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12500000019

第19章 大雨劝农图

年老、贫、病加以师友的纷纷凋谢;祝枝山生命中的最后二三年,可以说是在痛苦、孤独里度过的。但是,在他书法创作上,却进入了另外一个高峰。

嘉靖四年七月所书《月赋》(注一),洋洋五百字的草书,于毛光禄府,酒后一气呵成,使人不禁想到张旭、怀素当年的气度。后之学者王世贞评为:

“……希哲生书法,波靡时乃能用素师铁手腕,参以双并逸趣,超千载而上之,尤可贵也。”(同注一)

这位目空一切,评诗文书画向以严苛著名的王氏,形容祝枝山那种放诞的个性和天真纵逸的书风:

“……余尝谓希哲如王谢门中佳子弟,虽偃蹇纵逸,而不使人憎,跳荡健斗,如祭将军,而有雅歌投壶风味。……”

当文徵明在毛光禄九畴府中,读到这篇用宋经笺所书的《月赋》时,忽然想起应祯师和其爱婿祝枝山间的一些往事:

李应祯为人尽管循规蹈矩,但,在书法方面,却极力主张,要有个人创意,不作古人的奴隶。

“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前已引录)文徵明永远不忘应祯师的当头棒喝。是滁州随侍父亲,学书于李师的岁月。一次,李应祯发现徵明习作中,涉及东坡笔意,立刻引来雷霆般的呵斥。

那时的文徵明,虽仅十九岁青年,但他深知老师的用意;觉得当代学者,不太讲究书道的真谛;有的没有根基,却只求新巧,有的笃信古法,则仅仅泥于规模。因此,他以四十多年心力,从浩瀚古帖中,深诣三昧,自成一家。为了开导后之学者,李应祯不惜以“奴书”那样尖锐的字眼,教人务必依据旧学,探索新源,以免固步自封。

祝枝山的性情风流倜傥,书学见解,则与岳丈的主张大异其趣;结果是岳父评女婿书法严整而少姿态,女婿则指妇翁矫枉过正,偏离了传统书学的常轨。关于前者,文徵明在祝枝山草书《月赋》跋中,作了一番客观的剖析:

“……李(应祯)楷法师欧颜,而徐(有贞、武功伯)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仆之婿也。早岁楷法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李公尝为余言,祝婿书笔严整而少姿态;盖不及见其晚年之作耳。……”(同注一)

文徵明的推论是,楷书的精谨,草书的奔放,二者相辅相成,擅于草书者,未有不擅于楷书,李公地下有知,见到枝山晚岁之作,当不会再以其“少姿态”为憾吧!

一次,祝枝山在南京顾司勋家,受托写各体书,他在后系中写:

“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来,绝不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注二)

从这段独白看来,枝山崇尚晋唐古帖,可谓其来有自。

综据祝枝山几篇评书、论书的文章,如《书述》(注三)、《奴书订》(注四)、《评书》(注五),可以归纳出他所信守不移的书道理念:

张旭、索靖、锺繇、王氏父子,已将各体书法,发挥到了极致;从历代书家,只能小变其面貌,无法更动古人的骨架,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成就,是千古不易的准则。其后,唐贤虽稍有变化,依然不失古人规模。但到了宋中叶以后,不仅大换颜面,古人风骨已十不居一。

“……千载典模,崇朝败之,何暇哂之,亦应太息流涕耳。……”

他在《书述》中,对古代书道的沦丧,表示无限的沉痛。

历述晋唐以后各朝书坛演变概况,唏嘘叹息之外,祝枝山举出一位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就是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他认为赵孟頫学书历程是“遍友历代,归宿晋唐”(《书述》),其成就也是独振国手,独步当代;中兴之功,无人堪与比拟。

“吴兴公书冠天下,以其深究六书也。”(《评书》)

“子昂妙在行草,奕奕得晋人韵度,所乏者,格力不展。……”(《评书》)盛赞赵孟頫书学成就之余,祝枝山进一步剖析这位赵王孙所以能振衰起敝的主要因素是“规”、“矩”二字:

“赵承旨如程不识将兵,号令严明,不使毫发出法度外,故动无遗失。……”(《评书》)

