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85500000012

第12章 善用心理效应,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规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我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应聘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大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决策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谁更聪明?结果发现,决策者认为大学生甲更聪明。这就是心理学讲的首因效应。

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 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心理学家给“第一印象”取了一个很好听的专业名词,叫做“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体现在先入为主上。这种先入为主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是鲜明的、强烈的、过目难忘的。对方也最容易将你的“首因效应”存进他的大脑档案,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我们也知道仅凭一次见面就给对方下结论为时过早,“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错,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的感觉走。所以说,我们若想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好感和认可,就应当给别人留下良好的“首因效应”。

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在生活节奏如同飞快奔驰的列车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首因效应在职场上到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都是想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我们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般来说,首因效应主要体现在衣着穿戴方面,其次才是言谈举止。有的人生性散漫,懒得花大量时间去考虑自己的服装。有时,一件外套一穿就是一个月,袖口和领子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污垢,自己也习以为常,照样穿着出门、上街、逛商店、会朋友甚至出席宴会。他们认为,服装不过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没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去侍候它。这种想法完全错!要知道,一个人的服装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别人可以通过这个人的穿戴,推断当事人的文明程度、精神状态等,切不可等闲视之。

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尤其是有许多陌生人的场合,一定要注重仪表风度,我们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来帮助我们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首先是面带微笑,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自己显得整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总是有益处的;再次使自己显得可爱可敬,这也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等来完成。我们要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最后才是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内对你的判断。

既然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那么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近因效应——最新感知力量大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近因效应是心理学家卢琴斯通过连续实验得出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关于吉姆印象形成的实验。他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然后他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他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试验结论是: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所谓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作用要大。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恰恰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第一印象产生的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在交往后期,就是双方已经十分熟悉的情况下,近因效应就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例子也很多,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近于瘫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小张与小李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双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时间小李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小张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小李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小张认为小李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虽然事实上小李是冤枉的,那小张在心理上已经给他定了罪。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副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作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确是非。

当然,我们在交往过程中,也可以用近因效应提升自身的形象。例如,双方感情不和,一旦要分手的时候,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会出乎意料地博得对方的好感,甚至将以往的恩怨化解。那种打完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的做法,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就是近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它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利用近因效应,可改变以往的冷战状态,恢复冻结多年的外交关系;和老朋友交往时,要注意打造良好的近因效应来巩固友谊。最保险的办法是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假如不幸让别人产生了负面印象,那么开诚布公,积极沟通,是消除不利的近因效应的最好方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别人因为“首因效应”对你产生了误解或者偏见,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改变他们的看法。首因与近因不是根本对立,常是二者共同作用。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完全没有时间间隔时,首因作用较大;有了时间间隔,近因作用较大。对于完全陌生人形成的印象,首因较大;较熟悉,久未谋面,而现在又到一起,近因较大。人物的发展基本上按第一印象延续,则首因较大;出现与第一印象相悖的现象,则近因效应的作用大。

如果你想在社交过程中给人留下好印象,那可要好好地利用首因和近因效应了。针对你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根据上面的介绍分别应对。

晕轮效应——耀眼光环带来偏见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狄恩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一般,有的很差;然后,让被试者用与魅力无关的词语评价这些人。结果发现,有魅力者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高,无魅力者各项评分都低。

这个由认知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方面的现象,就是对“晕轮效应”的证实,以貌取人便是对初识者的晕轮效应。

概括起来讲,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对别人作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或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

回想一下在学校的生活,假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顽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这是因为我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心理效应的影响,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犯“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产生一个人一好百好的错觉。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晕轮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晕轮效应的作用。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带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情人在相恋的时候,不仅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还会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连做错的事情都是对的,甚至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恋人看来也是无所谓的,这都是晕轮效应的具体表现。

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当晕轮效应的心理产生后,就会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不善于分辨好与坏、真与伪,还会非常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受晕轮效应的影响,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优点,又要看他的缺点,正确分析每一个人,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笼罩在光环之下的人或事物,一旦有问题,引起的后果就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晕轮效应来打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我们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以获得积极的评价,让我们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越来越正面。

总之,社会交往中,晕轮效应能成就人,也能欺骗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把握晕轮效应,发挥其积极方面,防止其负面作用。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防备光环效应的副作用。同时也巧妙地利用这种效应来为自己增加光彩。

刻板效应——青橘子一定是酸的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者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者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者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为什么两组被试者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作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

