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就是老百姓的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某类神灵的信奉与尊重。各方百姓,各有神灵。这些神灵或者来自对自然的崇拜,或者来自宗教的神祇,或者来自传奇的英雄。而妈祖和关公就是“传奇”所造就的“神”。尽管不同的民族、地域、时代,人们的信仰不尽相同,但妈祖和关公这一类来自人间的“神灵”,不仅在历史的淘洗中大放异彩,而且还将续写新的“传奇”篇章。
第一节“海上女神”祐平安——妈祖庙
妈祖,又称“天后”、“天妃”、“天后圣母”、“海神娘娘”,是历代船工、海员、渔民、商人共同信奉的神。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仅中国台湾省就有妈祖庙近千座;国外也有数百座之多,分布在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美国、法国、丹麦、巴西、阿根廷等17个国家。妈祖庙遍布广泛,信众亦多,全世界信仰妈祖的约有2亿人。
一、妈祖的传说
相传妈祖本姓林,名默,是北宋初年人,人们习惯称她为“默娘”。因为据说她自出生至满月,不啼不哭,默默无闻。默娘在人间虽然只活了28个春秋,可她的名字却被人们传诵了一千多年。
默娘懂得医术,且有一副热心肠,平时就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们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人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也都愿意和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海滨的默娘,还有一个特别的“本领”,即从小就熟悉水性,识别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默娘能够“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地救助海难。海域里遇险的渔船、商船,经常能得到她的救助。默娘曾经高举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给迷失的商船导航;她矢志不嫁,把救难扶困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传说默娘在28岁的时候,因为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的船只而不幸遇难。虽然身体已经殒去,但默娘的魂魄仍系海天,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默娘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处立庙祭祀她。加上从宋朝开始,海运对于国计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历朝历代对妈祖非常重视。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以后,历经元朝、明朝,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妈祖敕封了36次,并列入国家祀典。妈祖的封号亦从“夫人”、“天妃”、“天后”一直到“天后圣母”;截至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封号竟多达70字。妈祖信仰逐渐从民间转为公开的传播,妈祖成了最受崇拜的“海上女神”,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
知识小百科
民间流传的妈祖的故事有很多,你知道妈祖都有哪些故事吗?你能明白她受后人尊尊崇、信仰的原因吗?
故事一:在没有灯塔的年代,航海之人最怕海上迷航,在黑夜里撞上了礁石,或者大风浪之中找不到避风港。妈祖经常为海上迷航的船只指点方向,这位女神身着红衣的形象本身便具有象征意义:她是一位伟大的导航使者。相传郑和下西洋时,途经福建洋面遇到风暴,海上浊浪滔天,船只颠簸摇荡,天空漆黑无光,船工们茫然不知所向。郑和想起海神妈祖,仰天祷告。祷告毕,只见在船头隐约出现了一盏红灯,妈祖信步浪尖从容导航。于是船队紧跟前进,脱离危险进入避风港。
故事二:大风浪之夜,妈祖发现有一支来自阿拉伯的船队在海上迷失航向,处于危险之中。妈祖便把阿爸、阿妈叫出门,一把火点着了自己家的茅房,燃起熊熊火焰。黑夜中的船队看到了一片火光,于是辨明了陆地方向,将船驶入湄洲湾秀屿港而化险为夷。当外国商人看到妈祖家的残垣断壁时,无不感动流泪。正是这种不避亲疏的博爱胸怀,使妈祖成为一切海上谋生的人们所敬爱的海上女神。
二、具有代表性的妈祖庙
世界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众多,建筑形态也是多姿多彩。不同地方的妈祖庙承载着不同地方的历史人文痕迹,折射出独具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
1、湄洲妈祖庙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的东南方向约40多公里处,因形似娥眉而得名,面积14多平方公里。这里四季如春,绿树成荫,天蓝水净,空气清新,景色秀丽,闻名海内外的妈祖祖庙——湄洲妈祖庙就坐落在岛北端的牛头尾山麓。