反观,祝枝山自幼学书,即无所不学,务求集众家之长,以晋唐法书为尊崇的标的;主张书家只能小变面貌,但必须“沿晋游唐、守而勿失”(《奴书订》);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圆不从规,拟方不按矩得乎”(《奴书订》)是他劝勉学书者的箴言。由此可见,无论赵孟頫“遍友历代,归宿晋唐”的书道历程,赵孟頫的循规蹈矩如程不识将兵,乃至赵氏的崇高成就,都是祝枝山毕生追随和遵循的标的。不幸,他所遵循的路途和他所尊崇的偶像,都受到了《奴书》说法的讥刺和挑战;提出“奴书”论的,正是赏识他、教导他、将爱女许配给他的李应祯,就更令他感到痛苦与困惑。而他论书的语调,卫道的态度,也不能不因而变得婉转而和缓:

“觚莞士有奴书之论;亦自昔兴,吾独不解此艺一道,庸讵缪执至是。……”(《奴书订》)

“亦自昔兴”,意味着此论“古已有之”,李应祯并非始作俑者,因此并非有意与尊长针锋相对。

“……自粗归精,既据妙地,少自翔异,可也。”这句接着而来的论点,显然也是为妇翁预先留下余地。但,要在另外一篇文章——《书述》的结尾,才能看到“既据妙地”者,“少自翔异,可也”的含意与呼应:

“……太仆资力故高,乃特违众,既远群从(宋人),并去根源(按,指晋唐书家楷模),或从孙枝(按,指宋中叶以后书家)翻出己性,离立筋骨,别安眉目;盖其所发奴书之论,乃其胸怀自熹也。”

类似这样,祝枝山一面在文中为岳丈预留余地,一面针砭奴书论的缪执,不止一处。例如,他在《奴书订》的尾声,为奴书论者作了个譬喻,斥此说之矛盾和荒谬:

“……学为贤人,必法渊赐,晞圣者,必师孔;违洙泗之裒曲,而曰为孔颜者‘奴贤’、‘奴圣’,可乎?”

但是,就在这篇文章的前半段,他就为李应祯留下了另一个伏笔:

“……今人但见永兴匀圆、率更劲瘠、郎邪雄沉、诚悬疆毅,与会稽分镳,而不察其为祖宗本貌,自粲如也……”

这又意味着,有根基、天资如李应祯者,有能力改变古法,创新书风,发些狂放自熹的论调,也可以谅解。只是后人不可以泥习耳聆,执其言而失其旨,盲从妄动罢了。

多灾多难的苏州,经过嘉靖二、三年连续两个凶岁之后,到了嘉靖四年,在和风细雨的吹拂下,禾苗一片油绿,人人都认为否极泰来,总算盼到了一个丰年。

七月,在祝枝山写下流传千古的《月赋》前后,人们忽然发现,已经结实累累,秋收在望的庄稼,有了枯萎的现象,而且日益严重。经枝山好友潘崇礼鉴定,是蝗灾的前兆;注定又是一个荒歉之年了。众人在恐慌、绝望之余,只好听信农业儒行的半岩处士潘崇礼劝告,用纱网盛装捕捉来的虫样,请吴县杨令奏请朝廷,减免租稅,以抒民困。然而,这也只能说是绝望中的一线希望而已。

致仕后的祝枝山,为了修筑“怀星堂”以为晚年栖身之地,已耗尽了大半积蓄和家产。前年六月,七十六岁,寡居四十余年的继母,与世长辞;丧事,复加以连年的荒歉,对不事生产的他而言,无异是雪上加霜。许多师友的凋零和远行,使六十六岁的他,更觉得孤独和岑寂。好在钱元抑致仕南旋,重度其绛帐授徒的生涯,和祝枝山偶相过从,对后者未尝不是一种慰藉。文徵明次子文嘉(休承),对父亲的知友,颇为仰慕与敬重,不时遣人到怀星堂问候。

当他听说文嘉将手勒黄庭经入石的时候,心里就愈加快慰。他生平最重黄庭经,临写无数;黄庭经,也代表他小楷的最高成就。以黄庭经刻石,使王羲之的书学,昌明于世,使他有深获我心之感:

“……迩日英俊云烝,青衫亦起,永和容彩,当由嘉靖吴州而还也乎?……”祝枝山在《与休承》(注六)信中,禁不住大加称赞。

此外,他也为好友徵明,能有如此佳儿,光大其志业,感到庆幸。而祝氏内心的欣悦及期盼之情,更跃然纸上:

“……足下家门传砚,会而通之,良胜!良胜!幸为速鸣铁;拙者老矣,邈辞中郎一揖虎贲,岂非耄耋一快哉!”(同前注)

