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3300000004

第4章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多湖辉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在对其经济和政治发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对日本的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许多外国研究者认为,日本近代经济上的成功正是高识字率与教育水准提高的结果。二战以后,日本朝野上下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教育投资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应该把教育开支看作消费,而应视为投资。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日本政府的决策和父母的教育观,全社会掀起了一个教育改革的高潮。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影响的教育家。多湖辉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教授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且有独到的见解。他善于观察生活,提出了许多值得反省的问题,给人以启迪。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多湖辉曾经担任过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这使他有机会接触许多小学生,并开始考察围绕现代儿童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问题。在这期间他开始重新考虑,究竟什么是教育?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场所,是否真正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却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动,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多湖辉教授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周一次做客广播节目《育儿问答》,在节目中,他与父母和孩子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了解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中,孤立孩子、扼杀其应有的才能的父母们的种种表现。他为节目而准备了许多资料,并且以这些资料为素材,完成了一系列儿童教育书籍的写作。

多湖辉是多产作家,其著作畅销长久不衰,他的大名在日本家喻户晓。其语言通俗易懂,对各种问题均能深入浅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之有效。这些著作包括《母爱促进身心健康》、《如何开发孩子的能力》、《管教孩子的技巧》、《使孩子聪明的心理战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方法谈》、《学习指导法》、《孩子的心理规律》、《责备孩子的方略》等等。他的著作从胎儿到小学生教育,从教育心理学到具体的教育行为,方方面面都详细论及,可谓是“儿童教育的百科全书”,很有参考价值。

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湖辉强调,胎教是新事物,胎儿的灵性与母体息息相通。母亲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情绪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母亲切不可掉以轻心。胎动是胎儿向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母亲不可不知。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并非一切已注定。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取得重大的成就。

母亲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亲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从小”、“3岁看大,7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极其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对3岁前的教育等闲视之,是一大失误。

多湖辉的教育思想以浅显和实用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深刻了影响了一代代父母对孩的教育方式。

勿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到美国或者欧洲的幼儿园去参观,常常看到孩子们从头到脚捂着严实的罩衣站在大画布上画画儿,弄得身上全是颜料的颜色,看不懂他们在画些什么。但是,据说这种动用全身来画画儿的方法能够消除孩子们日常积累下来的疲劳。多湖辉听后大受启发,明白了绘画所具有的消除疲劳的功效。确实,每个孩子对绘画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们都非常愉快地在画着。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画画儿时能否画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绘画产生兴趣、喜欢上绘画。大人往往拿成人的欣赏标准来对孩子的作品评头论足,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大错而特错。画画儿时若过分拘泥于画好画坏,就会一味追求手头上的技巧,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这时即使能画得很有技巧,其作品也会缺少气势、缺少孩子特有的灵感。称不上是一幅真正的好作品。

作文也一样。新奇而有趣的文章大多出自低年级的学生之手。特别是二年级学生的作文,其中许多新奇的表达方式甚至会让大人们惊叹不已。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五六年级时,孩子的表达归纳能力会有显著提高,写的文章也越来越接近大人。可这时的文章大多只注重形式的完整,趣味性也越来越淡,可以说是渐渐趋向程式化。

“都上小学六年级了,每次学习还不能坚持1个小时,怎么办呢?”许多母亲拼命督促自己的孩子。她们往往会凭空想象出一个好学生的形象,然后再拿自己的孩子与之相比较。因此,免不了就要常常责备自己的孩子。

家长脑海中常常有一个想象中的“模范孩子”,并认为到了六年级必须得这样。并以此督促自己的孩子也要这样去做。

但是,孩子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可能什么都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有的家长会因此焦虑不安,甚至大动肝火。这样一来,反而使得孩子寸步难行,不知如何是好。假如有的孩子表面上服从家长,按照家长说的去做,可只是做做样子给家长看,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又有何用呢?还有一些乖巧的孩子,他们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坐在书桌前,可是并不学习,而是偷偷地翻着漫画书。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这时有必要进行一些心理调整。首先,需要父母做的是放弃过高的期望,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孩子实际能力的目标。假如命令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一个小时”而孩子不容易做到的话,不妨把目标压缩一下,变成10分钟或者15分钟。

成人也一样,当目标过高时,往往没有积极性去做。而且一开始就会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做不了。即使勉勉强强去做了,也不会做好。但是如果目标适中,稍加把劲就会圆满完成的话,则会下决心试试看。

容易厌倦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先让他学习10分钟、15分钟。完成后好好表扬孩子一番。日后将时间逐渐拉长。当能完成30分钟后,1个小时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目标了。

最终目标可以很高,可暂时目标不宜过高,应该是孩子易于接受的,这样能不断地给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小的目标逐一实现,这种积累终将化作一座大山。

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

美国有位名叫柯迪尔的学者,曾调查研究过日本和美国的母子关系。结果显示,日美最大的差异是,日本的母亲很少和子女交谈,而美国的母亲则经常和子女交谈。

柯迪尔分析研究结果后认为,日本的母亲把子女视若自己一部分的倾向较为强烈。她们认为子女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自己的分身,所以不必找麻烦用语言来表达意思。

通过抚摸、逗逗孩子来加深母子感情,最后发展到以心传心的境地,这就是日本父母心中最理想的育儿方法。

与此相反,美国的母亲们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即便是对尚不会说话的婴儿,她们认真的程度有时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以与成年人交谈的口吻极其认真地向孩子说话,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

一方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而另一方则视为独立的个体两种的育儿态度如此相异,究竟哪一方更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结论是一目了然的。从某一角度考虑,正如大多数日本母亲认为,视孩子为自己的一部分理所当然。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这种观念长期深植于人心,造成了如今母子互相离不开的结果。报纸上曾报道过父母因孩子杀人感到羞愧而企图自杀的消息,这种行为就是上述观念造成的。欧美人简直不理解日本人母子或父子一同自杀的现象,往往以为是他杀,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美国有所中学内发现了毒品携带者,校长知道后便立刻报了警。如果此事发生在日本,一定是先通知家里,把家长叫来一同商量对策。而在美国,则抛开父母,要求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单独承担责任。

要学习美国的育儿法,就要从婴儿期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五木宽之在某杂志与野圾昭如对话时曾谈及自己的亲身体验,说在俄国家庭,父母教孩子学会的第一个字是“不”。而日本人,一定是先教会说“妈妈”两个字。由此可见,日本人的亲子关系是何等密切,父母是何等娇宠孩子。

把学习变为“游戏”

日本人似乎都讨厌“游戏”。自古以来被称为“玩耍的人”是指不受人喜欢的人。“玩耍”就成了“工作”或是“诚实”的反义词,在日本被看做是不那么好的形象。

确实,“玩耍”存在逃避现实、消愁解闷、过分地为无谓的事消耗精力等不受欢迎的一面。但是,多湖辉却发现了其另一方面,即玩耍之中也存在唯有其人所能知晓的喜悦和快乐。玩耍之中,也有不受仪式或习惯所影响的精神上的自由。这虽然称不上是创造性活动,但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与其相酷似的一种体验吗?甚至可以是说孩子所有的学习都来自于玩耍之中也不为过。将学习与玩耍明确地区别开,将其加以限制,这是大人的想法,而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玩耍是没有区别的。

例如,美国面向儿童的电视节目“芝麻街道”,其主要创意就是从电视广告中得到启发的。孩子们对广告特别感兴趣,马上就能记住广告中的歌曲,并能马上记住广告中的词句,将其运用到日常会话中。

既然如此,如果运用广告的手法,在电视台上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孩子们不是就可以不知不觉地在娱乐之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吗?“芝麻街道”就是由这种思路产生的,结果如所预想的那样,取得了很大成功,在日本播放了很长时间。

开发孩子的智力,首先要使孩子感兴趣,以采用使他们快乐的形式进行。从这种观点出发,重新探讨今天的孩子所喜欢的游戏,会根据创意的不同而取得意外的不同的结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在地面上写英文字母,一边玩着踢石头的游戏,一边让孩子们学习英文字母拼写简单的单词,获得了成功。借鉴此经验,多湖辉在幼儿开发协会教育实验中,让孩子们使用小道具,轮流担任剧中的角色、恰到好处地作各种姿势和手势、讲英语台词,就能自然地掌握英语的发音,理解台词的意义。

一边进行娱乐,一边就能轻易地使其掌握英语会话。即使是付出同样的辛苦,但是以工作的形式与以娱乐的形式,感觉完全不一样的。例如,如果是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走10公里的山路,恐怕多数人都觉得很艰难。但是,同样的10公里,如果说是旅游、打高尔夫球,平时那些总是坐车的人也会高高兴兴地去走,而且对疲劳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孩子们能在娱乐中做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表现。多湖辉认为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尤为重要。我们在学习中真正学到的东西,都是从自己主动地想学开始的。

