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900000021

第21章 老子的“知”与“欲”

在道家看来,“道德”是一个不断下堕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由“无”向“有”、由“静”向“动”、由“一”向“多”、由“虚”向“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性逐渐变得远离了“道”,而成为“知”、“情”、“欲”、“利”的势利之人了,远离了“孩童”、“素朴”之心,从而成为凡夫俗子。在这种下堕的过程中,人便从自然人过渡到世俗人,其中人所特有的“知”与“欲”起着一个助动的作用。

一、知与欲

老子对“知”的认识是矛盾的,一方面主张“知”,另一方面又强调“去”知。而徐复观认为,老子只是主张去知,因为有“知”,便会有“心”,有了“心知”便不在“虚静”。徐复观说:“老子认为人虽禀虚无之德而生;但既生之后,便成为一定的形质;此一定形质,与其所自来的以虚无为本性的德,不能不有一距离。形质中的心,有‘知’的作用;形质中的耳目口鼻等,有‘欲’的要求。‘知’与‘欲’的自身,即表现形质对德的背反。因为心的‘知’,和耳目口鼻等的‘欲’,会迫使人向前追逐,以丧失其德,因而使人陷入危险。所以他要使人回归到自己的德上面去,便要有一种克服‘知’与‘欲’的工夫。这种工夫,他称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是损去知,损去欲。”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1页。徐复观并没有完全把握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在老子看来,“知”有两种,一种是不知之“知”,即所谓的“小知”,它只是冠以知的名义,其实是“无知”、“强知”的表现;另一种就是“知道”之知,它是“大知”,是道家加以倡导的一种“知”。所谓“小知”,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64页。此处之“知”便为“小知”。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96页。“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14页。“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24页。“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78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98页。“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48页。“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76页。“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31页。凡此种种,都表明老子非常重视“知”,认为只有“知道”才能“守道”,才能“尊道”,才能“贵德”,而没有半点“去知”的意向。“欲”可使人向前逐物、逐利,而“知”未必皆向前与欲同流,可能向上“知”道,所以说,“知”并不必然是尽去的。当然,道家的庄子发展了思辨的思维方式,并将思辨推向了极端,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才提出了“绝圣弃智”的极端思想,至于老子并没有明确的“尽去知”的思想。

至于“欲”,老子是极力设法除去的,因为“欲”是大罪,故主张“无欲”、“寡欲”。老子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71页。此处“无知无欲”之知,是说不要动用有违“道德”的知,而不是要彻底否定知“道”之知,后面的“使知者不敢为”便是此思想的一个结果。总之,在老子看来,心能知,但知应当知“道”,然后复其命,归其根,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超然境界。“欲”是老子极力否定的东西,因为“可欲”使“心乱”,“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以道家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36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44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09页。如若无知无欲,在老子看来,也是使一般人民无知无欲。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可欲”,主张少私寡欲,返朴归真,不以自我为中心,“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84页。达到一种混混沌沌,反朴守醇,自然泊然,不争不盗不乱,民如野鹿,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境界,以此达到“归根”、“复命”的目的。道家主张“静”,认为不静是因为人们有欲。但是,这与宗教不同,宗教将这种欲看作是罪恶的来源,解脱的办法是信仰。而在道家看来,则认为“欲”来自于“身”的过分需求,“身”的不当需要,故主张寡欲,“损之又损”,运用“静”、“无为”、“返朴”来阻止“欲”对身的侵入,运用修身来抵抗“欲”的进攻。因此,道家由无为到无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09页。此无身,犹儒家的“无我”,实际上是将“身”、“我”降到一个较低的层次,而不应以“身”或“我”为中心,否则便祸患无穷。当下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一不是将“身”、“自我”当作中心,来加以盛赞,到头来使人们生活在一种“铁笼”中,成为无家可归者。道家所强调的修身,是人的本质回归到自己内在家园的真实写照,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最好途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73页。

