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1700000063

第63章 63悲怆交响曲

绝望的反抗特别需要透彻的理性与意志的力量。

即使因论战而或有一阶段的亢奋,但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条件没有根本的改变,鲁迅也就不可能彻底摆脱生命中的悲剧色彩。家庭是一个笼子,办公和教学完后便回到那里去,不是说这中间没有感情上道义上的一种牵系,一种依赖;虽然,他心里不只一次地不满过和反抗过。即使有一天,他终于冲破了这个笼子,也不可能冲破旧社会的偌大的牢笼。少年时,曾经许下血荐轩辕的誓约,二十年来不敢有片刻的忘怀。那完全是自己对自己的克制与折磨,是类似宗教徒般的坚苦的信仰。

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鲁迅简直憎恶透了,失望透了。中国人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也终于没有实现。牢狱般的生活安全而妥帖,只是缺少一样东西:自由。在《春末闲谈》中,他写过一种细腰蜂,其实是中国统治者的形象写照。这细腰蜂不但是普通的凶手,还是很残忍的凶手,手段极绵密极高明的解剖学家。它把小青虫捉进窠里饲幼蜂,用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便麻痹为不死不活状态,青虫因为不死不活,所以不动,但也因为不活不死,所以不烂,于是便保持了当日被捕时的新鲜,直到被它和它的子女们享用完!

人民是什么?那是与牛马同流的东西。不过,倘使结队成群还是可怕的,因此必须禁止集会,禁止说话,禁止写作,禁止思想!假使没有了会思想的头颅,没有权利感,统御起来是何等省事呵,阔人的地位自然也就永久稳固了!

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政府。有怎样的国民,就有怎样的政府,而国民的素质是最根本的。然而,中国并没有俄国一样的知识阶级,可以启发国民;由“特殊国情”培养起来的“特殊知识阶级”,即使留洋归来,也大抵只能充当帮忙和帮闲的角色。于是,国民只好长期滞留于原初的状态:耐劳,多子,缄默,驯良。最突出的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一旦拥有权力,或者有“多数”作为护符的时候,又反过来欺凌弱者,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待到失势的时候,便拿“中庸”的话来粉饰,一到全败,又有“命运”作精神的逃路。《阿Q正传》以具象画国民,而《示众》,则以印象派的手段画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总之,我们的国民是极容易变成奴隶的,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即使有破坏,也只有寇盗式的破坏和奴才式的破坏,并非如改革者的志在扫除,那结果,当然与建设无关,惟留下一片瓦砾而已。

“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民国以来,我们不也在做着修修补补的功夫吗?五四的一点小改革算得了什么呢!……

实际上,中华民国久已没有了,现在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

中国人,什么时候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假使真有谁替他们做出决定,定下几项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不管爱排场的历史家怎样铺张,修史时设怎样好看的题目都未免太绕弯子。一部中国历史,简捷点说,无非是两种时代的循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用“先儒”的话来说,即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都是为后来的“主子”扫除道路的,都是一批牺牲品。

但是,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远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吗?都像复古家一样,倘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几百年几十年前的“太平盛世”吗?……

幸而谁也不敢肯定说:国民性是决不会改变的。愚民专制也未必都有实效,像俄国,尼古拉二世死后,罗曼诺夫王朝不竟也“覆宗绝祀”了吗?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对此,其实历史早就作过明白的昭示的。

倘能给改革者一点慰藉,或许就在这里。

1925年2月至5月间,鲁迅撰写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忽然想到》、《春末闲谈》、《灯下漫笔》、《杂感》等系列批评文字,以明确的阶级意识,揭露统治者的专制手段,以及它怎样与国民劣根性相结合,造成中国现今的僵死局面。在鲁迅的身上,有着明暗哀怒的两极。这时,战斗的热情已经逼近了自燃点,单从这方面的文章看,其激烈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呐喊”以来的任何时候,而比《热风》更富于切实的内容。

“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鲁迅写道,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就在于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至于这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他不是预言家,不可能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这时代必将彻底破坏不但使外国人陶醉,而且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的所谓“中国的文明”。在鲁迅看来,这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中国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而且,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一旦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一个簇新的时代就要产生了!

