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1700000047

第47章 47《新青年》的解体

历史总是要保持一个恒量。

五四运动的大营北京大学在斗争中负了盛名,但因此也遭了艰险。终于,陈独秀被捕入狱了,《新青年》随之停刊。1919年年底,杂志同人决议将编辑部转移到上海。

在沪出版的《新青年》,仍由出狱后的陈独秀负责编辑。这时,他变得更为激进,决心赋予手头这个复活的杂志以一种战斗的政治色彩。8卷1号,劈头就是他的《谈政治》,同期还开辟了一个“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十月革命后的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紧接着,针对研究系利用《改造》进行的反动宣传,他又发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了推动的作用。

所谓“研究系”,是一个麇集资产阶级政客的集团,狡猾善变是他们的共同性格。辛亥革命后,原来的君主立宪派分别成立民主党、联合统一党、共和党,袁世凯时代合并为国会中的第二政党——进步党。尔后,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领袖人物又提出“不党”主义,自行取消了进步党。由此分化为宪法研究会和宪政讨论会。这两个派别不久统一为宪法研究会,简称为研究系。这班政客依附北洋军阀,其中不少在北京政府中担任要职,此外还豢养些帮闲文人,共同窃食革命的果实。

真正的革命者,在革命胜利后却过起了流亡生活。1916年,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在孤立无援中从事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他宣布恢复曾经一度取消的国民党,亲自奔赴广东,领导护法运动,试图捍卫共和政体和民元约法的尊严。但是,由于南方军阀的背叛,再次遭到失败。1919年,国民党改称为中国国民党。次年,孙中山重返广州,在护法的旗帜下成立非常政府,任非常大总统。从此,广州成了“革命的策源地”,一个新的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了。

空间的距离,往往带来心理上的隔阂。本来,《新青年》的同人们是为共同的全面反传统的意识所集结起来的,各自的世界观很不相同,随着政治季候的急遽变化,其中的差异性便作为深刻的裂痕出现了。

1920年12月,陈独秀应邀出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人事变动成了事情发生的诱因。

陈独秀赴粤前,先后给北京同人和胡适、高一涵发出两封信,报告编辑事务移交陈望道办理,以及编辑部人员的变动情况,对《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做了检讨,希望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以使杂志日后仍然趋重于哲学和文学。信中特别提到南方关于胡适和陶孟和接近研究系的传闻,希望他们有所警惕。

信是温和的。可是,在胡适看来,却不免有着虚矫的成分。目下的《新青年》,难道可以指望其改变色彩吗?在上海同人的主持下,任北京同人怎样抹淡也没用。鞭长不及马腹。他心里有一种亡失阵地的焦急与悲哀。虽然,他认为很有必要就接近研究系一事进行辩正,最后还是被当作私人问题给按下来了。他毕竟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一个有着相当涵养的人。《新青年》何去何从,成了他心目中的头等大事。

他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提出解决《新青年》问题的三个办法。语调同样的温和,可是看得出来,里面极其深隐地表示了他的不满。

或者传阅原信,或者通知内容,同人们都知道了胡适提出的三个办法:一、听《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篇幅不求多,而材料必求精。二、趁此机会,将《新青年》编辑部移到北京,由北京同人于9卷1号内发一个新宣言,略根据7卷1号的宣言,而注重学术思想艺术的改造,声明不谈政治。三、暂时停办。

最后接到通知的是周氏兄弟。

这时,周作人得了肋膜炎,在家静养。鲁迅来到后院,同他商量过后,立即执笔回复。

思想革命始终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目标。当此新思潮汹涌而入的时候,他们认为,完全有认真加以研究和介绍的必要。只要有助于古老传统的崩解,就不应加以排拒。几年来,无论在思想革命或是文学革命方面,《新青年》都建立了很大的功绩。可是,作为在手的惟一一份杂志,如果它一旦被改造成单纯的政治性质,则无论如何是可遗憾的。他们同胡适一样认为,要上海同人改变目前的方向相当困难,因此应当把编辑部迁回北京。这样,不但可以催促同一战阵的伙伴多做文章,充实杂志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北京既是旧垒中最坚固的部分,又是文化新军最早出现的地方,因此杂志留在北京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鲁迅个人,对胡适信中“不谈政治”的声明颇不以为然,于是,在陈述了两人的意见以后,对于这点特别做了说明。政治这东西,也并不为官场所专有,我们自说自的话,又何须告诉他们,乞请他们恩准呢?寄给独秀的信,启孟以为照第二个办法最好,他现在生病,医生不许他写字,所以由我代为声明。