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有“无奸不商”之说;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江南一带的人往往被认为是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北方人则被认为是性情豪爽、胆大正直的……我们在认识和判断他人时,并不是把个体作为孤立的对象来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使得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认为他具有某一类所有的品质。因而当我们把人笼统地划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时,刻板效应就形成了。

刻板效应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一定能形成对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但刻板效应带来的更多是负面效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它常使人以点带面,凝固地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刻板印象对人的消极和危害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有的职工本来工作能力强,业务好,又有文凭,提拔应不成问题,但就是因为领导对他抱有成见,存在刻板印象,一直受不到重用,最后也只能做一匹拉拉小货的千里马。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必须学会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消极刻板印象。比如搞好自己的工作,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托与领导关系密切的同事给自己说说话,或看领导对自己是不是有什么误会等。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很多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但是不管怎样,刻板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影响很大,我们了解了这种心理,多注意自己的言与行,这对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社交活动都有很大意义。

举个例子说吧,吃橘子的时候,你爱买黄皮橘子还是青皮橘子?尽管这两种橘子一样甜,一样好吃,但很多人乐意买黄皮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橘子是未成熟的、酸的。你有必要非去和别人争辩,告诉他们这样的刻板印象不对吗?既然他们喜欢买黄皮橘子,那么你就去做一个黄皮橘子吧。

设防心理——人们需要安全距离

设防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保持的一种对他人的戒备心理。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所以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般都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而不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某些秘密。

即使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时候,相互之间也会产生一些防范心理。有些人在人多的时候,有时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经常担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还有些人把自己的日记看得很紧,害怕别人了解自己的秘密。还有的学生会把自己的学习笔记看得很紧,害怕别人看了以后学习成绩会超过自己。

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有意或无意采取措施的设防行为就是设防心理。“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很多人都是比较缺乏安全感的人,自我保护意识太强,所以我们的心都不同程度地设防了。设防心理在特殊的社会活动或特殊的行业中是必要的,但在正常的人际社会交往中,这种设防心理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流。

在穿梭的人群中,如果有个陌生人朝你微笑,你会有什么反应?是漠然相视,还是回报以微笑?上海市曾经组织中小学生走上街头,进行“采集微笑”活动。

按计划,20多个活动小组每组至少采集100个微笑,但很多小组都未能完成任务。一位参加活动的小学生感叹说:“我真不明白,大人们微笑一下为什么这么难?”

根据活动计划,孩子们携带数码相机上街,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人以微笑回应,他们便拍下这个微笑的瞬间。

“叔叔,能不能和我们微笑合影?”在喧闹的街头,孩子们主动迎上去,微笑的表情让路过的某位先生愣了一下,但当他明白这次活动后,还是很配合地与孩子们合影,并一改先前的严肃表情,露出了几分笑容。“平日里,冲着你微笑的陌生人,总觉得他有什么企图,一般我都不愿意与陌生人多说话,但面对纯真的孩子,觉得还是应该配合一下。”他说。

不过,在川流不息、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大多数被访者对孩子的“微笑”请求不屑一顾,以至于孩子们很失望地说:“大人们有的跟我们摇摇手,但基本上都没有人对我们微笑。”

最后孩子们总结道:“不是所有的路人都能够配合我们的活动,在我们的微笑和镜头前,老年人和青年人是最愿意微笑的,还有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学生都显得特别配合。其中,中年人较难打交道,有一些阿姨在我们的微笑下才渐渐同意,另一些则找借口,说自己有急事。而在中年人中,那些叔叔们的态度最差,不耐烦地挥挥手,连话也不说一句,示意我们走开。”

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但你明白,因为你是大人,你自己也在设防。他们还是孩子,属于我们最不设防的人群,情形尚且如此,更别说充满了利益和心机的社交场合了。在这种普遍设防的社交心理下,我们很难跟陌生人熟悉起来。

其实,设防不仅对陌生人,在同事、朋友间也无处不在。虽然看起来各种各样的通信工具让人际交往变得更便捷,但心理上的熟人圈子在慢慢变小。人们之间相互太多猜疑,为了安全,只好采取最简单的策略,那就是拒绝交往,不说话,不微笑。

当然,在社交场合中,每个人都是抱着和别人交往的目的而去。大家都乐意和陌生人交谈,但也存有戒心。你需要好好把握人们的设防心理,让你的交往活动更加顺利。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彼此都存戒心,特别是陌生人之间。所以你跟别人搭讪时,态度一定要友善。最好让对方明白你的交际目的,否则会让他产生戒心,那样就很难跟对方深入接触。

