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69900000051

第51章 武术的文化特征

民间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武术作为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它必然会符合民间大众的需要和审美观点。

对习武人,也是以“真人不露相”为典范,反对争强好胜、霸气外露、敢为人先的作为。

现在什么都爱冠以“文化”二字,似乎一冠以“文化”二字,事物就变得有历史,有传统,有知识,有品位,从而有了高层次。于是,茶有了文化,酒有了文化,饮食有了文化,厕所也有了文化。武术虽然重在于“武”却不能提“武化”,也要称“文化”。本人不是文化学者,不敢妄论诸般文化,只是思考武术文化是怎么一回事,应该如何定义,又应该如何认识武术的文化特征。然而终究没有做过认真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姑妄将个人体会和理解乱放一炮,权作引玉之砖,不当之处,愿听批评。

(一)弄清几个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本有多种解释。除了辞海、词典上的解释外,多位学者也有许多解释,但大都理论性极强,难以一目了然。本人斗胆在各种解释的基础上综合出一个定义,为的是能通俗易懂一些,能为武术人所理解。那就是: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淀。文化是人格及其生态状况的表现,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认定和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地方个性。狭义而言,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无形的表现是思想、知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哲学、艺术、价值观等,称之为精神文化。有形的表现为一座建筑,一套工具,一组家具,一件瓷器,一个服饰,乃至一座城市的规划,一个村庄的布局,称之为物质文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一幅画,一本书,一种戏曲,一个拳种,一个地区的民歌,一个民族的音乐,一个民间传说,一种民间手工艺……现在称之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

武术文化又应该如何定义呢?武术文化是以武术为形态反映中华民族关于格斗、健身、娱乐的知识、技术、哲学、道德、规法、习俗等,是通过武术形态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

作为文化,本有雅文化、俗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支流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国文化、本土文化等多种区分。

武术文化属于哪一种文化呢?它显然不是高雅文化、小众文化,而是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它也不是贵族文化、官场文化,而是底层文化、民间文化;它不是主流文化、现代文化,而是支流文化、传统文化;它还不是外国文化、外来文化,而是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它更不是千百年传统社会推崇的正统文化,而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底层根深蒂固的江湖文化。但归根结底武术是非物质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大众在生产生活中以形象、技艺、技术等手段创造出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通过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才成为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它彰显着中华各民族和各地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情感,显现他们对生命生活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贬斥。

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这一个社会时期称作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的文化当然是传统文化。武术从形成到发展贯穿于传统社会始终,并且延续到现代社会,武术文化难道还不是传统文化吗?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又是两回事。传统的含义是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至少应该传衍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具体而言是指民族文化形态、民间信仰倾向、地区与族群的风俗习惯、带有明显地区与族群特点的技能技艺等等的世代相传。所以,传统文化不是都能成为文化传统世代传承的。

武术文化是传统社会的文化,武术的文化传统则是指至少传衍三代以上而很少变化的技、艺、术、理。

我想,研究武术文化的人如能先了解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什么是武术文化,什么是武术文化传统,之后,研究脉络或许会十分清晰了。

(二)武术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1.我们先来看看武术的传统文化特征

武术作为扎根本土的传统文化,有着这么几个明显的特征。

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社会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沉淀形成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而武术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态,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展现。

武术历史之悠久,早有多位武史专家论证,不容笔者赘言。大家可去读各种《武术史》。无论是将武术的发源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农耕渔猎,还是黄帝蚩尤大战,抑或是善剑的越女、庄子的导引、春秋无义战,哪个不称得上历史悠久?就是民间武林传说的“宋时创十大门户,洪留枝履磨弹查炮花龙”,至今也上千年了。而从《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记载算起,至今也有五六百年。

当今在社会上流传的百多种传统武术拳种门派,发展轨迹清晰的,可追溯到宋代、明代,至少也到明末清初。发展轨迹不清晰的,也可追溯到清末民初,至少传衍三四代以上,就是说这个拳种门派起码经过了三四代的发展过程。历史悠久,由此可见。