对于“欲”与“身”,我们不要误解了老子的“无身”之说,把“无身”当成是对生命价值的否定。“其实,恰恰相反,老子所主张的无欲,并不是否定人生理自然的欲望(本能),而是反对把心知作用加到自然欲望里面去,因而发生营谋、竞逐的情形。并反对以伎巧来满足欲望。伎巧也由心知作用而来。未把心知作用渗入到自然欲望(本能)里面去时,这即是老子的所谓无欲。他所主张的‘无身’,并不是否定人的生理的存在,而是不要使心知去强调生理存在的价值。”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2页。徐复观的回答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这里还必须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老子这里所谓的“心知”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人们在万物中突出地强调了“自我”之“身”、之“欲”,也即是通过人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把其他事物看作要比人低一等的价值取向,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心知”是要不得的,是大患、是大害,是必须消除的。第二,至于“伎巧”问题,我们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这里要区分出人的“自然”的技巧,还是刻意的技巧;如果连直立行走、手脚分开也要刻意去除,便又是违背“自然”的人性了,走到了它的反面。第三,关于“无身”,我们也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老子所谓的“无身”是指不要时刻将自身的耳、目、口、鼻、身的欲望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即儒家所说的“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道家虽不讲心志,但是却讲“全生”、“安命”,说道家是“不要使心知去强调生理存在的价值”也是欠妥的。虽然“全生”、“安命”不及人性回归、人性超越来得高远,但是安身立命,保全生命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全生、安命这种人性价值导向,则把肉体与精神都安放在现实世界。这种人性价值导向是老庄为人世间绝大多数人提供的。”唐雄山:《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因此,老子的“无身”并不是真正的“无身”,也不是“不要使心知去强调生理存在的价值”,而是指不要刻意地把“身体”当作惟一的指标来判断人生的价值。“无身”之“无”与“无为”之“无”是一个含义,不是真正的“无”。徐复观也认为,“‘心使气曰强’,‘强’是指生理作用逾越其本有之范围而言。老子认为‘坚强者死之徒’,强乃人生所大忌。只要心不使气,任气之自然,亦即任生理之自然,这即是老子的所谓‘无身’。”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432页。道家主张守柔,而反对逞强,认为“强”是一种破坏“自然”、强求、强制的做法。总之,老子所主张的无,即不用“知”刻意强加于身;无知,即不刻意用知满足于欲;无以生为(无为),即不能在生上面作特别的用心(杨朱贵生,在道家看来,由于违反自然,实则伤生)。一任自然,故能全其德,全其德便通于道,以实现一种不自生方能长生久视的目标。

老子思想之所以博大,之所以超然,全在于有一个“自然人”的假设,如果离开了“自然人”的假设,便会只取道家之一隅而违反道家宗旨。如杨朱贵我,如仙家长生,皆违反于自然,故杨朱为我之说太过狭隘,而成仙之说、不死之术皆违背自然规律,并不是道家本意。道家从“自然人”假设说开去,认为人作为万物之一,绝不能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为我”及“成仙”皆不是自然人,而是一种违反自然的做法,是一种过分的强求。老子虽然说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98页。之类的话,但是此处的“不亡”是指道德不亡,而绝非自然生理之身的不亡。老子是一个辩证法的大师,我们绝不可以在不了解其宗旨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如老子所言知与不知、静与动、无与有、一与多、生与死、弱与强、曲与全、弊与新、伐与攻、无为与有为,等等。单就知而言,老子认为,知与不知是相对而言,不知为知,知为不知,这里就有一个大知与小知之分,知常与强知之别。所谓不知不是真正的一无所知,而是不刻意去强知,故不知为知,不知为常知。不知为知,常知则为知道,知自然。即使这种常知也不要加以刻意,应顺其自然,故知为不知,“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31页。“天之所恶,孰知其故?”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34页。“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61页。以上均表明,一旦人们用其心智专求于“知”,知便不是自然之知了。

