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0200000007

第7章 公私关系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作为个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而存在。因此,公私关系问题就成为人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而也成为道德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文化中,公私这一对范畴非常复杂,其含义比较笼统、宽泛而不稳定。“公”字原来指天子、诸侯,以及他们的权益,“私”字相当于个人或自我。《诗经·豳风·七月》里所说的“言私其;献于公”,《小雅·大田》里说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后来,谈私与公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事实角度,公与私被理解为全体与局部、社会整体与个别人、社会集体与自我,这里主要是利益问题;二是从价值角度,主要指公正、公平与自私、偏私等。这两个层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礼记·礼运》里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法家所讲的“明于公私之分”,“公私相背”,亦复如是;而宋明道学家所讲的“公私之辨”、“破私立公”,主要是从价值角度着眼的。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流都主张“立公去私”、“大公无私”,对于“公”充分肯定。这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所在,具有较多的真理性因素,至今也应当肯定和弘扬。而对于“私”的贬低和否定,则应作具体分析:自私、偏私的价值指向应当贬斥,但是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却不宜一概否定。

公和私,不是抽象的。公私关系及对之的处理,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在古代等级制社会下,“公利”往往只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甚至家族的利益,与被统治的下层民众,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利益相对立。以私利服从公利,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对于劳动人民来说,这一原则在多数情况下又意味着对自身物质利益的漠视以至否定。明末以后一些思想家对这种现象予以揭露、批评,他们对“私”,也就是对个人正当权益积极肯定,而对于家天下即“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进行尖锐的批判,这些,不仅当时有重要意义,今天也还可供借鉴、吸取。

从进行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着眼,我们选录了部分材料,编为五节,即:第一,“天下大同,圣贤至公”,表现了人民追求的社会道德理想和理想道德人格,在阶级社会里这些虽然显得软弱无力,可是它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希望,成为历代道德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价值。第二,“公私相背,善恶所由”,提出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对立,并指出这是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区分善恶的主要根据。第三,“公私之交,存亡之本”,阐明了公私观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作为政治道德的重大社会意义。第四,“破私立公,克己迁善”,提出了人们进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途径。第五,“公重私轻,公而后私”,提出了在承认人们正当个人权益基础上处理公私矛盾的原则。

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公与私,也就是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是一系列道德规范的总的指导原则。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准确地抓住这个中心,这是它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然而,它并没有完满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即在社会生活中的先公后私、公私并举,在价值指向上的不断破私立公、大公无私,才是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原则。自然,这种原则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逐渐为多数人承认,并变为实践行动。

公私关系问题与前两篇所谈义利、理欲问题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这三篇都是围绕着社会与个人、公和私关系问题这个中心编选的。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把这三篇联系起来理解。

1天下大同圣贤至公

《礼记·礼运》中对于天下大同的描述,突出地体现出一个“公”字: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制的怀念,也是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抗议,更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这一理想,几千年来,一直为我们民族的先进的人们所追求,直到近代,康有为、孙中山都以此号召和鼓舞人民。由于这种社会理想,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理想人格,即圣贤,他们至公,即能够公而无私地对人对物,对国对家,并对待自己。古人认为,圣贤至公的“公”字,包含有公共(公有)、公平、公正等内容。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平”、“正”,原因是他们能“公”,即能以整体的利益,以全民族、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来考虑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的狭隘私利决定一切。这个思想深刻地抓住了道德的关键——公私之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优秀部分。

“天下为公”今天仍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在这方面,先贤的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继承。需要注意的是,“公”并不是抽象的,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公”有着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含义。今天我们继承“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这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2公私相背善恶所由

在中国的道德传统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把公私与道德上的善恶联系在一起。唐代独孤及一针见血地指出:“善恶生于公私。”(《对诏策》)把公私的道德意义明确地揭示了出来。到了宋明道学家那里,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论证和发挥。他们把公私与义利、理欲、善恶诸范畴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公就是义,就是理,就产生善;而私就是利,就是欲,就是恶。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于公私。在某些道学家眼里,凡是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统统是“私”,私是万恶之源。明代的吕坤甚至认为,“人一生大罪过,只在自是自利四字”,“只一个私字,扰攘得不成世界”,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公私相背,善恶所由”的理论,抓住了个人和集体、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伦理学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研究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公为善,肯定了人应该从“天下正大的道理”去处置事,不应只局限于一己之私意、私利,这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是,除了极少数思想家之外,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夸大了公私的对立,而且抽象地看待公与私的相互关系,这就有失偏颇了。其实公与私的关系是具体的,它们不但有对立的一面,还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面;“私”有导致恶的一面,也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

3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从政治道德的角度谈公私,其根本的思想,在《商君书》里用最简练、最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公私之交,存亡之本”。先秦时期不仅儒家提倡“世界大同,天下为公”,法家更强调“公”。他们主张法治,而认为法的功用就在于“去私立公”,把立公去私看作治国的根本原则。他们这样做,主要是反对当时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亲亲而爱私”现象。他们所主张的“公”也并非真正的公,韩非就将国君的意见、利益等同于“公义”。但他们提出的去私立公的原则却有普遍意义,因此也成为重要政治道德原则。它为后代政治家所继承、发展,有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对人君要求“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荀悦:《申鉴·政体》)。对人臣要求“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刘向:《说苑·至公》)等等。到宋儒又有人提出“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可见这一点已成为政治道德的传统。从根本上讲,古代的封建王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家天下,公私关系是颠倒的;立公去私的原则不可能真正贯彻。但是这种思想理论,对于限制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今天,已经消灭了等级制度,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立公去私、大公无私的原则已有了实现的可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扬这种优秀传统精神,以反对一切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建设起真正公正廉明的政治。

