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0800000010

第10章 修行方式

要想实现明心见性,最快的方法,莫过于禅宗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是教外别传,也就是说,禅宗是佛教文字之外的特别传授,是佛教的“以心印心”。

因此,禅宗能让人们按部就班地次第修行,慢慢地到达那个关节点上,然后,再由老师适机点破或自己触缘而悟。

参禅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

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25种圆通法门,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问自性,就是参禅。

参禅不一定是坐禅,就是在行、做、坐、卧中也能参。参禅靠的是有正知见,知道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不是真心;要有福德,去聆听善知识法语;要有定力,必须具备未到地定及其以上的定力,才能一一现观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能现观真心无形无相而出生十八界法。要有因缘,得佛菩萨善知识摄受而明心见性。

据《五灯会元》等禅宗古籍的记载,占大多数的真悟祖师是在动中开悟的。比如洞山良价禅师,还有近代的虚称法师也是在动中开悟的。所以,培养动中的定力是参禅的一个可靠手段。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能算是禅的。所说禅堂,所说坐禅,不过是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有很多。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会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也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如果昏沉则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时间长了,容易变得性躁易怒,甚至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但你不要去执著于它,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意思是说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

参禅需要有看话头的能力,看得住话头后,就可以起疑情,这就是“见山不是山”,在疑情生起后而不退失,待因缘巧合时,便黑漆桶底脱落,亲见真心实相如影如幻。

坐禅不要陷入马祖大师说的“磨砖做镜”的巢窟里,否则,永远不能明心开悟。

参公案

参公案指参究“公案”中的禅宗历代祖师大德的言行,从中学习禅机,悟出禅理。这种修行方式开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禅宗公案是禅宗在我国发展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由于公案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而它的含义却是可以深参的,因此禅师喜欢通过讲述公案情节,来考察听者的禅悟功夫,进而对听者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和分析,让听者有个参悟的空间。

由于这个前题,所以禅宗公案并不是让学禅者模仿的东西。它的表述也不一定具有历史真实性,它是为教学而设的一种工具而已。

当然,其中的人物还是真名实姓的,他们或许也有类似的事件经历。只不过,公案将典故经过教学需要进行了编辑,已是逻辑化的教学工程中的一部分了,故而也就失去了历史的史册价值。

禅宗的公案,有些是直指,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些是借喻,就是借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但不管哪一种,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个心。所以禅宗又名“心宗”。

所说借喻,就是指借它事物来点破要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要当下截断你的思路,让你前思后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从而当下回头转脑,所说妙悟要穷心路绝。通过这个借喻,使你的心不偏入异路。

禅宗里有1700则公案,所说“一千七百则葛藤”,它基本上是在唐宋时形成的。像“祖师西来意”、“狗子有无佛性”、“如何是学人的本来面目”等,都是经常被人参究的著名公案。

参公案是一种功夫,而不是知解。比如,在参无字公案的时候,不是让你用分别意识去找出它的原因,也不是让你去念这个无字,而是让你对这个问题起疑情,提起疑情之后,死死地盯着它看。

盯住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不起妄心,不起分别心,避免禅病,使自己心心念念不离这个。

参公案是直接从自性入手的,是一种离心意识参,这当中有定有慧,有止有观。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还有无佛性?”答:“无。”此“无”字即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功夫,称为参话头。

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千年来,在话头下参悟的祖师不计其数,而由于祖师的亲身履践,也使参话头这一法,淬砺得更加善巧与精致。

参话头广受我国佛教徒欢迎的原因,在于它的入手处极为简易,但却开悟速捷,只要靠住一个话头,起疑情、参到底,就可以了脱生死。

可惜的是,宗师隐没之后,参话头的运心方法没有完全传承下来,致使佛教弟子或眩惑于祖师的机锋、公案、家风,而成为口头禅;或鄙于宗门知见浑沌的流弊,而弃如蔽屣。但其实在祖师语录中,保留了非常多的实际用功的资料可供我们重新去认识它,只是一般人不太了解。

“参话头”这一方法,不了解的人总觉得很玄奥,其实说破了,却是极为平常的。其巧妙之处,就在“话头——疑情——参”一句话上。

参话头应如何用功?就是要在三心不可到处用功。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是生灭不停的,参话头就是要在这个生灭不停的状态下用功夫,从中体会那个不生不灭。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把功夫永远地用在当下,永远地安住当下,观照当下,不思量过去,不思量未来,不思量别处。

参的力量,是一股非常强劲的觉观力,初参的人,对方法不熟悉,加上妄想多,要想掌握这股觉观力,不自觉的就会费很大的心力,心太躁进,影响气脉不调,容易有头胀、胸闷的现象。这时只要将功夫稍微舒缓一下,慢慢熟练之后,就可以改善。

