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3000000047

第47章 眼罩与面衣发微

杨东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曾先后于1959、1960年两次在阿斯塔那墓区发掘清理均属于鞠氏高昌及初唐阶段墓葬40座,(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墓志,最早的一方是高昌和平元年(551年)墓志,出土于D303.最晚的一方唐垂拱四年(688年)墓志,出土于D304.其间,还有高昌延昌28年(588年)、显庆二年(657年)、永徽四年(653年)、龙朔二年(662年)、龙朔三年等纪年墓志。在这一段时期中的纪年文书也不少。由于各墓是聚族而葬,先后入葬有序。故从一些出土有墓志的墓推考,参证已出土的纪年文字,确知这批墓葬的时间均在高昌至初唐阶段。)。出土复面32件。王炳华先生继武伯纶先生的《唐代的复面和胡部新声》(《文物》1961年第6期)一文之后对出土面衣、眼罩实物进行了考察研究,启发良多。后来又有学者对眼罩实物的用途进行了大胆推测,颇有新意。然而,随着本人对《突厥语大词典》里的有关医药词条的分析与研究,也发现两条关于眼罩的词条,同时,在新近落成的全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见到陈列的两件眼罩实物,再结合词典释义与其他相关词条内容,以及新疆气候特点等,深感关于面衣与眼罩的研究还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

关于眼罩、面衣研究的回顾

王炳华先生继武伯纶先生的《唐代的复面和胡部新声》(《文物》1961年第6期)一文之后对出土面衣、眼罩实物进行了考察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曾先后于1959、1960年两次在阿斯塔那墓区作过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40座,出土复面32件。

从新疆博物馆现藏的几件较好标本来分析,所谓“复面”,是一种帽套式的面衣。复面的料,—般均用锦、绢(或绮),往往都是锦面、绢里。锦面成长方形,一般长20、宽14厘米左右;但也有只是一块较狭的长条锦或是用四、五块拼凑而成的小片锦,大小不一,锦色各异,颇不协调。面部用料,除锦以外,也有个别的使用染花绢。锦面四周都为接缝很宽的绢幅,显出绉折,以增加美观。里层一般都用绢,也有在锦和绢的中间填一层薄薄的丝棉。其制作方法是:顶部长幅后折,与左右边幅相接处用线缝连,成帽套状,可以整个地套在头上。在几件“复面”标本的顶部可以看到缝连的痕迹:其下端两侧,有两根较宽的丝带,以便束系于颈部。在另一些标本上,还可以见到尚未打开的结扣。绢里部分已损,不可见其全形,锦面保存完好的还很多。从实物看来,口部或眼部,都没有发现任何开洞的痕迹。对325号墓出土的“复面”作了分析(该墓无墓志,但有龙朔元年(661年)的残纸文书):其锦面长21厘米、宽17厘米、淡黄底,深蓝色显花,图案主题是一猪头,喙突出、嘴张开、牙显露,眼圆睁,两耳分垂于侧,四周绕以大联珠环纹。锦面四周附绮,为深紫色,暗纹显花,作并列的小花团图案,绮幅宽12厘米,成绉折状。白绢作里,绢里已损坏,原来尺寸不明。但顶部可见缝连的痕迹,下端束带尚存。在绢带结扣处及绢里的其他一些部分,还附着死者的头发。从这些情况,可以充分想见“复面”的形式确为帽套状。

其中特别值得着重介绍的是322号墓出土的“复面”材料。322号墓(无墓志,但出土有麟德二年(665年)的残纸文书)为三人合葬墓,出土复面三件(可见,无分男女,都用复面),皆锦面绢里。值得介绍的是这三件“复面”均附有一种眼罩。从一件保存完整的眼罩标本来看,为铅质,极薄,厚约0.5毫米。用锦片滚边。长14.5厘米、眼部宽4.5厘米,鼻梁部分宽3.5厘米(均连边)。当眼球部位用针刺小孔,两边均有十九孔,分布成圆形。可惜这副眼罩与“复面”的关系已不清楚,原来清理时亦未注意到这一现象。另两件“复面”所附之眼罩,均已残碎,但其滚边的锦,仍和复面连在一起,是用针线将罩缝连在绢里相当眼的部位,锦面则复其上。这种眼罩和复面的关系,为进一步推测复面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通过实物和有关文献材料,王炳华先生得出如下看法:

1.所谓“复面”,当时人们通用的称呼应是“面衣”。这从武伯纶先生所引材料中就可充分说明。至于死者用面衣的葬俗,也诚如武伯纶先生所论:“秦汉以前已经有了。”《仪礼·士丧礼》所谈的“布巾”与“掩”应该就是面衣一类的东西,一般身份的人用面衣是不能开口的。至于“瞑目”,应该和“布巾”等又稍有不同。《仪礼义疏》中的有关材料如下:

“布巾、环幅不凿。[正义]郑氏康成曰:‘环幅,广袤等也。不凿者,士之子亲含,反其巾而已;大夫以上,宾为之含,当口凿之,嫌有恶’贾疏:《杂记》‘凿巾以饭,公羊贾为之也’;注云,记士失礼所由始。盖士亲饭必发其巾;饭古嫌有恶,故凿之,士则不凿也”。

可见,凿与不凿(在口部开不开洞),主要是视社会身份不同而规定的,大夫以上可以凿洞。而士,“亲饭必发其巾”,不应当凿口的。公羊贾破例凿了口,是失了礼教。而从“布巾”在脸上的部位、作用、凿与不凿的差别看,唐代的“面衣”,正是应该与它相类似的。关于“掩”,《仪礼义疏》记述是:“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正义]郑氏康成曰:‘掩,裹首也。析其末,为将结于颐下,又还结于项中。’[案]练帛,练孰之帛。用掩者,不冠故也。下言瞑目,则掩自额以上可知。”“布巾”是上复于面,“掩”则是一种“裹首”,和现在见到的面衣情况是类似的。

而“瞑目”,则和“布巾”与“掩”更有所不同,它虽也起到了“复面”的作用,但着眼点是在于“目”。王炳义先生认为322号墓中与面衣共出的所谓眼罩,实际上就是这种“瞑目”一类葬俗的表现。根据面衣、眼罩等多方面的材料,结合《仪礼》上有关“布巾”、“掩”、“瞑目”等记述,很明确的反映,新疆吐鲁番地区在唐代前后与中原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是广泛而深刻的。葬俗种种,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有力的说明了中原文化在这里的影响深刻。

2.古代的礼制,可以因为习惯势力的作用而在其后的历史年代里继续表现其力量;但礼制终是植根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它要得到长久的生命力,终还得要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作支持。面衣等等葬俗,大概也就是当时冠服制度在死人身上的表现。这方面,还有不少史料可鉴。《事物纪原》载:“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他色为四带垂于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按《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女弟昭仪上襚三十五条,有金花紫罗面衣。’则汉已有面衣也。”关于面衣的记述还见于《晋书·惠帝纪》中,“帝……行次新安,寒甚,……尚书高光进面衣”,则面衣又有避风驱寒的作用了。而且,男子一样可穿,并不仅限于女子。更直接能启发我们认识这批高昌墓葬中出土面衣的作用的是关于玄奘西去印度求经路过高昌时的一段记述。玄奘路过高昌,极得鞠文泰的礼遇,临别,鞠文泰除给他致书西突厥请求帮助外,并为他周到的准备了足够的旅途用品,“制袈裟三十套,以为西方寒冷,又造面衣、手套、靴袜等……”,以助其远行。看来,在中亚广大地区长途跋涉,跨沙漠戈壁,越雪山冰岭,面衣、手套、靴袜等防风避寒用品,是极其必要的。从这类有关面衣的记述中,我们不仅能想到这批出土面衣的具体作用,而且还能看到这种葬俗也正是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

3.锦、绢等丝织物,就有关历史记载看,从汉代至唐代,在新疆及中亚广大地区都是比较珍贵的。能享用锦绢的一般都是官僚贵族,普通民众,只能是衣服褐。即就是统治阶层,要得到方尺锦片,也是很不容易的。为了撑持门面,即使得不到完整的锦幅,也七拼八凑地用小块碎料拼出一片锦料面衣。这说明当时锦绢的珍贵。至于—些锦面上的装饰图案,别具一种风格。尤其是那引人注意的猪头装饰图案,曾在中亚地区很流行,它们是研究我国和中亚广大地区文化交流的极好材料。

