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在新时代的意义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比如在学校里,学习现代礼仪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身心健康。当代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学生一般都,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同时,熟练掌握现代礼仪,有助于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从而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等。
学习现代礼仪不仅有助于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它也为学生的社会化做好了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为进入社会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铺垫。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现代礼仪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毕业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礼仪基础,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没有了解礼仪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进行现代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旦走向社会后,现代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就越显得重要。首先是参加工作后怎样与同事和上司处理好关系,了解恰当的职场交际礼仪,就能在职场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同事交往时,不要当面蜜言背地恶语,拒绝和批评时语言尽量委婉,因为是人就都有脸面,只喜欢往脸上贴金而不愿意在脸上抹黑。与老板接触时也要讲究策略,比如上司分派你一项非常棘手的任务,你内心很不想接受,但懂得礼仪后的你就会对他说:好的,我一定办到。你说这句肯定的话后说不定下次晋升时老板就会想到你,这是因为老板可能问过很多职员得到的都是不情愿,而唯独你积极的接受任务。想想,其实做的好与否,老板都不会责备你,就因你有肯定的态度。所以礼仪在职场中的人际交往不容忽视。
在看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这对于一个企业或服务行业而言,就更需要积极地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操作的,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比如说一个供销员上门推销产品时,如事先不敲门径直而入,那是不礼貌的,甚至会被人误解。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组织均应更多地了解学习现代礼仪的知识,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脉关系有助自己顺利走向市场、走出单位,为自己的事业铺平光明之路。
学习现代礼仪,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顺利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国际人才。大家知道对外开放的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坐井观天只做一只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形势,唯有从井底跳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意识。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现代礼仪。现代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便于形成跨国际的人际交往脉络。
总的说来,人无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学好和熟练现代礼仪有助于提升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人际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搭建成功的桥梁。
(二)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
《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儒家看来,用礼乐文化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礼记·曲礼》中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强调的则是以“礼”体现人的身份,用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所说中国的礼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因此,传统文化的“礼”,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礼制、礼教、礼器、礼学等诸方面内容融汇的一种文化集合体,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社会治理方法。
如果我们从长期的封建制度一直在利用礼治来加强统治的角度看,礼似乎是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反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我们现在观念上提倡自由平等,但我们的社会基础仍然没有达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仍然是一个事实上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的人身份上的尊卑虽然不被承认,但社会角色上的分工、阶层的不同仍然存在,而且需要相对稳定。尽管我们在致力于“公平”和“公正”,但这种公平和公正仍然是竞争状态下的平等,结果仍然是在争一个角色,维护这种等级,而这些也恰恰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方式。我们所说的法制,也是在促进平等的原则下维护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就是意味着等级的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又回到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无法取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状态上去了。
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礼虽然起源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的“小康”社会,但它的真正内涵则是为了维护这种“大同”社会远去或远未到来的等级社会的和谐和秩序。是为了对人进行行为规范的的教育,修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这些内涵对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价值,仍然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外化,仍然是可以与法制并行和相互交织、配合的社会治理方法。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过去的生产关系置换为现代的生产关系,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政治文明的的背景,把传统的圣人治天下置换为民主,把固有的等级观念置换为可公平竞争的角色观念,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我们应该保留的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敬畏先辈和与自然和谐等核心传统价值观,再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那么这些礼内涵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礼文化的基础。如果再将礼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的礼治、礼教、礼学加以扬弃,将重点放在礼仪和相关文化的建设上,重振礼仪之邦就有了一条可靠行的途径。
(三)儒家的礼乐文化中的人文理念
