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6500000007

第7章 给人生一个承载力(6)

但是,纵观古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人需要了解自我之“短”。知其不足而后改之,乃是一种公认的美德。但是,常有一些人,或则只知其长,不知其短;或则虽知其短,但却自谅,而不知其短之害;或则视“短”为“长”,甚至孤芳自赏。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少有大志;他的叔父项梁要他读书,不成,又学剑术,不成,遭到叔父怒斥,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谓自己将来要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不学书剑又何妨。项羽不知其短,尚有可谅,而不知其短之害,甚至视“短”为“长”则是一个大错误!这也正是他后来虽有雄心,而无雄才,终至事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孔子大不以为然。所以,孔子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中国人历来把自知之明看作君子的道德,认为善知人者必先知己。毛泽东早年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他在评论“五四”前夕各项社会改革的流弊时说道:“今天下纷纷,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人而言,则是诸人自身本领之不足使然。而本身本领之不足: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领,而妄谈变革社会,当然是十分可笑的,其可笑之处也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然而一个人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贞观政要》有“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的古训,自知比知人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敢于以挑剔的眼光面对自身的不足。这常常是与自尊心和自信心相冲突的,毛泽东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所以他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他经常提起明代杨椒山的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有一次他对秘书梅白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虚怀’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古代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这样聪明,但常常自称一无所知。有一次他的朋友到神庙去祈求阿波罗的神谕,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回答说“没有”。

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后,很是困惑,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缺乏智慧,不聪明。于是他去访问了许多人们公认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学家、能工巧匠等,他们都认为自己聪明绝伦,无所不懂。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懂得一些事情,但并不精通,对一些事情只是一知半解。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阿波罗神谕所以说他聪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谕的含义是: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深感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有人说:我自己还能不了解我自己,这不是笑话吗?“如鱼在水,冷暖自知。”其实,问题绝不那么简单。

仅就才能这一项来说,许多庸人却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天才反而自轻自贱,悲观畏缩,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有些杰出的天才甚至长期被自卑所困扰。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在出版《猎人笔记》之前,一直怀疑自己的文学才华,几次准备放弃文学创作。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不朽之作《逻辑哲学导论》后,仍然觉得自己缺乏哲学才能,一天半夜他去敲罗素的房门,失望地问这位英国的大哲学家:“我是不是个白痴?我能不能从事哲学事业?”还有许多科学攻关到了关键时刻,仅仅因科研承担者对自己才能缺乏自信导致半途而废。

当然,人们更多的是被自傲所害,我们往往高看了自己的长处。如今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满足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但很少有人不满意自己的才能。

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孔子的学生曾称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人在社会上需要给自己一个心理定位,不要越位也不要错位,也不能不到位或者缺位。给自己定位定得太低,自卑了不行,人一自卑就没有精神、没有斗志;也不要越位,越位以后容易傲慢自负,老看不起别人;错位更不行,你本来不适合当厂长、经理可非要争,争到最后彻底完蛋。就好像一些教授学者,学问上很好,可当不了管理者。因为管理者需要管理、公关的能力;同样,当院长的未必适合当教授,有管理能力未必能搞科研。如果能认清自己并给自己以合理的定位,生活会变得非常美好,到处阳光普照,自己也会心情愉悦;如果定位不当,你自己痛苦,对别人也是负担。

15.无欲则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

刚强坚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孔子十分看重刚强坚毅的性格,说:“刚、毅、木、纳,近仁。”孔子又说:“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可见,在孔子眼中,有贪欲就不可能刚毅,所以,成语说——无欲则刚。

无欲不是指一点欲望没有,像个木头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说没有过分的欲望——贪欲。没有贪欲,就可以做到“软硬不吃”,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至大至刚。

而一旦有了贪欲,不是“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就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哪里还有什么刚毅的男子汉呢?

但是,世间上,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欲而丧失本性,小人牺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牺牲自己为了家庭,国王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人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一样。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金银财宝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这两人死的原因虽然是一个求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本性。

今天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东西是财、官、色、味。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更可以出卖良心。这些人弄到了官、财、味、色,还以为自己有所得,脸上浮现着一副得意的神情。其实,这与被卖掉装在笼子里的猴子没有什么两样,笼子里的猴子有吃有穿,我们仍然可怜它被出卖,如今我们出卖了自己换来金钱地位,不仅不知道可怜自己,反而还飘飘然得意起来。这种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常令人唏嘘不已。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我们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极高境界!