二、无为而无不为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老子的“知”与“欲”,是一个辩证的论证,其所要求的无知无欲,是以“自然人”的假设为出发点的,所谓的无知只是一种对心知的常态要求,而绝不是对知本身(即自然之知)的彻底否定;所谓无欲,只是要求不要过分地强调身(耳、目、口、鼻、身)的欲望,处处以人身为中心,以享受为目的,而只是要求人们的欲望应限定在“自然”的范围内,同时也绝不是对生理基本欲望的否定。“自然”在老子的思想始终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儒家要求欲望应服从于由心性所透出的理性。老子则要求欲望不受心知的指使簸弄,而只以纯生理的本能而存在。不受心知影响的生理本能,这只是各个生命以内的自然,与超过生命以内的自然,而向前向外去追求的欲望,老子似乎认为完全是两回事。因为欲望会侵涉及他人,因而也使自身陷于危险。”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4页。也就是说,生命以内的自然所导致的欲望与超过生命以内自然的欲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欲望”,如何区分出这两种“欲望”,况且在“心知”的作用下,正确划分出自然的心知所导致的“欲望”与“心使气”之心知所导致的“欲望”,便成为问题的关键。老子则引入了“道德”加以厘定,凡符合“道”、合“德”的便是自然的心知所导致的自然的“欲望”,否则就是“心使气”之心知所导致的超自然的“欲望”,故老子在行动上强调“虚”、“静”、“归根”、“常”、“足”、“弱”、“柔”、“曲”等自然状态,而反对“妄动”、“强”、“刻意”、“满”等一些过分的做法。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24页。又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54页。以上所言皆是“德”之所合,“道”之所指,主张静、虚、无为,反对不正常的欲望和心知。只要满足生命需要就可以了,非常符合当前的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老子》‘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及‘圣人为腹不为目’,所说的‘腹’,即指提不受心知作用影响的生理本能。这说明老子是把‘德’与‘心’,亦即是‘性’与‘心’,看作两个互不相容的东西。对于心自身的不信任,正是春秋时代一般对于心的共同态度,连孔子也未尝例外。”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4页。在徐复观看来,心性和道德好像是两个问题,实际上若无心性作支撑,哪里来的道德?我们又必须引出“自然人”,因为“口腹之欲”在儒家看来乃“养其小也”,难道成为道家之“德”?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道家所认为的凡符合“自然”的,便是符合“道德”的,故“口腹之欲”符合自然,理当符合道德。推而广之,由“道”下堕到“德”,也应为自然而然。“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12页。这种下堕若是自然,道家便不应反对,事实上,道家却极力强调人们应当向着“始源”、“道德”的回归,这岂不是又在反“自然”吗?其实不然,一方面道家强调超然的“道德”;另一方面道家又主张自然的“道德”。超然的“道德”成为道家的基本理念,而对所谓“自然”的“道德”,道家则将其归入到一种下堕的过程,而在庄子则认为这种下堕是由于人们动用“知”、“伎”的后果,故曰“每况愈下”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261页。。