然而,在心理学中,常常把赏与罚的作用看成是这种动机形成的原因,即对成功者给予奖励、对失败者给予处罚的强制方法。由于赏与罚都是从外部用诱饵和鞭子来促使动机形成的,因而称之为“外部动机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是学习者本身对学习抱有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称之为“自发的动机形成”。

治厌学的妙方,就是把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母亲们经常说:“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玩电脑,一点也不学习,叫人为难。”的确,目前在孩子中间形成了一股电脑热。为什么孩子那么热衷电脑呢?回答只有一个,即“因为电脑有意思”。把这件事反过来说,孩子不热衷于学习,这与学习无意思有关。只会像背台词一样说“你给我学习”的母亲,大概没有注意到孩子这一点。

过去的刑罚中有一种最残酷的刑罚,就是把这里的石头搬到那边,运完之后再搬回原来的地方,几十年让其连续进行这种单纯操作。许多对这种工作感到无聊的犯人因过于痛苦而发狂自杀。对于人来说,被迫做“无趣”的事情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许多厌学的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痛苦的工作”,或许其中也有的孩子认为,我什么坏事都没有做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刑罚来惩罚我呢?按照这种思路来考虑,医治孩子厌学的妙方就是把学习变成有意思的事。为此,首先着手做的事应该是把学习变成孩子最喜欢的游戏。

把学习变为“游戏”,是去掉学习原来的形象,使其变得有意思。学习的本来形象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努力。而游戏与学习完全相反,乍一看是无用的工作。但对于头脑的训练却也是有益的。把“摆脱了辛苦学习的、具有有趣形象的”游戏变成学习,在这方面多湖辉做了许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以“押考题游戏”就消除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多湖辉教育的一个孩子虽然还是幼儿,却几乎已经知道了车的各种型号,令周围的人非常吃惊。当然,这并不是父母强迫其学习的。父母带他驾车去旅行时,孩子在车里感到无聊而哭闹。于是,母亲就与其一起进行“押宝”游戏,让他猜遇到的车的种类和颜色等,使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这件事使多湖辉深切地感到,只要孩子认为有趣,即使是很简单的游戏,他也能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比如,大人向孩子提议说:“你猜一猜明天会从哪里出考试题呢?”孩子为了多猜,就有可能尽量扩大“学习”范围。如果其觉得这种游戏有趣,接着还会继续猜,这就是孩子的心理。如果在孩子之间进行竞猜,不仅猜的内容更具体,也会萌发竞争心理,效果将会更大。并且,孩子们还会在研究是否猜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复习的任务,这很有可能使孩子从猜谜走向喜欢学习的道路。

为了进一步说明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多湖辉对玩耍与学习是如何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普通的机器越使用越受到磨损,性能越变得落后,人的头脑却完全相反,通过对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可知,人的大脑几乎是可以无限制地延长使用。

甚至有人说,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其中能够使用的仅仅是5%左右,剩下的约95%处于睡眠状态。常常有人担心给孩子的脑子里塞入过多的东西会引起爆炸,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与此相比,更令人担心的是因为不使用大脑,而使大脑的活动减弱。想一想如果我们因为得病半个月卧床不起,腿脚突然变得软弱无力的事实,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脑细胞也与此相同,一不使用,当然就会适应这个环境,产生类似停滞和老化的现象。因此,我们丝毫不应该有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的想法,而应该采取许多愉快而主动地锻炼大脑的方法。

孩子的玩耍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只要母亲在孩子娱乐的时候,稍微动脑想办法,做一些努力,把理论基础知识融于娱乐之中,单纯的玩耍也会马上变成使大脑变聪明的工具,可以说父母的义务就是掌握这种方法。

平时大家常说“好好学习,好好玩”,多湖辉教授则认为,从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来说,不如改说成“好好玩,好好学习”,因为玩的比重正在扩大。即孩子们实际上是通过玩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一说“玩得发疯”,在大人的世界就很可能受到谴责,可是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则与“拼命地学习”是一致的。

此外,玩耍对于身体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使孩子大脑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英国,一放暑假,老师就要这样与孩子们作短暂的告别:“到今天,学习就全部结束了。从明天开始,不要再想学习的事情,尽情地玩吧。9月份咱们再见!希望那时,你们都被阳光晒得黑黑的。”英国的孩子们用不着担心暑假中会被围在补习班、测试、作业的牢笼里。

对此做法,有些母亲肯定会担心:“这样的话,好不容易学习的东西,不就全忘光了吗?”而欧美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暑假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换换脑子,充分做好吸收新知识的各种准备。”也有许多人觉得:“对孩子来说,除了学校学习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要学。希望孩子利用漫长的暑假能去学习并掌握这些东西。”

书本知识,只有同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才能衍生出生存的智慧。游戏和玩耍是孩子生活体验的一种尝试。

教导孩子思考

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脑不运动就会生锈。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动脑筋想问题呢?多湖辉认为应该寻找机会迫使孩子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人的大脑本来是很好用的,带有节约思考的组织。比如,如果今天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顺利度过,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动脑思考什么,只要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处理今天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开始活跃,是因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不了的事情。照这样考虑,不知这个“节约思考组织”平时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如果每人每天从刷牙开始到吃饭,对每件事都从头到尾一一进行思考和处理,那么即便有几个脑袋也装不下。因为对于习惯的事情不需要特殊考虑就可以做,所以可以把精力用于去应付我们身边突然出现的新事态,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

由于这样的理由,对于大脑来说,“节约思考组织”本来是很方便的,但是稍不注意也可能成为致命的问题。所谓的墨守成规是比癌症更可怕的疾病。一旦得了这种病,我们的头脑就会生锈、老化,即大脑迅速衰弱。乍一看,这种可怕的墨守成规的病,因为带有与老化现象相似的症状,所以被认为是老年病的一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论多么年轻的人,甚至有的小孩也会患此种疾病。

尤其是孩子得了这种病更可怕。因为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不经常使用大脑的人精神发育肯定比正常人迟缓,这是众所周知的。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幼儿到成人的智力发育情况做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0~4岁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完全可以决定18岁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岁期间智力直线上升的孩子,其以后也会保持这个速度,到了18岁高峰期时达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缓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岁高峰期时,也完全处于低水平。并且,决定这个智力上升程度的绝大部分因素在于孩子周围有多大的刺激,促使孩子智力发育的大部分责任在于母亲。

开发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头脑越聪明,在这方面也许对母亲的要求过高了,但是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成为“教育担当者”。所谓“教育担当者”即是设法给孩子创造有利于智力发育的思考机会,有目的地营造智力环境,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具体操作者。

为了让孩子养成经常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说“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思考的意义很重要。与父母强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相比,孩子希望认字,希望能够阅读电视节目表,这对于孩子来说更实际得多。孩子能够自己确定这样更具体的实际目标,才能产生想要认定的热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

人们对于简单的问题,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几乎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当遇到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思维方式。并且,因为在处理容易的问题时,由于不知道是采用了自己的全部还是一部分想法解决的,所以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实力。在处理疑难问题时,重新检查一下自己思维武器的全部,有利于发现缺点和误解。

比如,某小学在带学生到百货店去买东西时,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50日元,尽量用这些钱多买有用的东西。他们平时用50日元买一块巧克力还常常不够,这次拿50日元到高级物品齐全的老字号商店去用。学生们最初感到不知所措,过了两个小时之后,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买许多东西的窍门,最后完成任务回家了。强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发现孩子头脑的灵活性。

因此,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机会。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是否做旁观者呢?从旁边做适当的指教是必要的,但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当孩子在马路上摔倒时,美国的母亲只说三言两语,然后,看着孩子直到他站起来为止。而日本的母亲大多数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在非洲有的民族是模仿孩子,反复与孩子一起摔倒,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去扶他。

美国人以鼓励的语言帮助孩子站起来;非洲人以父母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的无声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从侧面帮助孩子自己站起来,决不像日本人这样亲自动手帮孩子解决困难。因为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大人只要让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准备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

19世纪的哲学家、教育家爱德华·谢根博士提出了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提高思考能力的方法,即把物品的名称分三个阶段教给孩子。比如,把铅笔、圆珠笔和毛笔拿给孩子看,第一阶段首先拿出铅笔,指着铅笔对孩子说:“这是铅笔。”第二阶段是并排拿着3支笔问:“哪枝是铅笔呢?”让孩子自己选择。第三阶段是拿着铅笔问:“这是什么?”这样以“这个”、“哪个”、“什么”询问孩子,让孩子回答的方法即为“谢根三阶段”,这样反复做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常常有人问多湖辉:“从几岁开始教孩子学认字和算术比较合适?邻居家4岁的孩子已经会写全部平假名,而我家同年龄的孩子连自己的名字还不会写,是否是智力低呢?”听到这样询问,多湖辉深切地感到自以为对孩子什么都了解的父母,实际上什么都不了解。