而且,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所以心理学上讲社交的距离感,1.2~2.1米属于社交距离。如果你跟一个陌生人站得太近,超过通常的社交距离,别人就会有心理压力。

明白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社交活动中你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别人的戒心。给别人他们需要的安全感,让对方既不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生疏,这样你们就可以友好地交谈了。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未必合适

古代一位喜欢吃芹菜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一样喜欢吃芹菜,于是一到公众场合就向别人热情推荐芹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但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犯类似的错误,“以己度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效应。所谓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有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一般来说,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这就是“投射效应”的表现。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就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编辑的选题,推测出他们现在的处境。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是说一些人在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大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不会小气;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往往容易产生误解。但其正面作用在于,你可以仔细聆听一个人对众人的评价,据此判断出这个人不为人知的内心。

互补效应——优势互补克己之短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互补性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基础,当相似性把两个原本不认识的人吸引到一起后,如果双方都有互补的需要,而又各自从对方获得需要的满足时,将会增加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使关系更加亲密和牢固。

人具有渴求互补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漂亮的女孩终会与一个才华横溢而相貌平平的男子结合的心理动因。人通常对自己缺乏的东西有一种饥渴心理,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反而不太重视。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某些人格范围内,相反的个性品质会使人们更加相互喜欢。我们常常听到恋人们的分手理由之一是:性格不合,潜台词也许就是“我俩性格太相似了!”相爱容易相处难,两个人若想长相厮守,特别是要生活一辈子,在相似性的前提下,性格上的互补性也很重要。想想两个脾气都很倔的人,在发生争执或矛盾时,常常是你倔我比你还倔,没有谁愿意先退一步,结局自然是两败俱伤。

一个人的性格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而且这是多年培养出来的性格,所以很容易变成与生俱来的天性。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总是寻求一个能够和自己互补的对象,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一般而言,性格、志趣相同的人更容易相处,但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志趣不同的人结为密友或夫妻的也并不少见,这就是互补因素的作用。

互补有两大类:一是需要的互补;二是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

需要的互补。个人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需要或优先需要不尽相同,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互补。也就成为相互吸引的一种因素。一个人如果打算筹办一个小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而对方具有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会选择精通会计的人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比如,一个控制欲强烈的人与一个依赖性较强的人合作,就是典型的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下列这些不同类型作风和性格的人,都可以互补,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支配型与顺从型;关怀型与依赖型;给予支持型与愿意合作型;压抑型与对抗型;自信自强型与优柔寡断型;急躁型与耐心型;倔犟型与柔顺型;阳刚型与阴柔型;外向型与内向型;急性子与慢性子。然而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应该一致。

《西游记》中,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四个人走到一起,成了一个团队,他们四人知识结构互补、性格互补,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顺利完成任务。《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他们三人的性格也是明显的互补。

说了这么多,我们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想要告诉你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受方位的邻近性、接触频率的高低性和意趣的投合性影响,使人际交往的领域倾向狭窄。其实,决定交往对象范围的主要因素,应该是“需要的互补性”,为了通过交往去获得“互补”的最大效益,我们应当打破各种无形的界限,根据自己生活、事业上求进步的需要,积极参加相应的交往活动,主动选择有益、有效的交往对象。

如果你发现自己某方面个性有缺陷而又对某人这方面的良好个性十分羡慕和敬佩的话,那么你为什么不可以而且应当主动找他谈谈,用自己的感受与苦衷去引发他的体会与经验呢?如果你觉得自己与某人的长短之处正好互补的话,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推心置腹的交往来各取其长,补己所短呢?

从思想品德的角度说,不仅要与比自己德高性善的人交际,也要适当与比较后进的人交际;从性格的角度上说,不仅要与性格意趣相近者交际,还要适当与性格迥异、意趣不同者交际;从专业知识的深广度来说,不只限于与同一文化层次、同一专业行当的人交际,还应发展与不同文化层次、专业行业不同的人的交际;从家乡习俗的角度来说,不仅要与同乡、国内的人交际,还应当发展与异乡人、外国人的交际……

这也正是日本组织工学研究所所长系川英夫谈到的“人事关系上的乘法”:“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交往,可以获得大量的情报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便可以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在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产生一些新的设想,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活跃。”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无论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人,无论是否跟你性格迥异,你都要以宽广的心胸来接纳,广交朋友才能博采众长、克己之短、完善自我。

