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3500000061

第61章 针灸

1.针法

当人体发生病变的时候,用针刺的方法,施治于选好的穴位上,促使经络通畅,气血和调,以达到驱邪扶正,恢复健康,这种方法就叫做针法。

针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目前随着针灸医学的日益发展,适应病症也日渐扩大,几乎各科都可应用针灸方法。例如内科方面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癌症、痹症、肠胃病、哮喘病、瘘症、中风、遗尿等;外科方面治疗单纯性阑尾炎等;妇科方面疗效较好的有痛经、经闭、带下等;儿科方面以惊风、疳积、小儿麻痹症等效果较好;此外,五官科中的红眼睛、乳蛾、牙痛等效果也很好。

现代常用的针大体可分为三种:毫针,长短有5分到3寸5分不等的几种,粗细也有26、28、30号等的分别,针身圆滑,用各种金属丝制成,一般是用不锈钢丝制的。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针;三棱针,针身呈三角形、三边有刃、粗细长短也有不同,多用于实热病、浅刺放血,以泻血热;皮肤针,又名“小儿针”,是用五、七枚小针嵌在一端如莲蓬状的针柄上制成(装五枚的称为“梅花针”,七枚的称为“七星针”),多用于怕痛的妇女、幼儿,轻轻敲打,安全有效。

临床操作过程

①预先必须练习针刺的手法。在纸叠或棉枕上作刺入捻转的练习。

②施术前应检查用具和注意消毒。体位一般采取仰靠、倒伏、托颐、俯伏、屈肘仰掌、横肱、侧卧、仰卧等几种。一般采用卧位,再用抗垫调整姿势,要使病人比较舒适而能持久。施针时要精神贯注,谨慎从事。

③针刺的程序、方向和深浅。刺针的程序普通都是“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针刺的方向有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一般在四肢、背部、腹部用直刺(90°),胸部、颈部直斜刺(45°),面部、额部宜横刺(15°)。深浅根据病人胖瘦有不同:一般在四肢大约半寸左右,在胸腹不宜超过半寸,头颈部更要浅些,以免发生意外。

④进针的方法。左手为押手,作用在固定穴位,减少疼痛,协助进针,右手为刺手(即持针的手),在进针时,轻轻将针点在穴上,一捻而进,双手协同进针。如果用三棱针,要刺得快,浅刺半分到一分便出血。皮肤针只要轻轻敲打。

⑤手法及其“补”、“泻”。进针后要力求病人产生酸、麻感觉,即所谓“得气”。“得气”后要施用手法,产生刺激。常用的手法有进、退、捻、捣、留五种。

进:捻着针向里进,用来探找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捻进快,刺激强;捻进缓慢,刺激较缓和。

退:捻着针向外退,以探找到产生酸麻感觉最明显的部位。已经产生了这种感觉就可退出,以减轻刺激,或施行间歇的刺激。

捻:进针、退针或刺到发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动。捻得快,角度大,次数多,刺激就强;相反就轻。

捣:是将针捻转得上下左右捣动。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胀得难忍或捻针到相当程度时,停止捻转,针留身上,就叫“留针”。时间长短,看病情决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补法是一种促进机体兴奋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虚寒现象。用补法时,进针后的手法较少,不留针,或留针时间较短,刺激轻。老人、小儿、妇女和一般虚证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无力等情况下,宜采用补法;泻法是采用强刺激的手法来达到抑制机体的过分亢进。进针后的手法较多,留针时间长,对于体质较强和一般实证的病人,如食欲旺盛、大便不通等,宜采用泻法。

异常现象的处理

弯针:多因手法过猛或体位移动所引起,应恢复原来的体位,顺着自然出针。

滞针:多因局部紧张,针身剥蚀所引起,可试以轻度提插,待松动后出针。

折针:多因针根剥蚀,体位移动,筋肉痉挛等原因所造成。医者首须镇静,并告知病人不要惊慌乱动。若没的针身断端尚露在体外者,可用镊子取出;深的要用手术才能取出,必须立即施行。

晕针:多因体虚饥饿、精神不安,或初次受针、神经过度紧张,以及手法过重等原因所造成。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虚脱现象,甚则昏迷。发生晕针时,应立即出针,使病人躺卧,喂以热开水,轻的很快就能恢复,重的可酌情刺人中、中冲或灸百会、足三里等穴,以促其苏醒。

出针后如发现局部肿起青紫,宜揉按患处,予以热敷或灸熨;如果肿胀过甚而不消,可在局部再灸一下,很快便可消失。

2.灸法

一般以艾制品燃着,在穴位上或患部烘灼,使感温热或灼痛,以通经活络,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就叫作灸法。灸法多用于慢性病人和阳气衰弱的疾病,如慢性风湿病、腹泻、胃病等效果很好。

灸法的种类与运用

直接灸:艾炷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待将要燃尽而病者呼烫时取去艾炷,另燃一炷;艾条灸,是由古太乙针法演进而来,临症时取艾条一支,点燃一端,放在距穴位1寸处熏灼,等灸处红润、感到灼热为止。