本来孩子的智力发育速度因每个孩子的身长和体重不同而各异,在人与人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个人差异。在我们周围,既有1岁半就能像大人一样说话的孩子,也有过了5岁什么话都不会说的孩子,这不是智力和能力的差别,而是语言发育速度快慢的区别。

因此,对于从几岁开始教孩子认字的问题,也不能无视发育速度一概而论。

父母必须懂得教孩子学什么不是时期的问题,而应该看孩子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就是其学习的时机,对此没有过早过晚的问题。

如何与孩子交流

报纸、杂志记者在采访时有一个秘诀,即向对方提不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例如,“你是千叶大学的学生吗?”“是”,“是工学部吗?”“是的”这样的提问,从对方那里除了得到“是”与“不是”的回答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把问话稍微改变一下,问:“你认为千叶大学如何?”回答者在归纳自己意见找到答案之前,必须动脑思考。由于这个缘故,一个优秀的采访者,并不是让被采访者进行谁都能回答的固定的答法,而是诱导被采访者起到发挥独立性和个性的诱导者的作用。这种“采访方式”在与孩子谈话时也能发挥作用。

多湖辉发现在母亲当中,经常有人从开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发言的语气跟孩子谈话,“那边是邮筒吧?”这么一问,孩子能够回答的范围就完全被固定了,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应该把“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什么”、“你认为怎么样”等作为能够让孩子回答的提问,这从增强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来看,也是有作用的。

不仅向孩子提问要讲究技巧,对于孩子的问题,大人也要非常认真地回答。大多数人在跟孩子谈话时,使用孩子的语言,似乎有一种把自己降低到孩子智力水平的感觉。特别是当孩子向大人提出荒唐的问题时,大人常常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到了嘲笑。

有一次多湖辉在美国街头看见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子,抓住一位留着乱蓬蓬胡须的嬉皮士问:“对不起,你为什么赤着脚走路呢?脚不痛吗?”那位男子注视着孩子的脸慢慢地、像对大人一样地说:“这是我的哲学,不想隔着鞋,想直接与地球接触。”这个孩子像是终于理解了,于是小声地说:“好,是哲学。”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必定是切身理解了“哲学”这句话。所以,通过这位男子像对待普通大人一样认真地回答问题,使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提问得到了回答的价值。相反,如果大人采取不认真的态度,孩子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回答,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缩手缩脚。

有时候,父母经常以为如果不能完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有失身价,就容易把回答问题想得很复杂。因此,当孩子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大人就含混地回答说:“以后再告诉你吧”、“大概是这么回事吧”;相反,对于自己会的问题就想全部告诉孩子。多湖辉则认为,大人即便是知道的事情也不能全部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做会完全使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余地,对于孩子的提问只作逻辑性和科学性回答,这才是最佳回答。

孩子到了3岁,每天都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一连串的问题,说明孩子开始萌发了求知欲,这个时候,父母首先应意识到不能马马虎虎回答孩子提的问题,要尽量拿出合乎道理的解答方法。大人采用有逻辑性的、科学的回答方式,是想让孩子能正确认识问题。但是在孩子看来,无论对其作什么样的回答,并不能全部消除其疑问,因此,大人就没有必要一定坚持完全正确性。

相反,大人可以反过来对孩子的提问进行“如果”的反问。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对提问的解答,必然会拓宽孩子的思维世界。这种办法并不是对孩子随意的提问马上直接回答,而是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所提问题的本身,并且启发其自己能够找出答案。比如,对于其“为什么夜里必须睡觉”的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那么,你认为不睡觉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思考“如果不睡觉会怎么样”的问题。因此就促使孩子从各个方面探讨所产生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就想出了“不睡觉就发困”、“不睡觉就会疲乏”、“不睡觉早晨就起不来”等答案。

这样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效果非常好。可以暗示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孩子面临学习和考试的负担,以及不能顺利应付考试时,做父母的应该想办法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在对孩子讲话时,多湖辉希望父母思考一下“办事靠会说话”这一问题。要想一想除了一再劝说“你要用功呀”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办法;除了“不要光看电视”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说法。要找到比这几句未加认真思考的话更尊重孩子心理的表达方式。

某一杂志上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该杂志对两个犯同样错误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对其中一个孩子说:“这像是这个孩子犯的错误。”对另一个孩子说:“这不会是另一个孩子犯的错误。”那么这个孩子肯定地说:“反正是我会犯这样的错误。”而另一个思考后说:“我为什么要犯这样的错误呢?”这么一来问题就搞清楚了。

因此,当遇到必须要对孩子说的问题时,作为母亲必须要考虑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让孩子更能接受的说法。

比如对学习负担重的孩子可以采取“心理换位”,减轻其负担。对于被确定学习指标的孩子,当考试的日期一临近,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就会突然产生压力感。例如,让孩子用一个月的时间做完有300道题的比较厚的习题集,或者是3天后就要考试,可是孩子还没有充分地复习,这样的情况就是如此。并且一旦这种压力增大,孩子就很难以平静的心理状态坐下来读书。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以改变一下方式对孩子进行说明。以前面的例子为例,比如说:“做10道题就可以了”“还有72小时的时间呢”。这样做,就可以大大减轻孩子因300道题的数量之多和3日的数量之少而形成的心理负担。表达同一个事实,只要变换单位来表达,也会使孩子接受的印象有一个180度的变化。多湖辉把这个称为代理换算,是纠正孩子厌学时所广泛采用的心理手法之一。

多湖辉的父亲是工作狂,所以父子的接触并不太多。但是他的父亲偶尔闲下来与他谈话时,总是说:“看来你很努力,可是不要过于用功搞坏身体。”其实他并不太用功学习,面对绝对信任的父亲,既感到羞愧,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多湖辉“必须更加努力学习”的热情。

而现在的父亲对孩子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即对孩子管束得太多,他们对孩子的谈话往往易于说成“你要给我……”的命令型。命令型是大人与孩子思想交流的单方面行为,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孩子势必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反抗的态度。聪明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会想办法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此如,以“某某,如果你试着……如何?”来代替之,采用这种“建议型”也是一种好方法。只从形式上看这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做孩子必定会认真听。并且,“建议型”是让对方做出决断,所以利于自然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引导方法的策略之一,就是预先有意识地选择提问的内容。不了解这种策略的人很容易被诱导。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学习。比如,当发现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说:“你说清楚是学习还是出去玩?”而可以一开始就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呢?”有一句格言说“欲速则不达”。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同样不能采取这种急于求成的方法。大人为了让孩子尽快由厌学变为喜欢学习,对孩子毫不留情地说“你给我学习,你要喜欢学习”,这反倒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使其越来越厌学。在这方面,与其说直接让孩子学习,莫不如改变一下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状态,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担,是一条使孩子喜欢学习的捷径。

消除成绩所造成的压力

成绩比别人稍微差的孩子,如果也认定“只有自己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越来越讨厌学习。并且产生不安感。如何引导有这种想法的孩子,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孩子有时会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哪怕是轻微的怨言,都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知道一次或两次考试失败就会失去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时,不只对学习,甚至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也会变得很糟糕。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时候无论如何批评都无济于事。父母需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孩子,暂时帮助他们忘掉学习的烦恼,对孩子所做的一切要大加赞扬:“妈妈相信你,你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

一些平时学习用功、成绩也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运气不佳,正好碰上自己感到棘手的问题,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家长和老师只关心考试成绩而对孩子大加训斥,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垂头丧气,转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当孩子把考得不好的成绩拿回家时,家长往往会不由得大发脾气,指责孩子:“怎么才考这么点分?”这样做会刺伤孩子的心,以至于使他们在做别的事情时也显得不知所措。其实,考得不好受打击最大的应该是本人,孩子会对自己能力不够感到内疚。如果家长这时再火上浇油的话,只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

一些发展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的中学生杀了全家的事件,其原因与这些少年对未来的不安和绝望密切相关。为了不使孩子对未来的希望破灭,为了使孩子感到未来不是梦,父母对孩子进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当父母看到孩子通知书上的成绩不好时应如何对待呢?多湖辉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办的问题,希望通过下述一些考虑,采取一些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办法去加以解决。首先,对孩子成绩不佳不应“且喜且忧”,而应以“有苦就有乐”来对待。父母与孩子一起为成绩的提高而高兴“一喜”是可以的,但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无论如何不能反复表现出“一忧”,这样会使孩子彻底失去信心,永远无法改变讨厌学习的心情。

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要过于刺激孩子,要给其留有余地。比如说“妈妈也有过成绩不好的时候,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即不是以“且喜且忧”,而是以“有苦就有乐”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绩。如果这样能消除成绩所造成的压力,孩子也就能自己消除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了。

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来说,成绩单似乎是苦恼的最大根源。因为讨厌就不学习,不学习成绩就不好,因为成绩不好就惹母亲生气,因为母亲生气孩子的成绩就越来越不好。这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恶性循环”。