由于觉照力强,只要参究的力量在,就可以一直保持醒觉,可能晚上会睡不着,或似睡非睡。只要色身承受得了,就可以一直用功,不必强迫入睡,等身体累了,想睡再睡。

机锋

机锋是禅林用语,又称作禅机。机,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之关键、机宜;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意说师家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学人时,常以寄意深刻、无迹象可寻,乃至非逻辑性之言语来表现一己之境界或考验对方。

本义是弓上的机牙和箭锋。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辩和语句。

机锋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犹豫思索。如“一宿觉”条中慧能与玄觉对答如流,妙语贯珠;二是如箭行无迹,要旁敲侧击,不许一语道破。

禅家多用俗语诗句,少引经文,便是此意。一是利如箭锋,直如箭行。如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却说“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一是对机,如箭与弓上的机牙相对,一发中的。

慧能所传“三十六对法”便属这一类。实际上,斗机锋并不限于丛林中。耽味禅悦的文人也喜欢对几句机锋。众所周知,在小说《红楼梦》里,宝玉与黛玉就经常参禅斗机锋。后也用机锋泛指敏捷的才思。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居室·房室》:“若夫文人运腕,每至得意疾书之际,机锋一阻,则断不可续。”

禅师们的刀子实在太锋利了,在这把刀子的锋刃之下,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无论有多么的复杂,即使其中水乳交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可以被清晰地剖析开来。

禅门用其“锋”把学生的“机”挑露出来后,学生们就应该交上答卷,这就是禅宗内的“转语”。当然,并非每个人所交的答卷都正确。

“转语”还是禅师们相互考察的一种方式,仍然属于“机锋”里的一个类别。

棒喝

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是禅宗师家开悟初学者的手段之一,也被称为当头棒喝。南派禅宗追求顿悟,故一些禅师们经常让弟子专心考虑某个问题,然后乘其不备,用木棒狠敲他几下,或者突然冲其大喝一声,如果时机巧合,弟子就会立刻顿悟,这就叫做棒喝。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

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其实,禅师们的棒不是用来泄愤打人的,只在研讨问题的时候,有时轻轻表示一番,作为赏罚的象征,后世的宗门,以及学禅的人,若是在老师那里碰了钉子,受了批驳,都叫它“吃棒”,就好比当今人们所说的碰钉子,并不是真的碰到了一枚钉子。

在当今的教育中,“当头棒喝”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当然,此棒非真棒,此喝非辱骂,可以理解为纪律处分、严肃批评,是对沉溺错误的学生的一种处罚、惩戒。

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针对的是学生的错误行为,体现的是强制手段,完善的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勇于负责和有社会责任感。

呵佛骂祖

呵佛骂祖是一句禅林用语,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引申为没有羁绊,敢做敢为。该语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记载:“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

唐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一日上堂时说:“我这裹,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佛是老胡屎橛。”

又有一僧问韶州称门山文偃禅师:“如何是佛?”称门山文偃答:“干屎橛。”他也曾说过:“释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老僧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

这都是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属生灭,并不是正常如实之道。

“呵佛骂祖”一语,用于打破学人心中偶像崇拜,开发自心佛性。

禅宗在我国兴起后,我国佛教在形式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一切持诵的经咒和礼拜的佛像都成了摆设。正因为禅宗没有形式,所以在唐武宗灭法时,禅宗能一枝独秀,使佛教连绵不绝,沿续至今。

禅宗为了扫除人们凡圣之相,常常呵佛骂祖,尤以临济、称门、丹霞、德山为烈。

禅宗弟子,受到这些经典论集的熏陶,理解了圣相也不可的道理,也就摆脱了圣相的束缚,这是禅宗区别于其他宗派的独具特色。

默照

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也称邪禅。默照禅的提倡者曹洞宗人宏智正觉,认为临济宗的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脱。

与看话禅相对立的是他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心性。

在最初游方参学的几年,宏智正觉禅师接触到的第一个有名的禅师是香山寺的枯木法成,23岁时,正觉禅师因慕名参谒丹霞子淳而开悟,并在子淳圆寂后,承其法嗣。正觉禅师的默照禅风深受这两位大师影响所启发,故极重视禅坐。

正觉禅师在禅坐的内容上,也以“枯寒心念,休歇余缘”教众。参禅的关键在起疑情,藉由疑情的力量直捣第八意识窠臼,这是一种向内参究回向溯源的方法。

只是参话头凭借的是疑情的力量,向心识深处钻去,而默照禅凭的是源源不断的灵明觉照力,照到无可照处,最后疑情不起自起,如此才有悟的可能,所说不疑不悟,大疑大悟。

宏智正觉还把默照修持与体用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四借”法来启导学人的禅修要路。

