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7900000012

第12章 什么是学术与学术标准

论学术与学术标准

一、我国学术现状堪忧

中国最近25年来的高速经济成长,在世界经济史上罕有其匹,因此被柏金斯称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与这个经济奇迹相并,我国学术在这25年中也出现了空前繁荣。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员和出版的学术著作之多,都史无前例;学术领域之开阔,学术空气之活跃,也是中国现代史上少见的。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中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使得我们难以对我国学术的前景保持乐观。这里即以文科方面的情况言之。

在过去25年中,我国出版的文科学术著作数量惊人,堪称世界大国。兹以中国文学史为例,据牛文怡统计,我国到目前为止已出版1600余部,并且还在以每年十余部的高速产出。在史学方面,据李华瑞统计,近50年来刊出的宋史研究论著总数多达1.5万篇,而其中绝大部分刊出在这25年中。但是与这种数量剧增相伴的,却并非质量的提高。例如据李氏估计,在1.5万篇宋史论文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完全没有学术价值的废品,余下的到底有多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很难说。但是比起那些热门学科,文学史和史学的情况似乎还不算最差。例如在经济学方面,我国每年推出的经济学论著数以万计。国外不少著名经济学家(如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等)都认为中国今日的经济奇迹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素材,期待由此导致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但是事实是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水准距离国际学术标准遥遥无际。在此情况下,想要进入国际学术主流实在很难。至于成为世界一流,恐怕是更没有可能的。中国经济学家要获取诺贝尔奖看来只是梦想。

我国学术著作质量不佳,声誉日渐低落,我们也能够直接感受到。一位多年来一直积极关注国内学术动向的国外学者说,除了少数几位他们信得过的学者的著作之外,他们如今基本上不再阅读国内学者的著作了。这使我不禁想起前些年“倒爷”们将国内出产的伪劣产品大量运销俄罗斯,结果搞得该国一些城市的商店在门上贴出布告,宣布“本店不售中国产品”。我国学者写的学术著作今天越来越被国际学界视为假冒伪劣而不屑一顾,令我们感到汗颜和悲哀。就此而言,我们中国学者实在有愧于我们的时代。

二、学术风气、学术标准与学术质量

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者之一,是我国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因此当然就不会有高水准的学术成果。

早在20世纪之初,康有为就已痛心疾首地指出:“中国学风之坏,至本朝而极,而距今十年前,又末流也。学者一无所志,一无所知,惟利禄之是慕,惟帖括之是学”。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学术兴盛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和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但是无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方面,这都只是刚刚开始,因此获得的成果依照陈寅恪的总结,可用古话的“慰情聊胜无”来形容。更严重的是,这个学术建设时期好景不长,中国很快又陷于战乱。在“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候,要谈学术建设当然是不现实的。1949年以后,我国百废待兴,建立学术标准似非当务之急,而且学术研究受到多方面的干扰,所以在建立学术标准和学术风气方面进展有限。到了1957年,傅鹰直率地指出:“学校里至今没有建立起学术风气”。尔后政治运动不断,学术建设当然也谈不上了。到了“文化大革命”,学术更遭到灭顶之灾,原先残存的一点点学术风气也荡然无存。1979年以后,中国的学术建设是从一片浩劫之余的废墟上开始的。这个建设开始未久,又遇到新的问题。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蒙在学术之上的光环逐渐褪去,学术越来越变成牟利的手段。在学术风气、学术标准没有确立的情况下,这个转变加剧了学界生态的恶化,以致到了今天,我们不得不非常严肃地面对这个问题。

也正因为缺乏学术风气和学术标准,所以今天我国才会出现类似1958年“大炼钢铁”那样的“全民学术”景观。撰写“学术”著作,变得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大学里三十多岁的年轻教师,已是著作等身。甚至连在校研究生,本来按理说应当是全力以赴学习,恐怕还嫌时间不够,但按照现在的明文规定,也要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篇数不等的学术论文,方能够毕业。此举在全世界大学(至少是一流大学中)可谓绝无仅有,堪称中国特色。但是这种盛况之后,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平心而论,在国内学术论著中,虽然抄袭作假尚只能说是少数,但是说大多数作品是平庸之作,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铺天盖地的平庸之作中,不少还被冠以不同级别的“精品”之名,流行社会,并为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实惠。由此可见,到了今天,甚至连许多“精品”都已如此,遑论一般作品!