变异缓慢

传统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传统”是在地域与族群的风俗习惯中长期形成的,往往由族群集体来维系,而这种维系常常是无意识的,因此,“传统”在悠久的历史中虽有变异,但相当缓慢。就如“忠孝”思想,在社会剧烈的变革中屡遭批判,但至今仍是不得不提倡。武术文化更是如此。在千百年中,武术有着超稳定的惰性力。“踢打摔拿”的技击法则,“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练习原则,“天人合一”、“有生于无”、“阴阳转换”、“五行生克”等哲学思想,“仁义礼智信”的武德教育,几乎一成不变。这便是变异缓慢。当代新编的一些拳械套路是不能称之为传统的。且不说编创得不伦不类,即便是好得不得了,超过了古人,也不能称之为传统,因为它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验证。

包容与同化

传统文化必然有多元化的形态,富有包容性和同化功能。武术有内家外家、长拳短打、南拳北腿、少林武当等百余拳种门派,各成体系,不可谓不多元。各个流派在传承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特别是流派之间的吸收与融合,这是传统武术在缓慢变异中的更新。像“戳脚翻子”、“梅花翻子”、“地功翻子”、“黑虎翻子”、“鹰手翻子”、“劈挂翻子”等等,就是“翻子拳”与其他拳种的融合而产生的新流派。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不能改变“翻子拳”以及所融合拳种的精髓。

2.再来看看武术的民间文化特征

民间文化是相对官场文化而言的。民间文化是老百姓的文化。武术作为扎根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它必会符合民间大众的需要和审美观点,尤其是在思想意识方面,很少受官方主导。武术界常讲武术的技、艺、术、理与“儒释道”的关系。儒释道三家思想杂糅并存恰恰是千百年民间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儒家思想是主导

自汉朝以来,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渐渐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家族世系的社会结构都是依靠儒家学说编织而成。这种思想意识渐渐也成为民间大众的主流思想意识。武术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形态也不能例外。

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重视伦理道德,突出“和”为尚的思想,培养“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武术崇尚武德,在武德教育中充斥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义,充斥着忠孝节义的思想,充斥着三纲五常的准则。在武术技术的发展中,武术套路的兴起赋予拼死搏杀技术以新意,推手的较量替代散打的血腥。切磋时讲究“点到为止”,交往中突出“以武会友”,为人处世重在“手德口德”。儒家思想导致我们民族性格中忍让、谦逊、循规蹈矩等色彩过于强烈。对习武人,也是以“真人不露相”为典范,反对争强好胜、霸气外露、敢为人先的行为。对武术本身,则反映在讲究内外兼修,调息养气,不去强调激烈的对抗。因此在中国最能普及的武术项目是弱对抗性的,慢节奏的,和缓型的,技巧型的各类太极拳,以及八段锦、太极扇等等。儒家思想对武术和武术人的影响可谓极深。

佛道思想为杂糅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但仍然混杂着其他思想派别及宗教意识形态,尤其是道教和佛教。只是中国民间大众对宗教的态度是比较马虎的,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孔子曾说过:“祭神如神在”,那么不祭神就是神不在了?而宗教是不允许对信仰的神采取这种假设态度的。在传统社会的中国人眼里天是至高无上的,祖宗也是至高无上的,但对天是崇拜不是信仰,对祖宗也是崇拜不是信仰。天和祖宗不能满足人的愿望。拜天祭祖是中国人的最高礼仪,诸如皇帝天坛祭天,但这套礼仪不是宗教仪式。尽管传统社会的民间大众对信仰不那么虔诚,但受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依然很深,并与儒家思想形成互动互补。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道家讲究“自然天道观”,崇尚自然,强调“天人合一”。老庄道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互相矛盾的双方组成的,如美与丑,难与易,智与愚,巧与拙,攻与守,进与退等等,都是互相依存的,还可以互相转换。武术对这种朴素辩证法的运用颇为精到。武术中关于高与低、侧与正、刚与柔、快与慢、长与短、上与下、先与后、曲与直、攻与防、进与退、阴与阳等等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的论述与实践都是朴素辩证法的应用。而“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等也都与道家观点相关。

