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1500000013

第13章 二、削藩风波

刘启即位,即为景帝。吴王的反心渐萌。

景帝是吴王的杀子仇人,吴王那积蓄多年的怨气,一下迸发出来。再加上晁错辅佐景帝所实施的削藩之策,也直接威胁到吴王及其他诸侯的切身利益,他便找到了这个蛊惑人心的借口。

晁错为颍川人,初习刑名之学,继通文学。文帝时,入官太常掌故,曾奉派至济南,向老儒伏生学习《尚书》。伏生名胜,曾为秦朝博士,当时在济南以《尚书》教授齐鲁诸生。晁错受业时,伏生已年衰齿落,连话都说不清,再加上颍川与济南的方言不通。亏得伏生有一女儿,名叫羲娥,夙秉父传,颇通《尚书》大意。当伏生讲授时,羲娥立在父侧,依着父言,逐句转译,晁错才算领悟了经义大纲。剩下两三处未能体会的,只好出以己意,曲为引申。晁错所习战国申商刑名之学,长于进取。所学今文《尚书》,不津津于章句之学,而为通变之说。与叔孙通等大而无当的腐儒不同,最切合于解决汉初社会的各种实际问题。《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此下所述晁错事,并见此传。

肄业后,晁错进为太子舍人,转授太子家令。太子刘启非常欣赏他的才辩,格外优待,号为“智囊”。他观察时世,对症下药,积极建言,毫无顾忌,对解决当时的内忧外患,起了积极的作用。中行说投靠匈奴后,诱惑匈奴国主稽粥单于入寇,屡为边患。文帝致书匈奴,责他负约失信,稽粥也置之不理。边境戍军顾东失西,境内兵民交困。晁错遂上《言兵事书》数千言,详细论述了解决匈奴之患,必须注意得地形、卒服习和器用利三事,文帝阅后大为称赏,赐书褒答。针对边境地广人稀的现状,晁错又上《守边劝农疏》,主张募民出居塞下,令民纳粟入官,接济边饷。文帝多半采用,颇有成效,晁错遂擢任中大夫,一时名声大震。

景帝即位后,因为晁错是他为太子时的旧属,自然得蒙主宠,超拜内史。晁错屡参谋议,每有献纳,景帝无不听从。朝廷一切法令,无不变更。对此,朝内九卿多半侧目,就是丞相申屠嘉,也嫉视如仇,恨不得将晁错除去。晁错却不顾众怨,依然我行我素。

晁错居官的内史署舍,正在太上皇庙旁。由署舍东门出入,要走上城内大道,必须绕过庙外矮墙,颇为不便。晁错未曾奏闻,便给署舍开一角门,穿过矮墙,筑成直道。申屠嘉闻得此事,即令府史缮起奏章,弹劾晁错蔑视太上皇,应以大不敬论,按律加诛。晁错听到风声,也不免大惊失色,景帝准许他随时白事,他便慌忙乘夜入宫,叩阍进见。景帝见他夤夜进宫,还以为有什么意外变故,听说是为开门事件,便笑着说:“这有何妨?尽管照办便了。”晁错得了此言,仿佛得了大赦一般,当即叩首告退。

申屠嘉满以为抓住了晁错的把柄。第二天黎明,他便怀着奏章入朝面递,好教景帝及时发落晁错。谁知景帝阅罢奏章,只是淡淡说道:“晁错因署门不便,另辟角门,只穿过太上皇庙的外墙,与庙无损,不足为罪。况且这是朕使他为此,丞相不要多心。”申屠嘉大出意外,只好顿首谢过,起身退归。回到相府,顿足长叹道:“我悔不先斩晁错,再上奏章,乃为他所卖,可恨可恨!”说着,竟吐出一口血痰。此后日日呕血,服药也不见效,竟至毕命。景帝闻报,总算遣人赐赙,予谥曰“节”。顺便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晁错为御史大夫。