向达先生的“面衣别解”一文,除认同上述研究外,更强调了面衣在唐代已有记载以及人们生活所备的实用意义。文引唐沙门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载玄奘法师到高昌后,由此西行,高昌王鞠文泰为法师打点盘缠,制备行装,计有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又说,“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因为法师西行,要逾越雪山,故造面衣、手衣等,作为御寒之具。手衣当和今天的手套相似。这里的面衣,虽和死人复面所用的布名称相同,但此为生人所用以御寒者,其材料、形式,当与死人复面之布大有不同。西域地方备冬季旅行用的保护手、足、头面之具,如手衣、面衣之类。

更有学者认为眼罩即风镜的前身。因为眼睛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感觉器官,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新疆气候干旱、少雨多风,风沙是眼睛最大的敌人。无论居家、远行,只要出门就会受到风沙的威胁。特别是吐鲁番北面的百里风区和西面的二十里风区,古称黑风川,又名风戈壁,风沙频仍,为祸极烈。“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为了对付风灾,保护双眼,世代生活在吐鲁番的汉族古人,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发明了一种防御风沙的特制眼镜,考古上称为“眼罩”,实际上就是古代的风镜。因为那时还没有玻璃,没有透明的镜片,只好用两块不透明的铜片来代替。而罩上铜片,一片黑暗,所以在铜片上正对眼珠的部位钻成许多针尖大的小孔,使它既可遮挡风沙又不太影响视线,可称今天风镜的前身。

综合上述研究,可概括为:武伯纶先生论证,死者用面衣的葬俗,“秦汉以前已经有了”。而古代葬俗礼仪的面巾又有“布巾”、“掩”和“瞑目”之别。“布巾”是上复于面,“掩”是一种“裹首”,都重在起“复面”的作用。而“瞑目”的着眼点却重在于“目”。王炳华先生相继考察了新疆1959、1960年两次在阿斯塔那墓区发掘清理的,属鞠氏高昌及初唐阶段40座墓葬出土32件“复面”的实物。认为“复面”为一种帽套式的面衣,往往都是锦面、绢里,也有的在锦和绢之间填一层薄薄的丝棉。特别是男女三人合葬的322号墓,出土的三件复面,既无分男女,都用复面,而且复面上均附有一种眼罩。眼罩为极薄的金属制成,并用锦片滚边。当眼球部位钻有十九个细孔,眼罩滚边的锦,用针线缝连在绢里相当眼的部位。王炳华先生进而认为,322号墓中与面衣共出的眼罩,就是前述“瞑目”一类葬俗的表现。而葬俗种种,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些映象。葬俗礼制终还得要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作支持。面衣等等葬俗,大概就是当时冠服制度在亡者身上的表现。还结合文献分析了这批出土面衣“避风驱寒”的具体作用,强调“葬俗也正是现实生活的具体写照”。

柳用能先生更进而认为:为了对付风灾,保护双眼,生活在吐鲁番的“汉族古人”,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发明了一种防御风沙的特制眼镜,考古上称为眼罩,实际上就是古代的风镜,今天风镜的前身。

《突厥语大词典》中关于眼罩的词条

在第一卷中有如下两段关于眼罩的词条释义:

卷一,504页1 z1uk眼罩。用马尾编织的一种网。眼睛疼痛或怕光刺眼睛时而罩在眼睛上。

卷一,553页1 zu1duruk眼罩。以马鬃编织成稀疏的网子,患眼疾或日光耀眼时戴在眼上。这也可叫作“k z1uk”。

从上述的词条释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概念:首先,这种眼罩的材质,是用马鬃或马尾编织而成的,大小应该是适合遮罩住双眼而长宽适宜的长条形或类似现在眼镜形状的编织品;其次,这种眼罩的功用就是,为了部分遮挡过分耀眼的强烈日光光线,以免其对眼睛的刺激和伤害,或者应用于因患眼疾,而畏光羞明、惧见光亮之时,借以减少普通光线的亮度,使入眼光线的亮度柔和适中,以利病眼休息康复。