定式心理——“想当然”容易犯错误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谈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其言谈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迹象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式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谓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式或心向。

来看一道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 100 名被试者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时,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式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式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式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口渴了你想倒些水喝,你以为暖壶是满的,便使出了足够提得动的力气,结果却将暖壶提得老高,原来暖壶是空的,很轻。或者,某天,你看到家里有一个大纸箱放得不是地方,想挪动挪动,你运足气一推竟推出好远,原来箱子里什么也没有,轻得很。

像这样的事,我们一定常遇到。是不是很奇怪,我们常以自己的“想当然”去做事、看人,结果事情常常出乎“想当然”这个“想当然”,往往是我们过去做事看人的经验和印迹。

心理定式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式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式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式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定式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与老年人交往时,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即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思维定式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前者有助于认知思维活动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进行,后者则相反,它使创造性思维活动受到限制,难以突破旧框框,或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造成认知的歪曲反映。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学习、发展的并不是我们未知的领域,而是我们已学过的东西。认识了心理定式的本质、特点,在我们工作生活中,你就可以巧用心理定式助自己成功。

我们既然明白了思维定式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那么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我们就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这样才不至于搞不清形势。

另外在交际之前,如果时间条件允许,最好了解一下对方的心理定式。人的心理定式不同,对同一种信息刺激的反应也不同。一个人说“不”时,整个身心处于收缩、紧张状态,往往会一股劲地拒绝他人的意见;一个人说“是”的时候,身心处于松弛、开放状态,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研究和掌握对方的心理定式是很必要的,这样会获得正常而良好的反馈信息。提问时要有意识地让对方的心理状态形成便于回答的趋向,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个具体问题上,容易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只有研究对方的心理定式,你才能预计自己该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和对方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只有把握对方的心理定式,才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反馈信息。

吸引定律——你能得到你想要的

在自然科学中,吸引定律是众多宇宙定律之一,其内容为:同频共振,同质相吸(原文:That which is like untoit self is drawn)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同样性质的东西会因为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共振会产生同质性,同质性会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会把这两个共振体牵扯到一起。所以,假如共振性没有改变,则在吸引定律之下,一样东西将会不断地持续扩大、成长。这种成长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植于自然法则的三大本质的,所以其威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没有任何外力能够阻挡它。

但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心理学上的吸引定律。心理学上著名的“吸引定律”是根据英文“Law of Attraction”翻译过来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想什么,他就会做什么;一个人做什么,他就会看到什么,一个人看到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一个人相信什么,他就会想什么。

吸引定律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同类相聚,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描述来定义:你能得到你考虑的,不管你想不想要。所有形式的物质或能量都吸引与之接近的频率的东西,你就是一块活着的磁铁;你总是得到你花费精力和集中注意力的东西,不管你想不想要;能量吸引类似的能量,任何事物都吸引与其类似的事物。

“吸引定律”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强调人的思想和信念对每个人周围的“现实世界”拥有决定性的影响。改变一个人的“现实世界”,首先要从改变头脑中的思想做起。

人的思想总是和与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当你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人生道路充满陷阱,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真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出门可能会摔倒,坐车看见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人人都是有道德讲义气的,那么他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有选择地在看世界,人们总是只看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会疏忽,甚至视而不见。所以我们所处的现实是受我们自己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了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

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要常常胸怀美好的希望,对现实世界心存感恩,乐观地看待眼前的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修造,以正面积极的力量影响外部世界,帮助我们不断成长达至成功。

自己认为不行,就不会去做;不做,就不会出现希望的效果;不出现希望的效果,就会认为的确不行,如此陷入“吸引定律”的恶性循环。反之,自己相信一定可以,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行动;做了,就一定会有一些希望出现的效果;有了效果,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信心增强,采取行动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如此进入“吸引定律”的良性循环。

学习运用吸引定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你会总是期待地观察,等待你想要的事情出现,你可以刻意地运用这个定律来创造你的未来。

怎样使用吸引定律呢?吸引定律已经时刻在为你工作,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都正在吸引相关的人、状况、工作等很多东西到你的生活中。一旦你认识到这个定律,而且知道它是怎样工作的,你就可以刻意地运用它去吸引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到你的生活中来。

怎样运用吸引定律来得到你的需要呢?方法很简单,首先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必须对你想要的东西十分清晰和准确,集中注意力在它上面,向它倾注积极的关注和努力,就这么简单。听起来很神秘玄妙吧?你可以试着期待你想要的事物,也许就真的如愿以偿了。

