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7900000016

第16章 孔子的“仁”之理论体系与“人性”论的突破

孔子以承继先人为己任,从周礼,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始源。“仁”虽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的,但是孔子赋予“仁”以新的思想,对人性、人道、人格与主体性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使“仁”真正实现了道德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使主体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仁之心性与仁之爱人

“仁”最早产生于商代,其内涵较为模糊。《尚书·周书·金縢》中记载:“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95页。此处之“仁”,谓柔顺巧能,而无道德意义。《尚书·周书·泰誓中》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11页。此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家多仁人。此处之“仁”已经具有了道德的意义,但仍不完备,仁人是于仁之仁,还是为仁之仁,仍不清楚。《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2页。意思是说,德盛之人可用官职劝勉他,功高的人可用奖赏激励他,任用人才像自己说的那样,改正过失毫不吝惜,能宽以待人,能爱他人,昭信于万民。此处“仁”可释为爱人,与仁之本意接近。《尚书·商书·太甲下》曰:“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汉)孔安国傅、(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17~318页。此处之“仁”,也有“仁爱”之意。《诗经》有两处,一处见《叔于田》,谓“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中华书局,2007年,第205页。从此诗看,是讽刺庄公纵其弟田猎无度,交接狎伍小人之事,故有“不如叔”之感叹,此处之“仁”有美好之意,但于道德的含义又有距离。一处见《卢令》,谓“卢令令,其人美且仁。”(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中华书局,2007年,第236页。此句意是讥国君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田猎是齐国风俗,词虽叹美而实讽刺。此处“仁”当作好,与道德含义相近,但仍不相同。

到春秋末年,仁才得以广泛使用。不过只有到孔子时代,“仁”才由孔子加以系统阐发,形成了“仁”的丰富含义。孔子对“仁”的阐发,有一个奠立问题,这一奠立就是所谓“根”的问题。我们如果不清楚地了解孔子“仁”学的这种奠立,就无法从根本上把握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孔子看来,“仁”发源于主体,是主体本体的表现,而这个本体又是由外落实到主体中的,这个本体是客观的,即是“天”、“天道”落实到人的内心上,由此主体的人在内心中便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东西”,即所谓的“正心”。而这个“正心”就是“仁”的起源。这样,孔子就从过去的对原始宗教的崇拜转到了对主体人性的重视,对人本身的爱戴,由崇尚天道开始关注人道。所以说,孔子所建构的“仁”学理论实际上是关于人性道德的理论体系。

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仅在《论语》中就有109处。在孔子所讲的所有“仁”的含义中,可以说,“仁”的心性是其根本,也是孔子所赋予“仁”的含义的全部基础。在孔子看来,“仁”是性之德,是成己的基础,非仁便非人,即禽兽也。《中庸》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34页。也就是说,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仁”是主体内在的特性,是“体”,而“知”也是主体内在的特性,但却是“用”。这样一来,孔子所讲的主体性就远远打破了西方主体性只限于理性的局限,而在内心深处存有一个“道德”本体。正是由于主体具有的这一“心性”,才与物有其本质上的区别,而不单单是“知”。

孔子非常重视“仁”之本(体),由“仁”之本(体)向外发便是仁之“用”。也就是说,“仁”之心性,是为仁之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48页。本,犹根也。仁,性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此句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③即是说孝弟存于“内心”,是“心性”使然。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48页。由此看来,仁存于内心,源于“天”、“天道”,是人之性也。孝弟是“为仁”之本,而绝不是“仁”之本。所以说,对于孔子而言,仁与为仁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讲的是“内在”的心性,而后者则是前者所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⑥(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90页。意思是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知者善于辩证,故以动为乐,仁者安于正心,故以静为乐。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⑥这样,孔子就奠立了“仁”之“根”。

