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3700000031

第31章 五代宋无汉族风俗文化(1)

一、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文化的历史背景

1.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文化的时空范围

五代宋元时期,起自梁开平元年(907年),终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历时461年,是继魏晋南北朝后,汉民族发展史上又一个以民族间的大交流、大融合促进其大发展的历史时期。

梁开平元年(907年)唐代灭亡,中国历史再次进入诸王朝攻伐杀掠、政局四分五裂的时期,其间除在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的五朝更替外,其他地区还先后存在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10个地方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宋朝统治着中原大部和南方广大地区。自公元960年到1127年,都开封(宋称东京),史称北宋。辽建国于公元907年,辖有大漠南北和今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公元1038年,夏立国,领有今甘肃、宁夏的大部和陕西、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至此,形成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1115年北方女真族建国,国号金。金人逐渐强盛,于公元1125年灭辽,后又灭夏,并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坚持和议,酿成“靖康之难”,开封沦陷,宋钦宗、徽宗被掳。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高宗。由于金兵步步进逼,朝廷成了流亡政权,于1127年南迁临安(即杭州),偏安一隅,史称南宋(1127~1279),形成宋金南北对立的局面。

公元13世纪初,蒙古人勃兴于塞北,经数十年征战,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公元1210年,蒙古人开始侵金,1233年亡金。1260年(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忽必烈在开平(后为上都)自立为帝,是为元世祖。1264年迁都燕京(后定名为大都,即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1年),蒙古内部略定,始侵宋。由于南宋统治者重用投降分子,结果求和不得,欲战无力,于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元军俘恭帝、全太后及宋室官员北去。直至1279年,偏安江南达150余年的南宋政权宣告灭亡,自此,全国统一于元朝。元朝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统治者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农民起义此伏彼起。至1368年,元朝终于为农民起义军所推翻。是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国号为明。

五代宋元时期汉民族分布的地理空间,在保持隋唐以来形成的固定区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又有了新的开拓。宋辽夏三国鼎立时期,宋的疆域是东到大海,南到南沙群岛,西到川西,西南到云贵高原,西北与夏相接,北以白沟河为界与辽毗连;辽的疆域是东临日本海、黄海,南与宋相连,西越阿尔泰山,北达今蒙古高原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以北地区;夏的疆域是东和东南壤接宋、辽,南迄萧关,西尽玉门关,北抵大漠。宋金对峙时期,宋的疆域大体是东到大海,南达南沙群岛,西有陕西南部,西南有巴蜀和云贵,北以大散关一淮河为界与金相接;金的疆域是东至大海,南接宋,西领有原夏境,北达黑龙江、大兴安岭以北。到了元时,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1];按今之地域而言,北到北冰洋,南到今越南、泰国北部,东到海,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一时期汉族的活动范围,宋辽夏时主要为北宋的大部、辽的南部和夏的东南部,宋金时为南宋和金的大部;元统一后时则主要是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行省所管辖的地区。五代宋元时期汉族风俗文化的生存、发展和变迁的空间范围,大抵如此。

2.五代宋元的社会特点

五代宋元时期,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世界大国,不仅领先于当时世界,而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寅恪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日本着名汉学家内藤湖南曰:“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3]可见,宋代又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型时期。分析五代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经济发展极为突出。

宋代农业耕地的增加,耕作制度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工具的创造,使种植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增,蚕桑、果树、甘蔗、蔬菜、园艺、林木、药物以及养鱼等业,也都单独得到了发展,农村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经济。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原料,推动了手工业的长足发展。各地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能力大增,生产的产品不仅能满足自用,而且还行销全国各地,如四川的纺织品“日输月积,以衣被于天下”。此时,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如茶叶加工行业,有独立使用水磨和分工很细的加工作坊,全国私焙计13万所,雇工约40万人,商品价值达100万贯,销售遍及国内外市场。当时冶铁、造船、丝织等业,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产量居世界前列。此外,火药、罗盘和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北宋发明的。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出现了两个国际性大都市——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一批商业都会。“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乡村市镇星罗棋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卷入商品经济之中。此时,沿海各贸易港口也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局面,福建的泉州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

