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变革的关键位置上,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中国未来所有努力和付出的融汇点,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初级现代化,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需要一个大环境支撑和保障,中国的外交策略也需要根据当前中国的发展需要做一个全新转变。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中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2013年以来,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频繁的周边外交之旅,不仅展现出中国在外交上的主动姿态和对国际关系的重视,还在梳理日渐复杂的外交局势中,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思考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顶层设计的大格局完整呈现,初步形成以周边外交为突破口的新的价值链外交战略体系,并将给中国整个对外开放战略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2013年两会结束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多双边结合”,已经与世界上一百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领导人会见接触,从中体现出的中国自信、务实、开放和和平发展的理念引人注目。2013年9月5日至6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提出了“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重要论述,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在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入融合的今天,抓住全球价值链重塑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培育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的竞争新优势,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与水平,对促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构筑中国周边外交的价值链新格局
2013年6月26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全球同步发布的主题为“全球价值链——投资和贸易促进发展”的《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现状。报告指出,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位,排行榜前几位分别为新加坡、比利时、荷兰和英国,它们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在76%至82%之间不等。此外,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印度、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出口经济体中仅位列第12位。
专栏 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原因
◎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中,仅有不到一半来自本国的附加值创造,而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比超过50%。
◎从附加值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贸易数据,以2004年为例,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将骤降41%和49%之多。而日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附加值框架下,其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40%和31%。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与装配者,往往只是按照他国的设计生产,这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也不利于国内产业的升级和中华品牌的诞生。
◎由垄断形成的进入壁垒对中等收入国家结构转型的负面影响巨大:一方面,转型国家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不能再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加工组装的分工角色;另一方面,价值链两端又有着进入壁垒,阻碍转型国家中的企业进入。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规模连续2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3年9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
目前中国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国际化经验不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有限。如何才能让中国从全球价值链底端上升到更高环节,是当前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国打开周边外交上升新通道
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组织和治理下的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中国目前形成了两个“中心—外围”格局。其一为发达国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其二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中心—外围”格局。在全球价值链组织和治理下的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中,这两个“中心—外围”格局是互相嵌套的。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专业化低附加值的代工环节,中西部地区则沦为低端要素的供应地,最终形成了“发达国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食物链”。正是在这种格局下,进入2013年以来,以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为标志,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从陆地到海洋乃至航天太空合作,中国全面发力,与大部分邻国的双边关系保持全面快速发展势头,进入新的上升通道。其中,尤以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首站选择俄罗斯——国土面积最大的中国邻国为起点,以及5月李克强总理首访首站选择印度——人口数量最大的中国邻国为突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分别出席印尼APEC峰会和文莱东亚系列峰会。10月22日,俄、印、蒙三国总理同日访华创下新纪录,三国均与中国有着漫长陆上边界线,也均以中国为主要贸易伙伴。外媒评论,各国领导人接连互访,显示中国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成功。
专栏 “中心—外围”价值链格局
具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出于自身优势,通过承担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确立了在全球价值链中最佳代工平台的地位。但是,由于低附加值带来的贸易利得不足和发达国家的挤压,东部沿海地区陷入了低端锁定和贫困式增长的困境,形成了发达国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将中西部地区压制在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商地位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分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使其滑入“自然资源诅咒”中,拉大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这样,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又形成了一个“中心—外围”格局。
“微笑曲线”与外交战略的新布局
“微笑曲线”是对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形象描述。不同国家按照其比较优势,在微笑曲线上处于不同的分工位置。发达国家居于“微笑曲线”上扬的两端,就是研发、复杂零部件设计生产等技术密集的高增值环节,以及品牌、专业服务等信息与管理密集的高增值环节,发展中国家则大都处于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中国也不例外。按技术含量分类,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中等技术以下产品占比高达67%,高技术产品仅占5%。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出口结构升级的含义就是从以往的产业间升级变成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升级,即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环节向技术密集和信息、管理密集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链升级。