我的意思是以为三个都可以的,但如北京同人一定要办,便可以用上两法而第二个办法更为顺当。至于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我却以为不必,这固然小半在“不愿示人以弱”,其实则凡《新青年》同人所作的作品,无论如何宣言,官场总是头痛,不会优容的。此后只要学术思想艺文的气息浓起来——我所知道的几个读者,极希望《新青年》如此——就好了。胡适读罢,觉得鲁迅关于不必声明不谈政治的主张是对的,便立刻在第二天寄给陈独秀的信中补入了。

真是一个可敬畏的朋友!这几年,他一直是《新青年》中的一员健将。胡适记得,自己写了《贞操问题》,他就写了《我之节烈观》;自己写了《我的儿子》,他也就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几乎都是同时进行的。在他,也许并非出于有意的配合,但在自己方面总觉得是一种有力的声援。他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但因此顾虑也就特别多;不过,倘以为不成熟的意见是决不会随意说出来的。

胡适的信发出没几天,李大钊就转来了陈独秀给同人们的复信。他没有想到,他的三条办法会激怒他的老朋友。

陈独秀对胡适将《新青年》“移回北京而宣言不谈政治”的建议分外不满,他指出,提出另办杂志的主张,纯然是为了反对他个人;因而郑重声明,如果另起炉灶,将与《新青年》完全无关。

接着,胡适收到陶孟和转来的又一封信。在信中,陈独秀警告说,必须考虑与研究系接近的后果,不然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信的末尾,还用了“言尽于此”的字眼,颇有点“最后通牒”的意味。

事情竟发展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在这个时候,周氏兄弟收到钱玄同的来信,并附李大钊等信札三件。钱玄同明确表态支持胡适,认为陈独秀说胡适追随研究系是神经过敏所致。信中集中攻击了中国社会,以为中国社会决不会比政府好,要改良中国政治,必先改良中国社会。虽然,他不同意胡适反对谈“宝雪维几”,却认为马克思、“宝雪维几”、“安那其”、“德谟克拉西”,所有主义中国人都讲不上,只好请几位洋教习来教大家“做人之道”,等到有些“人”气以后再行推翻政府。

钱玄同的意见虽有偏激和颓唐之处,而重视国民根性的改造是不错的。鲁迅不解,陈独秀何以要把另起炉灶看做是反对他个人,另起炉灶有什么不好呢?要是反对个人而有利于大伙的事业,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多的考虑和讨论的余地?……

鲁迅给李大钊写信说,对于胡适提出解决《新青年》问题的三种办法,还是以第一种为好。应当有一个哲学文学性的杂志,而且,还须减少点特别色彩。

李大钊把钱玄同和周氏兄弟的意见及时通知了胡适,并且表示,有必要给陈独秀写一封信,辩明关于研究系谣言问题。

过了两天,胡适写了一封颇长的信,由北京同人传阅。送到鲁迅手上时,已经先后有五个人看过了——守常、豫才、玄同、孟和、慰慈、启明、抚五、一涵诸位:

年底的时候,独秀有信寄给一涵和我,信中有云:“《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来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变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但似此办法,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近几册内容稍稍与前不同,京中同人来文太少,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此信日子为“十六夜”,但至十二月二十七日夜始到。)我回答此信,曾提出两条办法,(原信附上)我自信此两条皆无足以引起独秀误会之处,不意独秀答书颇多误解。守常兄已将此书传观,我至今日始见之,未及加以解释,恐误会更深,故附加一函,并附独秀与孟和书一份,再请你们一看。

第一:原函的第三条“停办”办法,我本已声明不用,可不必谈。

第二:第二条办法,豫才兄与启明兄皆主张不必声明不谈政治,孟和兄亦有此意。我于第二次与独秀信中增补叙入。此条言两层:1.移回北京,2.移回北京而宣言不谈政治。独秀对于后者似太生气,我很愿意取消“宣言不谈政治”之说,单提出“移回北京编辑”一法。理由是:《新青年》在北京编辑或可以多逼迫北京同人做点文章。否则独秀在上海时尚不易催稿,何况此时在素不相识的人的手里呢?岂非与独秀临行时的希望——“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相背吗?