在严肃的学者眼中,著书立说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侯外庐对那些头脑发热、以为写书也可“大跃进”的年轻人说:“写书是个科学研究的细致工程。既然是科学研究,就要有个艰苦的科研过程。倘若忽视这个过程,必然要吃苦头,要付出代价……你们这次大跃进写书,热情很高,就是缺乏科学研究过程,即从搜集资料、研证资料到科研课题的提出,再从认真阅读资料到课题写作提纲的产生,再从事研究和写作,直到修改发表。这个繁杂艰巨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思维过程。这都必须亲自经历磨炼,一遍、二遍、三遍……这样才能成长起来”。

正是由于撰写学术著作如此艰难,因此在美国,文科的名教授一辈子通常也就是两三本书而已。“十年磨一剑”是常见的事。有人曾对我说:在最近十年中,国际哲学界公认的最佳著作是哈佛哲学系教授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罗氏写这本书用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而在这段时期中,他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而在这“没有成果”的十年中,他的待遇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我不禁想,像罗氏这样的大家,如果是在当今我们的大学里,拿现行“量化”学术标准一考核,肯定要下岗,也肯定不会有《正义论》这样的威震世界学坛十年的精品了。

写书之所以艰难如此,唯一的原因是作者对自己的成果有一个高要求,而这个高要求又是建立在以良好的学术风气为基础的学术标准之上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标准,才会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三、什么是学术

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标准,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学术。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呢?

“学术”一词,我国久已有之。《辞海》(1999年版)在解释“学术”一词时,举《旧唐书》卷九十八《杜暹传》中的“(杜暹)素无学术,每当朝议论,涉于浅近”为例,然后将此定义为“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但是,这只是一个泛泛而论的定义,与我们现在讨论的“学术”有颇大差距。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一词,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学者似乎还尚未使用。那个时代的许多学者,还是把“学”与“术”二字分开来使用的。例如严复说:“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求之功。学主知,术主行”。梁启超说:“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夫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治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关系,凡百皆准此”。从他们的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所说的“学术”包括“学”与“术”两个差异甚大的概念,因此我们难以由此得到一个明晰的“学术”的概念。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虽然他们还没有使用“学术”一词,但是他们所说的那种与“术”相对的“学”,其含义实际上已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学术”了。

我们今日所谈的“学术”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从西方引进的。而在西方,学术一词包含的意思并不只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在英语里,学术一词的关键是academic,今天的几种通行的解释如下: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1989年版):(1)of(teaching or learning in)schools,colleges,etc。(学校的,学院的);(2)scholarly,not technical or practical(学者式的,非技术的或实用的);(3)of theoretical interest only(仅注重理论的,学术的)。

《剑桥国际英语词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5年版):relating to school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 connected with studying and thinking,not with practical skills(与学校、学院、大学有关的,或者与学习和思考有联系的,但与实用技能无关)。

《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解释更为全面:(1)of,relating to,or characteristic of a school,especially one of higher learning(学校的、与学校有关的或具有学校特征的,尤指是具有较高学识的学校);(2)relating to studies that are liberal or classical rather than technical or vocational(与自由的或古典文化的研究有关的,而非与技术或职业性的研究有关的);(3)scholarly to the point of being unaware of the outside world(除学术方面以外对外界毫无知觉的);(4)based on formal education(以正规教育为基础)的;(5)theoretical or speculative without a practical purpose or intention(纯粹理论的或推理的,无实际目的或意图的);(6)having no practical purpose or use(没有实际目的或用途的)。