同类推荐
  • 念头一转 心就不烦(品悟人生书系)

    念头一转 心就不烦(品悟人生书系)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调整自己情绪,如何进行心灵保养。内容涉及了换种做法和看法,人生就会不同;将吃亏当做幸福,退一步就是福地;将仇恨变为包容,宽容别人宽心自己等。
  • 给人生加点淡定

    给人生加点淡定

    文成蹊编著的《给人生加点淡定》讲述了淡定不是平庸,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宠辱不惊,是对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份平淡的生活,就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给人生加点淡定》在告诉人们淡定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拥有淡定的人生,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平和的心情和积极的状态,进而收获幸福而成功的人生。
  •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

    人生的每一次成功都有其捷径可循,今日的习惯,明日的命运!今日的奋斗,明日的成功。今天的每一步都为明天埋下伏笔,人生,什么时候都是新的开始,只要你去争取今天了,就能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本书为那些渴望成功的读者提供具体而实用的成功方法和实用技巧,并有可读性很强的案例和故事来说明问题,指导你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思考方法,增强应对各种人生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寻找自己正确的前进方向,从而改变你的一生。
  • 微笑是最好的礼仪

    微笑是最好的礼仪

    成长的花瓣在天空中轻盈地飞舞,装扮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曾跌倒?可曾失意与彷徨?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方法,会让你获得启发,为你的人生锦上添花,使你收获生活的真谛。
  • 女性要懂点心理学

    女性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现代女性的身体健康,更影响着女性的人格健全,事业成败,家庭幸福。对于女性来说,只有懂点心理学,学会恰当地处理一些心理问题,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少一些困惑,多一些自在,少一些负担,多一些闲适,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
热门推荐
  • 倾此一生执子之手

    倾此一生执子之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墨瑾轩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桓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可知?——叶漓清承君此诺,必守一生——苏子澈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不要到失去时才懂得珍惜,劝君惜取眼前人!
  • 少年进化曲

    少年进化曲

    故事是从我到玉山中学就读高一,一班时开始,作为一班之长,对我们班的男女同学关心一下也是理所应该的,本着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与同学们相处也很融洽,当然了,我也有一点小私心,对某一位同学会格外关心一点,她是一位女生,我和她建立了良好的同学情谊,关于学习上的事情常常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原本以为这就是我曾经憧憬的美好高中生活了吧,有一位喜欢而不表白的女生,有一群关系铁打的哥们。可是,这种简单而美好的生活却在冬季的一个晚上悄悄的发生了变化...
  • 竹取青春

    竹取青春

    青春时的爱是最深的,最美的。同样也是最痛的。回忆过往的青春,讲叙青春的爱情。
  • 随妻而孕我老公是男神

    随妻而孕我老公是男神

    沈芊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变态(同性恋),对任何男的都不感兴趣,直到遇上顾言,她慢慢开始变正常,壁咚,脸红。顾言“你脸红什么,”沈芊“我……”顾言“我只是拿书”沈芊“……”
  • 葬天启示录

    葬天启示录

    王战斗出生的时候天上出现了一片彗星。所有人都说他是扫把星转世,可以克死身边的一切。随后这个小鬼被从天而降的少女砸中。再碰上百年恶魔,霉运不断。于是他决定亲自动手,翻天覆地。
  • 霸天武级

    霸天武级

    一个废柴,竟是逆天神体。在想要了却此生时,遇到老头儿白爷成为武者。又在机缘巧合下得逆天神通。从此走上了笑天傲地的征服之路!
  • 青春是场旅行

    青春是场旅行

    你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也以为,遇到的他是最好的!
  • 职场泡妞指南:八美女图

    职场泡妞指南:八美女图

    由于撞破老板偷情,被解雇的陈熙在落魄中进入了擎天集团,前后遭遇了两个性格迥异的美女老总……在乌烟瘴气的擎天集团,陈熙陷入到漩涡般的权利争斗的同时,又与两个美女老总情愫暗生,最终,他凭借出色的能力、运气,在职场之路步步攀升……
  • 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

    本教材分别就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劳动争议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其他相关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进行了阐述。
  • 洛城浅语

    洛城浅语

    什么,她居然喜欢上了自己的哥哥!真的是这样吗?另一个人的冷酷也让她心里荡起了涟漪,她会做何选择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