那么,仁的基本含义又是什么呢?由于仁发生于人们的内心中,是人的“正心”、“道心”、“德心”、“诚心”、“直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叹其所包者广,不止言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②(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9页。在孔子看来,所谓仁,即为爱人;所谓知,即为知人。爱人,仁之施;知人,知之务。也就是说,对人施于爱便为仁;对人某一方面的了解便为知。而在樊迟看来,爱是从周全上言说的,知是有所选择上言说的,二者相悖,如何说仁是爱人而知是知人,为何都涉及同一“人”呢?故曰“樊迟未达”。而在孔子看来,知与仁是统一的,举直错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则仁矣。也就是说,用直矫正枉,虽是知,但也是仁。如此,则二者不仅不相悖反而相为用。樊迟仍然未达孔子之意,而子夏则深明其意,对孔子之说赞叹不已,并举出了实例加以说明。仁者举,而不仁者远,是谓举直错谓仁矣。②也就是说,人皆化而为仁,不见有不仁者,若其远去尔,所谓使枉者直也。使枉者直,其爱不谓不广,不谓不深。仁者爱人须从心才能生发出爱,而此心亦当为正心、直心、道心、德心。有此心性,为仁亦不远。由爱人而有恭敬之心,而有忠恕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46页。意思就是说,仁者,外在容貌要恭,而内在之心要敬,对于人要忠。即是说,对任何人,哪怕是夷狄之人,都应发自内心恭敬对待,固守而不可丢弃。可见孔子的爱人较西方的人道主义爱人,其立意更为高远。“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2~133页。在孔子看来,只要自己保持恭敬之心,以此心推及他人,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心无私而德全,仁也近矣,故内外无怨。“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⑥(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77页。在孔子看来,恭、宽、信、敏、惠,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于天下,言无适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⑥盖此五者,皆从爱人,皆发于内心,是仁之施也。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仁与为仁,是体与用的关系,二者虽然紧密相连,但是还是有所区别的。从内涵上说,孔子所讲的仁,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原则深层内涵。从仁本身上说,主要是指心性,指人性,即指人之“正心”、“道心”、“德心”。而从为仁上说,主要讲的是爱人、关心、尊重他人和宽以待人的主张,具有恭、宽、信、敏、惠等方面爱人的具体体现。知或理性只不过是主体性的一个方面。

二、于仁既难又远,为仁既易又近

在孔子看来,仁存于内心,是人存在的根本。作为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要达到“仁”,实在是太难了。对于于仁之类的问题,孔子不予正面回答。其原因有二:一是任何人都有其心性,有其心性便有其仁,而不能言其无;二是仁存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中,外人岂能知(意思是知道其多少,而不是知其有无)耶?故曰“不知也”。“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7页。对孔子而言,三位弟子其才非凡,子路之才可为诸侯国所任用,冉有之才可为卿大夫之家臣,公西赤可立于朝当政,但皆不知其仁也。也就是说,有其才而不知其仁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③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80页。子文喜怒不形,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己身,其忠盛矣,故子张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也,是以夫子但许其忠,而未许其仁也。③也就是说,为人忠而不知其仁也。“‘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80页。意思就是说,齐国崔子杀其君,为避乱齐大夫文子抛弃十乘(40匹马)而离开逃于别国。文子洁身去乱,可谓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而能脱然无所累乎?抑不得已于利害之私,而犹未免于怨悔也。故夫子特许其清,而不许其仁。也就是说,文子之清而不知仁也。

在孔子看来,才、忠、清,皆可谓为仁,但不许仁。仁出乎内之“正心”,是人性之固有,此心乃符合于“天”、“天道”,当理而无私,则仁矣。才者,当用而难寻;忠者,于国家而无私己;清者,制行之高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仁,根也,本也,体也。如知其小而不知其大,知其末而不知其本,遂以小信大,以末为本,孔子不许也。如文子既然为官在齐,当为忠君,而其离齐而去,作为齐大夫既失正君讨贼之义,又不数岁而复反于齐焉,则其不仁亦可见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80~81页。