4破私立公克己迁善

“破私立公,克己迁善”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首先明确提出公私关系问题的,是先秦时期的法家,如管仲、商鞅、韩非等,他们提出“明于公私之分”(《韩非子·饰邪》)。但是,他们主要是从反对血缘家族关系,坚持专制集权的法制着眼。汉唐以后的儒者,特别是宋明道学家,对于法家的去私立公理论进行了儒家式的改造,建立了一套“破私立公”的理论,与其“义利之辨”、“去欲存理”相呼应。在他们看来,人心之公同义理一样,是人天生而有,只是被私欲所蔽,才违背道德,酿成祸害。用王阳明的话说便是:“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陷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对于私心,必须痛下省察克治功夫,“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定要“扫除廓清”,使人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方可。

“破私立公,克己迁善”,突出了人们思想中公和私的矛盾,要求把公义放在第一位,以公胜私。这对于坚持道德修养,保持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问题是,不能把公私的矛盾、对立绝对化,抽象化。特别要看到,作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私与公之间,除了有对立的一面之外,还有统一的一面,对于“私”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可一味反对。要克服传统道德思想在这方面的片面性。

5公重私轻公而后私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虽然有“灭私”、“无私”的观点,而且是思想上的主流,但是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一些思想家提出,“私”并不只是私曲、私意、偏私、私情等。每个人都有其个人的意志,有追求其个人利益的权利等,这些不可能去除。问题是如何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像李贽、黄宗羲以及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等,他们一方面揭露当权者(包括君主)的伪善,批判当权者用“无私”来掩饰自己的“私”,要求群众无私以实现他们自己狭隘的“私”,另一方面,他们也肯定了“私”的合理性,肯定了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与此同时他们也赞成并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以公为重的传统。顾炎武强调公私统一,王夫之提出公私相对说,公重私轻说,指出个人应该服从全体,暂时应当服从长远,在处理公私关系上,这些看法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

同类推荐
  • 传说哈密

    传说哈密

    由中共哈密地委宣传部、哈密地区文联组织编纂的“哈密文库”第一辑七册著作包括《红色哈密》《甜蜜哈密》《亲情哈密》《大美哈密》《传说哈密》《名人与哈密》《创业哈密》《援疆干部看哈密》,这套书为广大读者认识哈密、热爱哈密打开了一扇窗。
  •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10家豪华酒店,从酒店的区域、历史、风格、服务等方面出发,提示酒店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和生活内涵。酒店各有不同,有的是设计酒店、度假酒店,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虽然坐落在不同城市,但均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延伸,并且为旅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异国文化。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
  •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本书收录《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登记办法》等国务院及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的最新宗教方面的规定21个,对于规范宗教活动、管理宗教人员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亲情哈密

    亲情哈密

    少年时,在地里埋下一颗种子,认真地清除瓦砾砖石,给它以最好的肥料,灌溉以最清纯的水,每日看它在阳光下抽芽、生长,便成为生活中最期待最快乐的事。长大了,忽然明白,原来亲情也是点播在血脉里的一颗种子,我们落地的时候,它便开始生长,渐渐长成一棵树。那棵树的养分,是母亲的第一滴乳汁,是父亲的第一声叮咛,是祖母细细缝就的第一件小棉衣,也是祖父意味深长的第一个故事。
  •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大多青年朋友都认为龙舞、狮舞只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 漪生不负流年意

    漪生不负流年意

    只是想让自己的余生,可以有些回忆在。我的回忆录,不定时更新,熟人勿进。
  •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本书以华夏历史为脉络,炎黄地域为线索,深入解读站在商界前沿、处于事业高峰的商界达人的成功轨迹,剖析他们在创业守业、企业管理、商务谈判、社交处世、个性修养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从中,你可以了解商业往来各方,降低商业交易潜在成本,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 至分水戍

    至分水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

    色彩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色彩与人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息息相关。蓝色的天空,纯白的云朵,翠绿的树木,火红的花朵……没有色彩,世界不会这么绚丽,生活不会如此多彩。
  • 雪关禅师语录

    雪关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回头已晚

    回头已晚

    你早已三宫六院佳丽三千,我还在长亭苦等掌灯门前。
  • 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

    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夜谭十记——让子弹飞》全书包含十个故事,以旧中国衙门里的十位穷科员为主人公,通过十人轮流讲故事的独特叙述方式,真实再现了三十年代的社会百态。其形象生动灵活,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幽默,一段段奇闻趣事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抗战时期重庆治下的县镇世相就此一览无遗。
  • 阴阳档案

    阴阳档案

    你如果问我这世上有没有鬼,我只能告诉你:信则有,不信则无。世事沧桑,我决定把我以前所经历的那些匪夷所思,惊心动魄的事件记下来,也算是对人生的一种回忆吧。一切,都要从那一年的夏夜开始。。。
  • 特异学生

    特异学生

    一个叫胡程的少年开始了他的校园修炼生活一路十分惊险感谢你们支持我欢迎加入特异学生,群号码:527284607
  • 女高诡事之幽灵之舞

    女高诡事之幽灵之舞

    九月十六,处女血祭祀一个古老的邪恶法术,竟然在一座学院中出现。失踪,鬼魂,幽灵层层迷踪围绕着这一切……简宁,身处一宗宗诡异的事件之中,却凭借着自己的高智商,循着小线索,解开一个个大谜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