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22800000020

第20章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1)

文明新装与改良旗袍

以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东方古国的大门,随之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服饰方面,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由出国留学人员引起的剪辫易服,特别是在中华民国(1911—1948)建立之初发布了《剪辫通令》,中国男人从此摆脱了令他们感到屈辱的沉重的辫子。而着装方面前所未有的变化是从代表着文明、进步潮流的各种新式服装开始的。

民国时期,沿袭下来的清代服饰受到欧美时尚的影响,样式和品种逐渐发生了变化。中上层社会的男士除着长袍、马褂、布鞋,戴瓜皮帽外,也穿中山服、西服、皮鞋,戴礼帽。一般民众着土布长衫(以蓝、灰为主)、土白布短衫裤、棉长袍、棉滚身短袄、棉背心、大裆抄腰裤等。中上层社会的女士小姐穿各种面料的旗袍、西式连衣裙及高跟鞋,戴金银玉翠等珠宝首饰,下层女性则以穿花布中式衣褂、绣花鞋为主。

男装在清代日常装长袍马褂的基础上,变化出了新的款式和搭配。马褂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钉钮扣5粒。长衫一般是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在左右两侧的下摆处开有一尺左右的小衩,袖长与马褂齐平。穿着时,长衫外罩马甲,下配西裤,头戴西式礼帽、白色围巾、锃亮皮鞋。这种中西合璧的穿着方式是民国初期中国中上层男子的典型装束。而完全的西装革履则被视为一种大胆的新派作风。

民国初年,许多青年学生到日本学习,带回了日本的学生装。这种沿用了西式服装三片身和袖身分开剪裁的服装式样,给人朝气蓬勃、庄重文雅之感。它一般不用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立领,不系领带、领结。在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的胸前还有一只外贴兜袋。这种学生装不仅深受广大进步青年的喜欢,还衍生出了典型的现代中式男装——中山装。

中山装的特殊之处是对衣领和衣袋的设计。高矮适中的立领外加一条反领,效果如同西装衬衣的硬领,上衣前襟缝制了上下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由压褶处理成“琴袋”式样,以便放人更多物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与之相配的裤子前襟开缝,用暗纽,左右各插入一大暗袋,而在腰前设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种由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1866-1925)倡导并率先穿用的男装,较之西装更为实用,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习惯,虽然采用了西式的剪裁、西式的面料和色彩,却体现了了中装对称、庄重、内敛的气质。自1923年诞生以来,中山装已成为中国男子通行的经典正式装。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萌芽,妇女不再甘心做男人的附属品和家庭的牺牲品,不少妇女尝试一直是男人在做的工作,开始穿长裤、剪短发。这股风潮与席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合流,女性在追求科学、民主、自由风气的影响下,纷纷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谋求经济独立,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起了“文明新装”——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衣长不过臀,袖短及肘或旗袍是喇叭形的露腕7分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与之相配的裙,初为黑色长裙,裙长及踝,后渐缩至小腿上部。这种简洁、朴素的装扮成为了20世纪一二十年代最时髦的女性形象。而对西方审美眼光的推崇,也影响到了中国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欧美的化妆品、饰品进入中国市场,美白皮肤、养护头发、向上翻翘眼睫毛、涂抹深色眼影、剪掉长发、烫发,以及戴一朵夏奈尔式的茶花或一条长长的绕颈珍珠项链、拎一只皮毛质地的手提包、脚穿丝袜和高跟鞋……构成了时髦女性的日常形象。

而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旗袍也是在这个时期不断改良,成为了一种现代意义的时装。

所谓“旗袍”,即旗人之袍,而“旗人”,是中原汉族人对满族人的称谓。旗袍原本腰身平直,而且很长。1921年,上海一批女中学生率先穿起了长袍。初兴的式样是一种蓝布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袍长及踝,领、襟、摆等处不施镶滚,袖口微喇,看上去严冷方正。这种式样的服装一经走上街头,就引起了城市女性的极大兴趣并竞相仿效。此后的旗袍不断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长度、腰身、衣领、袍袖上多有变化。