晁错接连升迁,更得景帝信任,便想着手解除诸侯对中央王朝的威胁。景帝当时已经注意到诸侯割地拥兵的现状。其中,齐国七十余城,楚国四十余城,吴国五十余城,仅三国所占,已半有天下。若不限制,必成尾大不掉。晁错便与景帝商议,逐渐削减诸侯王的土地,首先从吴国入手。他在议案中说到,吴王前因太子之隙,已有不臣之举,今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潜谋作乱。“今削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则反迟,祸大”。

应该说,晁错此议并非“疏阔”之论,其中对诸侯王潜在威胁的分析是深刻的,所提出的策略亦“皆凿凿可行”梁·任昉:《文章缘起》,陈懋仁注,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所以鲁迅称之为“深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景帝便让公卿复议朝堂。由于事关重大,大众一时默然。独有魏其侯窦婴,力言不可。景帝虽然同意晁错的主张,但想到诸侯当时毕竟未反,若操之过急,一旦激起大乱,将很难收拾,便将晁错的议案暂行搁起。

景帝三年(前154)冬十月,由于窦婴强谏景帝将来传位于梁王刘武的戏言,得罪了窦太后而被除去门籍,晁错又提出原议,劝景帝速削诸王,毋再稽迟。议尚未决,适逢楚王刘戊入朝。晁错于是又拿楚王开刀,说他生性渔色,当薄太后丧葬时,仍然在后宫倚翠偎红,纵然宣淫,依律当加死罪,请景帝明正典刑。景帝却不忍从严,只削夺了楚王的东海郡,仍令回国。

晁错既得削楚,便抓住赵王刘遂的某些过失,削去了他的常山郡。又弹劾胶西王刘昂私下卖爵,削去六县。晁错连削三国,一时安然无忌,就想趁势削吴。忽然,一个苍头白发的老者踵门直入,指着他颤声而言:“你莫非寻死不成?”他闻声一瞧,原来是自己的父亲,慌忙扶着入座,问他何故前来。老父道:“我在颍川家居,本来自觉安逸。近日听说你为政用事,硬要侵削王侯,疏人骨肉,外间已经怨声载道。你究竟想干什么?”晁错听老父所言,早在意料之中,但扪心自问,为公不为私,便应声道:“怨声原是难免,但若不这样做,只恐天子不尊,宗庙不固。”老父听罢,站了起来,喟然长叹道:“刘氏得安,晁氏必危。我已年老,实不忍见祸及身,不如回去吧!”晁错一再挽留,无奈老父连连摇首,出门扬长自去。晁错送出大门,老父也不回顾,竟尔登车就道,一溜烟似的去了。他还入大厅,思忖再三,踌躇多时。战国时商鞅于秦变法,车裂毙命,吴起为楚图强,乱箭身亡,他哪能不知道?但为了尊天子,固宗庙,也顾不得许多了。

吴王刘濞听说楚、赵、胶西诸国,相继被削去土地,唯恐波及自己。忽由长安传来消息,说晁错已议及削吴之事。他想,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先发制人,只是独力恐难成事,总须联络各国。诸王中,只有胶西王最有勇力,况且已被削地,必然怀恨在心。于是,他便令中大夫应高,出使胶西国。

