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62600000031

第31章 爱唱京戏的北京人

京戏是北京人的“特色菜”。唱京戏又是许多代北京人的传统爱好。

北京早晨的公园里,可以看到许多中老年人,对着胡琴吊着嗓子,在那儿唱京戏。看他们声音亮而高,形态专注,整个速迷进去的样子,不懂的人也不由生几分羡慕。

北京的中老年人爱好这个。

自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晋京给皇上演出,京戏逐渐溶合黄梅戏,汉剧而自成一家之后,今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它成为北京人最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剧种。

如今北京的年轻人,欣赏趣味早已转移到其他的娱乐形式如“卡拉OK”上面去了。京戏在剧院演出已不多见。但在民间,在中老年这一群体中还有着很丰沃的土壤使其生存。

爱好京戏的中老年人,因不是专业唱戏者,按从前的称呼,被称之为票友。

票友的出现,在历史上已有一百多年。他们学戏唱戏以此为乐,至今不绝,说明京戏这个剧种确实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有吸引人的地方。

说起票友,得先介绍票房。票房原是八旗子弟消遣娱乐的产物。清朝道光前后一些皇亲国戚,贵族子弟,于闲暇之时,聚众学戏。这些人一般文化修养较高,喜从京剧的一些目中印证历史知识。请来教戏的一般也是当时的知名艺人。学戏需报清廷内务府批准。准后发一张执照,上印两条金龙,名叫龙票,并写明发给××票房。于是,票房这一名称由此流传下来,而在同一票房一道学唱戏的互相称为票友。渐渐又推而广之,凡业余唱戏者均称之为票友。

这一活动先从北京西城北城的八旗子弟开始,之后渐渐发展到东城南城。最初,仅三五同好者凑一起,扛着胡琴唱小段。没有锣鼓场面,更不对外张扬,纯是自娱乐。后来,一些王爷们也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学戏的内容也扩大,由学小段到整场整场地学,票友们争以会的戏多为荣,这样,票友的活动也逐渐转变到大场面上,开始唱整示的大戏。甚至在家庭内粉墨登城演出。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开始有票房接活,受邀对外演出。

待形成风气之后,有些豪门富户有了喜庆之事,如请不到的好戏班子,便常邀票友演唱。票友们也乐意前往一试身手。平时,票友们则定期聚在票房切磋技艺,过把戏瘾。

票友唱京戏在旧北京是不被梨园行家看重的,他们称票友为“丸子”(不是好肉做成的)。而票友在别人延请去唱戏时,为他们准备的酒席上也是不准有丸子的,票友最忌讳这一点。

虽如此,随京剧发展创新,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票友活动,在旧时,竟愈来愈热闹起来。全国各地,票房日渐增多,北京更是首当其冲。京戏迷遍布的北京城出现了清唱茶楼、茶社,不少机关、团体、学校也建立起诸多票房,如民国时期的电车公司、邮政局、京汉铁路局、故宫博物院、金城银行、交通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等都有票友活动。票房愈来愈从达官贵人、富商大贾的后院向着大庭广众发展,票友的成份也愈来愈平民化,似乎社会各阶层都有能唱那么几噪子的票友。

京戏在北京真是大大地普及了,可而今,京戏在剧院已不再吃香,京剧演艺界的行家们对此普扁有一种失落感,唯一令他们安慰的是,北京城的许多角落依然活跃着票友的身影。

如今北京城的票友,以中老年人居多,文化层次也较一般人高出一筹(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他们有空聚在一起走票唱戏,心态其实是和提笼架鸟的北京人一样的。当然提笼架鸟者也不乏唱曲的积极分子,这种人或许我们可称之为“多面手”呢。

票友唱戏从最本质的方面来说它的意义,便是一种高级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图的只是找个乐,其动机就像现在的青年男女唱个卡拉OK一样。在公园或者其他适合票友活动的场所,这群专心致志的唱戏者追求的是一种自我满足之感。确实,老了老了,精神上总得有些寄托,唱戏是最能满足他的心情的一种方式。

票友们在公园里津津有味地唱戏,通常的感觉是,美妙极了。这些人以如此优雅闲适、充满艺术味的方式来消闲度日,真是让人羡慕不已。很多票友就是冲着这优雅闲适和艺术味道而走票的。他们一般都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才,工作之余或退休在家没事可干,就把精力投入到这自娱而又娱而又娱人的唱戏中去。他们觉得这既合他们的身份而不似提笼架鸟之辈有一丝轻浮。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他们的个人表现欲和自我娱乐的追求。因为唱戏的悠然与情趣正好符合他们自娱的目的,而满足表现欲其实更是为了自娱。

毕竟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人活得也越来越轻松,干嘛不找找乐子?不过,他们可能不爱听人称票友,得叫戏迷。”