20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的袍身和袖子有所减短,腋下也略显腰身,但袍上面仍有刺绣纹饰。20年代末期,袍衣长度大幅度缩短,由原来的衣长掩足发展到衣长及踝进而缩至小腿中部。腰身更加收紧,大腿两侧的开衩也明显升高。30年代以后,改良旗袍的变化称得上日新月异。先是时兴高领,待高到双颊时,转而以低领为时髦,低到不能再低时,又突兀地将领子加高以显示时尚。袖子也是这样,长时可以遮住手腕,短时至小臂中部,继而露出肘部,至上臂中部,后索性去掉袖子。下摆也是忽而长可曳地,忽而短至膝上。除了两侧以外,有的开衩还被设计在前襟,并使下摆呈现弧形。面料的选择上除传统的提花锦缎外,还增加了棉布、麻、丝绸等更为轻薄的品种,采用印花图案,色调以素雅为美,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却并不繁琐。中国传统的服饰形象并不突出腰身,但随着20世纪女性服饰追求身体曲线美的倾向越来越鲜明,旗袍成了展现女性性感身材最理想不过的装束。

工农装与军便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伊始,所谓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遭到批判,也涉及到了服装和着装方式。在一些半殖民地色彩较浓的沿海城市,部分市民受西方着装习俗的影响,盛行西装革履、旗袍和高跟皮鞋,而大部分的城市依然有传统的长袍马褂。到这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政治宣传的深入人心,无论是西式服装还是旗袍、长袍马褂,一度被视为旧时代的糟粕,受到了工农群众的摒弃。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举止也由鞠躬作揖改为握手、敬礼。工农的着装样式——背带式的工装裤,圆顶有前檐的工作帽,胶底布鞋和白羊肚毛巾裹头,毡帽头儿或草帽,中式短袄和肥裤,方口黑布面布底鞋,等等,成了新风尚的代表。即使偶有改进,也不过是把劳动布上衣做成小敞领、贴口袋。城市妇女则在蓝、灰外衣里穿上各色花布棉袄。喜庆节日里,陕北大秧歌的大红色、嫩绿色绸带拦腰一系,两手各执一个绸带头,绸带随舞步飘动起来的形象,几乎在瞬间风行全国。

于是,在着装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整齐划一的趋势,一些典型服式的普及程度十分惊人。如列宁服与花布棉袄就能够代表这种形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密切,中国也出现了男人戴鸭舌帽——苏联人的工作帽,女人着“列宁服”的现象。所谓“列宁服”,是一种西服领、双排扣、斜纹布的上衣,有的加一条同色布腰带,双襟中下方均有一个暗斜口袋。其实,“列宁服”并不是苏联女性的服式,苏联等东欧女性多穿裙装,只因具有了工农革命的符号意味,也就成了显示民族新生的服式。穿上这种衣服,款式新颖又显得思想进步,于是,成为当时政府机关女工作人员的典型服式。

北戴河海滨花布棉袄也是工农装的一个标志。它本来是中国女性最普遍的冬装,历史也很长了,但在20年代50年代,花布棉袄的穿着方式,则带有意识变革的痕迹。用鲜艳(多有红色)的小花布做成的棉袄,原来主要是少女及幼女的冬服,成年妇女多以质料不同的绸缎面料做棉袄面,城乡贫穷人家妇女则用素色棉布。可是由于当时具有传统特色的绸缎面料被认为带有浓重的封建味道,所以职业女性和女学生,就摒弃了缎面,而采用花布来做棉衣,以显示与工农的接近。

穿小棉袄时,为了不失进步形象,又防止弄脏棉衣以免频繁拆洗,一般都外穿一件单层的罩衣。20世纪50年代时,尚未走出家门参加工作的女性被统称为“家庭妇女”,这些人似乎还没有强烈的“妇女解放”意识,罩衣也大多是对襟疙瘩襻,中老年妇女则依旧是大襟式。而绝大部分女机关工作人员、女工人和女学生都用“列宁服”做罩衣。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而改穿“迎宾服”,这是一种翻领五扣上衣,与当时男人穿的中山服近似,只有领式和口袋儿上的变化。这种所谓的“迎宾服”,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十余年间非常普遍,此后才逐渐被淘汰,但在中老年妇女中一直穿用到90年代中后期。

无论样式如何变化,那些罩住花布棉袄的外套大多为蓝、灰两色,少数是褐、黑色,且绝无杂色拼接。女人天性爱美,长期穿灰暗衣服难免感到压抑,所以,常将花棉袄有意无意做得比外罩长一点,这样就使得立领、袖口,特别是衣服下摆处隐约露出鲜艳的花色。尽管这样容易弄脏棉袄的局部,可是很多人都热衷于此,成了一种时尚。

