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51900000015

第15章 开元盛世:古代中国的巅峰(3)

同时,唐廷不得不实行新的防御政策,在敌可能入侵的要冲地区设置重兵,任命大将就近指挥。其实在唐初期,为应付大规模边境战争,已经开始设置临时战区,其统帅即所谓某某道行军大总管。这种临时战区制度到李治统治后期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已经趋于固定,后来行军道又演变成了边防军区,行军大总管演变成了节度使。

下面我们看一组数据。

开元后期,边疆地区已经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包括:平卢道节度使,治所营州(辽宁朝阳),镇抚室韦、靺鞨,防御契丹,统兵约3.75万,战马5500;范阳道节度使,治所幽州(北京西南),控制奚、契丹,统兵约9.1万,战马6500;朔方道节度使,统兵6.47万,战马1.43万;河东道节度使,治所太原府,统兵5.5万,战马1.4万,与朔方道节度使共同防御漠北的突厥等族;陇右道节度使,治所鄯州(青海乐都),防御吐蕃,统兵7.5万,战马1.6万;河西道节度使,治所凉州(甘肃武威),阻断吐蕃和突厥,统兵7.3万,战马1.94万;安西道节度使,治所龟兹(新疆库车),镇抚西域诸国,统兵2.4万,战马2700;北庭道节度使,治所庭州(新疆吉木萨尔),防御突骑施等部落,统兵2万,战马5000;剑南道节度使,治所益州(四川成都),防御吐蕃,镇抚蛮、獠,统兵3.09万,战马2000;岭南道五府经略使,治所广州,镇抚南方,统兵1.54万。

兵权过于分散的迹象,并没有让玄宗皇帝警觉,反而由于征服四夷的野心,更变本加厉地放纵任用节度使,加长节度使的任期,多年不予调换,如安禄山就担任了14年平卢道节度使;节度使常一人兼统多镇,兵权开始集中,王忠嗣曾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统兵26.7万余人,安禄山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统兵18.3万余人;重用蕃将,747年时,诸道节度使中,有安禄山(康国人)、安思顺(安国人)、高仙芝(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四个蕃将,此前唐廷对于蕃将虽然百般笼络,但极少让他们担任一方面大员;节度使权威变大,除了独掌兵权外,还握有地方财政和民政大权,更加助长了对中央的离心力。

其实,高力士曾经向李隆基表示了自己对边将拥兵过重的忧虑,李隆基没有太在意,而实际上此时哥舒翰和安禄山两人就已经一共拥兵33.15万人,战马5.6万,分别占边疆地区十镇兵、马的67%和70%,而且离都城长安都很近。

大唐盛世就像一个大火药桶,问题只是谁去引爆它。

范阳起兵

导火线终究是有人去引爆的,只是玄宗没有料到,那个人竟是他的干儿子。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正式亮出旗帜,乘着铁甲战车,率领15万步骑精锐大举进军,烟尘千里,鼓声震地。以诛杨国忠为名挺进京城,在范阳起兵。安禄山所采取的策略,也就是他举起的大旗,是说皇帝让他入朝征讨杨国忠,这个理由其实就是“清君侧”,安禄山没有直接打出这个旗号,不知是不是因为对汉文化还不是非常熟悉。最早打出“清君侧”旗号的是汉朝七国之乱中的吴楚,“诛晁错,清君侧”;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也是以此为借口。何谓“君侧”呢?就是指皇帝身边的小人,“清君侧”就是替皇帝把这个小人除掉。景帝满足了七王的要求,但晁错的死并没有阻止七国的军队继续作乱;朱棣说是靖难,连皇帝都一块清了,那个“侧”字实在是多余。杨国忠,还真是小人一个,但安禄山比他也好不了多少,似乎资格不够。说到底,清君侧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实实在在的目的,是要取得皇位。