第三:独秀对于第一办法——另办一杂志——也有一层大误会。他以为这个提议是反对他个人。我并不反对他个人,亦不反对《新青年》。不过我认为今日有一个文学哲学的杂志的必要。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译本,故我想另创一个专关学术艺文的杂志。今独秀既如此生气,并且认为反对他个人的表示,我很愿意取消此议,专提出“移回北京编辑”一个办法。

总之,我并不反对独秀,——你们看他给孟和的信,便知他动了一点感情,故轻信一种极可笑的谣言。——我也不反对《新青年》,我盼望《新青年》“稍改变内容,以后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独秀函中语)。我为了这个希望,现在提出一条办法:就是和独秀商量,把《新青年》移到北京编辑。

这个提议,我认为有解决的必要。因为我仔细一想,若不先解决此问题,我们决不便另起炉灶,另创一杂志。若此问题不先解决,我们便办起新杂志来了,表面上与事实上确是都很像与独秀反对。表面上外人定如此揣测。事实上,老实说,我们这一班人决不够办两个杂志,独秀虽说“此事与《新青年》无关”,然岂真无关吗?故我希望我们先解决这个问题。若京沪粤三处的编辑部同人的多数主张把编辑的事移归北京,则“改变内容”,“仍趋重哲学文学”(皆独秀函中语),一个公共目的,似比较的更有把握,我们又何必另起炉灶,自取分裂的讥评呢?

诸位的意见如何?千万请老实批评我的意见,并请对此议下一个表决。

胡适上

十、一、二十二

慰慈赞成此议。适。

一涵赞成此议。适。

赞成移回北京。如实不能则停刊,万不可分为两种杂志,致破坏《新青年》精神之团结。陶孟和。

赞成孟和兄的意见。王抚五。

我还是主张以前的第一条办法。但如果不致“破坏《新青年》精神之团结”,我对于改归北京编辑之议亦不反对,而绝对的不赞成停办,因停办比分裂还不好。

守常。

后来守常也取消此议,改主移京编辑之说。适注。看来分裂确是不可避免的了。

其实,早些时候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所以发生在《新青年》内部就绝不是偶然的。陈独秀们热衷于政治,胡适们却作超政治的构想;陈独秀们要做政治的实行家,胡适们侧倾向于走进研究室。既然信仰各不相同,难免有分裂的一天;现在连行动都已经颇不统一了,为什么还要强调统一思想?倘按照“中庸”的老法子,勉强凑合在一起,那结果恐怕比分裂还要坏!……

兄弟俩商议过后,鲁迅在胡适的信末以作人的名义写下这样一条意见:赞成北京编辑。但我看现在《新青年》的趋势是倾于分裂的,不容易勉强调和统一。无论用第一、第二条办法,结果还是一样,所以索性任他分裂,照第一条做或者倒还好一点。

作人代。写罢,再将胡适和各人的意见看了一遍,觉得有一个很突出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十分注重《新青年》这个名目。他想,问题不在于挂什么招牌,倘使有一个杂志,其内容抵得上《新青年》的充实,为什么就非用“新青年”三字不可呢?何况,时代天天进步,新书刊也当层出不穷,难道其中就不可以产生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为什么一定要抱住一个旧有的名目不放,把它当成为既定的权威,不让有任何更改的余地呢?