佛教是外来宗教,自传入中国民间,便发生了许多改变,宗教的味道已大为减弱。民间化、世俗化的佛教随意的成分很强。武术虽然说与佛教有关联,但在武术理论、武术技术中却很少有佛教思想成分,更多的是表面、外在的依附。诸如在拳种名称上的体现:“金刚拳”、“罗汉拳”、“佛家拳”、“大悲拳”等。在演练形式上的体现:起势收势均以双掌合十,演练之中会有“韦陀献杵”、“金刚捣锥”、“罗汉坐禅”等模仿佛像动作的亮相。在武人绰号中的体现:“铁脚佛”、“铁罗汉”、“八臂哪吒”、“粉面金刚”等等。在武林团体名称中的体现:“八大金刚”、“十八罗汉”、“哼哈二将”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外在的。武术与佛教的内在关联,似乎只体现在“拳禅合一”等方面,而拳禅合一,其实是天人合一的引申。少林拳如此声势浩大,其理论与技术又体现了多少佛教思想?佛教在民间的世俗化,使佛教教义与传说、故事混淆在一起。在对宗教信仰本来就马马虎虎的中国人眼里,也就只有肤浅的认识和并不牢固的崇拜。

中医术理的融合

中医是传统文化,也是民间文化。中医与武术虽然各成体系,但从理论到医术二者几乎密不可分。正如武谚所说:“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在理论方面,二者关于四时阴阳、五行生克、经络通阻、奇经八脉、精血气神、养气练气、子午流注等等的认识几乎如出一辙。在医术方面,武术中早有伤科骨科,可以运用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放血、正骨以及汤、丸、膏、散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内创。像一般的肿胀疼痛、出血骨折、晕眩纳差等等,可说手到擒来。武术伤科常用的十三位总方、十四位加减方、发散方、七厘散、万应跌打丸、地鳖紫金丹等都是中药成方。至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方法和武术的健身养生更是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中医创造的五禽戏与武术家创造的八段锦、易筋经功效难分伯仲,正是武医同源。

过去一些老武术家几乎都有几手疗伤的本事,众所周知的黄飞鸿就开着宝芝林医馆,北京老武术家王侠林一直开着中医正骨诊所,老武术家赫寿岩则教武同时兼着行医。祖国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民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和武术的传承方式是相同的,同属民间文化。所以二者在理、术方面有通融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民间大众的广泛参与创造

武术是最为普及的民间文化形式,是民间大众最为广泛参与创造的民间文化形式。它生存的地域广阔,中原大地、边远山区、辽阔海疆都能找到武术的踪迹。它涉及的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苗族武术有“三十六攻”、“七十二防”、“三变五合”等功法;土家族有“背牛功”、“撞树功”、“臀风功”等功法;瑶族有“瑶拳”、“双刀术”;景颇族也有“双刀术”、“单刀术”;藏族、蒙古族、崩龙族、彝族、壮族、回族、满族等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术。武术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各地的武术带有各个地方特色,各民族武术带有各个民族特点,这是广大民众参与的结果。民间大众还发挥聪明才智,把生产工具改成武术器械。把带尖的,带刃的,带钩的,带刺的,带套索的,能击远的工具加以创新,使之能“一物降一物”。每一种新兵器新技术的出现,还会伴有朴实的新理论新见解,乃至杂糅进各种思想杂说,因此更易于民间大众接受。