在孩子决定是学还是不学之前,大人对成绩单的评价对孩子是一种压力。为了消除这种压力,即使孩子把成绩单拿回家,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让看,父母就不要硬去看。如果大人能这样做,孩子一定会主动地把成绩单拿过父母看的。

表扬、斥责往往是在与什么对象相对比之后才进行的。一般地,被认为不能成为“表扬”依据的“坏的分数”是什么呢?当然,这也是与什么进行比较之后才认为是“坏的”。这恐怕是与班里的平均成绩或本人平时的成绩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然而,这种“坏的分数”决不能说就不能再成为“表扬的对象”。第一,上次如果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这次很可能下降了。总而言之,得了满分之后,下一次不可能再取得前一次那样的成绩。所以,不管取得多么“不好的分数”,如果这个孩子的成绩急剧下降,在设法对其进行鼓励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比这个分数更低的分数作为比较对象,鼓励孩子说:“你总是说不好、不好,可是这与去年这个时候相比,就看出不知好了多少。”孩子考得不好,学习受到挫折时,与其进行不高明的宽慰和鼓励,莫如对孩子谈及与其状况相同的“相同者”,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即使孩子成绩不好也要说“下次努力”,使其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这是孩子的特权。可是,总是因为成绩不好不断受到责备而厌学的孩子,就只看到眼前的事。每当考试结束后回家的时候,孩子便又提心吊胆,担心这次又将受到训斥。

为了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大人有必要消除孩子从考场回来时的心理压力,让其把目光转向今后。当选手在比赛中出现错误时,有的教练即使想发火也绝对不发火,极力忍耐着,而是对选手说“下一次努力就行了”。

如果孩子情绪低落,就对其说“这是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曾经讨厌学习的孩子一心想东山再起,如果硬拼一阵子,成绩也会迅速提高。然而,一旦到了某种程度,就会令人难以置信地突然停止了上升,完全陷入一种停止状态。认识片面的孩子可能容易认为“不论如何努力,自己也就是这种程度”,由于这种停滞,孩子又会再次回到讨厌学习的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心理学上称这种停滞状态为“起跳台”。这作为下一个飞跃的开端,倒可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即是进一步前进的一个必然阶段。如果换成孩子容易理解的话说,也可以将此解释为一种“充电期”。所以,当孩子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时,大人就对孩子说“因为这是走向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这是必然的过程”这样让其放心。同时,对认定“只有自己不行”的孩子,大人可以说“就是你母亲,也曾有过无论如何学习成绩也上不去的时期”。这时,家长应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他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自然而然地学习的兴趣也会很快树立起来。总之,最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家长都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本来,孩子的才能是无穷无尽的,自己也能把握住重新开始的时机。在此之前,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怪罪孩子,只要你能对他好好呵护,那么讨厌学习的情绪一定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老师们,正在尽力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某小学的老师给学生讲工厂的传送带,让学生自由提问时,有人就提出在传送带流水作业中途想去厕所怎么办这类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位老师非常重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疑问,为了不马马虎虎地回答,他把班里全体学生提出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归纳起来写了一封信,寄给实际从事这项传送带业务的厂家。厂家也诚心诚意地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

还有一位老师给学生讲在车站工作的人的情况时,亲自到车站借来各种各样的工具,并且把教室布置成车站的样子,老师装扮成站长进入教室。孩子们非常高兴,决定今后自己要到车站去做各种各样的调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感到,平时经常看到的车站和车站的工作人员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一般的家庭不必考虑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可采取更简单的做法。只要把学习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论多少都会有效果。通过这些无意识之中提供的学习机会,无论多么讨厌学习的孩子,也一定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

比如通过让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计划,引导其对地理感兴趣。在做暑假家庭旅行计划时,可以简单一些,让其根据旅行目的地做一个旅行导游介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定要翻地图、查找教科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地理知识,通过这项工作或许会使孩子逐渐喜欢地理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同时给他一个策划者的职务,拥有领导权,也会使其产生积极性,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有一位报告文学家说,他还在上小学时,就利用帮助父亲剪报纸的机会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尽管一边剪报一边只能浏览自己会读的字,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学习。通过帮助父亲剪报,知道父亲仍在继续不断地学习,这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刺激,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的”。即使大人不特意说“要好好学习”,当孩子总是看到父母在学习的情景,也自然会受其影响而变得喜欢学习。像这样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做给孩子看,以此纠正孩子厌学的毛病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有许多父母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考虑带孩子到博物馆去。但是过于注重“教育目的”,父母好像是尽义务陪孩子去的,孩子也感到没有兴趣。相反,父亲如果一边对孩子说“喂喂,快看,真厉害?”一边与孩子一样感兴趣,孩子的眼里也充满着喜悦。例如,带孩子到天文馆去本来是好事,但有的父亲却对孩子说“你自己看吧”,父亲却打起了呼噜。这样一来大人即使想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想以此为契机使孩子喜欢学习,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大人也真诚地感兴趣,孩子的兴趣也自然会放在学习上。

家长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公司里七嘴八舌地谈论加班的情况时,很少有人回家。然而当一个人走了,两个人走了,最后只剩下很少的人时,剩下的人就会像雪崩似的扔下工作急急忙忙地踏上回家之路。在工薪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不想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工作”的心理。同样,当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必须学习”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使孩子厌学。因此,反过来利用这种只能自己做的心理,也是纠正孩子厌学的方法之一。例如,如果每天规定让家庭所有成员一起学习10分钟,只要大家都做,孩子就不会有不满情绪了。

此外,要求孩子帮助做家务,打水、烧火、劈柴、扫院子等。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比在课堂“学习”更有效果。

以往,孩子帮助家人做家务,被视为是极为正常的事。这种帮忙与其说是为了父母,莫不如说也给孩子带来锻炼机会。这是因为帮忙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单纯过家家游戏,而是真正的生活,必须认真做。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安排计划,使家务活与学习时间调剂好。因为孩子不能偷懒不做,这也就养成了孩子的耐性。而今,由于家务事轻松了,没有孩子帮忙大人也能做,有不少家庭也不让孩子帮忙做家务了。

可是,让孩子帮助做家务,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作用外,从心理学上讲,对孩子的成长也大有帮助。这就是说让孩子在家中担当一定的角色,通过能做些家务而受到大人赏识的过程,是孩子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契机。还有这样的情况,有的精神脆弱的孩子,父母很长时间一直认为“这个孩子什么也不会”。但是,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由于谁都没有时间出去,就给这个孩子写个纸条让他拿着去买东西,结果他很圆满地把东西买回来了。父母夸奖这个孩子“做得很好”。而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了。买东西、扫地、帮助家里做家务,样样都干得很好。孩子就这样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喜悦超过了大人的想象,并且也增加了孩子的上进心。从这一点来考虑,孩子想帮忙的时候,有些大人就阻止说“你多余来插手”或“你与其干这个还不如去学习呢”,这种态度是可以想象的。确实有时孩子帮倒忙,反而给父母添乱。可是,只因为如此,就把孩子的帮忙说成是“多余的”,这不正是说明父母的态度过于性急了吗?

鼓励孩子的技巧

日本人在鼓励别人时,往往只是说:“加油啊!”“好好干!”之类,具体如何去做,却只字不提。这不仅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在成人世界中也是常见的现象。公司总经理鼓励自己的部下时常会这样说。然而,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希望你好好干。”对于那些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员工来说,今后如何努力才能更上一层楼?他们听后定会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候,如果能提出具体问题,那么员工听后就会清楚自己应如何去做,当天开始就可以努力工作。

比如,分析一下公司的现状以及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者为了增加销量而对每个员工做出具体的指示。平时成绩不错的孩子,在考试中偶然只考了50分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人肯定也相当难过,这时如果再对孩子提出批评,那结果只能是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不硬逼着孩子做出某种保证,而是要耐心地去鼓励他。

“谁都会有失败。不要泄气,下次努力就行。你肯定能考好的。没关系,没关系,不要想不开。”听到这样的鼓励后,孩子肯定会暗下决心:“放心吧,下次我一定考好!”当孩子因成绩不好而感到沮丧时,千万不要再对他们进行责难,这是相信孩子的才能并且能使之增加的一个原则。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应首先对其进行一番鼓励,然后冷静地分析一下为什么只得了50分的原因:“这次为什么没有考好?咱们来分析一下。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搞清楚了,下次就一定能考100分。你准没问题。”让他自己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反省。经过这样的分析,找到并解决了以往不明白的以及出差错的地方以后,那么下次考试得100分就轻而易举了。

总之,不要一味地乱鼓励或者逼迫孩子,最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坐下来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所在,告诉他们怎样做才能取得好成绩。

古代有一个常胜将军,打胜仗对他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当有人奉承他:“你将作为战略家而载入史册。”他不以为然,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可是有一次,有人夸奖他的胡须非常漂亮时,他却高兴得喜笑颜开。

将军自己肯定没有注意到,可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一定认为自己的胡子非常漂亮,因此当有人称赞他的胡子时,他才会高兴万分。