在实践中,为了防止“道德”非自然的不断下堕,道家则用“专气”来表述“心知”的不被侵入,以此来否定心知的算计、竞争和追逐,失去了此等心知便回归于婴儿、赤子、愚人、至人、真人的境界。老子曰:“专气至柔”,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96页。“专气”是专于听任气,专是指无任何以外的东西渗入,亦即无心知作用的渗入,这里的心知专指“自然”心知。不受此等心知的影响,故而生命是柔的,表现出一种知足的常态,故而为婴儿、赤子、愚人、至人、真人。此种复归是回归到“道”与“德”上去,回归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中来,回归到“德”的精神状态,即“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40页。但是,此德绝不是昏暗的,相反是光明的。徐复观认为:“德虽分在于万物之中,但它是道的分化,与道同体,所以万物之德虽是‘多’,而实际上仍是‘一’,并无由对立而来的差别相。所以由德的精神状态所发出的智慧之光,是泯除物我,泯除是非的平等性的观照,这即是他所说的‘明’、‘玄览’。‘涤除玄览’,是涤除是非的心知作用,对万物作玄同(平等)的观照之意。因此,由德所发出的智慧,实是‘明白四达’,超越心知的大智。”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6页。道家的这种努力向上的追溯,反映出“道”在其下堕过程中的不自足,同时也表明道家承认人具有这种回归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无论是自然的也好,还是“道德”自身赋予给人的也好。韩非子将这种能力称为“体道”,即是能够体察到道(具有的回归能力)。“向自己所以生之德的回归,即是《韩非子·解老篇》所说的‘体道’。体道,即会以道的作用,形成自己处世的态度;因而也可以得到‘常’、‘长’、‘久’的效用。亦即可以得到人生的安全。老子说到道的话很多;但最切要的莫如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两句话。所谓反者道之动的‘反’,即回归、回返之意。道要无穷地创生万物;但道的自身,绝不可随万物而迁流,应永远保持其虚无的本性;所以它的动,应同时即为它自身的反。反者,反其虚无的本性。”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47页。这样,老子的道便具有了一个本体论的循环论的论证,由道出发,由虚无创生万物,最后又返回到虚无,返回到道自身中去。这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在形式上是一样的。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道家的思想融入了自然的成分,从而对人的主体性即所谓心知进行了限制,同时在道与自然的作用下,又具有彰显人格的特性,而主张人的平等与自由。正如徐复观所说:“在老子的以柔弱为主的人生态度的后面,实有一种刚大自主的人格的存在。他的玄同于万物,乃是从生命根源之地——德,以超越于万物之上,而加以含融。所以在玄同的同时,即所以完成自己个体生命的价值。决没有同流合污的意味在里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50页。庄子所提出了“万物齐一”的思想,均显现出道家承认生命价值,同时又具有万物平等的“玄同”思想的特征。“心性”与“心知”是古代人关注的重要问题,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以人生向“德”的回归为主要目的的,只不过所下的功夫不是从“仁、义、礼、智、信”上,而是比儒家更为高远和超越,运用“自然”而回归于“道”与“德”的始源上来,并把不正当的、不符合自然的“心知”消解掉。老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如同儒家强调“心性”一样,也在强调一种内在的“道德”,而把外在的学来得来的东西,诸如技巧、心知、谋划,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所以,老子才说“绝圣弃智”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36页。。但是,对于“心性”的本质中的孝慈,老子并不是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以为老子所反对的,是把仁义孝慈等当作教条;而并非反对其自然的流露。”⑥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51页。何谓自然的流露呢?也就是人之所以作为人所具有的不同于物的“心性”,也即是孝慈。如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36页。“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18页。在这里,老子不仅讲慈爱,而且把慈爱看作人类友好相处的一个根本动力。虽然老子也说过,“六亲不合,有孝慈”,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34页。仍然是从“心性”言说,意思是单有孝慈的形式,而没有孝慈的心性,必然导致“六亲不合”;从另一方面说,绝仁弃义,也只是反对“仁”与“义”的教条形式,而不是真正反对“仁”与“义”的实质。正如徐复观所认为的那样,“三十八章‘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则彼并未反对自然流露之仁。自然流露之仁,正如《韩非子解老》所说的‘生心之所不能已’。”⑥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51页。在老子看来,无论是心知,还是心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仁”、“义”、“诚”等,都应归结于“自然”,凡符合自然的,皆是“道德”性的东西,凡不符合自然的,皆应加以否定。老子看到了一些所谓的“仁”、“义”的虚假性,以及“仁”、“义”对人的强制性,应当说这是老子思想的进步层面。但是,老子同时没有把由道德下堕到仁义同样看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则未免太狭隘了些。其实,心性问题是人之根本,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尧舜禹相传的密旨。“夫人自有生而梏于形体之私,则固不能无人心也;然而必有得于天地之正,则又不能无道心矣。日用之间二者并行,迭为胜负,而一身之是非得失、天下之安危治乱莫不系焉,是以故其择之精而不使人心得以杂乎道心,欲其守之一而不使天理得以流于人欲,则凡其所行则无一事不得乎其中而于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夫岂任人心之自危而以有时而泯者为当然,任道心之自微而幸其有时之不常泯也哉?”吴通福:《晚出〈古文尚书〉公案与清代学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页。(见《晦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十六页三十九。)也就是说,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人心不能无,道心不能废,人心道心,皆为精微。然二者关系如何,以道心正人心,儒家是也;道心人心皆自然,道家是也;仁义根于心,而心达于道,儒家之旨;人心通于道,人心载于德,回归于道与德,惟一自然,道家之质也。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运用到实践中,便主张无为,即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让人们克服心知的欲望,返回到道德中,这种道德实现的途径是通过向自然的回复来实现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194页。“‘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09页。“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218页。道家以自然为本,“守朴”、“得一”,从而实现无为,达到无不为,则人民不受任何干扰,而能自然而然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达到“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的境界。简而言之,道家在实践中特别强调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然而儒家也是以道德而自居,但是这种道德仅就心性上说,从性善上体认,其回归“仁”与“义”上的做法,较之道家的境界低了许多。但是在思想的形式上,即回归的路径上与道家则是一致的。道家“虽然思想的内容与儒家不同,但在思想构成的形式上,也并与儒家无异”。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51页。所不同的是,道家强调的是“自然”,而儒家强调的是“自觉”。因此,道家是一种自然的道德思想,而儒家则是一种心性的道德思想。道家所强调的“无为”,实质上是在“自然”下的“无为”,倘若人们不知道“自然”、“守朴”,作为圣人还得“辅”之,即是“辅万物之自然”的“辅”。在老子看来,“辅”不同于“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8年,第309页。“为”具有强求的意味,而“辅”则只是一种辅助、提示的作用,至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圣人既玄同于百姓,便决不会自认为超出于百姓之上。但圣人在实际上比百姓多一点自觉的过程,而会拔于百姓之上;因而圣人对百姓而无为,决不等于对百姓的不关切,所以依然要‘辅’百姓之所不足。‘辅’即是救助的救。但圣人的救百姓,只是因百姓之德以成其德,而不须以作为去代替百姓之德。人皆有其德,即人皆可成其德,自无一人之可弃。二十七章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袭是因袭,袭明等于袭德,即因其德之所明而明之,而不代替树立标准,安置才能,便可人各安其德,各得其所了。”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55页。在这里,老子所谓的“辅”说得非常明白,只是一种“救”,是一种启示,而无半点强求之意,仍然以“自然”为要,因为万物皆有其“德”,故无弃物、无弃人。也就是说,老子对回归“道德”是乐观的,充满信心的,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十足的颓废主义”和绝对的消极避世。道家在“自然”的境界中提出了人的自由与平等,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老子》虽然没有性字,更没有性善的观念;但他所说的德,既等于后来所说的性;而德是道之一体;则他实际上也认为人性是善的。”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56页。当然,道家所言的“德”,是在“自然”层面上说的,而称为“玄德”、“上德”、“上善”,与儒家所言虽然不同,但绝不可把道家的道、德、善等,也说成是恶。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56页。

