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200000056

第56章 二零零六(2)

而中国的人文学者又大约都免不了这一结局,始终无法使学问本身走上形式化、系统化的发展轨道。这又不免让人有些黯然。与此相应的,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醒我们注意:第一,我们以前讲哲学,讲的是存在决定意识,讲的是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再加上对文化、历史的强调,整个瓦解的就是哲学所要给予我们的普遍性的观念,或者理解为是以经验性的感性内容来粉碎其形式上的普遍性构成作用。第二,所谓认识我们的时代,就指的是认识我们时代的特殊性(国情、特色),但如果没有某种普遍性的观念,比如现代化、现代性、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权、民主等等范畴与概念,我们能认识我们的特殊性吗?苹果和菠萝是在“水果”这一概念下获得理解的,对张三与约翰的认识事实上也离不开“人”这一范畴;“水果”与“人”肯定不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其意义又绝非“有无客观实在”所能概括。第三,我们的哲学课教学其实从来就不讲“水果”与“人”这些“抽象名词”在人的话语方式中的意义生成,只讲“亲口尝一尝”的经验与在和张三或约翰交往中的感性认识;我们不相信离开了张三或约翰还会有“人”。这种不相信当然有它“事实”上的道理,但这种道理却永远也无法说明公孙龙“白马非马”的逻辑,无法说明“名”、“实”间的“彼”、“此”关系;中国古代名辩思潮在秦后消匿,它所造成的损失当不仅仅限于所谓的“名学”(讨论名、实关系),如果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来看,它实际上阻断或至少限制了我们从语言学角度重新研究人与世界、人的生理与心理之交汇的可能,阻断或至少限制了对意识活动与语言活动之关系的深入讨论,使得语形学(句法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学(名、实间的彼、此关系)、语用学(语言及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无法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国古代的文字学,所谓的“小学”,讲文字的形、音、义间的关系,其实早已涉及能指与所指、“名”与“文”、“辞”与“令”间的关系)。

这一点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我不是说非得如西方哲学那样研究哲学问题,但语言之形、名、用间的关系总是绕不开的,只要研究人,就不能不面对语言问题;只要谈论传统与文化,也就不能不涉及表达、记载与理解、解释方面的问题。顾炎武说:“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戴震更是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戴震文集》卷九《与是仲明论学书》。以上所引,均见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186、187页)。按照余英时先生的分析,顾、戴等清代学者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自有其“内在理路”,这就是无论程、朱的“性即理”(道问学,重“闻见”的外在“格物功夫”,突出一个“博”字:读书穷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尊德行,讲的是“德行之知”的内在认知能力,意在强调一个“约”字的道德实践);也无论把这两派的分歧理解为“学问”与“信仰”之争,还是以后的“浙东之学”(黄宗羲、章学诚,所谓的“专家”之风)与“浙西之学”(顾炎武、戴东原,所谓的“博雅”之士),总免不了最后要取决于到底谁家的说法才真正合乎经典、圣贤的本意,于是走上清儒的训诂考证也就在逻辑上顺理成章。而训诂考证,又总免不了“考文”、“知音”、“字通其词,词通其道”。这与西方哲学家从知识论进展到所谓的语言学上的“哥白尼革命”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余先生是想从程、朱和陆、王的“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一直说到清初的顾炎武与黄宗羲,清中叶的戴震与章学诚,清末的康有为与章炳麟,从中拉出一条思想演变的逻辑进程,至于这一进程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此处暂且存而不论)。只不过在西方哲学家那里,一谈到语言,就免不了会把语言理解为人的先天能力(人之一开始就有了人之为人的规定性),免不了“先天观念”或“纯粹意识”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就理解为“体”,则与大陆哲学异途同归)。而所有这些方面的问题,又都离不开对语言表达之形(逻辑)、名(指称)、用(主体间的主观因素)的关注。所谓的特殊性(以语言的话语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国情或特色)只是在有关语言之形、名、用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其实也就是先天性的原则)基础上才有意义。

(六)把问题讲得更具体一些,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这里也就演变为具体的民生问题与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与政治民主的问题。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讨论的是具体的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所回答的则是社会公正与政治民主方面的问题,因为在外国记者看来,或者说,只有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公正和政治民主才是外国记者们所关心的问题;而温总理的回答是: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是全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此相应的,主权国家与全球化(欧盟的出现本身就具有某种示范作用)、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在普遍命运(与全球变暖、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生物灭绝、基因工程、生化武器密不可分的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很可能毁于一旦的问题)上的息息相关,也使得如何超越文化与历史形态上的多样与差异,以及竭力想维护这种多样与差异的、相应的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以寻求某种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哲学研究显得越来越紧迫。

当然,“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都可以分离出来的两个因素。余英时先生在他的书中说,如果说西方人讲的是“正义”的普遍性的话,中国的古人就讲的是“仁”(后来的“理”)的普遍性。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不把“仁”(或“理”)在神圣的意义上客观化(“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而只在世俗的环境中讲求其效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如果不从语言的话语方式中分离出“特殊性”(言语,speech)与“普遍性”(语言,language)的关系,并将其“普遍性”归结为一种人人都有的先天能力和形式规则(古代汉语的“法”字,本来就是求雅、求洁的条目,有着形式规定的意味,尽管和八股文的格律要求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我们的“仁”(或“理”)在理论上何以安身立命?当然,不讲理论上的必须也可以,那就又只能回到我们只重实际交往、不管规则生成的老路上去。

