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5000000009

第9章 从生产国家到福利国家——1978年后中国政府责任变迁的文本分析(1)

刘守刚 刘雪梅

摘要:现代国家本质上是福利国家。1978年后,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转型,中国逐渐从一个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国家转变为以保障民众福利为中心任务的国家。

这一趋势转变过程,鲜明地体现于1978年后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解读这些文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政府主动接过单位制解体后的碎片重组而成的;走向福利国家,事先并没有清晰的路线图,而是为事件不断推动发展起来的;市场原则(自由原则)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的突破,既是中国经济改革必然的后果,同时又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主要动因,等等。

关键词:生产国家;福利国家;政府责任;国家转型

走向福利国家是每一个现代国家的宿命。在根本上,这是由现代社会中主体地位独立带来的。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个人依附于传统的共同体(家族、村社、行会、教区等),缺乏自由和独立,但在遭遇风险时也能获得共同体的庇护(尽管不够)。随着传统共同体的解体,个人获得了独立。按照梅因的说法就是“个人自决的原则,把个人从家族和集团束缚的罗网中分离出来;或者,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即从集体走向个人的运动”。因其独立,现代人孤立地承受现代社会的种种风险。此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起原来共同体的职能,用国家整体的力量来保障每一个生命,为个人提供基本的福利,分担个人面临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有在国家能够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有效化解社会基本风险的前提下,个人才能真正地自由和独立。

新中国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两方面的责任一开始就存在紧张关系:经济落后,意味着政府不但承担着特别重大的经济建设责任,而且没有可靠的财力基础进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但是,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为劳动阶级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没有这样的福利制度难以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当然也不符合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1978年以前,整个中国由政府所控制的各单位组织构成,福利的职能被内化到各单位中,每一个单位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提供福利)。当然,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严格地说此时不是社会保障而是单位保障。

1978年后,社会责任逐渐从单位剥离,原有的国有工商企业慢慢成为纯粹的生产组织,而剥离出来的各种社会责任碎片,经过政府的重组,并在政府的控制和帮助下,逐渐组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由此,中国也逐渐从专注于经济建设的生产国家,走向重视民众社会保障的福利国家。

本文无意于详细描述中国从生产国家向福利国家变迁的全过程,只是根据1978-2008年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以阐明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对自身责任说明从经济建设到社会保障这一变化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

一、政府工作报告所显示出的七个时期

综观1978-2008年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如果撇除每份文本固有的内容(上年工作回顾、国防、外交和港澳台工作等),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新年度政府工作重点的安排。从每年政府工作重点的关键词出发,可以将这30年大致分为以下七个时期。

(一)酝酿时期(1978-1982)

在今天,1978年被称为改革元年。但综观1978-1982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改革”这一词并未被放到特别突出的位置,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普通的词语在使用(以描述工作的改进性)。处于文本中心位置的更多的是“搞好”、“整顿”等词汇,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恢复性特征,或者说是改革的酝酿时期,时人称之为“拨乱反正时期”。

当然,1978年作为改革元年仍有其意义,这就是该年政府工作的重心重新放到“经济建设”上面来。这是1978年12月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并体现为197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如报告中提出的,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把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从文本结构来看,1978年还有近1/4的文本讨论政治斗争(揭批“四人帮”),并在结尾处呼喊政治口号。而在1979年的文本中,政治斗争的内容只有两小段,其余内容基本都是经济工作安排和政府建设,政治口号也消失不见。

从1980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不再讨论政治斗争,而致力于经济建设工作的安排,兼及社会事业和政府建设等方面。1980-1982年的文本中,“改革”一词仍与“调整”、“整顿”等同时使用,说明总体上此时仍属于恢复时期,或者说处于改革的酝酿时期。但1980年的文本中已经出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词汇与相应的改革安排,说明此时的思想认识仍停留在“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主要还是管理问题,而不是制度问题”。

1981、1982年的文本中,出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表明此时认识到经济中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管理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在政府工作安排中,1981年将经济体制改革放在今后经济建设方针的第八位,而到1982年,将其提升为实现“六五”计划主要措施的第四位。

(二)启动时期(1983-1988)

从文本来看,1983年才是真正的全面改革开始的时间。在文本结构上,“经济体制改革”已不再是经济建设的措施或方法之一,而与经济建设并列,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经济建设。文本还体现出改革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特征,如文中提出要将改革精神贯彻到企业、农业、外贸、政府机构等多方面、多领域。该文本还提到,正在研究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

1984年的文本,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系列中,首次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奠定了后来“改革开放”的话语基础。在该年经济工作的五项安排中,改革事项占了三项(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商品流通)。