这些对“学术”的解释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1)与学院有关,(2)非实用性。学术的这种特点,从一开始就已很明显。academic一词,本源于academy(柏拉图创建的高等教育学校,Plato’s school for advanced education),而在这种学校里,人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因此,所谓学术工作,就是由受过正规教育并在大学中工作的学者所进行的非实用性的研究工作。在欧洲的传统中,学术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非实用性的探索。

为什么西方人在界定学术一词时要强调上述特点呢?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学术与学院有密切关系,是因为在一个分工发达的社会中,进行学术研究并非人人可为、处处可为,而是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在专门的环境中才能进行。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大学有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和教学型学院(teaching college)之分。在后一类中,并不要求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尽管这些教师都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即使是在前一类大学中,也只有一部分教师才具有进行学术研究的资格并拥有相应的学术职位——教授。许多在我国大学里有教授职称的人员(如承担公共外语、体育、艺术教育等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报资深编辑,实验室工程师等),在美国都不能进入教授之列。

其次,学术不能追求实用,原因即如梁启超所言,倘若“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则动机高尚者,固然会以学问为变法改制的工具,但是动机低下者,则亦会以学问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过时则抛之而已”。不论哪一种做法,都会导致学者将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学问本身之外,从而使得研究离开学术。因此,他大声疾呼:“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就纯粹的学者之见地论之,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学者应当以学问为重,“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之手段”。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国维说:“学术之发达,存在于其独立而已”。陈寅恪也说:“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本国学术之独立,此今日之公论也”。

因此,可以借用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被批得很厉害的术语来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因此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能够从事学术研究的只是很少人。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做学术是少数人的事,但是少数人做的事并不意味着这种工作高人一等。在一个分工发达的社会中,每种工作都是社会必不可缺的,因此三百六十行,行行皆“上品”,绝非“万般皆下品,唯有学术高”。同时,由于每种工作都有自身规律,探索这些规律都要认真研究,因此绝非学术之外的研究工作都不算研究。由于任何工作中的研究只要做得好,都是成就,正如古话所说行行俱可出状元。所有我们不必把各种不同的研究,一律冠上“学术”的头衔。也正是因为如此,比尔·盖茨的发明虽然改变了世界,但由于他的工作不是纯学理的探讨,在西方无人称之为学术成就。

四、我国的学术传统

如前所言,我国在20世纪一直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推其原因,既有属于学术之外者,也有属于学术自身者。

在我国历史上,20世纪是一个充满剧烈社会动荡的时期,这种大环境使得“象牙塔”无法存在,因此是我国学术建设成就未彰的外部原因。这一点不说自明,毋庸赘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传统治学方式的特点,也是我们今天未能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的重要内部原因。

我国治学传统的主流,是为致用而治学。指导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治学的主要理念是儒家“修齐治平”的古训,或者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其治学成就的典范是《资治通鉴》这样为经世济民提供指导的著作。治学为现实服务,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但是这种以实用为目的的治学态度与学术本身的特点二者之间,却有颇大的距离。许倬云指出:在古代,“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没有以研究与追求知识为目的的学者。读书人读圣贤书是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知识分子不以求知识为做学问的目标。西欧的知识分子则是另一类型。教士求学问的目的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不分。教士之外,还有一批专业教书的‘教书匠’,他们与木匠、石匠一样构成专业团体。一大群教书匠联合为一家大学,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知识是会增长的,于是教书匠也必须兼办专业研究。教书匠的工作是追寻、累积与传授知识”。换言之,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单纯地追寻知识,即“为学术而学术”;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学以致用”,即用所学来“经世济民”。

许氏这一看法与梁启超、王国维诸前贤的看法一脉相承。梁氏早在20世纪初,就批评中国学者治学的问题在于“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以为手段”。王国维则指出“学之义广矣,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今专以知言”。亦即古代的学术包括实用的学问,而现代的学术不包括实用的学问。因此他强调为了发展学术,“吾国今日之学术界,一面当破中外之见,而一面毋以为政论之手段,则庶可有发达之日欤?”