两种眼罩的对比及其历史遗存可能性的分析

若将用马鬃或马尾编织的眼罩,和前述金属制的眼罩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其使用方法,都是戴在眼睛上作护眼之用;而不同的就是所用材质的大相径庭。也正因为所用材质的巨大差异,才使那个更为古老精贵的薄铜质眼罩,在随着主人地下千年沉寂之后,得以重见天日。而以马鬃与马尾编织的,因材质普通必能普遍作为日用品使用的眼罩,却仅仅是以“词汇”这一文字形式,留载于这本伟大的著作中,更没有从考古发掘的任何实物中得到丝毫的信息。也可以说,当时那种可能普遍使用的,由马鬃马尾编织的眼罩,由于所用材质的缘故,难以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存下来,就轻易地灭失了,以致毫无实物遗迹可考。

从另外的角度看来,由于能享用锦绢等高级丝织物的,一般都是官僚显贵阶层,即就他们而言,在当时的西域,“得到方尺锦片,也是很不容易的”。何况能启用更精贵的金属眼罩,且于这眼罩周围更“用锦片滚边”。这必然是那些当时显赫的王族或达官显贵,他们的这种物品,必然奇珍、奇稀,对世人而言极其罕见。尽管极其稀少,但因其材质坚固耐蚀,更由于它们在地下陪侍墓主,方得以存留至今。一朝出土,才能供我们今天瞻赏与研究;那种可普及而平民化的鬃尾制眼罩,恐怕虽在当时应用广泛且必物美价廉,但却经不住千年历史时光洪流的销蚀荡涤,而无一复存了。幸好,有麻赫穆德的巨著,给我们留下了关于眼罩的具体用途的宝贵文字史料。

那么,这个有着不同形制与材质的眼罩,到底有什么用途?而且还可能曾被普遍使用呢?虽然,前述几位先生都有高论发表,都极有见地。但是,余以为还有重要的功能尚未揭示清楚。不过,要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我们应该先从当时当地的气候与环境说起。

当地气候特征——严寒、风烈、雪漫天

从唐代诗人岑参回久在西域任上的诗作里,就可见当地风雪严寒的景况。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西域的风雪严寒,在这些诗作中逼真地跃然纸上。尽管近世来,整个北半球气温变暖,雪线上移,就历史气候的角度看,当前处于暖期阶段。现在的风雪严寒较之古代,已远不如前,但仍然具有风、雪、严寒的特征。由此即可推断古代的状况。

古代雪灾严寒的记录唐开成五年(840年),《新唐书》载“高昌(吐鲁番)伊吾(哈密)粮歉收,冬寒人畜死亡”;永隆元年(939年)后晋天福四年《资治通鉴》记“会饥疫,大雪,羊马多死,回鹘遂衰”。1963年新疆民族研究所撰《维吾尔族简志合编》中,引述这时的灾害及在经济政治上影响的深远性时,曾阐述“连续几年的风雪灾害和疾疫,严重地破坏了回鹘社会经济,加速回鹘政权的崩溃”。由此看出这一时期风雪灾害的严重性。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西游录注》“……己卯年,大举西伐,道过金山(阿尔金山)时方盛夏,雪凝冰积,断冰为道”。

现代气候特征仍是干旱少雨、风沙、雪大、严寒。

干旱降水量本就十分稀少,还多以降雪代之。现在新疆绝大多数(76%)地方,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其中近半数(46%)在100毫米以下。而降水量的1/3至80%以上,又是由降雪而来。

沙尘暴风多干旱,致遮天蔽日的沙尘暴相当频仍,沙尘暴天数在新疆许多地方,年平均达38天左右,最多年份达53天。

积雪日数长年平均积雪日数,多为90~185天之间,多数在100天左右。积雪5厘米以上的稳定积雪期,有长达3个月左右甚至4个月以上者。

雪对日光的极大反射率新疆反射率的年分布,在山区永久积雪线以上达70%,中山带和低山带,由于季节性积雪,反射率年平均值也达35%~140%。根据新疆实际观测,雪面对日光反射率,新雪的反射率一般在70%~90%之间,伊犁曾观测到新雪反射率可达96%~97%的极值。由此可知,射入雪面的辐射能量几乎全被反射了。旧雪的反射率一般也在40%~70%之间。隆冬(12月、1月)新雪最大值90%~97%;冬季旧雪(一般平均和最大值)40%~85%;冬季干硬的雪40%-85%;吹雪后的雪50%~80%;新雪吹雪后的雪65%~85%。