1985-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都是围绕改革进行的,并将其地位一再提高:“经济改革是关系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1985)”;“所有的地方、部门和企业,都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1986)”;“要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1987)”;“坚持把改革放在总揽全局的位置上(1988)”。

(三)调整时期(1989-1991)

随着改革的进行,体制中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特别是1988年价格改革的失误,使得调整势在必行。1989年起,进入到中国发展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中的关键词是“治理整顿”。1989年政府工作六项安排中,差不多有五项都与治理整顿相关。

1990年和1991年的文本中,仍强调“治理”、“整顿”、“管理”、“控制”等文字。

1990年工作安排中,经济体制改革只排在十项工作的第六位。1991年工作安排中,经济体制改革被放到报告文本的最后部分。这一时期,尽管对改革开放总的原则和方向并未动摇,但是怎样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体制,仍处于争论和摸索中。有人称其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第二次思想交锋时期,即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争论期。

(四)加快时期(1992-1994)

经过近三年的理论争论与经济调整,1992年之后就改革要建立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已经确立,而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也已达成。因此,这一时期政府工作报告中最为核心的字眼是“加快”,如加快经济发展(1992)、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1993)、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4),等等。与前几年不同的是,政府新一年工作安排中,有关改革的内容,在文本结构上位置都非常靠前并占据相当的篇幅和突出的位置。

(五)深化时期(1995-1998)

1994年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到该年底商品市场的种种改革大体告一段落。从1995年起进入到改革的深化时期,主要任务集中于要素市场,对资本、劳动与土地(使用权)等要素进行商品化改革。

在这一时期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中,对改革的描述占据突出地位的是“深化”一词。如“以国有企业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995)、“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996)、“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1997)、“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1998),等等,这些都是在肯定既有的商品市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要求对要素市场进行进一步改革。这一时期的深化改革,一直强调的是以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心,不但要求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来改善国有企业的状况,还要把企业内部改革和外部配套改革结合起来。正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行为,才真正推动了要素市场的建设。

在劳动力商品化方面,就是要逐渐建立起劳动力市场。非国有企业的雇工一直通行着市场准则,因此劳动力市场建立的标志,就是国有企业拥有对企业职工的解雇权。

在正式文本中,这一解雇行为被称为下岗待业或者分流企业富余人员(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资本商品化方面,实际上要克服的主要是允许私人投资,即实现私人资本的合法化。在现实中,私人资本早就出现,但要取得与国有资本同等的政治地位,需要意识形态方面的突破。这样的突破,在现实中的话语和行动体现如下: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三个代表”的原则,允许私人资本所有者入党。

私人资本在政治上的合法化,或者说意识形态上对所有制樊笼的突破,被称为第三次思想解放。这一解放体现在1999年修宪的条文中,就是将原来的宪法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土地要素商品化的实现途径,是相对巧妙地分离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这样,在坚持城镇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将使用权市场化。同时,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实现,是在强制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变更的单一渠道(村集体所有权只能变更为国家所有权)基础上,由政府土地部门负责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商品化。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中,土地使用权转让一开始是与住房制度改革结合在一起的,1994年首次提出将土地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并于1995年后开始组织实施土地要素的市场化。

至此,1983年正式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大体告一段落。或者说,纯粹经济意义上的改革,到1998年前后已大致结束。接下来的改革,更多地集中于社会保障、行政制度等方面。

(六)内需时期(1999-2003)

由于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后中国政府转到以扩大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来。这一时期,除2001年外,其他各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中,对新年度工作安排(或对新政府的建议)中,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总是排在第一位。

从更深层次来说,扩大内需的提出,标志着一种政策类型的转换。原先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是放松,即改革旧体制,放松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生产和消费)的限制来达到激发生产的目的。现在发展经济的手段更多的是培育,通过增加民众的消费能力来引导经济的发展。从放松经济限制(管制)到培育消费能力,实际上是从生产建设性政策到社会福利性政策的转换。

不过,为了应对突发的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后扩大内需一开始并没有致力于培育民众的消费能力,而是扩大政府的投资能力,通过发行国债获取资金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被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显然,这种以扩大政府支出为手段的内需扩大政策,只能应对突发危机,而难以长久。这不仅是因为国债发行有一定限度(受制于政府负债能力和民众应债能力),而且基础设施项目也存在自然的限度(不可能建设太多),现实中还容易引发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1999年前后为了启动内需,还启动了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目的在于扩大个人在这些领域的消费和投入。