对孩子进行表扬时也一样。只在孩子考了100分时才说上一句:“考得不错。”那么,孩子认为这时受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来,即使以后总得100分,那么孩子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失。不过我们可以换个方法去表扬孩子,要抓住要点或者“投其所好”地进行表扬。比如:“今天确实不错。我一直看着表,你今天学习了两个半小时。”这样的话,孩子听了会从心底感到高兴和激动,他们会觉得妈妈真是无微不至,连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

相反,抽象地对孩子进行夸奖,反而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赖感。有位母亲说,当她责备孩子时能痛痛快快地说出来,而在表扬孩子时,虽然摆好了架势,却不知说什么好。与责备相比,因为夸奖是肯定孩子做的事,许多父母认为不需要许多技巧。实际上同样具有一定艺术性,如父母都喜欢夸奖自己孩子画的画,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夸奖的方式太随便,反而会起到如同贬低的作用。例如,对孩子画的画说“像毕加索一样,参加比赛也能获奖”,这种夸奖的方法则会令孩子扫兴。即使不是母亲,不论谁讲这样的夸奖的话,就如同露骨的吹捧一样潜在的意思却是“你的画就那么回事”,让孩子无法接受。

正确的方式是可以评价这幅画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比如讲“这个天空的颜色很有意思”,或“这个脸画得很像爸爸”,恳切地进行适中的评价很重要。并且,不是对这幅画画得好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应当指出孩子的画与以前相比有什么样的进步,以及孩子如何进行了努力等方面,促使孩子产生更加努力的积极性,这可以说是高明的夸奖方法。如夸奖说“你比以前画得更好了”或“这树的叶子画得很细致、很好”等等,总之,只有父母进行这样极其细致、周到的评价,才能增加孩子对母亲的信任,也更能增加评价的效果。

不论对什么事,只是口头上随便夸奖几句,反而易于造成对孩子心理的伤害,这一点大家要认识到。

批评孩子的技巧

不训斥孩子的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挨过家长批评的孩子,即使参加工作进了一家公司,毫无疑问,他也会马上辞职的。因为他根本就不习惯被人批评,受到上司的强烈批评以后,就会不知所措,进而提交辞呈,不打招呼就愤然离去。这类现象时有发生。

家长应该批评孩子,这是古今中外铁的法则。孩子在被批评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区分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事情是坏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不闻不问,那父母就有问题了,是不称职的父母。批评孩子就要认认真真地去批评,那些怕招致孩子讨厌而对批评与否犹豫不定甚至为此感到烦恼的家长应该受到指责。只有对于孩子的所作所为敢于直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家长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但是,如何批评才能达到既改正孩子缺点,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中有许多需要学习的技巧。

首先,批评孩子,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向他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自己的立场也要始终如一。批评固然是好事,可是莫名其妙地批评训斥孩子却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同样的事情今天批评他了,到了明天却不去管教,这样的做法也不值得提倡。家长应该立场坚定,一如既往地教导孩子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不应该有丝毫的放松。

其次,批评孩子要有分寸、方法得当。多湖辉举了上中学时一次挨批评的例子:他曾因不满学校的严格管理,做出了伙同他人一起破坏学校部分校舍的荒唐之举。学校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所以他已做好了退学的思想准备。而校长却把他们召到校长室,流着眼泪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太令人遗憾了。我现在什么也不说,想必你们也在反省自己吧?希望你们能再一次反思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

校长宽宏大量的批评,深深地刺激了学生们,使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式非常重要,它既能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提高,反过来也能使之下降。所谓的批评即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态度和行动。如果对方只是不服或者完全当成耳旁风,不予理睬的话,那批评就毫无意义了。如果抱着真诚的态度去劝说别人,那么声音自然而然就会小下来,态度也就不会那么急躁。对方所希望的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冷静地说服的态度。

因此,多湖辉一直主张:“批评时要正襟危坐。”进行重要的谈话时,任何人都要端正姿势,创造一种严肃的气氛。若把自己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传达给对方的话,孩子们肯定会“正色倾听的”。

在进行重要的批评时,首先必须创造一种气氛。而且,不是单方面地命令别人如何去做,而要采取一种理解对方的立场、倾听对方意见的具有包容性的态度。俗话说:“强盗也有三分理。”不论做了多么荒唐的事情,都应该有其原因。问清这些原因并予以理解是能让孩子接受批评的先决条件。

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他们的身体块头要比母亲大得多。即使想大声威慑他们,恐怕也做不到。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甚至会竭尽全力的大声喊叫,甚至暴跳如雷。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你大声批评他,他肯定会用更大的声音来“回敬”你。这样,别说孩子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甚至会因为噪音太大而招来邻居的抗议或被要求赔偿。

另外,规劝孩子的朋友,也是管教自己孩子的良机。直接责备或警告孩子,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管教孩子的效果。这时,不可以利用孩子的朋友来提高责备的效果。比如,当孩子带小朋友来家里玩儿,做恶作剧或不懂礼貌时,一般家长碍于面子不愿多管教。这些顾虑其实大可不必。不管是谁的孩子,做得不对,就应该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这不仅对对方有好处,对自己的孩子更有帮助。因为看别人挨骂,比自己直接挨骂更难受震动。

参照一般人的心理,我们就能理解这一点。在公司对新进职员进行教育时,上司不会逐一点名批评,而是找一个典型来进行训斥,以“杀一儆百”的手段达到警告全体的目的。这种间接的批评比直接批评更能产生深刻印象。

也就是说,通过第三者接受的刺激比自己直接接受震动更大,心理学上称之为“潜移默化”现象。

比如,当老师批评班上一半的学生时,另一半学生除了感到庆幸外,还会产生被称赞的感觉。至少大多数孩子会提醒自己不要犯错误挨批评。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却产生了更好的效果。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不仅出现在批评时,也出现在表扬时。

当一个人受到表扬时,其他人会产生被批评的感觉,这样能从反面加深感受。

总之,这种“潜移默化”效果,可使间接刺激大于直接刺激,而且效果显著。大胆批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上述手段在教育心理战术中的灵活运用。

孩子做了错事后

一般人认为,孩子犯了小错可以不问,犯了大错就必须加以批评,其实应该正好相反。

多湖辉上中学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发下考试答卷,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比预想差得多,心里大吃一惊。记得考试时,除一道题没答上之外,其他都答得很完整。看完试卷之后才明白,自己因计算错误丢掉了好多分。老师发完卷子后说了这么一段话:“看了你们的答卷,发现你们太马虎了。有的前半部分都对了,最后却写错了答案,还有的把加减弄反了,像这种本不该错的错误太多了,现在,请大家马上把错改过来,否则将会一错再。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后果将不堪设想。”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是,无意中犯的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

管教孩子时也应如此。孩子的判断能力远不及大人成熟,他们时常会犯错误。但是,即使是孩子,也具有区分好坏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内心深处一定会有所察觉。虽然不知原因,他也会自问是否做错了。

虽然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一旦有人指出来,人们就会产生反感,并有可能将错就错下去,这点大人小孩都不例外。就说上高中的孩子吧,只要家长劝说他们努力用功,他们必会顶嘴说:“知道了,别再啰唆了!”然而,说归说,他们还是不肯用功,有时甚至会故意地跑到外面去玩。

小孩子也是如此。即使知道自己错了,如果父母在一旁呵斥,刚刚萌发的反省心也会一下子化为乌有,进而产生反感,破罐子破摔,如此就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当孩子遭到较大挫折,换句话说,当孩子处在成长的关键时刻时,父母当场数落,不如给孩子留下自我思考的机会,等事情过后,再慢慢“细问”“那件事怎么样了?”“当时觉得很困难吧?”有了反思的机会,孩子才有可能从各个角度去检讨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相反,当孩子犯了小错误,就应“随时确认”及时给予批评警告。有时,孩子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不加以纠正,小错很可能演变成大错。因此,不断纠正小错误,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父母真的动怒,孩子也会认真地接受教训。所以,大人在责备孩子之后,一看孩子垂头丧气的样子,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安。更何况由于激动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时,更担心会给孩子造成坏的影响。因为如此,有的母亲反而对孩子表示道歉,说“刚才妈妈对你的责备过分了,真抱歉”。但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像这样以道歉否定训斥和自己,会使孩子学会对付父母。父母若是反复这样做,也会被孩子瞧不起,认为批评指责只不过是妈妈一时感情冲动而已。

据某小学五年级的一位女学生介绍说,被妈妈责备之后妈妈说“刚才是妈妈不好”,这令她感到非常不快。孩子也完全知道被大人严厉斥责是因为自己有被斥责的原因,没有反而让大人向自己道歉的理由。是大人应坚持因为真的生气了才责备孩子的姿态,没有必要不正常地向孩子道歉,否则就失去了父母讲话的权威性,孩子将会无视父母的话。