间接灸:在灸处先放药物,隔药用艾炷燃熏,叫做间接灸,例如隔姜、隔盐、隔蒜、隔饼等都是。

其他灸法:除了上述的灸法外,还有烧针尾的温针灸,药制如炮竹式的太乙针灸,雷火针灸,局部涂药使发泡的天灸,使用灸筒的温筒灸,以及外科所用的桑木灸法和神灯照等。

施灸的程序与标准

施灸的程序与施针的程序大体相同,可以参考“针法”一节。灸法的计数以“壮”为单位,每灸一艾炷称为一壮。凡在头面及四肢末梢等处施灸时,艾炷宜小宜少,背腹肩股部宜大宜多;新病灸时,艾炷宜大宜多,久病宜少宜小;体强者可大些多些,虚弱者应小些少些(老幼也宜造当减小减少)。

施灸注意事项

防止烫伤。施灸时艾炷要放置平正,防止滚动;艾条灸应不时向上或向左右移动,防止过于灼热,病人呼烫时即应略为抬起,并时时弹去艾灰,注意勿使火星下落,以避免烫伤皮肤或烧坏被褥。

灸治以后,病人被灸的局部皮肤一般呈现钱红晕,片刻自然消失,无须加以处理。如红晕色深,或有灼痛感,应涂以油膏少许,加以保护。如局部起泡,即“灸疮”,应涂消毒油膏,并以纱布包扎,防止继发的感染,一般7天左右即可自愈,下次应改换穴位施灸。

3.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结于体表的所在,也就是临床上下针的部位。“腧”,有转输的意思;“穴”,是空隙之意。偏穴又有“气穴”、“孔穴”、“骨空”等名称,习惯上称“穴位”。

腧穴散布在一定的经络循行线上,因此,它的作用和经络的功能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经络是人体气血流通的线路,脑穴就是这些线路上的小站,转运输送流行着的气血。当某些内脏有病时,在所属经络上的某些腧穴就会出现病理反应,如压痛点或特殊的过敏点,针灸疗法就是刺激这些“点”来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而取得疗效。

腧穴从大体上可分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种。经穴是属于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约有361个。经外奇穴是十四经以外的腧穴,约有200多个。阿是穴是一种没有固定位置的腧穴,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辅穴,所以又叫“压痛点”、“天应穴”。

体腧穴很多,由于每个脑穴的位置不同,因此取穴的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要正确的取穴,必须掌握穴位的测定标准。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手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②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另外,有些穴位可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取穴,如:两乳之间取膻中穴、两耳尖直上取百会穴、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穴等。

4.十四经脉分布部位及其腧穴

手太阴肺经

从腹部出来,经过腋下,沿上臂外侧经过肘部再沿上臂内侧向下,经过手掌直达拇指的指甲旁边。本经共计有少商、鱼际、太渊、列缺、孔最、尺泽、云门、中府等11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尺泽。在肘窝横纹的正中央,曲肘于大筋外侧取之。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肘臂拘挛疼痛、中风瘫等。针3~5分。

②列缺。在拇指侧腕上1.5寸。把患者两手之虎口部相对交叉,左(右)手食指压在左(右)手之桡骨茎突上部,食指尖到达之处即本穴。

主治偏正头痛、咳嗽、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肘痛、小便不利。针2~3分,针尖斜向肘部刺入;灸3~7壮。

③少商。在大指爪甲角内侧约1分许。

主治中风昏迷、鼻血、咽喉肿痛、身热。针1分,针尖略向上方。

手阳明大肠经

从食指的指尖起,沿食指的拇指侧上边,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沿前臂前上方到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经肩峰到颈椎的大椎穴上,然后向下从缺盆进入胸腔而到大肠。另一支从缺盆穴上走颈部。本经共计有商阳、合谷、三里、曲池、臂、肩、迎香等20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合谷。在手虎口处。将拇食两指伸开,在第一、二掌骨间微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翳、鼻衄、耳聋、牙痛、热病汗不出、经闭、中风。针3~7分;灸3~7壮。孕妇忌针灸。

②曲池。在肘窝部桡侧横纹尽处,屈肘横肱立拳取之。

主治手臂肿痛、半身不遂、风疹块。针8分~1寸5分;灸3~7壮。

③肩。在肩端两骨间陷中。以手平举,在肩端关节间,可以摸到空陷处是穴。

主治肩臂痛、半身不遂、风疹块。针6分~1寸5分;灸7~17壮。

足阳明胃经

从眼眶向下,绕口唇到唇下沿下颚边缘到耳前,沿发际到额颅。另有一支沿喉咙从缺盆和乳中线直下,顺脐旁下行到阴毛两侧,再下行到大腿前侧,经膝盖,沿胫骨前外侧到足背,入足中趾内侧与次趾之间。另有一支从缺贫经胸腔入腹腔而到胃。本经共有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乳中、乳根、天枢、水道、归来、脾关、梁丘、足三里、阑尾穴、丰隆、解溪、内庭、厉兑等45个穴位。其中常用的有:

①地仓。在口角旁4分。

主治口眼斜、流涎等。针3~7分;针尖斜向颊车穴;灸3~7壮。

②颊车。在下颌角前约5分左右,张口时有凹陷,咬紧时则凸起。

主治口眼斜、牙关紧闭、牙痛、颊肿。针4分,针尖斜向地仓穴;灸3~7壮。

③天枢。在脐旁2寸。主治呕吐、泄泻、肠鸣、腹胀、脐周疼痛。针5分~1寸;灸7~15壮。

④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

是全身性强壮要穴,主治胃脘痛、腹痛、消化不良、肠鸣泄泻、中风偏瘫。针5分~1寸;灸7~20壮。

⑤丰隆。在足外踝上8寸。

主治哮喘气急痰多、呕吐、便秘、癫狂。针5分~1寸;灸7~15壮。

⑥内庭。在足次趾与中趾合缝处。

主治足背痛、牙痛、胃脘痛、泄泻、痢疾。3~5分;灸3~5壮。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沿第一跖骨上行到足内踝前方,再上腿肚,沿胫骨内侧后上方行股内侧的前缘,经腹到胸部。另有一支入腹到脾脏。本经共有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冲门、府合、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21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隐白。在足趾爪甲角的内侧约1分许取之。

主治吐泻、月经过多、惊风、癫狂。针1~2分;灸2~3壮。

②公孙。在第一跖骨头后1寸。

主治胃脘痛、腹痛。针5分;灸3~5壮。

③三阴交。在足内踝上3寸。

主治月经过多、遗精、早泄、遗尿及消化不良、胃脘痛。针5~8分;灸5~10壮。孕妇忌针。

④阳陵泉。把腿伸直,从胫骨头内侧凹陷处取之。

主治遗精、遗尿、水肿、腰腿痛。针5分。

手少阴心经

从心脏出胸腔,经腋窝,再沿上臂内侧后缘,沿小指内侧到尖端。本经共有少海、通里、神门等9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少海。屈肘,手掌向上,在肘窝横纹内侧尽头处。

主治心痛、呕吐、手臂麻木。针5~8分;灸3~5壮。

②通里。在腕后尺侧向上约1寸处。

主治心跳、失音、肘臂内侧痛。针3分;灸3壮。

③神门。在腕后尺侧豆骨的上缘。

主治心跳、心烦、心痛、健忘、失眠。针3分;灸3壮。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沿手外侧至腕,过锐骨直上,沿前臂下缘经肘,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绕肩胛、入缺盆,沿食道下膈膜到小肠。本经共有少泽、后溪、腕骨、养老、小海、肩贞、俞、肩外俞、肩中俞、听宫等19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后溪。在小指指掌关节近端外侧凹陷处。

主治手指痉挛、发热、盗汗。针5~8分;灸3~5壮。

②养老。在尺骨茎突突起之旁,取时先以一手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尖按压腕后茎突上部,然后将手掌转动向上,指尖按压处出现骨间凹陷之处是穴。

主治目视不明及各种慢性眼病、肩臂酸痛。针1~2分;灸3壮。

③肩贞。在肩关节后下部,取时垂手,从腋后缝尖端向上1寸处取之。

主治耳鸣、耳聋、肩胛痛。针5分~1寸。

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眦角,上过额部,交会于巅顶下行项后,挟行于脊柱两旁,下臀部再入膝弯内,从此向下经小腿后方,穿过足跟出外踝后方,沿小趾本节后圆骨到小趾外侧尖端。本经共有睛明、攒竹、天柱、大抒、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67个穴位。其中常用的有:

①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咳嗽、咯血、气急、肺结核、盗汗。针5分;灸5~15壮。

②心俞。在第五胸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咳嗽、咯血、精神恍惚、健忘、癫痫。针3分;灸3~7壮。

③肝俞。俯卧或正坐,在第九胸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黄疸、目昏眩红肿、惊狂。针5分;灸3~7壮。

④胆俞。在第十胸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黄疸、胸胁痛、口苦、食不下、呕吐。针5分;灸3~7壮。

⑤脾俞。在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泄泻、噎膈、水肿。针5分;灸3~7壮。

⑥胃俞。在第十二胸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反胃呕吐、胃寒、胃弱、不进饮食。针5分;灸3~7壮。

⑦肾俞。在第二腰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遗精、阳痿、尿血、肾虚腰痛、耳聋、目昏花、水肿。针5分;灸3~7壮。

⑧大肠俞。在第四腰椎下旁开1寸5分。

主治肠鸣气胀、绕脐腹痛、泄泻、便秘、腰痛。针5分;灸5~15壮。

⑨委中。在膝窝中央的横纹中点。

主治腰痛、膝不能出伸、半身不遂、急性吐泻、心腥绞痛、热病汗不出。针1寸~1寸5分;禁灸。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内踝前大骨下陷中,沿内踝骨后转走足跟,由此上腿肚内侧出膝弯内缘,上腹入肾。另一支再从腹上行至胸。本经共有涌泉、太溪、照海、复溜、大赫、气穴等27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涌泉。屈足时在足底心有一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目昏花、小儿惊风。在临睡前灸此穴,可治失眠。针3~5分;灸3~7壮。