可以说宋代在经济上、生产技术上是当时全人类农业社会中最繁荣的。

第二,社会改革风行。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改革风行的朝代。政治上,先有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庆历新政,继有王安石变法。后者所历时间之久,涉及内容之广,取得成效之着为封建社会罕见,影响极为深远。在生产关系内部,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了自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折,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动地租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手工业领域以召募制代替了应役制,形成了各类家庭作坊或雇有帮工的作坊。在商业贸易方面,唐以前坊市制度被彻底改变,开辟了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商业发展史的新阶段。在社会改革方面,商人与士、农、工一样取得了“齐民”资格。南宋人黄震说:“国家四民,士、农、工、商。”[4]可见,人们开始客观地看待商人阶层。商业成为社会的“本业”,视商人为“杂类”的传统观念有较大改变。商人作为一个阶层取得了一定的入仕权,宋徽宗大观年间,商者为官者,已“一州一县,无处无之”。

第三,经济重心南移。

五代、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取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室南渡,促使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北方人的大迁徙,“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5]。继而南宋政权偏安江南,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的过程。当时,经济发达区域由东南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包括建康、鄂州、江陵、成都等地的经济网络。此后,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一直超过北方地区。

南宋后期,临安人口达39万户,142万人,超过了北宋的东京。每日从浙江其他州郡前来的货船,往返不绝,就是临安附近的小市镇,也户口繁盛,商贾买卖十倍于北宋时代。南渡后有“陪都”之称的建康、四川成都,南宋时都成为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到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口岸广州、泉州、明州集中在南方,海外贸易收入在南宋财经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

3.五代宋元汉族风俗的文化环境

经唐末五代的动乱,到赵宋立国后,统治者为了改变武将跋扈、战乱不已的局面,实行重文抑武政策,自宋太祖、太宗创制之后,历代皇帝均守之以为“祖宗家法”。“不以言罪人”,给知识分子以一定的思想自由,为文化活动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由于实行以文治国,官吏的需求大大增加,科举取士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法。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彻底打破了唐代的门第限制,取士不问家世,提倡公平竞争。两宋通过科举取士达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取录人数大大超过任何朝代[6]。科举人仕,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上普遍的读书热情,加上印刷术之广泛使用,书籍从写本变成印本,士子得书远较唐代为易,使之形成了一股浓厚的读书风气。“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种社会风尚中,文人无不将读书科举、致仕做官看作高于一切。

宋代教育之兴盛,为中国封建社会之冠。一方面,不仅国子监所属学校日益增收学员,而且州县办学的风气大开,到北宋中期,“天下州郡,渐皆建学”,属高等教育的像白鹿、石鼓、应天、岳麓这样的书院,在两宋达52个;在此基础上,私人办学,尤其是封建家族立学普遍,纷纷建义学、书馆、书院,弥补了官学之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朝廷规定取士俱本于学。这就使得社会上读书人数空前增加,学习文化知识,尊重文化知识,成为时代大潮,使宋代的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文化人,也促使宋代科学文化在各个领域得到空前繁荣,对社会风俗淳厚、气节高尚等都带来直接影响。

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统治者接受了汉文化,采行了汉法,建立了在体制上一如传统的王朝,完成了全国规模的统一。元朝的大一统。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为南北方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快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成长和发展。大一统也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对外文化的交流。然而,元代奴隶制残余因素,对南宋以来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中国封建社会,也起了破坏和阻碍作用;所实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汉族文化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二、五代宋元汉族风俗文化的变迁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大量人口的南迁和元代的大一统,民族的融合,加快了这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风俗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使宋元时期汉族社会风俗的演变和发展,呈现出其特殊的轨迹。