有关流传下来的黄庭经摹本和拓本,就祝枝山眼目所见,唐临者,仅有残本。较早而完整的,有宋高宗的拓本。不过,他认为晋唐以后,写黄庭经成就最高的莫过于赵孟頫,因此,信中,他不免又把岳丈李应祯讥为奴书的赵王孙,大大的赞誉一番:

“……子昂秀出,会稽之迹,蹈武交偏,往复谆烦,小楷尤臻高第,故今人间传本,独承旨耳。……”

秋天九月,在往年正是菊黄蟹肥,登高赋诗的时候,而苏州人的心绪,却仍旧笼罩在阴霾之中;蝗灾凶岁的境況,虽经巡按监察御史朱大人以虫图、虫样驰奏朝廷,但路途遥远,一时未得旨意,地方官吏,自然无法定夺。

某日,祝枝山自阖闾子城日华里的怀星堂,往访文嘉。文嘉深知这位父执拮据的近况;自然,他也想使年迈多病的著名书家,能在停云馆帖中,留下不朽之作。美酒佳肴外,也特意设下茧丝纸和上好的笔墨,以引发他的豪兴。祝枝山果然乘兴挥毫,以行草体书《古诗十九首》。文嘉亦礼数周到的,奉以丰厚的笔润。同月,枝山又以一幅草书为报,并题于后;这些难得的晚年书迹,其后一并刻入停云馆帖中(注七)。

对于《古诗十九首》,祝枝山有着特别的偏好:

“余每爱书古诗十九首,不啻王子敬之书洛神赋。……”(注八)祝枝山在其正德十二年春所书《古诗十九首》后记写。

嘉靖五年二月,文徵明则在北京跋祝氏《古诗十九首》(注九);不过那本《古诗十九首》,书于嘉靖三年七月十六日,并非文嘉所求得者,由此亦足证祝氏爱“古诗”之笃,写“古诗”之勤。巧的是,文徵明跋祝氏所书“古诗”前后,祝枝山则在苏州为文氏所绘《潘君子大水劝农图》,作洋洋一千二百余言的记叙(注十)。

潘崇礼,号“半岩处士”,耕读于苏州城西的香山、胥口之间。潘氏雅好山水,经常策杖独行。太湖浩淼的烟波、陡峭的崖壁,洞庭山成千上万的古木,与之朝夕相对,感觉中,似乎他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

祝枝山远自二十五六岁,就与潘崇礼成为好友,文徵明于弱冠返苏定居之后,也和这位胥口隐者,结下不解之缘。

面对着大自然的无穷变幻,无论是平静晴和,或风云诡谲,乃至波涛山立,他都同样地激赏。有时在狂风怒号,湖水翻腾,雷雨交加之际,潘崇礼恍惚间感到仙老在山脚憩息,渥足晞发,向他招呼:

“潘君兮子来,共千岁以一息。”(注十一)

当他把那种突然间木号水呼竹石裂,仿佛老龙挣断了大禹铁索,拏云怒雨冲出洞穴的自然景观,和那从宇宙深处发出“共千岁以一息”的神秘呼唤,形容给文徵明听时。后者则闭门研墨,连夜以宣州兔肩毫笔挥洒出巨幅《灌木寒泉图》。

大自然以其无比的神奇变幻来启示这位山野处士。潘崇礼用言语述说他数十年来得自湖波、树浪、山鬼木客窥视号泣的感受。文徵明以鬼斧神工,泼洒一如天成的笔墨,复现自然万象。祝枝山则以生花妙笔,描述潘崇礼的人品和风骨,也写出《灌木寒泉图》的磅礴气势,成为自然、语言、绘画和文学的整体融合。

一旦大自然的搏激、回荡,造成河堤溃决,禾苗淹没,人畜漂流,乡民惕号不知所救的时候,潘崇礼也就毫不犹豫地引导乡民排水、抢修堤防、扶植未腐的秧苗,与大自然抗衡。面对着在风雨中颓丧、绝望、筋疲力尽的灾民,潘崇礼厉声遍呼:

“而等毋惮,为瘁人犹可免作馁鬼!”(同注十)

就这样,历经弘治五年、正德五年两次大水,香山、胥口一带农村,仍得少有所获,保全性命。正德五年文徵明所绘的《大雨劝农图》(注十二),就是潘氏督导童奴和乡友,冒雨保田的写照。然而转眼之间,当时四十余岁的中年,已经迈入耳顺高龄。不知何时,文氏所绘赠的《大雨劝农图》,也遗失不见了。