对孔子而言,于仁,尧舜犹病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91~92页。在孔子看来,仁以理言,通乎上下。圣以地言,则造其极之名也。能广博施于民不止为仁,此乃圣人方能行之!然而,虽尧舜之圣,其心犹有所不足于此也。因而求仁,愈难而愈远矣。推己及人,仁者之心。由此可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也就是说,仁心即是己心,以己之心,推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为仁不远,为仁之方也。虽知其方,但是,于仁则难矣。真正达于天理,行于天道,而绝无私心,只有正心,如己身四肢,若有一病,非己所能,其病体如何保证其于仁。③程子曰:“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又曰“论语言‘尧舜其犹病诸’者二。夫博施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必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顾其养有所不赡尔,此病其施之不博也。济众者,岂非圣人之所欲?然治不过九州。圣人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济也,顾其治有所不及尔,此病其济之不众也。推此以求,修己以安百姓,则为病可知。苟以吾治已足,则便不是圣人。”(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92页。由此观之,孔子谓仁,可以说于仁乃是“仁至义尽”,尧舜尚且不能至于此,何况庶人,可见于仁既难又远矣。但是,孔子又说为仁不远,近在眼前,全在于己。“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⑥(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0页。对孔子而言,于仁虽难,但是为仁不远,为仁不难。仁是心之全德,而为仁全在己之正心,非在外,故以为不远。在己之内,欲求极易,放而不求,故以为远;反而求之,则就在己之正心,何远之有?故曰求之,斯仁至矣。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远一近,一难一易,孔子之言,义理如此,于仁为仁,皆从己心。“吕氏(吕希哲)曰:‘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92页。

孔子之仁,在于己之正心,是主体性的内在“客观性”,是行天道公理,而绝无半点私欲,故于仁为难为远。但是,为仁由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以人,为仁又近,为仁不难矣。孔子反复论证,义理显明,表明了仁与为仁之间的关系,以勉励人们应从当下开始,从我做起,去除私心,以仁心为本,为仁也就不远了。“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91页。即是说,子张言行过高,而缺少诚实之意。在曾子看来,虽然子张具有堂堂的容貌,然而由于缺少内在的正心,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仁出自内,源于正心、公心、直心,而不在于外。范氏(范祖禹)曰“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宁外不足而内有余,庶可以为仁矣。”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91页。也就是说,仁在内之正心,正心不在,内不足而外堂堂,又有何用。由此看管理,虽制度、规章俨然有序,若不得人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均缺少“仁心”、“正心”,其管理又当如何推行,即使推行,又有何效果。所以说,从根本上说,若无道德之心,其管理便无落实之处。

三、为仁由己与志于仁

孔子奠立了“仁”的心性,就使得“仁”完全扎根于“内心”中,因此,一旦有所作为时,便只有出于“己”之正心,否则便不称为“为仁”。为仁由己,从两个方面说:一是为仁全在于自己,故不外求;二是为仁由己,故无怨无悔。仁者之事不得强求。“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8页。意思就是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我去做的事,我也不求别人去做此事。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⑤孔子虽然承认仁之事不能强加于人,并不是说仁之事不能推广。正如前面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如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或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8~79页。在孔子看来,子贡能做到的也只有“恕”,至于“仁”则未及也,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仁”是根于内心,广博无间,即使是圣人也有其不足,与上面所说于仁难且远相互印证。从中我们也看到,仁与恕也是有重大区分的。仁,天理全然;恕,禁止之谓。

孔子之所以称为仁由己,原因在于仁为正心,表现为恭、敬、惠、义。“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9页。意思是说,做到谦逊、尊敬、利民、使民依义行事,就是为仁,为仁皆出于己心。因此,凡“恭、敬、惠、义”应“依于仁”。孔子强调了仁为心之全德,故为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31页。也就是说,仁皆源于天理,出乎正心,故为仁由己,而不能外求。在这里,孔子道出了其仁学思想的全部心性特征。“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④(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94页。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也就是人的本性就是一心想着天理人道,如此,则心得其正,心正便无其他的疑惑。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也就是说,有志于道,便能得其道,得其道而不失谓之德,正心其实也就是德心,有此德心,长期守之,更有新功,故离仁不远。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就会全其心德。为仁是一种功夫,至此方可寸步不离仁、不违仁。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④总之,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在此,孔子之仁,并不只讲内而不讲外,只讲本不讲用,而是由内及外,依本而用,大小并重,主体客体兼顾。