久不闻干戈的百姓们忽然听说范阳兵来,仓皇不安,安禄山所过州县,望风而降。就这样安禄山到达了太原,劫走了太原出迎的副留守。太原方面自然会上报,同时受降城也奏报说安禄山谋反。玄宗虽然这一年已有疑心,但仍然不相信安禄山居然说反就反,还以为是他的对手编造的谎言。其实谋反往往是皇帝敏感的事情,即使没有人告状,仍然会担心大臣们动机不纯,更有甚者,风声鹤唳,一有风吹草动便大动干戈,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掉一个。而玄宗在众人相继报告说安禄山谋反之后,仍然有如泰山一般岿然不动,他在这方面的迟钝令人惊讶。但若以为玄宗不在乎有人谋反那就错了,玄宗对他的兄弟们可没这么信任,虽然玄宗素有友爱兄弟的美名,但他曾下诏不允许诸王与大臣结交,便透露出来这个信息。担心别人谋反只怕是一种不自信,而人一般年龄越老越会出现这种情况,玄宗却是相反,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年轻时即位,是由于有功劳才得立为太子,并非按照立嫡以长的制度,这就有了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古时就是立嫡以长,而不支持立嫡以贤,所以凭后者得位的人倒成了不合理),所以他才会担心有人反对自己,因之也就多加提防。但他后来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又是天下升平,所以这种自信就加强了,从玄宗一再的自以为是也可以看出来,他的确认为自己是圣明天子,别人没理由反他,又何况他对安禄山这么好,安禄山又怎么会谋反呢?

不知杨国忠等人花了什么样的力气,几天后玄宗终于相信,原来安禄山真的起兵谋反了。于是玄宗找杨国忠商议,杨国忠得意洋洋,意思是:看,怎么样,我没说错吧,安禄山果然谋反了。他对玄宗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玄宗听了点点头,认可他的这个看法。其他大臣听后则是相顾失色。无疑杨国忠把眼前的形势估计得太乐观了,他没有想到安禄山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从后面的情形来看,远远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因安禄山的行为是谋反而众叛亲离,当然更不会几天就能“传首诣行在”。

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再加上他十几年在范阳地区的经营,经济、军事实力都非常之强,兵士们令出即行服从调遣,战斗力又强,一路上的顺利无疑又鼓舞了士气,种种情况都有利于安禄山,他此时没有必败的理由。杨国忠没有看到这些,他只想到了唐朝的强大,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解决,因此他才会大胆地逼安禄山谋反,否则如果知道是那样的结果,他也不会做这么蠢的事情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缘于自信,而这种自信又貌似有理由的,但却是建立在一个虚像之上——人们都被唐朝此时的虚像所欺骗。物理上,虚像往往比原像要大。本来,唐朝几乎无往不胜的神话,使人们都忘记了经过十几年的挥霍,它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就好像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却几天没有吃饱,根本经受不起这样的折磨。因此对南诏的战争中,唐朝冒出了虚汗,与阿拉伯的怛罗斯之战也以失败告终。

难逃的宿命

宿命,如果存在的话,那一定是本原和唯一的秩序,因为既然万物的轨迹都是既定,其它的秩序便可有可无甚至不称为秩序了。宿命与时间是很有趣的话题,首先是“现在”之前的所有宿命都是历史,是被熟知的宿命,而在之后才是更加具有宿命意义的宿命。

安史之乱后,玄宗皇帝带着儿孙和杨氏兄妹等人,凄凄惨惨地到了马嵬坡,发生了著名的“马嵬之变”,中国古典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香消玉殒。

玄宗清楚,国事剧变,已经演变出新的政治格局,他将难以逆转地退出历史舞台,民心所向,新的政治权威,已非太子莫属。此时此景,需要有一个明智的态度,既可以免除群龙无首的局面,也可以作个顺水人情,另外,还可以试探一下太子的政治意向。于是他向太子发出了传位诏书。

太子不接受。无论他心里怎么想,形式上却怎么也不能贸然接受,否则将显得野心勃勃,其实暗里,早已对皇位觊觎已久。便在表面上回绝了。

玄宗别无选择,最后决心入蜀。车驾起动,却被当地父老拦住,请求留下,担负起领导军民抗叛的重任。可是,如果不去蜀地,他又去哪里呢?自己年事已高,也已失掉军心,民心,哀莫大于心死,不能不走。

玄宗走了,太子留下,这一留,留出了皇位的更迭。天也!