纵观道家的思想,道德是在自然的意义上表征的,而心性与心知的静虚弱朴,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对人的某种制约,这种矛盾始终伴随着道家思想的发展。我们说,没有了对立便没有了对立的双方,道家既承认辩证法,却又极力克服各种矛盾,极力废除一切外在的强制作用,过分强调无差别的自由和平等,在其方法论与其最终目标的设定上存在着不自洽。因此,道家由老子发展到庄子的相对主义,是由道家自身思想的矛盾造成的。

同类推荐
  • 成长型公司

    成长型公司

    以发达国家一些迅速发展的公司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本书针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成长管理问题,采用适当的融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的问题;组织结构和本书结构的调整问题,以及开发国际先进的管理能力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运作策略。在本书中,来自各个领域的许多专家们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长基础、成长典范、成长战略、并购之道、资本与融资、实施有效控制、改善管理技能、运用电子商务、人员激励和业绩表现、员工招聘与报酬、提高运营效率、及退出经营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 搭班子 定制度 带队伍:领导者掌控全局的三项修炼

    搭班子 定制度 带队伍:领导者掌控全局的三项修炼

    本书阐述现代企业领导者,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修炼:搭班子、定制度、带队伍。
  • 大危局

    大危局

    本书讲述马云、史玉柱、柳传志、黄光裕、宗庆后、王石、马化腾、王传福等9位中国著名企业家,在商战中历尽劫波、艰难生存下来的同时,又面临着怎样的危局。
  • 每天知道点处理客户异议技巧

    每天知道点处理客户异议技巧

    在销售中,你要想提升你的销售业绩,就一定要懂得察言、观色、攻心,正确处理客户异议,真正明白心理学对销售的重要性,从而让自己成为销售行业中的一名佼佼者。
  • 剩者为王: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游戏规则

    剩者为王: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游戏规则

    本书在阐述剩者为王这一理论的同时,列举和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外、国内发生的典型经济、企业事件的前因后果。本书的理念是:与狼共舞,还要像狼一样,想办法剩下来,成为王者,而不被吃掉!
热门推荐
  • 我的身边都是鬼