1.汉胡融会

五代两宋期间,汉、契丹、女真和党项的势力此消彼长,几个政权并立:北宋时是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南宋时,先是宋、金,后是宋、元的南北对峙。各个并立政权之间既有征战,也有和平,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接触交流比较频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一方面是先进的汉族文化层层推进,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主导力量,影响了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习俗观念和粗犷风格,也影响了宋人。

南宋定都临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人口大迁徙;元朝时,大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又有大批汉族人遣发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南北融合,不同民族交互杂居,也影响了各地风俗和各民族风俗的交汇、融合。在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由于女真族强制推行汉人女真化的政策,加上汉人与女真人的杂居,女真族的一些习俗就在汉人中流行起来。范成大在《揽辔录》中叙述使金时目睹该地区的风俗习惯时曰:“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已北皆然,而京师尤甚。”北宋末年,“胡乐蕃曲”随着金人人主中原以及蒙古民族的南下,大量输入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京师,“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理,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筝、栗、琵琶、胡琴等大批的新乐器也相随输入,于是“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宫伎拨胡琴”[7]。后来,女真的习俗甚至传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对当时的服饰、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北方少数民族在婚姻方面较为开放,如不重视封建礼教,改嫁随便,不看重贞操等,在民族间通婚频繁的情况下,对汉族婚俗也多少产生一定的影响。火葬习俗在宋元流行,也不能不看到与辽、夏、金等少数民族盛行这一风俗的影响有关。如北宋火葬首先在靠近辽的河东地区风行开来,绝非偶然。

元末士人为能“速获仕进”,多数效仿蒙古人的语言、服饰。明人何孟春说:“(元代)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江南)士庶咸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名,为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8]明初宋濂《汪先生墓铭》曰:“先生壮时,元有天下已久,宋之遗俗,变且尽矣。”[9]方孝孺《后正统论》曰:“在宋之时,见胡眼、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10]

与北方风俗相比,当时南方除东南地区外,广大长江中游地区的所谓“蛮”俗还相当落后,其俗“好俭约”[11],“安土重迁,无远商行贾,百工技能皆农不能兼”[12]。经济重心南移后,湖北的人口流人多而杂,于是风气渐开,“五方贫富相耀,耳濡目染,渐习奢华”[13]。杭城风俗,也“盖效学汴京气象”。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繁荣,以至崇尚教育,文风大兴,科举日昌,不少僻远地区也都涌现出了杰出人才。

2.市俗日盛

在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商人队伍的扩大,促进了城镇的不断增加和扩大,以至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市民阶层也随之不断扩大。因此,也引起社会风俗的激烈变化。许多适应都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被不断地产生和复制出来,并形成一整套与城市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相适应的社会风俗文化。

首先,随着城市的兴起,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唐代,政府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宋代立国不久即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之后,商人为官者日渐增多,宋徽宗大观年间,商贾为官者,“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商人已作为一股社会力量参与了国家政治生活,一些大商人开始进入最高统治阶层。“婚姻不问阀阅”,士庶不婚的陈规大体打破,娶妻不顾门户,不慕着姓,而重钱财的社会风气,使富商与官僚普遍联姻,婚姻重科举士人,导致婚俗变异。

其次,在许多城市中已发育出高度发达的服务风俗。当时两宋都城汴京和临安店铺林立,在饮食服务业方面,既能满足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一般饮食需要,也能满足他们在特殊节假日及喜庆日子的各种服务。城市还提供公益性慈善服务,像清晨报更、报告天气情况,官方还设有消防组织,以及提供抚孤养老等社会保险方面的服务。而商务性的佣工,不仅形成市场,且有行会和行老,提供完善的中介服务。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分为“老字号”、招幌以及市井生活三个部分。北京的老字号标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早期的民族商业文化、关系密切。在繁华的东四、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等处,店铺林立,各种商业字号比比皆是。许多店铺的名称、牌匾,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他城市很难比拟的。很多创业人都颇费心思,一心想给自己买卖图个好名字,这预示着生意成功的一半。
  •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中国妇女生活风俗(中国风俗文化集萃)