夕阳即将消失的瞬间,一切被湮没。无声无息也许是最美的状态。

黑色的风。灰色的海。黑暗笼罩。一种叫宿命的东西降临。

玄宗众叛亲离,途中遇雨,雨淋着檐下的铃儿,或许还有杜鹃“不如归去”凄凉的啼声,令人闻之恻然。于是玄宗想起了贵妃,想起了以前的快乐生活,又想到眼下的凄凉,悲从中来,做成一曲雨霖铃。后来著名的词牌《雨霖铃》即由此而来,还有一段京韵大鼓剑阁闻铃,说的便是这件事。当时他还仔细地听铃声,竟然听出来铃儿唱的歌词是:三郎郎当。一笑。

不过却是很恰当的,如果玄宗后期能够像前期一样励精图治,就不会听到铃儿的讽喻了。但是,人都是有局限的,玄宗也不例外。柏杨先生说李隆基是个“人渣”,原因是安史之乱使唐朝一下子从天跌到了地,而且人口锐减。虽然不同意这么刻薄地评价玄宗,但他后期的昏聩确实是一件至少令我们表示遗憾的事。如果说开元盛世达到了顶峰而盛极必衰的话,那么按正常规律也应该是逐渐下滑,比如汉朝在汉武时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转折期。而李隆基开元与天宝的函数却是不可导的,可以算是阶跃函数了。数学上的一个理想模型在现实中找到了一个实例,这既是数学的幸事,也是唐朝的不幸。而这个不幸,不能不说与玄宗个人因素有关。唐朝总是会衰落下去,总要有一个皇帝来承受导致衰败的指责,不巧让玄宗赶上了,但他个人为此作出的“努力”却是功不可没,李林甫、杨国忠不管真心假心,都曾提过安禄山要造反,但玄宗就是不听,看来真的是“天意”。

同类推荐
  • 大宋天朝

    大宋天朝

    二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大龄单身屌丝封越莫名奇妙穿越到靖康之耻前一年,面对着还处于愚昧的大宋,他的恶趣味上来了。枪械?不不不,这是制式火属性黄品仙武。手雷,大炮?不不不,这时制式金火属性黄品消耗型仙武动力外骨骼?不不不,这是制式玄品仙甲。电磁炮(地级仙武)?空间折叠装置(传送阵)?空间存储装置(须臾戒)?拜托,科技,哦不?仙道不是一天建造而成的。若干年后,封越回过头,看到的是人类最真实的一面。(别问我金手指是什么?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真理,好吧!我承认还有个智脑。)
  • 书生为帝

    书生为帝

    他是太子,奈何前朝他拥兵数万,奈何好书他,只想看书写字。他的父亲,一人一剑一酒,身穿皇袍,冲入万马中。他说,吾儿,为父想看你身穿这金色龙袍,将这天下血洗的干干净净。他的母亲,身披凤冠,说,吾儿,你当杀人。......
  • 我是曹爽

    我是曹爽

    保曹氏,斗司马,名扬四海;征东吴,灭蜀汉,一统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歧道难

    歧道难

    大齐自开朝以来,历经三代明君励精图治,国泰民安。然而第四任皇帝昭帝继位不过一年便薨,平南王趁机暗算兄长夺位,大齐从此由盛而衰。司空念出身于北燕皇宫,从小便被告知父母死于大齐皇丞之手,在北燕势力的精心培育下,慢慢沦为了复仇工具,然而身世的真相却万万出乎他的意料......
  • 大宋阴谋家

    大宋阴谋家

    迷雾层层笼罩,阴谋重重相连,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活下去的唯一条件,就是冷血,残忍,无情,算计,利用!我早已将良知摒弃,融化进阴冷的黑暗里!慢热文,请慢慢看下去,倩女幽魂系列可以直接跳过,只是开始的尝试而已!
热门推荐
  • 一骑红尘·财迷皇妃 (穿越)

    一骑红尘·财迷皇妃 (穿越)