四借法是:一、“借功明位”,功指用,位指体,这是透过现象界万物的作用以明确其本体;二、“借位明功”,以万物的本体明确其作用;三、“借借不借借”,万物的本体与作用共忘,空寂无物;四、“全超不借借”,超越第三的空位,进入一念不存的自由境界。这也是默照禅修持的过程。

其实,不论机锋、棒喝、参话头和默照禅,其终点都是一个,都是为了“明心见性”,要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道理。你要参禅,就得先看看自己的特点和环境的条件,最好有老师指导,不然,仅凭自己的热情看一些有关书籍,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十牛图

“十牛图”是禅宗修行的图示,有许多版本。流传较广的有宋朝廓庵禅师与普明禅师的版本,各有10幅。

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依图次第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若修行者能了解该过程的实际情况,更不会走错方向,故行者宜多体会此“十牛图”之真实内涵。

廓庵与普明皆以牧童喻心、牛喻性。值得一提的是两者皆不以人驯服牛为终局。甚至不确定是人驯服牛或是牛驯服人。

两者也有其不同之处:普明图中牛色由黑逐渐一段段的变白,隐喻野性的去除,廓庵图中并无此变,喻本性须认清但不见得须由黑变白。

普明十牛图以“双泯”告终,相当于廓庵的第八图“人牛俱忘”。廓庵加了“返牛还源”与“入廛垂手”来比喻普度众生的慈悲心。

五祖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南宗讲究顿悟,北宗主张“渐悟”,常用十牛图来进行比喻。即: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

十牛图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性化。普明第十图“双泯”的图像是一轮明月,与容格喜爱的曼陀罗的形象类似。廓庵最后两图可看作是自我与自性的再次分开,待下次时机成熟再融合。

顿悟

佛教教义。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说,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顿悟是要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与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阳明的龙场顿悟。关于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省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了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渐修

“渐修”,即指循序渐进,逐步领悟禅法要旨的一种修行方式。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极力提倡渐修禅法,以坐禅、念佛为形式,重在观心、守心,息灭妄念的渐悟过程。

神秀主张的渐修禅法,是受《楞伽经》的影响。这部经关于渐修问题,认为要息灭妄念,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完成。

如同制陶工匠一样,凡制造陶器必须要经过一个程序才能够完成;又好似大地万物生长,又如世人学习音乐、书画等,都是逐渐形成和发育的。

禅的修行也是如此,因此,神秀在弘忍禅师门下曾经因为竞选法嗣而做过的法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很显然是受到了《楞伽经》中渐修的启示。

渐修不仅仅是通过坐禅观心,而且还要求把对经教的领悟结合起来,即所说“佛尘看净,方便通经”。按照理性认识和逻辑判断,循序渐进符合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哲学上所讲的“过曾”。

二祖慧可之后,禅宗祖师衣钵相传,自六祖始,衣钵不传,始分南北二宗,也即有了顿悟与渐修之争。

以至影响后世禅宗2000余年,宗门林立,各持己见,无有定论。而学人修持也五花八门,什么棒打、吆喝、机锋、戒尺、生活等,不一而足。真可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溯其本源,不外乎就是渐修、顿悟两宗。

一行三昧

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又称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

“三昧”,就是心、境都空,与真理、与佛性相应,这就是三昧正定。《文殊般若经》记载:“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夫法界一相,即一相三昧。系缘法界,即一行三昧。是理、行之别名耳。今祖意二种皆行,乃冥契于理。究竟无二也。”

所说一相三昧,就是要在一切处都不住相。怎样才是一切处不住相呢?就是把一切的相都融为一相,是非平等,善恶同观,不生憎爱,不生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以安闲恬静、虚融淡泊的心境来面对一切事物,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归于圆融无碍,成为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就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要“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不二之心、质直之心、没有谄曲、没有是非、没有憎爱,这才叫纯一直心。

不动道场不是坐在这里不动,行住坐卧四威仪都是道场。行,不动道场、纯一直心;住,不动道场、纯一直心;坐卧也复如是。能纯一直心,能不动道场,当下就是净土。

定慧双修

定慧双修是禅门的术语。定,即禅定,是一种修行方法。指的是通过禅功可进入静定状态。慧,即智慧,也可以叫作般若。指的是通过静定可以有所觉悟,发生智慧。

因为定为慧体,慧为定用,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由此修习佛家禅功时必须得两者并重,相互促进,称为定慧双修。