中国人多,什么服饰一旦流行开来,势头都十分惊人。谁能想到,在20世纪60年代,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会以军服为民服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虽说属于西式军服范畴,但在具体形制上,却尽量避免欧美军服的影响,而偏向于苏联军服风格。20世纪50年代,陆军军官戴大盖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的领式、武装带系扎样式等都是明显带有苏式军服的特征。海军则是较为标准的国际型,军官戴大盖帽,冬天着藏蓝色军服,夏天戴白帽,穿白上衣、蓝裤,士兵戴无檐大盖帽,帽后有两条黑色缎带,白上衣加蓝条的披领,裤子为蓝色,扎在上衣外,配褐色牛皮带。因为这种国际通行的水兵服非常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制作时只是将大盖帽做成软顶无檐帽,帽子一周的“中国人民海军”字样改为“中国人民小海军”字样,并泛称“海军服”。而其它陆军、空军的军服,普通百姓并不穿用。

1965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取消军衔制,相应的变化是军人着装不分官兵一律头戴圆顶有前檐的解放帽,帽前一枚金属质红五星,上身穿制服领、五个钮扣的上衣,领子两端缝缀犹如两面红旗的长方形红色领章,没有军衔标志,也不佩肩章或臂章。官兵在服装上的区别仅限于面料和口袋,正排级及以上的军官用毛绦料,前襟上下共四个口袋。副排级及以下是士兵待遇,用的是棉布料,只有两个上口袋。女军人无裙装,也不戴无檐帽,军装式样与男装非常接近。陆军为一身橄榄绿,空军为上绿下蓝,海军为一身灰。由此,三军的制服领上衣泛称“军便服”(当年无礼服可言),最典型的军绿色成为主导的服色。

1966年至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段非正常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都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也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畸型的影响。那期间,穿着解放军服饰成了最革命、最纯洁、最可信任的象征。先是军人子弟翻出父辈的军服,一身绿军装加褐色皮腰带的形象开始引领潮流。随后,全国的大学和中学陆续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小学成立了“红小兵”组织,工人、农民开始成立“赤卫队”,一时“全民皆兵”。找不到真正的军服,“红卫兵”就去买仿制的军服,通称军便服,没有帽徽和领章、肩章,用印着黄色“红卫兵”字样的红袖章表明身份。

建国后的前十几年,交通警察冬装为蓝色大盖帽、蓝衣、蓝裤,值勤交警上衣臂部套白色的长及肩头的套袖;夏装为白色大盖帽、白衣、蓝裤。到了“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警察的制服也全面仿制军服——服色改为绿色、大盖帽改为圆顶布质解放帽,黑皮鞋则改为绿色胶布鞋。只是帽前依旧佩警徽,以区别于解放军的红五星军徽。

将全民着军便服推向又一个高潮的,是三千万城市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1964年,第一批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开垦荒地,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被欢送踏上远去的列车的时候,是一身军绿色服装,有军帽但无帽徽、领章。1968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他们奔赴农村或边远地区时,国家发的几乎全部是军绿色服装。

“全民皆兵”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民兵操练,“拉出去练一练”的模拟行军相当普及。因此,工人、知识分子和在校学生都以一身军装为荣,不穿军便服的穿蓝、灰色制服,但也戴绿军帽,背一个打成井字格的行军背包,再斜背一个军用书包和水壶,脚穿胶鞋。这种人人穿军装的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才逐渐结束。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过一段冬季流行穿军棉服的景象——不分阶层、不分男女、不分职务,每到冬季,很多人都穿一件军用棉大衣。这股“新潮”军服热刮了近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皮衣、羽绒服等大量上市,军大衣才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多元职业装

职业装,顾名思义就是标明职业身份的服装。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代表各种职业形象的各种职业装应运而生。公安、交通管理、检察院、法院、邮政局、银行、税务、工商、民航、铁路等许多行业的工作人员都由国家按行业统一设计、制作、配发制服。一些无法统一的行业,也盛行穿着自己部门制作、发放的职业装。一些学校不仅为学生置办统一学生装,还为教师定做了西服。

穿着制服风气从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蔓延,色彩和款式又比较单一,一时之间给人举目皆是执法人员之感。

职业装不同于规制化了的礼服,它具有显示身份、地位、权力的作用,如经理和店员职业装款式、色彩就有差异。

通常来说,一旦某一职业的人固定以某种服饰形象出现,就容易被大家识别和认可,以致人们一想到这个职业,首先就会联想到这种职业的着装形象,或是看到某种特定的服饰形象就会马上对应到它所代表的职业。邮递员被称为“绿衣使者”,医务人员被称为“白衣天使”,服装标示着人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丰富了职业装的文化形象。

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与职业装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宋代,城镇经济飞速发展,职业装就已经凸显出服饰社会化的必要性,有文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中国警察统一着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这种社会对于职业装的规范,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表现。还有对当时酒楼饭铺的描述,“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很显然,这时的所谓职业装主要是以行业区分,还没有形成某一店家的特定着装形象,但它实实在在具备了职业装的基本特征。