胶西王闻吴使到来,当即召入,问及来意。应高道:“今日主上听信谗贼,任用邪臣,侵削诸侯,诛罚日甚,胶西首当其冲。吴与胶西,唇齿相依,今日削及胶西,明日祸及吴国。吴王抱病有年,不能朝请。主上不察,屡次加疑。今闻大王仅因封爵小事即被削地,罪轻罚重,后患更不堪设想了。未知大王作何打算?”胶西王答道:“我亦何尝无忧!但既为人臣,又能怎样?君将何以教我?”应高道:“吴王与大王同忧。今日遣臣前来,意在请大王乘时起兵,西向除患。”胶西王闻听此言,瞿然大惊道:“寡人何敢如此?主上削臣土地,人臣只能俯首听命,怎敢造反呢?”应高听出他心里有气,嘴上委蛇,说明还有顾虑,便接着说道:“今天子受晁错蛊惑,侵夺同姓诸侯,各国都已生叛意。况近日彗星出现,蝗虫并起,天象已现。吴王正整装待发,准备合同楚国,西略函谷关,据住荥阳、敖仓的积粟,但等大王联手西进,并师入都,天下唾手可得,当与大王平分共享,岂不甚善!”听得胶西王不禁高兴起来,当即与应高立约。吴王还恐他变卦,又扮作使臣模样,与胶西王面订约章,说好共举大事。

当时诸侯王共有二十二国,吴王纠集得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国,同时举兵。这些诸侯国中的有识之士,也纷纷进言,认为诸侯地小,不能当汉十分之二,今以卵击石,恐为非计。再说天下如今只有一主,尚起纷争;他日即使侥幸成功,互不相让,天下更要滋扰了。无奈这些诸侯利令智昏,或者骑虎难下,也就孤注一掷了。

就中吴王更志在必得。他遍征国中士卒,差不多有二十万人。遂下令军中曰:“寡人年六十有二,今自为将,少子年甫十四,也使作前驱。将士虽年齿不同,但最老不过寡人,最少不过少子。应各自努力,图功待赏,不得有违!”

吴、楚七国,数十万众,鱼贯而出,相率西行,向长安杀气腾腾而来。

秦末以来,一场规模最大的内战,在刘氏家天下,由刘氏诸王发动起来了。老家长刘邦如地下有知,也不知作何感想!

同类推荐
  •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四卷)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四卷)

    历史知识的普及向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读物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其中尤以世界史读物为甚。我们用百万字,千幅图片,翔实地再现了五千年间人类共同的实践经验、创造的文明,为今天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迪!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展现五千年世界风貌,以形象明快的语言描述一个个历史人物,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勾画人类文明发展的踪迹。
  • 秦未风云起

    秦未风云起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举国烟尘,十八路诸侯王瓜分山河,岂让刘项专雄于前?文臣武将,勇士谋主,鹅毛扇扇动天下风云,天子剑有谁来持?陈牧不啰嗦,一心想要缚项羽于帐前,囚刘邦于阶下。一切都从始皇三十四年起……石子投入湖面,掀起千丈波澜,龙蛇草莽,谁说的准呢?求点击,评论,推荐。加Q群572508502
  • 多姿多彩的陶俑

    多姿多彩的陶俑

    本书选用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上起秦、下讫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各类陶俑60件(组),其中以被确定为国宝的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佣”最为精彩。
  • 征服从1910开始

    征服从1910开始

    穿越到了1910年,清室还没有退位,孙大炮还没开始满地图的开炮,袁世凯还没当大总统,蒋光头士官学校刚毕业,分配的岗位并不是委员长,而是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的士官候补生,身在满目疮痍的祖国,面对着饥寒交迫的国民,杨哲大声喊道:“我有能力,我应该帮助更多的人!”
  • 天门双世

    天门双世

    一道天门,连接了两个时代,每周定时开启一次,凡非活物都可以经此门穿越,穿越不在以人为主角……两位主角各处两个时代,因此门结缘,一个倒卖古董文物,从无业游民摇身变为现代的名流大亨,另一个则经营现代商品,从孤苦书生化身为当世的圣贤名将。本文娱乐,但不无脑,人情冷暖铁血柔情,样样不能少……
热门推荐
  • 随机应化录

    随机应化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露珠的梦想有多圆

    露珠的梦想有多圆

    这是一个讲述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相处及友谊磨合的故事。五年级(4)班的猫头是一个农民工孩子,在与城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条件,使他们在许多问题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观念和看法。为此,作者刻意虚构了一个拥有超能力的猫仙,游走现实与虚幻之间,在亦真亦幻中推进绚丽多姿的剧情,不仅拓展了故事空间,较好地营造了一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神秘氛围,更增加了许多阅读的趣味。
  • 潜入地里