3.武术的江湖文化特征

江湖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宗法制、关系网和神秘化。

宗法制度和关系网

宗法是指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立法。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制度就是宗法制度。那时,没有“社会”的概念,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分布和连接网络就相当于社会。家的横向辐射是家族,纵的联系就是世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家族就是“国”的代表,谓之国家。所以,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人是只讲“忠君”,不讲“爱国”。在民间,则是只讲家族世系,而少讲社会阶层。武术是不是这样呢?我在前文中已详细地讲过,武术流派的形成就是家族血缘宗法的产物,它的传承极讲世系,尤其是要用宗法制度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纳入“家族”的轨道,从而实行切实有效地管理。在宗法制度之下,又通过拜师、结拜、入伙、结盟、交友等形式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网,互相照应、互相提携、共谋利益。以此维系武术界——武林——武术人的生存空间。

武术的神秘色彩

武术自从一千多年前深入民间后,尤其是在明末清初成为江湖社会的一部分之后,因广大习武者缺少文化知识,更缺少科学知识,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加之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混杂,民众对超能力的崇拜与期待,使武术充满了神奇、隐秘之意。从而产生勾人魂魄、诱人探寻、令人惊叹的效果。

其一体现在武术的哲理上,比如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太极的寓意;比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内外合一、拳禅合一等的论述;比如三心、四梢、五行、六合、七情、八法、九应、十变的理论。

其二体现在武术习练和技击的内容上,比如十八般武艺与十八般兵器;比如软十八般兵器、暗十八般兵器、杂十八般兵器;比如南拳北腿、东枪西棍;比如后发先至、以静制动、柔能克刚、四两拨千斤;比如点穴功、飞檐走壁功、“金钟罩铁布衫”功;比如以意导气、以气催力;比如神秘莫测的暗器;比如三更半夜练私功夫,以及练出超人能力,如铁头、铁腿、铁胳膊、铁砂掌等。

其三体现在武林社会上,比如江湖黑话——春点;比如镖局与保镖护院;比如众多的拳种门派以及他们的发明史话;比如与武术相关的佛道庙观、名山大川;比如武林中的各种礼节、礼数、礼仪。

其四体现在各种逸事传说上,比如“枪扎飞蚊显绝技”;比如“半步崩拳打天下”;比如“傅山飞笔点太原”;比如“霍元甲、韩慕侠技胜外国大力士”;比如“大刀王五与谭嗣同”。

其五体现在拳种名称上。“岳氏散手”、“金刚拳”、“罗汉拳”、“佛家拳”、“五祖拳”、“太祖拳”、“咏春拳”、“翻子拳”、“戳脚”、“弹腿”、“三皇炮锤”、“三皇功”、“迷踪拳”、“功力拳”、“蔡李佛拳”、“杆拳”、“螳螂拳”、“鹤拳”、“虎拳”、“巾拳”、“褂子拳”、“汤瓶拳”、“百花拳”……每个名字都有神秘感。

其六体现在传承上。师父总有秘籍绝招等不肯示人,不入室难以得到,成为入室弟子也未必能够得到。弟子为得到真传,务必虔诚再虔诚。到底哪位弟子得到哪些“真传”,彼此之间也不清楚,真乃神秘莫测。

拳种门派神秘,佛门道家的武功神秘,隐于名山大川的武功神秘,或真实或虚幻的创始人物神秘,武术哲理神秘,练功方法尤其是内功练法神秘,武林名人神秘……江湖文化使武术变成一座变幻奇特的藏宝洞,吸引着不了解它的民间百姓去了解它,学习它,掌握它,发展它。

4.武术的通俗文化特征

武术作为扎根民间大众的文化现象,具有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特征,也就是通俗文化的特征。这是武术能在民间大众、底层大众、农村大众、市民大众、文盲大众中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通俗文学形式的运用

武术在拳理拳法等技术层面上,广泛使用谚语、顺口溜、打油诗等通俗文学形式,通俗易懂地讲述习练或技击的法则、程序、方法。帮助习武者记忆、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帮助习武者在实践中应用。