    我的身边都是鬼

    她能看见鬼,让她的生活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他是商界高手,从不让自己吃亏,任何事情都要精打细算,赢取最高利益。她靠近他,因为他让她可以避免接触那些可怕的东西。他接受她,是因为她特殊的能力能为他所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莫名其妙的有了交集……
  • 女驸马:无情公子

    女驸马:无情公子

    她本来是想穿越大唐的可是没想到机械男却把她带到了大明?!在这里她不仅做起了山寨女霸王而且还抢劫过长平公主未来的驸马爷的银两。可是长平公主竟然看上了她身边的机械男仆?为了救雅哲没办法她只得听从了周世显的安排进京考状元,哪知女扮男装的她竟被崇祯的宠妃陈圆圆赐为长平的驸马?天哪,她心仪的人可是袁崇焕的儿子袁若飞呀,在这里她该如何面对李自成的起义袁崇焕的逼迫大明的毁灭?      
  • 傲娇老公:娇妻太害羞

    傲娇老公:娇妻太害羞

    她,凌白心只是一个孤女,重生在一个不存在的国家,被凌家收养做童养媳。他,凌傲晨不仅是天夜集团董事长,还有另一重身份。“老婆,你逃不掉的”某人扬起一抹邪恶的笑。她被压在身下,求饶道:“老公,我错了”。“错在哪里了”他压在她身上,用低沉嗓音盅惑她。“我不该让你Shuang~到一半时,跑了”某人乖乖回答。“现在继续”某人说完直接丢进床上。他邪佞微笑,直接朝她扑过去………
  • 魔尊君墨

    魔尊君墨

    吾乃魔尊,魔界之主,手持神器,纵横天下,创造神话!愚昧的人们道我薄情寡义,冷酷无情,杀人如麻……可若人不犯我,我又何曾犯人,人若敬我一尺,我又何曾没敬人一丈?然,如今魔尊已成人身,汝等又作何感想?
  • 穿越猎人之冰清玉洁

    穿越猎人之冰清玉洁

    她是冰族公主,当她携带空间和契约兽穿越遇到他,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本文男主金。
  • 谁说魔法不科学

    谁说魔法不科学

    在异世界从零开始的故事。你以为来到异世界就有老爷爷帮你升级?做梦呢?你以为来到异世界就能领穿越大礼包?睡醒没?你以为来到异世界就能智商碾压?你智商及格吗?
  • 黄昏预言

    黄昏预言

    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恋情,两岸彼方的互相召唤让两个人相遇。她是预言,他是神话,他们并肩杀出一条血路,却在最后一刻回头守护。千万年的等待,昔时的火神再临人间,不为其他,只为她凄凉的背影。少女的蜕变在他眼里皆如刀锋针尖,刺进骨髓,青春的约定你还记得吗?——我的主人。
  • 给曾经的你

    给曾经的你

    在这座城市有一个高中生叫杨哲,一个初中辍学在网吧工作的女孩李雪。两个人从相遇,相识到相知……多年以后的再次相遇已为人妻为人父……
  • 狂傲修仙强者猖

    狂傲修仙强者猖

    一名隐世神尊对易斐说:仙之一途艰险无比,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你可还要坚持下去?易斐坚定地道,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不知道精彩,我要变得更强走的更远不是为了统御大道世界三千,也没有保护人类的伟大理想,我只是想要活的更加精彩!
  • 我的手机爱上我

    我的手机爱上我

    我的手机中了引力病毒,打开了一个引力波磁暴奇点通道——其实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总之召唤来一个帅到掉渣的外星果男,这外星果男眼睛能放电,不不不,是真的能放电,还能能借助磁场瞬移,力气大到壁咚我的时候把一座楼都震塌了。问题是这个外星男什么都不懂,连穿衣服都不会好不好!澡也不会洗,马桶也不会用!可他偏偏又必须借助引力波磁暴奇点寄生,所以他干脆变成的我的手机!我现在接打电话都要贴着他的胸好不好?看微信的时候只能看着他的眼睛好不好?好吧这都不算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以后还怎么玩消消乐啊?“等等,你要干什么?”“你玩了我那么久,该换我玩你了吧?”“不要吧?救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