为“致用”而治学(即学以致用),从一方面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也未尝不是我国治学传统中的一个弱点。学术探索是非常艰苦的工作,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自觉地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哪怕是通过自学的方式),争取具有必要的专业条件的环境,“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以求利为目标,排除干扰,全力以赴地投入研究,才有可能作出真正的学术成果。过分注重知识的功利性,必然影响到对抽象学理的追求。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作学术不能全力以赴,那么在真正的学术竞争中自然也就不会有位置。更何况有些人本来就是把学术当作敲门砖,作为争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对于他们来说,要想作出可以称为学术成果的东西,恐怕是不可能的。这种为“致用”而治学的风气发展到极端,就是“文化大革命”中大力倡导的“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学风。而在这种学风下,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学术可言了。

当然,学理和实用并非截然分离,为“致用”而治学和为学术而学术之间也没有价值判断上的高下之分。朱光潜指出:“学术原来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他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决不会就因此袖手吃闲饭。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于学术有所贡献,我们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实用主义并非坏事,但是在实用主义的驱动下,肯定是无法作出第一流的学术的。明显的例子是爱因斯坦与比尔·盖茨。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时,全世界只有12个人看得懂,到了今天也很难说这个理论带来什么具体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学术成就。相反,比尔·盖茨的发明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实用利益,但在西方却无人将其视为学术成就。

这里要说一句,“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在我国古代也并非没有。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到了清代,乾嘉学派将此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乾嘉学派与西方近代兴起的兰克学派在治学理念和方法上都有颇大的相似性。因此即使以近代西方的标准而言,乾嘉学术也是一种真正的学术。由于乾嘉学派的巨大影响,乾嘉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学术学风最为良好的时期。这种学风对于今天的学者仍具规诫意义,“今天学界讲求‘学术规范’,批判‘学术腐败’,其实有时仍然是在重复强调(乾嘉学者)治学的某些原则”。但是五四以后,虽有清华文科四大导师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学者继承和发扬乾嘉学风,但更多的人却将乾嘉学术视为“钻故纸堆”、“故纸堆里讨生活”的“饤饾”之学,或者是“逃避现实”、“无关现实”的“玩物丧志”之学。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几十年中所有工作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中,乾嘉学术更以其“封建性”而不被容于世。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的学术传统的。

从以上所言,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对学术一词理解之混乱,是导致我国今天学术滥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不清楚什么是学术,难怪要求人人都做学术工作。例如据说在一些地方,甚至幼儿园老师、办公室职员提职称,也要有学术论文发表。我们承认他们中许多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绝无贬低这些研究成果的意思,但是从学术的两个基本要义来看,他们的工作一般而言不属于学术工作,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是在学术机关办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是学术成果,那么还有什么学术标准可言呢?

第二,在西方对学术一词的理解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其纯学理性。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中国学界特别有意义。过去我们反对“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取向,在当时中国的特定环境下有其道理,但今天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不仅如此,今天的现实是功利主义笼罩全国,极少有人还在“为学术而学术”,而真正的学术却非要具有这种精神不可。因此如果我们还不亡羊补牢的话,我们的学术永远是二三流的学术,诺贝尔奖永远也只有洋人和海外华人有资格领取。

五、关于学术的一个认识误区

如前所述,学术是一种纯学理性的探索,因此我们就不能从功利主义的立场,而应从纯学理的角度,来看待学术。就此,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认识误区,即学术成果的价值不是由纯学理性探索所达到水平的高低,而是由研究题目的大小以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决定的。

学术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关,前面已经谈过,兹可不赘。这里我们仅只谈谈学术与研究题目的关系。

在今天的学界,很多人都认为有些研究是重要的,而另外一些研究则不那么重要,甚至无关紧要,值不得花气力去研究。不错,从现实需要来说,研究的问题确实有轻重之分,但是从纯学理的探索来说,所有问题都是重要的。由于各个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同样一个事物,某一学科的学者视为不重要,对于另一学科的学者却十分重要。例如对于一部经济史研究著作,一些经济学家可能会认为最重要的是运用了什么理论,提出了什么模式。至于对所用具体史料的订正,似乎可以说是“旁枝末节”。但是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情况可能相反,最重要的是史实的可靠,而理论和模式则是第二位的。

