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9300000022

第22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发展的特征(1)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以后,新疆地区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及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通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工业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统计,2007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5个,工业增加值为1405.11亿元(当年价格),占全区GP的39.9%,高出第一产业比重22.1个百分点,工业已占据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疆工业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以下特征:

一、现代工业发轫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大生产运动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后,在帮助各地群众清匪反霸,建立民主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又自力更生,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部队给养不足的问题,以减轻当地人民群众的负担。

1949年12月初,毛泽东同志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王震将军在率部入疆后,1950年12月29日,在给彭德怀司令员的报告中提到:“新疆军队共十九万三千人,除两万运输部队和后勤机关人员外,可动员约百分之六十人员(十万至十一万)参加农业生产,百分之二十人员参加手工业生产,百分之二十人员为机关业务和担任警备任务的部队。”1950年初,在新疆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会议上,时任中共新疆省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同志做了《新疆军队生产建设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对军队大生产运动做了动员,提出首先要扩展农业生产,使军队依靠军垦就地取食,并提出了驻疆部队的农业生产计划。1950年起,人民解放军驻疆各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到1952年就实现了部队粮食的自给,而且积累了部分资金,提供了部分农业原料,为部队兴办工业打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一)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和筹措建设资金

1951年2月,王震在六军党代表会议上所做的《驻疆解放军斗争方针与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驻疆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地区建设现代工业的设想。

同年10月,新疆军区制订了两个三年经济建设计划(1950~1955年),计划中提出在工业方面从重工业的钢铁、水泥、电力以及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如纺织、面粉、制糖等做起,为今后工业建设打下基础,进而逐步发展新疆工业。计划中还具体规划了自1951年起,迪化水泥厂、钢铁厂、迪化水电厂、玻璃厂、化学厂、纺织厂、造纸厂、面粉厂、糖厂等20多个现代化工矿企业的建设进度。

新疆现代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世纪50年代初的新疆经济正处于恢复过程中,新疆省人民政府的财政不仅要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更要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可能大力兴办工业。因此,创办现代工业所需要的资金除了中央投资一部分外,主要来源于驻疆人民解放军的资金积累。首先是节省下来的军费,“新疆人民解放军军费按国防军统一的供给标准,计全年约70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国家供给”。这些军费基本上是由军队购买粮食、日用品及其他开支,驻疆部队通过大生产运动自己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军费的很大一部分便被节约下来投入工业建设当中。

以1950年为例,仅军粮一项就节约了1620万元。其次,建立军人合作社,将官兵的个人津贴储蓄起来再次投入生产,并且动员广大官兵通过节衣缩食的方式参加工业集资。据统计,“1951年底,参加集资的指战员占全军人数的90%以上,平均每人一年节约费用91.2元,1951~1952年,指战员节约的资金占两年工业建设投资总额的80%”。再次,是通过驻疆人民解放军官兵参加各项工程的无偿劳动来作为对工业的投资。“军队参加这些生产均按迪化市价计算工资,争取今年参加生产的部队为国家在工业上创造2000万元人民币的劳动价值,以作为国家对新疆经济建设的投资,也就是说为国家节省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支出。”此外,人民解放军通过大生产运动,将生产的一部分粮食通过出口苏联,换回了部分农业机械和建设工厂所需的设备。通过这些途径,1950~1952年,新疆军区投入的工业建设资金达4514万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总值为4160万元,占这一时期新疆工业新增固定资产总值的60.76%,有力地支持了新疆工业化的建设。

(二)创办现代工业

1951年,新疆军区组织各部队相继开工建设了新疆第一批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的厂矿,主要有八一钢铁厂、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十月汽车修配厂、新疆机器厂、六道湾煤矿、八一面粉厂等。1954年,新疆军区创办的工业企业单位达到87个,其中重工业35个、轻工业52个,这些企业涉及钢铁、机械、纺织、煤炭、化学、电力、建材、粮食、皮革等多个工业部门,初步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

1952年12月,根据中央整顿新疆财政经济工作的指示精神,新疆军区将所属19个工矿企业分两批(1952年和1955年)移交给新疆省人民政府管理,这些被移交的企业中,如八一钢铁厂、苇湖梁发电厂、七一棉纺织厂等,至今仍在新疆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政府主导的嵌入式工业开发方式

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工业基础极其薄弱,“新疆省人民政府接收的公办企业全部职工人数不过1100人,而且有现代设备的工厂只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0.53%”。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发展新疆本地的现代工业并形成体系,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援。

(一)组织内地企业迁移新疆

1953~1957年,中央政府计划利用天津、上海等地工业力量的优势,搬迁一些企业到其他省区,支援当地工业发展。1956年,在全国工业厅局长会议上,地方工业部副部长宋乃德做了《为提前完成地方工业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全国各地要基本解决粮油加工问题,试办印刷、缝纫、制鞋工业,城市一些工业的剩余能力迁到县里,本省不足者,可考虑由津、沪搬迁。”在工业布局问题上,宋乃德提出,“不宜于集中沿海省市生产的应内迁,迁厂方式:可迁设备及职工,迁厂过程中同时进行技术改造,尽可能或部分采用新技术或只迁职工不搬设备。”在新疆国民经济“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决新疆当地工业缺乏技术力量及设备等问题,在中央的支持下,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与内地省区政府的协商,1954~1966年,从内地迁移了部分工业企业支援新疆的工业发展。