    潜入地里

    何葆国不是那种走红的作家,对他来说这应该是一种好事,因为他可以更加从容不迫地打磨他的人物和故事。在他以闽西南士楼和闽南小城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灵动的气质,把历史和现实交织于一体,对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有着不平常的发现与书写,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有对百姓乡亲的大悲悯和大关怀,也有对人的尊严、诚信、彷徨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凝重而轻盈的叙事风格,直达人物内心的幽微深处,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
  • 山海异志录

    山海异志录

    鬼啊,妖啊,魔啊什么的看上去很高大上啊,驱魔人,除妖天师也牛逼的样子。可是蒋歌只是一个普通人啊,却要时时与妖魔鬼怪打交道,之所以没死还混了个风声水起的,全靠得就是一本祖上传下来的奇书,上面写了很多可以让普通人用来收鬼除妖的法器的制造法。于是乎,一场法器秀开始了...
  • 腹黑青梅:冰山竹马么么哒

    腹黑青梅:冰山竹马么么哒

    男主定妻篇:“你长的那么丑为了拯救全天下的男人我就免为其难的收下你了”说着在苏安好唇上一吻。男主追妻篇:“老婆和我回家吧,我会对你和宝宝好的。”叶宸深情的说着。“宝贝你和我走吧我会把你的宝宝当成我亲生的。”君临也深情的说。“还有我们,我们也会对你好的”一群男人说着,苏安好皱眉我该选谁呢?宝宝篇:我们的叶子辛小盆友一脸认真的站在门口,“叶子辛为什么你要站在门口啊?”一个小女孩问道,叶子辛小盆友一脸认真的回答“爸爸和妈妈在努力的制造小妹妹让我看门不要让人来打扰他们!”
  • 风华绝代:废柴三小姐

    风华绝代:废柴三小姐

    她,a市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医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亦是令黑道闻风丧胆的王牌特工。属下背叛,穿越异世?!穿成万年难得一见的废柴?!呵……姐让你见识什么叫废柴,废你丹田,断你经脉。你是废柴,我是废柴?他,神秘的寒王,高冷的帝师…某女呵呵,神秘,高冷,她怎么觉得他除了腹黑就是无赖,跟俩词边都不沾。收拾包裹,准备出逃。“娘子,这么晚了,准备去哪啊?”“啊,月色朦胧,我去逛逛!”“逛逛啊,到我房里逛逛,如何?”
  • 降龙破界

    降龙破界

    武神大陆之上,苏卧意外融合天外黑卡上书“China1T”黑卡向他传输了诸多信息“经典电视连续剧”“电影”“演唱会”“金典书籍”……苏卧在诸多压力之下修炼了电视剧中的“降龙十八掌”,结果却……苏卧无意之中唱了一首“怒放的生命”结果却又……后来苏卧又在黑卡之中看到了岛国大片,结果……
  • 声律启蒙(中国传统文化选编)

    声律启蒙(中国传统文化选编)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快穿女配之反常规系统

    快穿女配之反常规系统

    哎!哎!哎!宿主你的刀哪来的?嘿!嘿!嘿!不管哪来的,宿主你别乱挥你的刀,会砍到男女主的。砍的就是男女主。宿主你牛逼了,连男女主你都敢拿刀砍,你会被雷劈的你懂不?你罗里吧嗦在我耳边叨叨还不如给我来个金手指最好可以直接一次性弄死男女主的那种。宿主,你你这么牛逼!我相信你不要金手指也可以弄死男女主的。哎!我为什么也会想弄死男女主?不好,有毒!(赶紧关机,下线)
  •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徐大成编著的《康乾盛世》为丛书之一,介绍了康乾盛世的有关内容。 《康乾盛世》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