在拳术发源、发展历史层面上,大量运用传说,接驳神话、民间故事、古代名将,造成传奇效应,增强神秘感和吸引力。

在树立典范,制造轰动效应层面上,运用绰号突出样板人物的特征、特长、特点,辅以传说故事,突出人物形象和个人号召力。

在宣传武术文化的层面上,则是涌现大量通俗武侠小说,如《三侠五义》、《小五义》等等。真实的武术与小说家的杜撰混杂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使武术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纷繁复杂,更加神秘莫测,更加通俗,更易于大众接受。

侠义人格和武侠癖

武侠文化是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崇拜武侠由来已久。武侠的意义首先是侠,其次是武,合起来是拥有武功的侠客。早在战国时期,侠客就产生并发展成一股势力。韩非子便提出“侠以武犯禁”的观点,反映当时侠客们是凭着卓绝武功冲击社会制度的。司马迁写《史记》时单列出“游侠列传”,足见当时的影响之巨大。

武侠受到社会瞩目是因为其崇德尚武的精神。传统武德讲究快意恩仇,也就是有恩必谢,有仇必报;讲究重承诺,即“黄金千两不如季布一诺”,要“言必信,行必果”;讲究重义气,即“为朋友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底层大众尤其是武林人士有着浓厚的侠义文化人格,这种人格以慷慨悲歌为基础,以行侠仗义为号召,以流芳百世为前提,以惊险传奇为宣传。有着这种文化人格的民间大众最容易接受武侠文化,同时,武侠文化也最容易被民众口味加以改造。到了明清时期,武侠的行为被具体到扶危济困,抱打不平,这还有着积极的一面。然而,由于儒家思想的桎梏,武侠常充当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常常会打着维护正统的旗号滥杀所谓“忤逆不孝”、“奸夫淫妇”、“绿林豪强”。民众喜欢的重义气、反官府的梁山好汉也有滥杀误杀的行为。而归附官府的南侠北侠、黄三太、黄天霸则简直犯有滥杀无辜的罪行了。

武侠靠武行侠,而“武”不是生产力,创造不出财富。武侠不去劳动,没人发饷,那么他靠什么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只能靠抢,靠巧取豪夺。因此,打家劫舍是武侠行为之一。冠冕堂皇的是“杀富济贫”或“劫富济贫”,以此反抗社会的不公。如果一时寻不到可杀可劫的富人时,武侠也要吃饭,那免不了也要拦路抢劫或小偷小摸了。

武侠故事无疑给了崇拜武侠的民间大众一种发泄情绪、追求理想的依托,同时也给了具有武侠癖的民间大众做白日梦的机会。促使民间大众习练武术,期望练就超人功力,从而能凭借武功行侠仗义,实现自己的武侠梦。

(三)对待武术文化应取的态度

武术文化具备了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江湖文化、通俗文化的诸般特征,但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世代相传成为传统的。有的文化现象只是一时的时尚,不能传之久远,那就不能称之为传统。像民国时中央国术馆创编的“满江红剑”、“文革”时的语录拳,与传统武术不能连接成内在的精神连接链,自然也就昙花一现。

传统文化有优有劣。劣质传统文化终究要被摒弃,如一夫多妻制,女人裹小脚,太监制度等等。武术亦然,那些有损健康,不科学的练功方法,那些已没有实用价值的搏杀技术,那些过于保守、神秘的拳种门派,那些制约武术发展的宗法制度,以及那些已没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无声无息了,这就是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武术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质,它需要在活性流变中以人为核心的世代相传。如果某一代人不重视保护和传承,就会造成武术文化的断层或失传,这种历史教训是不应忘记的。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有了。”这真是振聋发聩。

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以积极态度传承它,保护它,发扬它。同样对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建设与更新,才能沟通好民族文化的血脉。当代武术人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错,其优秀者堪称蕴含传统味道的现代人。

同类推荐
  •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 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俞源古村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俞源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俞源古村落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古韵氛围必将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独具魅力的新市场。本书从神奇的太极星象村入手挖掘其古村落特有的魅力。
  • 家具里的中国