新疆的寒冷季节是相当漫长,因此,降雪和积雪期也都相当长。加之,新疆云量稀少,日照丰富,又是三山加两盆的地形,日光的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量本来就大。那么,在漫长的寒冷季节里,生活劳作在一望无际茫茫雪野中,极目所至,唯余刺目耀眼的经雪反射而加强甚至加倍了的雪光与阳光。雪盲一症要不频发,就难以想象了。

雪盲雪盲一词载于第二卷《突厥语大词典》:

卷2,114页karIktI雪盲。rkzi karIktI人的眼睛变成雪盲了(karIkar-kaIkmak)。这个词若源于“雪”一词,其动词为“karIktI,就属于残缺动词之章;若源于“瞳仁”之意的“karak”,这个动词就属于刚性动词之章(karIkar-karmak)。由此可见,当时已经知道因雪致盲的雪盲一症了。

现代科学已认识到,雪盲是因为太阳光线直接照射、雪地对阳光反射造成的散漫照射、或两者合并作用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暂时性甚或永久性的视力丧失的眼部疾病。雪盲也即是人眼的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后,多呈现临时性失明的一种疾病。一般休息数天后,视力会自己恢复。得过雪盲的人,不注意会再次发生雪盲。再次雪盲症状会更严重,多次雪盲逐渐使视力衰弱,引起长期眼疾,严重时招致永久失明。雪面对阳光的反射率甚高,长久在雪地活动,而未带眼睛保护镜,就很容易造成雪盲。

如前所述,造成雪盲的原因是因为双眼暴露在雪光中,没有墨镜之类保护的眼角膜及视网膜,就很容易受伤。因为无论是否有阳光照射,雪地的反光都非常强烈,若是艳阳天在雪地中活动,在数小时之内即可造成严重的雪盲。雪盲的症状还有眼睛剧烈疼痛,眼睛感觉好像充满沙粒,眼睛发红,经常流泪,对光线十分敏感,甚至很难张开眼睛等。这些症状,有如电焊工的电光性眼炎那样的角膜炎症。若已致盲,不论其久暂,就已是视网膜不同程度的受损了。

前已述及,雪对阳光的反射率很高,新雪吹雪后的雪65%~85%,新雪反射率一般都在70%~90%之间,伊犁曾观测到新雪反射率达96%~97%的极值。由此可知,射到雪面的辐射能量几乎全被反射了。换句话说,太阳辐射的95%以上被雪面重新反射出去了。这时候的雪面,光亮程度几乎要接近太阳光,人的角膜与视网膜,在不加保护的情况下,何以经受得住这样强光的刺激而不受损伤呢?在南极辽阔无垠的雪原上,有些地方的积雪表面,微微下洼,形成好像探照灯的凹面反射镜那样的极其巨大的凹面。在这样的地方,人若到了类近聚焦点之处,就有可能出现强烈的“白光”而造成灾难性事故。出现白光的雪面,当然要比普通雪面所反射的阳光更集中更强烈了。在一般情况下,雪面并不像镜子那样直接把太阳光平直反射到人的眼睛里,而是通过雪面的无数散射刺激眼睛的。人眼在较长时间受到这种散射光的刺激后,也会得雪盲症。因此,有时候即使是在阴天,不戴墨镜在积雪地上活动久了的人,眼睛也会暂时失明。

面衣、眼罩是对抗严寒、风沙与雪盲的产物

1.葬仪中的面衣与眼罩,应是当时现实生活用品的映照。本人完全赞同王炳华先生关于“葬俗种种,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葬俗礼制终还得要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作支持”的意见。因而,认为从墓葬发掘出的面衣与眼罩,应该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中的实用物品的反映。

2.面衣用于御风防寒。它的里、面之间夹有薄层丝绵,做成帽套形并套穿在头上。史籍中也可见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唐玄奘取经途经高昌时,极得鞠文泰的礼遇,临别,“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以御寒。“又有面衣……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事物纪原》)。“赵飞燕为皇后,女弟昭仪上襚三十五条,有金花紫罗面衣”(《西京杂记》)。“帝……行次新安,寒甚,……尚书高光进面衣”(《晋书·惠帝纪》)。据此,可以断言,面衣确系现实生活中为避风驱寒的日用品。那么,能进一步设想,今日的口罩,和当初的面衣会否存有某些迹原与传承关系。