实际上,定慧既有边也无边,合手非有非无的中道。定慧不可偏废,必須同时修炼。如果只修定,有可能得道也有可能不得道。如果只修慧,有可能做到心定,也有可能做不到心定。由此看来,定慧必須同时双修,不能偏废。

同类推荐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 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热门推荐
  • 神州真主

    神州真主

    【玄幻版历史争霸】有历史的厚重与严谨,有玄幻的爽快与热血!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被穿越的毕业生,携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强大气运,在另一个世界惹是生非,攻城掠地的传奇故事。乱炖古代历史,回炉经典神话,带你享受一次极具东方色彩的饕餮盛宴……
  • 斩月星决

    斩月星决

    他、意外穿越、获得绝世法术、可却不敢滥用、每一次的释放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他、奇遇连连、却每一次都是生死一线。他、身世平凡、却背负着不平凡的债务。从而成为了一个背黑锅之人、遭受众人四处追杀、他、究竟有着怎样的命运、最终能否摆脱一切世俗……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皇叔,等等我

    皇叔,等等我

    在遇风越陌之前,北堂静无欲无求,最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个健康的身体,而遇见风越陌之后,她只想要这个男人。遇见北堂静之前,风越陌权倾朝野,冷静自持,遇见北堂静之后,他所自豪的冷静都消失殆尽。大乾朝最神秘的人便是摄政王殿下风越陌,见过他的人没有几个,有人说他面目可憎,茹毛饮血,也有人说他俊美非凡,是世间难得一见的美男子。传言他不近女色,是个短袖。但是忽然有一天,他身边多了一个看起来身体不是很好的女孩。
  • 重生之我是曹植

    重生之我是曹植

    我爸是曹操,一个见义勇为,去世的男子因穿越变成的曹操四子曹子建,要和兄弟斗智斗勇,坐拥江山可真是个难事啊!且看曹植如何叱诧风云。
  • 持平常心 修生活禅

    持平常心 修生活禅

    自从有了佛陀拈花,施加微笑,便有了蝉的诞生,蝉宗就是这样开始的。蝉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出生,在中国成长,在日本开花,如今,蝉文化作为一门炽手可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因它涉及的是人生名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被人们推崇为“一种探究生命意义的及高智慧”。
  •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毋庸讳言,一般人都不愿意老。不然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怕退休?甚至为延缓退休而涂改年龄,所谓五十九岁现象即是退休恐惧症的一种反应。所以,国人把正常退休形容为安全着陆,退休居然成了很不安全的事情,就如同有一架老掉牙的飞机,能够平安降落就是万幸。这时候就看出来,还是当作家好。退休不仅不会影响写作,还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写作。
  • 封灵传奇:瞳

    封灵传奇:瞳

    F师范大学校长离奇失踪,留下的空白记事本里藏着什么秘密?十三颗水晶骷髅头颅到底有什么奇妙的力量?猎魔者和僵尸公主间的爱恋,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校园里离奇的事件不断上演,灵魂的交易还在继续,封灵师白浩和鬼眼少女夏颖的封灵之路才刚刚开始。新浪微博:庄洛辰作品更新时间,由于个人原因,更新时间改为每天晚上10点左右
  •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匆忙的大时代里,我们期待大格局,渴望大成功,却不经意间错过了细细品尝“微幸福”的机会。本书通过截取生活的片段,引用经典的故事,使用轻暖的文字,带我们重新发现工作、生活里的,细微的幸福和美好。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是补救过失和错误的方法,而是珍惜和享受的心情。不管你遭遇怎样的境况和风景,都可以用一颗细微的心,去发现和拥抱你手头、身边,甚至心底的温暖和美丽。就像那句简单却动人的箴言所说:“用心、真心、开心,所以生命盛开。”
  • 七日残爱:警花娇妻通缉令

    七日残爱:警花娇妻通缉令

    一份被掉包的血样,一张HIV阳性的检测报告,将警花顾小爱打入了绝望的深渊,悲伤之余,她打算来一个最后的疯狂,将其盯着五年,却苦无证据绳之以法的沐天集团总裁沐凌天给绑架了。她要用生命最后的七天,补偿其五年的青春。意外的是,仇也报了,她却被告知,之前是误诊。天啊,那这七天的疯狂又要如何收场,最重要的是,她可是将那个残忍冷血的魔王给吃干抹净了啊。“你为什么要娶我,我是警察,你是黑道老大!”顾小爱翘着二郎腿,一脸轻蔑的问。“那又如何,娶了你这个警察,不刚好可以证明我的清白。”沐凌天说的理所当然。“当然了,顺便可以回报一下,当初那七日,你对我的调教之恩。”