孔子在论证仁之正心时,从天理出发,由“天”、“天道”这一客观下落到人的“内心”,认为人之正心乃天命使然。然后又从人性本身出发,从人情世故出发,论证“仁”的合理性,认为亲亲为“仁”。又由亲亲推广开来,推己及人,由此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孔子十分强调了“正心”这一仁的“根本”所在。其外在的东西如恭、敬、惠、义,甚至于礼,皆以“正心”来加以权衡,以此来分析“仁”与“不仁”。孔子思想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其对主体性原则的论证无懈可击,可以说开创了对主体性论证的先河。主体对真理的追问是主体性的本质所在,这种追问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还是实现其价值的根本途径,因此每一位思想家都在极力地追求真理。但是,问题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有无数的思想家却陷入了一种痛苦中,因为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奠基存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根”,当他们迷恋理性思辨的时候却走进了自我设定的悖论中。如笛卡儿的唯理论,在理性得到扩张的时候,主体性就落入到一种主观的境界中,从而在主体与其“根”之间缺乏一种重大的连接,不得不陷入到某种无谓的“原则”中,笛卡儿的“数学原则”就是最好的例证,最后竟通过理性推出了“上帝”的存在。这样在笛卡儿的全部理论证明中,由怀疑一切(包括上帝)出发,通过主体的理性,最终推出了上帝的存在。而在孔子看来,在论证主体性的过程中,始终应抓住一个“根”,那就是人的“正心”。简而言之,孔子仁之心性有三种意义:其一是回归到古代的素朴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仁义礼智信根源于人的“正心”,是一个“无蔽”和谐的社会。其二是将“正心”下落到民众,通过为“仁”、“克己复礼”等措施重新找回已经放出去的“正心”,使主体始终保持这一颗奠立为人的“正心”,从而达到一个“忠恕”的天下正治的局面。其三是幻想着有一个美好的社会,即“王道乐土”。我们说,孔子作为一个目的论者,所建立起来的“仁”学体系,始终在管理上贯彻着一种主体的自觉原则,也就是管理主要是依靠主体的自觉,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思想。当然,孔子在其理论的深处也特别重视教育、礼仪,使其达到“仁”所要求的“正心”这个“根”上去,这对于我们的管理科学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四、仁与不仁

孔子认为“仁”根于“正心”,在内不在外,而“仁”的表现是由“正心”加以权衡的。孔子谓“仁”人皆有之,因为“仁”来自于“天”、“天道”,而存于己之“正心”,故“仁”不能言有无,但可以言不仁。不仁,即不为仁。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48页。也就是说,好其言,善其色,极力表现自己,取悦于人,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而丧失了本心之德,很少于仁。孔子并没有绝对地说,凡是“巧言令色”皆非仁,而是用了一个“鲜”字,可见其思考的全面性与辩证性。仁与不仁,孔子往往对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61页。也就是说,作为人如果不仁,则人心亡矣,人心亡即人无正心,何以做人,其如礼乐何为,即是说礼乐也不为之用。(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61~62页。换句话说,不仁之人,何谈礼乐。在孔子看来,不仁之人,不仅不能用礼乐,也不可以与其久处约、长处乐,关键是因为不仁之人没有一个“正心”、“道德心”,与此人相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没有安全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69页。意思是说,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指穷困)必滥,久乐必淫。只有仁者则安于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深解仁的本意,故必欲得仁而不改变内在正心。②在孔子看来,由不仁体察到为仁,意在让天下人为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69页。在孔子看来,仁者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天理,对待事物皆出于公心,故好恶不以一己之私为转移,无私心故能好人,能恶人。相反,不仁者结党营私,专好与己同者,而不能好与己异者,必以亲、近、富、贵为好,而恶远、疏、贫、贱之人,不是出于正心,必不仁也。因此,孔子强调“仁”的客观性,就必然推广没有私心的好恶,不能因个人的私欲而破坏一些原则和规定。在现代管理中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就随意改变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将管理看作是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完全丧失了“正心”、“道心”、“德心”、“公心”,那么这种管理就必然导致失败。