在等级社会中要保持各阶层的和谐相处,使之相互关照,进而不断促进社会的平等,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而礼的作用正好如此。这不仅表现为礼的内涵古今一脉相承,更是因为传统的礼乐文化有许多方面与现代人文理念相契合。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治理社会就要从教育人开始。现实社会中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出在人的素质问题上,不从这个根本入手,就不会长治久安。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所以说,在一方面要下大力气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抓治理社会的基础问题——人的素质问题。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说情和欲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中庸》又说“率性之谓道”,颇有承认自由的意思。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必须把它控制在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的程度。否则贪婪、残暴等人性的弱点就会危害社会的和谐,这就要用一些办法来规范,所以《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儒家的礼乐文化,就是用来培养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
例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你在这些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对父母、对老人尊重等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中国历来认为礼仪制度的建设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工程,古代有很多制度就是通过“礼乐”来达到行教化和相互沟通的目的的。例如先秦与汉代的的“采诗”、“献诗”就属于一种典型的“礼乐”制度,它为下情上达、防止民情的言路中间阻塞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像对待弱势群体,《礼记》说“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即使是肩负担挑走街穿巷的小贩,也应享有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公民普遍有这样的素养,对制度的实施就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些做法今天仍值得借鉴,这些做法的作用在防范犯罪方面也是法律惩处所不容易起到的。
(四)礼文化传承与借鉴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要重建自己的礼仪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借鉴。只有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才能保证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体现一种世界共同的行为语言。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许多约定俗成的礼节和仪式已经融合甚至是照搬了西方的礼仪。这种照搬虽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面貌,但要将其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与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相契合则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需要与新文化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我们今天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礼仪系统,其困难并不在于如何编好一个大家在社会舞台上表演的通用脚本,形成一种外在的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我们民族灵魂性的东西,会不会跟我们潜在的民族信仰、价值观发生经常性和冲突,它能不能成为一种能让我们身心合一,自觉与不自觉都可以遵守的东西。如果能,那我们就可以在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尊严。如果不能,那要么被别人同化,要么就会让传统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障碍。
(2)今天国际通行的礼节基本上是西方礼节。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势,深层的原因在于其价值体系的完整与自洽,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的觉悟。尽管在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西方人也有迷罔与反叛,但从整体上看,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以致在行为表现上保持一贯和身心合一,能够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礼仪与修养。而这一切又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仪规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对传统宗教的虔诚信仰,就意味在要从小接受这种仪规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渗透在人的行为表现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自然会使人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依托实力表现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被视为了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状,我们与西方的差距也是明显的。
(3)我们今天无论是借鉴还是“拿来”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而自洽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的觉悟。上世纪的近百年的革命挽救了民族,使中国获得了新生。革命必然要破,旧文化的消亡是应该的。但如同在革命后的废墟上要建立新的经济一样,文化的废墟也需要重建,这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所以我们借鉴西方,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标准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标准,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建立先进的中华文化是重振礼仪之邦的根本,解决礼仪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在解决文化问题,礼仪文化的重建实质上就是一个新的中华文化的重建部分,认清了这一点才能把握其正确的方向。
(五)礼的表现形式
“礼”的主要作用是调整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所讲的“礼”,应以建立现代法治社会和安定有序、高度文明的社会为目标,大力提倡基本的人伦规范,大力提倡文明礼仪,大力提倡法治精神。“礼”的新时代的核心思想就是“尚礼守法”。主要内涵包括:孝敬谦恭、文明礼貌和遵纪守法。具体到青少年,要做到如下若干条: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5)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7)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
(8)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9)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
(10)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勤动手。
(12)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乘公共车、船等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六)公共场所的礼仪
1.乘车礼仪