职业装的范围还远不止制服,外交会议、经贸谈判、办公室、科研室、学校、精密仪器车间等处的特定着装。如饭店、旅店、商店、交通行业的特色着装,再如清洁工、挡车工、搬运工等重体力劳作时的统一着装,使中国的职业装呈现出多元的样貌。

同类推荐
  • 黄陵文典·民俗卷

    黄陵文典·民俗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7卷
  • 中国辟邪文化

    中国辟邪文化

    说起辟邪(也有学者使用“避邪”一词,其实不妥,因为就语义而言,“避”是消极被动的,无法概括“辟邪”积极主动的一面)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认识,辟邪器物、辟邪行为、辟邪现象时不时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说到辟邪文化,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把辟邪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来加以审视与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 世界文化博览4

    世界文化博览4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祝酒辞大全

    祝酒辞大全

    本书是一部祝酒辞的选集,收入了各类祝酒辞数百篇。这些祝酒辞大多符合祝酒人的身份,符合当时的各种环境,可以作为酒宴上祝酒时的参考。作为一种酒文化,祝酒辞也有不少传统的成分,值得学习借鉴。
  •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在边城与无地之间

    本书由“文学评论”、“学术评论”和“访谈及其他”三部分组成,理论、学术和记事色彩兼而有之。
热门推荐
  • 和大明星同居

    和大明星同居

    “你说如果当初我没有租到你家,是否我们的人生不会又一点交集?”林薇薇依靠在叶亦辰的怀里问着傻问题。男人抚摸着她散发着清香的秀发,笑着回答:“我们的缘分是天定了,不管在哪里都不容许任何的错过!”林薇薇很庆幸自己会来到这座城市,更加感谢老天让自己和叶亦辰相遇。如果当初不是自己租到叶亦辰家里,又如何会成为他的助理与他日夜相伴。叶亦辰更是感激林薇薇在他人生低谷依旧不离不弃,鼓励他重获人生的阳光。
  • 十年苦恋一世伤

    十年苦恋一世伤

    十年苦恋,一世伤生死相依,两茫茫因为爱你,所以手放开
  • 狱中皇

    狱中皇

    一个身家过亿的太子爷,因为一次转学开始了他的黑道人生。看他如何在拥有五万人的新民学校掀起阵阵腥风血雨,看他如何...
  • 淞沪暗战之挥斩的利剑

    淞沪暗战之挥斩的利剑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1941年的上海,时值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滩龙蛇混杂,暗流涌动。中共地下党、军统、日本特高课、76号的势力在此盘根交错、互相渗透。军统上海站行动组组长陆子陵奉命刺杀叛徒董庆锋,不料行动失败,手下损失殆尽。幸得中共地下党“利剑小组”的及时救援。经历生死,陆子陵弃暗投明,成为“利剑小组”的新一员。跟随地下党的同志们奇袭宪兵司令部、盗取机密文件、营救被捕同志,与日军斗智斗法,暗中进行生死较量,一次又一次的粉碎了敌特的阴谋和陷阱,战斗中他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活跃在隐蔽战线上的抗日英雄!
  • 萌萌宅女穿异界

    萌萌宅女穿异界

    某一天,宅女祝樱菲不知道怎么的就穿越了!?经过多年看小说的经验,这是一个架空世界,看女主如何靠着小说走天下!
  • 羯鼓录

    羯鼓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

    爱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

    承诺常常很像蝴蝶,美丽的飞盘旋然后不见Promisesareoftenlikethebutterfly,whichdisappearafterbeautifulhover.Fadingistruewhilefloweringispast
  • 绝代妖姬很妖娆

    绝代妖姬很妖娆

    自古以来红颜易老,韶华易逝这是恒古定律。问世间女人最怕什么,不是生活的苦难亦不是死亡的黑暗。一个女人最怕的不外乎就是美人迟暮,这是所有女性最不能,也最害怕的事。历史上迷君倾城的女子不计其数,但唯有她经历六位帝王的宠幸,岁月的痕迹只是给她平添无限魅力。
  • tfboys之爱你天长地久

    tfboys之爱你天长地久

    她们,拥有绝美面孔。他们,是当红名星。当他们相遇会产生什么呢?
  • 地球审判日

    地球审判日

    一次针对地球的死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恐怖的超能力!散落在世界各地!无人掌管!新势力的君临!压抑千年的怒火!开始疯狂的掠食!整个世界!不会再有片刻安宁!暗中窃喜的阴影!无限阴谋的笼罩!主角,你不得有丝毫的松懈!否则便是无情的死亡!你的光环,将是全世界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