由此看来,我们不仅为仁,而不做不仁之事,还要志于仁,即时刻不亡心存“正心”、“公心”、“直心”、“道心”、“德心”,这样虽然不能保证做事没有过失,但可以确定地说不会作恶。“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⑥⑦(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0页。意思是说,心中向仁,则为恶则无。朱子曰:“志于仁,则虽有差,不谓之恶。惟其不志于仁,是以至于有恶。此志字不可草草看。”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1~22页。从中可以看出,儒家道德人的要义在于教人一切志于仁,所以尽管有过差,但却不至于恶。在孔子看来,外在的东西始终在内在的“仁心”下,故富贵贫贱如不为仁则不得处、不得去。富贵不仁不足道,贫贱不仁不可去。故“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⑥(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0页。也就是说,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时候,都应以己“正心”作为出发点,去做符合“仁”的事情,用力为仁,则取舍便分明了。若为不仁,虽富贵不处,贫贱不去,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不离其仁。虽顷刻之间,颠沛流离之际,终不离其仁。⑦孔子既讲了志于仁,又讲了不为不仁,同时还讲了时刻不离仁,都是在强调“仁”出于正心,让人们为仁而不为恶,天下人皆为仁,皆立正心,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何愁不能实现呢?

如何做到志于仁呢?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2页。在儒家看来,志于仁,只要做到忠恕就可以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②也就是说,无论于己,于人,皆尽自己正心所为,竭尽而无余推辞。这便是仁者所为,至于是否有功、有效,那是另外一回事,只有自己将心“放正”,出于己之“正心”、“道心”、“德心”、“仁心”即可,总之一句话,“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2页。如前所述,一本即指一“正心”,用其一本一心,贯万物。不论何事,圣人只此一心应去,则万物随之应去,天道人道皆通,是谓仁也。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72~73页。意思就是说,于己于人,天道人道,其理之所以为一,乃出于一本即出于一心也。有此“正心”之一本,一以贯之。儒家讲“心”,全然不同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是说万物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归结为“心”的主观所生,此仍是向外求真。儒家所讲“心”本,重在人生实践,主张以己之内心去应万物,则心于显然分属了。而己之内心也不是主观所生,乃是“天道”落实下来的,是“天命之谓性”所规定了的。外物虽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亦是一人生,在人之内,不在人之外,故求必求于内,而不求于外,因为“天人”实则合一。如钱穆所认为的,“西方哲学则要从外面合成一大事物,或唯心,或唯物,或上帝,则宗教科学哲学,在西方实只是一个,只是向外寻求。”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3~24页。所以,西方人与物不能一以贯之,皆向外求,因此在西方,尽讲科学、讲理性,科学、理性越发展,其越会感到“无家可归”,究其原因,就在于向外求,求的越远、越深,就离家越远。讲管理也是如此,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作用,而人的作用的真正发挥,是人的自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真正的来源在于人的自觉性。事实上,道德人的人性假设与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在其根本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人,是无功无效的,即“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②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9页。然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正在于“谋其利”而“计其功”。所以说,道德人的人性假设与现代管理便出现了悖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为是事者必有其效,是亦天理之自然也。然或先计其效,而后为其事,则事虽公,而意则私。”②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9页。中国文化时时强调一个“正心”存于心中,做事也就是做人;而西方先问一个“有效”否,于是做人先问做事,虽然讲科学理性,但终与人性相去甚远。也就是说,道德人的立足点在于人,因为事是由人去做的;而西方管理的立足点在于事,而把人当作完成“事”的工具。故西方所谓的“人性”,仍然是一种完成某种事的所谓的“人性”,而并不真正关注“人”本身。