如果大人真的意识到责备过火了时,也许会说“我批评过火了,很抱歉”,但此时要附加“可是”,来说明批评孩子做错的地方本身是对的,不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特意进行管教也便失去了效果。

责备之后的善后工作,直接关系到训斥效果的好坏。孩子做了错事对其进行训斥,这是父母理所当然的职责,但训斥并非好事。训斥之后的善后工作也非常重要,可以说从善后工作中能看出训斥方法的好与坏。这里谈一谈善后工作的诀窍。

三洋电机前副总经理后藤清一先生,曾在已故的松下幸之助手下长期工作,后来据后藤先生介绍,松下幸之助对部下的责备方法有其绝妙之处。

有一天,松下先生得知后藤犯了点小毛病后如烈火般地盛怒,他一边用捅炉子的火棍梆梆地敲着地板,一边训斥。可是当他训斥完了之后,马上又把敲弯了的火棍给后藤看,说“拼命地训斥的时候,把火棍弄得弯成这个样子,你能不能给我弄直”?当后藤一把将火棍弄直后,他又呵呵地笑着说“啊,你的手还是很巧的,比原来还好”,又高兴起来。可是后藤原本想“让我这样的大男人出丑,我就辞职了吧”,一见此情景一下子消了气。

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许多家长向多湖辉咨询时说:“我为我家的孩子郁闷不开朗,为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而感到为难。”一经了解,才发现真正的原因在家长自身。在这些父母当中,有不少在孩子讲话时,常常会不耐烦地责怪孩子说:“你想说什么?给我痛快点儿。”

这些父母虽然是要求孩子“说话清楚些”但往往这种想法却起到相反的效果。性格不开朗的孩子说话不清楚,尤其是与别人接触时更为紧张。这种情况实际上与学习英语会话的日本人的情况相似。

在这时候施加压力说“你说清楚些”,孩子就会越加变得缩手缩脚起来。

首先,重要的是要对于孩子想要说的话表示感兴趣,表现出十分认真的态度,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近感。并且,大人一边听着孩子讲话,一边深深地点头说“是吗?”这样故意打打帮腔,表示“你说的我都明白了”的意思,这很重要。因为如果孩子一旦认为自己讲的话被父母接受了,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

常听到有的妈妈唉声叹气:“我家的孩子都上小学一年级了,可还是笨嘴拙舌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办呢?”一般来讲,女孩成熟较早,大部分口齿伶俐,而男孩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擅表达,笨嘴笨舌。根治这一缺陷的灵丹妙药仍旧是自信心。

孩子笨嘴笨舌,做妈妈的常常为此感到焦躁和不安。甚至有的在听孩子讲话时,看到他痛苦的样子,就截断话头,替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完。这样一来,反而只会加剧孩子表达的困难。

对于不善言辞的孩子,家长要为他树立起想表达的自信心。好不容易想说什么时,父母却着急打断,孩子说话的机会就会被剥夺。在体味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的痛苦中,孩子就会对说话失去信心,变得更加笨嘴笨舌了。

对于笨嘴拙舌的孩子,家长还应学会好好听他表达,这一点尤为重要。孩子说话时,要努力听、侧耳细听。等孩子说完后,可以对他说:“你是想说……吧?我都听明白了。”然后用合适的词汇纠正一下所犯的表达性错误。若父母能用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放慢语速向孩子示范简捷、准确的表达方式,孩子一定会记住:“想这样说的时候,可以用这个词”,“这样说就行”。

不擅表达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的措词,因此,父母应经常向他们示范正确的说法,这一点也很重要。

经过反反复复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孩子就能记住很多种说法,并且能将它们运用得准确、流畅。这样就能使孩子信心大增,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这种方法,不仅局限于语言表达的训练方面,对培养孩子的能力也是通用的。

此外,当孩子讲反对意见时,也要先肯定其态度后再纠正其是非。

当周围的人都讲右的时候,自己却认为左正确,提出这种主张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孩子的回答即使出现差错,但对他大胆地提出反对意见的态度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能否提出自我主张,与创造性有很大关系。例如,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少年时代不与同年代的孩子一起玩,不像一般的孩子,而是经常一个人摆弄机器。因此,他在学校里曾被同学们讥笑为“乡巴佬”。因确立相对论而出名的爱因斯坦曾指出“应与他人有不同的独到见解”,并以此作为生活的座右铭。可以说不仅是发明和发现,任何有创造性的工作都是与常识及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异而开始的。

能够主张自己的意见,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是十分有益的。自我意识一强,就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坏事。因此,提出独自不同意见的孩子,就会被指责为“别扭的人”、“格外的人”等。例如,大人总是对于不喜欢父母买的玩具、不照父母要求去做的孩子说“你尽给我找别扭”,对反驳父母的孩子也有不少父母责怪说“脾气古怪”。即使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当孩子与朋友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有时也会因担心而教育孩子说:“只有你一个人提反对意见,这样会遭到大家讨厌的。”而父母把不顺从大家的意见或者不好的看法强加给孩子,这与说孩子“脾气古怪”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父母采取不认可孩子的自主主张的态度,就会妨害孩子自我发展。其结果就有可能培养出大家向右自己也跟着向右的随波逐流的孩子。

在这方面,不大欢迎“别扭者”的日本与法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法国,只能与别人说相同意见的人,不但不能被视为一个成熟的人,反而被视为傻瓜。所以在法国的家庭中,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父母都要认真倾听。有时父母还可以故意提出不同意见与子女进行议论。虽然有国情的不同,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在这种意义上,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时,并不认为这是过分的,甚至认为这是可喜的。父母的想法也需要转变,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父母可以认真地听了之后加以纠正。父母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培养孩子具有自主主张的创造性的头脑。

面对小危险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让孩子面对小的危险,就不能使其度过人生的大危险。来自现实教育的报告指出,小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很差,不能用刀削铅笔,上版画课时,让孩子带雕刻刀,马上就把手划破了。削铅笔乃是电动的,玩具也多半是塑料制品,没有必要自己用刀做玩具。

但是,如果人一次也不体验危险性,也就不会产生回避这种危险性的智慧。这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反复与这种危险进行斗争的历史。

例如,孩子经常喜欢爬树,在父母看来这是一种危险,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危险。首先,孩子可以看到树的整体,判断自己是否能爬上去。如果认为能爬,就会想到下一步的方法,确定从何处往上爬,那个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确认的项目很多。这样,当孩子根据自己的印象判断能够爬到树顶时,便决定进行实际爬树,当然有时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受伤。但是这是由于自己的判断不得法而产生的失败,这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爬树的反面经验。

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有得到尝试这种错误的机会了,用一句话来说,这就是父母过于保护的结果,是由于小型家族化与出生率下降,孩子的人数减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怀所致。

这说明了只是考虑孩子的“安全”,孩子就不会更早地自立,就不能具有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例如,在观察幼儿起立行走阶段,可见开始时净栽跟头,但是经过几次吃过苦头之后,孩子便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平衡,可以一个人行走了。如果父母抢先行动,孩子一摔倒马上扶起来,反复这样做结果会如何呢?不仅孩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走路,而且稍微长大以后一摔倒,也不想自己爬起来,磨磨蹭增地等着别人来帮忙。

当然没有必要让孩子平白无故地去冒险,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培养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自己去克服一定程度危险的机会,有时让孩子成为掉落谷底的狮子也是很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经验的真锅先生所提倡的有名的“独自旅行教育”,确实是有值得学习之处。

真锅先生本来想阻止一位3岁的孩子到外面去,但没有阻止。他是想观察一下孩子掌握了多少自己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孩子则自己确认安全之后穿过了马路。从此以后,真锅先生便开始进行“独自旅行教育”。他未做任何说明,就指使小学一年级学生“到东京邮局给国外发电报”,并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并鼓励说“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这个孩子经过这番教育后,一到了小学四年级,就能自己买车票、预订饭店,独自一人到外国旅行了。

模仿真锅先生的做法是很难的。如果孩子要求“想与小朋友一起去动物园”,大人有必要提醒其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到了那里之后,一定要给家里打电话”,如果采取“远距离操作”的方法让其出去,孩子反而会出乎意料地遵守约定。

多湖辉在千叶大学工作时,在附属中学采取了让学生在修学旅行中晚上在当地旅馆集合的方法,让学生制定计划,有时他们乘错了车,出现过失败,这也是作为让学生自立的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孩子未必一辈子都能在安然的环境中生活,应当尽量让其经受各种体验,让他们增加适应能力,这也是父母所应尽的责任。

以前,有一个小学发生了六年级的男孩子在学校玩火的事件,险些弄成了火灾。这个孩子淘气的原因,实际上是在理科的实验中,有生以来第一次用火柴点火,觉得有意思,便点火柴玩火。