张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戏迷。

张先生原是个编辑,本不爱听京戏。不仅不爱听京戏,对什么戏都没兴趣。除了二十多年前,看过越剧电影《红楼梦》觉得还不错之外,他什么戏曲电影都没看过,不爱看。

退休以后,他每天去公园早。起初,他看到一帮戏迷在那儿唱,他就绕道走。但唱的人看不见了,那高亢的唱腔还紧追不舍。说也奇怪,天长日久,转移默化的,张先生还听出味儿来了。他开始往戏迷们跟前凑,听熟了回家还学着哼。慢慢哼出韵儿来了,就开始学人家吊嗓子,吊来吊去的,虽不如人家打年轻练起的,不过比初学者总要像那么回事了。到这功夫,张先生可就迷进去喽,天阴下雨去不了公园时,张先生心里就老像差着什么事,总觉得不自在。

演戏就有这么大魅力,张先生尚且如此,那班老戏迷就更不用提了。

于老先生年轻时就爱听戏。他是银行职员,老资格的经济师。从前京戏兴盛的时候,于先生上了班就找报纸看上面的剧都演哪一出,到下班回家吃了饭,老先生蹬车便住剧院赶。等戏开场锣鼓一响,于先生的骨头都快酥了。

老戏迷能带出新戏迷,于先生的大儿子才四十多岁,楞让他给带的也成了戏迷。

北京的这帮中老年戏迷们,遍布北京的各个公园,让你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京戏为什么迷住了这些中老年人?京剧有古意。

京戏的每一出,每一段,都在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中老年人,他们就是在这种伦理道德的氛围中长大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靠中国的伦理道德为支撑点,有了这个支撑点,中华方明才得延续,才得以辐射。面在现今高度商业化功利化的滚滚红尘中,传统文明大有为“高”所取代的趋势,这些中老年人公好到京剧中,到那些传的段子故事中,去体会传流。从那些唱问道的中,去感受曾经铭刻于心的那种道德氛围,去寻找一种心灵的慰籍。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个民族留下的足迹。

不是么?美国发达,但美国人没有传统。他们现在拼命寻“根”一些暴富的石油国家发达,但他们也没有传统,他们在发达前只有酋云,只有混战史而无文化。香港发达,但香港只是文化沙漠。广东,暂时发达,但广东无文化气氛,只能有些文化点缀,而广东近年明显表露出无发展后劲,只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又正是这种急功近利,冲击了中华的传统文明,使原有的伦理道德只能从戏曲中去感觉。

不能没想,一个丧失了道德传统的民族能够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二十多岁的小青年,你问他流行的东西,什么美国大片,港台歌星,他能如数家珍。你问他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件,他则大多摇头茫然无所知,更不要说那些事件所包含的意义了。你若问;读书为什么,恐怕大多都会说为升官发财。倘若你露出失望神情,他会反问你一句,不升官发财读书干什么?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这种现状让中老年人只好去当戏迷。

升官就能发财,连孩子们都懂了,传统文明就只能去戏文里找找了。这是中老年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

中国也不知是怎么了。贪官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高薪养廉不行,反腐倡廉,还是不行。大家就只好到戏文里寻精神寄托去了。一个民族,没有了道德支撑,就是富了,又能富多久,又能走多远?

但是,一种传统,一种伦理道德经不起几下冲击就垮了,就像河流的堤防,潮一来,没几下就给冲决了口,那这堤防也太不顶事了。

我们有许多传统的东西的确地实在经不起潮流的冲击。

港台文化浪潮一涌过来,我们的京剧就式微了;拜全主义大潮一涌过来,传统的道德观念堤防便崩溃了。

为了约束这大潮,使它能在我们设定的范围里流淌,政府确实花了很大力气。不过看起来成效不大。

我们立了许多法。不是法制不健全,不是没有构筑法律堤防,是防不住——执行难。

这道堤防不住,下道堤也不行,最后的底线——道德堤防,仍然被冲垮了。

我们只好重构我们的堤防。”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便是重构的发令枪声。

美国的律师抱怨在美国做律师最难,因为他们的法令法规太多了,多得让人无法想像。

中国今后大概也会这样。

重新构筑坚固堤防,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潮流太厉害了,人的欲望也太难满足了。人的整体素质也太差,乐于破坏规则的人也太多。

一部发展史,也包含着一部重建规则史。

我们不妨来看看,晚清时期飞速发展中的上海人的样子,或许能领悟些什么。

晚清时期,上海首先受近代资本主义商潮的冲击,上海人的各个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