当因蝗灾减免十分之四租稅的诏命,颁抵吴县时候,推测当在嘉靖四年秋末冬初之际。民众于感戴天子圣明,御史、县令爱民之外,对察秧、采虫、绘图、首倡奏报朝廷,乞免租稅的潘崇礼,更加感激。一般风俗,年逾六十者,多请人写容,绘成“行乐像”,给子孙留作纪念;因此,苏州士林也一致认为委请名笔为潘崇礼写行乐图,是表达谢意与敬意的最好方式。

潘崇礼一方面觉得众意难却,一方面感到年岁荒凶,黾勉救灾,以免冻馁,谈不上什么行乐。再者,一般人家写真,不是画金紫待漏、蟒玉还乡,就是儒巾儒服,再不然便写成幅巾策藜的隐者;都不能切合他的身份、性格和风貌。在众人的催促和劝请中,潘崇礼想到了那幅遗失了的《大雨劝农图》:

“……苟无己,则盍为披蓑戴笠,勤氓捍灾之状,以寄训厉,或因以固志安土,而保吾业。……”(全注十)潘崇礼说。

此外,对于士、农的分野,他也持有不同的见解:

“……且古士农一,故无不农之士;后世不尽尔,亦大校然,有能偕者,不妨朱绂方来;吾独以素服入家庙,厥亦无怍于我衷!……”(同注十)

于是,在其子潘(和甫)进京的时候,就乞请文徵明再次绘写《大雨劝农图》,太学生蔡羽为文衍述救灾事迹;推测时间当在嘉靖四年的隆冬岁末,起码是文徵明在午门东接受腊日赐燕以后的事。

至于是图全称为《潘君子大水劝农图》,为图作记的祝枝山别有见地:

“……其行(指潘氏)极淳古,将所谓澄之不清,挠之不浊者与!知者咸以善人称之;予曰,未也,其殆所谓君子人欤,君子人也。何以言之,其人明明,则必有嘉谋,其人仁仁,则当有义勇。谋嘉而勇义,必有所树。有树曰才,才德兼有,曰君子。……”(同注十)

等到潘自北京南归,以图索枝山为记,即使行程迅速顺利,也是嘉靖五年,江南草长莺飞的暮春前后了。然而,这可能是祝枝山回归道山之前,所见、所记文徵明的最新一幅画作。

“……丹青洗出屏风叠,跳珠溅玉声锵然。谁能置我岩石间,仰面落雪水底眠,酒酣戏作五里雾,山精啸雨空中旋。呜呼!我歌兮歌始放,九江茫茫日在望。”(注十三)

嘉靖五年夏天,苏州暑热难当,城居如甑。烦蒸之中,形单影只的王宠,伏枕作《五忆歌》。开头第一首,就遐想置身于匡庐屏风叠间,仰面飞瀑,珠玉跳溅,仿佛冰雪串成的璎珞……

他形容这种靠遐想消解暑闷的方式:“……亦犹执热者之思濯乎!”(同前注)

郁闷的暑气,对缠绵病榻的祝枝山,所形成的烦闷和无聊,是可以想象的。岑寂中,许多师友、往事,一一浮现心头,仿佛对过往生命的反刍。当他沉思默想,心游物外的时候,心头的烦闷反而为之消减,像王宠作《五忆歌》那样,深情隽永的《怀知诗》,逐渐地,在枝山心灵中酝酿而成。

同类推荐
  • 儿皇帝:石敬瑭

    儿皇帝:石敬瑭

    官宝超编著的《儿皇帝——石敬瑭》为该丛书之一,介绍了儿皇帝石敬瑭传奇的一生。
  • 纳赛尔(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纳赛尔(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1918年1月15日 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平静的中下层平民居住区。他的父亲是一个邮局职员 母亲则属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方人。据说.纳赛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赛义迪血统的天性.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性情高傲 还易于激动。由于父亲的职业原因 纳赛尔一家经常搬家。
  •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是领袖还是战士?单枪匹马拯救一个国家!是圣人还是枭雄?用微笑让全世界都爱他!曼德拉作为全世界政坛最知名的文化符号,他何以让所有大国领袖都对他推崇备至?人人都爱曼德拉,他的出生背景和童年生活相比常人又有哪些不同?作为全世界的精神偶像,他是否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强人?在完美而耀眼的圣人光环下,他的个人生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缺憾?一切的一切,这本书都将为您解答!
  •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名旦:柳萍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柳萍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柳家有女初长成”、“闻道梅花圻晓风”、“花开时节漫凤城”、“满园春色关不住”等内容。
  • 王小波传