②太溪。在足内踝后5分处。

主治咽肿、咳嗽、吐血、肾虚、阳痿、月经不调、嗜卧。针5分,针尖对着外踝前缘而进;灸3~7壮。

③复溜。在内踝上2寸,太溪穴直上。

主治水肿、盗汗、腰脊痛。针3~5分;灸7~15壮。

手厥阴心包经

从胸中心包络起,出脚走胁,当腋缝下3寸处,上行抵腋窝,沿上臂内侧入肘中,下行前臂掌侧两筋之间,入手掌沿中指直达指尖。本经共有曲泽、郄门、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9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劳宫。在手掌中心。屈中指与无名指,在两指尖之间是穴。

主治心痛、心烦、心悸、手颤、鹅掌风。针3~5分;灸3~7壮。

②内关。在腕后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间取之。

主治心痛、心烦、癫狂、反胃、呕吐、胸胁痛。针5分;灸3~7壮。

③曲泽。伸肘时在肘横纹正中央,大筋内侧取之。

主治心痛、惊悸。针3~5分;灸3~7壮。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的小指侧,沿手背至腕部,出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过肘沿上臂外侧上肩,经缺盆沿项到耳后,直上耳上角,由此屈而下行,绕颊到眼眶下。另一支从缺盆下膈,属三焦。本经共有关冲、中诸、阳池、外关、支沟、翳风、耳门、丝竹空等23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外关。在手背横纹中央直上2寸,两骨之间取之。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肘臂不能屈伸、手指痛不能握、手颤。针5~8分;灸3~7壮。

②支沟。在外关穴上1寸,两骨之间取之。

主治两肋疼痛、心痛、呕吐、肩臂酸重。针5~8分;灸3~7壮。

③翳风。在耳垂后、乳突之前,开口时现一大凹陷处,重按引耳痛。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针3~5分,开口进针;灸3~5壮。

④丝竹空。在眉毛外端之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眼睛痛。针3~5分,沿皮横刺。

足少阳胆经

从眼外眦角起上行头角,下至耳后,沿颈到肩上,经缺盆入内属胆。另一支从缺盆下腋沿胸过季胁,向下到髋关节外侧,出膝外侧直下至外踝,出外踝前入足四趾的小趾侧。本经共有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足临泣、窍阴等44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风池。在头骨下项肌外侧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目赤痛、中风、热病汗不出。针5~8分,斜刺;灸3~7壮。

②环跳。取时侧卧、伸足屈上腿髋关节外侧之横纹头取之。

主治腰腿痛、半身不遂。针1寸5分~2寸5分;灸10~20壮。

③阳陵泉。在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微前下处。

主治胁肋痛、口苦、半身不遂、膝痛不能屈伸。针8分~1寸;灸5~7壮。

④光明。在足外踝上5寸。

主治眼睛痛、膝痛。针5~6分;灸3~5壮。

⑤足临泣:在第四、五跖骨间凹陷处取之。

主治目眩、胁痛。针3~5分;灸3~5壮。

足肝阴厥经

从足大趾丛毛的边缘,沿足背上到内踝前,上行胫骨内侧到膝弯内缘,沿股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到少腹,与胃经并行入肝。另一支从少腹向上至胁肋部。本经共有大敦、行间、太冲、膝关、曲泉、章门、期站等14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行间。在足大、次趾间的趾缝中。

主治目赤痛、胁痛、疝气、失眠、癫痫。针3~4分;灸3~5壮。

②太冲。在第一、二跖骨接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阴痛、疝气、遗尿、小儿惊风。针3~4分;灸3~5壮。

督脉

从尾闾骨端会阴部,向后循脊柱而上,向内行入络于脑,再上头顶沿额下行到鼻柱。本经共有长强、阳关、命门、悬枢、筋缩、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百会、上星、水沟等28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阳关。在第四腰椎下。

主治腰痛、月经病、带下。针5分;灸3~15壮。

②命门。在第二腰椎下。

主治头腰、角弓反张、腰痛、遗精、阳痿。针5~8分;灸3~15壮。

③百会。从两耳尖直上,与头顶之正中线交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健忘、中风、脱肛。针3分,沿皮刺;灸5~7壮。

④水沟(即人中)。在鼻唇沟约上1/3处。

主治癫狂、小儿惊风、中风、口噤。针2~3分,针尖略向上斜进,以剧痛为度。

任脉

从会阴部向前到毛际,沿腹中线上行直到咽喉,再上到额下,走面部深入眼内。本经共有中极、关元、石门、气海、脐中、中脘、巨阙、鸠尾、膻中、天突、承浆等24个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有:

①关元。在脐下3寸。

主治月经病、带下、遗精、小腹痛、卒中脱症及诸虚百损。针8分~1寸;灸7~10壮。

②中脘。在脐上4寸。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饮食不化。针1寸;灸7~15壮。

③膻中。在两乳联线之中点。

主治哮喘、乳汁少、胸痛。针3~5分,针尖向下方沿皮刺;灸3~7壮。

根据上面的介绍,对十四经脉的分布,可得出以下几条规律:

①手的三条阴经是从胸部起到手指止,手的三条阳经是从手指起到头部止,足的三条阳经是从头部起到足趾止,足的三条阴经是从足趾起到胸腹部止。

③阳经多数走在外侧和背侧,阴经多半走在内侧和腹侧。

③太阳经行于躯干的背部,阳明经行于人身的前面,少阳经行于两侧。

④督脉经行于人的背部正中线,任脉经行于人腹部正中线。

5.十四经穴主治病症

穴位的主治范围是掌握和运用针灸的主要关键,但是由于穴位很多,主治非常复杂,掌握比较困难,如果能够掌握十四经穴的主治病症,对穴位的主治规律也就可以很快的掌握了,现介绍如下。

手三明经

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主要治疗喉、胸、肺部疾病,其中尤以治肺病为主;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主要治疗胸、心、胃部疾病和神志病,其中尤以治胃病为主;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主治胸、心部疾病和神志病,尤以治心病和神志病为主。上述三经的穴位,都主治胸部疾患。

手三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主治头、项、眼、耳、鼻、喉病、神志病和热病,以治项肩(背面)部疾患为主;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主治头、眼、耳、喉、胸胁部疾病和热病,以治耳病(侧面)为主;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主治头、项、眼、鼻、口齿、喉部疾病和热病,以治面、口、齿部疾病(正面)和热病为主。以上三经的穴位,都能治头部疾患。

足三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主治头、项、皮、鼻、腰、背、后阴部疾患、神志病以及热病,而以治身体背面疾患为主;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主治头、眼、耳、鼻、胸胁部疾病以及热病,而以治身体侧面疾病为主;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主治头、面、鼻、口、齿、喉部疾患、胃肠病、神志病和热病,而以治身体正面疾病以及胃肠病为主。

以上三经穴位,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以足部穴位为主;主治身躯脏腑的穴位大都在膝以下。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以治胃肠疾病为主,其次是生殖器和泌尿器方面疾患;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以治生殖器疾病为主,其次是泌尿器和胸部疾患;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主治生殖器、泌尿器、肠和肺部疾病。以上三经穴位,都治腹部疾患。

任警二脉

穴位都在头部和身躯上,所以除了某些穴能治疗全身病以外,一般尚能治神志病、脏腑病和妇科病等。

穴位主治重点

每个穴位都能主治局部病,同时它的主治范围又或大或小的都能主治邻近部位的疾病。在头面躯干方面的穴位,几乎全部以主治局部或邻近部疾病为主,如胸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胸部(包括内脏)疾病,腹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腹部(包括内脏)疾病,面部的穴位大抵都能治面部疾病,头部的穴位、面部近耳区的穴位分别可以治头部和耳部疾病,胸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治胸、腹部疾患……等等;四肢的穴位,尤其是肘膝以下的穴位,除了具备上述的主治局部和邻近部疾病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治疗远距离的头面及躯干部位疾病的效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和经络的作用分不开的,例如手三阴经的四肢穴位可以治疗胸部的疾病、手三阳经的四肢穴位可治头部疾病等。

治疗配穴方法

上面介绍了很多穴位,它们的主治功能很多,到底应该怎样选穴呢?一般约有以下三种方法:循经取穴。凡病症呈现在某经循行所及的脏腑、躯干或头面时,就采用某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鼻病取合谷等,名为循经取穴。这种取穴法,对于急性病症的疗效最显著;局部取穴。凡病症呈现在某部,就在某部取穴,如眼病取睛明等,名为局部取穴。这种取穴法,对于慢性病,疗效最好;邻近取穴。在患部的上、下、左、右附近部位各经上取穴,如耳病取下关等。以上三种配穴方法,可单独用,也可结合使用。

6.拔火罐法

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中就载有拔火罐疗法。当时叫“角法”,因拔火罐工具由牛角做成。起初用于外科手术后吸毒排脓,以后逐步发展到治疗风寒痹病、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疾患。其质料也由牛角逐步改进为竹罐、陶罐、玻璃罐等。本法常同针灸配合使用。

火罐的种类

竹火罐:用直径3~7厘米粗细的竹子逐节锯断,一端去节做口,一端留节做底,削去竹皮,做成腰鼓样的圆柱形管子,大小可按施术的部位加以选择。

陶火罐:由陶土做成,口底平滑,形似木钵或瓷鼓。这种罐的吸力大,但易跌碎。

玻璃火罐:肚大口小,口边外翻,有大、中、小三型。这种火罐的优点,在于其质料透明,可以从外面看到吸着面皮肤的变化,易于掌握拔罐后局部反应的程度。

拔火罐的方法

投火法:用酒精棉球(或纸片)燃烧后投入罐内,随后将罐口罩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适于侧面横拔。

闪火法:用镊子挟着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罐子内壁绕一下,随将棉球抽出,迅速将罐口罩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着。