首先,上海人进行社会的目的意义已主要不在情感方面,不是那种非功利的情感互助式的社交,而是一种功利色彩很浓的交相利活动。社交的注意力不是人本身,而是由人所体现的某种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存在,利益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感情,成为人际关系的细节,桥梁和粘合剂。只要有利可图,路人也可结为朋友,只要于利益有碍,朋友即可变成冤家。大家今天彼此合作,打得火热是因为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而明天各奔东西形同路人,是因为共同的利益已不存在了。

由于社交成了一种变相的交易,也就是改变了它原来的意义,掺进了很多虚伪成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渐渐异化为社会中角色与角色的交往。甲想结织乙,并不是因为对乙的人格品质有好感,而是看中乙所担任的角色,是想通过这个角色的职能作用来达到目的。也许甲很讨厌乙的为人,但如果是利益需要的话,甲还是很乐意去结识乙。真正的人的感情和价值已交往中被牺牲掉了。

由于社交成了人们赚钱得利的一种经营性活动,社交场就变得奢华起来,社交方式也五花八门,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顾意在社交上下大本钱,形式铺张,挥霍巨大成为一种惯例。

第二,上海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

19世纪来20世纪初,海人经历了一切跨世纪的消费革命。新的消费时尚风靡了上海滩,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洋溢在人们的消费方式中,开在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乃至人格体验上都内地居民有了明显的差异。

上海人消费规念的变化首先表现的,消费已不再被视为仅仅是一种生活资料的消耗和个人的物质享受,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被视为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财富的占有与消费,正在成为社会衡量个人事业成就与社会价值的一个主要尺度。一个人的价值,是从他所拥有的钞票来衡量,而不取决于他们的才华与成就,在这样的社会中,判断事情的逻辑是:有本事的人必定是很有钱的,而有钱的人也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是精明非凡的人,他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崇敬。因此谁能过上富贵奢华的生活,谁就有更多的资本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就能在精神上获得更多的优越感。于是,十里洋场的富老阔少们都争相通过各种手段,在各种场合下向社会炫耀自己的消费能力。商机的竞争导致了挥霍享乐方面的竟赛。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相互攀比,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价值。这样消费的质意义渐为它的精神意义所压倒。

另外,上海人在“奢”与“俭”的消费挟择上,也突破了崇尚节俭的传统消费观念,把奢华视为消费的目标。可以说,一个鼓励发财的社会,往往也要大肆宣传消费的必要。在近代上海人中间,对消费的理解已经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节检作为一种传美德已经贬值,当挥霍浪费成为一种值得炫耀的荣誉的时候,节俭便近于一种无能的表现,成为寒酸和小家子气的同义语。

上面所说的,晚清上海经历过的,我们现今也都经历了。

人情浇薄,我们身边正在发生,说不定还会发生下去,大款斗富,已经是前些年的事情。现在不是不斗,是不用斗了。不用斗便能做成交易,何必斗?

从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能否使我们感悟出,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经过这样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阶段,我们才好构筑我们的堤防,就像河流决口,必得等水退了才能重新建堤一样。

等堤防重新筑起,中老年戏迷们就不必仅只从传统曲目里找寄托了,虽然,新堤防可能同老堤防有区别,看上去不大一样。

同类推荐
  •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从14岁便开始写文的潘云贵,经过十年的成长蜕变,他对于当下的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多别样的想法和感悟,诉诸于纸上是他的行动。他说:“面对一张空白的纸页时,总像面对自己年少时那颗真实的心,我说不了谎。”《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不是心灵鸡汤,也非说教手册,近40个篇章记录着作者的青春、成长、生活的个人经验,追求清新诗意语言的同时摒弃空洞的情绪,给予人向着下一站走去的勇气,充满真情,绝非滥情。
  • 世界屋脊之书

    世界屋脊之书

    散文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是个人生活情感思想和行踪最真实的记录,它是最纪实的文体。《世界屋脊之书》就是作者在世界屋脊生活和旅行的片段,是作者在那高海拔群山中行走时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之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很少想起这些群山,正如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所说,遥远的美人不能触摸,如夜空中的星辰或如晨曦,它到达了路的尽头,越过了有限世界的门槛,进入不可逾越的区域。
  • 冯剑华文选

    冯剑华文选

    本书为冯剑华老师编辑一部文选,与为肖川老师编辑一部诗选一样,都是我莫大的荣耀。因为他们为宁夏的作家、诗人做了几十年的嫁衣,为宁夏文学的繁荣奉献了一腔的热血。
  • 这山这水这人

    这山这水这人

    采访的艰辛,写作的甘苦,发表的快慰,读者的反馈,获奖的惊喜……我们不是都曾经历过吗?借读他的作品来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机会用这种感受来感染别人,那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 迷失六度空间