五、任重与道远

儒家主张天道、人道,强调为仁由己,但儒家也并不单纯只正己而不正人,只不过在儒家看来,正己是一己之事,做起来容易一些,而关涉于外,倒是难了许多,因为外在事物,全然不能由自己来把握,故在儒家看来,正己虽是正人的奠基,也是正人的最好方法,但是至于正人则是相当繁重的任务。所以说,儒家一旦联系到正人时,都被看作是尽了天下的重大责任,完成的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4页。意思是说,作为士不仅自己做到仁、义、礼、智、信,而且要将它弘扬光大,推广开来,若执德不弘,便自足不负责任。在这里,弘,指宽广。毅,指强忍。儒家认为,作为士,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④这就为中国士人增添了一种特有的政治责任,师道责任。作为仁人志士,不光自己成其全德,成为仁人,身体力行,还必须将此推广开来,使天下人皆能通其道理。单单自己正心就已经很艰难了,何况还要负起弘扬推广的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而非坚毅不能为也。“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4页。

一般而言,要完成一项宏大而艰巨的任务,必不能缺少勇敢和敢于牺牲的精神。但是,在儒家看来,由于其所肩负的是一种“天道”的神圣责任,处处以“正心”、“道心”、“德心”为标准,所以在处理“勇”与“仁”的关系时,时刻不忘“仁心”这个根本。任虽重,道虽远,总是有一个奠基,有一个根本在起着决定的作用。所以,在孔子看来,勇虽好,但是若缺少仁心,其勇敢也会生乱。“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②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5页。孔子强调“仁”,好勇而不疾贫,则不肯为乱;疾贫而不好勇,则不能为乱。故好勇而疾贫,才力出众,又无生养,必生乱。②因此,孔子教人为仁,虽勇且安于贫,故乱不生。知、仁、勇三德,勇必为末。正如钱穆所言,“今国人方慕西化,既教人疾贫,又教以好勇,其为危道亦可警矣。”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1页。说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所固有的矛盾。

儒家讲仁,意在平天下,故为仁由己,也不忘人。所谓不忘人,在于教人,在于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4页。时时刻刻为仁,时时刻刻身体力行,而“正心”、“修德”。然而,于仁尧舜犹病也,况其余人等,故曰“不亦重乎?”而播撒、弘扬仁德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应一生所为,并且以此为乐,“不亦远乎?”至于如何教人以“仁”,以“德”,“下学而上达”。在孔子看来,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⑤(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105页。也就是说,让庶民知道这样做的道理,而不让庶民了解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孔子的意思不是说不让庶民知道,而是圣人根本做不到让人知道的根本原因。要完全了解一些道理的根本原因,达到一种澄明的知识,是非常困难的。正如能看电视的人并不尽知道电视的原理,能驾驶飞机的人也并不尽知飞机制造的原理一样。因此,孔子在及于他人时,必言兼教,而又言不可使知,其辩证思想是非常细微的,并非有些人所讲的什么孔子的愚民政策使然。我们还必须注意一点,孔子言学,主张下学而上达。所谓下学,即是从人情世故出发,不求远,而求身边之事,故下学实为身体力行。但只求下学也有不足之处,故下学的目标便是上达。所谓上达,即是通于天道,与天为一。朱子曰:“曰下学而上达,言始也。下学而卒之上达云尔。”⑦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54页。朱子又曰:“意在言表,谓其因其言而知其意,便是下学上达。”⑦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54页。意思是说,学在于事,而及于天;学于事则在于力行,从而不骄不躁;及于天则达于理,从而不落入俗套,而专求一种做人的境界。