这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直到六年级根本没有过“划火柴的体验”。

多湖辉在千叶大学附属小学担任校长时,给二年级的孩子火柴、报纸和干树枝,进行实验授课,让孩子们在校园内点火热饭盒和日本酒。可是,不出所料,有的孩子几乎点不着火,有的孩子怕火,也有的孩子带着白手套划火柴;还有的孩子划了多少根,火柴盒都空了,还是划不着;并且好歹把火柴划着了,却由于把报纸平铺在地上,仍是点不着火;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将划着的火去点粗的干木头。

在煤气炉和洗澡都是自动打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划火柴的体验”也是正常的。对孩子缺乏这种体验的更加夸大的做法是,母亲担心地说“火柴危险,让你爸爸来点”。并且,孩子点燃礼花时,也是有父母来关照把蜡烛点着后再让其点火。不仅这种“划火柴的体验”不足,在生活上缺乏“基础体验”的孩子也特别多。这些基础体验不足的孩子的一个共同点,概括起来就是“感觉”迟钝。有过爬树摔下来的孩子会说“抓不住那个树枝,抓住了也会折断。”他们知道是爬不上去,感觉迟钝的孩子就不会爬。但是,锻炼这种“感觉”关系到孩子对自己将来的生活的信心,在生活变得过于方便的现代社会,积极地为其提供更多基础体验的机会很重要,例如,让其参加野营旅游就是一种方法。

允许孩子失败

本田宗一郎先生是以生产汽车、摩托车而闻名于世的大型企业本田技研公司的创办人。

上小学时,他在班里却是“后进生”。无论让他做什么,都总是失败,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然而,对这段经历,本田先生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能进行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

他说:“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经过深思苦想得来的东西相比较,其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大不一样的。”多湖辉以此为例,劝诫家长们,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失败,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失败。其中,也许有些孩子失败的次数比较多,家长也会由此变得不安,他们担心孩子的前程,于是处处防患于未然,不让孩子失败。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可是,这样做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好是坏,需要斟酌。

事实上,父母过分担心孩子会犯错误,而不由自主地警告孩子:“又失败了。同样的失败你到底想重复多少次?从现在开始,绝不允许你再失败。”这种话说得一多,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结果还是不停地重复失败。

正确的态度是,当孩子做错事情、出现失败、情绪沮丧时,家长不要老是重复“不许失败”之类的论调。而应该告诉他“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孩子听后会深受鼓舞、精神大振。这时候家长还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考试成绩什么的根本就不在乎的姿态。这样,孩子心中的紧张情绪和压力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孩子肩上的重担也会减轻。结果,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孩子的情绪稳定以后,接下来可以让他对出错的地方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彻底的反复练习,让孩子树立起自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做一些相似的题目。从许多人的经验来看,最初学得不好的地方,经过反复不断的刻苦练习,后来都成了自己擅长的方面。

实践证明,“可以失败”要比“不准失败”更能减少孩子的失误。本田宗一郎先生说:“不能怕失败,之所以不能怕失败,是因为一旦怕失败就什么也做不成了。”孩子想做某种新的事情时,大人比孩子更了解失败的可能性,便在事前经常说“弄错了可不行”、“别弄错了”。但是,这样不但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使其畏缩不前。而且,孩子会从父母的话中得到“恐怕会失败”的暗示,反而易于出现失败。进而,孩子由于过于担心失败,认为什么也不做就不会失败,因此便失去了做事情的积极性,甚至会陷入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在对失败的担心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上,多湖辉举了一个“沉默儿童”的故事。

一个孩子得了拒绝上学症,偶尔到学校去也一句话不讲,大人便怀疑这个孩子精神脆弱,并对其进行治疗。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一句话不说的孩子突然说:“本来我什么都会,脑子也不笨。可是我在学校一有差错同学们就嘲笑我。因此,我现在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

这些话使医生感到吃惊。这就是说,这个孩子没有神经脆弱等任何病症。不是不会说话,而是过于担心大家嘲笑自己的失败,而躲进自我“沉默”之中。而且,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别人就会说“那个孩子像个傻子”。尽管如此,实际上只要没有任何挫折,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就不会受到伤害。这个孩子就是从这种自我防卫的心理出发,而保持沉默的。

这可能是一个极特殊的例子。总是担心失败,成了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指望其有更好地成长。

据第一代围棋名将大竹英雄介绍说,大竹先生的老师木谷实先生的口头口头禅是“必须做起来看,你不明白这一点吗?”在木谷门下,有大竹先生等人辈出,非常有名。木谷先生这种不怕失败,让大家积极应对挑战的指导方法,使年轻的弟子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孩子主动地要去做某件事情时,即使大人知道有可能失败,也要让孩子去试试看,这是很重要的。换言之,大人有时需要有给孩子提供失败机会的胆量。

另一方面,孩子经常会产生大人所想象不到的离奇的思考能力和不受常识束缚的自由想象。如果大人以不能失败的消极的主观臆断对其加以限制,并教训其“不能做”,将会使潜在孩子身上无限的可能性发挥不出来。大人如果感到对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而对其进行多余的关照与帮助,也会剥夺孩子的积极性,妨碍其成长。因此,大人应具有允许孩子经常失败的胸怀。

消除孩子的反抗情绪

反抗是孩子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讲,孩子自立、有主见就意味着要脱离父母并且开始具有与父母相异的自己的想法。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会与父母近似。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囫囵吞枣地听信父母,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进行选择,接受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部分。

孩子进入反抗期以后,动不动就会顶撞父母,以至于有些家长感到纳闷:“为什么事事都要对着干呢?”当家长提醒他时,他反而振振有辞:“妈妈您不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只说我?”反倒指责起自己的父母来了。即使再有耐心的家长,听到这些话,也会勃然大怒。

但是,冷静地想一下,父母也并非完美无缺。而且,能看到父母的不足,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能力。所以,与其生气,倒不如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事实上,在我们不经意中孩子已经在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走向脱离父母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了。顶撞父母意味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没有必要悲观,而应感到高兴。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始顶撞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精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父母看来,一直对自己言听计从、老老实实的孩子,忽然间变得判若两人,事事都要与自己对着干,有时不免就会大动肝火。以前只要批评几句,孩子就会默默接受。可现在就不同了,你越是极力想控制他,他越是反抗。但是,永远只能按父母的指令行事的话,同样也会令人担忧。如果一直不想让孩子独立,那么最终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不服从父母、甚至与父母发生争执顶撞,都是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而自然发生的现象。孩子再长大一点,长成真正的大人以后,他就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就能够理解、认同别人,对问题的反应也会变得十分从容。

孩子在未长大之前,做事情总是欠考虑,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比如激烈地反驳家长。有一段时期孩子总是感情用事,这时作父母的也不要与他计较,而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克制的头脑。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在多湖辉的著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东京的普通民众居住区,邻里交往密切,互相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别人家的孩子。其中有一位善于对年轻人提意见的老人,这个人类似现代式的“大杂院长者”。对教育孩子感到头痛的父母都想去讨教这位老人。这样一来,刚才还与父母顶嘴的孩子马上都老实了。人们都想知道这种魔法般的说教的秘诀,便问道:“为什么您的意见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听呢?”这位老人回答说:“就是因为讲得使人容易接受,所以就听进去了呀。”这位老人讲得十分谦虚。实际上,有没有这种极为正常的气氛,这关系到孩子能否认真听取父母指出的问题。

关于易于听进去的气氛,即是创造了“接受条件”之后再加以说服的根本前提。一般有如下一些方法:第一、设法扭转或事先打消妨碍接受父母管教的反抗感。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可利用第三者和写信、写日记及介绍大人自己经验之谈,用语言使之缓和下来,说“你的心情我理解”,表示理解对方的感情。反过来,也可以装作漠不关心,也是其中一种做法。

第二、创造一种首先尊重对方,接纳对方,同时对方也能接纳自己的气氛。不是用指责、命令的口气,而是用建议或商量的口气说,如果对方顶嘴,就耐心听完对方的所有辩解。

第三、先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心里自然就有了听取责备的准备,然后对孩子说:“无论如何你让我说两句话。”大人一开始就创造出让孩子听的气氛,这样即使稍有些刺激的劝告,孩子也能听得进去。此外,大人还可以以期待和信赖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一定能行。”避免用易于受刺激的不该说的话。还可以用促使其行动的话,根据其过错的程度灵活地劝告他。

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让孩子自己消除心中的不满。迅速成长时期的孩子会对父母怀有不平与不满。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产生的要求,与父母所要求的规范不断地产生不相容之处,孩子则经过这种冲突,成长为更加成熟的大人。因此,无视和压制孩子的不平和不满,或者反过来采取因为令人厌烦而完全接受的随便应付的办法,孩子就不能如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为了使不能接受的不平和不满不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只有妥善地处理,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所以,巧妙地避开孩子的不平和不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要以攻击的态度表现出来的理论所阐述的一样,孩子的内心一产生不平和不满,就要通过愤怒、反抗、抵触的态度表现出来。这时,第一个原则是不让不平和不满这种能量产生或增强,即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能量的产生;第二个原则是选择不与这种能量产生正面冲突的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采取阻吓的办法。即使孩子怀着不满做出了某种决定,也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参加,让其感到是自己做出的决定。父母事先拿出几种方案,让孩子自由地从中选择,可以采取下面这种方法。