    看书的朋友欢迎加入若兮轻云的QQ群:一骑红尘(1群)63999533一骑红尘(2群)67705903敲门暗号:花花我绝对是一个好人,嘿嘿,只是有一点小小的财迷。呜呜,不就躲个雨吗,就被闪电劈倒了这个陌生的时空。不过有帅哥逗我开心,还可以莫名其妙混个皇妃当当,最重要的是银子大把大把的有啊。嘿嘿,就来看看我的一段精彩奇遇吧。萧钰:一个古灵精怪现代女孩,是一个十足的钱迷。不管是谁,见钱就A,。上至皇上、公主下至乞丐、哪怕江湖XX,她都照A不误。每一个人被她A过的人都痛并快乐着。镜城祁: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多次被骗、被扁,可是那种让他像一个平常人一样被爱被恨的感觉,又是他甘心被欺。用一个儿时的乳名接近她,不是欺骗,只是想留住一份最真诚的爱。友情推荐的佳作:《转世莲华》http://www.*****.com/?a/70911/《赖上美男皇帝》原名诱拐恶魔之骗仙皇妃--爆笑穿越,笑翻中。。。。http://www.*****.com/?a/76498/注意:有的章节因为网络问题传重复了,所以请大家点击的时候看见同样的章节就不要看了。对不起大家,以后会注意的。。。VIP充值可以参见这个网站:http://www.*****.com/?help/index.shtml
  • 未日暖阳

    未日暖阳

    这里,是未日咖啡厅,店长是一个微笑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女,叫孟白。未日咖啡厅,倾听您的烦恼,为您扫除阴霾,重现阳光般的笑容。becausewelivetosmile.店长,真的是为了顾客的微笑吗?为什么我只看见你数钱笑到脸抽筋啊?是微笑啊,有了钱谁不高兴呢?ohhohoho~~~~(本文轻松不虐)
  • 代理城隍的日记

    代理城隍的日记

    当我拿起笔之前脑子里还是一团乱麻,最近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多到我半夜惊醒都怀疑这是不是另外一个噩梦。我想找个人分担我的恐惧,但是开口却不知道怎么说出来。我不知道我写这个日记是为了什么。期待着有天会有人看到?呵,看到了怎样,不过是一个精神病的癔语。会有人信么?你、会相信么?
  • 民国照青梅

    民国照青梅

    本是一对床前绕青梅,奈何南萧出国六年回国后性情大变,不得已才娶了顾言。小时候的甜美回忆如今却成了顾言的心里的一道疤,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舔舐伤口。当真相揭开的那一刻,他们该何去何从。
  • 火焰纹章之玛克

    火焰纹章之玛克

    军师中的皇者,被称为神军师。当那注定的神军师被异界之人所代替,那么,命运的齿轮将会运转到何方?举起手中之剑,元素环绕于身,原罪缠绕,品德随身。军师之神,魔剑之圣。玛——克
  • 魔羽飘飘

    魔羽飘飘

    第一,我姓雪,可以叫我雪少。第二,我很帅,他们叫我疯子羽。第三,我是主角。第四,想了解我的,就去书里看看,我是如何,在这天地间疯狂。第五,我是魔族。
  • 锤破苍穹

    锤破苍穹

    武魂大陆上,武者激发体内的血脉传承,感应天道,就可以觉醒武魂。武魂可以是动物,植物,或者器物,甚至是神话传说中的仙禽异兽,神仙法宝。武魂往往拥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武者最重要的手段。少年苏布觉醒武魂,却不能修炼魂技,因此被称为废柴。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我的武魂与上古武魂榜上的如意锤一模一样,我必定是惊世奇才!”
  • 有你的,十五岁

    有你的,十五岁

    于卿的爸爸想让于卿长大以后斯斯文文的所以给她取名于卿,果然于卿真的和爸爸确定名字一样,但是邱平然就不是那样的啦,邱平然真的会平平静静吗?
  • 倾辰缘

    倾辰缘

    ???为了他,她宁愿和自己的父皇反目!为了他,就算被赶出神界也在所不惜!为了他,她甘愿坠入魔道!????千年等待,只愿他可以陪在她身边,可他却爱上了旁人……“你是我此生最敬爱的师父仅此而已。”
  •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的纷争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