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合法婚姻手续结为夫妻关系后,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婚姻则是以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社会关系。因此,作为在家庭生活诞生过程中的婚典,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婚姻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释名》上说:“婚,昏时成礼也,姻,姻媒也。”《白虎通》上说:“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故曰姻。”《礼记》上则认为“夫妇之义,由此始也。”
一、城市型
〔结婚仪式〕
(一)订婚的礼仪我国古代,男女间的婚姻关系,常以婚约的订定为开始,此即所谓“订婚”。现在,订婚在法律上并无保障,结婚不必经过订婚,故一般就不办订婚手续了。但在农村,不少家庭还是将订婚作为结婚的重要程序。不过订婚的礼仪已日趋简约,通常是备几桌酒筵或茶点,除双方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外。散发订婚喜柬或口头邀请,请双方介绍人、证明人以及比较知己的亲友,共同会餐,有的即席交换饰物,填写订婚证书等。所谓交换饰物,一般是赠送订婚戒等。订婚证书的内容包括订婚人姓名,出生年月日,籍贯及订婚时间地点等:订婚人、证明人、介绍人、主婚人。家长或法定代理人在场时,为当然主婚人,都在订婚证书上盖章或签字;订婚证书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席终人散,订婚仪式亦就告成了。
至于邀请参加订婚礼的亲友、究竟是否应该送礼,这随各地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不过就目前来说,大都是送钱,也有送花篮等。
(二)结婚的仪式
以目前来说,我们已很难见到旧式结婚仪式。如果有,也该在穷乡僻壤,或特别保守的家庭里。然而新的结婚仪式,有的是模仿西方礼俗所得,但在我们这个人多地广的国家里,要完全改变过来,当然不是一段时间可能办得到的,因此现在的结婚仪式、可说是比较自由,其间因风俗习惯或社会环境的不同,互有差异。我们在下面所介绍的各种结婚仪式,只能说是比较常见的。
当前我国最普通的结婚仪式,是在饭店或家中举行宴会。在宴会厅的正中,设一张“主桌”。主桌上可放一只花篮、一瓶鲜花或一对龙凤喜烛。新郎新娘通常有男女傧相陪伴。男女傧相一般都是选最知己的朋友充任。选任男女傧相的主要条件为:
第一、当然要仪态端正;
第二、要未婚者,年龄一般都是较新郎新娘为轻;
第三、要注意身材高矮,适配新郎新娘,否则很不雅观。
在宴会中,新郎新娘须相偕至各席敬酒,以表示谢意。这里特别提醒你一句话,在敬酒时,一方面固然不能推辞宾客们向你敬酒,但无论你的酒量多宏,也得保留余量,不要被灌得酩酊大醉。这最好的办法,是邀一位或几位酒量较宏的朋友作陪,在必要时,可由他们替你作挡“酒”牌,这是既不失礼,又不致破坏欢乐气氛的好办法。
结婚当晚,往往有所谓“闹新房”的余兴节目。如果不闹得过分,确可增加欢乐热闹的气氛,是无伤大雅的,所谓“闹新房”,参加的往往是知己的年龄相若的平辈亲友,长辈及小辈则很少参加,其中有要求新郎新娘报告恋爱经过,或表演引新娘新郎接吻的游戏,或故意藏匿一点小东西,要求新郎新娘请客等,不一而足。总之,其目的在增加热闹气氛,夜阑时,宾客自会适可而止。
结婚时新郎新娘可着礼服。新郎如按国际礼节,应穿燕尾服,但以目前而论,以西装最为普遍,其次则中山装为多,新娘的礼服,一般皆为白纱或白缎之晚礼服。这里附带说明,傧相的礼服以与新人一致为佳,在宴会敬酒时,新郎新娘可换常服相陪。
二、经典
〔婚嫁百年礼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在古代中国,婚姻的缔结,原则上由媒妁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
(六礼)古代结为婚姻的六道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出结亲的要求,并以雁为礼物。
问名问明待字之女的年岁属肖等。
纳吉男方在得知女子的情形后,卜得吉兆,就派人告知女方家长。
纳征又叫纳币,意即向女方送聘礼订婚。
请期男家择定迎娶吉日、告诉女家。
亲迎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新娘。
(拜堂)现为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新郎新娘站在红毡上,女东男西;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乃夫妻交拜,接下来就送入洞房。