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众多妈祖庙的祖庙。在妈祖逝世的当年,乡人为了感念她生前的恩惠,就在湄洲岛上建庙祭祀,即为闻名遐迩的湄洲妈祖庙。经过千百年的口耳相传,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
湄州妈祖庙始建于宋朝雍熙四年(987年),开始仅“落落数椽”,名曰“神女祠”。后来又经过多次的修建、扩建,才形成现今的规模。如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又增建了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明代永乐年间,著名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洲主持祭祀仪式,并扩建庙宇;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时,扩建有钟鼓楼、梳妆楼等,建筑规模日臻雄伟,最后形成了包含正殿、偏殿在内的五组建筑群、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舍客房。整个妈祖庙画梁雕栋,金碧辉煌,恰似“海上龙宫”。庙宇前临大海,潮汐吞吐,激响回音,素有“湄屿潮音”的美誉。后来,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湄洲妈祖庙几经损坏,雄奇的建筑也日渐破败;损败最严重的时候,妈祖庙几乎被“夷为平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湄洲妈祖庙开始陆陆续续地重建。尤其是近十年来,众多妈祖信徒同心协力,捐资捐物,在政府的帮助下,对湄洲妈祖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兴建。如今,湄洲妈祖庙不但重放光彩,而且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更加富丽堂皇。目前,湄州妈祖庙的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300米、高差40余米的主庙道。从庄严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
从祖庙的第一个大牌坊进去,两边可见雕梁画栋的长廊,依山逶迤,迎面是一座城阙形的山门,内有“千里眼”、“顺风耳”守护。出山门再登上石级,仰望凌空而建的仪门牌坊,俗称“圣旨门”,寓为妈祖受到历代皇帝敕封的意思。仪门与广场相连,往上有钟鼓楼东西对峙,每逢节庆,钟鼓齐鸣,声震海滨。钟鼓楼的中间正对着妈祖庙的正殿,又称“太子殿”。正殿的左上侧是“寝殿”,系供奉妈祖的主要殿宇,也是平时举行祭祀的地方。寝殿往上,有石道四通八达,道旁的朝天阁、升天楼、观音殿、佛殿、五帝庙、中军殿、爱乡亭、龙凤亭等建筑物,都各具特色,各展雄姿,以供游人凭吊。
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栩栩如生。妈祖面向大海,神态安详,依然是人们所景仰的那个佑护平安的“海上女神”。游人如若伫立山顶,极目远眺,但见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个庙群建筑尽收眼底,构成了一幅瑰丽壮美的山水画。
湄洲妈祖庙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朝圣“海神”与观光游览的结合,让人们在峰回路转、登山观海中感受风景的迷人情趣;同时,也在浓重的妈祖文化的氛围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得到思想的启迪。
2、澳门妈阁庙
妈阁庙为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又俗称“天后庙”,位于澳门妈阁山西面的山腰上,枕山临海,倚崖而建,周围古木参天,风光绮丽。
妈阁庙的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形态逼真,据说是300年前清朝人的杰作。庙内花木错落,岩石纵横,景色清幽,主要由大入口大门、正殿、弘仁殿、观音阁、正觉禅林等建筑物组成,各建筑规模虽然细小简单,却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它们之间用石阶和曲径相通,曲径两旁的岩石上有历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骚客题写的摩崖石刻。院内另有一块名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是人们喜爱的“一帆风顺”的图景。
妈阁庙的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有“妈祖阁”三字,两侧为对联,这三部分均有琉璃瓦顶等装饰。其中,门楣顶部更有飞檐状屋脊,脊上装有瓷制宝珠及鳌鱼。紧跟在大门之后,是四柱冲天式牌坊,亦由花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只石狮分置在柱头上。