    本书分为八部分,分别阐述了妇女的原始生活状态、进入妇女生活的历史误区、妇女婚前的生活规范、妇女婚姻缔结的礼俗等内容。
  •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对联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楹联》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易烊千玺的私生之旅

    易烊千玺的私生之旅

    对于易烊千玺大总裁来说爱豆比什么都重要,漫漫追妻道路还需耍无赖,死皮赖脸。“小苏颜求bobo”易大总裁一脸渴望。“bo~”被自家爱豆亲了啊,不行要滚下键盘空手劈榴莲去外面跑上几圈才能缓解此时激动的心脏。[无虐/短篇,大概一两万字完结]
  • 戎歌

    戎歌

    中国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秦始皇在位年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西迁康居。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起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西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撤回漠北地区,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
  • 谁是武神

    谁是武神

    人生是一场游戏,重生九洲,游戏变得精彩一些,如是而已。万宗林立,天才不绝,你我众生,谁是武神?
  • 废柴神妃莫轻狂

    废柴神妃莫轻狂

    人们都说,她是天煞孤星,克得母亲早亡,家庭支离破碎;人们还说,她是修炼废柴,十二岁仅仅只是魔法一级!她被人打死,含恨而终!异世之魂穿越而来,某女勾唇一笑,天煞孤星?哼,生来专门克你!废柴?你见过三天修炼五级的废柴吗?对了,你知道百万年前早就绝种的幻魔师吗?不好意思,她就是!她手握黄金神宠,脚踏沧海玄龙,打到你跪地求饶尚不罢休!打怪升级,一统大陆!只是,那位兼职自己师父的翩翩佳公子为何独独跟定了她?某男温柔道:“因为你是元伊啊,唯一的元伊。”某女脸红!男主女主一对一,宠爆天下!
  • 霸绝苍穹

    霸绝苍穹

    霸灵问:你是想当一个流氓,还是想当一个霸神?郑潜想了想说:流氓和霸神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也没有。混异界,凭的就是一个霸气!而我呢,当一个霸绝苍穹的最强流氓,就可以了。本书等级:霸者,霸师,霸宗,霸王,霸皇,霸帝,霸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书有点重口味,有点小暧昧,有些金手指,有点…读者的想像力是无比强大滴!
  • 当重生遇上穿越

    当重生遇上穿越

    孤女重生,遇到上一世未曾出现的神奇穿越女,被抢了大好姻缘,她是该退让,还是奋起反击。结果,她选择了自强,这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路上有温馨,但更多的是血雨腥风。
  • 窃杀

    窃杀

    故事从一家医馆开始……穆晋,季越,韩平,贺峰,青吟,穆府,十二重楼……
  • 妖天传奇

    妖天传奇

    人生若为棋,我便为棋手,纵然满盘皆输,我也能掀了桌子,从新来过。穿越万千异界,征服大千宇宙,弱水三千……丫的,这条河都是我的,不知道吗?悟空,抄家伙,撒旦又来抢地盘了!小叶子,快拿家伙,鸿钧那小子又要搞封神啦!什么?宙斯那老小子约我去PIAO?我是那种人吗?时间地点,快点说,我晚上还要给复仇者们开会了!
  • 兔子喜欢胡萝卜

    兔子喜欢胡萝卜

    兔子天生喜欢胡萝卜,可是呢,在这篇小说里,也就只是这个世界里,在风云学校里,一个初一三班的教室里,有着十三岁的女生“兔子”——琳兔紫。和十四岁的男生“胡萝卜”——胡罗博。(注意“胡萝卜”是留级了哦!)他们在青春的时候,发生了生么?有着怎样的故事?好,现在,就和我一起来到这个世界里,来到风云学校里,来看看这个凄惨而又美丽的故事吧。
  • 已是沉没的城池

    已是沉没的城池

    女主父母被杀流落街头,在生死边缘遇见了他,之后两人便相爱相守,为了能在一起受尽百般折磨....最后的最后已是沉默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