一座知识的大厦不仅要栋梁等大部件,而且也要砖瓦钉子等小部件。如果只重视栋梁而忽视砖瓦钉子,那么这座大厦肯定盖不起来。不仅如此,由于大厦需要的小部件的种类和数量远比大部件为多,因此需要更多的厂家来提供这些小部件。因此,对于为这座大厦提供建材的厂家来说,只有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都生产出最好的建材,才能使这座大厦成为不朽。因此,如果我们都趋时去做热点问题的研究,那么势必造成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不仅资源过剩造成浪费,而且大量没有能力进行这种研究的力量也涌入,从而造成大量废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却无人问津,从而造成空缺。

由此意义而言,每个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都不应左顾右盼,心神不定,而应当坚信自己的工作有重要意义。胡适曾经说:“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过去这句话曾被猛烈批判,认为是玩物丧志的典型。但是从学理上来说,这句话并没有错,因为只有在每个知识领域工作的学者都目不旁骛,专心致志地追求本领域中的学术探索,整个学术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此外,从实际情况来说,这也是有道理的,例如在古文字学中,甲骨文自发现以来,“认字”就是一项核心的工作。“文革”以前和“文革”中,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以致在很长时间中进展缓慢,从而影响了我国上古史的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如果我国学者具有“发现一个字的新意,其意义不下于发现一颗新的星星”的抱负,那么今天我们认识的祖先文字(包括契丹文、西夏文等)肯定会多得多,也不必为学习一些中国的古文字,还要跑到欧洲和俄国求学了。

就做重大课题研究而言,我们要说的是,绝非人人俱可做重大课题研究。这需要一系列必要条件(不仅包括各种客观的条件,而且也包括研究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如学养和能力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最终做出来的只会是次品或者废品,其道理是再清楚不过的。相反,对于大多数研究者而言,做符合自己主客观条件的小课题,只要真正努力,却是可以出真正成果的。在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向来以善做小问题的研究著称,但是千千万万个小问题的研究成果,造就了日本学者在国际中国史坛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按照不少西方学者的看法,近几十年来日本学者在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大于中国学者。这里不拟对此进行评论,但是要指出的是,前面提到过李华瑞统计我国宋史研究已刊出论文总数为1.5万篇,如果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做小问题研究的,那么就有1万篇文章,可涉及宋史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这1万篇文章中,如果有三分之一(即大约3300 篇)有学术价值,那么我国的宋史研究的学术成就必定独步全球,无人能够望其项背。可惜在过去那种人人争做大题目,篇篇讨论大问题的风气熏染之下,大量的文章成为废品或者复制品,以致许多真正想做学问的学者不得不转向日本学者的论著。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理解学术一词的意义,以此为标准进行学术工作和学术评价,我们才能有高水平的学术。

最后,回到文章开始的话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内,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贫穷落后,而且整个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在此情况下,要进行真正的学术建设、确立学术标准当然很困难,因此我们不应苛求前辈。但是,今天情况已经与过去不同了。推进学术建设,为将来的学术盛世到来奠定基础,已是刻不容缓。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常常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到了今天才勉强消除了这个恶名。如果我们在学术风气和学术标准的建设方面无所作为,那么中国学术产品的“假冒伪劣”的恶名,不知还要背到何时呢?

同类推荐
  • 大话西游之大唐风月

    大话西游之大唐风月

    【雾霾笼罩】的大唐国土,怨气冲天!西天佛老要找人取西经,观自在菩萨不敢怠慢拿了【五宝】,就直奔大唐帝国了……【一指唐僧】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指解决不了的事!”群460034237
  • 大话中国历史——司马锐中华史

    大话中国历史——司马锐中华史

    因为中国文明的源头是外来入侵者带来,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民族矛盾激烈,所以中国专制。二是,中国凭空得到得到的外来文明,没有与之对应的社会承载力,也就是缺乏道德水平,因此中国人没有信仰。信仰和专制是一对死敌,它们的斗争决定了文明会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作为世界历史上王朝更替最频繁的国家,背后的原因是文明程度的落后。正因为文明落后,在中国集权一定会走向专制,而专制必然走向毁灭。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改革不改革,集权不集权,王朝最后都会是死路一条的尴尬局面。
  • 安魂记