(传袋)新媳妇临门,男家以袋铺地,使新媳妇行其上进门。新媳妇走过此袋,又迅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叫传袋。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的吉兆。
(合卺)新郎新娘合饮酒的礼仪。卺即瓢。把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各盛以酒,双方执其一而饮之。到宋代,演变为交杯。
(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晚的夫脱妇缨。
(合髻)唐、宋后的一种婚仪,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后各剪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
(挑盖头)新娘嫁出时要盖上红色的头巾,出阁上花轿前盖上,在花轿里不能揭去,只有到婆家举行婚礼时,才能由新郎亲手揭去,让贺客亲友一瞻新娘的风采。除了红盖头外,有的地方是戴凤寇,丝穗下垂,把面目完全遮盖起来。
(闹洞房)新婚之夜,亲朋围坐房中,对新郎、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洞房。
(见舅姑)古婚礼中新媳妇拜见公婆的仪式。亲迎的次日,新媳妇早起,沐浴盛装,天刚明即拜见舅姑。不举行见舅姑之礼,新媳妇的身分就不能得到确定。
(铺房)迎亲前一日,女家派人至男家,与其共同铺设房间,卧具。
(回门)两新人在婚后3天或7天或9天回娘家,行拜门礼。
(义绝)夫妻间情义断绝。按照礼法,夫可休妻,妻不可休夫,但在“义绝”
前提下,妻子可以离开丈夫。
(七出)古代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癖;嫉妒;恶疾;多口舌;盗窃。
(三不去)有三种情况丈夫不能遗弃妻子:妻曾经为公婆守孝三年;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女方娘家已无人。
(合八字)古时订婚。男女互换“八字帖”后,查其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相克相生。
(相亲)议婚礼仪,旧时流行于汉族。包办婚姻下的青年男女,在亲友带领下,约定某地见面,视其相貌丑俊,以议婚约。
(门包)旧时浙杭一带对彩礼的俗称。有大、小门包之分。女家备办嫁妆,男家供其所需,谓“大门包”;女家在婚嫁中犒赏仆人之费用,由男家供给,谓之“小门包”。
(开金口)又称“相叫礼”新郎新娘拜堂的翌日行相见礼后,新娘退入内室行相叫礼。从公婆到尊长、平辈、小辈、皆由搀扶者一一指导,教习新娘呼应。
(抢红蛋)侗族婚俗。当抖开洞房里的花被时,男女老幼争抢放在花被子里的糯米裹着的红蛋。据说,抢到红蛋者,不孕妇女可生育,老人能长寿、儿童则活泼健壮。
(背新娘)旧时流行于台湾的婚俗。结婚之日,新郎到女家背起新娘,在双方亲友的环护下,跑回男家,并绕庆贺婚礼的广场两周,再与众乡亲见面。最后新郎背着新娘跑回洞房。整个婚礼以跑步开始,又以跑步结束。
(哭嫁)旧时鄂西土家族婚嫁形式。其他地区也常见。通常在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哭嫁。唱哭嫁歌。其内容大多有哭爹娘、哭哥嫂等。
哭嫁形式有多种,有一人独哭,也有姐妹、哥嫂、父母、亲友同哭等,多是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离别之情。
(调新郎)又称“答歌”,旧时流行于畲族婚俗。男女结婚无礼帖、不事肩舆、不计聘金,赔嫁妆奁除一般的礼物外,多是农具、斗笠、蓑衣等。婚礼简朴而有情趣,以“答歌”形式完婚。新郎到岳丈家迎亲,席上不陈一物。要由新郎指名而歌,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新郎唱之,司厨和之,其物也应声而出。吃完之后,新郎又须唱多首歌,把席上的东西一件一件的唱回去,席毕,才与新娘交拜成婚。
三、乡村型
在广大农村,结婚的日子多选择在秋冬季节,因为此时农事已完。比较空闲,经济上也比较充裕一些。尤其是腊月二十三以后,结婚的就更多了。因为腊月二十三辞灶,灶王这个家庭纠察被送往西天,农户之中成了没有任何神鬼主宰的真空,加之新年在即,更可以百无禁忌地欢天喜地的举行婚礼了。
正如俗语所说:“不管有钱没有钱,娶个媳妇过新年。”
结婚吉日前一天,女家眷属要前往男家送嫁妆、南方称铺房。女家所送嫁妆,大都为家具、柜箱、衣服、被褥,首饰等。这些嫁妆送来之后,由女方眷属一一布置妥贴,以备新郎新娘成家立室之用。
结婚这天,男女两家张灯结彩,准备丰盛宴席招待宾客。新郎衣饰一新,由亲人陪同,抬着花轿,或赶着彩车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有的地方花轿到了门前,女家关门闭户,讨过喜钱之后方才开门迎纳。有的地方,要迎亲人多次催促,新娘始盛妆上轿。