的确,中国青年有着数倍于别国青年的繁重的负担,前进相当艰难。青年也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自然也有要前进的。只要有前进着的青年,就有中国的希望。现在毕竟是青年们的世界了!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从不奢谈改造中国的玄妙的理论,而首先谋求中国人最起码的生存权利。“活下去”是重要的。他呼吁道:“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他写过许多篇《忽然想到》的文章,权利感于他是十分强烈的。其中有一段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分明地,这已经不复是一袭“热风”,简直是一股扶摇直上的飙风了。

他沉静,但却无时不在倾听中国的每一声响动。血书,章程,请愿,讲学,哭,电报,开会,挽联,演说,神经衰弱,他知道这一切是无用的。他这样告诉这些“可敬爱而讨厌的朋友”:“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豫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

而“真的愤怒”竟没有到来!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是鲁迅在《希望》中反复引用的诗人斐多菲的话。

绝望于绝望,应该算是希望了吧?而这希望多少要带点虚妄的性质。绝望,希望,就在这两者之间,鲁迅觉得最能把握的仍旧是自己: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武器,和踩在无路之路上的自己的脚印。

一个人,在最急迫的战斗时刻,也许无暇从容反省自己,观照自己,回到自己的内心;正如有了一个清楚的目标,又找到了通向那里的道路,便少有返顾的机会一样。自然,这些都是对战士和过客而言的;雍容华贵者又另当别论。

反正这时候,鲁迅还在时时返回自身,或者,就对着自己的影子,画复仇者的肖像。

这是《墓碣文》。

一座颓坏的孤坟。墓碣的阳面写着:……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阴面的残文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自然听不到回答。然而,“胸腹俱破,中无心肝”的死尸也无须等待回答。他于沉默中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只有彻底埋葬以后,才会有自己的新生。这微笑的一闪烁,直如刀锋的毫光,既凛烈,又苍白。

在这里,鲁迅完全暴露了自身的血肉。他虚无,他阴暗,他极力摆脱然而不能。这是何等焦灼和痛楚!

两年来,他的心里的确荒凉了不少,但超乎常人的地方也恰恰表现在这中间:即使精神负担那么沉重,他居然可以把它当成盔甲披挂在身,一例抵挡刀箭。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十余年如一日,他没有放弃自身的使命:向旧世界复仇。这旧世界在他的眼中是实有的,浩大而强固,他把自己灰暗的内心世界也当作其中的一部分了。后来有人嘲笑他是堂吉诃德,专与风车作战;其实那根本不是风车,而是一头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的巨兽,因为人们卑怯,所以不敢正视而已。他是有勇气的。他所创造的系列的复仇者,是真正的觉醒者和战斗者。虽然他们最后总是被逼致死,致疯,被遗弃于荒野,然而,却无一不具有崇高的格调、悲壮的色彩、深沉的力量。

此间创作的小说《长明灯》,延续和深化了《狂人日记》的主题。

两个作品的手法很不相同。但是,在吉光屯里,同样有着一个庞大的“吃人”集团:从劣绅四爷到赌徒茶客,以及平安守旧的居民和他们的孩子们。疯子与狂人同中有异,他是一个彻底的叛逆者,不但有思想,而且有行动。但他的目的不在于“劝转”吃人的人,而是扑灭屯上那盏代表了封建宗法社会的权威的标志——长明灯。

他不怕威吓,也不受欺骗。阔亭无论说“打断你的骨头”,还是说“我替你吹”,都一样毫无用处;他的回答非常坚定:“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方头企图以灯的亘古恒在来消弭他的斗志,他沉实地说:“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这是疯子的现实性。然而,他还有探索性的一面。当阔亭向他宣告,说他根本无法推开庙门的时候,他沉静地答以“用别的法子来”,以致终于决定:“我放火!”

我放火!——

这一声摇曳着响亮的尾声的回答,立即使我们联想起作者的另一篇作品:《失掉的好地狱》。通过梦中魔鬼讲叙的故事,表明神、魔、人在斗争中无论谁胜,都是要获得地狱的统治权。结论是:地狱无论好坏,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必须连这地狱也失掉!

对于吉光屯的人们来说,放火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他们把疯子关了起来。只要手中掌握了权力或多数,就可以随意把一个人关起来,更何况是疯子!然而,面临失败孤境,他没有屈服。在人们以为最安全的粗木直栅的所在,孩子们又看见他:“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有意味的是: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一直照到木栅里。

更有意味的是:孩子们把疯子的“自己熄”、“我放火”的话随口编派成歌,到处传唱。宣言于是成了戏言。

这就是小说的结局。

《狂人日记》的末尾是“救救孩子”,孩子真的可以得救吗?真是绝望的战叫!