    王小波传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5岁。《王小波传》是国内外首部完整再现王小波惊艳一生的唯一传记,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社会深刻思考的文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行的人性特点,反映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热门推荐
  • 宋慈的后裔

    宋慈的后裔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本以为像颁奖典礼一样发表获奖感言,谁知道码起字来才发现就自己那水平,还是直奔主题好点。我看过很多网络小说,最爱看的是破禁果先生的《人性禁岛》,也是唯一一本买了实体书的小说,唯一一本从头到尾看了三遍的小说,在我的世界里《人性禁岛》这本书就像神一样的存在!在我的这本小说里有一些场景也是借鉴此书,当然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越破禁果先生,甚至能不能完成这本小说也是个问题,因为我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货色,不过有一点我可以保证的是,这本小说没VIP章节,因为我还不值那钱!
  • 易烊千玺之开始的对与错

    易烊千玺之开始的对与错

    废话不多说啊!自己看那个,我也是第一次编小说希望大家给我提提意见。
  • 西征随笔

    西征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意之后

    天意之后

    被天选中,是幸运之门的开启,还是不幸之路的开端?成为被天选中之人,承受了被天选中之人应该承受的血光之后,却又无辜被天所弃。师父报一线希望,带其离开,以求苟安于世,不想在以为可以躲过一劫,过上凡人一生年华岁月之时,却又遭变故。亲眼看着自己年轻徒弟的一生悲惨落幕,悲痛之下,向天啸道:穷尽毕生,逆天而行!那徒弟却是巧合之下,得以活命。然而,天意始终弄人,尝遍凄苦之后,知道一切悲惨起源竟是天意所致,消极逃避,奈何天所不容,血光之下,九天盟誓——既然天不容我,何不我来灭天!数年之后,当逆天之师与灭天之徒以敌对双方身份,再度重逢时,又该何去何从?一切的对错,悲喜交加在一起时,是逆天之后,还是顺天之时?说到底,何为天?何为天意?皆说人定胜天,人又凭何胜天?而天意之后又藏着什么?
  • 倾世丑妃:将军,这厢有礼了

    倾世丑妃:将军,这厢有礼了

    她身世迷离,貌若天仙,身逢乱世,为保清白,自毁容颜。即便如此,她也逃不开纠缠在皇帝和将军之间的命运安排。爱着将军的她,成了闻名的‘丑妃’,爱上皇帝的前一刻,她心如死灰。记得她被废妃位,下嫁将军那天,皇帝亲手将她带到将军面前。他对将军说“如果你亏待小樱,朕将不择手段让你生不如死。”将军回道:”请你放心,即便死亡,也不能阻止我带她逍遥一世,纵横四海。”小樱看着将军坚定道:”我力保清白,不惜毁颜,只为与你并肩策马,红尘相伴。”如此誓言犹在耳边,不易得来的婚礼,却成了终将分离的预言。本想放弃命运,却又被卷入更多浪潮。最终她与将军还能否终成眷?
  • 迷糊到我爱你

    迷糊到我爱你

    顾夏辰因为和妈妈吵架独自一人回国,傻傻的她却不小心被拉着走,倪毅哲二话不说把他带去了家族的宴会,可她却丑态百出,可爱迷糊,但是还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小傻妞,而他却对他的表现感到惊讶,从小到大除了爷爷根本没人能说他,那他,而我们的小夏却挑起了他的所有神经线
  • 接引花之沙华

    接引花之沙华

    她沙华{刹华}是幽暗恐怖的冥界接引者,任何一个鬼魂都有各自不同的记忆过往,而她就负责区分魂魄的三六九等并带他们入轮回...终年枯寂的生活使得沙华对追寻自由的心更加向往,在不明老者的指引下追寻一个名叫玉清道士的有缘人替自己渡劫重而获得自由,然自由之路对于沙华来说路漫漫其俢远希......
  •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文化行者郭建龙,历时四个多月踏遍中南半岛,在行走中探求东南亚五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拼凑起东南亚五国近千年的历史图景,在风景之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鲜且独特的东南亚。
  • 斧钺天地

    斧钺天地

    你有整个世界,我只是孤身一人;你能翻山倒海,我只是文弱书生;你欲谋划天地;我只想家人团聚。看一个小孩为了家人,踏上一个与高山争霸,让大河止流的无敌之路。
  • 万界玄王

    万界玄王

    天降五彩异宝,玲珑宝塔附身。修星辰战法,炼五行灵术。执掌乾坤,纵横万古。万界诸天,唯我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