人的欲望是不能过度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就有的;人还有乞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欲望,“余财潜积之富”,即聚财致富的欲望等等。对于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张“制礼义”加以调节,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荀子同时指出,人往往由于“好利”而使欲望“穷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强调:“欲虽不可去”,但“求可节也”,意思是: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还是可以节制的。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深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如果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面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果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神闲气安,坚持默默无闻的奉献;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如果能够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纯粹的幸福。

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一个时代,贪污腐败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相当复杂,但从贪污腐败者个体的情况来看,则无一不是因为欲壑唯填而造成的。这正如孔圣人所说的那样:“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无论你职位再高,资历再老,一旦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之中,就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身败名裂,还有什么刚毅可言呢?

春秋时宋国有个贤人叫子罕,官至辅政。国中有人拿了一块硕大的美玉献给他,可是子罕不接受。献玉者问他:“你为什么不要这块玉呢?这是件玉匠鉴定过的宝物,价值连城啊!”子罕回答:“我就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应该各守其宝。请你把玉拿走吧。”

元代名士许衡,夏季的一天,他与众人赶路,口干舌燥时,正巧发现路边有一片梨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许衡默默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这梨树没有主人啊!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拿,现在世道混乱,梨树无主,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子罕和许衡这两位贤人都拒绝诱惑,以不贪为立身持命的“宝”和“主”。内心有主,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种人生将是自信、自立、自尊、自爱的,是不会为诱惑所累的。

对手握大权的人,诱惑实在太多了,欲望也实在太多了。如何抵御种种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当官掌权若忘记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清正廉洁,忘记了立党为公的道理,难免产生邪心恶念。而“疾小不加理,浸淫将毁身”,到头来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头。当权力变成一个工具、一个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一个为所欲为的工具的时候,带来的并不是幸福。这种把持权力的人,或许能够得到一时的满足感、获得一时的快乐、获得物质上的富有,但是他们的心理也因此深感不安,诚惶诚恐。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宠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衷,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德国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叔本华说:“凡是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身的兴趣与快乐而拼命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想,公然向‘公’意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不朽。”

同类推荐
  •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郭齐勇教授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儒者,数十年来沉浸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儒学之精神》即汇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大学与民间演讲儒学的成果。全书深入浅出、全面而又有重点地论述了儒学的源流、一代宗师、发展轨迹、经典著作;儒家的礼乐文化、社会理想、治国方略、管理智慧、人性学说、核心价值、人生意境;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当今的意义与价值,经济全球化下的创造转化与应对之道。对学术前沿的课题,如儒家与自由主义的对话、公与私、公德与私德、亲亲互隐与人权、儒学的宗教性及宗教对话等论域,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拨乱反正之功。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 经典思维50法

    经典思维50法

    本书选择了五十种经典思维方式,阐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强调了正确思维的重要。
  •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理论释读

    本书分为“读懂”马克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学说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社会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两篇,内容包括:所谓“五种”“社会形态”说有违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论述;马克思原著中新唯物主义史观内涵与“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本义等。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梁启超其人其书

    梁启超其人其书

    作者系中国近代史、中国经学史研究名家,长期收集、整理近代思想家文献,对于戊戌变法研究尤为深入,此书系作者近三十年研究梁启超的心得,对梁氏生平与论著的重要侧面进行探索,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热门推荐
  • 雨季倾城

    雨季倾城

    本书女主林筱幽漂亮、聪明,在上海市最好的大学华大念书。在一次偶然,她才发现自己日日想念的幼时伙伴竟是学校的传奇人物顾贤晨......
  • 御鬼师

    御鬼师

    【腐坑慎入】阿土穿着裤衩站在卫生间里照着镜子,欣赏自己令月闭,令花羞的容颜,两只鬼从镜子里窜了出来,挡住了他的视线。他怒视着他们,道:“二喜,八饼,你们的身躯挡住我的视线了!”二喜老神在在,充耳不闻的说道:“阿土少爷不开天眼不就看不到我们了。”阿土倒吸了一口凉气,眯了眯眼,道:“你以为我是机器人,有个可以控制天眼开关的按钮?”八饼看到他生气的模样,泪珠一颗颗的掉落,结结巴巴的说道:”其…其…其实…实…阿…阿…阿土…少…少…少爷…很…很…很帅…”二喜看了他一眼,讷讷道:“八饼,你可以说假话的。”八饼默默的接道:“我说…说…说的…就…就…就是…假…假…假话。”“……”十三幺出现在浴室的门口,睥睨了他们一眼,冷语道:“连掌门说,阿土少爷你再这么磨蹭,逐出师门,回你自己老家。”“……”
  • 偷星九月天之反派才是王道