3.眼罩集今日风镜和墨镜功能于一身,是风镜和太阳镜的共同前身。

从现实生活需要看,当地自古到今都干旱少雨、风沙大、沙尘暴多,这一著名的气候特点,使人们需要一种防风沙眯眼的护目用品。同时,当地雪大、雪厚、积雪期长,寒冷漫长的冬季里,无际的雪野一片茫茫。积雪对阳光的反射率又那么强,遮挡刺目耀眼的雪光反射的刺激,也是强烈的现实需要。即现实生活需要防风沙护眼,以及减少强烈光线刺眼(客观上起到防止雪盲作用)的用品。

从墓葬出土的缝连在面衣上的铜质眼罩,当有其“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作支持”,那应该就是实用性。已有学者认为它就是“风镜”的前身。本人赞同这一观点,但进而认为,这种钻有多个小孔的铜质眼罩,也能起到遮挡大部分过强光线对眼睛的刺激作用,实际上就相当于今天墨镜或称太阳镜的作用。类似小孔成像原理,通过眼罩上的少数小孔,就可清晰的看见小孔外的景象,但却屏蔽了过多过强的光线,免其进入眼内,也就是减少了可能进入眼睛的强光的光通量,即墨镜的原理和作用。

《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载的眼罩,是用“马鬃”“马尾”“编织成的网”。而且,明确其用途是“眼睛疼痛或怕光刺眼睛时而罩在眼睛上”和“患眼疾或日光耀眼时戴在眼上”。“怕光刺眼睛时”和“日光耀眼时”戴它,显然,它起到的是遮挡部分光线的作用,也即墨镜样的作用。那么,“眼睛疼痛”和“患眼疾”时戴它,能起什么作用呢?原来,大部分眼疾都有“畏光羞明”,即惧怕光线的症状。不论是严重的沙眼、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软化症,还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或是眼的物理、化学性外伤以及眼结膜、角膜的异物,全都有“畏光羞明”的表现。

显然,它和现在人们患眼疾时也常佩戴墨镜是同一原理与作用。同理,这种网状眼罩减弱入眼光线强度的作用,也当有减少发生雪盲的作用。此外,虽然《突厥语大词典》中未述及,这种“网”状眼罩,它是否也有防遮沙尘的护眼作用。但本人认为,它同样有这种作用,犹如过去从事石灰、烧碱、砂石操作的工人,佩戴金属细网状护眼罩,以阻止沙尘、粉末眯眼的作用一样。

总之,铜质细孔眼罩,既有遮挡风沙的作用,也有减弱强光刺目的作用。虽然,它仅见于古代墓葬里,但可肯定它曾经是当时的日常实用之物。马尾类网状眼罩,虽不见实物,仅见于文字记载,并表明其“日光耀眼”和“患眼疾”时佩戴,功若墨镜已不言而喻。唯其防遮沙尘的作用,虽无文字记载,也是不能否定的。这种网状眼罩,较之铜质眼罩,必因价廉易得而曾广泛使用,但却因材质之差,使后者未经得起历史时光的销蚀,而竟无实物留存。然而,这两者,当时都起到墨镜与风镜的作用。

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收藏的2个眼罩(2005年10月作者摄于新疆)

同类推荐
  •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本书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展述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在那已然褪色的画卷中,将纷乱交错,遥不可及的人与事呈现出来,虽然不尽详述,但也可从中追寻到历史曾经的蛛丝马迹,在未来的方向中偶尔回首过去的沧海桑田。
  • 笑指江山

    笑指江山

    当自由之身得到侵犯,当从人变奴那种心酸,当举目无亲成为事实,魏子归还能不能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与三寸不烂之舌,在这个陌生且充满危机的世界里生存下去!?
  • 帝国春秋近黄昏

    帝国春秋近黄昏

    一战前夕的奥匈帝国,已近黄昏,争霸已成春秋大梦,虚无的繁盛背后,是种种忧患。一个遥远东方的宅男或者说是旅(流)行(浪)者,无意间闯入貌似平行位面的世界,成为一个没落小贵族,且看穿越架空人士如何苟全性命于乱世,如何渐渐崛起,最后又能否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为病入膏肓的奥匈帝国求得一线生机。
  • 十月生辰石

    十月生辰石

    生辰石,秦年初现,始皇得之。据传始皇将之铸成钥匙八具,命名十月。然大成之日,八把钥匙诡异消失,下落不明。嬴政遂派方士徐福出海找寻,其后徐福亦不知所踪,而后不了了之。沧海桑田,逾两千余年,钥匙重现人间。消息出,天下人趋之若鹜……
  • 归来无玥