正殿为供奉妈祖的一个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称,与入门建筑、牌坊以及在半山腰上的弘仁殿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条直线。正殿的建筑主要由花岗石及砖头砌筑而成,其中花岗石作为主导,柱、梁、部分墙身以及屋顶均由此材料修筑,两边墙体均开有大面积的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在石造之屋顶上,又铺设琉璃瓦顶,其屋顶造型又分两部分,“朝拜区”的屋顶以卷棚顶的形式出现,而“神龛区”的琉璃屋顶则为重檐式,飞檐纯朴有力。
弘仁殿的规模最小,只有3平方米左右。此建筑以山上的岩石作为后墙,再以花岗石作为屋顶及两边的墙身。殿内亦供奉妈祖,两侧墙身内壁有妈祖的侍女及浮雕,妈祖神像置于山石前,与正殿神龛区的做法一样。在石屋顶上,也有绿色琉璃瓦及飞檐式屋脊作为装饰。而位于最高处的观音殿,主要是由砖石构筑而成,其建筑较为简朴。
相对于正殿、弘仁殿以及观音殿,正觉禅林位于整个建筑群的最前方,且与正殿同在一个平台上,不管在规模上还是在建筑形式上都较为讲究。正觉禅林的建筑由供奉妈祖的“神殿”及“静修区”组成。“静修区”建筑为一般民房,而“神殿”则较为复杂。神殿前面有一个内院,两侧侧廊为卷棚式屋顶。主殿区被分为三个开间,屋顶为琉璃瓦坡顶,两边侧墙顶部为金字形“镬耳”山墙,有防火的意思,具有浓烈的闽南特色。主殿区的中间部分最高,而两边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墙顶则以琉璃瓦装饰。此外,主殿区的中间部分还开有一个半径为1.1米的圆形窗洞,而琉璃瓦顶上的飞檐以及瓷制宝珠的装饰,亦显示出此殿的重要性。
3、澎湖马公天后宫
在我国的台湾省,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有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800多座。其中,位于澎湖马公岛的天后宫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马公岛原名“彭潮岛”,是澎湖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海岛。澎湖岛世居的渔民最多,因妈祖是海上的保护神,所以岛上建有天后宫奉祀。澎湖马公天后宫既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
据考证,天后宫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原名为“妈祖宫”。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加封妈祖为“天后”,妈祖宫从此改名为“天后宫”,迄今超过400年的历史。庙内雕梁画栋,刻工精细,古香古色,美不胜收。
天后宫的建筑格局为四进,殿宇庄严。庙内的刻工呈现出古朴而精细的面貌,令人赞叹。正殿重檐的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正殿的屋檐、梁柱、石鼓、窗棂及殿内各处的装饰雕刻,均表现出古朴精细的雕琢手法,尤其是门槛窗镂木刻的“凤凰富贵长春图”,细腻精致,栩栩如生,是庙宇木刻作品的佼佼者,充分展现了当年闽南工匠们的非凡技艺。全台湾众多的妈祖庙中,妈祖塑像的面容或者红面,或者乌面,唯独天后宫是钦封的“天上圣母”,所以是独一无二的“金面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神诞日的时候,天后宫都要举办大规模的妈祖海上祭祀活动,借以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荷兰侵略者韦麻郎率领舰队侵入澎湖,在马公岛登陆,占领了天后宫。当时的福建金门守将沈有容闻知后,亦率领军队,在天后宫会见韦麻郎。沈有容铿锵陈辞,义正词严,晓以利害,要求荷兰侵略军退出马公岛。韦麻郎自知开战没有胜算,于是灰溜溜地离开了澎湖。沈有容的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书写了中国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一页。这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明确表明:澎湖和台湾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容不得丝毫的侵犯。
后来,郑成功东征逐荷,施琅收复台湾,都曾在天后宫附近驻军。清廷统一中国后,康熙皇帝曾钦赐“神昭海表”匾额给天后宫,并派遣礼部郎中雅虎前来致祭,重修了庙宇。现在的大殿内尚存有当年雅虎宣读的祭文之匾额。
天后宫的后进是“清风阁”,右壁嵌有一方石碑,碑高1.98米,正面刻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11个字。就是纪念沈有容驱逐荷兰侵略者这一重大事件而立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遗物,也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石碑,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