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写一个女性,在做出许多牺牲以后垂老,且因此而被遗弃。当她一旦发现自己被人利用以后,便走出深夜,也遗弃了背后的一切冷骂和毒笑。她的悲愤是大悲愤,故有“无词的言语”,甚至连这言语也沉默尽绝,惟见颓败的身躯颤动,辐射,回旋,如鱼鳞,如沸水,如波涛之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这样的大悲愤,也见于前些时候写作的《复仇》二章。

其一:生命的大欢喜本在于大爱大憎,拥抱或杀戮。正当他们俩裸身捏刃,对立于旷野之上而准备动作的时候,因愤于路人如槐蚕、蚂蚁般的赏鉴之状,生命乃永久干枯下去,毫不见拥抱或杀戮之意,但当路人们变得无聊时,他们俩却以死人似的眼光,反过来赏鉴众人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归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其二:群众不只是看客,而且是充满敌意和杀机的一群。他们钉杀了“人之子”。而耶稣,这个遭到上帝离弃的以色列之王,为了大众而受尽了大众的戏弄,直到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仍然悲悯他们的前途,但仇恨他们的现在。最后,他感受到了碎骨的大痛楚,却又旋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人受了压迫,为什么不报复呢?鲁迅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谁来裁判,怎样才算公平?他认为:公平莫过于自己裁判,自己执行;既没有上帝来主持,人便不妨以目偿头,或以头偿目。在他的心中,一直活着愤世嫉俗的尼采精神。那是战士的孤愤,是大爱者在无爱的人间的自白。人的心理机制需要一种平衡。群众的蒙昧只要构成了心理上的压迫,他便只好施行精神报复了。

孤独的行进乃是他的运命,如《过客》中的过客,踏过瓦砾,穿过丛葬,就这样从似路非路的地方走过来,而且一直走下去——

即使前面是坟,他也决不回转。“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而他,不正是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自己悲哀,才离开那里的吗?

所以他息不下,因为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他,叫唤他。他的脚走破了,有许多伤,流许多血,他需要补养,可是不能。他不愿喝无论谁的血,只得喝水,作血的补充。为了这个声音,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既然前面是坟,声音也就成了希望的诱惑,行进成了无休止的折磨。他知道自己是“中间物”,知道努力与希望的距离,他甘愿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推石头那样,作没有结果的努力……

一杯水。一片布。人世间也不是没有爱,没有怜悯与同情。这出小小“反戏剧”所写的老翁与女孩,就曾给予过客以他所需要的东西。可是他没有接受。他拒绝了。他容易感激,所以害怕感激。他说:我怕我会这样: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他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他太理智了,太克制了,简直是固执。他拒绝了世界上的一切援助。恐怕没有人会像他这样,甘愿永远成为一个人,一支孤军。

假如“过客”就是作者本人,他是否真的这般彻底地拒绝别人呢?

假如有人尊敬他,同情他,爱他,而且这爱也如“过客”般的执著,一往直前,绝不退转,他将怎么办?

又假如爱他的人是一位异性,年轻的异性呢?……

同类推荐
  • 刘更新传奇

    刘更新传奇

    他就是村里的首富——东家刘继基。刘继基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小时上过私塾,不但背诵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籍,且读过成担子的经史子集,年少时考过两次,未能进学,也就死了读书求仕的心。从此一门心思下田劳作,犁耙锄刨,扬场放磙样样在行。他深谙“创业好比针挑土,败业如同水推沙”的至理名言,节衣缩食,不畏艰辛。家业日盛,仍不丢农事,经常下田劳动。衣着打扮,也和种田人没有两样。他精打细算,辛勤俭朴,不沾吃喝嫖赌抽的恶习,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终于使父辈留下的殷实家业,在他手上日益发达,成为有好田二百亩,房舍数十间,五六头驴骡的大户人家......
  •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芬奇的故事》从达·芬奇的儿时生活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成为一名画家、科学家后的生活,以及他在艺术事业、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达-芬奇充满波折动荡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伟人令人惊异的博学多才,从他身上领略人间艺术中最接近上帝的灵感和智慧,体会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他为人类艺术事业、科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 希拉里成功日记

    希拉里成功日记

    希拉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她,她也不奢求他人的理解。不管外界有怎样的毁誉,都不能妨碍她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追求成功,诠释辉煌。 《希拉里成功日记》为我们揭秘了大人物希拉里的苦乐喜悲,讲述了一段启迪小人物的励志人生。 《希拉里成功日记》由张佳秋编写。
  •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穆里尼奥传