    安魂记

    冥冥中自有天意,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也许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是会选择走错,那条不该走的路
  • 西汉游记

    西汉游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市井之徒,流氓无奈,何以得天下
  • 神恩天降

    神恩天降

    2066年人类科技达到某种瓶颈,资源短缺,世界为争夺资源战乱横生,群魔乱舞,在6月16日全球起雾,到处地震导致道路中断,通讯中断,人被限定在了比较小的范围,动物和人都开始变得强大,修炼时代降临,人与人斗,人各种动物斗,这到底是神恩还是灭世?没人知道,张献忠,项羽,秦始皇。。。。相继重生,蓝月大陆高等修练文明入侵,天地之间乱象重生,华夏何去何从,人族何去何从
热门推荐
  • 逍遥自在游万界

    逍遥自在游万界

    叶枫遇到了创世神然后许了一个愿望然后哈哈哈纵横万界
  • 助灵

    助灵

    一个师门中辅助派的垫底却被顶尖高手所救这个叫医者的人赐名他为孙槑两个人不是师徒胜似师徒不是父子却恰似父子不是情人却如同情人一个江湖中被称为最无用的职业却屹立在了血雨腥风之中不倒不灭
  • 张炎词全集

    张炎词全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向南怀瑾借人生智慧

    本书首先从南怀瑾大师的著述中提炼出关于人生的醒世金言,汇聚成《南怀瑾语录》,然后围绕语录主旨,结合其亲身经历或他讲述的故事,将其对做人、处事、交友、学习、养生、博爱、包容、忍让、应挫等关系到当代人生存、生活的十大问题作了探讨。
  • 魂穿异世:撩个帝王过家家

    魂穿异世:撩个帝王过家家

    她,本是21世纪的王牌特工,却因妹妹与一生所爱背叛而重生异世,这穿就穿吧,还是个废物,不对,有神器,还怕不能修炼?看我废柴变天才!左神兽,右神丹,后有美男相伴,就问还怕谁?但是,这个老不正经的瘸子是谁?世人不是都说他“不举”么?都是骗子!骗子!!
  • 系统之我只是过路人啊喂

    系统之我只是过路人啊喂

    她是天才博士,却热爱小说,甚至制造了小说中的系统不过是单纯的喜爱?还是摄取温暖?不得而知他是她制造的系统,关键时刻救她出火海在骂声中始终守护她她是他的主他是她的唯一,她的光
  • 神袛世界上最厉害的神

    神袛世界上最厉害的神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吗?你还在厄运和苦难中苦苦挣扎吗?他说——唯一能救赎命运的不是神祇,而是人心他说——我可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神
  • 复仇小姐之泪公主

    复仇小姐之泪公主

    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有婚约,一个女生竟然是世界第一杀手,她,就是世界首富的女儿——欧阳翎一次次危险,一次次伤害她都很坚强,不软弱而又可爱希望的大家能喜欢这次我写的小说复仇小姐之公主泪我是第一次写小说,有什么不满可以提出来
  • 废材逆袭,天才召唤师

    废材逆袭,天才召唤师

    二十一世纪的冷血杀手,一朝穿越,废材身不说,还人见人打。废材是吗?这世上还没有什么能束缚我的!既然老天不公,那我就偏偏逆了他!
  • TFBOYS之泡沫选择

    TFBOYS之泡沫选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高冷的,只是经历的事多了,也逐渐走向成熟。夏以沫就是这样,但在熟悉人的面前能够放开自己,她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喜欢,但她的身边总是有一群爱着她的人,有朋友的爱、亲人的爱、乃至爱人的爱……人生中都要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快来我一起看夏以沫最终选择了谁……是傲娇霸道的王俊凯?还是天真呆萌的王源?或者是内热外冷的易烊千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