贴棉法:用约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置于95%酒精内浸湿,贴于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罩于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不受体位的限制,但棉花上所含酒精不宜过多,以免酒精燃着下滴,烫伤皮肤。

拔火罐的程序

先将火罐大小与施术部位对比一下,是否适合,然后拿好火罐,摆好适当体位,即可开始拔罐。使用新罐时,须在闭口抹一些凡士林,以免皮肤破损。拔罐时间,一般约10~20min,如患者感到灼痛过紧,可酌情提前。起罐时可用食指轻压罐旁的肌肉,使空气透入罐内,罐即落下。拔罐时,皮肤如有损伤,可用凡士林纱布妥为包扎,以防续发感染化脓。

拔火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羞明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另咳嗽气喘可在背部两侧拔之;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

禁忌症: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和妇女妊娠期间及水肿、腹水、肿瘤等亦不宜应用。

7.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即是在耳廓上一定的部位进行针刺,用以治疗病的一种方法。

人体各脏器和身体各部位,在耳廓上都有一定的“代表区”,这些区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分布在耳廊上。当人体某一部分发生病变时,在相应的耳廓区域往往会出现压痛、电阻降低,或伴有形态与色泽的改变。在这些耳廓反应区加以一定的刺激,就可以治疗相应的躯体或内脏的疾病。同时根据耳廓上的反应区,还可以对躯体或内脏疾病的定位、变化起辅助诊断的作用。

耳廓上面的3/4主要由软骨组成,外盖皮肤。下面1/4是脂肪组织作基础,外盖皮肤,称耳垂。

耳廓的神经来自脊神经、脑神经,互相交叉重迭,分布很复杂,计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大神经、三叉神经、耳颞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等。耳廓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多与上述神经伴行。

耳穴

当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耳廓上一定的部位出现反应。如压痛、电阻变低、耳穴部位变形、变色、脱屑、水疱、充血等。这些部位就是我们用耳针治疗的刺激点,称为耳穴,又称反应点、压痛点、良导点、敏感点。耳穴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说,耳廓好比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在下,脚在上。

耳针的穴位很多,现仅选择最常用的穴位14个介绍于下。

心:在耳甲腔最凹陷处,主治失眠多梦、心悸、休克、舌痛舌炎等。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主治消化系统病症(胃痛、消化不良、食欲减少、恶心呕吐等)、头痛、失眠等。

肝:在胃的外上方,主治肝病、眩晕、抽搐、胸胁闷胀等。

脾:在胃的外下方,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肌无力等。

肺:在心穴的上下周围是针刺麻醉的要穴。主治呼吸系统疾患(感冒、咳嗽、气喘)、皮肤病(荨麻疹、瘙痒症)。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心穴直上方。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月经不调、肾炎、膀胱炎、遗精等)、耳鸣、听力减退、头痛、神经衰弱、骨折疼痛等。

神门:在三角窝内靠近对耳轮上脚之外1/3处。此穴有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常用于各种疼痛,又是针刺麻醉的重要穴位,并有镇静作用,可用于失眠、烦躁。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此穴能松驰内脏平滑肌和舒张血管(如内脏器官或血管痉挛、疼痛),可治疗自汗、心动过速等。

肾上泉:在耳屏上外侧面,耳屏分两等分,此穴在下1/2处。有调节血管舒缩作用,如血管痉挛、高血压、低血压等;还可主治发热、咳嗽、气喘。

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壁。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用于各种疼痛、神经衰弱和休克等。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底部。主治内分泌疾病,如月经不调等。

脑干:在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最凹陷处。主治抽搐、休克、大脑发育不良、头痛、眩晕等。

膈:在耳轮脚上,偏外侧1/5处。主治膈肌痉挛、咳血、内脏出血。

平喘:在对耳屏的尖端,如有人对耳屏尖端不明显,则可取对耳屏边缘的中点。此穴对呼吸中枢有兴奋和抑制作用,能止咳、平喘、止痒,主治咳嗽、气喘等。

耳针的取穴方法

观察法:当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上出现不同的反应,如小红点、小黑点、小水疱、白色或红色丘疹、脱屑等。这些反应可作为诊断或治疗的参考。

压痛法:在病人可能出现压痛反应的耳穴附近探寻最痛点。方法是用毫针柄或火柴棒,以慢而均匀的压力探寻。探寻时应嘱病人比较哪一点最痛,及时反映才能找准。一般当压到最痛点时,病人往往出现皱眉、躲闪呼痛。如深不到痛点,可用手指按摩一下,休息片刻再探寻,或另探对侧耳穴。

皮肤电阻测定法:当人体有病时,在耳廓上一定部位会出现电阻变低,我们可用皮肤电阻测定仪进行探测。

耳针的取穴原则:

取穴要少而精,一般用病变部位的同侧耳穴治疗,也可用对侧或双侧。为了加强疗效,必要时可一穴刺二针或斜刺透穴。一般取穴原则有以下三点:

①根据相应部位取穴。如肝病可在相应的“肝”穴上针刺;胃痛可在“胃”穴上针刺。

②根据中医辨证取穴。根据经络、脏腑理论来取穴,如皮肤病可取肺穴(肺主皮毛);耳鸣、听力减退可取“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眼病可取“肝”穴,因“肝开窍于目”。

③根据常用穴位的特殊功能和临床经验取穴。如神门、交感对镇静、止痛效果较好;心穴对落枕有一定疗效。

耳针的操作方法

①根据诊断决定针刺耳穴,用探针轻、慢而均匀地探压最明显的压痛点,找到敏感点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消毒的28号半寸毫针在耳穴正中刺入,以不穿透耳廓为原则。在针刺时以左手拇指固定针刺穴位周围,食指托着针刺穴位背侧,这样既可掌握针刺深度,不使针穿透对侧,又可减轻针刺痛感。多数病人进针时有较强的痛感,故对初诊病人在针前要做好思想工作。

②进针后可捻转,以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应为好。一般留针20~30min。在留针期间每隔5~10min捻转一次,同时活动按摩病变部位,如腰痛病人在针刺过程中,同时活动腰部,可提高疗效;慢性病可留针数小时,必要时可用图钉样皮内针进行皮内埋针。

③出针时,准备干棉球一个,以防万一针眼出血时,作压迫止血。

④针刺时间一般为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⑤皮内埋针法。用特制的图钉样皮内针,刺入耳穴后,用胶布固定。此法可起持续刺激作用。对某些慢性病及发作性疾病较适用,对路程远、工作忙、治疗不便的病人也较为方便。埋针后嘱病人定时自己按压,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皮内埋针操作中,应严格消毒,埋针时间可达5~7天。

耳针疗法的禁忌症

①妊娠2~5个月最好不针,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5~9个月内最好不取子宫、卵巢、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

②过度疲劳、饥饿、身体虚弱、精神紧张的患者如必须针刺,最好平卧,以免发生晕针。

③耳廓有冻伤或有炎症应禁针,以免炎症扩散。如需针刺,应避免在炎症周围针刺,可先刺外耳、肾上腺,给予治疗冻疮及炎症。耳针治疗时,耳廓消毒要严格,如有炎症出现,应停止针刺,涂以碘酒及消炎软膏,使感染不会波及软骨。

耳针晕针的处理

耳针一般较少发生晕针,如一旦发生晕针,出现头晕、头昏、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轻度晕针可不必拔针,平卧休息,消除紧张心理,给病人喝点温开水即可。如发生重度晕针,应立即拔针,并将取下的针随即针刺肾上腺、皮质下、心、枕等穴,并采用头低脚高位,即可恢复。

有时针刺后,耳廓发生特异的疼痛,或有头昏、头晕、心慌、恶心、下肢寒冷或全身发麻等症状,这大多是因针刺肾上腺、交感、内分泌、肺、肾等穴位过深或方向不对而产生。一般将针后退一下,以上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如果仍不能减轻症状,则应把针拔除。

耳针应用范围

耳针不仅用于治疗,而且还可用于麻醉,预防疾病和辅助诊断等。

①预防:针刺耳穴,对某些疾病可起到预防作用。如腮腺炎流行时针腮腺穴、神门穴;晕车、晕船者,在乘车、船前,针枕穴,有预防作用。

②辅助诊断:当人体有病时,就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上出现反应,某些疾病可根据耳穴的不同反应,考虑其相应脏器有无疾病。例如某些诊断不明的急性腹痛,可在疑似的几种病的相应耳穴部位进行探寻。当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时,再结合病人症状、体征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结论。

③治疗:耳针疗法的适应症很广泛,现在不仅能治疗许多功能性的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等,而且对一些器质性的疾病,如炎症、溃疡病等,也有一定疗效,特别对止痛、消炎等效果更为明显。最近还应用于治疗胆道结石。

④耳针麻醉:针刺耳廓某些穴位,应用手法运针或通以电流,可以达镇痛以施行手术。

§§第四章 营养保健篇

同类推荐
  • 女人养颜调养食谱

    女人养颜调养食谱

    《女人养颜调养食谱》从饮食角度,教你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达到内调的目的,使容颜柔嫩细腻。炒菜、炖品、滚汤等,营养与美味兼备。本书图文并茂,科学实用,方便易学。
  • 治病养病宝典

    治病养病宝典

    本书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类疾病、风湿类疾病等七大类的42种常见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西医诊断依据和治疗、中医分型及治疗,对每种疾病的饮食疗法、生活调理、预防与保健,以及相关知识作了颇为详细的叙述,包括现代研究新看法、新观点,并对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养生提供了建议和指导。
  • 一通百通除百病

    一通百通除百病

    这是一本告诉人们如何以“通”为“补”的健康手册。作者武国忠认为,现代人之所以岁数越大身体越虚,吃再好的补品也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体内沉积的垃圾太多,清除身体的“淤泥”、保持全身畅通,才是对身体最大的补。《一通百通除百病:武国忠新解人体通补之谜》主要内容包括:五行体质通补法、慢性病调治通补法、家庭必备的通补药方、守护精气神的心理通补法、日常生活中的通补小窍门等。这些方法能从根本上疏通人体的脏腑、经络,使人气血畅通、神清气爽。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行。
  • 排毒101个小窍门