    穆里尼奥传

    在2003/04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开赛之初,有人问穆里尼奥,他的波尔图队能否一路高奏凯歌,最终获得这项欧洲俱乐部的最高荣誉。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很合理:就在四个月前,波尔图捧起了欧洲联盟杯,成为葡萄牙历史上第六支在一个赛季里同时赢得国内联赛冠军和欧战锦标的球队。然而,尽管有如此光荣的执教战绩,尽管这个葡萄牙人有着天生的自信,他还是认为举起“大耳朵杯”不过是在痴人说梦。在穆里尼奥看来,冠军杯的终极荣耀应该属于皇家马德里、尤文图斯和曼联这样的欧洲足球巨人。据他说,当时很多人和他的看法一样--波尔图这样的“鱼腩部队”在欧冠赛场上仅仅是陪太子读书,挣一些俱乐部需要的电视转播费而已。
热门推荐
  • 招魂问路

    招魂问路

    九岁那年,我差点被借尸还魂的鬼勾去性命,幸亏爷爷及时出手才留下性命,从此我便和爷爷学习玄学术法。爷爷奇怪的死因促使我来到沈城,在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灵异事件后面,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阴谋。吊死鬼,欠债鬼,色鬼,扒皮鬼……一个个事件背后却是有人在捣鬼。他的目的是什么?他要干什么?我不知道他在哪?但我相信,我一定会找到他,干掉他。哪怕,他已魂归故里,哪怕,他已魂飞魄散。
  •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

    《克雷洛夫寓言》一书,收集了克雷洛夫一生创作的203篇寓言。这些寓言有着极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蕴含着他自己的以及从父辈们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全部生活智慧和实际经验。他的寓言都以诗体写成,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常借动物和植物的形象,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刻画社会上各种人物的复杂性格,抒发自己的民主思想,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 校花的捉鬼高手

    校花的捉鬼高手

    捉鬼绝世高手雨辰,奉校花老爸之命为其捉鬼,这使他不得不去追求校花。战鬼道士,斩邪灵,灭尸王,屠万鬼,只为校花打造,属于自己的不败之路。
  • 时空快车

    时空快车

    有个人告诉陆扬,那条大船叫命运摆渡,此时他终于体会了他这趟时空之旅的真正含义,陆扬顺着列车车窗向遥远的天空望去,只见几只时光飞艇正朝这边徐徐而来。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兴许会把过去弄得一塌糊涂,到了今天我们看不真自己,还是那个失败者。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宁愿和她化作一对双鱼佩,要么永不分离,要么一起摔碎。南风吹醉了河岸的柳丝,哭诉了衷切的怀念,言说不清是真切还是虚无,只有晨露守着唯一的幸福纷纷从叶尖滑落,谁能告诉我,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是真实还是虚空的梦?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不知道我是否“回去”过,兴许你也一样,兴许我们都在原地一动不动,兴许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心“回去”过?
  • 十二年等待的候鸟

    十二年等待的候鸟

    一个人,他叫洛林,他爱上了一只妖精?他日日夜夜等待着她,无怨无悔。而她却因为也爱上了他,被罚下天劫:洛林,你等着我,我相信,我们是会在一起的……
  • 其实你倔得像头驴

    其实你倔得像头驴

    喜欢你,就像我喜欢吃草莓,给我草莓片不行,给我草莓糖不行,我只爱吃草莓,你就是你,无论是谁都替代不了你,和你打打闹闹,互骂掐架,随后再对对方说一句,老子就是喜欢你,都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两个奇葩最终还是在一起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很美,认真读完,谢谢
  • 女尊我来了

    女尊我来了

    对女尊国的向往。。。使她终于有一天来到了女尊世界。。。和众美男的邂逅之路使她认为生活是就像梦想中那么悠闲美好。。。然而老头所说的‘任务事件‘却不知为何事。。。她该如何应对那些多疑而又复杂的生活呢!!??那么接下来大家就敬请关注吧。。。
  • 学行

    学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每天学点口才学

    每天学点口才学

    本书讲解了培养口才的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口才能力。并根据人生的不同阶段及场合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整理了职场口才,说服口才,办事口才,恋爱口才,家庭口才等。
  • 知青日记

    知青日记

    穿梭在时空中的节点,看着时空里的画面,我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