虽然2012年中国吸引外资下跌2%,但仍是外资流入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保持在1210亿美元的高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从中期看,中国仍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有关调查显示,在跨国公司看好的前五大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中国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一些投资和生产活动从中国沿海地区迁往内陆,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全国总量中的份额有所上升(从2008年的12%增长至2012年的17%)。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市场疲弱,一些外资公司,特别是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迁往东南亚低收入国家。与此同时,流入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如先进电子元器件生产)的外国投资快速增长。外资研发中心总数在过去五年翻了一番,在2012年年底达到约1800家。中国吸收外资的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更加令人瞩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84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受寻求市场、提高绩效、获取自然资源和战略资产等多元目标驱动,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行业和国家范围非常广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很快,如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在过去几年间迅速上升。对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被列为最有前途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
随着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已经成为诸多行业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中国成为通过吸引外资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升级,进而创造更多国内增值的成功范例之一。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更多地仍限于对外国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参与及适应,因而仍较多地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的环节,即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和底部。全球价值链竞争的基本格局,仍是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利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产业布局掌控了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其掌握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利与弊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影响有两面性。其中,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层次的提升、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法律环境三方面。当然,在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和承担相应的代价时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这必然不利于中国产业的升级。
为更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国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外资更多地引入高端制造业以及知识、技能含量较高的服务业。更为紧迫的是,中国应积极调整原有的“走出去”模式,确立以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为核心的对外投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通过集群式投资,而非以往点式的、分散的对外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投资、贸易以及非股权模式(如合同生产等),将产业链延伸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各地的资源。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是建立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体系,由参与全球价值链向建立自己的区域及全球价值链转变,进而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并推动国内产业升级。考虑到中国对外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通过对外投资打造自己的全球产业链应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点。
专栏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利与弊
利:
◎有利于不断培养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有利于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层次的提升,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法律环境,保障、引导中国市场经济有效的运转。
弊: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各个独立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衡;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不一致;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主要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发展中国家对产业高度的战略控制力降低;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面对各种市场障碍和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正处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战略机遇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为刺激低迷不振的经济,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同时,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这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中国面临外需不振、金融风险增大、贸易摩擦增多等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有利于价值链升级的重大机遇,正处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推进对外投资合作,把握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战略机遇,不断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 中国面临有利于价值链升级的重大机遇的主要表现
一是全球经济不振凸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前景,使中国对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更具吸引力;
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中国生产的资本品提供了外需市场,有利于中国出口结构升级;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海外低成本并购的难得机遇,有利于打造世界级的中国跨国公司。
“实”“诚”“真”的周边价值观外交新理念
中国式外交,尽管还在前行之中,但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实”“诚”“真”三字外交方略,构成了中国式外交牢固坚实的基础和毫不动摇的原则。2013年两会结束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双边结合”,已经与世界上一百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领导人会见接触,从中体现出的中国自信、务实、开放和和平发展的理念引人注目。