    迷失六度空间

    《迷失六度空间》是“当代优秀悬疑故事作品集”系列之一。 一个刚刚出狱的惯偷死在了市博物馆的一幅山水画前,画框上有他临死前用血写下的奇怪符号。刑警队副队长司马鉴发现,曾经和被害人同一个监舍的人在出狱后全都离奇死亡!为找出系列案件之间的联系,司马鉴去监狱找7号监舍的最后一名囚犯了解情况。赶到时,监狱却突发火灾,监舍被烧毁了,最后一名囚犯也在释放后被人杀害。与此同时,司马鉴的女友发现那座监狱是由一座寺庙改建而来,而寺庙中曾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的正是七种该杀之罪。
热门推荐
  • 青春之痒

    青春之痒

    青春就像一朵花,总是带来无限惊喜,就像那年,满怀梦想的我们。年少轻狂,热血激昂!
  • 总裁追妻:豪门甜心求抱抱

    总裁追妻:豪门甜心求抱抱

    “别想用你的下半身,毁了我的下半生!“壁咚了A城首席集团的唯一继承人,她却丢下一句话。”那上半生的约定呢?“男人委屈卖萌。”作废!“因为身世,她曾被豪门拒之门外。心死之后,她凤凰涅槃。又因为身世,她一夜变身。她是气场十足的女王,扑倒八年前的男神,却不许他进家门!
  • 龙印战士

    龙印战士

    诺兰大陆上已经有数百年没有出现过龙了,有人猜测龙早已灭绝,在安逸中人类度过了数百个年头,甚至忘记了这个世界曾是被魔物统治的世界。当巨龙降临在人类的战场上时,人类才想起了这个尘封了数百年的传说。而此时,只有一个男人站了出来反抗巨龙,此人左边脸上印有一道奇异的烙印,手持齐人高的巨剑,无人知其由来,又有人说那男人脸上的烙印酷似怒吼中的龙,故称之为【龙印战士】。
  • 十五年之约

    十五年之约

    生活,总是给予人无数的打击,有人渴望像小说中的主人公,幸福而快乐,但现实总是不尽人意。她颜诺妍也是着其中之一。“人只能生活在现实中,不能活在虚幻”只有努力打造自己,才能更加完整,成为一块美玉。他与她十五年的约定。如今还能记得吗?
  • 战神爹爹别想逃

    战神爹爹别想逃

    “嫣儿,我爱你,为了你连我的命都可以不要,可我不得不离开你,对不起。”“水焉,我爱你,我也不介意你心里没有我,只要你让我陪在你身边照顾你好吗?”两个都是天界赫赫有名的战神,也是亲兄弟。却为了一女人,反目成仇
  • 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

    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远去暮然回首曾经沧桑依旧

    青春远去暮然回首曾经沧桑依旧

    SA贵族学院,迎来了一个神秘的女生,她到底是谁?她与3大校草之间又有怎样的渊源与牵绊?
  • EXO你爱我

    EXO你爱我

    因为一次偶然,让她与他们相见,一次错过,让他们时隔多年相见,听...是你的声音,我爱你,你爱我,看...是你么?我一直爱的那个你,我爱你不好比你爱我,遇见错过......
  • 兰迪的禁断之章

    兰迪的禁断之章

    .《终焉禁书录》——克瑟斯蒂亚大陆禁忌之书。书录内容自古无人敢过目,无人敢问津。只因为书录内所记载的诸神灭世禁忌——禁断之章!而同样权力、美色、财富,没有什么是拥有一章禁断之章得不到的!可本就不想毁灭世界的兰迪,只因不知为什么拥有了禁断之章中一直遗失的第一章——【始源】,无形间就成了全大陆强权们的公敌!至此,还想多活几天的兰迪,除了把《终焉禁书录》全部搬回家外,他还能怎么办!
  • 回到过去搞科技

    回到过去搞科技

    公元2015年,技术宅男王锋今年四十岁,是一个无学历无工作无女友无房无车的“五无老男人”。有一天,已过古稀之年的父母双亲因为一场车祸去世后,无依无靠的他陷入到了无限的悲恸之中,竟鬼使神差般地跳进自家小院的地窖里。突然时光倒转,让他重新回到了公元1995年二十岁的时空,他紧紧地抓住了这次让自己重新来过的机会,洗心革面,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在那个大哥大砖头移动电话盛行、笨重的台式电脑都没有普及,没有互联网概念的时代,他这个技术老宅男变成了二十岁的小伙子后,通过造手机、造电脑、造平板、造数码相机、造互联电视、开网吧、制作单机和网络游戏、做门户网站、做电子商务、做搜索引擎等等应有尽有。且看四十岁的老宅男重返二十岁的青春后,如何从1995年开始一跃成为叱咤风云的科技大佬、创造称霸全球的科技帝国!(书友群:27857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