到后宫之后,因伤心哭倒于地,头痛欲裂,精神恍惚,差点被人夺舍。后经努力,基本守住一丝清明,与对方,来自现代的府兵,被枪决的吴仁义(无仁义)展开殊死搏斗。数载之后,两个魂魄既斗争又联合,各取所长,终于搞出了一些奇异光怪,歪打正着之下,收拾了权臣司马氏,恢复了大汉王朝的辉煌。
  • 战神联盟之坠落公主

    战神联盟之坠落公主

    她,宇宙女王最疼爱的小公主。他,格雷斯星上最后的光明守护者,因父母被害,沦陷成为黑暗复仇者。由于小时候他帮过她一个很重要的忙,她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他,就小时候的一句话。她为了见他,她潜入战神联盟,只为能让他喜欢她!终于,她跟他表白……
  • 首席的复仇情人

    首席的复仇情人

    他是她最美的梦,而这个最美的梦却毁在了姐姐的手里。为了报复姐姐,她不惜化身为恶魔,只为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为了复仇而来却沦陷在这段仇恨里而不可自拔,步步为营,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骗局却早已把她的结局注定其中。
  • 弦断花落

    弦断花落

    〔弦断花落。文案。〕那一年,天下大乱。他与她,桃林中无意相识。他抚着琴,对着她轻笑。那时他是蜀山掌门,她却只是百姓人家。江湖之中,刀光剑影,危机重重。那一年,城门已破。家人被迫害,她不得不逃离,投奔蜀山却再次见到他。心怦然一动,两人再也无法分离。那一年,皇朝毁灭,魔尊现世。她为他身受重伤,遍地桃花开出如血。她容颜已失,左眼绽放的黑色疤痕如同狰狞的恶魔。她坠入魔道,走火入魔。这一切,为了他。他为她放弃成仙,与她一起走上一条不归路。这一世,爱又如何?不爱又如何?九重塔上,她笑着,抱着他,泪水滑过脸颊。桃花林中那一笑,仿佛昨日。听弦断,花落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