只有关注于规则系统的生成与完善,人的先天能力和理论思维的特征问题才能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孟子·告子上》中有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欲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可惜他及后人对“此天之所欲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一句都缺乏论证与阐释,这是我们十分重大的理论损失。究其原因,恐怕也与我们始终无法解决“儒者之学务于经世”、“吾儒之教原以经世为宗”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真正做到为真理而真理,为学问而学问这两者的关系有关。当然,这是后话,包括余英时先生,在他的书中也始终无法把这两者的关系理清楚。

(七)社会公正与政治民主后面的更为深层的问题是道德重建。道德重建的目标是社会团结而不仅仅只是为了使个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两种资源,一种是有形的(人力与技术),另一种是无形的(信息沟通)。能把这两种资源动员起来的力量也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金钱与权力),另一种是无形的(社会团结,群体的凝聚力或由亲情、夫妇之爱生发而来的所谓“博爱”)。许倬云先生在《从历史看时代的转移》中说,构成今日资本主义的基本特色的就是信用与资金;资金(通过积累个人散户来集中使用资金)和信用当然不能光凭个人良心,要靠的就是法律与社会公权力的保护与维护。于是就又涉及了一个动机问题:人为什么要讲信用?许先生说,动机与文化有关;但无论何种文化,也无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还是中国古代的《礼运·大同篇》中关于鳏寡孤独废残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一体化的共产主义,其实都讲的是社会的责任应该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道理。

这套道理之所以能说服人,就在于第一,它的论证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上、句法上的逻辑力量(详后);第二,它对人性做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相信每个人哪怕出于自私和谋利,也会趋向于选择明智而公正的自由组合。这里面有一种对每个人而言都不言而喻的追求中的使命感,涉及对什么才是人的欲望的理解(详后)。

(八)为什么要提道德重建?还是要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一问题:“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不停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在隔了几行的后面,《宣言》的两位起草者还说:“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从属于资产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请注意:在两位革命导师眼中,我们中国无疑是等同于乡村、农民、未开化和半开化的“东方”的。

关于这段话可以有许多话可说。我们在这里只强调这么几点:第一,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侵略来打通贸易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让你在从属中”提升为“资产阶级、城市、文明、西方”的过程,那也就是说,我们在上一节中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特色”在马、恩两位导师的心目中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普世意义的。为了使之能够推广开来,西方列强不惜使用武力,而且这种武力使用所具有的道德辩护就在于“使文明化”或我们今天所广泛讨论的“实现现代性”。这一点,从今天的布什总统的所作所为中也能看出来,而早在1495年和1504年,西班牙的伊萨贝拉女王和费迪南国王就曾召集过学者们讨论在哥伦布之后征服美洲大陆和贩卖印第安人为奴隶的道德依据问题。第二,事实上,中国百多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也说明了非此路不能实现我们的“小康目标”和工业化、现代化的理想。第三,不管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对我们来说,“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第四,如果说以前,当我们念出这一段话时还多少有些自豪(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的话,现在则是一种悲凉而又无奈的心态;我们的“烟消云散”和“亵渎”,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上,一个是“打倒孔家店”,于是使得我们这个民族丧失了起码的共尊共信的伦理原则,再一个就是以前一直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在压抑中得以维持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终于被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的硬道理”冲得七零八落。所谓的“道德重建”,只有在这一背景下才可获得理解。最后,所谓道德重建,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挖掘资源,二是重新解释。我们有什么资源?无非是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以及建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理论积累(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中的“四个坚定不移”就是对此所做出的总结:“中国特色”是毛泽东的遗产,“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则是邓小平的理论)。这三方面资源的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在重新解释上,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到底是要突出强调我们的特殊性(国情、特色),还是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建国五十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某种具有普世性的也就是适用于全人类的价值观念?

概念如何从抽象达到具体,在这一达到过程中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之间的关系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也是我们认识我们时代发展经络的思想线索。这里面有某种独断论的意味,但舍此意味,我们又无法逻辑地梳理现实。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根本上就认定这样的梳理是不必要的或完全错误的。

(九)真有这样的道德原则吗?有真理,而所谓真理就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这似乎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真理是何以可能的?这就是当年康德所提出的问题。他的“三大批判”就是要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对人的“内在性资源”的开掘上。

