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上卦“坤”是地,下卦“巽”是木,木从地下生出来,茁壮升高,因而卦名为“升”。上卦“坤”与下卦“巽”都是顺,上下通顺,故为“大亨”。九二居下卦之中,与六五相应,下位刚毅中正之士,必能得到上位中正人物的器重和提拔,在传统图式中,上为南方,故本卦辞中又有“南征吉”之言。有抱负的君子,应不断增进自己的德性,积极奋斗,有所作为。
用:以。恤:担忧、忧虑。
本卦阐释了升进的原则。建立群众基础,得到人民拥护,就可以施展抱负。向前升进,应有诚意,才能得到支持。升进为积极的有所作为,应当勇往向前,不必疑虑。但方向必须正确,积德用诚,依循众人所期待的方向前进,必然不会有阻力。同时更应当有目标,知道节制,盲目冒进将无以为继。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允”,即信。
初六阴爻柔顺,在升卦的最下位,符合“地中生木”的卦象,又是下卦“巽”的主爻,与九二成比,只要追随上面两个阳爻升进就可以了;同时,初六升进的真诚,也得到了上卦三个阴爻的信任,相信初六的上升对自己是无害的,于是,信则不疑。这些升进的条件使初六得到大的吉祥。象传说“上合志也”,是说初六的上升,符合上卦三柔的心意。
这一爻是说,以柔顺谦逊的态度上升,受到了上面的欢迎。
九二:孚乃利用礻龠,无咎。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这一爻,九二作为有刚健中正之德的大臣,应六五的柔顺之君,主动升进,显示臣强君弱的态势,难免造成六五的疑虑。因此,九二只有得到六五的信任之后才宜升进。“孚”即信任,“乃”,继而,指九二,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用薄礼前去晋见,才不会有过失。所以象传说:九二得到君主的信任,可以受重用,于是心中高兴。
这一爻是说升进必须有诚信,同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强调宜迟不宜速。
九三:升虚邑。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虚邑”,是无人的村落。
九三阳爻居下卦的最上方,与上六相应,面临的上卦,阴爻为虚,于是以自己的阳实十分顺利地升进,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象传说“无所疑也”,是说九三的升进没有使上六疑虑。
这一爻是说,前面无险,无防,升进畅通无阻。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亨于岐山”是于岐山祭祀之意。
九四阴位柔顺,又比邻六四的君位,能得到君王的信任,给予升迁。于是岐山祭祀,感谢德泽。
象传上说:祭祀神,能顺着一定的法则去行事,自然吉祥没有咎过。
六五:贞吉,升阶。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六五阴柔,而能和刚正的九二相应,就能历阶而登上帝位。有贤者相辅,就能像爬阶梯一样一步一步高升,同时对于天下之治也能大展抱负。
这一爻强调知人善任的重要。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象曰:冥升而上,消不富也。
“冥”当昏庸解释。
上六已经到极点,如果一味地前进而不知停止,就会弄得意乱神迷,昏庸无知,必然有危险,倘若能自强不息,才会有利。
象传上说:已经升到极顶,还无知昏昧地想上升,恐怕会力量不足而消失亡毁,所以不能再有所增加、上迁了。
这一爻是教人自知量力,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小心行事。
稳健守正柔顺而升
升卦在萃卦之后,二者互为上下卦形颠倒相对的综卦,呈现相承相续之兆端。序卦传说:“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不仅有攀高上升之义,而且兼有积聚而成大之意。从整体来说,升卦所阐释的仍是升进的原则,但它与晋卦之义稍有不同,其特点是柔进。在升进中,如果自身力量较弱,就应追随志同道合者中的长而有力者,以他们成功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借鉴;升进固然靠实力,但心地的纯正、待人的诚信更重要。当然,也不可拘泥于用柔,依赖于他人。审时度势,当时机来临时,务必紧紧抓住,当进则进,勇往直前;越是升进到了高位,越要注意诚信待人的作用,在升进途中,诚信能化险为夷;身居至尊者,同样应该守诚守信,才能获得贤士民众的真诚辅助,不断开拓基业;升进也有极限,到了无可再进的极限,更需注意运用柔顺之道,与刚健的同人继续保持同心同德,以取得其支助,保持自己既有的地位。
所以,升卦的这种思想特别适用于心志纯正但基础薄弱,同时又胸怀大志者。当他开始起步时,倘若能够坚持以升卦的这种思想作指导,则将来必能成大气候。
元朝末期,义军蜂起,有名有号的不可胜数,最有实力也最有号召力的当数刘福通和韩山童、韩林儿父子这一支。
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当重兴大宋,为中原之主,这一旗号很有影响力,当时各地义军都纷纷响应刘福通和韩山童的号召。
韩山童死后,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郭子兴、朱元璋等义军首领都接受韩林儿的官职。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替了他的领导位置。他所掌握的滁州义军在各支义军中势力并不大,但地理位置绝佳。此时的朱元璋,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领导者,很重视征询读书人的意见。他攻下徽州后,部将邓愈把名儒朱升推荐给他,朱元璋向朱升询问当前的急务,朱升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细细揣摩这九个字的含义,深为赞同。他在和周围的谋士商议了几天后,制订了一套政策。
(1)继续向韩山童称臣,奉行韩山童的年号,也就是“缓称王”。
(2)乘元朝军队全力对付刘福通、韩山童,群雄又相互争夺之际,在江南、两淮间督促民众,及时耕种,又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粮仓,储备粮食以备以后打仗时用,也就是“广积粮”。
(3)招集民众,加以训练,扩大军队的实力,也就是“高筑墙”。
这样,朱元璋既不称帝,也不称王,始终奉行韩林儿的旗号,元军只是把他当成韩林儿的部属,把主要力量都放在对付刘福通和韩林儿这面。结果刘福通、韩林儿纵横中原十几年,最后终于被元军镇压下去。不过,元军的实力也几乎同时被消耗殆尽。
朱元璋趁机积蓄力量,兵精粮足,时机一到,便自称吴王,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两年后,韩林儿被朱元璋部将廖永忠杀害,又一年,徐达攻克北京,元顺帝逃往大漠,元朝灭亡,大明王朝正式一统天下。
朱元璋成就帝业的过程,几乎就是对升卦思想的一个绝妙诠释。他不仅能够做到“柔顺”,点点滴滴地积蓄力量,同时也能以各种措施大得民心,做到了稳健而守正。更重要的是,在机会来临时,他能够迅速抓住,就势上升,从而真正实现了自己质的飞跃。在元末诸多起义军中,朱元璋能够以较低的起点逐渐脱颖而出,实在不是偶然。
其实,升卦所揭示的这种柔顺而升的思想,无论是积小成大的开创阶段,还是顺势而升的关键过程,其实都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上升。在运用这种思想方法时,倘若不能够理解并遵循这一点,终究是不能有完美结果的。比如,清末的袁世凯,他在自己人生的大部分阶段的攀升手段,可谓是真有一套;但在最后,他竟然自升为皇帝,这显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完全违背升卦之精神,其失败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体悟到,升卦所阐述的这些亘古不灭的真理,是确实能够在现实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必须要既符合顺势而升的规律,又懂得积小成大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让自己的升进之途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