孔子主张学,要求多闻多见,皆欲求多,不然则孤陋寡闻,不足为学。朱子曰:“多闻择善,多见而识,须是自家本领正。”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7页。然为学不尽博文,尚有约礼。在孔子看来,学习之事,永无完结,故学不厌,教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可是有一点,即学在文,而习在行,重行是儒家博文的最终归宿。故中国学问,与其行紧密相连,观其文知其人,做学问也就是做人。而在西方则文与人关联不强。在文上,孔子所自认之莫吾犹人处,意思是与别人相差不多,关键是在行上,孔子也不以此自足。所以说,孔子教人重在于行,虽博文而行犹重。这是否说,儒家教人只重行而不重文,亦不重能呢?答案是否定的。儒家教人,如前所述,既主张博文,又重视能力,但是二者皆从属于“行”,基于“心之全德”,故在能方面,孔子并不主张多能,而强调只此一“能”,即“主于德”足矣。有此一能,方为圣人,然圣人何有不多能者。意思就是说,多能不能专一,多能不可以律人,也就是说多能,哪一能是人们应当仿效的呢?故只有一能足矣。可见,儒家在强调“心德”、“仁”的过程中,主次分明,论证有力,逻辑十分严谨。

总之,孔子所构建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了“仁”的“本心”、“道心”、“德心”、“正心”,因此,道德人是孔子整个“仁”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礼”,提出了“公”以及“义”、“智”、“信”等一系列范畴,但其根本仍然是奠基于“仁”上。朱子的一段话便很好地概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仁义礼智之性具天其心。仁虽专主于爱,而实为心体之全德。礼则专主于敬,而实为天理之节文也。人有是身,则耳目口体之间不能无私欲之累,以违于礼而害夫仁。人而不仁,则其一身莫适为主,而事物之间,颠倒错乱,无所不至矣。圣门之学,所以汲汲于求仁。而颜子之问,夫子特以克己复礼告之,盖欲其克去有己之私欲,而复于天理之本然。则本心之全德,将无不尽也。己者,人欲之私。礼者,天理之公。一心之中,二者不容并立,而其相支之间,不能以毫发。其克与不克,复与不复,如手反复,如臂屈伸,诚欲为之,其机固亦在我而已。”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1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所建构的仁学体系,即道德人性的主张,实际上所强调的就是存在己内的“正心”,而这一“正心”又是“天道”所为,己之所养。由内在之“正心”生发出来,就是“道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公心”,它不仅能够使自我成为志士仁人,而且还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大同世界”。因此,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外在的强力与限制,而在于内在的自省与自觉。以此反观现代的管理体制,似有本末倒置之嫌。

同类推荐
  • 管理者口才与演讲艺术

    管理者口才与演讲艺术

    《管理者口才与演讲艺术》简介: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交际高手,可以辩才无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人之常情。诚然,有些人是有口才天分,天生就会说话。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口才都是靠后天练习才能获得的。阅读陈墨所著的《管理者口才与演讲艺术》,从现在开始起,为锻炼口才而努力吧,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让自己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努力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 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办公室工作:案例、方法与技巧

    本书共分“秘书的素养”、“与领导相处的艺术”、“信息工作”、“调查研究”、“参谋与辅助决策”、“督查工作”、“文书工作”、“档案管理”、“会议组织”、“信访工作”、“协调工作”等十五个部分,共选取67个案例,每个案例后都有相关的评述。
  • 企业的诚信危机

    企业的诚信危机

    《企业的诚信危机》通过四个案例详尽地描述了企业犯罪、名牌坠地的过程和原因,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人的良心与良知、监管制度、消费者自我保护、举报者保护等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意义。
  • 世界500强全集

    世界500强全集

    世界500强企业选人、用人、育人的真实记录,企业管理者的科学管理依据,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实用工作手册,职场奋斗者的标准行为准则和求职应聘者的最佳指导工具。本书的特色在于将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理念、工作规范及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让你离梦想更近一步。
  •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新手入门)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新手入门)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全球经济激烈震荡,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陆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企业纷纷追求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业绩。同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改变了销售渠道的形态,这就决定了企业只有更好地依靠高科技手段,才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电话营销”应运而生,由于它依靠科技优势,而且符合现代人追求快速、方便的消费模式,再加上成本低、效益高的特性,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销售渠道的新宠,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中甚至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销售方式。
热门推荐
  • 地球上的暗黑全职者