同类推荐
  • 岁月留痕

    岁月留痕

    《岁月留痕》收录了《继续发扬“三苦两乐”精神推动全乡教育再上新台阶――在刘寨乡“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立足乡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推进全乡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夯实基础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在土门岘乡“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讲政治谋全局抓大事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进交通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2009年全县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挖掘资金潜力增加农业后劲――丁家沟乡清财工作圆满结束》等作品。
  •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这是爱的凭证,也是旅途的记忆,千山万水的行走、春花秋月的情愫、沧海桑田的历程是青花上唯美的线条。十指抚过,有岁月的砂砾落下,如晨钟暮鼓撞击心房……生命没有停止,路依然在脚下延伸,躲在背后的繁华和落寞成为风轻云淡后的莞尔一笑。当逝去的身影化为尘泥,文字里的誓约保留着最初的色彩,在记忆的扉页上题写着我们的地久天长。谁是那长发及腰的女子,谁又是天涯外的风雪夜归人?错失的情缘遗忘的片段是不敢触碰的迷离,在爱的深潭里挣扎,用温情补缺、这座爱的城堡从此留下一个永恒的主题!
  • 大美哈密

    大美哈密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作家的优秀作品,不但有哈密本土作家的稿件,还有其他地方作家朋友的来稿,其中大部分作品写得相当出彩,就算面对相同的事物,因有了多个作家的多个不同视角,再加上入笔轻重的差异,所以决定了《大美哈密》中各篇文章的立意出新,确实值得一看,也值得细细品读。相信读者朋友们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你们认为关于哈密这个地方与作者感受迥异的“大美”,也相信你们能从这本书中体味到卞之琳那首《断章》中的四句话、四个角度和四种意境!“你在天山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云端看你,松峰闯入了你的眼窝,你闯入了丝路的梦!”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本书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合作完成。封面署名的排列顺序,以各位教师所撰写的《作品导读》的字数多少为依据。参与编写工作的教师,大多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具备学术研究的深厚实力。同时又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本教材的篇目编选和导读写作等方面,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体会融入其中。
热门推荐
  • 绝色毒医王妃

    绝色毒医王妃

    穿越而来,她自带防毒雷达。哔哔——啥?姨娘凶狠,外加蛇蝎庶妹?哔哔——呀!包办婚姻,老公还看不上她?没关系,凭她超高智商,灭杀渣渣只在转瞬之间。绝色容颜,吸引狂蜂浪蝶无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固江山惜美男

    穿越之固江山惜美男

    她,云馨是二十世纪的自由职业者,对什么都不精通,但都略懂皮毛;她,上官欣依是个昏君,好色,不理朝政,可谁晓得她背后心酸的往事。一个不可思议,她穿越成了她,从此展开了一连串故事。他,叶心,是她的皇后,恨她入骨,后来却失了心,爱上了她;他,霖霜,恨她总害他母亲处于危难,云馨出现后,这恨渐渐转变成爱;他,木雨,他的妃,其实是千年雪狐;他,凌风,江湖人,四海为家,却为了她而停留;他,似水,是个乡村寡夫,没想到竟跟她有了交集;他们,冷,暗,冰,她的暗卫,所谓丑男,很帅,她当然对他们关爱有加;还有幻界中雪国(男尊国)的轩辕墨,南宫竹,肖然……因为种种原因走在一起,她和他们都找到了爱。
  • 高点定位 低点起步

    高点定位 低点起步

    本书分为“高点定位——目标高,方能攀得高”和“低点起步——走得稳,方能行得远”上下两篇共十章,介绍了做人应该坚持高点定位、低点起步的道理。
  • 月之恋人:丽

    月之恋人:丽

    别名:《步步惊心·丽》她,叫金孝智,因为意外,穿越到高丽。起初,她认为只是一场梦,可是却不是这样,她穿越后的身份是解氏家族的二女解树,她遇到了几位王子,一发不可收拾。经历了一番番风波后,她在四王子和十王子间,不知如何抉择……【哎呦,剧情不一样,不喜勿喷】
  • 唯一战机

    唯一战机

    续写《雷霆战机》的蓝本:从平行宇宙带回一千架先进战机,罗伊成为了人类英雄。可是,就在他晋升为上将的第二天,罗伊忽然被抓了起来,联邦宣布罗伊背叛联邦,背叛人类,被送上军事法庭宣布死刑,当天处决。罗伊的儿子罗德不相信父亲会背叛人类,他根据父亲留下的线索寻找真相。结果,看到了一架超级巨大的恐怖战机。即便月球,也比这家战机小上三分。
  • 绝世神殇

    绝世神殇

    霸气纵横,神魔辟易。繁华落尽,绝世神殇!
  • All For Love

    All For Lov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一个人流浪

    一个人流浪

    20世纪90年代,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诗歌的重要性似乎和金钱差不多比肩齐高。年轻人爱诗,越朦胧越好。年轻人甚至把诗歌看成是感情丰富细腻的替身。一首好诗成就多少美好姻缘,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
  • 云帝诀

    云帝诀

    斗天地,破苍穹!创云嵐,夺造化,灭武神!“踏破轮回有怎样?为了你,我即使生灵涂炭,堕入炼狱,也要救回你!我玄清一定做到!”
  • 崩坏之界

    崩坏之界

    一剑、一刀。这世界是悲惨的,不知道、未知的悲催,主以抛弃世人,不惜勾结那些脏东西—【幻】来灭绝人类。一些人被第七界救赎,并被选中为【天赐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夺回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