    家具里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历时四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半年之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整理编撰成书,以飨读者。取景广泛,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家具中的精湛的技艺与文化。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世界民风民俗大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自古被人尊崇为人生大事,予以隆重庆典,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礼仪习俗也成了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 嘉典

    嘉典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大节日的庆典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如何策划和操作。
热门推荐
  • 神道圣尊

    神道圣尊

    一个家族中的落魄少年。两件亘古长存的绝世神物。三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无良组合。且看少年在一路的腥风血雨中,弑天魔,斩诛仙,成就圣尊之位。“错的不是我,而是整个世界!!!”——楚风【职业写作,稳定更新。】
  • 这一次,改变世界

    这一次,改变世界

    天尊青枫,傲立修仙界巅峰,只手遮天。全能型修仙者外加自创功法,可不曾想到无意间创造出一部可以固定自己当前的功力心境不变――《锁仙》,在初次使用时不变了自己的功力与心境却招来天怒。肉体已毁,灵魂穿过空间到达另一个世界。
  • EXO之锁骨上的蓝色妖姬

    EXO之锁骨上的蓝色妖姬

    简介:“从姐姐死的那一刻起,我就发誓,只要是伤害我身边的人,我一定会拼尽全力,哪怕是死,我也会让你痛不欲生!”一个曾经笑着面对人生的人,如今却被她曾经最信任的人杀死了自己的姐姐,可是她却把自己心里的那道“伤痕”隐藏起来,谁都想不到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年仅8岁的小女孩,独自和弟弟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接受训练,努力保护身边的人,可她想不到的是...........(想知道,结局会说。就不告诉你结局,略略略)
  • 胃肠病科学保健指南

    胃肠病科学保健指南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常常茶饭不思;而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备增。事实上,胃肠功能的改变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那么,人的情绪变化又是如何影响胃肠功能的呢?除了情绪的因素外,环境、药物、生物、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影响肠胃功能。本书主要从胃肠病常识入门、胃肠病症状及其应对措施、常见胃肠病及其防治、胃肠病的饮食保健、常见胃肠病的药物治疗五个方面进行说明,增强人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 刀君域

    刀君域

    剑侠大世,吾独意刀!苍穹万域,意之碎之!
  • 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本书以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通过本书的学习,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 邪王追妻废材苏家三小姐

    邪王追妻废材苏家三小姐

    苏浅浅误入一个山洞,得了一个珠子,穿越成为苏家的废材,三小姐苏浅浅的身上。世人皆知她是废材,却不知此时小小麻雀早已涅磐重生成为真正的凤凰。终有一天,某女回头发现,早有妖孽缠身,甩都甩不掉。
  • 特殊生物:机甲时代

    特殊生物:机甲时代

    2021年,人类和怪兽战斗的第三年,一只特殊的怪兽出现在锡城,它将揭开人类和怪兽被尘封已久的历史。
  • 谁曾路过春暖花开

    谁曾路过春暖花开

    《谁曾路过春暖花开》是90后新锐作家李琬愔的短篇小说集,由10篇小说组成。故事大多以上世纪90年代为背景,以温柔的文字,娓娓道来少男少女的青春情怀。散文式的笔触,细致清新,优美老练,读来有丝丝风雅之意,犹如欣赏一卷旧时光里的风雅画卷,背景隐约回响着淡淡的忧伤的古乐。古镇水乡、破碎的家庭、青梅竹马的玩伴、死去的挚友、年少时不得善果的爱情、支离破碎的理想……那些只细细勾勒的旧时光,看似平淡无奇,却在小处见大,把亲情、友情、爱情,把青春期的困惑和忧愁,把少年时代的欢乐和美好一一描绘下来,披着仿古的外衣,套着温情的秋裤,讲最平实的凡人故事,有关梦想,有关情意,每每让人感动。
  • 星与梦

    星与梦

    梦潇在八岁那年在电脑上看到了一个叫顾星泽的人,就这样迷上了他,而这一迷,就是十二年,那天他救了她,从而认识。就这样,星与梦的故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