让一个人将水分别倒入两个杯子里,直到这个人认为完全公平为止。接着另一个人自由选择一杯。因为分的人认为拿哪一杯都是公平的,挑选的人拿自己认为最划算的那一杯。所以每当出现不公平时,父母就要想法巧妙地阻止不平与不满的能量的产生。

第二个原则是在避免与孩子的不平与不满的能量进行正面冲突的方法中,有首先让对方全部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痛快地全部接受对方的意见、让对方把能量释放出来的方法;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将其拿到不同的层面进行解决,或者说:“现在不行,可以在某某时候解决”这样把时间错开的“转移目标”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持久力

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们缺乏集中注意力和持久力,其原因在于电视的广告。众所周知,电视广告需在30秒到1分钟的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深对商品的印象。所以画面切换迅速,镜头一个接一个。电视中充斥着这类广告,令观众心里也不安稳。

而从小受广告洗礼长大的孩子们,似乎适应了这种状况,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不过与广告时间相同。

的确,近来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无法安静地坐满一个课时。如果是高年级还无法安心上课,很可能有其他问题。对于小孩子,父母就不必过于担心,孩子们生性活泼好动,容易见异思迁,再感兴趣的事,往往过30分钟就产生厌倦。

这样的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论做什么马上就会厌倦,比如学习,不到5分钟他就开始厌烦而想放弃。另一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长跑,最多坚持3天,他就受不了啦。

那么,应如何培养持久力呢?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规定一件事情,要求孩子每天固定完成。这时,要选择对孩子负担不过重的事情,如小时候可要求孩子饭后撤碗筷,或每天早晨取报纸,上学后就要求写日记等。关键是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完成。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去鼓励他们,循序渐进地增加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时间。比如学习,昨天学了5分钟,今天就可以设法给他延长至7分钟,进而明天延长至8分钟,关键是不能一味求快。

重要的是,每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时,一定要好好地表扬他一番。即使不能有始有终,也不要责备他们,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时需要做的是给自己的孩子鼓劲,让他们过一会儿接着再做,或者是明天继续努力。如果能一点点地为他们延长时间,那么用不了多久,在你孩子身上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他的厌倦心理会慢慢消失,而精力却会变得越来越集中。

对于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要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开始做起。不要觉得这是天生俱有的性格,就对他们失去信心,而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也具有能坚持到底的优良素质。虽然都是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常事,可也无妨。每天坚持做固定的几件事,就能够培养孩子的持久力。

为此,开始时首先要说服孩子征得同意,再督促孩子去执行,除非有身体不适等特殊原因。万一孩子想偷懒,强制也要执行。这仿佛是孩子与父母耐力的较量,他只要养成习惯,孩子就不会觉得费力。

据说有位名作家,不管有无写作热情,在每天的固定时间都强迫自己坐到书桌前。只要面对桌子,有时会突然产生灵感,有时能打消不愿写的念头,自然地移动手中的笔,这就是他对写作产生了信心。每天坚持做事的事情连续1年,这对大人也不容易。然而,一旦完成,你会享受到难以形容的喜悦感。一个女高中生向报纸的读者栏投稿说,自己从一上小学就记日记,现已累积几十册,这已成为她遇到困难时鼓起勇气的源泉。向孩子突然提出持之以恒的要求,恐怕不容易做到,不妨改以一星期,10天或1个月为单位,要求孩子每天完成固定的任务,并及时给予鼓励。这必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同类推荐
  • 1~3岁聪明宝宝左右脑大开发

    1~3岁聪明宝宝左右脑大开发

    人的智力60%在4岁以前获取,30%在4-8岁之前获取,10%在8岁以后获取,可见4岁以前开发宝宝的智能是多么重要,而错过了这一时期又是多么可惜。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说过:“人生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要让我们的宝宝日后更聪明、智能发育更好,一定要抓住宝宝人生的头三年这个最关键的阶段,充分开发宝宝的智能,使宝宝的左、右脑协调并用,充分整合。1-3岁是宝宝大脑开发的重要时期,如何科学地开发
  • 爸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私房书

    爸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私房书

    本书以一个个即将步入青春期或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女孩的经历为引子,在真诚、坦率但不失尊重的语言里,揭示了青春期女孩生理、心理、情感上的变化和所需要知道的生理及心理知识,让青春期的女孩从容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学会自我情绪管理,积极快乐地去生活!
  • 改进孩子学习习惯全攻略

    改进孩子学习习惯全攻略

    主动的学习,才会有效率,乙才会有乐趣;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就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內动力。人有內动力。才能更好地、主动地前进。让孩子变“要学”为“我要学”,才能使得他们有內动力,自愿、自觉、主动去学习。《改进孩子学习习惯全攻略》以“让孩子主动、有效地学习”为主线,分别从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教父母如何带动孩子更好地轻松学习。
  • 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孩的80个性常识

    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孩的80个性常识

    父母眼里的小妞妞长大了,经常提出一些让人面红耳赤的问题,这些和“性”有关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解答,在本书中你可以得到最科学、最生动的解答。女孩的性教育是个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它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可掉以轻心。《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的80个性常识》一书,结合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给出家长实用有效的指导方法。让家长坦然面对这些问题,引领我们科学地解读孩子的性成长,给出孩子合理的解释。告诉女孩生命的真相,让孩子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感恩父母。
  • 做最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

    做最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

    以爱之名,往往让家长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可是您是否意识到,这其实不是爱孩子,而是在爱自己?最好的家长,不会强求,不会过度干预孩子,也不会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们知道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本书作者——著名情商专家谭一平老师,带着他丰富的一线亲子辅导经验,和您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请跟随谭老师一起,用最好的方法爱孩子。
热门推荐
  • 现代实用礼仪全集

    现代实用礼仪全集

    本书归纳阐释了100多个人们必须懂得的礼仪常识,内容涉及职场、商务、社交、家庭、服务等诸多领域。
  • 柯基启示录

    柯基启示录

    一次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让高三少女蔡柯姬遇险,她滑到山沟里,没有如看客所愿地穿越,只是被什么东西砸到了而已,而这东西,势必改变她的一生。
  • 少爷你滚开

    少爷你滚开

    “你滚开,你有钱人了不起吗?我没有钱一样可以活的好好地,我不需要你的同情与怜悯,你等着,我一定会凭我自己挣到很多钱”一个转校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欧阳一的世界,想不到花花公子莫晨豪竟然是鼎鼎有名的莫氏集团的二公子,从大学到职场欧阳一始终逃脱不了莫晨豪的手掌心,命运将他俩紧紧的拴在一起。
  • 柠言幻

    柠言幻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特在此别过。”
  • 追鬼七雄

    追鬼七雄

    追鬼七雄作者:陳廣陵先生第一集奇蹟大師的真面目前言之一:他殺了人!易健龍殺了人!易健龍才二十二歲,他原本有璀璨未來的,但是他殺了人。而且殺一個還不夠,他必須再殺死兩百八十七人!正當別的大學生還在玩樂放蕩,或者沉迷線上遊戲之際。易健龍必須趕快找到下一個目標。因為,他一定得殺滿兩百八十八人。是的,他必須殺人才能讓自己得到救贖!用殺人來換取----------------救贖!易健龍,令人難以忘記的名字!易健龍,追鬼七雄之一。
  • 霸道少爷的可爱大小姐

    霸道少爷的可爱大小姐

    一位是全国首富的儿子炎逸爵,而另一位是全国排名第二富有的女儿安雨晴。刚见面的时候她与他撞到了一起……,而且他还成了她的未婚夫……第二次见面时他夺走了她的初吻……两人的爱情会有怎样的过程呢???!!!
  • 黑色戒指

    黑色戒指

    叮!认主程序启动。。。!扫描开始!叮。。。。型号xh654第一任主人为低等星球的高等生命体--人类!身份确认。。。扫描继续。。。。扫描完成!认主成功。。。正式确认辅助戒指型号xh654成为地球人类王逸私有品!
  • 神之异途

    神之异途

    潜心修炼,与世无争,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瓦罗然大陆

    瓦罗然大陆

    一个喜欢玩《英雄联盟》的火影迷,一个技术停留在“小学生”级别的大二学生,当在一次意外中和他的偶像宇智波鼬互换身体而进入瓦罗然大陆时,一切发生了变化。“每一个名字都有着属于他的特殊使命,所以,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名字,哪怕他有多平凡。”----宇智波鼬。“既然如此,此次的游戏ID就叫做杨凡,我身份证上的名字。”----杨凡。
  • 修仙潜在学院

    修仙潜在学院

    他出生于农村平穷家庭,因为出生时的奇异,从弱小慢慢遇到奇遇,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成功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