    偷星九月天之反派才是王道

    话说玄月头也不回的登上天梯后,他就后悔了。实事证明,把九月她们留给同样没有长大的胧月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他发现,自从他走了之后,剧情就开始往一个奇怪的方向发展……小剧场:胧月:何为反派?一月: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胧月:当反派有何好处?二月:可以上天入地,与主角同苏,玛丽苏女神永远与我同在。沧月:天上天下,为我独尊。当的了主角,撕的了13,造的了反,打劫的了人,装的了13;干坏事名正言顺,干好事人人夸之……齐:所以,反派乃是王道~——Σ(°Д°;“小沧你在干什么?”某沧淡定脸:“反派日常【1/1】”
  • 一夜皇妃:逃妃要当王

    一夜皇妃:逃妃要当王

    她本是是唐门少主,精通制毒与暗器,就想着吃吃喝喝混吃等死,没想到手下是个干大事的人,一刀捅死了她还给她的尸体扔下飞机,一朝醒来成了将军养女,她的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给这具身体原主人复仇,另一个就是撩撩古代小帅哥,然后吃吃喝喝混吃等死,没准还能回去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XO之遇见另一个自己

    EXO之遇见另一个自己

    也许不符合大家的口味,但是这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希望你们喜欢。
  • 穿成男主的未婚妻怎么办

    穿成男主的未婚妻怎么办

    重活一遭,白园抢了昔日同门的金主。只是这个金主心里还藏着个白月光……唔,反正她也是只撩不娶,谁怕谁啊?PS:修真文,女主心机婊,伪白莲不喜误入!不喜误入!不喜误入!
  • 黑曜剑

    黑曜剑

    他只愿平凡的活,命运却让让他走上不平凡的路。奉着父亲的遗愿,护送着世代守护的黑曜剑,在这段路途中他渐渐成长,渐渐变的不再平凡,成为众人仰慕的救世主。
  • 月桂之旅

    月桂之旅

    该书叙述的是一篇传统严肃的奇幻故事,在新泽法兰大陆,维兰吉王国北方的矮人部族连年叛乱,总枢机主教欲以“冥王之指”的邪恶力量平定之,却被另有主张的国王否决提议,于是前者挑起王国内部的各种矛盾逼迫国王下台,以实施其“北地清洗”计划。于是,众多的南方贵族与重兵驻防在南墙关的亲王一道提兵犯阙。此外,还有废黜于河间腹地的太子,窥伺在东南海角的王弟,世封各郡的公侯,面临王国的翻天巨变,纷纷拥兵割据,承平已久的王国转眼间兵戈扰攘,烽火连城……在各方势力为了操控国家权柄进行殊死角逐的同时,大陆以北的活死人开始苏醒……
  • 封印的大陆

    封印的大陆

    一个整天被人欺负的人,一次意外的相遇,让他来到另外一个位面,他是封印师?有美女主动亲近自己?自己是最伟大的封印师?那为什么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稀里糊涂的?美女与野兽?这个什么是封印。一个公主美女居然有那么大的力量?
  • 十夜回梦

    十夜回梦

    她,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赚钱养活生病的母亲,毅然出卖自己的灵魂;还是她,为了母亲常常教导的信守诺言道德观念,决然一次又一次成为试验品。他,本是她梦中的一个过客,是她不该留恋一处繁景。可是,他的霸道专情,他的苦苦追寻,让她的心不自觉得为他开了一道缝,让他悄无声息的住进去。他们,是痴迷的第四维空间平行世界研究者,为了寻找平行世界,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适合的实验体,最后以高价买了她的灵魂,让她心甘情愿的做他们的实验体。………她说:花非花,雾非雾,梦里寻花终是梦,雾里探花不知客,亦幻亦真恍入梦!他说:相思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世一双人。纵使前尘已散尽,来生来世再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