新娘梳妆俗称“上头”。梳妆的主要内容是发式梳成成年妇人型。
新娘出嫁,意味着将去与异性结合,这对于仍是处女的新娘来说,难免有些不好意思。为此,汉族自汉魏之际,便开始形成遮面习俗。遮面的东西,俗称“盖头”,大都是一块红巾,也有丝穗下垂的凤冠和手帕纸扇等。
新娘即将上轿的时候,照例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和豆子的米斗到处撒播,新娘的花轿里外也都要撒。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也有人照样撒谷豆。这种撒谷豆习俗,源自两宋时代,据说这样做,可以避邪免灾。
新娘上轿的时候,也不兴足踏红尘,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送进花轿,有的地区则是新娘脚穿自己的红缎绣鞋,外套父兄大鞋,走着上轿,上轿之后再将父兄大鞋脱掉,不沾娘家泥土前往婆家。
汉族也有哭嫁的习俗,姑娘出阁时大都啼哭,有的还一边笑,一边唱“哭嫁歌”,其歌词委婉凄凉,悲切感人。
新娘进男家门时,脚与地仍要隔绝。在新娘经过的地上要铺席子或红毡。新娘由伴娘搀扶,足不沾尘,缓缓举步、进入男家。有的地方新娘入门时,要传递布袋。“袋”“代”谐音,“传袋”即“传代”,取“传宗接代”之意。新娘进入男家时,还要跨过马鞍。意思是以后日子可以过得“安安稳稳”。
进门之后,举行拜堂仪式。拜堂,又称“拜天地”。这是婚礼中最为隆重而又严肃的仪式。
因为男女结合延续了人类,所以要拜天神地;以结婚开始,女子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员,所以要拜高堂;结婚之后,男女结合为一体,所以新婚夫妇要交拜。近代把拜天地的范围扩而大之,不但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妇交拜,而且还要拜亲戚宾朋,拜列宗列祖,拜街坊邻居。
拜完天地之后,新朗新娘牵“同心结”进入洞房,以示一对新人已经结为一体,同心协力,白头偕老。
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前,由亲属中长辈妇女选一名吉祥人,手执托盘,盘中盛枣、栗子、花生等,走进洞房,一边抓起这些果子撒向寝帐,一边吟唱“撒帐歌”、“摸个枣,领个小(即男孩);撒个栗,领个妮(即女孩);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立子”或“妮子”;花生,意味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养女。合在一起,意思便是早得贵子,儿女双全。有的地方是把枣栗缝在被角之中,新婚之夜新娘拆开吃掉。我国南方也有类似的习俗,汉族在举行婚礼时,宾客赠礼中常有莲花,桂圆和石榴,取“连生贵子,多子多孙”之意。
撒帐之后,一对新人进入洞房。行合卺礼,也就是喝“交杯酒”。“卺”是一个瓠分割而成的瓢。是古代婚礼中所用的酒器。新郎新娘各用一瓢共同进酒,是谓合卺礼,瓠,苦不可食,用来盛酒必然是苦酒。行合卺礼,不但像征着夫妇合二为一,而且也是为了告诉新婚夫妇,既为夫妻,就应该同甘共苦。到了宋代,合卺礼变成为吃交杯酒,即用红线把两个酒杯拴在一起,新人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谓大吉。红线联结两个酒杯,象征着夫妇结为一对,酒杯一仰一合,象征天覆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谐,婚姻美满。
新婚之夜,各地大都兴“闹房”。自汉至今,闹房之风,代代相承,闹房时,多由男方邻里小伙参加,闹房内容大都是出一些令新娘新郎难为情的题目,让新郎新娘做,戏谑一对新人。如让一对新人同啃一个用红线拴起的苹果,让新郎张嘴伸舌去吃含在新娘嘴唇上的瓜米子等等。有的地方闹房时还唱着不堪入目的闹房歌,有的地方闹房时甚至要左右开弓打新娘的脸,还说什么打是为了发财,打发打发,越打越发,不打不发。打人者性起,忘乎所以,把新娘打伤的事也是有过的。这种不文明的闹房习俗,对于新娘来说实在是一场灾难。
闹够了,小伙子们才心满意足地离去。这下,新娘新郎总可以开始甜蜜的新婚之夜了吧。殊不知,窗外却有侄子、小叔在“听房”。洞房花烛夜,一对新人初次相会,不免要说些不能让别人听见的话。这些话如被听房者窃听去,自然是日后取笑新婚夫妇的资料。听房,实在是一种民间习俗。
结婚的第二天,新娘拜见本家长辈。自姑娘出阁之日起,女家连续三天都要派人送饭。表示对刚出嫁的女儿的关怀和安慰。可怜天下父母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着自己的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