过于看重名分没有什么意思,甚至他觉得有点无聊了。于是,在作人的意见下面,他又加了这么一条:与上条一样,但不必争《新青年》这一个名目。树。看上一遍,心里忽然感到了一点寂寞、一点悲哀。《新生》与《新青年》。盲诗人与独弦琴。钱玄同黑色的大皮夹。会馆之夜。狂人。墓地。乌鸦。传过去又传过来的各种信函……凌乱地塞到一起,但一时间也没有怎么细想,便把信转到钱玄同那边去了。

分裂已成定局。

北京方面的来稿越来越少,而上海方面对胡适等人也不存什么奢望。在最后的僵持阶段,陈望道和陈独秀都曾先后写信向周氏兄弟约稿,希望在艰难中取得支持。

对于他们,鲁迅是颇怀好感的。特别是陈独秀,他对自己的创作,是《新青年》的所有同人中催促最力而且奖誉最多的一人。《域外小说集》的再版,也是经由他几度接洽的;此外,建议自己将发表在《新潮》和《新青年》的小说剪辑订正,准备付梓的仍然是他。对于朋友的恳求,自己还能说什么呢?

很快,他寄出了小说《故乡》。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周作人系发起人之一。从这时候开始,《小说月报》改由沈雁冰主编,成为这个新生的文学团体的机关刊物。

孙伏园主编的《晨报》第七版,由鲁迅命名为《晨报附刊》,带有一定的独立性,开创了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先例。

这两家报刊,同《新青年》一起,同时成了鲁迅创作的催生婆。

他说过,他自己并没有什么话要说,也没有什么文章要做,然终不免呐喊几声,无非是出于一种“自害的脾气”,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而已。他自比为一匹“疲牛”,无妨废物利用,所以无论张家李家,也无论耕地挨磨,甚至做乳牛的活广告,也都可以任由别人拉去。

他写信给周作人说:“我们此后译作,每月似只能《新》、《小》、《晨》各一篇,以免果有不均之诮。”有时被友情拉拽得苦,为了应付,也就不能不动用一点“世故”了。人间鲁迅(上)

他来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既要反抗实有的黑暗,又要反抗内心的绝望,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从此,他也就成了一名“圣战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才是最强大的敌人。

同类推荐
  • 开创盛世:康熙

    开创盛世: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创盛世:康熙》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康熙的生平事迹。
  •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王后马克西玛传

    荷兰对你来说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对普通中国读者而言,对荷兰的印象似乎只有……郁金香和风车,可能还有永远拿不到冠军的足球。其实,荷兰有自己的王室,和曝光率颇高的英国王室相比毫不逊色。2013年4月,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从他母亲贝娅特丽克丝那里继承王位,荷兰有了一位来自阿根廷的王后:马克西玛?索雷吉耶塔。本书聚焦于马克西玛王后,讲述了她和威廉—亚历山大的故事。你将能读到她令人印象深刻的职业生涯,1999年她和高个金发王储的邂逅和之后两人的秘密恋情。通过本书,你将对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和他卓越的王室祖先有所了解,还将了解到荷兰君主政体、荷兰王宫、荷兰国王日,以及欧洲其他王室情侣的情况。
  • 穆里尼奥传

    穆里尼奥传

    在2003/04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开赛之初,有人问穆里尼奥,他的波尔图队能否一路高奏凯歌,最终获得这项欧洲俱乐部的最高荣誉。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很合理:就在四个月前,波尔图捧起了欧洲联盟杯,成为葡萄牙历史上第六支在一个赛季里同时赢得国内联赛冠军和欧战锦标的球队。然而,尽管有如此光荣的执教战绩,尽管这个葡萄牙人有着天生的自信,他还是认为举起“大耳朵杯”不过是在痴人说梦。在穆里尼奥看来,冠军杯的终极荣耀应该属于皇家马德里、尤文图斯和曼联这样的欧洲足球巨人。据他说,当时很多人和他的看法一样--波尔图这样的“鱼腩部队”在欧冠赛场上仅仅是陪太子读书,挣一些俱乐部需要的电视转播费而已。
  •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经学家,所著《资治通鉴》为中华古史学经典绝品。他品行高洁,而为时人所赞叹。本传系统叙述司马光生平,突出其史学成就,文笔也较为清丽。——文史专家王曾瑜本传富有独特的个性视角,传人传事,客观真实。作者在短小生动的章节叙述中,见人见事见故事见性格见品德见作为,将传主的繁复人生给予公正生动的文学呈现,很好地写出了司马光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行为“泥古”与道德坚守的性格形象。——文学专家李炳银《通鉴载道--司马光传》历史上的司马光不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客观的视角,用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司马光的形象。
  • 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在总结众多历史书籍的基础上,选取了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余位著名人物,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作用精要地介绍给读者。内容涉及政治名人、军事名将、科学巨匠、文豪泰斗、艺术大师、商界巨子等六大门类,时间跨度从先秦到近现代,描述了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进程。
热门推荐
  • 阴阳鬼目