    地球上的暗黑全职者

    只当了两年义务兵,没文凭没背景没一技之长的穷打工仔彭立,在垃圾堆旁捡到了来自宇宙中最高次元文明“洪荒域”的“游戏人生”系统手环。这枚手环由洪荒域中融合科技文明与修真文明为一体的最高研究学府“洪荒科技院”院长鸿钧及其六个学生所研发。彭立彪悍的人生就此开始。法师火系魔法地狱火加德鲁伊元素系技能极地风暴,“咳,这叫寒冰烈火掌知道不?”雷系魔法闪电术发动,“九天玄煞,化为神雷,煌煌天威,以剑引之……你猜得没错,我来自青云门。”受伤了?这是归元液(轻微治疗药剂),重伤变轻伤,轻伤直接痊愈,不贵,只要50万一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也该提上日程了。本书系爽文,保证很爽,很爽……
  • 重生之绝世魔尊

    重生之绝世魔尊

    绝世魔尊异界重生,竟然附身在了一位名叫林逍的高三学生身上。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中二废柴少年,瞬间变身为桀骜不驯、战力无敌的混世大魔王,这个世界,将会发生怎样有趣的变化?幻术、透视、心灵控制?魔道之术变化无穷,可不仅仅局限于考试作弊哦~~【我叫林逍我最屌!绝对爽文,不服来战!】
  • 霸占新妻
  • 再见孙悟空

    再见孙悟空

    大四学生重生在孙悟空身上。他还来不及去天空中翱翔,来不及去尝遍天上、人间所有美食,来不及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取经、去生活,太多太多的来不及他便消陨了!可这短暂的穿越经历,并不是毫无意义,因为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潜力!
  • exo独宠皇室宝贝之报复

    exo独宠皇室宝贝之报复

    当初叫你不要靠近我现在怕了吧哈叫你不要伤害靠近他现在后悔了吧
  • 契约主宰

    契约主宰

    左手万兽剑,右抚圣女颜。身着神源甲,内蕴虚空塔!如同彗星般崛起的绝世天才,带着一堆神兽小弟,挽狂澜于既倒,重现人类的辉煌,缔造不朽的传奇!孙焕脚踏天龙,怀抱神女,微微而笑:“我之所向,皆是辉煌!”热血升级!打脸泡妹子!尽在此书!!欢迎书友们点击,收藏,推荐!行云期待与你共同成长!
  • 天道之传

    天道之传

    何为天道,主宰命运即为天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人与妖兽之间相互残杀,人在恶魔的恐怖之下苟延残喘。继承天道之命的十三名传承者,将背负改变世界的使命。
  • 一怜幽梦

    一怜幽梦

    生于宦家的楚玉怜因生母只是一介歌姬屡遭嫡母与嫡姐的排挤,在孤独和危险中生长的她只求与心上人白头偕老,奈何天不遂人愿,带着一个怪梦意外入宫,本想潦草一生的她却被卷进一个又一个宫廷谜局……终日戴着面具的神秘乐师,冷宫中诡异的前朝妃子,端庄娴静的和亲公主,处子之身的失宠皇后,野心勃勃的吕氏一族,罄秦宫中的一片血色梅林……这一切的一切牵扯出太多爱恨情仇,这看似平静的后宫,这看似简单的棋局,这看似正常的身世……待一切尘埃落定,她是选择快意江湖,还是替他守住这片江山……“若有来生,我有机会得到你的真心吗?如果没有之前的一切,你……会爱上我吗?”“若有来生,我要掌控自己的命运,不要再身不由己。”
  • 高冷老公傲娇妻

    高冷老公傲娇妻

    他是l国的黑道老大。对所有事都胸有成竹,可唯独对她无可奈何。小时一年的相处,换来的确是一生羁绊。
  • 天行健之商业帝国

    天行健之商业帝国

    普通的少年、外星系的传承,这样的组合如何打造一个商业的帝国来改变世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