同类推荐
  • 实用经济法

    实用经济法

    本书将经济法管理领域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设计成项目形式,具体有:指出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设计投资备选方案;制定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等内容。
  •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盖的题材相当宽广,但有一个面向是至今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经济论述。在梁启超的全集里,经济论述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是作为他议论众多时事的一环;但他对某些经济问题曾下功夫深入研究过,尤其关注币制改革和财政制度。梁启超的文笔犀利活泼,老少咸宜;他所论述的主题,大都具有时事性与政策建议的意涵,很能引起当时读者的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特性也是负面的:环境一变、时间一过,这些问题的意义就随风而逝(“能动人”但“不能留人”)。一个世纪之后,本书作者重读梁启超的经济论著,得到三个观感:文笔方面情绪高张,内容方面动人听闻,手法方面自我矛盾。
  •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研究现代公司董事会、监事会、CEO与公司治理 ;现代公司经理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现代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等相关问题。
  • 我国财产继承制度立法研究

    我国财产继承制度立法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我国继承法律制度概述,主要阐述现行继承法的基本理论,包括财产继承权概述、我国继承制度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与遗赠、遗赠扶养协议和遗产的处理等内容。下篇为我国继承法律制度的立法构建,旨在借鉴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继承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提出完善我国继承法律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内容涉及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继承扶养协议、继承权与遗嘱权的行使、遗产的处理等方面。
  •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操作规则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操作规则

    本书应用区域宏观经济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货币政策不一致性的存在,并选择中国7个地区的经济数据,建立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地域不一致的程度,以及货币政策传导地域不一致对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热门推荐
  • 蛮三刀

    蛮三刀

    天才?蛮族之王,三刀教你做人!(PS1:此蛮非彼蛮,请勿对号看座)(PS2:简介就是这么任性)(PS3:打脸啪啪啪……)
  • 王俊凯是爱我的

    王俊凯是爱我的

    我是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还有我是六年级,可能更的比较慢,请谅解。这本小说纯属乱编,不要当真,也有可能有错别字,各位不要介意哈。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美女之贴身高手

    美女之贴身高手

    他被女友抛弃,一不小心出了车祸,就这样他得到了上古仙人的传承。
  • 阴阳秘录记

    阴阳秘录记

    张晓东学道术,又鬼史,一场又一场勾心斗角,一次又一次阴谋。无怜带你走进全新世界敬请收看《阴阳秘录记》官方交流群:欢迎加入无怜作者粉丝群,群号码:370446335
  • 天仙落凡尘

    天仙落凡尘

    李洛,是一个毕业三年的大学生,每日的生活淡然平凡,这是他自认为的平凡,在认识他的人眼中,他就显得有些不平凡了……或许,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不过,李洛这种淡然处世的态度背后,隐藏着一个只有他自己知晓的秘密,他向往古时候的生活……铁骑踏江的豪迈,戎马一生的孤傲,万里奔行的寻觅!也因为这个理由,他喜欢收集古玩古物,因为能从中看见狂野的影子……也因为这样,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或者说是,最不可思议的事……
  • 腹黑竹马:呆萌青梅么么哒

    腹黑竹马:呆萌青梅么么哒

    那一年,她两岁,他三岁。她喜欢跟在她的琛琛哥哥后面跑,因为他只会对她一个人好。一辈子只喜欢她,永远不变。在以后的某一天,他扶额,为什么自己喜欢上了这么个傻丫头。
  • 陌殇樱相谐

    陌殇樱相谐

    你知道樱花的花语吗?那是幸福和一生一世真心的等待!她说:我就是一条只有七秒钟记忆的鱼。他说:那就只记住我吧!年幼的相识,虽不曾一起成长却已被命运紧紧捆绑。成年后的重逢,他宠她如命,她爱他如痴……在这整场故事里,没有人想要真心伤害你,只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从来不属于这个世界!
  • 创造之源

    创造之源

    这是一个一切都由“源素”组成的新世界。表现为火的称火源素表现为时间的称时间源素表现为语言的称语言源素表现为情绪的则称情绪源素总之源素是一切的基础和本质。而当人类感悟并凝练出“本源”的时候,便可以拥有感知和引导源素的能力,被称为源能力的觉醒。奇妙的能力,奇幻的经历,是毁灭还是创造,是谎言还是真理且看源能力者们如何呼风唤雨,创世成神......
  • 七界史事

    七界史事

    一朝穿越,她苦逼走上寻找记载着天地史事的《七界史事》之路。路途遥远不说,还面临身首异处的危险。除此之外她还要负责寻书小队的衣食住行。中途收了个俊俏小正太还是个呆子,每次想要放弃就有天雷劈她!这叫个什么差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