    阴阳鬼目

    一双鬼目为张炎看到了这个世界不同的一面看张炎凭借这双鬼目如何降服各路鬼怪
  • 贱侠情缘

    贱侠情缘

    虚拟网游武侠,看钱小贱如何玩转传说中的江湖风云在这里,有绝学武功。在这里,有极品绿茶。在这里,有校园暧昧。更有极度猥琐下流无耻卑鄙的网游百态……虎叔出品,必属贱品
  • 都市拳皇

    都市拳皇

    国术女宗师、柔弱女剑师、火爆女警花、功夫女明星、他身边美女如云!半步崩拳,八极通天炮、武当纯阳拳、沾衣十八跌、降龙打狗棍、他身怀绝技无数!泰拳宗师、空手道冠军、咏春大拿、少林高人、截拳道巅峰、外家拳魁首、全都被他通通打爆!他是传奇!他是神话!他是梁景玉!他娇艳在怀、香艳无边。看都市拳皇,拳爆天下!
  • 妖灵战纪

    妖灵战纪

    上古时期,妖灵大陆本是妖族和人族共存的大陆。现如今只有人族却不见妖族。一个拥有上古妖族血脉的少年,随着血脉的逐渐觉醒和对上古妖族遗迹的探寻,开始慢慢揭开妖族消失的真相。
  • 我多想拥抱你,过去的我

    我多想拥抱你,过去的我

    每个人的青春都如此美好,我只是想留下点什么
  • 沙沟行

    沙沟行

    街头显得潮湿、泥泞,他们经过的地方到处有蔬菜腐烂的叶子。两只灰溜溜的鸽子飞过县城雨雾笼罩的上空向下跌去。环绕四围的山冈若隐若现。汽车呜呜吼叫着,驶过古老的土街,溅起雨点般的泥水。
  • 多情小娘子之夫君有点多

    多情小娘子之夫君有点多

    穿越第一天发现自己成亲了!听说胥家大少爷持家有道;听说二少爷武功绝世;听说三少爷貌胜谪仙。嫁给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捡到宝,不过,她嫁的到底是哪位少爷?洞房夜,某女看着同样身穿喜袍的三个绝色男子面露难色,“你们,哪位是我相公?”
  • 柠檬爱情

    柠檬爱情

    何雨柠和她的妹妹—何雨檬,被父母丢弃在雪地里,让她们自生自灭。她们被孤儿院的院长发现并收养。她们经常被欺负。在这一天,她们被两个家庭收养,姐姐想让妹妹过更好的生活,自己选了穷人家。但她并不知道,这等于把妹妹往地狱推。穷人家一夜暴富,而富人家一夜倾家荡产,妹妹被送去当妓女
  • 冷战后的联合国

    冷战后的联合国

    本书作者以丰富独特的经历,展开历史性的回顾和评述,书中将析论冷战后联合国体制和使命策略的发展变化,多方位地刻画它在国际矛盾纷争中所扮演角色之重要性和其缺陷不足。并为联合国的将来和世界和平提出一些建议。
  • 我成了超级巨星

    我成了超级巨星

    立志要成为知名大导演的赵伟重生到了与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他惊喜的发现了平行世界跟原本世界存在着文化信息方面的诸多差异。哇哈哈!他这下要飞黄腾达了!恩?只成为全球知名的顶级大导演吗?这格局这视野一点都不够开阔嘛!他要成为全球知名的最牛笔的超级巨星!一年要拍三百六十五场经典电影!一年要开三百六十五场演唱会!地球都已经都无法阻止他了,只有火星才是他的终点!友情ps:看到作者君的名字,就应该有随时外焦里嫩的思想准备。作者君新建了一个书友Q群:36536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