    归来无玥

    十四年前的一场浩劫让她举家罹难,十四年后她素手纤衣归来,只为给那个风流潇洒的皇子解毒,然而这一次入京,却让她意外地卷入皇子之争,耳后世族倾轧,强敌压境,宫廷政变,波谲云诡......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却又水到渠成,幕后是一支什么样的手在拨云弄月,搅动风云,让沉寂已久的大桓朝堂掀起巨浪,让平静多年的三国硝烟再起.....一切等你来揭晓......(澍荷查了多少资料,画了好些地图,翻了不少史书,才写得倚云,以东晋为蓝本的架空小说,绝对越看越有味道,当然你也可以跟澍荷探讨下攻城掠地的法子,没准能用上哦)
热门推荐
  • 我的世界之明月的兴起

    我的世界之明月的兴起

    我的世界的奇遇记,MC迷必看,穿越小说迷必看。
  • 千金小姐穿越记:小小丫环闹翻天

    千金小姐穿越记:小小丫环闹翻天

    她,顾云络,反应迟钝但心地善良,是妈妈的宝贝心肝却意外穿越,她是王爷的王妃亦是皇上的皇后,也是南赫国的女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只希望能与自己心爱的人长相守。他,赫连天,冷酷无情,一个高高在上的王爷却愿为她屈膝,牺牲,甚至抛弃王位与其私奔!他,千古一帝,把自己心爱的女子送走后而又抢回来,留在自己的身边且封后,但那女子并不爱他,他为她所做的一切,她并不稀罕!颜兰读书会①:72665845;颜兰读书会②:109707720;颜兰读书会③:126643425;颜兰读书会④:129299385;颜兰读书会⑤:129298971;颜兰读书会⑥:61641449;
  • 农民直播系统

    农民直播系统

    看我直播种地,超爆火;为啥嘞,健康奇特涨知识。纷纷刷屏抢购,就不卖;为啥嘞,一介凡人没资格。“老五你别拽,出门带墨镜。”“艹,凡人,打我呀!”……【我是赵老五,最牛大地主,白天干农活,晚上撩主播;因为胆子大,从不怕打架,谁要敢惹我,等于在玩火。定个小目标,娶个明星当老婆】
  • EXO之叱咤风云

    EXO之叱咤风云

    谁的青春没有淤青谁的伤心能不留胎记谁的一见钟情能不刻苦铭心谁能任性不认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中谁都不会给予你同情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而停下脚步但请相信在某个角落一定会有鲜为人知的美
  • 吟游清风

    吟游清风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诗歌美酒常相伴,逍遥自在似神仙。
  • 寻常禅

    寻常禅

    本书从现实社会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扰出发,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佛学的理念来提出适合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对策,帮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 不正常的人

    不正常的人

    一个科学家的自私,造就了现在这个扭曲的时间,全部是死去的人们在行走。
  • TFBoys之桃树下的梦

    TFBoys之桃树下的梦

    他们,是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星,享受着呐喊尖叫她们,是人群中毫不起眼的人,仰望着心中的梦当有一天,他们与她们相遇男孩遇见粉丝女孩遇见梦想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敬请期待!
  • 华娱万岁

    华娱万岁

    因为懒惰过,所以知道努力的可贵。1996年的宝岛,扑街网络写手池翰林重生成了一名高一学生,他可以铸就怎样的传奇?《第一次亲密接触》(网恋、绝症),《神啊,请给我多一点时间》(追星、操粉),《魔女的条件》(师生恋),《一公升的眼泪》……
  • 殇映雪

    殇映雪

    在一片充满魔法,鬼怪,法师的大陆——格漫斯特里,由于一次名为『神的制裁』的巨大陨石灾难,引发了一场人类魔法师与鬼神的持续了三个世纪的『圣』的战争,最后,以人类的胜利落下了帷幕,人类组建了自己的国家,运用魔法等级制对世界进行统治~~后来,一场诅咒瘟疫悄无声息蔓延开来,于此同时,一个名叫【泣刃】,身受诅咒的少年,一个少女的羁绊,陷入一场残酷的生存游戏中,至此,命运的齿轮开始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