搬迁到新疆的工业企业涉及轻工、纺织、电器等部门,其中有些企业的迁建填补了新疆在相关工业领域的空白。如乌鲁木齐电池厂的建成,结束了新疆不能生产电池的历史,该厂生产的“雪莲”牌电池,满足了新疆本地市场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乌鲁木齐电池厂又派出技术力量在南疆筹建了南疆电池厂。

(二)调派内地技术员工支援新疆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工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力量、机器设备、管理人员、产业工人主要来自于中央和内地省区的支援。

第一,产业工人来自于部队复员转业人员、内地支边青年以及在新疆本地招收。如有色金属工业系统,1954年从山东招收了一批工人。1956年,经劳动部和自治区劳动局批准,从上海,江苏无锡、南通,湖南长沙市和广东省招收了一批在校中学生和初中毕业生。1959~1960年,从安徽省大安、天长、阜阳等22个县和江苏扬州、江都等县农村招收青壮年职工1729人,占1960年有色金属工业职工总数的13.7%。第二,管理人员来自于部队转业干部和从内地党政机关调入,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于从内地厂矿调配,以及分配来疆的内地大专院校毕业生,或是抽调新疆本地工人赴内地培训。以新疆石油工业为例,1955年,开发克拉玛依油田时,中央相继从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所属钻探局、第一机械厂(宝鸡)等单位和玉门、延安、四川等地油田,以及地方党政军机关、地质矿产部门调入一批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成建制的钻井队,又从上海、四川等地招收了一大批知识青年。1960年、1965年、1971年、1978年,新疆石油工业部门接收了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共计1.7万人。1978年,从四川、江汉油田调入了成建制的钻井、石油队伍总人数达2920人。新疆电力工业系统的职工组成除了复员军人、内地院校毕业生和支边人员外,1956年,“由电力工业部西安基建局第36工程处成建制地划转了334名固定职工到新疆,1958年,又由西北电力设计院划转了人”。在化学工业方面,新疆氮肥厂在建厂时期,由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化工厂等单位调进技术干部和工人50余人,又先后招收学徒91人分赴扬州、潮州、昆山等地化肥企业培训,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在纺织工业方面,“1950~1952年,七一棉纺厂从内地各省市抽调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350多人,以及从山东招收并经青岛各纺织厂培训了纺织女工540人,组成工厂的职工队伍,进而形成了新疆纺织工业的基础骨干力量”。

第三,机器设备主要来自于苏联进口或是由内地企业制造以及淘汰的产品。以新疆第一个钢铁企业八一钢铁厂为例,企业所需的部分设备由新疆军区通过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上海市委的帮助,在上海购买了益华钢铁厂、新慎昌机械厂、练成机器厂、范记模具厂和美新工具厂的全部设备,连同190名职工一同迁来新疆。七一棉纺厂的设备是国家在外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挤出外汇从民主德国和日本引进成套棉纺设备装备起来的。1950~1954年,新疆石油建设的生产设备均由苏联提供;1954年底,共有各类设备1016台(套),1955年以后,除继续从苏联和东欧进口各类设备外,由内地厂家提供的国产通用设备和仿苏的石油专用设备逐年增加;1960年,共拥有各类通用专用机械设备4320台(套)。

总之,新疆的工业化建设是在中央和内地省区的协调帮助下得以顺利进行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内地以及苏联的技术人员、设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新疆,开启了新疆工业建设的新局面。时任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包尔汉同志曾经对此评价道:“解放后,在驻疆人民解放军的艰苦努力下,在关内汉族工人兄弟的支援下,加上苏联友邦的帮助,已陆续建设了许多近代化的工厂,满足了各族人民的一部分生产和生活需要,培养出了一大批各民族的工人兄弟,积累了一些工业建设的经验,从而为新疆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结构

一般而言,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在工业结构的转换上都是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中心,再向耐用消费品工业转化。而新型工业化的模式在工业结构上强调知识、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自然资源这一要素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从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转换是十分迅速的,不过,其发展模式仍处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之下,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一)以重工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中共新疆分局和新疆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广大新疆军民大力发展纺织、食品、电力、煤炭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在工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7年,新疆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3.06%。1950~1957年,新疆的工业结构呈现“轻型化”特征。

1958年后,受国家赶超型战略的影响,以及为了尽快提高新疆的工业化水平,新疆的重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958年,新疆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已达49.82%,1961年更是达到了61.41%。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轻重工业的比重也随之变化,1962年,重工业比重降到48.97%;但是1965年后,新疆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国家发展的总体需要,新疆工业发展中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逐渐加快。1971年,重工业在新疆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53.4%。直至20世纪90年代,重工业在新疆工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确立,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新疆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加快,新疆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逐渐加大。2007年,重工业产值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45%。1978年,新疆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为1∶1.4;2007年,产值比达到1∶6.38。