与以往相比,中国外交增强了以我为主、主动塑造外交环境的意识,更多体现出主动性和进取性,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的“价值观外交”策略。当然,这与中国发展密切相关。过去十年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密切,有广泛的利益需要维护,对海外资源、市场和投资机会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这要求中国更为主动地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这种外交的主动性还体现在“请进来”。2013年8月,国务委员杨洁篪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称:“习近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出访亚非拉和欧洲、北美各大洲,涵盖大国、周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待数十个国家领导人来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多双边结合,我国领导人同一百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领导人会见接触。”
习近平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方针
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中国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使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自2013年3月履新至2013年年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四次出访,足迹遍布亚非欧美,不仅已对十四国进行国事访问,还在四个重要的国际多边舞台悉数亮相,五次“习普会”、两次“习奥会”引人瞩目,与四十多国领导人或政府首脑的会见、交流也颇受关注。
在每一次访问过程中,习主席都参与了多边组织活动。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到的重要多边平台。中国是其中的积极因素,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另外,中国的外交战略不但是全方位的,还是立体的。从习主席的访问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推进四大外交战略布局的同时,更加重视领域外交,尤其是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习主席在4次访问中发表了6次演讲,拉近了中国与所访国人民的感情。
4次访问后,中国的外交布局已初步形成。在此布局中,中国传递出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积极的外交理念。
李克强多赢外交的东盟策
就在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之后,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选择印度,此后接连访问巴基斯坦、瑞士和德国。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踏上东南亚之旅,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文莱、泰国和越南三国,打开了中国周边外交新格局。
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领导人在外出访时还频频推动高铁建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时表示,中方鼓励中国企业参与马来西亚北部发展和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建设。另外,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巴厘岛会见英拉时也表示高铁和水利将是新合作增长点。
不论是在泰国推介中国高铁,达成中泰互免签证谅解备忘录,还是促进中越海上合作,都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人在经济议题的设置和讨论上的积极主动。拓展国际利益格局的“增量”而非争夺“存量”,正成为中国外交的另一种选择。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思维,正在为世界各国地区间的交往提供一种新的典范。
中国铺开周边外交新棋局
中国“发力”周边外交,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有计划、有步骤地先后出访周边多国,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和战略共识,其出访安排之密集、日程衔接之紧凑着实令人赞叹,总体上可以说是热点不断、亮点迭出、精彩纷呈,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一步先手好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于塑造积极有为、负责任的大国外交,无论是积极践行新型大国关系,还是着力夯实周边外交基础等,都是中国应当今国际时局深刻复杂变化、着眼于未来战略目标利益而做出的郑重回应,是在新形势下统筹处理大国关系和周边关系的必然抉择。特别是中国加强在周边地区布局谋划,妥为应对美国所力推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一系列经济、外交、战略大手笔令人印象深刻,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自信和道路自信,堪称在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下了一步先手棋,不仅强化了中国在本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地缘辐射力,同时也在争夺未来国家发展空间的战略部署中打了一场主动仗,成为当前中国外交新气象和新举措的集中体现。
两个战略方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谋划周边战略布局不时面临方向之争,并由此形成了“东风破”“北大荒”“走西口”“下南洋”等战略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影响和左右着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作为。而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亮相后的一系列出访安排和外交布局,无疑从某个侧面、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周边战略布局的优先方向。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的有关高峰会议场合分别提出了构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理念,旋即引发国际舆论的热议和深入解读。上述两条“丝绸之路”陆海并进、相互倚重、互为补充,充分展现了中国积极实施“西进”和“南下”双向战略布局以及着力贯彻陆海统筹、海陆联动的政策方略。尤其引人浮想的是,中国溯古通今,借助“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上曾切实惠及本地区国家和人民、如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古代贸易通道作为战略抓手,通过凸显“丝绸”自身的特质和其历史文化属性,彰显中华民族的战略文化传承,隐喻中国将致力于以柔性的力量、以平和的身段、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战略利益诉求。显而易见,这是中国在国家交往中施展“巧实力”和扩充“软实力”的又一具体体现。
三路优先国家。某种程度上而言,邻国交往有如邻际交往,既存在地利之便和地缘相亲,同时也难免出现磕磕绊绊,关键是彼此间携手努力、共同寻求矛盾化解之道。履新三个月内,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相继出访的周边国家有十二个之多,这其中既有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与中国保持战略伙伴关系的传统友邦,也有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印度、越南等陆海邻邦,同时还有在本地区和国际社会日益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区域大国。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面对现实、正视矛盾、灵活应对的办外交理念。中国三管齐下,继续巩固和深化与友邦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协商应对地区和全球挑战;逐步拉近和协调与有关领土争议国的战略互惠关系,通过务实合作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互信,进而妥善化解双边争议;适当冷落和孤立周边的“问题”国家,警醒其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睦邻友好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关键是某些邻国首先要摈弃其错误的历史认识,改变对抗的非理性战略。
四大合作板块。以国家利益为导向,中国在周边战略布局上更加清晰地阐释了“外交铺路、经贸先行、安全合作、增信释疑”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可谓是好戏连台、好评如潮。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除提出构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大经贸合作格局之外,还在有关重要多边场合和地区峰会上提出建立中国—南亚国家经济走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打造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构建亚太互联互通格局四项重大战略合作架构,内容涉及经贸、金融、安全、科技、人文交流等全方位领域,范围涵盖中亚、南亚、东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尤其是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领域合作、海上共同开发、安全机制构建等诸多焦点与难点问题上,中国积极推动并孕育出不少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突破,进一步夯实并巩固了中国的周边战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