    排毒101个小窍门

    研究发现,人们体内的毒素仅有20%能够通过排便的方式排出体外,剩下的80%仍然会积存在人体内。想要排出这些顽固的毒素,仅仅依靠生理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排毒。为了排除体内的毒素,不少人借助药物,这种方法虽然见效快,但却会在排毒的同时给身体增加一些新的毒素。其实,要摆脱毒素的困扰,只要从毒素产生的根源人手,采用科学的排毒方法,制订合理的排毒计划,就能使身体远离毒素的困扰。
  • 健康就在食物里

    健康就在食物里

    本书专为那些希望了解饮食、享受美食、保持健康的人提供正确的饮食养生方法。让您学会正确的饮食养生方法,远离疾病,健康一生。 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食物的营养与健康,粮食米面类食品、动物肉禽类食品、水产海鲜类食品、蔬菜瓜果类食品、豆类、调料、水果类食品及其他类食品的营养分析。
热门推荐
  • The Memoirs of the Louis XIV

    The Memoirs of the Louis XIV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界之主神降临

    异界之主神降临

    一个独行佣兵,带着主神空间穿越来到了异界附身于一个被家族遗弃的少年身上。从此他的人生彻底改变!当八稚女撕碎兽人,金刚狼利爪斩断神器,战斗暴龙兽秒杀神兽,散魂铁爪撕碎剑圣,原子弹抹杀军队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呢?
  • 逆世傲妃好生妖艳

    逆世傲妃好生妖艳

    什么?她只不过是穿越了一回,一夜误闯,美男出浴。为什么却要她的命运,与一个腹黑无耻的男人此生紧紧拴在一起了?!碧落泉水里,他一把紧紧抓住她的肩膀,邪魅笑道:“放开你也可以,我有个条件。”她淡然问道:“我听听你的条件是什么?”谁知这腹黑男轻笑道:“但说无妨,条件是你亲我一下。”“……”她一瞬被这绝美男人给劈得外焦里嫩了。你若想拥江山,我便辅佐你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帝皇。你若想拥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便放弃皇位,与你畅饮甘酒,万世婵娟。透支千年泪,祭奠你的美,谁的笑藏尽泪光,谁的妖娆舞遍江山,谁的伤痕在歌唱?
  • 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

    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

    作家杨献平有多年在大漠生活的经历,作品内容纵横捭阖,横亘古今,分“少年事”“乡村传”“大地上”三辑,有现实生活的写照,有历史的眷顾;语言叙述大气磅礴,绵密而奇异,对读者有强烈的冲击力。杨献平的很多文字,是他在巴丹吉林沙漠生活、幻想、品尝、践约与撤离的产物,也有短暂外行的某些见闻及发现,当然还有对生身之地、少年往事、乡村现状及熟稔事物的描述和追忆。
  • 仙途无尽

    仙途无尽

    仙道一途。一生悬命。与天争,与人斗。一名少年在偶然之下步入仙道。在这个无际的大陆上,有着千奇的宝物,繁多的种族,奇幻的功法。他如何能在仙道一途上走得更远。又如何能与群强并立于世。
  • 守到擒来

    守到擒来

    这是一个都市职场中的爱情故事,腹黑闷骚男上司将女下属守到擒来。
  • 快穿之灵魂洗涤

    快穿之灵魂洗涤

    她是传说中的恶魔。。之女,她要做的不多,就是辅佐将灵魂卖给父亲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她的身体特殊,她是上天庇佑的魔之躯体,她要带着那些丢弃的灵魂的人一遍遍穿越剧情,直到有心境,有能力驾驭,成为真正的恶魔为止。肮脏的灵魂需要洗涤,若洗不干净,也将由她来毁灭。PS:每个人在自己的故事中都是主角。或许好。或许不好。但是既然存在了。就有他的意义。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完美的结局。却也不是所有结局都不能圆满。
  • 20岁的邵华时光

    20岁的邵华时光

    一个生活在幸福家庭孩子的故事,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最疼爱他的爷爷日渐体弱,顶着生活、爱情,学习压力的他还在坚强坚持。伴随着更多不理解的到来,他的大学生活草率的开始.......
  • 天雨侠

    天雨侠

    比蝙蝠侠高、比钢铁侠富、比蜘蛛侠帅、比神奇四侠搞在一起还要神奇。别问他是谁,请与他相恋,在雨中…
  • 星际娇女觉醒

    星际娇女觉醒

    “主人,听说你要去和亲。”“开玩笑,这是星际!”又不是古代怎么可能还有和亲这种事。“也一样,不过好在主人有一个好父亲,帮你想到了办法。”季思然得意,做家中的掌中宝就是好,什么也不用做就有人帮她做得好好的。“先别得意先看看你父亲是怎么做到的。”知道父亲所做的之后季思然这个娇娇女终于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