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丢纸屑果皮,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
2.饭店进餐
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3.乘车行路
乘车的座位上有讲究。我国一般是右为上,左为下。陪同客人时,要坐在客人的左边。
4.递物与接物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举止。
礼仪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他人。因此,递物时须用双手,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例如递交名片时,双方经介绍相识后,常要互相交换各片。递交名片时,应用双手恭敬地递上,且名片的正面应对着对方。在接受他人名片时也应恭敬地用双手捧接。接过名片后要仔细看一遍或有意识地谈一下名片的内容,不可接过名片后看都不看就塞入口袋,或到处乱扔。
5.会议礼仪
会议的通用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发放会议通知时应阐明日的。
②拟发好会议通知。会议通知必须写明开会时间、开会地点、会议主题及参加者等内容。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发通知,以便使参加者有所准备。
③安排好会场。会场的大小,要根据会议内容和参加者的多少而定。如果会场不易寻找,应在会场附近安设路标以作指点。
④开会的时间宜紧凑。开“马拉松”式的长会,往往上面在作长篇报告,下面却在交头接耳呵欠不断。所以,“短小精悍”,有效地利用时间,讨论实质性的问题,应视为开会礼仪中十分重要的一条。
⑤迎送礼仪。凡是一些大型或中型会议,对会议参加者要认真做好迎送工作。一般应在会前组成一个会务组,专门处理有关问题。
(七)礼仪培养
我们同学们如何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古训教导我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人不自强,斯召辱矣。”自尊自爱是健全人格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这种品质才能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并由己推人,成为受他人、集体、社会欢迎的人,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而注重仪表是自尊自爱的外在表现之一。孔子就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有礼节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相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然而我们有的同学把学校规范服装仪表不当回事,总认为这是小事,无关紧要,与学习无关,殊不知,正是这一点,影响了他的外在形象,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影响了他受人尊重的程度。有的人出口成“脏”,粗话、痞话成堆;有的同学不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随处乱扔、乱吐、乱放、乱画;有的同学养成了抽烟、酗酒的陋习等,这些不文明现象不应在我们身上发生。
(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我国传统的启蒙读本《三字经》就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都说明真诚友爱、礼貌待人是青少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同学有礼貌,对同学、对老师很真诚,他们不仅语言文明,行为也有礼,当同学、老师有困难时,他们很乐意帮助,不惜言语安慰,体力相帮,钱物相助。他们在对待老师和同学时,语言温和,态度谦恭,举止文雅,彬彬有礼。但也有少数同学,出语伤人,态度横蛮,举止粗俗,拳脚相向;有些同学明知自身理亏,还要强词夺理,咄咄逼人,欺侮同学,这些现象在我们文明的校园里存在,是多么的不和谐。
(3)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或一个单位都有各自的纪律和制度,一个国家也有各自的法律,纪律它反映了人和群体的共同利益及需要,谁违反了纪律,谁就要受到应有的处理。遵守纪律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前提,因为,一个人对纪律遵守的情况如何,是衡量他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公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人,一定会成为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对学生来说,纪律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而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必然给人以良好的影响,而好的环境和秩序又要靠健全的、严明的纪律来维持。学习从来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勤奋学习就要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我国自古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许多刻苦读书的典范;有“业精于勤荒于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治学名句。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中国的古文明,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芳菲园林等。勤劳与俭朴是相辅相成的,勤劳意味着创造劳动成果,俭朴意味着爱惜劳动成果,只有爱惜劳动成果的人,才能珍惜劳动成果,才有勤劳俭朴的品质。孝敬父母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古人有“百善孝为先”的美德,陈毅同志在当上国家领导人后,还亲自为母亲洗脚,我们永远要记住“生我者父母也”。现在也有为救父母卖身、为救父母捐肾的感人事例。可是,在我们同学中,有少数同学,父母为他奉献越多,他越不理解关心父母,他们把父母当成了产钱的机器,不与父母沟通,动不动就耍性子,弄得父母手脚无措,无所适从。更有甚者,还教训打骂父母,这种人往往花钱大手大脚,学习不努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的根源就在于缺少了劳动的锻炼,少了“吃苦”这一人生第一课。有的同学做一点小事就怕累:搞卫生,怕脏;帮别人做点事,怕吃亏;搞劳动怕苦。他们不知道吃苦、吃亏是少年的一笔财富。作为学生必须牢记:勤劳俭朴、孝敬父母是美德,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5)严于律已,遵守公德。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世界上有伟大成就的人物,都是严于律已的典范。周恩来总理对自己、对亲属要求严格,亲自立下十条家规;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只求对人类奉献,不求个人物质生活的享受,一直坚持以普通人自居。实践证明,只有严于律已,意志坚强,勇于克制自己的人,才能成为事业上、生活上的强者。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公共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卫生,讲究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安定团结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民族素质的起码要求,是全体公民的义务。我们学生要时刻注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首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注重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习惯影响人生的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引导人生取得成功,不良的习惯,则可能毁灭一个人的一生。正如印度谚语说的:“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良好的习惯,一流的人文素质,为我国的兴旺发展,我们共同努力!
“礼”在中国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一份特别厚重的文化遗产。在许多传统礼仪中,经过改造以后,在现代仍具有价值。我们可以吸收其中重教化、讲道德的精华。摒弃旧礼中维护等级、束缚个性、不思进取的糟粕,取精用宏,使“礼”更合乎国情、合乎世情。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