同类推荐
  • 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本书主要介绍经济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事关民生的经济常识、市场运转的经济常识、企业管理的经济常识、国家调控的经济常识、投资理财的经济常识等。
  •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全书共分为七篇,从日常生括、生产经营、生存竞争、投资理财、国计民生、宏观政策、对外交往等不同侧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将经济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快乐和享受中,迅速了解经济学的全貌,轻轻松松地获得经济学的知识,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从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全集)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全集)

    1862年,晚清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在执政集团与汉族武装集团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两大军工项目上马。衙门化的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极低,在1872年开始的一场国企反腐运动中,改革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自此,1872年成为国有向民营、局部向整体改革的一个起点,也是晚清王朝为自己埋下隐患的起点。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官方实力派成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枢、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为首的新旧商人成为改革的先锋。朝廷与商人的较量,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多年交锋,最终使经济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场商业势力助推的宪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向灭亡。
  •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基于重庆实证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背景与理论研究;重庆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等。
  •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主要内容:3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这条道路既汲取了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也借鉴了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成功做法。这条道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热门推荐
  •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为十年主持工作实践的提炼和总结,主要探讨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广播媒体竞争环境,如何从主持人的素质层面入手,提高主持人的竞争力,树立主持人品牌和品牌节目,从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媒体。《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提供了作者一线主持实践的思考和心得,还有对广播媒体产业形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着重阐述了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媒体环境,作为广播节目的主体一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 浩宇皇尊

    浩宇皇尊

    一个小小国家的皇子,看着即将走向灭亡的国家,他不干,不忍。忍受着大国的打压,他扛起父皇的江山,走出先辈从未走到得巅峰!
  • 奇迹之三界传说

    奇迹之三界传说

    天地初开之际大地一片混沌,在这混沌之中忽出一只金鸟凤凰划破混沌一飞冲天。凤吟九霄之下天地一分为三,分别为天界,魔界和人界。三界之中自然以凤凰为首的天界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统率三界后自诩三界霸主的九天火凤因不满阳炎真火为天地第一炎火之称而向天空的尽头-----太阳,发起了挑战..
  • 妖妃配鬼王

    妖妃配鬼王

    千年前,你抛弃了她,却又追随她而去。我一怒之下毁灭众生,结果,提前出世的一魄散掉。只剩一丝漂荡在她身后。千年后,我的又遇到了她,我很开心。希望可以一直这样,但,千年前我只是一个没有肉体的鬼魂罢了。只有一魄。拿什么去保护我的灵儿????这一世。我叫君黎澈。有三魂七魄。我是鬼王。千年前差点毁灭众生的鬼王。这一世,我不会放手。千年前,没能力保护她,这一世,不会让任何人欺负灵落雪的。他们的恩怨情仇该如何化解如今,还是未知数。我们,只能静观其变。
  • 巫时代

    巫时代

    带给一个巫的时代,在茫茫诸天星海启程。开创出一个又一个的部落时代。是进化还是退化?一切在巫时代
  • 绒布丫头归纳我

    绒布丫头归纳我

    她是一个绒布娃娃,她没有生命,而有一天,有一位男子来把她买走了,他和她缔结契约
  • 雨落微凉

    雨落微凉

    那年年少,他对她说,无论发生什么,你都站在我身后,我给你遮风挡雨。她穿着纯白的婚纱,等着他牵她走进新的世界。暴雨来袭,病床前她紧紧握着他的手,他遍体鳞伤,“除了痛苦,我什么都不能给你。”转身,她泪如雨下,她决定离开他的世界。他站在他和她的新家,暗下决心,不管你逃到哪里,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离开我,你休想!
  • 无尽寻觅

    无尽寻觅

    我是新人,我想要我作品内璀璨绚烂,划时代,读懂人心。我只是想去做一下小说把心中所想所思所问来融合,去解读一下。就算这本书没多少人看,有能懂的人在就够,我也会努力的。那些没有自己精神没有思想的人,就走吧。不是YY类型,没有女人和天生无敌光环在。用心,融入。
  • 乐园陨落

    乐园陨落

    拥有漆黑的右眼的少年听见了黑暗的低语,黑暗说:我愿为你戴上罪之王冠,但你要背负上所有的罪恶与孤独为了守护所爱的人,为了替至亲复仇,他拿起了剑,走向了火与血的世界喜欢本书的可加群:486869860伽蓝洞的书友群
  • 吞仙道主

    吞仙道主

    仙路本渺渺,血海白骨舟。世间千万道,何道铸千秋?一个从大周山脚下走出来的平凡少年,无意间踏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修仙道路,符宝、丹宝、婴宝,凭借着心中的执念,他杀人夺宝,步步争仙,最终走向修真界的巅峰。欢迎书友们加入《吞仙道主》书友群,群号码:42297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